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忠贤是明朝最有名的太监,天启一朝,可谓权倾朝野,被称为站着的皇上。可是等到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之后。17岁的朱由检接位当了皇帝,在他上台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里,便很快收拾了权势熏天的魏忠贤,自己掌握了朝政。

朱由检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而魏忠贤已经掌握朝政五六年,党羽遍天下,势力熏天。在这看似实力不对等的较量中,朱由检轻松的取得了胜利,以催枯拉朽之势去除了魏忠贤的势力。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重要的明朝对政治制度的改革。通过制度的建构,巩固了帝权。

中国历史,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是权力最大的人。但皇帝也是人,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权利都把在自己手中。他处理国家事务总是要人帮助的,这些离他近的人也就自然了分享了他的权力。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官”。官有分内官和外官。外官,分文臣和武将。内官也就是太监。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起初都是和武将有关。到宋朝的时候,宋太祖通过制度的建构,扼制了武将的权力。剩下的就是文臣和内官了。文臣中权利最大的是宰相,历史上宰相权利大过皇帝的时候有很多,霍光,曹操就是著名的代表。朱元璋为了削夺文官的权力,便取消了宰相制,实行内阁制。使得文臣的权力大大减少,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除了取消宰相,建立内阁之外,朱元璋还加强了监督监察机构,在六部之外设六科,专门监督六部,除此之外。还建立了隶属于皇帝个人的机构,锦衣卫,东厂等。

太监也称内官,相当于是皇帝的家臣。历史上也太监权力大了,而干预朝政的事。汉末就有十常侍之乱。唐代有李辅国,鱼朝恩等都是权力几乎大过皇帝的。朱元璋借鉴了历史教训,对太监的权力也进行了限制,明确规定,太监不得干政。明朝历史上虽然有权势很大的太监,但他们都是借皇帝之势做威做福。离开了皇帝的支持,他们的权力立马就打了很大折扣。

内监有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最有权力的。但司礼监掌印太监看似权力很大,但他没有独立的行政权。他在行使国家权力时,必须是内阁提出建议,皇帝批准之后才能施行。魏忠贤最厉害的时候,他在朝廷中办事,也要遵守这样的原则。他只所以能够说一不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控制了天启皇帝。并且利用皇帝的名义,把内阁换成了听他话的人。虽然说,他是说一不二了。但他还是没有能力打破大明王朝现有的政治框架。这是朱元璋加强帝权之后,为后世皇帝带来的好处。

第二原因,魏忠贤虽然势力很大,但却不得人心。魏忠贤这个人,是半路出家当的太监,个人文化水平不高。他的统治风格与现在黑社会和地痞流氓的统治差不多,说白了就是一个原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行事方式,在他掌权的时候,虽然有许多小人投靠,但在真正有眼光的儒家知识分子看来,他的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魏忠贤的发迹,靠的是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我们都知道,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父亲是泰昌帝朱常洛。朱常洛因为母亲是个宫女,得不到父亲万历的喜欢。为了争太子和自己的弟弟斗了一辈子。这就是著名的万历朝的立储之争。朱常洛自己都不受父亲的待见,常有性命之忧,明末有著名的“梃击案”,就是郑贵妃一派想要整死他所做的努力。所以,天启皇帝朱由校虽然是皇子,却是比较可怜的。从小没人关心,只有和自己的奶妈客氏相依为命。所以,他一当了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而客氏与魏忠贤是“对食”的关系,也就是太监和宫女结成类似夫妻的关系。

魏忠贤原本是惜薪司的太监,他之所以能够调到司礼监做秉笔太监,也是客氏帮他办的。魏忠贤到司礼监之后,实际上并不是司礼监的一把手,一把手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王体乾。可是,魏忠贤来了以后,王体乾一切都听魏忠贤的。这中国也与客氏有关。王体乾升任掌印太监之前,他的前边还有一位王安。王安的水平,比王体乾高一个档次。升掌印太监原本是水到渠成的。王体乾便投靠客氏,与之达于交易,如果客氏能让自己上位,自己就把魏忠贤调到司礼监任秉笔太监。并一切事情都听魏忠贤的。魏忠贤虽然野心大,但在司礼监混,他的文化水平低了点。必须找个能够完成文字工作,又能听自己话的人。于是,交易就达成了。

