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国的钱币换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当时的物价来做对比,而参考的商品最好的就是百姓通用的吃穿等物品。

那么,知道了对比的商品后,还要根据年代的商品价格为例。

  • 1872年时,白米每旧石为2.7银元,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为1旧石=160旧斤=177.7市斤。也就是说当时每斤白米为1.5分银元,这时候的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为一百多块。

  • 1901年时,白米每旧石为4银元,也就是每斤为2.2分钱,这时期的一块银元大概为今天70元左右。

  • 1911年-1919年,米价涨幅不大,当时每旧石为6银元,也就是每斤米是3.4分钱。1银元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只要1角2分,1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这时的一银元相比现在人民币为40-50元。

  • 1920-1925年,上海米价到了每市石9.5银元,1市斤=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要5分多钱,1银元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为1角4分左右。这时候的1银元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

  • 1926-1936年,米价每市石需要10.2银元,每市斤为6分多。1银元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为2角左右。这时的1银元等于人民币30-35左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清末民初时一块大洋的价值概念。虽然当时上海的物价要比北京高出10%左右。

民国初期到后期的物价相差极大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请吃西餐;可以买20张公元门票;可以买10张演出入场券,而报纸这些,一份只要3分钱,一块银元就可以包月。

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时五块银元就可以买一头水牛,一块银元可以买一担大米,到民国后期一银元是一担谷。

根据清末时期银子的换算,当时一块银元等于0.8-0.9两银子,以这个价格兑换现在实物的话,那一两银子就100元以上,民国初期时约等于250元。

我们可以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时的工资300大洋来算,相当于现在至少3玩人民币,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也就5-10个大洋,蔡锷将军当云南总督时月薪也才65个大洋。

以民国初期的物价推算,当时的一块大洋价值约等于今天的250元,而到中后期时的价值就没有这么高了,只能值现在的100元人民币。

最佳贡献者
2

作为民国时期的“硬通货”,“大洋”在民国不同年月,购买力也有差异。若论“民国初期”,那值得说说的,就是北洋时代(1912—1927)。

“北洋时代”的“一块大洋”有多值钱?经典民国剧《大宅门》里,就有生动呈现:作为老北京土豪的男主角白七爷“纵驴行凶”,放任自家毛驴吃了包子铺八笼包子,气的包子铺老板哇哇大哭。面不改色的白七爷,轻松一句“开眼吧小子,我这牲口就爱吃带馅儿的”,接着甩出一块大洋,果然叫包子铺老板破涕为笑:“那位爷,您这牲口什么时候饿了就上我这儿来。”

以学者李开周的考证,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44斤大米。对比现代大米价格的话,换算下来约等于145元人民币。论其购买力,在那时更是丰富: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块大洋下馆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烧鸡、火腿等“硬菜”。1917年时,北大新入职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顿都吃“两碟菜一碗汤”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块大洋。甚至北洋时期的北京,六个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就花一块大洋。

所以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大宅门》里,收了白七爷一块大洋的包子铺老板,为什么立刻乐得满脸开花:八笼包子卖出一顿“精品套餐”的钱,搁谁不得乐?

如此购买力,也造就了许多民国名流笔下,与“大洋”有关的幸福生活。以民国历史学家顾颉刚的话说:“那时(北洋时代)北京的生活费用真便宜”。而北洋时代的各位“大师”“文豪”们,也常妙笔生花,精致刻画当时衣食住行的生活趣味,叫百年后的读者读起来,都是满满民国优雅风情扑面。

再参考一下他们的工资,就更能体会在民国初期用大洋,是怎样的“幸福”:民国的正教授,月薪三百到四百大洋,普通教授月薪一百八至二百八大洋。报馆的名家主笔们,月薪也在二百大洋左右,1918年初出茅庐的茅盾出版一本畅销书,稿费四百块大洋起。1917年入职的胡适,拿着到手的每月二百八十块大洋,激动的给家里写信报喜:“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

而日常消费呢?除了吃饭之外,1918年在北京租一座有十七间房且黄金地段的四合院,租金只需二十块大洋。就算是买房,1925年在北京西直门大街买一套有四十间房,且“带电灯、电话、花房、车马”的豪宅,全款也就五千五百大洋,相当于大学正教授最多十八个月的薪水。对于北洋时代的精英们来说,就算不赚外快只吃“死工资”,这大洋,也是躺着花都花不完。

