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对自己的皇室子孙,那是相当抠门的。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子们,他基本没有将任何封地赏赐给儿子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拒绝分封制,从一开始就想做好郡县制。

西周分封天下以后,天下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此后进入东周列国年代,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局面,而周天子根本就没办法管理。

为了纠正这一错误的现象,秦始皇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儿子再次封为王。这样又走上了西周分封的老路,他认为几百年以后,他的江山会像东周一样分崩离析。

只能说秦始皇这一点的确想多了,因为他们家两代人就把基业毁掉了,根本等不到几百年以后。秦始皇不把儿子们封为王,就是为了好好搞郡县制。


秦始皇对于亲情,看得很淡。

和自己的宏图大业比起来,秦始皇根本就不可能在乎所谓的亲情。他是千古一帝,就不会过分留恋家里的事情。

他一统六国,随后统一了度量衡、文字,修长城,焚书坑儒等等,做了太多一般皇帝都不敢做的事情,所以秦始皇根本就忙不过来。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史记》

这个时候家里人对秦始皇来说,那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负担。这是很残忍的现实,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有好几个儿子,可是我们知道秦始皇有几个老婆么?


我们甚至连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知道,换句话说,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皇后,我们甚至都没有搞清楚。

  1. 倒不是说秦始皇有多么痛恨女人,如果真的痛恨女人的话,就不会跟他们生那么多儿子了。所以说秦始皇实在是顾不上管家里的事情,这才忽略了立个皇后的事情。
  2. 当年秦始皇的母亲和嫪毐生了两个孩子,算起来也是秦始皇的弟弟了,可是秦始皇却当着母亲的面,把嫪毐和两个孩子都给杀掉了。
  3. 同时秦始皇将母亲赵姬打入冷宫,发誓永生不得再见面。由此可见秦始皇这个人做起事情来,十分决断狠毒。
  4. 他对亲情的看法十分冷淡,反倒是对规矩的看法更加重视。这样的人才能够管理好一个国家,但是与此同时,跟这样的人做亲人,那也是比较累的。

为此秦始皇不分封自己的儿子去全国各地做王,甚至不给他们一个王爵的头衔,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


秦始皇的郡县制,是要做全国推广的。

其实在秦朝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只不过那是在各个诸侯国内的郡县制,并没有统一在全国推广。

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就让大家提出制度的建议,有人认为要恢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而李斯则认为广泛推行郡县制,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

为此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结合战国时期传下来的郡县制,大力在全国进行推广。将全国诸侯国的领土都变成郡县,这样才方便统治。


如果秦始皇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儿子全都分封到全国各地,那么他的郡县制该如何在全国推广呢?至少会遇到不少阻碍。

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会属于诸侯国,还是直接属于中央郡县来管辖。尤其是地方豪强们,更是摇摆不定,这些信息,直接关乎他们未来的前程。

为此秦始皇快刀斩乱麻,所有儿子都被出去瞎折腾了,跟你们个人的前程比起来,还是推行郡县制显得比较重要。

秦始皇这个人就是这么拽的汉子,他的儿子们也只能唉声叹息了。在他眼里没什么用处的儿子,管好吃喝就行了,出去做王爵,那就是丢人现眼,反倒是祸害地方。


秦始皇的儿子们,没听说有几个有出息的。

记载中,秦始皇一共有20多个儿子,可是比较著名的就只有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了。那么其他儿子都跑去干嘛了?他们基本都被胡亥给弄死了。

比如说公子将闾三兄弟,被胡亥逼迫自尽而死。公子高在胡亥屠戮兄弟们的时候,主动申请为秦始皇陪葬,得到了胡亥的允许。

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於内宫,议其罪独後。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原闻罪而死。”---《史记》

其中还有六名公子是在杜县被胡亥杀害,十二名公子在咸阳城内被胡亥杀害。由此可见这帮公子都没什么出息。

唯一有点出息的公子扶苏,他是秦始皇心目中的接班人。既然是未来的秦国皇帝,那么自然是不需要分封出去的。

至于胡亥,这种货色就算是分封出去,那也是害人不浅。秦始皇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二十多个儿子如果都分封出去,那么将来天下铁定大乱。

而且这么多孩子到底该怎么分封,这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秦始皇索性一个都不分封了,给他们管饭就很好了。