魏忠贤掌握大权之后,朝廷的小人便都投靠到他的门下,形成很大势力。内阁六部,等地方都有投靠他的人。著名的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名目。对于,不听话,反对自己的人。魏忠贤便进行打击与陷害。比如杨琏,左光斗等人,都是被他们害死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做派,魏忠贤不可能得到主流士大夫的支持,围绕在他周围的人,只能是一些见风使舵的小人。而这些人是很难成事的。

第三方面,就是崇祯皇帝小心谨慎,细致的安排。崇祯皇帝是朱常洛的第五子,从小也是在宫中长大的。因为他被封为信王,长大之后要到自己的封地去。崇祯在宫中长到十六岁,才离开去自己的封地。在宫中的时候,魏忠贤他们所做的恶事,他是很清楚的。离开宫廷之后,又长了不少见识。他在被立为皇帝之后,心里就已经明白,魏忠贤是必须除去的。所以,他进宫之后,就小心防备,周密安排。因为他知道魏忠贤的势力很大。

据说,魏忠贤也与心腹商量过自立的可能性。但由于明朝制度的互相牵制,使得他们无法起事。魏忠贤为了试探崇祯皇帝,便让手下人弹劾魏党的主要人物崔呈秀。魏忠贤打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崔呈秀没事,说明他自己也是安全的,如果有事,就让崔呈秀做替罪羊。谁知魏忠贤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在天启朝被魏忠贤迫害的人,日夜想着报仇。当弹劾崔呈秀的折子上去之后,一下子引燃了滔天大火。弹劾魏忠贤的奏章,像雪片般飞来。

这时,崇祯皇帝还不敢轻易动手,只是把魏忠贤发到凤阳守皇陵。等到魏忠贤已经走了。他的党羽们丝毫没有动静,这时崇祯才安下心来。命令把魏忠贤抓回来查办。魏忠贤知道大事已去,三尺白绫上吊自尽了。之后,崇祯快刀斩乱麻,把魏忠贤的党羽全部给收拾了。这时,距天启皇帝去世也只有三个多月。

收拾了魏忠贤,崇祯皇帝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错觉,以为自己天纵圣明,是个明君。这么厉害的魏党,被他举手之间就收拾了。天下还有谁是他的对手。正是因为这份自信,万历性格中潜藏着的自私、刻薄、顽固、猜疑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带着这种自信,崇祯皇帝用十七年的时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把大明王朝带上了死路。

最佳贡献者
2

崇祯皇帝杀魏忠贤从明朝政局来讲本身就是个挺扯的事。一方面,魏忠贤该不该杀?是该杀。能不能杀?不能杀。

说魏忠贤该杀,实际上从我大萌正德、万历与天启朝过来的太监群体,但凡是深得皇帝信赖的、权倾朝野的、委以重任的、尤其是担任过矿监税监的,全抓起来砍了那也没几个冤枉的。有人说皇帝直接控制的太监群体在从江南富户嘴里给大萌收税,事实上揩下来的油一大半都成了皇帝的内帑给皇上挥霍去了。而且太监这种群体刮起地皮来毫无节制毫无制约可言,对整个江南与辽东地区的生产力发展与百姓生活造成的打击都是极为严重的——真以为老奴的七大恨是纯政治宣传?而魏忠贤其人不仅刮地皮还大搞特务统治,从哪个角度来看,说这等人恶贯满盈应该杀之以平民愤都不为过。

但是,明朝的皇帝与文官集团分立的政治体制又决定了皇权在政治核心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干正常工作,又可以干脏活湿活的具有依附性质的同官僚集团相对应的“影子官僚集团”。换言之就是需要锦衣卫、东厂来直接控制官僚,形成微妙的制衡,避免官僚势力过大以至于皇帝老儿成为虚君。那么谁来统领这些强力部门呢?自然是太监或者忠于皇帝的武将。也就是说,明朝的皇帝-奸佞-官僚体系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历代的独特结构,不是奸佞蒙蔽皇帝而控制文官,而是皇帝默许奸佞控制官僚以达成皇权与政权的平衡。奸佞的权力看似比皇帝还要大,事实上在却依然来自于皇帝的权力赋予,同时由于奸佞本身所处的位置,皇帝真想动掉奸佞也不是个多大的事。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正德朝的刘瑾最后被拉出去片了,魏忠贤也被贬了,看起来惊心动魄,但是实际上这种疯狗一样的人物在离开了皇帝的权力赋予后孑然一身——可把这批人斗倒了,皇帝还怎么控制文官集团?那,估计崇祯皇帝就想不到这一层儿了。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3

