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特别是推恩令解决了汉朝当时的难题,主父偃虽然功成名就,但是主父偃高智商、低情商的性格决定了最终被诛族的下场

首先,功过是把双面刃,推恩令成就了主父偃,同时也是推恩令导致了主父偃后来被杀。

主父偃的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更没有给社会和百姓带来战争灾难,帮助汉武帝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所导致的诸侯势大的问题,巩固了汉王朝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推恩令颁布后效果还未显现,诸侯王的实力还是比较强大,其间有个别诸侯与主父偃发生矛盾,为安抚诸侯不安,汉武帝准备舍弃主父偃。推恩令颁布后,主父偃成了政治弃子。

其次,主父偃是个高智商的人,但有时会用错方向。

主父偃在穷困潦倒时靠《谏伐匈奴》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接着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后来主父偃又上书汉武帝用守陵为名,把豪强世族迁徙到茂陵附近,以削弱他们的力量,不让他们在地方制造麻烦。主父偃凭借智慧,轻松解决了困挠汉武帝诸侯强势和地方豪强两大问题。同时,主父偃也利用小聪明收集别人的证据和把柄并聚敛钱财,高智商用错地方为自已的死埋下伏笔。

最后,低情商是主父偃被杀的直接原因。

主父偃不会为人处世,因此,大部分时间四处碰壁,得不到别人赏识。同时,主父偃心胸狭窄有仇必报,一朝得势便立即报复,与同僚关系不和。据说主父偃想和齐王结姻亲,但是被齐王拒绝,后面主父偃就千方百计寻得齐王与姐姐恋情的证据,将其告发,齐王自觉难逃一死,故饮鸩自杀。赵王因怕自已会有和齐王一样的下场,决定先下手为强,上书汉武帝,告发主父偃大肆收受贿赂。因为主父偃与其他朝臣关系不好,众人借机落井下口,最终主父偃因此事导致被诛族。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新恒回答这个问题,十分荣幸。

新恒以为:主父偃落得如此地步,有几个原因:


1.主父偃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成名后,他曾回到家乡,当亲戚朋友们慕名前来拜访他时,他命人把钱丢在地上,让亲戚朋友们捡并以示他要和当年嘲笑他的人断绝关系。他最终的翻案也是他公报私仇逼死了齐王,引发众诸侯王的众怒,落得个众叛亲离。本来罪不该死,汉武帝也不想处死他,可公孙弘最终向汉武帝上书,如果不处死主父偃,无法向众诸侯王和民众交待。最终主父偃落得个诛灭九族。其实他的死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也不至于树敌过多而亡命了。

2.主父偃的私心。主父偃曾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结果齐太后不许,主父偃大为愤怒。他想着如果除掉齐王,不仅可以讨得皇帝的欢心,还能报被羞辱之仇,于是在武帝面前靠齐王的状,汉武帝便让主父偃查办齐王。齐王素知主父偃的禀性,不愿受辱,拨剑自杀了。他

当齐相的时候搜罗齐王的阴事(主要是和姐姐乱伦,而且还并非出于齐王的本意,是齐太后指使的)。之前不久燕王刚刚因为乱伦被诛杀,导致齐王很害怕就自尽了。 按说有罪之人自尽不该处罚审判官。问题是齐国国君没有嫡子,最后齐国就灭亡了,并入汉国(注意汉国和齐国是相当的,即使汉皇帝比齐王高一级)。这是绝人祭祀的大事,绝的还是一个国王的后嗣。因此丞相公孙弘就建议说必须把主父偃灭族。

3.主父偃贪污,私德有损。他不但接受诸侯王们的贿赂,在长安城中也经常接受众大臣的贿赂,受贿累千金。有人曾奉劝他不要过分玩弄权势,不要如此张扬,做人应该为自己留点退路。主父偃却说:“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导致墙倒众人推的后果。

