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雍正皇帝最小的儿子是皇六子弘曕,这位生于雍正十一年的小皇子由于是雍正皇帝的老来子,所一深受晚年的雍正皇帝的喜爱,相信看过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的人们都会记得这个甄嬛和果郡王的私生子,但是这实际上纯属小说杜撰,历史上的雍正的皇六子弘曕既不是果郡王之子,也不是熹贵妃所生,实际上弘曕的生母是雍正皇帝的谦妃刘氏,但是弘曕确实后来被过继给了无子而终的果亲王允礼。这位小王爷是乾隆皇帝的幼弟,因此曾一度为乾隆皇帝所宠爱,以至于后来年轻任性的弘曕犯下大错,被乾隆皇帝申斥,竟因此而一病不起,终至年纪轻轻而去世。

弘曕生母谦妃刘氏其人情况:

弘曕的生母是位出身不高的汉族女子,刘氏生于康熙晚年,于雍正七年入宫时仅被封为刘答应,雍正皇帝对于这位汉族小妾谈不上宠爱,实际上也不是说雍正皇帝不宠爱刘氏,实际上雍正皇帝对于女色并不是很痴迷,根据一些遗留至今的史料记载,雍正皇帝即位后终日忙于朝政,很少踏足后宫,有时候往往一个月才去一次后宫,但是刘氏的命很好,雍正皇帝为数不多的宠幸让刘氏怀有身孕,雍正十一年,也就是刘氏进宫后的第三年,刘氏一举得男,生下了雍正皇帝的第六个儿子,也是雍正皇帝一生中最后一位皇子,刘氏也被从一个没有封号的刘贵人,晋为了谦嫔,成了一宫主位。从雍正皇帝赐给刘氏的封号不难看出,刘氏一定是一个温婉谦和,谦卑平淡之人

雍正十三年,58岁的雍正皇帝病逝,25岁的皇四子弘历即位,是为乾隆皇帝,刘氏被尊为皇考谦妃,之后刘氏在乾隆朝又活了三十多年,直到乾隆三十二年时薨逝,享年54岁,此时的乾隆皇帝都已经是位57岁的老人了,可以说谦妃刘氏虽然是乾隆皇帝的庶母,但是从两个人的年龄来看,实际上是一代人,而刘氏之子虽然是乾隆皇帝的弟弟,但是实际上比乾隆皇帝年幼二十多岁,是两代人。

乾隆朝深受皇帝疼爱的小王:

由于是雍正皇帝的老来子,因此弘曕自出生时便受到了雍正皇帝的宠爱,但是弘曕两岁的时候,雍正皇帝便去世了,因此父子二人的交集并不多。乾隆皇帝即位后,对于这位年幼自己二十多岁的幼弟也是非常的疼爱,不仅经常到圆明园之中探望弘曕,还特意为弘曕请了多位名师教其读书,年幼的弘曕也非常好学,年纪不大时便能吟诗作词。

随着时间的流逝,弘曕渐渐长大,乾隆皇帝也开始给这位弟弟委以官职,让其多加历练,报效朝廷。乾隆十五年,弘曕刚满18岁,乾隆就让他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等处的事务。乾隆十九年时又让他负责管理造办处事务。在乾隆朝前期,弘曕在宗室贵族中可以说是在皇帝面前最得脸的人。

小王爷的令人不胜唏嘘的结局:

事情总有两面性,正所谓物极必反,随着弘曕的官职和权力的逐渐增加,何为年轻的皇弟开始暴露出了其人性丑恶的一面,弘曕非常喜欢钱财,也非常喜欢敛财,因此其在任上大肆收受官员的“孝敬”银子,以至于后来发展到了买官卖官,强买强卖等种种不法行为。朝中官员因为其是乾隆皇帝疼爱的幼弟,所以一直敢怒而不敢言,乾隆皇帝的信任和大臣们的沉默反而助长了弘曕的不法行为。

弘曕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以至于乾隆皇帝也有所耳闻,在乾隆皇帝逐渐知道事情真相后,乾隆帝决定要惩诫这位放纵的幼弟,和他算一笔总账。此时恰好遇到弘曕的生母谦妃刘氏的寿辰,乾隆一反常态故意没有给谦太妃加赐称祝,弘曕因此非常不满,认为皇兄故意不给自己面子,甚至还讽刺挖苦乾隆皇帝,皇帝针锋相对的回怼弘曕,说他家财巨大,不但没有给母妃孝敬,反而害经常向母妃索要财物挥霍,这不是孝子应有的行为。

如果说这一事件是兄弟二人失和的导火索的话,那么接下来事件的发生就让乾隆皇帝决定要彻底给这位弟弟一点教训了。一次圆明园九州清晏失火,诸位宗室王爷闻讯后都立即奔赴火场参与救火,而弘曕住处离九州清晏的最近,反而却来的最晚,并且到达现场后并没有积极参与救火,而是和乾隆皇帝的皇子们嬉笑打闹,毫无关念之情。这让乾隆皇帝非常生气。

还有一次弘曕到皇太后钮祜禄氏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乾隆帝责备看到后痛斥弘曕失礼 。弘曕一次又一次的触碰乾隆皇帝的底线,最终乾隆皇帝在1763年九月初四日时下旨,将贝勒弘曕交罚银一万两,九月初九日广储司奏为销毁亲王金宝一颗。”弘曕由郡王降为贝勒,罢免了所有官职。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对于弘曕的处罚实际上是很留有余地的,相比雍正皇帝惩治胤禩,胤瑭的做法,乾隆皇帝对自己的弟弟实在是略施小惩了。但是领乾隆皇帝没想到的是,弘曕在受到这一系列惩罚之后,竟然日夜惊惧,以至于一病不起,终致去世,年仅32岁。

