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一想到魏征,脑洞老师就想到直男这个词,因为史书里写了嘛:“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唐太宗李世民刚登基那会儿,对建设新型帝国主义社会完全没有经验,于是,数次把魏征叫卧室里,请教各种姿式的优劣。而魏征经验丰富,懂得各种模式,性子又很直,一直没有弯过。

可是,在数年前,脑洞老师看到蔡康永的一本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我突然明白过来,魏征其实跟蔡康永一样,也是弯的啊。

亲们知道,蔡康永是很会说话的一个人,你跟他聊天,无论聊什么难堪的话题,但说起来,总是那么轻松惬意,从来不会有争吵的时候。

魏征其实也是超会说话的一个人,他坚持跟李世民找碴十多年,批判过的话可以出一本砖头厚的书,可总是那么让人心悦诚服。被骂成狗了,还要点头点赞。

这两人,至少在说话艺术上,有一点相像。

比如蔡康永说:把说话好,是最划算的事。

蔡大师对口活的重要性给出了再没有更高的评价。

魏征就是这样干的,这位仁兄,打仗不会,管理也一般,经济更是外行。但人家就是口活好啊。

一开始,魏征还是一个小道士,颜值不高,学历为零,武力比豆腐还渣。

看看唐初那些牛人:房玄龄、杜如晦、李密、徐世勣,李靖等等,哪个不是特长生啊,咋一看,哪有他发挥的机会啊。可他就是口活好。

那年,魏征刚跟着瓦岗寨老大李密投靠唐朝,因为没啥门道,工作一直没安排,魏征一看,自己揽工程啊,他自我推荐到黎阳找到瓦岗寨老二徐世勣,吃了顿撸串就把徐世勣给说跪了。

玄武门闹腾之后,魏征跳槽到秦王府,又把原太子宫的人给说服了。

这就是天生的统战人才嘛。

到了后面,唐太宗说,我有二把刀,一把给最爱的房玄龄,一把给最亲的魏征。

拿着刀,魏征对“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这句话,简直不能同意再多了。

 

我们再举一个栗子,蔡康永说:把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懂得认输的人很懂说话。

丫的魏征就是这么干的啊。别被印象中的魏征骗了,以为魏征就是喜欢跟人抬杠,跟人说话一定要赢。

其实,情商高的人从来不抬杠,情商高的人往往是先认错的那位。

比如有一次,有人告了魏征一状,说魏征包庇亲戚。李世民很高兴,这丫的平时总挑我的毛病,可逮住他一回了,马上让主持纪律工作的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

查了一下,温彦博回来报告,说查不到。不过……

看,官场杀人刀就藏在这个但是后面。

“魏征既然是我大唐员工,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他没有避嫌,所以被人诽谤,所以也是要批评的。”

李世民很高兴,连连点头,说把这个文件发下去,让魏征反省一下。李世民还特地说:“以后,要注意点言行,再被人告就是你的问题啦。”

我被诽谤,也是我的错?

魏征大大方方承认了,我确实错了,我确实不注意言行。但是,我这是为国言行不当啊。

因为咱们当大臣的,天天想的就是怎么跟皇帝协调,要是只管自己的步调,那就没办法跟皇帝同步了啊。

哼,你牛,你检举我,你挑我刺,我先认下这个错,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打败你。

碰到指责,不如先承认错误,再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为自己辩解,这样,比直接的反驳往往更有效果。

李世民刚得意洋洋,现在一听,马上点头:我错了,老魏你说得对。

我们再举第三个栗子。

蔡康永说:不想交浅言深的话,应该避开地雷。

这不正是魏征干的事情吗?亲们通常以为魏征什么时候都敢谏,但其实,老魏也不碰雷区的。

到了晚年,李世民有点事情想拜托一下魏征:帮我照看一下太子李承乾。

李世民生了好几个儿子,都挺能折腾的,比如太子李承乾,经常干一些出格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魏征同志经常批判老板,但从来不批判老板的儿子。而且魏征也不想管太子的事情。

嫡位之争,这种事情历来就是五万伏电压的雷区,让老魏干,老魏没什么傻。况且,老魏门儿清,他跟李世民就是老板跟打工仔的关系。说交情深,那都是工作上的。论私交,其实浅得很。老魏才不会笨到去管老板家的家事。要请人管,你找你的玄武门班底去。