3

主父偃做人不留余地,最终只能给他招致杀身之祸。

◆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首功之臣,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习纵横术,后来又钻研诸子百家之言,算得上是一位饱学之士。不过,主父偃虽然很博学,但人品却很差,既然无法在齐国存身,便在燕、赵、中山等王国游历,希望能得到诸侯王们的赏识,都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主父偃最困窘的时候,甚至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可谓落魄至极。

▲主父偃 剧照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只身进入长安去拜访大将军卫青,想通过他来求得入仕的门路。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能,便多次在汉武帝面前举荐他,但均被皇帝无视。主父偃在京师停留多时,所带的钱财渐渐花光,情急之下便上书阙下,直接向皇帝陈明志向。要说主父偃也真是够幸运,他早晨向皇帝上书陈述九条建议,中午便被皇帝采纳八条,晚上则被蒙恩召见,由此踏进仕途。

献计有功,仕途发迹

◆在被采纳的八条建议中,最令汉武帝感兴趣的,莫过于意在削弱诸侯势力的“推恩令”。“七国之乱”后,汉朝虽然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诸侯王,但他们的实力依然很大。比如,汉武帝的叔父-梁王刘武,每次出行时的威仪可与天子相媲美,并且在国中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甚至多于京师,每每令汉武帝寝食难安。

▲汉朝初年形势图

◆有鉴于此,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们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如此一来,每一代诸侯王在位期间,都将面临着辖区缩减的问题,如此延续下去的话,用不了几代人的时间,诸侯王们便再不具备对抗朝廷的势力。这条计策的妙处在于,朝廷几乎不用付任何代价,便可以取得削弱诸侯王的目的,实在是一举两得。

◆汉武帝对“推恩令”的内容非常认可,随即以法律的形式颁行全国,而主父偃也因献策有功获得赏识,被皇帝任命为郎中。此后,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主父偃又相继晋升为谒者、中郎、中大夫。数年后,主父偃又因帮助卫子夫谋得皇后之位、揭发燕王刘定国丑行等活动中立下大功,更是深得汉武帝、卫皇后的器重。

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主父偃心胸狭隘、睚眦必报,一旦发迹后,便对当年排挤、羞辱过他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而朝臣们或是为了防止他进行诬陷,或是为了巴结他以求得升迁,便纷纷用重金贿赂他,由此使得主父偃暴富。某位朋友见主父偃行事过于嚣张,便好心劝告他做事不要走极端,要学会给自己“留后路”。

◆对于朋友的劝谏,主父偃根本不以为然,并大言炎炎的说道:“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做人如此不留余地,最终只能给他招致杀身之祸,而导致他走向自我毁灭的事件,就发生在齐国。

◆原来,主父偃发迹后曾派人去游说齐国的纪太后,希望能把女儿送入王宫做妃嫔,结果不但遭到纪太后拒绝,而且还被羞辱一番。主父偃愤恨至极,便上书给汉武帝,声称齐国富强,但齐王的血缘与皇帝太过疏远,必须派信得过的大臣前去监管,才能保障不会出乱子。随即,主父偃又自请出任齐相,并得到汉武帝的同意。

◆主父偃一到任,便四处搜罗齐王刘次昌的罪状,最终得知他跟胞姐私通,有很多污秽不堪的丑行。主父偃得知这些事实后,便上书奏报给朝廷,并请求汉武帝对刘次昌进行严惩。然而没等汉武帝颁布惩罚的决定,惊惧交加的刘次昌便饮鸩自杀,由于他没有子嗣,所以死后齐国便被废除,时在元朔二年(前127)。

终遭大祸,惨遭灭族

◆刘次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赵王刘彭祖(汉武帝的异母兄)因为先前曾侮辱过主父偃,并且在封国内多有不法之行,所以内心同样感到恐惧。为防止主父偃对自己“开刀”,刘彭祖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贿金的事情,并请求汉武帝严惩。汉武帝得到奏报后大怒,立刻下令逮捕主父偃。

