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中实际上包含三个小问题:

商山四皓分别是谁,干什么的?

刘邦为什么不能请这四位出山?

为什么吕后能请商山四皓出山?

少校来一一解答



1.商山四皓是谁?他们是干什么的。

皓(hao四声):是指白色的意思。四皓,说明这4个人的年纪都比较大,头发胡子全白了。

“商山四皓”算是比较有名的人,秦始皇的时候,整个大秦帝国只有70名博士官,他们是其中的4位。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分别职掌:

一曰通古今;就是指的是记录或者熟知历史

二曰辨然否;就是告诉大家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的

三曰典教职:就像大学里的教授之类的,教授知识

我们要肯定这4个老头是很有才华的,否则就不会在人才济济的大秦帝国中,做到博士官这凤毛麟角的官职。



2.为什么刘邦多次请这4个老头出山,人家不理他呢?

刘邦对读书人极度不尊敬的谣传:

《史记卷79》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儒生戴着帽子,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刘邦听得不耐烦了,起身将他的帽子取下来,然后当众往帽子里撒尿。尿完以后把帽子掷还给对方,一顿臭骂将他赶出去。

像这样的小道消息,估计流传的速度比任何正史都要快得多,我们从商山四皓的话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意思是说皇帝刘邦对读书人不尊敬,辱骂我们。所以我们4个坚决不受他的侮辱,也不服从他的征召)



3.为什么吕后能请出山?

是吕后的能力比刘邦要强,还是吕后的面子比刘邦要大?都不是真实的原因,是吕后比刘邦会做人

首先:吕后让张良去请。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子弟,又是读书人。本身能耐也大,这正对着这4个老头的脾气。这就有了面子。

其次:吕后花钱了,而且花了很多钱。

用金钱收买读书人,不能说屡试不爽,但一定是行之有效

吕后让张良还有他的哥哥吕释之拉着一车金银财宝去了,一车的金银财宝直接闪瞎了这4个老头的狗眼。所以赶紧出山吧,还端着什么架子,这就有了里子。



最后:请这4位老头出山是为了辅助太子刘盈。

这4位80多岁的老头都是人精,刘邦多次请他们不出山,很大原因是刘邦那个时候已经是皇帝了,他们立不了功劳了。

而吕后让他们出山的目的是为了辅佐太子,刘盈这性质就不一样了,一个锦上添花,一个雪中送炭,你会选哪个?

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辅佐好了他之后以后就是从龙之功,这4个老头鸡贼着呢。

所以刘邦多次请这四老头出山,人家都不理他,但吕后一请就请出来了,便是说明了做事的方法的重要性。

最佳贡献者
2

商山四皓所指的是秦始皇时期,七十博士中的四个,是秦朝的官吏,深通黄老学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等到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这四个人早就已经年迈,据说平均年龄都超过80岁了。

在这么大岁数的情况下,他们当然是想要退休了。刘邦得知他们很有学问,所以就多次请他们下山来做官,可惜人家不愿意了,所以拒绝了刘邦。

01刘邦为何请不出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说白了都是秦朝的官吏,应该是拿着秦朝的养老金退休的。可是我们要知道一点,秦朝是谁灭了的?恰好就是刘邦。

刘邦带着人马击败了王离,第一个杀进了关中,逼迫秦王子婴投降,从而夺取了咸阳城。虽然后来项羽来了以后,又把咸阳城屠戮了一番,不过灭秦的的确是刘邦。

秦朝灭了以后,商山四皓的日常生活铁定是不太好过的。我们可以想象,每个月靠养老金过日子的老人家,忽然之间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都没有收入来源,他们靠什么来生活?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记》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刘邦负有一定责任。商山四皓这四个老人家自然是恨透了刘邦这个家伙。

再说了,刘邦灭了秦朝,那商山四皓的周围同事们也都失业了。他们的门生故吏也都失业了,这些人也恨透了刘邦。

这个时候刘邦让他们出来做官,他们可能答应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岁数大了自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商山四皓比较痛恨刘邦的所作所为。

02商山四皓接受不了秦王朝的灭亡和汉王朝的兴起。

秦王朝是商山四皓的根基,可以说他们的学问才能可以得到施展,少不了秦王朝的支持。所以他们对秦王朝是有感恩之情的。

每天拿着人家发的工资,心里自然是要对老板感恩戴德的。但凡老板没有亏待过他们,那他们都会怀念秦王朝。

而刘邦一手灭了秦王朝,这是商山四皓们所不能接受的。由于对秦王朝的怀念,商山四皓也不会答应给刘邦打工。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

虽然他们只是打工的,可是人家是有气节的,这是很多人都比不了的地方。再说了,刘邦灭了秦王朝,又无缘无故地建立起了一个汉王朝,商山四皓会觉得靠谱吗?