提起魏忠贤恐怕你并不陌生,魏忠贤是历泰昌、天启、崇祯三代的大太监。可以说只手遮天,可是魏忠贤到了崇祯时候,他的好运气消失了,被上位不久,年纪轻轻的崇祯,不费吹灰之力,轻轻的扳倒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要了解这些事情,(秉烛读春秋)为你一一道来。

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启皇帝,也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驾崩。根据遗诏,他的异母弟弟信王朱由检登基,改元崇祯。

朱由校临死时,一手拉着弟弟朱由检,一手拉着魏忠贤,并用断断续续的话说:“忠贤可计大事,”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弟弟重用忠贤罢了。

那么,魏忠贤真的那么有才能?真的可依靠大事?

魏忠贤,原名叫李进忠,入宫以前就是个街头混混,为了躲避赌债,自宫进宫当了太监。

一般的社会闲散人员,悟性和判断力很好,魏忠贤刚进宫巴结上了大太监魏朝,但当魏朝把他提拔上位后,他一脚踢开了昔日的恩人了,这时他又高攀上了原来皇帝朱由校的养母客氏了。

魏忠贤和客氏狼狈为奸,残害忠良,朝中无人敢管,以至于最后,只知魏忠贤不知做皇帝,魏忠贤位极人臣,号称九千岁。

说实话,崇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手了哥哥朱由校的江山了。

虽然崇祯帝即位时还不足18岁,但他知道如何隐忍,不管魏忠贤如何试探自己,崇祯一如既往的高深莫测。朝中大臣包括魏忠贤自己都有点吃不准这个年轻人。

崇祯坚信,魏忠贤厄运迟早会来到的,天启七年(1627)秋九月,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

奏疏呈上后,朱由检召见魏忠贤,让内官读给他听。魏忠贤非常恐惧。

十一月,崇祯便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

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在阜城南关客氏旅店痛饮至四更,最后上吊自杀。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魏忠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身边有许多他的心腹之人,比如十彪十虎十豹十狗十孩儿。广在全国各地为他建生祠的地方不计其数,就在临杀他之前,为他建生祠的还源源不断的奏章递了上来。如此看来魏忠贤不是单打独斗吧。

可是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好像夏天的冰块,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到底为什么呢?

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魏忠贤看似强大,位极人臣,说一不二,一呼百应。仔细究其权利的来源,发现这一切都是崇祯给的,现在皇帝崇祯要把这一切拿走,魏忠贤是无可奈何的。

二、魏忠贤那么多的徒子徒孙,为什么没有一个为他出头喊冤或者造反呢?这其实是树倒猢狲散的最好写照。再者说了,魏忠贤也不过是个太监,说白了就是崇祯手下的一个奴才,他有无兵无枪,拿什么来和崇祯抗衡呢?别说是他,你看清朝康熙除掉专横跋扈又有兵权的鳌拜,有那个将军带兵为鳌拜报仇呢?

三,崇祯很容易的扳倒魏忠贤,我觉得有东林党这些文人的功劳,也就是崇祯利用阉党和东林党不和的矛盾,巧妙的扳倒了魏忠贤。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留言,点赞,加关注吧)

4

可以说崇祯皇帝在扳倒魏忠贤的问题上还是很明智的!懂得隐忍、装孙子,适当出击!

因为魏忠贤专权,害死了天启皇帝唯一的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所以,天启皇帝死后,唯一最正统的继承皇位的就是信王朱由检了!但是,魏忠贤不知信王是敌是友,虽然朱由检此时对魏忠贤还是很恭敬的。但是,魏忠贤也不是个善茬,他本来想趁朱由检给天启皇帝守孝的时候毒死他,但是被张皇后(天启皇后)给化解了!魏忠贤没有办法,也接受了!他准备再寻找机会!