不过,汉武帝鉴于主父偃功劳甚大,并不想将他处死。但此时,主父偃的政敌公孙弘却劝谏皇帝,声称若主父偃逼死亲王,如果不将他处死,将难以平息诸侯们心中的怒火。汉武帝思虑再三,最终同意了公孙弘的建议,下令将主父偃灭族。据史书记载,主父偃得势时,趋炎附势者数以千计,但等到他被灭族后,这些人却全都咒骂他,世态炎凉,何至于斯!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欢迎关注#岳麓书斋#,了解更多历史。

4

我们先看看《史记》关于主父偃的介绍: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大臣,“推恩令”就是主父偃的杰作,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剪灭诸侯做出重大贡献。主父偃一生既有得尽恩宠飞黄腾达的高光时刻,也有沦为弃子夷灭三族的悲惨命运,可谓人生跌宕,起伏无常。

是什么原因导致主父偃被灭三族呢?

第一、成也推恩令,败也推恩令。

推恩令让主父偃获得了事业的成功,也让主父偃有了推向坟墓的敌人。推恩令针对的诸侯,全是汉室宗亲,这些人可不简单,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呀!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主父偃。在逼死齐王、燕王后,赵王忍不住出手了,赵王手里有主父偃早年不法之事的把柄,又有主父偃收受诸侯贿金的证据,让汉武帝对主父偃丧失了信任。

第二、为人刻薄,四处树敌,没有朋友。

主父偃从小家境贫寒,早年游历诸侯,不受待见。学的是纵横之术,在独尊儒术的汉武时代,走到哪里都不吃香。到了40多岁还一事无成、颠沛流离。后来结识了卫青,才有机会向汉武帝上疏。汉武帝因此开始重视他,开启了他飞黄腾达的人生。可是在他当权得宠后,做事心狠手辣,为人尖酸刻薄,行事高调还贪财好色,他的身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把人都得罪完了。所以在失势的时候,墙倒众人推,不光自己掉了脑袋,还被灭了三族。

第三、恃宠而骄,不了解汉武帝的政治手腕。

汉武帝是什么人?主父偃到死都没有弄明白。汉武帝文治武功卓越,政治手腕那也是一流。在推恩令收到效果后,实际上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目的就达到了。诸侯的怒火,群臣的不满,政治对手的反扑,总要有一个人来当背锅侠呀!再加他得罪的人实在太多,朝堂上下每一个人替他说话,所以他就彻底沦为弃子。汉武帝成功的把残害宗亲迫害手足的罪名一股脑全部推在了主父偃身上。

所以说,主父偃的死,是早晚的事。政治是残酷的,得势的时候主父偃不知道圆润玲珑,失势的主父偃,死了连收尸的人都没有,令人唏嘘。

5

有能力,如果不知谦退敬畏的话,很容易将路走死。

汉武帝时期的能臣主父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但最终没能逃过骤贵骤灭的可悲宿命。

主父偃是个有棱角、很功利的人,早年间,他热衷于长短纵横之术,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始终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与传统读书人格格不入,主父偃无论走到那里,遇到的尽是冷眼、排挤。

忧愤难平之下,主父偃西入函谷关,来到京城,想用孤注一掷的办法将一身能耐卖给帝王家。

《资治通鉴·汉纪十》记载,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主父偃联合严安、徐乐两人,很冒失也很大胆地向汉武帝上了一道奏章,主父偃这道关于对匈奴作战的奏章,见地深刻,不拘一格,汉武帝看了大为赞赏,当天就召见了主父偃三人,并称“何相见之晚也!”