总结:秦皇宋祖才是并驾齐驱的好皇帝。

很多人喜欢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实我们细细去看,秦始皇和宋太祖,是要比其他两位高出一点的,高就高在了他们俩没有搞分封制。

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想着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地方上做国王,这是人的一种私心,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汉朝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他们的分封几乎给国家酿成大祸。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都是分封遗留下来的问题。

可是秦始皇和宋太祖就是没有搞分封制。宋太祖的儿子们虽然封王了,可是依旧都留在汴京,秦始皇也是一样,根本就没想过给儿子分封的事情。

参考资料:《史记》

最佳贡献者
2

秦始皇的儿子,据不完全统计是有20多个呢?

可是,在秦始皇的所有儿子当中,我们最熟悉的就只有两个,一个就是长子扶苏,另一个就是小儿子胡亥。

至于其他的儿子的名字,我们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过,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来。

就不要说他们被封为王了。

为何会是这种情况呢?

说白了这都是秦始皇刻意而为之的呀!

因为秦始皇是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当皇帝的人,他必须要摸着石头过河。

在他看来,若是把自己的儿子封为了王,最终可能会导致大秦帝国分裂的,就有可能像秦国统一之前战国时期的样子。

毕竟把儿子分为王,就会导致儿子之间的不和。

到时候他们可能就会互相残杀,把大秦帝国分成很多份。

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就是把自己的兄弟还有儿子,分到各地当王的。但是,几百年之后,周朝就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样子。

周朝的皇帝也没有威信了。

很显然这样的结果,不是周武王想看到的,也不是秦始皇想要的。

秦始皇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个很美好的愿望,也就是这个皇位最后能够传给子孙万代。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个皇帝就是在他的后人当中选择了。

如何保证皇位传给子孙万代呢?

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把所有的权利,都交给一个儿子,然后这个儿子,在交给下一个儿子。其他的儿子都不掌权,直接享受荣华富贵就可以了。

我们只能说秦始皇的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是,事实起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历史上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的。

所以秦始皇也就没有分自己的儿子为王。

我们都知道本来秦始皇是想把自己的皇位,传给长在扶苏的。

但是,最终阴错阳差,经过赵高的一波骚操作,胡亥当了皇帝。

因此,我们后人也仅仅是知道秦始皇的这两个儿子的。

说白了秦始皇不分自己的儿子为王,就是为自己家的大秦江山考虑的。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后代当中会出现弱智白痴呀。

更没想到的这个弱智白痴,竟然是他的儿子,也就是胡亥。

在胡亥当了皇帝之后,赵高就开始给他出注意了,说你的哥哥们都是能够影响你皇帝地位的人,若是你把他们都给杀了,你的皇位就没有人惦记了。

胡亥一听,这个可以呀。

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哥哥,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都给干掉了。

当然了同时被干掉的,还有秦始皇的女儿。

胡亥当了皇帝,因为身边没有亲人帮助自己了,这个时候赵高就开始操控朝廷了,胡亥就成为了赵高手里的一个工具。

到了秦末乱世,刘邦项羽站出来起义,这个时候胡亥才意识到自己是孤家寡人了,在他们家的江山有危险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帮助他。

所有的人,都是不可靠的。

可是,这个时候他后悔已经晚了。

所以说秦始皇没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恰恰是让秦朝变成了一个短命王朝,仅仅就经历了两代人,总共15年的时间就灭亡了。

到了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刘邦开始反思秦始皇不封儿子为王,到底是对还是错了?

刘邦经过和很多当时顶尖的人的讨论,得出的结果就是,必须要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因为江山是自己家的,只有自己家的人才会拼命的守护江山。

也只有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江山才能够永固,周朝是延续了60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已经是够长的了。

至于说几百年之后,可能会发生变故,但是,那也是几百年的事情,总比秦朝存亡十几年的时间要好吧。

所以说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就封了自己的儿子为王,反正即便是他们内斗,也是自己的儿子在当皇帝。

可以说大汉前后延续了四百年的时间,刘邦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还是很重要的一步棋 的。

刘邦的这一举措,最后也影响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很多制度都是效仿的汉朝,都是学习的刘邦,他也把自己的儿子分到各地去护卫大明的安全去了。