乾隆皇帝对于自己这位弟弟因为受到自己责备而受惊去世也深感自责,在弘曕去世后,乾隆皇帝非常悔恨,以至于多次写诗纪念亡弟。

弘曕意气风发,少年得志,深受两代皇帝的宠爱,因此才会在行为和举止上不加节制,最终自己酿下恶果,乾隆皇帝对他的略加惩戒,让他感到了君威难测的同时,也让他颜面扫地,以至于惊惧内疚而死。所以说,有些东西要慢慢的来,一点一点的消化。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最佳贡献者
2

弘曕是雍正皇帝最小的儿子,于公元1733年出生在圆明园,又在此长期居住,故又叫“圆明园阿哥”。雍正皇帝1735年逝世时,弘曕不满三岁,24岁继位的乾隆,以兄长的身份承担起了教养这位幼弟的责任。

对于弘曕身边的人甚为关注,生怕对其产生不好的影响。《清实录》:今皇太后向朕说,圆明园阿哥请安,称朕为汗阿哥……,倚恃皇太后照看,性情自然骄纵。是说太后说起了弘曕请安时的情形,不仅对乾隆称呼不敬,而且仗着太后变得骄纵。如此,乾隆认为正是弘曕身边的人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讲明其中道理所致,于是,将随侍太监王自立重责四十大板。可见,作为哥哥的乾隆对这位幼弟,既关爱又严厉。此后,乾隆将弘曕接到身边,与自己儿子永璜、永琏一道读书,一同教养。

公元1738年,果亲王允礼去世,其为乾隆爷爷康熙皇帝第十七子,乾隆继位后,任命其总理事务,赐亲王双俸。因允礼没有子嗣,大臣奏请乾隆将弘曕过继给允礼,承袭果亲王的爵位。时年6岁的弘曕,成为了新一代的果亲王。待其18岁(公元1750年)之时,乾隆又委以重任,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等要职。可谓是炙手可热,照此前途是无可限量。

然而事态急转直下,十三年之后,公元1763年,乾隆皇帝下旨斥责这位幼弟:不知祗遵朕训,承受朕恩,屡蹈諐尤,罔知绳检。表明弘曕辜负了兄长的殷切希望,不知道法度,多次以身试法,日积月累导致乾隆皇帝的忍无可忍。圣旨中细数了弘曕的罪状:

  • 为己谋私:承袭爵位本就家财万贯,还开设煤窑而强占平民产业;

  • 目无礼法:原本是奉旨护送玉蝶去盛京(沈阳),却上奏要先去打猎;

  • 干涉选拔:私下嘱托军机大臣阿里衮,选拔亲信委以朝廷要职;

  • 讽刺乾隆:弘曕生母逝世后,乾隆没有予以丰厚赏赐,引起弘曕不满,竟然出言讽刺;

  • 无关爱之心:圆明园曾经发生火灾,诸王皆第一时间觐见乾隆,表达关怀;反观离圆明园最近的弘曕,却姗姗来迟且嬉笑如常,无半点关爱之心;

  • 仪节僭妄:与皇叔弘昼一同给太后请安之时,弘曕竟跪坐在皇太后旁边,占据了乾隆皇帝的位置。

可见,幼年丧父的弘瞻,不仅得到了兄长乾隆的格外关爱,视如己出,加之年纪轻轻便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都希望弘瞻能够健康成长。

结果是适得其反,正是因为太过优越的成长环境,渐渐养成了弘曕骄奢跋扈的性格,目无法纪,目无尊长。此时乾隆下旨斥责,完全是为了治病救人,也仅仅是给予弘瞻革去弘曕亲王爵位,降为贝勒,停发俸禄,并未圈禁,只是在家闭门思过而已,相当顾及手足之情了。

成长太过顺利,并不是一件好事。从小被捧在手心里的弘曕,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此次降为贝勒,备受打击,致使令其郁郁寡欢而郁郁而终,年仅32岁。而弘曕病重之时,乾隆特地晋封郡王,好让其心情舒畅,病情得以缓解。弘曕死后,乾隆也没因此怠慢其家人,弘曕长子永瑹承袭了果郡王爵位,成为了新一代果郡王。这位哥哥对幼弟,可谓是操碎了心。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3

爱新觉罗·弘曕是雍正最小的儿子,因其出生于圆明园,故而乳名为“圆明园阿哥”。作为雍正最小的儿子,弘曕出生时雍正已是56岁的高龄,不仅比乾隆帝弘历足足小了22岁,甚至比乾隆的儿子还小,再加上其两岁时雍正便去世了,因而乾隆对这位幼弟还是极为关爱的,或许正是由于乾隆的宠爱,弘曕长大后着实有些胡作非为,结果最终导致了恶果。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对幼弟弘曕极为关爱,长大后也是对其信任有加

弘曕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6月,已经56岁的雍正可以说是老来得子,然而仅仅两年后,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去世了,而此时的弘曕不过是个年满两周岁的小孩子。

△《甄嬛传》中的弘曕

乾隆继位之后,对于这位比自己长子永璜还要小近5岁的幼弟,可以说是非常喜爱的。不仅经常逗其玩耍,还为其请来了当时已经闻名遐迩的著名诗人沈德潜担任老师,也正是在沈德潜的教导之下,弘曕的诗词功夫极为出色,被誉为“诗宗归于正音,不为凡响”,又因善于藏书而被誉为“弘曕善诗词,雅好藏书,与怡府明善堂埒。”