如此“躺着花都花不完”的幸福生活,也变成了多少“民国剧”里的风花雪月,更叫多少票友们热情憧憬:这民国的风情生活,真是这么“工资高物价低”?别忙,瞅瞅其他各阶层的收益。

就比如同为教师,比起高工资的大学老师们来,占北洋教师数量百分之九十的小学教师们,又有多“富裕”?学者裴毅然考证,在北洋时代教育发达的河北省,小学教师“法定最低月薪”是十六块大洋,实际大多四五块大洋。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等东南省份,小学教师月薪七、八块大洋都是常事,还常被政府拖欠。这鲜明对比,也就造成了咄咄怪事:一边是“大师”云集,另一边是文盲遍地,中国的文盲率,长期保持在80%的“高水平”。

教师收入都如此悬殊,那么其他行业呢?一位新中国战功赫赫的元帅,就曾在回忆录里写下辛酸的一幕:1917年,16岁的他在河北阜平县一家小店里,当了一年学徒工。年尾拿到了三块大洋。当时的他十分高兴,因为“我从来没有拿到过这么些钱”。小学徒工辛苦一年,也就能挣出年轻教授们十天的饭钱。

那工人们呢?就以北洋时代工人里“高收入”的北京铁路工人来说,以民国《交通史路政编》的统计,北洋时代北京铁路工人的平均年工资,约为127块大洋。而1918年清华教员狄登麦调查:当时北京城的五口之家,每年的最低生活费是100块大洋。这“年薪”,真不富裕。

而放在北洋时代作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呢?对于上海工人们来说,这“不富裕”恐怕都是奢求:以《上海市政府公报》的统计,上海工人的工资,多在10至25块大洋左右,开支却大得多,租房等开支都各种贵。比如工人租的“上等住屋”,都是四五家合租一套,四五口人挤一屋,卫生条件“污水垢物……狼藉满地”。这还是“上等”的。

如此环境,怎能不疾病丛生?可看一次门诊就要花一块大洋,急诊要十块大洋。大多数时候生病,工人都是硬扛。以当时“社会局”的调查:当时上海的公认家庭,三分之二都是入不敷出。每个工人家庭每年的药费开支,只有不到两块大洋。一块大洋对于他们来说,有时真能救命。

而要论更艰难的,莫过于那个时代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们。

就以河南的佃农们来说,北洋时代的河南,每亩地的地租在三块大洋至十二块大洋之间。放在“大学工资”里,这钱不算啥。可对于佃农们来说,这却是笔沉重负担。而且当时河南流行“死分收”,就是别管收成如何,租金必须要提前交。苦佃农们辛苦一年,基本就剩不下什么钱。那就外出打零工?当时各地的农村雇工,工钱最多就是每天一角大洋,比起城市产业工人来,都是差距巨大。

当然,对于北洋时代的各位当权者,那些常在文学作品里“开明”“爱国”的“大帅”们来说。一块大洋当然不算什么钱。以曹汝霖《民初外交回忆》记载,当时北洋政府每月开支两千万元,但月收入只有1200万元。除了拉饥荒,还拼命扩充军费:一九一九年的民国军费,就高达二点一七亿大洋——主要是老百姓买单。

所以,就是在号称“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北洋时代,“大帅”们的横征暴敛也从没停:江苏的田赋七年增长一倍,附加税增加五倍。河南的捐税多达五十四种,田赋从1920年起开始“预征”,每年都把后几年的田赋一并征完。吴佩孚还在河南强制种鸦片,每亩收税八块大洋。那正处于“春天”的民族工商业呢?单是天津曾经发达的面粉业,就在北洋重税下大半倒闭。上海烟酒总会还算了笔账:一坛烧酒从上海运到北京,一路要收三倍的附加税。一担烟丝从福建运到浙江,就要被压榨三十多元捐税。这“春天”有多繁华?可以想。