明朝差不多也存活了三百年的时间的。

所以说封建社会的时候,皇帝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还是比较正确的。

同时,这也证明了秦始皇不封自己的儿子,想要让皇位在他们子孙后代,传到万万代是不可取的,是错误的一种想法。

要说这也怪不得秦始皇呀,毕竟人家是历史上第一个当皇帝的人,吃了经验不足的亏。

我想若是让秦始皇再选择一次,他肯定也会封自己的儿子为王的。

3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坚持走的都是法家路线。法家路线的核心就是君主独断专行,为了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必须打压贵族和知识分子。

秦始皇始终坚持法家路线,不允许有威胁皇权的势力存在。能够接秦始皇班的儿子只能有一个,为了保持接班人能够驾驭朝局,秦始皇是不可能给其他儿子封王的。

当时秦朝在统一天下后,对于路线问题是有争论的。丞相王绾主张推行分封制,把秦始皇的儿子和皇亲们分到山东六国去,屏藩天子。廷尉李斯则坚持要走法家路线,把郡县制度发扬光大,一切权力归皇帝。

最终秦始皇选择了采用郡县制,并且选择了法家思想的继承人胡亥为接班人。法家思想历来主张“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胡亥上台后就把第一刀砍向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几乎没有留一个活口。

这就是活生生的残酷现实,作为皇帝是不可能把权力分出去的。分封制封出去的王国就成了个人王国,很容易尾大不掉。后世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应该说秦始皇的脑袋还是比较清醒的。

胡亥走的路线则更加坚决,他认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对自己的皇位构成了威胁,“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为了自己至高无上的皇位,真的要做孤家寡人,把他们全部杀光,更不要提要给他们分封这回事了。

仔细去研究历史,就会发现搞分封制的夏商周普遍都比较稳定,因为天子和封国相互能够制衡,天子不敢胡作非为。君主虽然要服从天子的命令,但君主们的家臣大夫则只忠诚于君主而不忠于天子,大夫们家中的士则只忠诚于大夫而不忠诚于君主。这种相互制衡的机制,会让社会更加稳定。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皇权专制后,表面上看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实际上却非常脆弱。只要碰到了一个能力有点弱的皇帝或一个小皇帝,大权就很容易旁落,从而引发朝局动荡,甚至改朝换代。

夏商周三代共存在了1800多年,平均每个朝代600年的寿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朝代,最长的也没有超过300年。就算是比较稳定的朝代,也不过是200多年而已。

秦始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梦想着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千秋万代,永远把自己的霸业能够持续下去。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开创的皇帝制度却是最不稳定的制度,他建立的王国仅仅几十年以后就灭亡了。

4

人家老秦好不容易统一的大秦帝国,要是给他那20几个儿子封王的话,那跟不统一帝国,有啥区别?你看,人家老秦起个名字叫秦始皇吧,内心想的就是,自己是第一个皇帝,然后无穷无尽的皇帝都是他老秦自己的子孙。

这个老秦辛苦了大半辈子,统一的江山,当然怕自己如果把那些儿子封为王,到了某一天,那些儿子们呀,一言不合就打起来,一堆封地的王打起来了,那可能就跟春秋战国的混乱应该有得一比了,混乱当中,被外人占了便宜怎么办法?

(剧里的扶苏真是个翩翩公子)

不过呀,这个老秦想得还是有点多,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他那个小儿子,那么快就把他那个秦一世到秦万世的梦想泡泡给戳破了。一般,我们只知道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和小儿子秦二世,不太知道,他其他的那些儿子们,本来呀,老秦是想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扶苏的,但是,因为那个赵高呀,皇位就到了小儿子手里。

要是那个老秦能看到,他那个小儿子,听信赵高的话,不但把他一帮儿子们统统弄死,还直接把他的江山给弄丢了,那老秦肯定要哭死在阴间了。他肯定很后悔,竟然没有给自己的儿子们封王。

这里是,正在努力学习写作的牛回回。加油鸭!

(网图)

5

根据我们知道的,秦始皇的孩子,到目前为止的不完整统计,数字大概有20多个。但是呢,秦始皇的所有儿子里,我们最为知晓的只有两个,第一个是长子扶苏,第二个就是小儿子胡亥。其他的儿子的姓名,我们大概都是不大清楚的,简单来说,其他大部分孩子都没能在历史长河里留下名字,更不要希望他们被封为王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明白一点,这就是秦始皇刻意而为的啊!