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康熙帝第十七子,年仅42岁的果亲王允病逝。允礼作为乾隆的长辈,其生前颇受乾隆的信任,不仅受命他总理事务,还被赐予了亲王双俸。由于允礼膝下无子,在庄亲王允禄的奏请下,弘曕被过继给了允礼,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

△果亲王允礼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随着弘曕的逐渐长大,乾隆也开始对其予以重用。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就让他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等事务。而到了乾隆十七年(1752年),弘曕又奉命管理造办处事务。

然而,一方面源于乾隆一直以来的关爱和宠信,另一方面由于果亲王乃是诸王中较为富裕者,年轻位尊的弘曕自此却滋生了一丝浮躁之气,且此后愈发胡作非为,最终酿成了悲剧。

因胡作非为被乾隆略施惩戒,弘曕竟然就此一命呜呼

由于果亲王乃是亲王双俸,5岁便承袭果亲王爵位的弘曕,从小便养成了喜好钱财的习惯。而由于乾隆一直以来的宠爱,又使其滋生了恃宠而骄的性格,这一切应该都是弘曕此后做下诸多不法之事的原因。

△弘曕

拥有亲王双俸的弘曕“居家尚节俭,俸响之银,至充栋宇”,并不缺钱的他却依然疯狂敛财,甚至开设煤窑强占百姓产业。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朝廷审理两淮盐政高恒替京师王公大臣贩卖人参牟利一案时,高恒供称弘曕也曾因欠了商人江起镨的钱而参与其中。此后,乾隆帝又查出弘曕曾令人购买蟒袍、朝衣、刺绣、古玩以及优怜,且凭借身份只给对方很低的价钱。

在疯狂敛财的同时,弘曕还利用乾隆的宠爱而恃宠而骄,在奉命前往盛京恭送玉玉牒时,他却上奏要先去打猎,然后才去盛京。而在朝廷提拔官员时,弘曕又嘱托军机大臣阿里衮提拔自己的门人,结果被其所拒绝,这令乾隆对其极为恼火,斥责弘曕干预朝政而毫无顾忌。

对于弘曕的不法之事,乾隆虽然多次对其进行训诫,却始终未能使其悔改。于是便通过略施惩戒,使其悬崖勒马,不至于酿成大祸。于是,在弘曕生母谦妃寿辰的时候,乾隆并没有按照常例进行加赐称祝,结果却令弘曕极为不满,甚至当面对乾隆进行讽刺。

此后,两次事件的爆发,使得乾隆最终下定决心要给弘曕一个教训。一次圆明园“九州清宴”失火,诸王都进去救火,结果距离最近的弘曕不仅来的最晚,而且还和皇子们嘻嘻哈哈,毫无关念之情。另一次是弘曕和弘昼一起向皇太后请安之时,结果却跪坐在了平日里皇帝跪坐之地。

△乾隆原本只是向教训弘曕一下

于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弘曕被降为贝勒,且被罢免所有官职,同时于“1763年九月初四日贝勒弘曕交罚银一万两,九月初九日广储司奏为销毁亲王金宝一颗。”

原本乾隆只是打算略施惩戒,却没想到被革职之后,弘曕竟然就此抑郁寡欢、一病不起,乾隆此后虽然亲临探视,并下令又将弘曕晋封为了郡王,但还是没能挽回其性命。弘曕最终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病逝,终年33岁。

4

雍正子嗣不丰。

到乾隆继位时,除了乾隆外,就只剩下皇五子弘昼和皇六子弘曕。顾念手足之情的乾隆,对这两个弟弟都很不错。特别是弘曕,不光最得乾隆疼爱,乾隆还对他大力栽培。不过,乾隆虽然极力栽培弘曕,却因为做了一个举动,让弘曕年纪轻轻就丢了性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弘曕剧照)

弘曕出生时,雍正已经56岁了。老来得子,自然百般疼爱。可惜仅过了两年,雍正便病故了。弘瞻对他父亲,显然没有什么观感。

乾隆继位后,对这个比自己小22岁的幼弟非常怜爱。再加上弘昼又是个荒唐王爷,根本指望不上。所以,他决定亲自教育和培养弘曕,希望他将来能成为辅佐君王的国之栋梁。

弘瞻稍微长大一些,乾隆便为他挑了大儒沈德潜教他习文练字作文章。经过几年苦学,弘曕不光在诗词上“不为凡响”,还博学多才,丝毫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

随着弘曕慢慢长大,乾隆有意安排一些政务历练他。弘曕才满18岁,乾隆便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参与管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武英殿等处。两年后,又让他负责造办处事务。

可以说,只要弘曕不胡闹,按乾隆给他铺的路走,未来必定是位极人臣的朝廷重臣。

然而,一帆风顺对弘曕来说,并不是好事。

弘曕5岁时,享受亲王双俸的果亲王允礼去世。由于膝下无子,面临着无人承袭爵位的境地。在庄亲王允禄的建议下,乾隆把年幼的弘曕过继给果亲王,承袭了他的爵位。自然,果亲王所有的福利待遇,也都被他承袭所得。

(果亲王剧照)

年少位尊,还有皇帝哥哥撑腰,这种种的优越感,让弘曕在品行上渐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有哪些坏习惯呢?