汉武帝雄才大略,用人一向有气魄,随后便将主父偃三人任命为郎中。

主父偃确实有能力,用一道奏章敲开汉武帝这扇帝王大门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拾,随后不久,他即为汉武帝献上了解决大汉百年难题的“推恩令”。

元朔二年,主父偃上奏汉武帝说,古代诸侯封地不过百里,容易制服。如今诸侯封地方圆千里,对他们控制松,他们就骄奢淫逸;对他们控制严,他们就依靠自身的强大而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如果用法令强硬削减他们的封地,他们就会反叛,以前晁错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依臣看,要解决这个难题,应该注意一点,如今诸侯都有不少子弟,而继承人只有一个,其他的即使是骨肉也没有尺寸之地可封,这样不利于宣扬仁孝之道。陛下如果命令诸侯推恩将土地分封给其他子弟,给他们封侯,这样人人得其所愿,必定欢喜。如此施以恩德,实际上是分割诸侯国,不削减他们的土地而在无形中削夺了他们的实力。

以仁孝道德之名行削夺之事,诸侯无法反对,诸侯子弟更会强烈拥护,这是将阴谋玩成了高尚,大汉百年难题经他这么轻轻一点进而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主父偃的的眼力有多毒,智商有多高,对人性的拿捏有多劲道。

除了推恩令,元朔二年,主父偃还有大作为,同样是格局很大,落点很准。他先是建议汉武帝在夺取匈奴黄河以南的地区设置了朔方郡,跟着又拿出了“徙豪策”——迁徙各郡国的豪强及财产超过三百万以上的富人到茂陵。

设朔方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匈奴问题;徙豪策则是为了杜绝地方豪强做大,加上推恩令,一年之内,主父偃三次出手,次次都是战略大手笔,而且极具执行性,不夸张地说,如果主父偃有人臣的操守,他是有资格成为盛世名臣的。

汉武帝也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一年之内,他四次升迁,直接爬到了中大夫的高位。

然而,主父偃在本质上却距离盛世名臣很远,靠着能力发迹之后,他不是露出了原形,而是丝毫不掩盖原形,总之一句话,他是胆大妄为的很。

人性使然,胆大妄为的人一般都会热衷于三件事:在野心的驱使下图谋不轨;在贪念的驱使下大肆敛财;在妒恨心的驱使下疯狂地整人。

汉武帝为雄主,图谋不轨这样的事,主父偃不敢干,但在敛财和整人上,他则是毫无顾忌。

有些人之所以能力越大,破坏力越强,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胸怀,欲念太重。

主父偃是个没有胸怀的人,功成名就没有让他学会善待过去,正相反,有了权势之后,他是更加怨恨郁郁不得志的过去,怨恨那些曾经轻视过他的人。

主父偃是齐国人,当他做到齐国国相,衣锦还乡时,面对不远千里前来迎接他的父老乡亲,他没有选择以德报怨,而是冷眼相对。

当初你们一个个地全都瞧不起我,现在又都来巴结我。

你们就是一群势利小人。

因为有这样狭隘的心理,主父偃做了一件事,朝地上扔了五百金,然后转身离开,意为散金断交。

不能善待过去的人,必会践踏现在、未来。

对父老乡亲,主父偃薄情寡恩,对朝中同僚,主父偃则是飞扬跋扈的做派,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他当下的春风得意。

朝中诸臣见主父偃不是善类,为免遭他的算计,纷纷拿钱财来贿赂他。对于这些贿赂,主父偃来者不拒,在他心中,出人头地为的就是富贵权势,谦虚谨慎那是枉为人生。

见他不知收敛,有人善意地提醒他,你太骄纵了!这样会引来灾祸的。

然而,主父偃却不以为然地说: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这话的意思是说,人生玩的就是心跳,就是一场豪赌。只要活着能享受王侯一样的五鼎之食,何必害怕死的时候遭受五鼎烹煮的酷刑。

为了能够始终握住富贵权势,还是在元朔二年,主父偃很快将他的能力用偏了,在他看来,不择手段地打击诸侯,不仅能够显出他做事的魄力,而且能够赢得汉武帝青睐。

客观地讲,做这样的事如果能掌握一个度,确实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遗憾的是,主父偃整起人来却是专从别人的隐私入手,而且手段极其狠毒。