后面,有些大牛人管了,比如长孙无忌,比如褚遂良。

长孙无忌最后是用绳子把自己勒死的。褚遂良先是被贬到长沙,后又被贬到桂州,最后贬到了爱州,那个地方……反正已经到越南了。

还有很多口活高技能,魏征也玩得很转,比如这一条:

批评之前,永远先赞美一下,而且永远不要用第三者来打比方。

到了唐太宗的晚年,这位仁兄就开始有点放纵了。什么奢侈的事情也干起来了。这咋劝呢?要不,干脆横下一条心,说李二啊,最近我观察你跟商纣王差不多呢?你跟你UNCLE杨广一样呢。

那结局只有二个字:征,卒。

人家魏征才没那么直呢,人家是弯着说的。他说老板啊,我记得以前,您干得特别好,特别能听进去劝,什么奢华的东西也不太搞。最近就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这明明就是幼稚园老板忽悠小朋友的话嘛。

其实,在自尊面前,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孩子,你不能踩着对方的自尊,还让人家认同你。有时候,我们需要像幼儿园老师一样,把批评当成赞美来说。

说直话,说难成的话,说尖酸的话,这不是本事,这只是失态,按林语堂的话说,这只是破相。

但有时候,李二确实有点不省心,想赞美也找不到亮点,那咋办。

那就拐个弯说吧。

贞观十年,李世民修了一座高楼,领着魏征到楼上,说了一句话:“征,你看到了吗?”

魏征不理他。

李世民又问:“你再看,明明可以看到昭陵的”

昭陵埋着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

“哦,你说昭陵啊,那我早看到了,我还以为是献陵呢。”

献陵埋的是李世民的老爸李渊。

你老爸死了,你不去想,你老婆死了,你天天跑到楼上看?

这是魏征不多的干涉李世民的家事。

下了楼,李世民就让把楼给拆了。

你看,魏征说完之后,总要加一句:陛下怎么看呢?这就是艺术啊,亲们可以试一下!

那么,魏征这么弯,为什么还被称为直臣呢。

一开始的误会是来自这里。

玄武门结束之后,李世民找到魏征,准备开个批判大会,让魏征交待一下自己怎么站队的。

通常情况有二种,一种是死了不服,老子就是反你,咋地了,明朝的方孝儒就是这么答的,结果被团灭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服个软,认个错,表示自己眼瞎。求领导给个机会。

魏征走了第三条路,他说:太子要是按我说的去做,今天就不会仆街了。

咦,这跟第一条不是一样的嘛?

当然不同,第一,他承认了错误,他确实给太子出过主意。

第二,他没有指责李世民,说李世民谋杀兄长。

第三,他还批判了李世民的对手李建成,因为李建成不会用人嘛。言下之意,还是你李二会用人啊。

第四,他丫做自我检讨,还把自己夸了一通。

这一句话的水平,真绝了。

而且,明明这么弯,李世民还说他直:王器其直,无恨意。

魏征这么会混,那他就没犯过错。

事实证明,他还是犯过错的。他搞了一本材料,记录了他是怎么劝告李世民的,其实就是一本《魏征的说话之道》,然后拿给写皇帝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

这就不对啦,皇帝的小辫子,你抓抓就算了,还要登记在册,让皇帝的错误来表现你的说话之道。

李世民知道这件事时,魏征已经翘辫子,但李二还是发了脾气,把魏征地下安居房的招牌墓碑给砸了。

看来,说话是一生的修为啊。

亲们,像魏征这样的人,都弯着说话了。现在的大佬们,也一个个练起了口活,毕竟,这是一个不会说段子的创业者不是一个好老板的时代。马云们都这么努力挤段子,咱也得努力啊。毕竟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就是一种干得好!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意思是魏征就是他的铜镜。那么,李世民为什么在魏征死后砸了他的墓碑呢?我想原因有四点:

一:太子李承乾勾结侯君集谋反

这是最主要的一点,魏征是太子的老师,而太子却大逆不道谋反了,说他教导无方是最轻的,更严重的是他举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也参与了谋反,李世民就有理由怀疑魏征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二:左右史官

魏征曾经拿自己记录的和李世民之间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词,给史官褚遂良作为写史的参考,这样做暴露了他极强的功利心和虚荣心,李世民知道后非常震怒,魏征左右史官,犯了李世民的大忌。

三:压抑越久,反弹越高

魏征长期和频繁的进谏,让李世民感觉非常压抑,李世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的主张、喜好和远大的理想,魏征却屡屡干涉。难怪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后对长孙皇后说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幸亏长孙皇后非常贤德明理,及时劝慰了李世民。把皇帝逼到这般境地,魏征确实太过了。

