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诸葛亮躬耕苦读地研究爱好者,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襄阳人,我来理性的说说情况。
用几百年后的文学作品来论证历史很可笑
对于诗歌文人在历史的问题上的表述,大多为人云亦云,多以想象为主,并无考证。特别是在诸葛亮躬耕苦读地这一问题上缺乏对行政区域变化和地名更改的研究,而且这些诗词都是在诸葛亮去世几百年之后的作品,虽然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没有任何史学价值。如果这些能当作史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这些成立,是不是就可以用苏轼(苏东坡)的作品来证明古赤壁战场在哪?显然文赤壁自己都知道这不符合历史记载,以求真务实的思想态度正确看待历史,而现在某些城市为了自己城市发展这点小利,就要违背中国历史的事实,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些人。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话来说,我只想引用孔子的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宛城改名南阳引起文人误解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躬耕于现在的襄阳隆中地区(古南阳郡邓县隆中地区),当时的史料记载很详细,诸葛亮躬耕苦读期间从未到过宛城(今南阳市),之所以后代文人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仅仅是因为宛城在隋朝时改名为南阳,其实现在的南阳市和以前的南阳郡根本没有太多联系。查阅当时历史文献就很清楚,只要提到现在的南阳市都是统一用“宛”字称呼,而提到“南阳”二字的时候没有一次是指宛城,恰恰是指当是南阳郡除去宛城以外的地方。宛城改名南阳县之后,不少人以为以前历史书上写的“南阳”就是当时的南阳县,其实大错特错。你能说现在的韩国就是我国古代的韩国吗?你能说现在日本的东京就是我国宋朝历史书上东京吗?我就想问一句:是不是所有和你父亲一样名字的人都和你妈睡在一个床上?没有常识就会闹出笑话!
了解某一时期历史必须看某一时期历史学家作品或者后代史学家作品,文学作品只能重点研究文学价值,把文学作品当作史料研究,已经本末倒置了,更别说这些文学作品还是事情发生几百年后写的。如果现在有人说诸葛亮躬耕苦读在南阳市,是不是过几百年后这些话就会被某些南阳人当作史料拿出来证明诸葛亮躬耕苦读地在现在南阳市?显然又会闹笑话!
欢迎大家邀请我回答与襄阳有关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襄阳甜,我用自己所能让襄阳在头条上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