听说燕王刘定国与父亲燕康王刘嘉的姬妾私通,并且夺走了弟弟的妻子,私自杀了肥如县县令,主父偃立即上报汉武帝,要求诛杀燕王。

燕王得知自己的丑恶行径被揭了个底朝天,自知罪责难逃,只好自杀,封国也因此被废。

虽说燕王死有其罪,但主父偃在其中自觉地扮演恶犬打手,实际上也是玩火,按说凭他的智商应该能够看到其中的凶险,但因为整人几乎上了瘾,他的智商早已让位给了骄横。

骄横之人,往往也是好嫉恨之人。

只好发觉有人瞧不起他,必定会把人朝死里整。

还是在元朔二年,主父偃有意和齐厉王联姻,但齐厉王刘次昌的母亲纪太后不同意。主父偃自觉被怠慢了,于是故技重施,开始疯狂报复打击齐厉王。

主父偃对汉武帝说,齐国都城临淄有十万户,市场的租税有千金,人口多而且富裕,超过京城长安很多,不是天子的亲弟弟、喜爱的儿子,不能在此封王。如今齐王在天子的亲属中日益疏远,而且我还听说他和他的亲姐姐纪翁公主私通,请陛下惩治他!

挑拨是非,揭人丑底,主父偃这么干,虽能得一时之逞,但必定会遭人痛恨。

汉武帝这一次没有立即治齐王的罪,而是任命主父偃为齐国国相,到齐国去审查齐王。

主父偃到齐国之后,行事异常歹毒,大有非整死齐王不可的架势。

齐王见难逃魔掌,最终饮药自杀。

主父偃年少时曾游历齐国、燕国、赵国等地,眼见燕国、赵国接连毁在他的手里,赵王刘彭祖害怕自己会成为主父偃下一个打击的对象。

思来想去,赵王刘彭祖决定先下手为强。他上书控告主父偃收受诸侯巨额贿赂,逼杀齐王,实乃罪大恶极之人。

这两条大罪,尤其是逼杀齐王,让汉武帝勃然大怒,于是主父偃被逮捕入狱。

在狱中,主父偃对收受诸侯贿赂表示服罪,但拒不承认逼杀齐王。汉武帝权衡之后,认为可治其罪,不必诛杀。

这时候,丞相公孙弘站出来,给了主父偃致命一击。

公孙弘对汉武帝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继承,封国废除后设为郡,领土归朝廷。这件事,主父偃是首恶,陛下不诛杀主父偃,无以向天下人交代。

汉武帝一听这话,不再犹豫,随即下令将主父偃灭族。

主父偃这是恶事做的太绝,整人整的太狠,已成犯了众怒的首恶之人,这样的人是无人愿保的,因为保他,黑锅无法安放,更无法向世道人心交代。

从元朔元年到元朔二年,一年之间,眼看主父偃起了高楼,又眼见他塌了高楼。

丞相公孙弘的致命一击,可谓是警句!值得张狂有才之人铭记!

有才切不可成首恶。

6

主父偃,其计谋高超并与卫青是盟友,刘彻也对此忌惮,这应是其被灭族主因,其他的是次要原因。

7

首先感谢你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主父偃的功绩

主父偃对汉武帝的贡献主要是献上了“推恩令”,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为诸侯王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权,这样就让原本强大的各个诸侯王自然分裂成几个小诸侯,兵不血刃的削弱了各诸侯王的实力,巩固了中央统治。汉武帝对主父偃非常赞赏,一年之内四次升迁,最后做到了中大夫。

主父偃的过失

但是,主父偃得志之后非常贪婪,为人有睚眦必报,大臣们害怕被他报复,纷纷向他行贿。《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