四:李世民晚年昏聩

一代明君李世民到了晚年非常昏聩,骄奢淫逸贪恋美色,甚至学秦始皇开始做长生不老之梦,信任方士遍寻丹药。这时的李世民对魏征自然非常厌恶,一找到借口就要加倍惩罚。

其实魏征只是一片绿叶,他让李世民这朵红花更加芬芳灿烂;魏征也只是一个摆设,作用是让李世民这个明君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3

这个其实不是魏征真有什么罪过,而是一种帝王心理和普通人心理的集中宣泄罢了。


如果问古代谁最安全?不少人可能认为是皇帝,大内侍卫御林军,安保措施密不透风,皇帝身边似乎是铜墙铁壁、万无一失。其实在汉代以后,皇帝的危险系数比先秦的君王高多了,最没安全感的往往就是皇帝。三皇五帝到秦,通行的的都是贵族政治,能当上帝王的必须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贵族血统,无论夏商周还是各诸侯国都一样,普通人你想都别想,因此君王需要防备的主要是自家兄弟,只要把少数几个觊觎王位的捣乱分子看住就行了,不用大动干戈的去全方位防备,因此先秦夺位之争多在本家族内发生,肉都烂在锅里,除了齐国田氏代姜,发生内乱极少有国祚被外姓人推翻的。

但自从草民陈胜石破天惊发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后,整个华夏政治面貌真是变天了,上到王贵贵族,下到乡野村夫,都可以觊觎帝位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因此有一次刚当上皇帝不久的刘邦出门散步,看一些低级军官在远处窃窃私语,问身旁的张良他们在聊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的事。刘邦大吃一惊问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开玩笑说您不也是起于微末吗?一个小亭长都能翻身当皇帝,好歹他们还是军官,总比一个亭长强吧,岂不更有实力造反?张良的本意是希望刘邦搞好封赏,稳定功臣的心,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可看出,从此“王侯将相”不一定要有高贵的“种”了,天下人人都可能扯旗造反,当上梦寐以求的皇帝。

因此,从刘邦开始,要当稳皇帝,防备的就不仅仅是身边本家人了,从大臣到小民,你都得防备,从以前防极少数人,到现在防绝大多数人,于是皇帝除了自己,谁都不信,敏感多疑、危机感强,就成为汉以后帝王的普遍心理,不管之前对谁多信任,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立马就被猜忌,给予残酷打击,就是这种不安全心理的必然反应。所以古人说“心动神疲”,皇帝的日常心理始终出在动荡中,加上国事繁重,长年操劳,对元气的消耗是巨大的,所以尽管吃得好穿得暖,保护得紧,皇帝一般寿命都不长,甚至短命的多。像唐太宗就享年只有五十二岁。

因此,从帝王心理来看,在魏征死后不久,唐太宗一听说他与一起谋反案有牵连,最敏感的神经被挑起来了,人死了,自然要到墓地去砸碑泄愤。像谋反这样的事,就是太子亲儿子都严惩不饶,何况一个大臣呢,不管之前有多信任,当作“镜鉴”什么的,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你以前想什么呢?朕只看事实。

除了极不安全的帝王心理,魏征墓碑被砸与李世民的普通人心理也有关系,当然这种关系要小一点。毕竟皇帝也是人嘛,都愿听好话,奉承的话,你老拿腔作调的刺激我,心里能痛快吗?魏征屡屡犯颜直谏,李世民从人性角度来说是不高兴的,好几次甚至动了杀机,要不是一代圣后长孙皇后从中斡旋缓解,魏征恐怕死后连墓碑都不一定能有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皇帝肚里必须能开宇宙飞船。火虽然压下来了,但暗伤还在,在一定的时机就有可能旧伤复发,因此魏征墓碑被砸,是李世民作为帝王和普通人两种心理的同时爆发而来,并不像某些专家认为的那么“厚黑”。

当然,魏征是实打实的忠臣,李世民也是实打实的开明圣君,有气不憋在心里,发泄出来就好了。于是过了几年后,唐太宗又醒悟过来,重新把魏征墓好好修葺一番,亲自重立了个高大上的墓碑,仍不失为千古圣君贤臣的光辉典范。

4

答:这是一道问答题,出题的是网友,我负责回答,我的回答没有题目,请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说我没有历史常识,乱起题目。

出题的网友说“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没有错,《旧唐书·魏征传》里确实记载有李世民说的一段话,大意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说魏征“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这就不符合历史了——砸墓碑的事有,但不是“死后三天”干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死后三天”,不是“死后三天”,不是“死后三天”!