朱由检登基之后,他清楚的认识到大权还在魏忠贤手中,便在表面上对魏忠贤非常好,但是也时时刻刻提防着魏忠贤,对于魏忠贤送过来的美女,他始终保持戒心,并且发现了魏忠贤在宫中下的迷香(使人产生性欲)。

慢慢的皇帝手下的清流意识到皇帝可能要动魏忠贤,便开始收集魏忠贤收下的犯法的罪证,但是对魏忠贤还是一如既往的好,每天对他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但是,时机慢慢成熟!

天启七年,崔呈秀被举报,查出十几条罪,每一条都够他被凌迟了。崔呈秀作为阉党“五虎之首”,崇祯认为还不能动他,就把他贬官,回去守灵了!就这样,魏忠贤被生生砍了一条臂膀!

既然开始动魏忠贤了,那就停不下来咯!天启七年,一个叫钱嘉征的贡生上了一封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历数魏忠贤十大罪状。那骂的叫一个“荡气回肠,拍案叫绝!”崇祯看的热血沸腾,时机已到,老魏,留下你的脖子吧!

朱由检也不着急下令逮捕魏忠贤,就下令让魏忠贤来见面,然后当着面把钱嘉征的弹劾念给他听!认你魏忠贤再大权势,现在听的也是冷汗直冒。听完之后,还想让朱由检放过他,但是朱由检也没有做任何处理,就让他先回去了!

接着,朱由检就下令免了魏忠贤一切职务,让他去南京守陵,可是,这个老魏这个时候还露富,带了几十车金银财宝!这对于正愁国库空虚的崇祯皇帝来说是个喜迅啊!立即下令锦衣卫把魏忠贤给抓回来!魏忠贤一看,大势已去,遂自杀而亡!

5

太监,又称宦官,华夏封建制度中,最残忍的行为之一。这些太监被称为嫁到宫里的‘’男人‘’是一群丧失了男性标志的‘’男人‘’。在华夏封建时代有三次宦官时代,西汉,唐朝和明朝。而明朝最后一个权监就是魏忠贤。也是有明一代最有权力的太监,他只比皇帝小一点,是‘’九千岁‘’享受和孔子一样的待遇,生祠。但唯一的区别就就是孔子死了几千年,他还活着。

但就是一个权倾天下的太监,就被刚刚登基年仅十七岁的崇祯所罢免。最终被赐死。可见崇祯的‘’能力‘’有多大。魏忠贤有多‘’无能‘’。其实就崇祯杀魏忠贤没有任何技术和权谋所言。崇祯应该感谢他的老老老祖宗朱元璋设计的制度太完美,也就是说,明清时代封建制度的完善,已经把一切谋朝篡位的道路全部封死。再说,魏忠贤也没有篡位登基的意思,(没有那个能力)如果有,也不会等到崇祯登基以后。

再就是明代的宦官干政与汉唐不同,汉唐属于独立于皇帝,处于不受控制状态。而明代宦官完全依附在皇帝身边,他们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授予,离开皇帝啥也不是,这就给崇祯提供了强大的保护和权力。使得崇祯可以就凭一道圣旨就让魏忠贤上吊。

在天启年间,这魏忠贤由于深得皇帝宠信,担任的就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并获得了这“批红”的实权,他便能够从中上下其手,变成了代行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但没有皇帝的许可和信任他就没有任何权力。像曹操司马懿这样的权臣,他的权力资本来自个人的能力和背后政治集团的利益与控制的军队。而这一切魏忠贤统统没有,仅仅依靠皇帝是没有用的,一旦皇帝驾崩或者失去皇帝的信任,丧命也是顷刻之间。比如刘瑾。即便如此,崇祯也是在暗中观察了一年,看魏忠贤确实没有什么本事才正式动他。

再就是魏忠贤始终没有掌控兵权。而且明朝政治制度已经无懈可击了。文官政府的体制已经根深蒂固。司礼监的宦官虽然和文官政府一直在明争暗斗,但是始终没有占过上风,这也是崇祯除掉魏忠贤以后,能够平稳过度的重要原因。当然,魏忠贤死的不是时候,他在世的时候,东林党不敢太放肆,大明的皇帝能有钱花。但魏忠贤一死。东林党就此一家独大,崇祯就没有钱花了。明朝就是亡于东林党之手,魏忠贤对这些人还是杀少了。至少在忠于大明朝的问题上,东林党真不如这些没卵的太监,这群天天喊着忠君的东林党更像太监。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6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崇祯扳倒魏忠贤,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明朝祖制、宦官角色、皇帝能力、大臣制约、行动策略。下边分别说明:

明朝祖制:

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已经制定了严格的宦官禁令,从法律层面禁止宦官读书认字,禁止宦官统兵,朱元璋还制作了一张铁牌,上写: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朱元璋虽然定好了规矩,但他的子孙并没有按照规矩来。朱棣设立东厂,令宦官作为其长官,提升了宦官的地位。宣宗朱瞻基还开设内书房,专门教宦官读书,增加了宦官的学识。



但是,宦官虽然在对付别人时权威很大,但是一旦面对皇帝,他们的权威就一下子没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皇帝平时对宦官的生杀予夺所致。成祖在位的时候,宦官权力上升,但依旧对极其严格,一旦触动律法,会施以极刑。宣宗时期,宦官袁琦令阮巨队出宫采买,被发现后袁琦被五马分尸,阮巨队被斩杀,宦官中一旦有不法之徒,立刻处死。还有刘瑾,在被同僚告发想要谋反之后,分分钟被正德皇帝诛杀。这些案例,都导致明朝皇帝在宦官面前有一定权威,宦官面对皇权不敢放肆。

宦官角色:

宦官无儿无女,一般年少时净身入宫,身边没有任何依靠,唯一依靠的只有皇帝。所以,宦官只能看做皇帝的附庸。曾经魏忠贤专权时,天启皇帝就来了一句:“你莫欺我”,魏忠贤就得筛糠,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宦官的很多权力来自皇帝的默许,也就是皇帝点头,就可以做,皇帝摇头就不允许做。这个条件是很模糊的,根本没有所谓的制度体现,也没有任何书面文件,对外这些权力是不会被承认的。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再牛的宦官也会一无所有。就好比最大的宦官衙门东厂,管的是什么?是稽查,最后能不能形成缉拿,还要看皇帝的意思。



看看天启朝,魏忠贤胡作非为,打击政敌,做了无数恶事,但实际上这些都看在熹宗眼里,一定程度上是皇帝默许魏忠贤这么做的,就是为了制衡文官的权力,保证皇权权威性。一旦碰到大事,皇帝照样会有自己的办法,比如说让孙承宗镇守辽东,魏忠贤在这件事上就插不上手。要想做到大权独揽,必须有军、政、财一起抓住,这才能跟皇帝分庭抗礼,明显魏忠贤一样都站不住脚。

皇帝能力:

崇祯帝有两个优点:小心谨慎、善于弄权。崇祯的小心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天启皇帝将近驾崩的前几天,召崇祯进宫,在里边呆了几天,陪哥哥走过了人生最后一程。这期间,崇祯自带饮食,不吃喝宫中提供的东西,杜绝了魏忠贤谋害自己的可能性。在他登基之后,魏忠贤也曾经送了他几个美女,身上带着挥发性迷魂药。这本是太监们屡试不爽的招式,皇帝受迷魂药催情,和美女行房之后,便会渐渐沉湎酒色,不理政事,魏忠贤就可以继续大权独揽。结果没想到崇祯帝加着小心,竟然发现了迷魂药,并把美女退回。可以说,对于对手的招式,崇祯是心里有数的。



崇祯皇帝的弄权能力也十分了得。整个崇祯一朝,不管国家乱成什么样子,崇祯的杀伐决断都是坚定不移的,在整人、杀人上,他绝对是一个有相当能力的人。崇祯一朝,被杀的大臣甚多,有冤枉的,比如袁崇焕、陈新甲,也有不冤的,比如周延儒,可以说,皇帝想杀谁就杀谁,罪名之类的都好说。对上这么一个强悍而又有权力的对手,魏忠贤也是很悲哀。

大臣制约:

其实,虽然表面上魏忠贤一手遮天,但是朝中制约他的力量也不小。明朝的文官不论哪个皇帝当政,都是一个个硬骨头,只要你做得不对,不利于国家,言官会不畏生死地往上冲,哪怕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杨涟、左光斗等人就是死在魏忠贤的屠刀之下,致死都没有屈服。

魏忠贤把持朝政这么多年,虽然杀了不少正直的官员,但是他得罪的人也不在少数,有大量官员都曾为制约魏忠贤进行过努力。另一方面,魏忠贤每次做点儿什么事,都会面对一堆文官的阻挠,即使在他最权势熏天的时候,这种情况也没有改变。