当然,在这“春天”里,民国“名流”们的财也不少发,1920年旱灾,直系军阀曹锟亲手搂走了300万大洋的救灾款。军阀赵倜祸害河南八年,搂走的钱款就有四千多万大洋。对于他们来讲,一块大洋虽然不算多少钱,但也绝不会轻易花到老百姓头上——北洋时代以城市污秽著称,要改善城市环境,平均给每个老百姓每年花一块五毛大洋就可以。可实际上,这么一笔“小钱”,北洋政府都捏着荷包——民国各城市的公共卫生开支,最多只占政府开支的百分之七,均摊到每个市民身上,竟不到一元钱。

民国“无年不疫”的惨状,就来自这节俭。

以这个意义说,军阀们看不上眼,“大师”们“当小钱”的一块大洋,对于民国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实在是一笔无比重要的钱。看懂这笔钱的价值,也就看懂了那个落后挨打的时代里,多少值得深思的,繁华与苦难下的民生。

参考资料:李开周《一块大洋能买什么》、裴毅然《民国初年文化人的收入与地位》、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李文楼《民国时期河南土匪研究》、裴长洪《西原借款与寺内内阁的对华策略》、赵艳萍《民国时期蝗灾与社会应对》、孙自俭《民国铁路工人群体研究》、严奇岩《民国时期教师生活待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陈宇《西原借款问题新探》、胡红梅《民国公共卫生体系及其与疫灾的互动》、谢庐明、蔡宇龙《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1930年代的强迫识字运动》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舒同《民国时期的房价》、唐博《清末民国北京城市住宅房地产研究》、刘秀红《民国时期的疾病与工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3

说实话,民国大洋和现如今人民币之间的价值对比非常难以判断,这是由民国时期各个方面物价和我们现如今各个方面物价的诸多不同所造成之结果。

房价的对比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房价来看一下民国大洋和人民币比对。

在民国时期,鲁迅曾分别两次在北京买过四合院。

他第一次买的时间是1919年,那时候,他花了3500块大洋,那四合院的面积非常大,有三进、二十多间房。

第二次买的时间是1924年,那时候他只花了800块大洋,不过相比于第一次买的四合院,他这次买的四合院比较小,房间不到十间。

在他购买这两处四合院的时候,北京还仍然是民国的都城,因此在房价方面,这两处四合院的价格肯定都保持在民国顶端水平的,这点并没有问题。

而我们现如今再看一下北京四合院的房价,在现如今,北京四合院的价格非常高昂,一平米的价格大概在10来万到20多万之间,一套最普通的四合院,最少价格都要2000万人民币左右,而面积比较庞大的那些,价格都达到了上亿。

就拿鲁迅第二次买的四合院来说,很显然是一座比较普通的四合院,如果拿现如今普通四合院的价格和鲁迅购买四合院的价格来计算,那么我们可以得出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大概相当于现如今的2.5万人民币。

当然,这个数据是根本不可能的,毕竟房价这种东西水分、浮动还是太过于庞大了,不能拿来权衡货币的价值。

因此,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大家比较能接受的价值对比。

米价的对比

一般来说,大家最为认可的货币价值对比是米价方面的对比。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用现在和民国之间的米价,来衡量一下大洋和人民币的价值。

在现如今,米价的升降幅度非常大,最便宜的米,在市场中仅卖两块人民币左右一斤。

而一些比较贵的进口米,价格就有所不同了,有的进口大米、比如日本大米,最多能卖到接近200块人民币的价格一斤,比很多普通工人的日工资都还要高。

如果要用来衡量时代货币价值的话,价格昂贵的进口大米肯定是不能拿来衡量的,毕竟在现如今,很多人能接受的也就是那几块钱一斤的大米,再贵一点的米,不在普通人的接受范围内。

民国时期也一样,由于那个时候的人们普遍比较穷、一般消不起太贵的大米,所以人们平常都是什么米便宜就选择什么米。

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年代间最便宜或者比较便宜的大米,才最为适合拿来衡量。

往下,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民国的米价。

民国时期的米价波动非常大,在早期的时候,一块大洋就能买二三十斤的大米,但是在到了中后期之后,一块大洋却仅能购买十几斤的大米。

如果按照民国早期的米价来算,那么民国的一块大洋大概相当于现如今的四十到六十块钱,如果按照民国后期的米价来说,那么民国的一块大洋则相当于现如今的二、三十块钱。

这米价方面的换算,是比较受到人们认可的。

工资的对比

除此之外,也有人拿民国和现如今人们的工资对比换算。

一般来说,民国时期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大概在10块大洋左右,现如今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大概在3000块钱左右。