一是对下严苛。

弘曕仗着有皇帝哥哥,行为放纵不检,但他对下属却严厉苛刻,但凡做错一点,或有一些让他不高兴,下属都会受到极严厉的惩罚。因此,他的下属都对他怨声载道。

二是与民争利。

弘曕继承了果亲王殷实的家业,同时还享受着亲王双俸等福利,可以说他真不是差钱的主。但与生俱来的贪欲,却让他疯狂敛财,丝毫不顾身份和形象。不仅如此,他还与民争利,强占百姓产业开煤矿。

三是恃宠而骄。

乾隆让弘曕恭送玉牒到盛京,谁知道弘曕竟不当回事,还上奏说,得等他打猎完后,看看有没有空,再去盛京。

四是不孝生母。

有一次,弘曕生母谦妃寿辰,乾隆没有及时加赐称祝。弘曕很生气,脸色很难看,还言语带刺地讥讽乾隆。乾隆笑道,你家资丰厚,从不见你给钱赡养母妃,还常常想方设法从母妃处索取财物。你这是为人子该做的吗?弘曕哑然,这才闭了嘴。由此可见,弘瞻对生母,实在是不孝的。

五是收受贿赂。

弘曕曾收人贿赂,于是要求军机大臣阿里衮提拔行贿之人,但遭到阿里衮的拒绝。

(乾隆剧照)

不过,这些事尽管让乾隆很不高兴,但乾隆也只是对他多有训斥而已。

直到有一次,乾隆居住的圆明园“九州清宴”走了火,乾隆才动了真怒。

当时,虽是深夜,但诸王爷们不管远近,都纷纷赶来救火。唯有住得最近的弘曕来的最晚。不仅如此,他来后,还和其他王爷们说说笑笑,对乾隆半句嘘寒问暖的话都没有。这件事给乾隆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平时最疼爱的弟弟,竟然丝毫不关心他这个做哥哥的安危。于是新账旧账一起算,乾隆决定要好好惩罚他一下。

适逢弘曕和弘昼给皇太后问安,不小心跪坐在了乾隆平时跪坐的位子上了。

乾隆知道后便以“仪节借妄”为由,罚弘昼三年王俸。而弘曕,则被乾隆降为贝勒,解去所有官职,并罚银一万。

30岁的弘曕,还从来没有被乾隆这么责罚过。现在突然受到这么严重的惩罚,再加上他认为惩罚不公,心生气怨,于是在革职后,郁郁寡欢,足不出户,不久竟气病卧床了。

乾隆听说后,内心悔恨交加,亲自到弘曕府上去看他。

此时弘曕已病得起不了床。他看到乾隆后,勉力挣扎着想要起来给乾隆磕头请罪,无奈气力不支,最后只能以头捣在被褥上,眼泪却淌个不停。

乾隆见了内心不忍,便握着弘曕的手哽咽说,我只是想小小惩戒你一下,让你改改脾气,没想到却让你得了这样重的病,说完也是泪水盈眶。

回去后,乾隆马上恢复了弘曕的爵位,期望弘曕的病也会因为爵位恢复而康复。

可惜一切都晚了,弘曕的病势渐重,拖了一年多,还是一命归西,最终离开了疼爱他的皇帝哥哥。

(参考史料:《清史稿》)

5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乾隆三十年,爱新觉罗·弘曕于自家府苑病逝,享年33岁。如此年少,却因赌气而亡,着实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雍正帝的幼子,乾隆爷的幼帝,后又成为果亲王允礼的继子,可以说弘曕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小便享有超高的待遇,就连教书先生都是选了鼎鼎大名的沈德潜老师,但他也确实不负众望,终学有所成。在他刚满十八岁时,乾隆爷便予以重任,令其担任一些重要部门的职位,如: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等等,没过两年又安排他负责造办处之事。后来,其继父允礼去世,他便继承了果亲王的袭位。年纪轻轻的他,就拥有如此高的爵位,难免有点心浮气躁,因此所作所为开始偏离了轨道,终将自食其果。

本来位高权重的他,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吃喝不愁,衣食无忧,可仍不甘于此。他开始大肆敛财,行为更是不检,各种生意均沾,乾隆爷得知后对其大失所望,但未做出惩处,之后发生的一件事,使得皇帝痛下决心对其做了惩罚:

圆明园“九州清宴”失火,想必人人皆知,当时很多人都去灭火,而离此处最近的弘曕却姗姗来迟,这还不算,当他看见那些扑火之人各个灰头土脸的样子,竟不由得大声取笑,恰似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殊不知这一切都被乾隆看在眼里,最终决定罚其官禄一万两,并将其降为贝勒,罢免一切官职,令其回去闭门思过。

就这样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地狱,无法接受现实的弘曕,回到家中郁郁寡欢,一病不起,病中乾隆曾去探望,并恢复其职位,可他再也无法继任了。

总结

乾隆爷原本只想给弘曕予以小惩,没曾想却害死了他,可能这就是因果报应吧。但话说回来,弘曕的心眼真的挺小的,做人还是要有一定的格局。

6

这个问题问的不妥,真实历史上乾隆没有气死他的小弟弟圆明园阿哥,我倒觉得这个不懂事的小弟弟差点气死乾隆。

从国家层面讲,当时乾隆是皇帝,作为臣子的小弟屡次触犯律法,乾隆稍加惩戒是应该的。

从家庭层面来讲,作为年长弟弟二十多岁的乾隆,管教不懂事的弟弟天经地义。

至于小弟突然得病去世,也不是乾隆的本意,实乃小弟福浅命薄。

更是小弟平时骄纵惯了,小肚鸡肠,怨天尤人不从自身找原因所致。



说句不好听的话是上天惩罚他。再者说了,小弟的去世乾隆很自责和很伤心,讲真圆明园阿哥之死不能怪乾隆,更谈不上是乾隆故意气死了小弟弟

看到这个问题,我突然想起前几天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

原来暑假刚过,在开学时,母亲没收了儿子的手机,目的是让儿子好好学习,不要痴迷网络。

但是儿子不理解母亲的苦心,一时接受不了,竟然从十几层高楼窗口飞身跳下,结果当场丧命。出了这事难道说是母亲之错吗?