天启三年,魏忠贤想推荐自己的亲信魏广微进入内阁,命令御史郭巩攻击邹元标、杨涟、周朝瑞等人。但是,行动不顺利,魏忠贤的攻击马上遭到了御史方大任、周宗建等人的反击;魏忠贤想让客氏的儿子侯兴国世袭在锦衣卫的职位,此举也遭到了兵部尚书董汉儒的反对,给事中程注等纷纷上疏阻止。

崇祯皇帝上台之后,魏忠贤的最大助力没有了,文官集团本就蠢蠢欲动,此时崇祯又发出信号,于是,大批文官立即上书弹劾,魏忠贤墙倒众人推,才落得最后凄惨的下场。

行动策略:

崇祯皇帝收拾魏忠贤,其实也是很有斗争策略的,相当于温水煮青蛙,很有策略性。很多人认为明朝太监不掌兵权,但是这一条并不适用于魏忠贤,魏忠贤的亲信中,五虎之一的田吉是兵部尚书,还有“五彪”,均为武职,包括左都督田尔耕、锦衣卫都指挥佥事许显纯、锦衣卫指挥崔应元、东厂理刑官孙云鹤和田尔耕的心腹杨衰。同时,魏忠贤自己也存有私兵,就是涂文辅带领的“净军”,也就是太监兵,将近一万。可以说,如果崇祯皇帝轻举妄动,很有可能酿成一场政变。



所以崇祯的行事方式比较巧妙。他先是放出风声,凭借舆论和言官来打击“五虎”,逐渐收回他们的权利;同时,又给魏忠贤大量的赏赐,并表示自己与其共治天下,稳住其心。在魏忠贤第一次以退为进请辞的时候,崇祯没有答应,但是却借机将客氏清理了。不久后,魏忠贤再次请辞,这回皇帝肯了,但是也厚加恩裳;又过了一阵,下旨让魏忠贤给天启皇帝守灵,在调走他之后才让一个浙江嘉兴县贡生钱嘉征出头,正是弹劾魏忠贤。这一步一步走的,崇祯皇帝也是小心翼翼。而魏忠贤,始终也没弄明白对手的路数,糊里糊涂的就被整垮了。

总结

崇祯帝整倒魏忠贤,是明朝历史上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太监政治的结束。这其中,是着深层的历史原因,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7


史载,魏忠贤本是街头一混混,目不识丁,整日流连于勾栏瓦肆间,嫖赌逍遥。后来,嗜赌如命的他输了个精光,债主天天上门催逼,走投无路下,他竟下狠心自断命根入宫做了太监。这厮虽然不通文墨,却极善察言观色,逢迎溜须,很快就巴结上了“皇长孙” 朱由校的奶妈客氏。因他很会来事,吹牛拍马样样来得,所以也很讨朱由校欢心。后来,朱由校做了皇帝,史称明熹宗。东林党人拥立明熹宗继位有功,所以一度受到熹宗重用,许多被明神宗罢斥并边缘化的朝臣又重获起用。可是,明熹宗并非明君, 骨子里也是个喜欢吃喝淫乐的荒唐帝王,因此他最宠信、倚重的并非骨鲠的东林党人,而是他的乳母客氏和太监魏忠贤。朱由校刚一上位,就提拔魏忠贤做司礼监秉笔太监,这是个可以代皇帝草拟批文的重要职务。魏忠贤与客氏私下窜通,引诱熹宗整日沉溺于吃喝玩乐中, 哪还有心思打理政事。

明熹宗整日嘻游宴乐、赌博听曲,不理政事,置国之危亡于不顾,魏忠贤则乘机掌握了代皇帝草拟批文的大权,还插手并掌控了特务机构东厂 ,具有逮捕官员特别权力的锦衣卫也被他控制,他还在宫中组织并训练了一支近万人的太监武装。他勾结一部分官员大肆打击东林党人,基本掌握了朝政大权。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阉党”是明朝后期为患最剧烈的反动政治集团,主张广开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滥征矿税的东林党人屡遭其打压、迫害,对其恨入骨髓。