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只持续了十几年就灭亡了,那再建立起来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又能够熬得过几年呢?

所以商山四皓担心若是再给汉王朝打工,要是没几年再灭了,那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出于对这件事的考虑,我认为商山四皓也不可能出山。

03商山四皓被吕后和刘盈感动到了,所以答应出山。

刘盈是刘邦的长子,这会让商山四皓想起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的公子扶苏。据说扶苏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公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秦始皇是打算把皇位传给扶苏的。

只是后来被胡亥这个小儿子给抢走了,这才造成了秦朝的悲惨下场。虽然他们打心眼里不喜欢汉朝,可是他们也不愿意国家再处于战乱之中。

当吕后带着儿子来的时候,商山四皓们明白个中利害关系。如果刘邦百年之后,也是小儿子登基的话,极有可能再创造出第二个灭亡的秦朝。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不知所为,乃使建成侯吕择劫良为画计。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令太子为书,卑词安车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汉书》

这不是这四位长者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商山四皓愿意出山帮助刘盈,他们只是希望天下太平。再说了,吕后也是个苦命的女人,自己辛辛苦苦照顾着家里,把孩子拉扯大,结果被年轻的小姑娘夺走了所有的宠爱。

吕后心里当然伤心,现在就连吕后的儿子也有可能失去应有的待遇,这不管是谁看了,都会于心不忍。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商山四皓出山帮助刘盈,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他们就算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也会愿意出手帮助刘盈的。

04有了商山四皓撑腰,刘盈的大位才算是稳了。

商山四皓答应吕后和刘盈出山以后,便跟随刘盈一起入宫,成为了刘盈的门客。这可是刘邦多次邀请都无法请来的人,现在却成了刘盈的门客。

刘邦看到刘盈后面站着的四个人以后,心里大吃一惊。过去他打算把刘盈给废了,改立小儿子刘如意做太子。

可是在看到这番景象以后,刘邦忍不住叹了口气。他知道商山四皓这是有备而来,再说了,有这四个人撑腰,刘盈的羽翼已经丰满了,再想废掉的话,那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为此刘邦便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结果刘盈顺利登基,成为了汉惠帝。而吕后也利用刘盈登基这件事,开始掌握权柄,打压戚夫人和刘如意,让他们双双惨死。

总结:商山四皓是不是老糊涂了?

我认为当时的商山四皓的确是老糊涂了,如果不是的话,那就是他们没什么真本事。从史书上来看,压根就没有这四个人的相关成就,可见水平只停留在书面上。

从他们愿意帮助刘盈登基,就可以看得出他们识人不明。刘盈后来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心痛,他虽然夺取了皇位,却完全不像个皇帝。

他这个汉惠帝完全就是傀儡,所有政务都只能听从吕后的命令。以至于当时朝臣们只知道有吕后,不知道有皇帝。

而且他放任吕后大肆诛杀老刘家的子孙,却丝毫没有办法。吕后将老吕家的人都拉进朝廷做官,他也没有办法。刘盈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皇帝。

以至于后来司马迁都不愿意为刘盈立本纪,可见刘盈在大汉朝的皇帝中,地位是多么低下。商山四皓选择支持刘盈,差点把大汉的江山给搅和完了,可见他们四个的水平其实也只能算是一般般。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3

我们对商山四皓的印象,来自于《史记》。这四位高人如同神龙一般,见首不见尾。他们在历史上,似乎就是为了稳固汉惠帝的太子之位而出现,随后就不知所踪了。

当年,汉高祖刘邦受戚夫人的恳求,想要废惠帝的太子之位。吕后十分害怕,专门请张良出谋划策。张良出谋说,请四位世外高人来辅佐太子,也就是所谓的商山四皓,这样就可能保住太子之位。

吕后按照张良的建议,请出了这四位高人。在刘邦晚年身体病重,他急于更换太子。可是,在一次宴会上,他发现太子身边四个随从举止不凡。这四人都是年纪八十有余,须眉皓白,穿的服装十分庄重。刘邦一问姓名,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也就是刘邦求之多年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刘邦在得知这四位的真实身份后,就停止了更换太子的行动。他对戚夫人说,太子的羽翼已成,无可动摇了。

在这里,史书上给出的这商山四皓宁可逃匿也不听从刘邦招聘的理由,张良和商山四皓的说的都是一致的。张良说这四人认为刘邦慢待贤人,喜欢侮辱人,所以宁可逃匿山中,也不做汉臣。而商山四皓对刘邦的解释理由也是如此,所刘邦这个人对贤士轻视,又喜欢骂人,我们不愿意受侮辱,才逃亡藏起来。还说,他们侍奉太子是因为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全天下的人都愿意争着为太子去死,所以才来侍奉太子。