圆明园阿哥之死和这件事如出一辙,要不说历史有时会重演呢!

让我们还原当时的这段历史

乾隆的这个小弟弟叫弘曕(yan),是雍正皇帝的第六子,按照年龄排序是十子。由于出生在圆明园,小名叫圆明园阿哥。

乾隆是雍正的第四子,但是他比弘曕大22岁。(乾隆生于1711年,弘曕生于1733年)。



乾隆25岁继位时,弘曕才四岁。有一次他在圆明园看到了幼弟,招呼他过来唠唠嗑,谁知弘曕吓得一溜烟跑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弘曕不如小时候乾隆聪明。

乾隆在4岁的时候,第一次见到爷爷康熙时,表现出了异于平常孩童的聪明伶俐。从这以后,康熙把这个孙子接到自己的宫里教育,由此奠定了乾隆成为雍正接班人的地位。

乾隆在6岁时,常人对没有任何调料的胙肉难于下咽,这属于皇家逢年过节对子孙后代进行的“不忘祖先艰辛”的教育。

但是乾隆吃得很香,亲们想想看,当爷爷的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孙子。

弘曕和乾隆比就差远了,但是乾隆还是很喜欢这个幼弟,只是责骂这些太监没给弟弟上好课。

回宫后,乾隆专门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教幼弟,弘曕经过老师的辛勤浇灌,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弘曕18岁时,乾隆委他重任,负责管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20岁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成了大清王爷。

这时弘曕有点飘了,可以说是“恃宠而骄”。更多表现出了浮躁和贪婪的面目。

弘曕特别爱财,有道是“君之爱财取之有道”。但弘曕不是君子,竟然以权谋私,以王爷身份非法聚敛财富,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你经商好好干也没人说你什么,他为了非法占有百姓的财富,竟然勾结官府撒赖赖账,就是学现在上了“黑名单”一些人的行为。还以次的人参充好的人参顶账。他这样干有损皇家脸面。

百姓愤怒之下告了御状,乾隆命人搜查小弟的府宅,竟然发现了一些违制品。

在小弟有违法犯罪苗头时,乾隆曾警告过他,对弟弟说:“你是我的御弟,你也老大不小了,你触犯大清律法,我不惩戒你,国家不就乱套了?”

说归说,毕竟从小对他很娇惯,乾隆怕弟弟一下子转不过弯来,对他从前犯的错误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深究。但是弘曕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这次弟弟民愤极大,为了惩戒幼弟,乾隆决定不再放纵他。传旨罚弘曕白银一万两,由郡王降为贝勒,罢免所有官职。

弘曕被革职后,闭门不出,郁郁寡欢,他想不通哥哥为何这样对待自己?

其实他最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振作起来。然而弘曕走入了误区,钻进了牛角尖。不久郁郁而死,时年33岁。

弘曕死后,乾隆极为痛悔,想不到幼弟心理如此脆弱,本来打算过个一年半载,恢复他的官职和王爷爵位,谁知道……

乾隆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碑文表现了兄弟之情。事后,乾隆让弘曕的儿子承袭了郡王爵位。

文/秉烛读春秋

7

乾隆的这个小弟弟叫弘曕,是雍正皇帝的第六个儿子,由于诞生在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故乳名叫“圆明园阿哥”,乾隆作为弘曕的四哥,比弘曕大22岁;辈分是兄弟,按年龄在清朝已形同父子了。


乾隆莅临九五至尊时,已经25岁了,弘曕才4岁,一个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一言九鼎的天子,一个是天真无邪的儿童,有一次乾隆看到圆明园幼弟在圆明园中玩耍,便逗他一下,谁知招呼过后,弘曕吓得落荒而逃。

自然
乾隆有点不爽,说明幼弟胆略与气魄都小,但是,乾隆是喜欢这个幼弟的,他认为这是太监们没给弟弟上好宫庭礼仪课,并没训斥弟弟,还专门为幼弟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来教幼弟,后来弘曕在文学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弘曕18岁时,被乾隆委以重任,管理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弘曕20岁时,韩隆让其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足见乾隆对幼弟重视与关怀备至!

但弘曕并非知恩图报的主,受皇兄如此优待,却做出了与皇兄愿望相反的事,他竟然敢在皇帝眼皮底下以权谋私,利用王爷身份非法敛财,甚至达到了肆无忌惮、丧心病狂的地步;后来,还有非法占有老百姓财富的事,并且勾结官府赖账,更匪夷所思的是,用次等的人参顶替优质人参,这简直有损皇家脸面,是下三滥之举。

老百姓怨声载道,就告了御状,乾隆半信半疑,命人搜查弘曕府宅,却发现了违制品!以前乾隆曾警告弘曕:“尽管你是御弟,但如果你以身拭法,我将严惩不贷,否则,国将不国”。看来弘曕并没有接受教训,这次引起的民愤极大,乾隆决定不再惯着他,让他放弃恃宠而骄的恶习,于是,下旨罚款弘曕白银一万两,降为贝勒,革除所有官职。