魏徵病死于贞观十六年(642),当时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亲自撰写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

此外,还下旨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

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李世民砸魏征墓碑的事,发生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谋乱事败之后。

魏征是侯君集的同党,他在未死之前曾经极力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材。李世民计听言从,拔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则官至检校吏部尚书。哪承想,这两人无法无天,居然与太子李承乾密谋反!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征不是侯君集的同党,他也难辞荐人失当之责。

李世民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让李世民最终忍无可忍,做出毁碑不冷静行为的是,魏征讪君卖直!

魏征此人极有心计,这许多年来,但凡他写给皇帝的奏折都留有副本,并且在死前交给了史官褚遂良,恳求他录之国史。

魏征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明摆着:为自己博取身后好名声。

意思是说,贞观之治的得来,并不是皇帝有多了不起,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名叫魏征的能臣太厉害了。

魏征这么做,妥妥的是在压李世民抬自己。

老实说,太过分了。

李世民通过褚遂良核证了此事,一下子没控制住情绪,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

不过,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东征高丽失利,突然想起魏征劝自己不要轻易用兵的话,有些后悔,回朝后下令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并派人去祭奠魏征,将魏征的碑重新立好,也算是有始有终吧。

5

李世民对魏征的做法,实际上在古代历史上发生的太多太多,古代君臣之间总是跳不出信任—猜疑—对立的怪圈,当然这个怪圈的主导是君王,大臣只有被动应付的份。



再有道明君也跳不出上面的怪圈。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是一代明君,通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夺得大权,坐上了皇位,他没有像其他的皇帝,如朱元璋一样大肆杀戮功臣,而是按照功劳进行封赏。

影视剧中的唐太宗

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地位,李世民大量重用贤臣良将,鼓励臣子对自己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一个明君。而魏征就是其中的一员,魏征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直言,不管他在任何人手下服务的时候,都是忠心耿耿,直言纳谏,甚至在李建成的手下时,魏征还提出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只是可惜李建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否则真不知道最终谁会掌管唐朝的大权。



于是,魏征在李世民手下真是尽心尽力,既然皇帝有要求让大臣们直谏,那魏征绝对不会含糊,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皇家的一些大事,魏征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开始李世民还非常欣赏魏征的才能和直言不讳,但是时间长了,李世民对于魏征的直谏感觉越来越不舒服,甚至有一段时间想杀掉魏征,但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把火给压下去了。

影视剧中的魏征

魏征一生为李世民忠心耿耿,一门心思为大唐事业鞠躬尽瘁,并于贞观十七年即643年病死。李世民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并为此废朝五天。而且经常对身边的大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而且画魏征的画像入凌烟阁,位居第三位

影视剧中的侯君集

但是不久,侯君集因谋反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而这两个人都是魏征所推给李世民的,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同时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言给史官褚遂良,所以李世民怀疑魏征与侯君集是一伙的,于是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将魏征的墓碑捣碎。

为了挽回自己明君的面子,贞观十九年即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可观的大胜,但是对于要求很高的李世民来说非常不满意。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明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又重立纪念碑。

6

魏征其实没有被鞭尸,是被推倒了墓碑但是为什么会被李世民推到墓碑?

其实魏征死后李世民还是很痛惜的。相反最开始没有推倒墓碑而是亲自给魏征写碑文。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于魏征的重视。至于推到墓碑那是之后的事情。

《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 记载 魏徵去世后,“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太子举哀西华堂。诏内外百官朝集使皆赴丧,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陪葬昭陵。将葬,其妻裴辞曰:"徵素俭约,今假一品礼,仪物褒大,非徵志。"见许,乃用素车,白布幨帷,无涂车、刍灵。帝登苑西楼,望哭尽哀。晋王奉诏致祭。帝作文于碑,遂书之。又赐家封户九百……

由此可以看到李世民在魏征死后还是很可惜的。还给了文官中一个很高的谥号文贞。但是为什么会被推倒墓碑?这里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杜正论漏泄禁中语,以及侯君集谋反。这两个人都是魏征推荐的,可以说魏征是受到了牵连。第二个就是魏征把自己前前后后所有的谏言交给了史官起居郎褚遂良。这个可以说是想踩着李世民在历史上留个好名声,但是这样有欺君的嫌疑。于是李世民发怒便推了自己给魏征写的墓碑。