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

但主父偃不觉得这是问题,他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敛财。

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当时,鼎是贵族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用鼎吃饭,成语“钟鸣鼎食”的鼎就是这个意思。皇帝可以用九鼎,诸侯王可以用五鼎,一般大臣只能用三鼎。主父偃的意思是说,“我或者不能用五鼎吃饭,死了也得被五鼎煮了。”此言一出,震烁古今,流芳百世。

主父偃的死因

就这样,为了达到“五鼎食”的目标,主父偃准备“大干快上”,把目标对准了与他有隙的齐王。

主父偃向汉武帝报告说,齐地富有,为用武之地,请求去查看齐王。后来又使人告发齐王乱伦,齐王自知难逃一死,不愿受辱,就自杀了。齐王死了,同为诸侯王的赵王害怕下一个轮到自己,就主动告发主父偃收受贿赂。汉武帝大怒,处死了主父偃。

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

元朔二年,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有司以闻。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其实,因为齐王的自杀,导致了汉武帝与诸侯王们的矛盾加剧,这是汉武帝所不想看到的,为了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必须得找个替罪羊,主父偃自然是最佳人选,至于之前立下的功劳,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这才是主父偃真正的死因。

8

史墨千秋,小墨来带大家领略历史的魅力。

说起主父偃,他绝对算得上是汉武帝时期的名人,为了建立自己的功名,主父偃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在他权倾朝野之际,最后却落得一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大家不要着急,让小墨为您解开心中的疑惑!

其一: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有一次,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到齐国,希望能以此来打通与齐国的关系。然而齐王的母亲瞧不起主父偃,就没答应这门亲事。主父偃得知后大怒,便开始了他的报复行动。

主父偃通过挑拨,在汉武帝面前说齐王有意疏远朝廷并且现任齐王还非常淫乱等,最终齐王无奈被逼自杀。

其二: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个墓!

在西汉铲除异姓王之后,很快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同姓王的数量与权势同样很大,而主父偃的“推恩令”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推恩令将封国分为若干个小王国,使得他们完全失去了对中央的威胁,但主父偃也因此得罪了很多国王。

东窗事发:

按照主父偃的逻辑思维就是:我年轻的时候奋斗过,而且受尽了屈辱,现在我有权有势了,谁要是再惹我,我肯定不会让他有好日子过。而且我现在也上年纪了,我要是再不肆意妄为,恐怕以后就没机会了。

于是,晚年的主父偃便利用自己的权势,毫不收敛地大肆受贿,但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被之前自己得罪的那些国王抓住了把柄,被赵王以受贿与谋害齐王两个罪名告到了汉武帝那里,最终使自己迎来了灭门之祸!

收笔:

主父偃从一代功臣最后沦落到满门抄斩,这其实完全是他自身的原因。客观上,他为自己树立了太多的敌人;主观上,他咎由自取、自我膨胀,迷失与权利这把双刃剑之中,最终搭上了自己与家族的性命!

【END】

大家好,我是小墨 ,每天都会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小故事。

关注@史墨千秋 ,让小墨带您领略历史的魅力!

9

古代的皇帝,很少能容忍太过强势的宰相,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廷。主父偃在内廷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力。主父偃几次上疏,都能切中时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诸侯权力大减。

由于主父偃很得武帝赏识,朝野大臣怕他在帝前进谗,故多向他行贿,“赂遗略千金。

主父偃和齐国不和,趁得宠之际告发齐王乱伦,天子拜主父偃为齐国国相查,以审问此事,齐王畏罪自杀,武帝一怒,废除齐国。

早先赵敬肃王与主父偃素不睦,后来赵王怕主父偃报复,首先发难,上告主父偃逼死齐王以及接受各诸侯王贿金。汉武帝大怒,下令彻查,丞相公孙弘认为:“齐王以忧死,毋后,国入汉。非诛偃,毋以塞天下之望。”于是主父偃被族诛。