一贯敢做敢为的东林党人,和炙手可热、坏事做绝的“阉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史载,公元1624年,东林党人、左都御史杨涟率先发难,他罗列出魏忠贤的二十四条大罪状,随便哪一条都是杀头重罪。接着,更多东林党人挺身而出,对魏阉进行了口诛笔伐,国子监一千余太学生也集体上疏弹劾独霸朝堂、谋逆倡乱的巨阉魏忠贤。

魏忠贤恨得咬牙切齿,他发起了疯狂反扑。第二年,他就找借口将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位东林党人逮捕下狱并迫害致死 。这含冤而逝的六人史称“东林六君子”。此后,更多的东林党人被诬陷下狱、被杀害、被流放充军。之后,魏独持权柄,说一不二,朝堂上群魔乱舞,贤人远避。

在魏忠贤的祸害下,明朝的局势,早已是江河日下、风雨飘摇了。直到明思宗(崇祯)朱由检即位,罢免并流放了势焰熏天的“九千岁”魏忠贤,阉党受到了致命打击,饱受荼毒的东林党人这才得以昭雪沉冤,重返大明政治舞台。

公元1627年,耽于享乐、酒色过度的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是为明思宗,年号崇祯。他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帝王,也很勤于理政,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这人性子急躁,刻薄寡恩,有些刚愎自用,加上他急于求成,喜欢猜忌,结果适得其反,很多正事都被他搞砸了。

不满二十的崇祯刚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对魏忠贤一伙动起手来。被他重新启用的东林党人积极襄助,曾不可一世的魏氏“阉党”竟毫无还手之力,被杀的杀、关的关、逃的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魏忠贤以专权、在皇宫内练兵欲谋逆作乱、结党营私、私自批答圣旨、罗织罪名陷害忠臣、给自己的亲属、好友滥封官职、冒领袁崇焕“宁锦大捷”军功并独吞丰厚赏赐等罪被抄家,并将其流放充军到凤阳。还没走到目的地,自知死罪虽免、活罪难饶的他用自尽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在朝中党羽密布、树大根深的魏忠贤,面对毫无政治经验的年轻崇祯帝,为何如此不堪一击?窃以为作恶多端的魏忠贤早已天怒人怨、失尽人心,他虽然苦心经营多年,貌似死党众多,势力很大,但麾下大都是一些投机钻营之辈和被去势的宦官,这些人皆是势利小人,属有利则聚,无利则散的乌合之众,眼见崇祯帝要铁腕整肃魏忠贤,大势已去,树倒猢狲散的危殆局势下自顾尚且不暇,哪里会为主子魏忠贤之安危而搭上自己的性命。加上饱受“阉党” 残害的东林党人早就痛恨魏阉祸乱朝纲、 残害忠良,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这些人大都是当时有名的江南士大夫、能力、智略出众的官僚群体,他们聚集在崇祯帝周围,替他出谋划策、为他扫清障碍, 刚上位的崇祯确实有心振作,而清除对己威胁极大魏忠贤又是他能否顺利夯实权力的重中之重,加之又有这么多能人帮助,气焰嚣张的魏忠贤被他轻易扳倒且毫无还手之力,却也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之事。

不可否认的是,明末愈演愈烈的党争,使大明这艘早已千疮百孔的破船漏屋加速倾覆、坍塌。

原创作品 欢迎探讨 转载请注明出处

插图源自网络

8

谢邀!

虽然魏忠贤权倾朝野,但是天启年间他并没有篡位的野心。所以在他最得势的时候,手下虽有龙虎蛇虫,但真正的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朱由校手里。朱由校虽不问朝政,专事木工活,可是他却非常聪明,只是把魏当成了一条忠诚的狗而已,魏的言行也就以朱由校脸色行事。

朱由检还在潜坻做信王时,就十分讨厌魏,只是没表现出来。接兄长的班登基后,自然也把兄长的所有权利也就接手了。正值年轻气盛的年龄,很想有一番作为,重塑大明辉煌。自然不会容忍魏的飞扬跋扈,所以上仼几十天就从外围下手,清理魏的帮兄走狗。魏忠贤由于没有军权,又遭文官集团尤其是东林党的围攻,以至四面楚歌,最后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了。