按照这些工资对比,就有人算出了民国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如今300块人民币的数据。

这个换算方法看起来是有那么一点道理,但我觉得并不是特别合理。

因为在民国时期,人们拿着10块大洋只能维持着正常的温饱,一个月很难吃得到几餐肉、很难去什么消费场所消费。

而现如今就不同了,在现今,如果不考虑什么租房问题,那么3000块钱月工资是可以让人每餐都吃得起肉、偶尔还能去看点电影、出去小小消费一下的。

4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这个问题比较难答,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味,我们就当娱乐吧,别较真,姑且答一答吧。

民国初期,也就是袁世凯当总统的时候,可以换个话说一个袁大头值现在多少钱?

用米价来对比,做个比较可能更实际一点点。因为钱的购买力总是变化的。

我们从货币属性上来看袁大头现在对比人民币的价格,民国初年(1912——1919年),一块袁大头大约可以购买50斤大米;我们现在城市里的大米大约是每斤3元左右,所以一块袁大头大约值现在的人民币150元,显然这个换算有些过低了,实际上袁大头要比这个值钱多了!

那么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呢?

其实制约袁大头价格的因素非常多,但主要是收藏价值,总体来说就是物以稀为贵,哪种版本的袁大头发行量少、制作精美或者有缺憾设计,那么它就越值钱。老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现在普通的一枚袁大头也得有900多元一枚,民国初年上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袁大头也有出现,当然这里不乏有炒家的炒作嫌疑,但现在的民国初年的袁大头确实是价格暴涨,如果只按照上面我们说的货币属性来兑换的话,150元一个,那么你有多少别人就会要多少,前提必须是真的袁大头。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交流和分享,到底民国初年的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如果你有袁大头,那么就好好去网络上去对着图片查看,到底值多少钱?是不是极品?否则被别人捡漏了,那自己就成了“冤大头”了。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希望更多的朋友参与交流和分享,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

5

侯宝林先生曾说:“30年代,一块大洋(银圆)可买360个饼。”也有资料记载,30年代,一块大洋在北平可请吃一顿“涮羊肉”;在上海可请两客吃西餐套餐、可订阅一份整月的报纸、可买10张电影入场券、可买一担米和一担谷、可买500个包子、普通家庭半个月的生活费等。

同时,在30年代,5块大洋还可买一头大水牛;1931年,一块大洋在广州可买20斤大豆或25斤大米;1937年,一块大洋在成都可买16斤大米或者是17斤面粉,或者5斤猪肉、或者40个鸡蛋,或者45斤大葱、或者五斤白糖。

此时,相信大家对大洋的价值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但并不准确,只能是预估。

市场纯银价格

据至诚财经网2019年10月8日13点25分报价,白银价格是:4259.00元/千克,纯度是99.9%。

又据黄金网2019年09月2日10点47分16秒报价,白银价格是:4.2181元/克,纯度是99.9%。

那么,一块大洋有多重呢?

据1914年民国的《国币条例》记载,国币“壹圆”的一块大洋重七钱二分,纯度89%,也就是含纯银为23.9024808克。当时的壹圆国币被铸造成八成九银,一成一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

但是,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国币条例》记载的壹圆大洋的含纯银为23.493448克,比“袁大头”略小,上有孙中山头像,被称为“孙小头”。

同时,当时的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属印支坐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奥匈帝国“大奶妈”、清朝的各种龙洋、荷兰的2.5盾、法国和比利时的5法郎等,重量都在27克左右,成色90%左右,基本等于一块大洋的价值。

根据至诚财经网和黄金网的报价,白银价格约为4.2元/克×23克≈100.8元或96.6元。

而这个价格只是单纯的一块大洋的银价,并不等于其自身的真实价值。

那么,它的真实价值又是多少呢?应该就是其市场的收藏价值。

市场收藏价格

由于大洋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备受许多藏友喜欢。据收藏方面的数据显示,民国三年、九和十年铸造的大洋,每块售价在700至720元之间。

但是,又由于民国八年的大洋存世量较少,每块市场价值约为1800元。同时,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的贰角和壹角小银币,每枚售价一般在150至200元左右。不过,伍角中元的价格又相对较贵,每枚约为1300元左右。