本有大好前程,但一副好牌被弘曕打得稀乱,这怪不得谁!从此,弘曕开启了闭门不出的模式,他想不通,明明是自己和颜悦色的哥哥为何要这样残忍地对待自己?弘曕思维进入了误区后,彻底钻进了牛角尖,不久就在怨恨与绝望中郁郁而死,英年早逝时只有33岁。

8

不能说他是被乾隆气死的,只能说这位阿哥人生过于顺遂,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经不起一点挫折。

雍正不算好色,对他来说后宫娘娘们的吸引力远远没有奏折那么大。生育能力也不如父亲康熙,活下来的儿子只有六个。乾隆是四子,第六子弘曕因生于圆明园,被称为圆明园阿哥。

弘曕出生的时候,乾隆都22岁了,已经生过两个儿子,正是父爱爆棚的时候,所以他可能是把弘曕当儿子看的,尤其雍正去世后,4岁的弘曕没了父亲,令人怜惜,乾隆自然而然的代了父职,对弘曕宠爱万分,关心备至。

(其实这是乾隆做的决定)

对年龄相近的弘昼,乾隆可能还有一点防备。但弘曕小得能当他儿子,对他构不成威胁,可以放心疼爱。其实也不只是他,几乎所有皇亲宗室都对弘曕照顾有加,有什么好事儿都想到他。

弘曕5岁的时候,果毅亲王允礼(就是电视剧里和甄嬛谈恋爱的那位)去世,无后,庄亲王允禄奏请把弘曕过继给允礼,继承允礼那一支。弘曕虽是雍正之子,但雍正已去世,他已经没了皇子名头,不可避免的将成为旁枝,而果亲王府有很大一份家业,谁得到谁偷笑。

乾隆很为这小兄弟着想,同意了。于是才5岁的弘曕就成了果亲王,此时乾隆活着的儿子都还没封王呢,而弘曕“在诸王中较为殷富,弘曕既得嗣封,租税所入,给用以外,每岁赢余,不音矩万”,比一般的老牌王爷还要豪富。

但是乾隆虽疼弘曕,也不可能随时盯着他,别人又管不了或者不敢管,弘曕理所当然的长歪了。小时候的调皮捣蛋还能勉强用活泼来形容,长大后养成了为所欲为、无所顾忌的性子。

明明都那么有钱了,弘曕却还热衷于敛财,开设煤窑强占平民产业、勒索商人。神奇的是,他“居家尚节俭,俸响之银,至充栋宇”,说白了就是又有钱又吝啬,俸银都不乱花,存在家里快装满一栋屋子了。

他还很会省钱,经常通过内务府买各种贵重物品,只给很少的钱。内务府大臣敢怒不敢言。

1763年发生了一件事儿,有人告两淮盐政高恒替京师王公大臣贩卖人参牟利,一查,发现那个王公大臣就是弘曕。不知怎么的,他欠了商人江起镨的钱,又不想从库里拿银子出来还,就派了王府护卫带江起镨找到高恒,托售人参,牟利以偿还欠债。

顺带一说,这位高恒也是位敛财小能手,在盐政上赚了很多钱,1768年被抄家问斩了。

这事儿令乾隆颜面大失,大为恼怒,决心好好管教这位长歪了的弟弟。

(真实历史中,弘曕不是甄嬛生的)

恰在此时,又发生了几件事情。

第一件是弘曕的生母谦妃刘氏过生日的时候,乾隆没有加赐称祝,弘曕很是不满,当面讽刺乾隆,乾隆骂回去了,说你有什么脸面说我?你对你生母一点都不孝顺,只知道跟她要钱!

第二件是圆明园中“九州清宴”突然失火,诸王都赶紧跑来救火,独有弘曕,住处离圆明园最近,来得最晚,来了后也不关心火势,只顾着和皇子们说话闲聊;

第三件是弘曕和弘昼一起给皇太后请安时,弘曕坐到了乾隆常坐的位置。

其实这些都是小事,但许多事情加在一起就成了大事,估计乾隆觉得兄弟们不管不行了,借题发挥,狠狠骂了他们一通,对弘曕的处罚是降为贝勒,并销亲王印,罚银一万两;对弘昼的处罚是罚王俸三年。

弘昼神经粗大,经得起摔打,啥事儿没有。

但弘曕一直是被皇室娇惯的,经不起这种打击,竟然气得病了。乾隆赶紧复了他郡王之位,可弘曕还是郁结于心,病逝了,才33岁。

乾隆极为悲痛,后悔万分,说:“以汝年少,故稍加拂拭,何愧恧若此?”意思是你年少轻狂,我想让你改过自新,所以稍加惩处,怎么就到这种地步了呢?

总之,圆明园阿哥弘曕不是被乾隆气死的,而是他太骄傲了,才会遇到这么点事儿就想不开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9

题目有点夸张了,正如尼采前几天去看牙医,有个病人说去年有个人拔牙拔死了,而医生说牙是他拔的,拔完一年那人才自己喝农药死的,跟拔牙没有关系。究其原因还是拔牙影响了生活质量但不是直接原因,是间接。关键是当事人心理素质,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也要一样不能断章取义。


雍正最小的儿子弘瞻是雍正老年得子,2周岁的时候雍正就死了,那么乾隆长兄如父,他把这个弟弟当自己儿子一样宠爱。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弟弟不会威胁他的皇位吧,但是在甄嬛传里面弘瞻变成了甄嬛的儿子过继给果郡王,其实不是的,他的生母是刘谦妃,关于这个妃子历史记录不多,可见只是雍正晚年得宠的一个名不经传的妃子。



