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受到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影响,大多数人对曹操持负面看法。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那么历史上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要从他的文治武功谈起。

曹操的主要成就

政治一:惩办豪强

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所以袁绍虽兵多、钱多、粮多,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政治二:稳定局面

汉献帝被西凉军争夺,各州郡牧守都在拥兵自强,断绝纳贡。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汉献帝小朝廷,远远没有控制政治局势的能力,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县,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起到了稳定东汉朝政局面的作用。

政治三:唯才是举

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政治四:尚礼重法

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此即“拨乱刑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表现出了特有的谲诈之能。

军事一:统一北方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军事二:精通兵法

曹操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李靖的《李卫公问对》 、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军事三:治军严整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 《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军事四:爱惜将才

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经济一:施行屯田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屯田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短时间内就使地方“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

经济二:改革户籍

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经济三:兴修水利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经济四:提倡廉洁

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提倡廉洁。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

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文化:广收藏书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宗教:收编道教

曹操收编太平道、抚接五斗米道势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挟天子",目的皆在暗争"天命"。曹操一生所经营之"天命在吾"的魏氏圣化大业,随曹丕黄初元年受禅而得实现。从曹操势力兴起以至汉魏禅代,其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原始道教牵涉至深。

民族:分匈奴平乌桓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

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官渡之战后,袁绍退回冀州不久就病死,而他的儿子袁尚、袁熙又投奔了乌桓。曹操北征乌桓蹋顿,出自战略的需要,即要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并统一三郡。白狼山之战,曹军大胜,并把乌桓俘虏去10余万户的汉人和幽、并二州的乌桓万余“落”(乌桓户口的基层单位)迁入内地。促进乌桓人同汉族逐渐融合,这对巩固北方社会秩序、使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说了这么多优点,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也有一些明显的污点,

其一:屠城,

其二:盗墓挖坟,

其三:好人妻,

其四:擅杀名士,

其五:逼死贤臣,

其六:架空皇帝,欺君犯上。

这样一个曹操,你是爱还是恨呢?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是怎么样的人首先要说,曹操的形象,是丰富而多变的。

作为历史人物,曹操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作为文学形象,曹操有狡诈阴险、冷血愚蠢的一面,又有宽厚爱才、真情流露的一面。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眼中的曹操,都是不一样的。

在你心里,也许他是这样。

这样。

或者这样。

甚至这样。

也有可能是这样。

但应该不会像这样。

但不管,他被演绎成什么样。在你心里,早就有一个你认识的曹操。

无论旁人,如何说他的好,说他坏。对你而言,他就是他。

因为同一本书,每个人读出来,都是不一样的。

更何况,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说清楚一个人。

无论是书,还是电视剧,都不能。

更何况,曹老板作为人,其复杂多变,世所公认。

与其刨根问底,要论曹操究竟有颗怎样的心,披了多少张皮。

不如转过头来,看看那个对着曹老板,或崇敬、或抨击、或指摘的你。

站在曹操形象跟前,举手投足,字字句句,映出的都是另一个你。

你注重实际,眼中的曹孟德,自然是定一统之基,平纷乱之世。

你爱惜才干,瞧见他唯才是举,不拘小节,足可以浮一大白。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你嫉恶如仇,便忘不了吕伯奢一家老小,忘不了荀令君,那双忧郁的眼睛。(吕伯奢本来就是虚构的)

你懂政治,自然知道“汉故征西将军”和“周文王”之间的距离,也知道权力如何腐蚀人心。

你爱人民,便会盘算屯田之策,救了多少性命。

你心有猛虎,便学着念几句,设使天下无有孤。

而蔷薇凋尽,谯东精舍,读书射猎,也是人之常情。

动过真心,就听得懂临死之前,安置那些娘们的絮叨之语。

有过仇敌,便明白七十二处疑冢,绝不是多此一举。

和朋友从此分离,也在坟前说一句,你好哇,袁本初。

和理想渐行渐远,纵少年一身正气,落个弃官归故里。

又想起,那个老头子说的谶语。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品评天下人物,那时便有,唤作月旦评。

今犹未已。

可请你告诉我,这世间清浊如何,世人善恶几许?

