1

应该说是可能的,因为完全征服清国版图需要非常强大的陆军,而当时的日本最后实际上兵力已经十分不足,连天皇身边的近卫师团都上了前线,如果继续抵抗下去,以空间换时间,拖垮日本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甲午战争对于当时国民的冲击力度很大,特别是对于清朝的上层。因为日军在东北的登陆距离清朝的祖陵近在咫尺,所以说清政府匆忙议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皇陵的安全。当时的日本花了大量的精力在海军方面,无论是三景舰还是吉野号都是强敌,在海上我们并不是他们的对手。但是陆军方面,我们打拖延战。持久战还是打得起的。在朝鲜,就是因为我方的意志率先崩溃选择撤军,才会让日本得到了先机。如果坚定了信念,那么迁都西安或者南京,和日本人决一死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当时的坦克还没有出现,重型机枪也没有出现,双方在陆军的军事装备上实际是没有过大差距的。而且中国陆军的优点就是人多,当时的湘淮两军的班底成员都还在,李鸿章的威望也还在。用人海战术,把战线拉长,把时间拉长。日本国内的经济还没有经历发展和繁荣的过程,根本就支撑不下去。如果能够拖到三年左右,那么日本必然会不战自溃。所以说,中日甲午之战输得是清朝政府,但并非是国家。

最佳贡献者
2

  • 面对工业文明,就是面对强大的钢铁,农业文明的大刀长矛,就是几亿人都誓死抵抗,血肉之躯也无法阻挡坚船利炮。战争在打什么?钢铁。知道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什么要大练钢铁了吧?甲午战争时,大清的陆军用的枪叫“老抬杆”,跟老式鸟枪一个道理,先住枪管里填装火药,然后再填装铁砂子,放一枪一填装。日本陆军的枪叫“快枪”,就是压子弹的那种。
  • 怎么打?不言自明。
  • 所以,甲午战争陆战部分,从平壤开始,清军就节节抗击而又节节败退。左宝贵就是在平壤殉国的。在鸭绿江畔虎山,清军凭借地势才勉强抵抗半天,然后退向安东,退向岫岩,退向海城,退向牛庄、营口,退向辽河西岸商埠田庄台……日军打下田庄台后,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后勤给养供给不上,才被迫停下来,但整个辽东辽南几乎尽陷。知道日寇多少人不?两个军五万人,清军呢?十几二十万人。如果清政府再不去求和,休整补给后的日军将踏破辽西走廊进抵直隶,与威海卫登陆过来的日军会合,直取北平,慈禧老佛爷还会效仿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的那一幕:“庚子西狩”。大清文臣可会给老佛爷找台阶下了,西逃不叫西逃,叫西狩。
  • 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 清军有无信心?我只举一个例子:湘军就是在牛庄坚守一天一夜后被灭的,仅逃出来几十人,日寇也“死伤无算”。此役,湘军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牛庄保卫战,成了湘军的绝唱。

3

可以这么说,假如当时的清军能够坚决抵抗,甲午海战不一定能胜利,但最终的战争会鹿死谁手就真的不一定了。

俗话说‘人靠一口气,佛受一炷香’,只因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就单一场海战失利,就没了底气,像撒了气的皮球——瘪犊子了。想想看,泱泱一个大清帝国,国土面积和人口都是日本的数倍,虽然当时科技和军事不如日本,但真要是顽强抵抗的话,就是拖也能把他们拖死,也不至于最后落得那样一个下场(赔款割地等)。

我们的八年抗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按实力来说,国军和共军比当时的清军实力好不了哪去,只因国共可以放弃分歧一致对外。虽然后来蒋介石背信弃义,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决定,造成抗日统一战线分崩离析。但中共方面并没有放弃坚决的抵抗,依然从敌后瓦解日军的实力,使其顾前顾不了后,去左驶不了右,最终迎来抗战的胜利。

假如当年的清政府也有中国共产党抗战时的那股毅力和决心,估计甲午战争也不会败得那么惨,没准儿最后胜利的是我们中国也不敢说。所以,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要你有必胜的信心,只要有顽强的决心,我们转败为胜不是不可能。

4

会!甲午可以说是败于翁同龢等分子!当初全国上下一心坚决抗日最后的胜利肯定属于中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