而这个弟弟小时候的命就很好,后来还做了果郡王的过继儿子,而乾隆很看重这个叔叔。那会还是世袭制度,所以弘瞻从小就是开挂式的人生,养成了他恃宠而骄的性格。有一次乾隆让他去办事情他却去打猎,还有的事情乾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弘瞻喜欢敛财。最后导致他死亡的导火索事件是给皇太后请安,他跪在了本该皇帝跪的地方。因此皇帝罢免了他的王位,降为贝勒,还罚钱。


弘瞻因为这事是他出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打击,于是抑郁了想着自己的命是不是该到头了,越想身体越不好了。乾隆还是疼爱他的,来看望他,弘瞻后悔自己以前的行为,乾隆恢复了他的品级,但是弘瞻还是死了。


其实乾隆说是关爱他,但是从小让弘瞻过于生活在温室里面,并且从小把他的过失怪责到身边太监身上,不及时指出他的缺点,这是宠她还是害他?等他大了就针锋相对看不惯了。你说这事谁的过错比较大?尼采觉得这是乾隆的一个阴谋,从小用蜂蜜惯着,长大就有把柄了。你们看乾隆对他的兄弟哪个不好,一开始都宠的不要不要的然后还不都死在他手里,弘昼也是一个例子。我觉得乾隆和父亲雍正对待兄弟的方针是殊途同归的,先给你好果子吃等你犯事了再办了你,而雍正的方法呢只要跟自己对着干的通通杀了。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教育理念:宠溺孩子并不是真的对他好,让他及时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好过他以后在同样的地方犯下更大的过失。

10

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最小的儿子出生弘瞻出生,距离雍正的上一个孩子,即雍正元年(1723年)由敦肃皇贵妃年氏所生的皇子福沛出生,已经整整过去了十年。再加上此时的雍正已经五十五岁了,弘瞻对于雍正来说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老来得子”,于是乎雍正对于自己的这位幼子是颇为宠爱。与此同时,由于其是雍正所有皇子中唯一一位降生在圆明园之中的,所以他也就此有了“圆明园阿哥”的称号。

两年之后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弘瞻的父亲雍正皇帝便去世了。不过继任的乾隆皇帝弘历依旧对于自己的这位幼弟给予了极大的宠爱与关怀。乾隆皇帝不仅让其在很小的时候就袭承了果亲王胤礼的亲王爵位,更是在其成年后委以了诸多要职,可以说乾隆皇帝对于自己这位弟弟的培养与呵护,绝对是不遗余力的。

或许是弘瞻拥有所有的一切过程太过于简单和轻松,亦或许了父亲雍正的宠爱与兄长乾隆的包容让其自觉可以忘乎所以,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弘瞻开始变得性格愈发的骄纵与贪婪,但是其心态却又是无比的单薄与脆弱。

终于,仅仅在一个在旁人看来司空见惯的挫折和打击下,弘瞻就彻底击垮,年纪轻轻便就此殒命。

弘瞻得到所有的一切,可谓是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

乾隆三年(1738),伴随着果亲王胤礼去世,此时年仅5岁的弘瞻,其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胤礼,康熙皇帝皇十七子,其与十六阿哥胤禄都是雍正朝后期,特别是在怡亲王胤祥去世之后,雍正最为倚重与信赖的兄弟大臣,担任朝中的要职。不仅如此,雍正临终前,还将其任命为辅政大臣,委以的托孤重任,并留下“遗旨”,要其继任者乾隆皇帝好好的孝敬、对待胤礼。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乾隆皇帝继位后,对于胤礼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加亲王双俸,并且还命其可在府邸中办公,之后更是让其享受到了“永赐予亲王双俸”、“在便殿召见免除叩拜之礼”这样的“特权”,足可见乾隆皇帝对其的尊崇。

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去世,乾隆皇帝非常的伤痛,更是亲自为其治丧,还加祭一次,同时为其上谥号为“毅”,这些也都体现了乾隆皇帝的敬重之心。

不仅如此,由于胤礼生前并没有诞育子嗣,于是乾隆还恩准了庄亲王胤禄的奏请,将自己的亲弟弟弘瞻过继给了胤礼,使之袭承了和硕果亲王的爵位,使得这一爵位名号得以传续。

而实际上,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将弘瞻过继给果亲王胤礼进而袭承果亲王的爵位,在政治层面上,也能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方面,这是乾隆皇帝对于宗室成员昭显的“怀柔之道”。

弘瞻作为雍正的皇子,地位自然是高过普通的宗室成员的,因而将弘瞻过继给胤礼,本就是对胤礼极大的褒奖。更为重要的是,让弘瞻袭承和硕果亲王的爵位,这是在保留这一爵位名号和传承世袭的同时,也是对胤礼生前功绩的极度的认可与赞扬,如此一来就意味着胤礼可以名垂青史,为后世所传颂。这样的安排对于王公宗室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也使得乾隆皇帝更加能得到宗室势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便是为了统治稳定的需要。

弘瞻作为乾隆皇帝的兄弟,让其袭承果亲王的爵位,既是要让“肥水不流外人田”,将权力、爵位、财富统统留在雍正的血脉后人之中,同时,也是借此对弘瞻进行安抚,使其日后不再成为皇权统治的“威胁”,进而确保自己子孙后代的安稳。

于是,此时年仅五岁的弘瞻,就被加封为亲王,想想乾隆皇帝本人以及弘瞻的另一位哥哥弘昼,加封亲王时年龄都已经超过了二十岁,相比之下,弘瞻无疑是非常的幸运。

然而,弘瞻的“幸运”,并不仅仅是如此而已,除了幼年封爵并且一路被乾隆皇帝呵护成长外,成年后的弘瞻,也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用。