因为如果秦始皇把他的儿子分成各个地方的王,之后就很有可能会使儿子之间不和。后面等时机成熟之时,儿子们就会相互残杀,最厉害的就会把大秦帝国分成很多很多份。还记得当年周朝的皇帝当时这么做了之后,就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了。很显然,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是周武王真心想看到的,也不是秦始皇想要看到的。

当年秦始皇称帝的时期,那个时候他有了一个非常美妙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的这个皇位,直到他死后,自己的千秋霸业还是能够传给子孙万代,正所谓子子孙孙无量尽也,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职位之后就会在他的后人中选择了。那么怎么样才能够稳妥的将皇位传给子孙万代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一切的权益,全权交给一个儿子,之后,这个儿子,在交给下一个儿子,至于其他的儿子,实际上是都不需要掌权的,只管直接享用荣华富贵就可以。

秦始皇的这个想法是很美好的,可是呢,毕竟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过得例子,至于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就不太清楚了。毕竟历史上没有前辈这样做过,因此我们的秦始皇也没敢这么做。我们都晓得原本秦始皇是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长子扶苏,可是呢,在权臣赵高的一顿瞎鼓捣之下,最终阴错阳差,最没才能最小的胡亥,拿下了皇位。

所以呢,我们后人也只晓得秦始皇的这两个儿子。其实啊,秦始皇不把自己的儿子封为王,本质上是为了他自己的大秦江山所考虑的。可是呢,估计他自己自己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当中也会有可能出现弱智白痴。估计也没想到,弱智白痴,不是儿子的儿子,而是他的儿子,没错。就是胡亥。

胡亥称帝之后呢,权臣赵高当然要做肱骨之臣了,处处为他出主意。赵高对胡亥说他的哥哥们都是会影响皇帝位置的人,要尽快的除掉,这样皇位才可以长久的保住。可可爱爱没有脑袋的胡亥一听,这样可不行,这皇位我屁股还没做热呢!

因此呢。他就把他的哥哥,自己的手足们,也就是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都解决掉了。当然,只要是他的手足,都要卒,其中也包括秦始皇的女儿。胡亥这下是真的没有后顾之忧了,可身边没有亲人帮助胡亥了,也就是在这时候,赵高就可以明目张胆的操控朝廷了,胡亥也就沦为了赵高手里控制的工具人。

事实证明,秦始皇没能成功封儿子为王,反而是让秦朝变成了非常短命的王朝,这个王朝寿命短到只有两代人的故事,前前后后加起来总共15年的时间,这样辉煌的王朝就这样灭亡了。历史告诉我们,封建王朝,在历史上,是行不通的方法。

6

人是不断学习的,特别是封建王朝,不断在吸收前一个王朝的经验教训,从而在保证在制度上有所创新。秦朝前面的一个王朝是周朝,周朝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分封制使得各个诸侯国崛起,而周王室衰微,变得毫无影响力而存在感。

秦国在统一六国以后,就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到底是在全国搞郡县制还是和周王室一样搞分封制?

这个时候有两种路线:

第一,以丞相王绾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秦国应该和周王室一样搞分封制。因为燕国、齐国、楚国这些地方较为偏远,应该让秦始皇的儿子、宗族、功臣之后去镇守这些地方。这种意见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

第二、以廷尉李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周王室就是因为搞分封,若干年后诸侯国变得疏远,最终互相攻伐。

按道理来说,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虽然我们现在认为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很伟大,但是不得不承认分封制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对于这一点,看看历史上的改革就知道了,任何改革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最终往往很难成功,因为它很难一下就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有限,六国老百姓心中是不认秦朝的,这个时候只能依靠皇族和功臣去镇压他们。因为郡县制产生的官员,手里拥有的资源有限,他们就算想做一些事情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不用说古代通讯水平差,中央集权下很难对一些事情作为迅速应对,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封王,让皇族在一些地方形成自己的势力,代表朝廷维护统治了。因为天下初定,说到底六国的老百姓根本不认同秦朝的统治。对于这一点其实也很好理解,一个人富贵的时候,到处都有朋友,但是在早期的时候家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

由于秦始皇这个人统一了六国,加上他个人的性格特点,最终采取了非常激进了郡县制。当然秦始皇这样做也有客观道理。

秦朝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它正是靠着法家的商鞅变法才实现富国强兵。对于秦始皇以及秦朝的君主来说,他们是相信法家的,所以秦始皇才会愿意按照法家设想的那样建立中央集权。