如果,单纯与今天的购买力比较,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网络

6

大洋就是银元,是民国初期的主要货币,包括很多种类:墨西哥鹰、日本龙洋、袁大头、孙小头都能叫“大洋”。大洋本身就是白银贵金属,一般都是90%左右的含银量,一般在0.7两左右,所以大洋的购买还是很强悍的。

【1】

有人说当时五六块大洋就能娶个小老婆,北京一套最平常小四合院也就600多块大洋。由此得出,民国一大洋相当于现在万数块钱,这个就不合理——那时候的小老婆都是穷苦人家孩子,给口吃喝基本是半买半送。那时候也没那么多人,土地不紧张,也没人炒房价,房价还是相当低的,做不得参考。

【2】

因为大洋本身就是贵金属,现在银价很便宜了,大概在4元/克左右,按现在银价折算,一个大洋也差不多现在100元了。另外,大家可以参考下当时的资水平。大头兵包吃包住有5块军饷,一般底层工人每月工钱10块,一般教师工务员30-40。像鲁迅这样的大咖,每月300多大洋,另外还有稿费赚外快。

现在最低层工人资差不多2000,一般教师务负差不多5000(当然有地区差异)。这样看来一块银元,差不多相当于现在200元左右。当然,现在一平均下来的话,工资水平还是很高的,普遍生活水平要好点。

【3】

再以物价作一下对比:1911-1920大城市米价,一大洋买上等大米三十斤;一大洋买猪肉八斤。再看现在,打猪肉30多元,一斤优质大米5块以上。这样看来,一个银元跟现在200多块钱的购买力差不多。

再看,那时候的记录:一般饭馆四五个人吃一顿涮羊肉要一个大洋;吃一次两人份西餐要一个大洋;一个大洋可以看100场电影

综合看来,一个银元高于现在200块购买力。

7

谢邀!

说起大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大洋即银元,中华民国时期货币的别称,为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主要有袁大头等。除了壹圆的银币,还有角币。补充:一元等于十角等于一百分等于1000厘,一文钱等于一个铜板。



要说一块大洋等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就得对比下民国初期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了。(民国初期物价起伏不大)

一般情况下,民国初期是指公元1912年——1927年间(即民国元年——民国十六年间),为民国成立到蒋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间。



首先,介绍下当时的工资水准。

1914年北京警察局划定的贫困标准则是,“维持一个两口之家一年生活的费用是65元,四口之家一年的费用是93元”,处于这一标准之下的则被视为贫困。



1917年4月,周作人受聘暂任北大国史编纂处编纂一职,月薪120元,后担任北大文科教授,月薪“教授初级为240元,随后可以加到280元为止”,胡适于同年8月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他在10月25日的家书中写道,“适在此上月所得薪俸为260元,本月加至280元”。

此外,工人阶级在当时的环境中收入较低。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对曹家渡的调查中发现“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而针对普通工人10元左右的月收入,他们得出“非有一人以上在外谋生不可”的结论。也就是说工人家庭中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外出打工。



其次,便是物价

咱们以主要食物价格计算:1911-1920年间,大米每斤三点四分钱;猪肉每斤一角二分钱,白糖每斤六分钱,食盐每斤一到二分钱,植物油每斤七到九分钱;出入乘坐“洋车”人力车,费用在城里每次只有一角钱左右;包车每月十元。据记载,北京城内一座八至十间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仅二十元左右;一间二十平米的单身宿舍,月租金四至五元。

(1914年的照片)

鲁迅在1923年一度租用的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三间正房月租金八元。他的女佣除了全包食宿以外月工资仅三元(见《鲁迅日记》)。

而今天,超市散大米一般均价2.8~4块一斤,一般普通人家吃的是2.2元~3元一斤。虽然,各种品牌的价格差异都比较大,但一般都在两块至三块之间,2018年9月,生猪的价格是14元/公斤。至于房子,就拿北京四合院来说吧,每平方米的价格都要在8万至30万之间,而且如果要买独门独院的话,按照最低标准是300平方米左右,8万的话,至少也得需要2400万。根据调查显示,2014年北京最大四合院成交价为11亿8000万,况且那还只是2014年的价格。