倒不如问问自己,你看见了怎样的曹操。

又看见了怎样的自己。

3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一代枭雄,被历史洗黑。比起项羽刘邦,曹操好样的。

4

应该是个英雄,优秀的政治家。他不讲门第,唯才是举。屯田黄河流域,招募流民耕种。使黄河流域重现“鸡犬之声相闻”的升平景象。优秀的军事家,以“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政治措施,使其曹魏集团消灭了黄河流域的众多军阀,基本上统一我国北方。正如他说的“假使不是我一人在,天下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还从他作为诗人的诗词中显示他的英雄气概。“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马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壮心不已。”所以,历史上的曹操应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至于《三国演义》只不过是尊刘抑曹的需要而丑化成奸雄罢了。

5

曹操,是治世能才,也是乱世奸雄,更是一个被后世之人纷纶不休的传奇人物。

他的一生,可谓是在历史长河中狠狠地画上了浓厚的一笔。

提及曹操曹孟德,脑海中就难免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挟天子以令诸侯。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白面奸雄,落在很多学者的眼中,却又是另外的一幕来。

大一统北方政权,结束了北方的割据动荡,同时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四方各执一词时,真正的曹操,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我们时常讲,一个人的性格,源于一个人从小身处的生长环境及其周围人的影响,而曹操,自然也是如此。 和所有官宦世家子弟一样,曹操二十岁时,就通过举孝廉这个途径,被任命为郎官,不久后又被任命为除洛阳北部县尉,在之后升迁为顿丘(今河南清丰县)县令。

那时的曹操,年刚二十,本就是男儿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身入仕途,怀揣报国复兴之志。 扫荡官场污秽,立场刚正不阿,他以为,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

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当人心的善知被物欲所迷惑,那便是永堕黑暗。 纵然曹某有青云之志,有力挽狂澜之势,但是身处浊世之中,依旧如同浮萍。

三番四次的调动,豪强们试图借此彻底磨灭曹操那可笑的志向。可是曹操呢,岂肯言弃,锐意进取,试图推翻腐朽。

最后主君无奈,给了他有名无实的仪郎一职。 但是纵然如此,曹操依旧敢言敢谏,试图改变这日渐微末的王朝天国。 可即便如此,依旧是无用之功。曹操却发现,

奸臣依旧当道,腐朽仍在蔓延,百姓沦落于四海,绝望之音悲怆凄凉。

这时候,曹操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这个朝廷早已千疮百孔,百姓的青天们只顾着自己,而从未想过这朝堂之外那些苦难的百姓。

要想改变这一切,光凭这满腔热血不过是空口白话,唯有彻底改变这机制,才能匡复大业矣。

转眼间,四十年岁月更迭,当年那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在经历现实的一泼冷水后,如今已是一介老暮朽夫。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枯槁老人,却实现了北方一统的伟大宏图,列土封侯,这一次,他站在了这个权力的最中心,亦或是,他成为了这个权力。

身居万万人之上,挥臂一震,自当群雄逐鹿,可是,位列主君,当真是心中所想?

此时此刻,端坐王座之上,曹操独处的时候,或许时常在想,若不是当年那满腔热血的少年,若不是那现实的一泼泼冷水,又怎么会?怎么会有如今的曹某。

当年立志效忠东汉,可是几十年岁月更迭,自己却成为了亲自覆灭东汉的乱政者,这其中心涩,当真只有曹操懂得。

回首过往,若不是那一泼冷水惊醒了曹操,恐怕这历史长河中,哪还有曹操的身影来?

也正是那一泼冷水,缔造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借此而衍生出了一位建安诗人和一热血“奸”雄。

6

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诗人!

7

雄才伟略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者。

8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我今天给大家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曹操:

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风化,虐待百姓。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乞丐子,借助赃银而得高位,乘坐金车玉辇,贿结权幸,窃居宰辅,颠覆皇权。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

(袁绍)本来以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任用,谁知他愚昧短见,轻易发动进攻,打了大败仗,丧失了许多兵力。袁绍于是又分给他兵力,休整队伍,上表让他担任东郡太守;又让他担任兖州刺史……但是曹操却趁机飞扬跋扈,肆意行凶,剥削人民,残害贤能良善的人!

前任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出名,直言正色,从不阿谄奉承,却被曹操杀死把头颅悬挂起来示众,妻子二女都被杀害。从此官员怨愤痛恨,民怨更加厉害,一个人振臂一呼,整个州都群起响应,所以在徐州被打败,土地让吕布夺取,逃到东部故乡,没有立足之地。

袁绍本着扶弱惩强的意愿,而且不和善于叛变的吕布同党,于是又发动兵马,征讨吕布,金鼓震天,吕布被打败,拯救了曹操面临死亡的威胁,恢复他的官职。

后来皇帝把京都从长安迁到洛阳,群贼乱政,当时冀州正有北边少数民族的侵犯,分裂土地,所以派从事中郎徐勋为使者,下令给曹操,让他缮修洛阳宗庙,保护年幼的皇上。他却趁机放纵专行,住在宫内,玷污王宫,败乱法纪,一个人担任三个重任,专制朝政,封爵、赏赐都出自自己的想法,判罪、杀都出自他一人之口,他喜欢的人就让他五族都受到恩惠,他讨厌的人就夷灭人家的三族,在公众场合议论的都被公开杀害,私下发牢骚的就秘密杀害,人们在路上只敢用眼色打招呼,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只是名义上主持朝会,公卿们只是名义上充当官职而已!