7

魏征死后,李世民在有一个阶段对他表示了不满。但翻阅史册,从来没有过鞭尸行为。不满的行为史书上也只是说“停婚仆碑”。

贞观十七年(643)魏征病死,李世民非常痛心,还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评价是中肯的。

他还辍朝五日,追赠他为司空、相州都督,追谥为“文贞”,并下旨:满朝文武一起出城送灵,他还亲自为魏徵墓撰写了碑文,从这些表现来看,魏征在大唐是生荣死哀,风光无限了。

第二年,李世民下旨将开国二十四功臣画像陈列凌烟阁,他特意把魏征排在第三位,足见魏征在太宗心中的位置。

后来,李世民对魏征的态度有了转变,主要是事情的发展让太宗作出了误叛。

1.魏征生前曾经向太宗推荐过侯君集与杜正伦,说这两个人有治国安邦的宰相之才。特别是侯君集,能征惯战、屡建功勋。魏征建议把诸卫兵马交给侯君集统率。可就在魏征去世的这一年,侯君集在太子李承乾的蛊惑与拉拢下,参与了谋反,事情泄露后被处死。

李世民由此事产生了联想,他怀疑魏征与侯君集是同党!他想起来很后怕,如果把军权交给了侯君集,太子谋反事件将一发而不可收拾,自己通过政变夺来的皇位又会因为政变而失去,所以,为此,他特别痛恨魏征。

2.魏征生前还做过一件事令太宗头痛,他曾以书面的形式把自己之前给李世民的劝辞交给史官褚遂良。目的很明显,是要史官把他载入史册。这无疑抬高了自己,贬低了皇帝,李世民对此事也非常生气。

就这两件事,导致了李世民的态度的转变。他一怒之下,解除了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征大儿子魏叔玉的婚约,又下旨放倒了自己亲自撰写碑文的魏征墓碑。这两件事就是“停婚仆碑”,没有什么掘墓鞭尺的行动。

但,李世民就是李民民,他在实践中有过反思。后来,李世民劳师远征高句丽,战况极为不如意。在对待魏征的态度又油然而生了悔意,感叹:“如果魏徵在,就不会让我有此一行啊!”,于是,下旨把魏征的家人召来,恩赐魏征的妻室儿女。又用少牢仪式祭祀魏征,并重新把他的墓碑树立了起来。
李世民之所以有此举动,是他后来消除了对魏征的误解。不言而喻,魏征的劝谏都是忠心为国,没从一己私利出发。而向皇上引荐人才,是作为宰相的魏征的职责,侯君集后来谋反,顶多算魏征工作失误。况且,当时,李世民自己对侯君集也是恩宠有呢?

8

魏征是李世民时期著名的宰相。以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敢于逆龙鳞,不给皇帝留一点颜面,皇帝对他是又恨又怕,毕竟魏征说的是正确的,李世民对他很是容忍。

魏征死后,陪葬昭陵,并承诺将公主嫁其子。魏征死,李世民说,我失去一面镜子。这时有人进谗言,说魏征临死前,将自己所有的奏折收集起来,准备流传后世。李世民震怒,认为魏征拿皇帝的过失,为自己沽名钓誉。下令将魏征的墓砸毁,悔婚。

同为宰相的马周与魏征的做法恰恰相反,马周进谏方式很委婉,李世民很容易接受,对于马周李世民很是喜欢。马周临死前将上奏的折子,集中起来统统烧毁,一切顾及皇帝的脸面。比较一下,谁优谁劣,谁好谁坏,一读便知吧!加关注互粉交流!




9

  

  魏征为何被李世民砸碑,这二位不是一直关系融洽,传为一时佳话吗?为何魏征刚死,唐太宗就翻脸了?

  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侯君集以谋反罪被论处,但凡与侯君集有关联的人都受到波及。魏征生前,曾经向唐太宗李世民推荐过侯君集,因此,唐太宗怀疑魏征早就与侯君集有关联,对魏征心生不满。

  其二,魏征将自己写给唐太宗的奏章给史官褚遂良看。

  身为大臣,本应当扬君父之善,隐君父之恶。

  像三国时期著名的谋主荀攸,一生建议无数,可是,流传于世的寥寥无几。大家都知道荀攸很厉害,却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厉害。荀攸在去世前,将所有自己写得奏章全部焚毁,将所有功劳都归于曹操。曹操得知,大为感动。