再者,2019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82461元,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49575元。此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职工工资为6000-7000区间。再对比当时普通工人10左右月收入,可以推测出一块银元大约等同于现在600—700元。

8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很少用现金了,有时候有可能一礼拜包里都没有一块钱,那么在百年钱的民国,一块大洋就是非常多的了,对于大洋、顾名思义、一般都是指“袁大头”,而袁大头作为民国主流货币之一,铸造量很大,直到袁世凯去世之后,仍然不停的在铸造,袁大头共四个年份铸造,分别是:民国三年、民国八年.九年、十年,但版本最多的还属三年造。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买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买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在民国时期三五块大洋就够娶一个老婆呢,所以不能以那时的购买力来衡量它现在的市场价值。

通货袁大头现在市场价值在700-1000元左右。

下面一起来看看部分袁大头的市场行情价值: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正面左上部分内齿缺失,甚少见,

成交价:4370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三角“圆”版,

估价:1000-2000

成交价:5520

民国八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缺口“造”版,

估价:2000-3000

成交价:9775民国八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牛“造”版,通体彩色包浆,

估价:1000-2000

成交价:12650

民国九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中发版,通体彩色包浆,氧化均匀,完全未使用品

估价:5000-8000

成交价:17250民国九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精发版,

估价:2000-3000

成交价:7475

民国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银光亮丽,状态极佳,

估价:4000-6000

成交价:11500民国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竖点“年”版,较少见,币面打有流通戳记,

估价:1000-2000

成交价:4600

欢迎转发点赞、多多关注“小开收藏”

9

若按今天的对比就100元左右。若是按当时的国情和民生问题来说1000元都不止。我曾祖父当年外出务工 他娘给了他一个银元作为保命钱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的。那年河南闹饥荒曾祖父硬靠那枚银元作为路费没挨饿回来 不过当然吃的不好。回来时还顺带了一个河南女子。上世纪30年代,干果糕点一个银元可以买十几斤。窝头,杂粮饼可以买100多斤。当时的穷人只要不挨饿就很幸福了。后来临近解放时曾祖父投靠一大地主发了财。曾一天消费过十几个银元。对比当时的镇上可以说是数一数二了。可是对比今天的物价大概就2000块。只能说是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消费越来越高了。现在农村也有人均消费不足5元一天的。他们的日用品要用很久而且能不买就不买。粮食菜自己种。隔天吃一顿肉 上街割肉的2斤20来块钱 足够五口之家吃上一顿。

10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民国时期的大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袁大头“,在当时来说是绝对的硬通货,因为其足量,没有任何的参假和缺斤少两,比起鹰洋、龙洋、碎银子都要硬。

而不同时期的袁大头,其购买力是不同的。

1921年,当时的一斤大米大概要3分钱,一块大洋就是1元钱,按照这个计算的话,一块大洋能买33斤大米。按照现在超市大家购买大米的价格来说,一斤大米大概2.5元,所以1块大洋相当于现在83元钱的购买力;

而到了1924年,当时来说一头牛大概要5块大洋,如今一头成年耕牛的价格大概在1.5万元左右,换算成现在来说,一块大洋相当于3000元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上海纺织厂一名熟练的女工一个月工资为30块大洋,按照现在来说,在上海纺织厂一名熟练女工一个月的工资大约在6000元左右,换算一下,一块大洋大约相当于200元。

当年鲁迅在北京购买了西直门八道湾胡同的一座四合院,用去了800大洋,如今类似房产报价是7200万元,那么一块大洋就相当于9万元的购买力。不过当年北京也没有现在这么炒房,所以也只是一个参考的购买力了。

所以,如果换算成今天的购买力的话,波动还是非常大的,从83到9万。

我在北京的时候,听一些老人们说,当年的大洋购买力非常厉害,拿着一块大洋可以下馆子吃顿非常好的。他们那个时候开上一桌,请上最好的饭菜,基本一块大洋也是可以搞定的。

所以具体其购买力来说,也只有那个时候的人清楚,因为如今的我们,对各种物品的需求不是过去的哪种需求了,民国时期的需求来说,基本还是生活基本需求最重要,毕竟那会国民生活水平还在温饱线不到的情况,而如今大家早就奔了小康,都有了更高的需求,自然如房地产什么的价格都是水涨船高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