当然,后来的结果表明这样做是不行的。为什么这样说的?因为搞中央集权使得整个皇族毫无力量,一旦皇帝有问题,王朝就岌岌可危了。对于地方统治而言,郡县制无法形成有效的统治,六国的旧贵族依然想要复国。特别是早期的时候,依靠血缘关系建立的诸侯国,对于王朝维持统治有重要意义。

所以等到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刘邦基本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因而有汉承秦制这种说法,但是刘邦也同时采取分封制,把刘姓宗族放到各地成为诸侯王,让他们维护地方统治。

不过后来汉朝的皇帝也意识到分封的问题,所以一直想办法削藩,因为经过几十年的统治,朝廷威望足够高,这个时候诸侯国就成为威胁了。

7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关于国家管理制度曾经有过很多次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丞相王绾为首,他们主张把秦始皇的儿子们按照周朝分封制,封王之后让他们去管理四方边境。国家太大了,只有把自己人安排过去管辖才放心。这一派就是分封派。

另一派是以廷尉李斯为代表的郡县制派,说是以李斯为代表,其实也就他一个人主张实行郡县制,朝堂上所有的人人赞同丞相王绾实行分封制。

李斯主张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观点很明确,就是周朝只所以灭亡,就是周武王、周成王这些人的后代与周王室越来越疏远,相互诛灭,形同路人,连周天子的话都不听。大秦执行郡县制,王子和大臣有国家税收养活,他们没有独立的地盘和根基,也就难以起事了,这才是国家稳定的根本。若实行分封制,他们日益强大,以后就很难控制了。

李斯的观点得到秦始皇的支持,当然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他考虑的问题可能会更深远一些。作为政治强人,郡县制是中央集权的有力保障,在管理运营上效率更好更高。

于是天下分为三十六个均,这些郡相当于现在的省。郡下面有管辖很多县,正式确立了国、郡、县三级管理体制,郡县制就这么在秦国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8

谢谢邀请

秦始皇一统六合之后,就土地划分展开了朝议。群臣各执己见分为两派,一是尊古制实行分封天下,二是以李斯为代表的的郡县制。

群臣的意思是周朝分封制存续了八百年江山,如果把各个王子都派往各地为王,则江山永固。因为周天子分封的除了子侄都是异姓诸侯,而大秦分封只给皇子分封,将国祚长久。

乍一听,很有道理。

但是八百年的周王朝,国运太短了。对于嬴政来说,要将秦国的江山传之万世!而周王朝之所以日渐衰微,就是因为分封制诸侯架空天子权利、大夫架空诸侯权利、士族架空大夫权利。所以战国才有这么多弑君夺位的事件频频发生,六国暂且不表,就成蛟、嫪毐叛逆给秦始皇留下的影响,当是不小。

王子和王子之间也是信不过的,所以分封制是无法得到皇帝陛下的认可的。

李斯知道皇帝不愿意走周王朝的老路,想实行中央集权。于是提出了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置守、尉、监。郡县制是两级行政体制,郡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军事长官叫做都尉,行政长官叫做郡守,并设有监管监察叫做郡监。

郡县制是集权程度最高的体制,因而也是管理效率最高的体制。

它只有一个风险,那就是一旦皇帝幼小或者奸臣当道,只要一场小小的政变就可以改朝换代。

秦始皇当然看不到这个风险,因为他是强大的,是英明的,是自负的。在他构建的理想国当中,以后的秦王也是如此。

分封制虽然稳定性强,但是集权程度太低,皇帝做的不过瘾,诸侯还有作乱的能力。所以合理的结构似乎要在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之后的汉王朝就两者都用了,但是依然发生了七王叛乱的祸事。