总结一下,主父偃因为上书“推恩令”得到汉武帝的器重。但他过于狂妄不能自身其身,反而利用皇帝的信任贪污受贿违法法律。最关键的是,心胸狭隘,因个人私怨逼死皇亲引起朝政不稳。不论从哪个方面讲汉武帝必将对他严惩。

以上是我的回答,不知道是否全面。感兴趣的可以互粉交流。

10

主父偃太懂为臣之道了,也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汉武帝刘彻虽然族诛了他,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赶尽杀绝。而且表扬了为为他收尸的孔车,尊其为“长者”。在《汉武大帝》里,孔车说主父偃没白死。实际上就是汉武帝借孔车的口肯定了主父偃一生的价值。

为人臣者,你的才能既要能替主上分忧、解决问题,又不能让主上感到威胁,所以你必须要有无数的把柄留给主上去抓,要在朝野内外数敌无数,你可以刻薄,可以贪污,唯独不可到处得人心。最关键的是主上一旦决定杀你来平衡各方势力的时候,不能让主上有愧疚感,不能让主上背负道义上的污点。

实际上做到这一点的,在主父偃之前,只有范雎之于秦昭襄王。此前的晁错也大部分做到了,但是在杀他的时候,他让汉景帝刘启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并背负了道义上的污点。

在历史上的每一个节点,历史人物无论做出什么抉择,其实都是有代价的。主父偃最大的人物形象标签,就是“睚眦必报”,这和范雎也很像。

但是为了巩固皇帝的个人权力,范雎的“驱四贵”和主父偃的“推恩令”本质上都是一致的。这恰恰是皇帝想干,但是无法去着手的事情,所以必须要“白手套”。

而用做白手套的人,恰恰必须是要有污点的人。所以当主父偃选择做这个白手套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必须成为一个“小人”,成为一个让天下诸侯王愤恨的角色。他更明白,当他提出“推恩令”的时候,他的结局实际已经注定了。

所以在接下来无论任何事情,贪赃枉法及时享乐,实际上就成了他的人生信条。因为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天。

主父偃在入仕前原本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正史当中并没有交代。但是在《汉武大帝》当中,他的出场实际上是由东方朔带出来,东方朔因为把沙子灌在裤裆里,不断的拖延时间而有功,分到了汉武帝猎获的肉食。最后他和主父偃俩人把肉全吃了,汉武帝要“问责”,东方朔由此将主父偃推荐给了汉武帝。

能和东方朔成为好朋友,至少《汉武大帝》的编剧认为,主父偃是一个有雄心抱负的干臣,至少一开始他的品行,并不像后来那样。

由此主父偃成了汉武帝身边的红人,曾一年之内被武帝提拔了四次;而同时期的东方朔,则慢慢地成为了伶臣,越来越符合他的小丑形象。这就是因为两个人在关键节点上的选择不同,这也决定了两个人最终的结局迥然而异。

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从而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而这正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诸侯国问题,集中精力与匈奴开战”的下怀。

但是这个事情一旦去做,别人不敢怨恨汉武帝(因为没有对抗的实力),但是谁提出来的,谁又成了无数诸侯王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杀之而后快。

燕王和齐王的死,表面看起来就是主父偃胆子太大了,也太小人,太睚眦必报了。但本质上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燕王和齐王的封地最终又如何处理的呢?这些都不会搬到台面上来讲。

而适时政敌公孙弘的一通告状,主父偃就被族诛了。真的是因为公孙弘的能量大吗?非也,而是要给刘氏宗亲们一个安抚,一个交代罢了。

而此刻到底刘彻杀主父偃,就不存在什么愧疚,什么道义污点了。因为主父偃本身就是一个不会做人的睚眦必报、贪污受贿的小人。但是如此臣子从来不会自己后路考虑,一心为主上思谋的人,刘彻半夜睡醒会不记得他?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