  魏征不但将自己的奏章留下来,并且拿给史官看,这是要干什么?这是要宣扬魏征本人多么厉害!自然,也就会暴露唐太宗种种不好。

  因此,唐太宗觉得魏征这个人不地道,有违两人一直的默契,故此将石碑砸掉。

  事实上,唐太宗没有做错,毕竟,他与魏征之间所谓的纳谏与进谏,更多的是一场戏。两人都是妥妥的影帝,一个借纳谏,赢得了千古仁君美名,一个借纳谏,赢得了千古直臣美名。

  清朝文豪袁枚评价魏征:才智之士,非贤臣也。...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

  在袁枚看来,魏征性情绝非民间传说的那般耿介,人家是个百分百的聪明人。唐太宗是故意宽容魏征,魏征也是故意刁难、欺负唐太宗。大家都在演戏,还演得挺好,瞒过了大多数人。

10

魏征死后三天被李世民鞭尸这个事是不存在的,不过李世民确实对魏征有不满,也有惩罚,这个惩罚被称为“停婚仆碑”。

贞观十七年(643)魏征病死之后,一开始李世民非常震悼伤心,辍朝五日,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同时下旨让文武百官一起出城送灵,并亲自为魏徵墓撰写碑文,生荣死哀,盛大得没话说。李世民还充满感情地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也就是把魏征比作让自己“明得失”的一面镜子,认为魏征去世使得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次月正好是李世民下旨将二十四功臣画像放置入凌烟阁的时间,魏征位列第三,排名非常靠前。

过不多久(并不是三天),李世民的态度就改变了,他取消了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征大儿子魏叔玉的婚约,这就是“停婚”,又下旨放倒了魏征墓碑(碑文就是前述李世民亲自撰写),这就是“仆碑”,两件事连起来就是所谓的“停婚仆碑”,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既不给予与皇家联姻的荣耀,对魏征的生平也要取消正面褒奖重新评价。这已经是很重的惩罚了,不过,李世民再生气,也不至于要鞭尸魏征。

那么李世民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急剧的转弯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魏征曾经推荐过侯君集与杜正伦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特别是侯君集,魏征还建议把军队(诸卫兵马)交给他专门统辖,然而就在魏征去世的这年,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事泄被处斩,李世民既怀疑魏征与侯君集是同党,也十分后怕——如果听从魏征的话把军权交给后来与太子一起谋反的侯君集,自己岂不是要步父亲李渊的后尘?

2、魏征还拿自己之前给李世民谏辞交给史官褚遂良,这无疑是准备让褚遂良写入历史之中,李世民觉得这有踩着皇帝抬高自己的嫌疑,同样也十分不满。

后来,李世民劳师远征高句丽,战况很不理想,痛心之余感叹“魏徵如果在,就不会让我有此行啊!”,于是便把魏征的家人召来,慰劳恩赐魏征的妻子儿子,用少牢祭祀他的墓,重新立墓碑,总之是重新恩礼有加。

李世民之所以消除了对魏征的误解,恢复了对魏征的好感,首先是想起魏征的劝谏都是出于忠心为自己好,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此外,我们分析李世民的心理,可能也还有这几点:

1、侯君集本身也是李世民自己认为有安定国家的大功并加以重用的臣僚(他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第十七位),魏征就算推荐错误但是显然并没有私心——之前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也称病推辞,李世民以商山四皓维护刘盈作为比喻,坚持要他出任此职调护太子,也就是说魏征与后来谋反的李承乾的关系是李世民坚决要求建立的——因而,魏征完全出于公心维护身为嫡长子的太子并推荐人才,并没有与李承乾、侯君集结党同谋的情况。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

2、魏征的谏诤次数众多、言辞激切、态度坚定,但是总体上来说,他还是很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的,从某种意义上,贞观期间的君明臣直是李世民与魏征共同配合一起创造的政治局面,这就是李世民说的“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的深意,在这其中,李世民虽然是接受谏诤者,但是形象同样很高大,而以魏征的智慧,他交给史官褚遂良的谏辞也不会是贬低李世民的。李世民之前得知消息的时候正好几件事赶在一起所以非常不悦,然而平静下来想通了魏征此举实际是维护提高自己形象的。

针对本问题的回答总结起来是这样的: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一度因为几个理由对他不满并给与了惩罚,但是最终还是化解了误会,又恢复了对魏征的好感与尊敬,而即使在李世民对魏征最生气的时候,他也没有真正认为魏征有罪。事实上,对于贞观之治以及李世民本人来说,魏征无疑都是有功无罪的,他与李世民一起,作为盛世的缔造者而彪炳青史、名垂竹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