9

其实说魏忠贤"权倾朝野"并不是非常恰当。

魏忠贤包括明朝所有的大太监(除了郑和作为特使带领船对出使他国除外),都是一没有在朝庭担任要职,二没有在军队中掌握重兵。就是说一没有行政权(人事权和财权等话语权),二没有兵权。他就只是掌握一个东厂,一个从事搜集情报、监督百官、抓捕要犯的特务机构,几乎没有实际作战的能力。(这个倒是跟国民党那个戴雨农具有同类性,但戴握有直属军队。)听命于皇帝刺探百官,私审案件并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是他和他领导的这个机构的一个特权,也是他能“权倾朝野"中的"权"'力所在!百官惧怕他、攀附他都源于此。

但是,他的这个权力的来源却是皇帝的授予甚至是授意。他是皇帝的近臣,能将外面的信息有选择性的直接向皇帝汇报,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一些建议,然后再按照皇帝的旨意去办事。

归根结底,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秉承皇帝意思和信任,他就是皇帝控制百官的凶狠的爪牙。朝野百官真正畏惧的还是他背后的皇帝,听命的也是这个权力真正的主人天子。皇权并未架空旁落,皇帝自始至终掌握最终的权力,如果这只爪牙有任何不能正确认清自己的定位,不听使唤,皇帝也能轻而易举收回权力,甚至斩断这只爪牙。

因此,皇帝要除掉魏忠贤、刘瑾这些阉人也就是随便一个脸色,他们的末日就到了。




10

刚登基的崇祯皇帝就可以轻松杀掉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瓦解”阉党“,靠的不是运气,也不全是崇祯个人的能力,靠的是朱家老祖先给他传下来的制度。


首先,不管魏公公怎么权倾朝野,朝中党羽众多,魏忠贤始终是皇帝的家奴,他的权力是皇权所衍生出来的。魏太监的权力就是皇权的影子,皇权要动他,太监的权力是根本没有资格去对抗皇权的。这是崇祯皇帝可以上台后就轻易诛灭阉党的法理基础。宦官始终要依附于皇权,没有皇权,宦官的权力是没有能量的。真正能对皇权造成制衡的是相权,每当皇帝弱势,他就会扶持宦官去对抗相权。如果皇帝强势,太监是不可能出头的。朱元璋,朱棣时代皇帝强势就没有能干预朝政的太监出现,就是这个道理。宦官的权力说白了就是皇权的附属。崇祯代表皇权要打压宦官魏忠贤根本就没有难度。


第二,在宋以后,开始以文制武,皇帝的统治技术不断加强,尤其到了明朝以后,皇帝的集权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皇帝以下的大臣和家奴太监根本就没有造反的能力。自古造反夺权都是武将们,文官们顶多是贪污,尤其的明朝以后,魏忠贤可能可以贪污很多钱,但是他不可能插手到军队,没有军队支持,他就没有对抗皇帝的本钱。


第三,魏忠贤看起来权倾朝野,但是他所有的行事都是打着皇帝的旗号在做,朝中还有东林党一直在虎视眈眈的盯着他,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不再支持魏忠贤,不用崇祯动手,东林党就会跳出来整死魏忠贤,这就是党争。魏忠贤一直在替天启皇帝控制文官集团,没有天启的支持,魏忠贤做不到这一点。崇祯一上台就不再支持魏忠贤,所以文官集团的反弹也能帮崇祯杀掉魏忠贤。


第四,魏忠贤本身也没有什么别的心思。魏忠贤一个文盲加二流子,能被天启选中当自己控制朝廷文官的代言人,天启看中的就是魏忠贤的忠心。魏忠贤做过最大的恶就是贪污,还有就是接受下面人给自己拍马屁修生祠,这些其实都是在天启皇帝可容忍的范围内,因为这些行为并不会危害皇权,而且魏忠贤在提振朝廷财政方面成绩斐然。正是由于魏忠贤的卖力工作,所以天启皇帝一朝国家财政还算充裕,能应对东北和西北的消耗。魏忠贤没有其他心思,所以崇祯才能轻易下手。在崇祯下手的时候,魏忠贤始终没有反抗过就是证据。

魏忠贤是当时朝中唯一能压制东林党,能从江南收到税的人,魏忠贤一死,崇祯朝的财政就没法运转了,所以明朝就在西北民变和东北满清的双面夹击下灭亡了。崇祯皇帝自己看起来每天勤于朝政,但是当整个文官集团合伙糊弄他,他就是聋子瞎子,每天的忙于朝政也就是瞎忙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