乾隆十五年(1750年),刚满十八岁的弘曕,就被乾隆皇帝委以管理武英殿、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御书处、药事房等事务的重任。

到了乾隆十九年(1752年),又被安排负责管理造办处事务。

可以说,乾隆皇帝给予了弘瞻非常重要的岗位,既是对其的培养,也是对其的信任,作为兄长,乾隆可谓是已经做到了“极致”。

然而,也正是因为一切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来的太过于容易,也让弘瞻开始忘乎所以般的想当然,最终铸成“大错”。


三大性格缺陷,导致了弘瞻的英年早逝。

正如前文中所说的,年幼时的弘瞻便继承了胤礼的果亲王爵位,同时继承的还有胤礼庞大的家产,乾隆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位幼弟,也是无比的宠爱与呵护。而如此的顺境之下,弘瞻的人生轨道却也慢慢的发生了偏离,进而产生了极为致命的性格缺陷。

首先,是弘瞻待人非常的严苛与刻薄。

这一点在弘瞻对待其府上下人,体现的尤为明显。

据说,弘瞻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在其府上进行巡视,去“寻找”下人的过错,一旦被其发现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轻则遭到严厉的训斥,重则便会施以杖刑,使其遭受皮肉之苦。

而这也使得弘瞻府上的下人对其是无比惧怕,只能提心吊胆般的惶惶度日,进而造成了非常恶劣的舆论影响。

其次,就是弘瞻非常的贪婪,尤其是他非常的贪财。

按理说弘瞻享受着亲王的食俸并且是亲王双俸,乾隆皇帝又对其也是恩赏不断,他本应该不缺钱,可弘瞻却是扔不知足,还在不遗余力的疯狂敛财。

“居家尚节俭,俸响之银,至充栋宇。”

而说到弘瞻敛财的方式,也可谓是五花八门。

他曾经私开煤矿,与民间百姓争利,更对百姓的正常生产与交易进行打压;他还与朝中的官员进行勾结,私下与地方富商进行贸易,以谋取暴利;更为过分的是,在随同乾隆皇帝南巡期间,他又以其“御弟”的身份,故意盘剥、压榨地方官员与商贾,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大量的蟒袍、朝衣、刺绣、古玩以及优怜。

然而,尽管弘瞻敛财不少,可他对于自己的生母谦妃刘氏,却是异常的吝啬,甚至从不给其银两孝敬,这也使得谦妃的赡养全部由乾隆皇帝来承担。

最终,弘瞻的贪婪也让乾隆皇帝对其忍无可忍,下定决心要对其进行惩罚,从而给弘瞻以警示。

再次,就是弘瞻的心态非常的脆弱。

由于弘瞻的敛财行为引得了朝堂上下以及地方各阶层的一致不满,于是经过彻查后,乾隆皇帝最终给予了革去亲王爵位,降为贝勒的处罚,同时又罢免了其所有的职务,之后又因其在皇太后面前“跪坐无状”,被罚俸三年。

乾隆皇帝此举,只是想给自己弟弟一个教训,然而,令乾隆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惩罚却给了弘瞻最为沉重,也是最为致命的一击。

被降爵罢职的弘瞻,终日闭门不出,郁郁寡欢,随后便是一病不起。

于是,见到此状的乾隆皇帝算是彻底被弘瞻“吓”到了,赶忙将其重新恢复为郡王爵位。可弘瞻还是在不久之后死去,令乾隆皇帝懊悔不已,并且还亲自为其撰写诗文,表达自己悔恨之意的同时,也在纪念自己的这位幼弟。


与弘瞻相比,弘昼的做法明显是精明了许多。

说道弘瞻,不得不提乾隆皇帝的另一位弟弟,那便是和亲王弘昼。

与弘瞻一样,弘昼也是一位颇为乾隆皇帝“头疼”的存在,然而,与弘瞻截然不同的是,尽管弘昼荒诞不羁,但是他依然能够寿终正寝,以善终收场。

而两者之所以在结局上有着如此明显的差别,还是在于弘瞻的“荒唐”是真荒唐,而弘昼的“荒唐”,却是一种明哲保身之道。

提及弘昼的“罪状”,首先想到的便是他不止一次上演“活出丧”的闹剧,这似乎也成为了弘昼绝对的“标签”。而除此之外,弘昼在宗室宴会上,大言不惭的羞辱宗室,而他平时更是不学无术,遛鸟闲逛,走街串巷,甚至经常赌博,输的精光后还要找乾隆皇帝要钱。最让人瞠目结舌的,还是弘昼在朝堂上因为意见不合,当众殴打朝中的宗室重臣讷亲。

可仔细来看弘昼这些所谓的“荒唐”行为,实际上,都是其“自黑”的表现,他这是在故意败坏自己的形象,为的便是让乾隆放心,不把他当成是一种威胁与顾虑,进而换得了自己的一份平安与富贵。这便是弘昼的高明之处。

反观弘瞻,他的苛责是在败坏自己的名望,更是在反衬乾隆皇帝对其的娇宠与放纵;他的贪婪,伤害到了各个阶层的实际利益,更是将不少的朝臣“拉下了水”,对乾隆皇帝的统治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而他的心态脆弱,最终郁郁而终,还让乾隆皇帝背上了“恶名”。

由此可见,弘昼所做的一切,都是再让乾隆放心,至于弘瞻,无疑是在让乾隆皇帝“闹心”,因此两人最终在结局上的大相径庭,也就成为了必然。

而弘瞻也在用其人生经历印证了那句孟子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