而秦始皇只用了郡县制,并不能说就比两者都用差。因为任何制度都一定有漏洞,世界上没有完美到无懈可击的东西。只要是人创造的,就一定有人能破解。

所以秦始皇一直到死前才想起敕封太子,但是来不及了,赵高娇诏,权臣当道,秦,二世而亡。

我是分享文化领域内容的木木,关注我,我们一起成长。

9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为“皇帝”的君王,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可谓是何等的英明神武。然而仅仅在他逝世3年后,这个庞大的帝国就轰然倒塌,走向了灭亡。为什么曾经那么强大秦国会在秦始皇逝世几年后就灭亡了呢?后世学者认为主要是秦朝的暴政造成了,也有一部人认为秦始皇没有“分封诸王、以屏宗室”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那为什么秦始皇从不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到各地去做藩王呢?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廷尉李斯的一席话,彻彻底底影响了秦始皇的决定。最终,纵观秦始皇一朝,他从未分封过任何诸侯王,而这一决定或多或少对大秦帝国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统一的大秦帝国建立之初,怎样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就摆在秦始皇面前。而对于到底应该如果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当时的丞相王绾就向秦始皇建议:把皇子、皇室宗亲以及功臣分封到原来的燕、齐、楚等国边远地区,让他们来管理这些秦朝中央政府不易管理的地区。这样一来的话,既可以恩泽皇室成员及功臣,又可以巩固秦朝刚刚占领的边远地区。

然而,当秦始皇把丞相王绾的建议放在朝堂上讨论时,当时九卿之一的廷尉李斯就坚决反对。李斯认为这是在像周朝一样实行分封制,而他主张的是向全国推行郡县制。(注:早在战国时期中后,秦国君主就已经在边境部分地区实行郡县制。)为了劝说推翻丞相王绾的建议,李斯就开始在朝廷上大谈周朝分封制的弊端,说分封诸侯王会导致国家混乱,最后还会导致诸侯国之间相互战争等等。最终,李斯成功的说服了秦始皇。

由此,丞相王绾的建议被彻底否定,秦始皇听信了李斯的言论,最终在大秦帝国的土地上,连一个诸侯国都没有;就连秦始皇自己的23个儿子,也一个都没有分封。也就由此,秦始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分封自己儿子为王的皇帝。

10

秦始皇为何不分封子弟为王?这个问题非常好理解。分封宗室子弟可是分封制的核心文化,秦始皇既然决定废弃分封制改用郡县制,这就代表了秦始皇对所有的分封制的制度全部要弃之不用。自然秦始皇也就不会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了。周朝分封宗室子弟最终导致国家大分裂,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点秦始皇比谁都清楚,秦始皇拼了命的实现了中国民族的统一,他又怎么可能再次给国家埋下分裂的隐患呢?

秦始皇的格局和魄力还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一般人想到的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成为了天下之主,那么于情于理就要分封宗室子弟,毕竟外人哪有自己人信得过呢?他们不是不知道分封的弊端,只不过他们会选择性的忽视分封制的弊端,总认为自家的天下就应该自家人管理。古代封建帝王有几个能有秦始皇的胸怀和气魄呢?秦始皇和其他皇帝不同的是,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还给封建王朝立下了一个制度,这个制度就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好处就是可以从根本上规避皇朝内部权力争夺而引发的动乱。但可惜的是,秦朝存在时间太短,而刘邦建立汉朝后,等于开了历史的倒车,他虽然同样遵行了郡县制,但也恢复了部分分封制度,从这一点来看,刘邦远没有秦始皇的那种气魄和大毅力。

事实上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难度阻力是非常大的。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朝堂之上就曾经出现过是否实行郡县制而争论不休。当时不少大臣,特别是李斯的上司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宗室给予世袭的诸侯名份,身为廷尉的李斯却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大胆地反驳道,周朝制订的分封制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周王室的亲戚一旦取得了他们的土地,立刻互相疏远和进行战争,而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所以结论是“置诸侯不便”。他力排众议建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这就是为啥秦始皇的儿子都不到分封的原因。

显然朝堂之上大臣们的建议,背后无不站着秦朝宗室子弟。除了功勋大臣和宗室子弟外,儒家之人也纷纷反对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当时大儒淳于越更是表示,郡县制就是祸国之举,虽然淳于越的观点遭到了李斯店驳斥,但儒家也没少诋毁秦始皇。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为啥屡屡被人诟病呢?就是因为儒家在后面使坏诋毁污蔑秦始皇。可见秦始皇为了实行郡县制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优劣对比自然不言而喻了,唐代大诗人柳宗元写有政论文章《封建论》,认为中国分封制度是百害而无一利,并阐发了郡县制的优越性。而郡县制也几乎伴随了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虽然唐朝时期郡县制被改为了道路制,但事实上本质还是一样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