前任太尉杨彪,历任司马、司徒、司空,位置极高,曹操因为小的怨恨,诬告他的罪名,棒打鞭抽,什么刑罚都用上,恣意虐待,不顾法律的约束。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他的建议都值得采纳,所以朝廷奖励他,给他加官晋爵,曹操打算篡权,杜绝言路,擅自逮捕并杀害了他,事先都不让皇帝知道。又梁孝王是先帝的亲弟弟,他的陵墓很是尊贵,松柏桑梓,尤其庄严肃穆,而曹操率领将领士兵,亲自发掘他的陵墓,打破棺椁,露出尸体,盗取金宝,至令朝廷流泪,百姓感伤!

曹操攻打徐州,焚烧房屋,发掘坟墓,牵连了梁孝王的陵墓,曹操知道后也不过问。还成立所谓的发邱中郎将,摸金校尉,也是极力掩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的军队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抢夺,没有坟墓不被挖掘的,他身处高官,却做桀纣那样的事,祸国殃民,毒害人鬼,再加上苛捐杂税,提防别人加害自己,罗网布满田野,陷阱充塞道路,人们稍微一动手就能碰上他的罗网,一动脚就能踩到他的陷阱;所以兖州、豫州都是无法生活的百姓,京都民怨沸腾,历观古今书籍,所记载的贪残虐烈无道的大臣,曹操是最厉害的!??????……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9

曹操最开始绝对算是个见义勇为侠客,后期算是乱世英雄。

无论是罗贯中写的三国还是裴松之注的,都有意诋毁曹操。所以西晋的陈寿写的《三国志》与东汉年代最接近,在历史考察上更有力。

为什么说是见义勇为的侠客呢?

举例:在当时,宦官乱整,曹操虽然也是宦官之后曹腾之孙,但是他并不想与宦官为伍,刚刚出场被举荐当上洛阳北部公安局局长,就因为违反他的制度,用五色大棒打死了十常侍之首蹇硕的叔叔。

董卓进宫,乱政朝纲,本想重用曹操,但曹操不想与他为伍,而偷跑了(并没有行刺董卓)

袁绍号召十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选择退兵。而各路诸侯各自心怀鬼胎,也只有曹操带领自己的军队乘胜追击,被徐荣打败,并身受重伤。

汉献帝在经过董卓、李傕郭汜、杨奉董承的控制后早已身心疲惫,董承准备把汉献帝往洛阳送去给袁术,途经曹操的地盘。曹操帐下很多谋士都是东汉士大夫,效忠汉朝,后来听从荀彧的建议,汉献帝被曹操救下送回洛阳,董卓带着汉献帝退兵的时候已经把洛阳一把火烧的差不多了,所以后来曹操建议汉献帝迁都许昌。当时的汉献帝对曹操来说是个烫手山芋,因为曹操当时的势力和地盘并不强,黄河以北是强大的袁绍以南是袁术,左边张邈右边陶谦,曹操只能先拉拢袁绍。汉献帝封曹操为大将军,官衔比袁绍还高,这时袁绍会吃醋了,想另立皇帝。曹操马上把大将军的头衔给了袁绍,也保住了汉献帝的位置。

为什么说曹操后期是乱世英雄?

东汉末年的王朝早已名存实亡,汉献帝手上没实权,曹操用自己养的部队打着朝廷的名东征西讨,从最开始一个小小的北部都尉发展到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但曹操从始至终都没有称帝的意思。

衣带诏书被曹操发现,他也没有要废黜汉献帝,取而代之。

孙权示好曹操劝他称帝,他也不为所动。至少可以看出,在没有统一中国之前,他还没有想当皇帝的心。

后来曹丕继位,三国鼎立,逼汉献帝写下退位诏书并让位曹丕。而远在西蜀的刘备并没有想过把刘协接来继续维持汉室正统王朝,而是自己称帝。

相比之下曹操又怎么是奸雄呢?

10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善于用兵之道,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著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

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

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