从这里看来,这商山四皓是为了个面子问题,才不愿意来为刘邦服务。这个理由看起来也说得过去。刘邦这个人对读书人的态度确实不好,当年郦食其去见他的时候,刘邦手下的人就说刘邦对儒生十分不礼貌。但是,那是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到了治理天下的时候,刘邦要用这些读书人,当然态度会有所改变。

就是在战争年代,刘邦也不是随便侮辱读书人的。我们从他对待郦食其的前后态度的改变,就能看出来。他见郦食其的时候正在洗脚,当郦食其义正言辞对他批评的时候,刘邦马上就改变态度。还有刘邦对张良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不是对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轻视的态度,而是对那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才是这种态度。

而这商山四皓到底有多少真才实学呢?他们为什么会害怕刘邦侮慢他们呢?刘邦既然去请他们出山,那么自然会对他们以礼相待。所以。商山四皓的面子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张良既然向吕后建议请他们出山,那么就和这四人比较熟悉。如果这四人真的能力出众,在战争年代,张良为什么不向刘邦推荐呢?在这四人出山之后,都干了些什么?他们除了出面向刘邦显示了一下后,就只为吕后出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刘邦让太子带兵出征,商山四皓让吕后出面阻止,要求刘邦亲自带兵出征。理由是太子指挥不动这些老臣老将。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刘邦让太子带兵出征,就是要锻炼太子的能力,让他去压服这些老将。兵权在手,谁敢造反?这是太子千载难逢之机。商山四皓如果有真才实学,就该辅佐太子,将兵权拿到手中,培植自己的力量。

而商山四皓却出了个这样的主意,一下子就把自己无能的底彻底给暴露了。像这样才能的人,也就骗骗太子,估计连吕后都骗不过去,更不要说是刘邦了。这商山四皓如果到了刘邦面前,估计连三天都待不下去,还把一世的名声给毁了。所以,他们怎么敢去刘邦面前出丑呢?所以他们找了个好面子的理由推托了刘邦的招聘。

在当时,有很多像商山四皓这样的人。比如在刘邦去世前,吕后为刘邦的病请了一位良医。这位良医看过刘邦的病,说刘邦的病可以治好,不过得需要一百斤金子。刘邦听后骂道,我的命听从上天是安排,就是扁鹊来治又有什么用。不过,我要是不让你治,好像是我心疼金钱一样。于是赏了这个医生五十斤金子,没有让这个医生治病。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刘邦和吕后之间的差距。刘邦老于世故,能够一眼看透吕后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像商山四皓和所谓良医这一类人,只要在刘邦面前一试,就马上会露出原形。而且,我们可以看张良跟吕后说的招聘商山四皓的条件,实际上就一个条件,舍得花钱。除此之外,哪里有什么道义可言。所以,商山四皓怎么敢去应刘邦的招聘呢?在太子登基后,他们的作用达到了,他们也就销声匿迹了。

那么,刘邦最后看到商山四皓为什么停止更换太子呢?这是因为,这商山四皓给了刘邦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他身边的大臣已经站队了。大部分的大臣都已经站到了吕后的一边。像商山四皓这样的人,吕后能够请到他们,而自己请不到,这里面的警示刘邦一眼就看透了。

所以他才会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成。太子真正的羽翼不是这商山四皓,而是吕后。刘邦只有无可奈何的对戚夫人说,吕后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也是你们的将来的主人。这是刘邦对失控的政局,发出的最后力不从心的哀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4

商山四皓是谁呢?四位八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

他们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他们常年隐居山林之中,不为俗世所扰,当年刘邦想请他们出山辅佐,但被残忍地拒绝了,理由是刘邦不尊重知识分子。


刘邦确实看不起儒生,经常拿儒生开涮,当年儒生主动上门找工作,结果被刘邦一顿臭骂,骂了还不解恨,还把儒生的帽子摘了下来,往里面撒尿。因为这件“恶行”让许多儒生望而却步。

后来,吕后亲自去请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居然很给面子,一个个乖乖地出山了,吕后究竟用了什么高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吕后为何要请商山四皓?

原来,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爱屋及乌,刘邦喜欢小儿子刘如意,后来架不住戚夫人的枕边风狂吹,动了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这时候吕后坐不住了,她是皇后,她的儿子刘盈是太子,她一直与戚夫人不对付,假如刘如意当了太子,她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她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刘邦改立太子。


这时候,心急如焚的吕后找到了张良,张良本不想掺和刘邦的家事,但架不住吕后的死缠烂和软磨硬泡,只得给出了个主意:请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刘邦想请也请不来的人,假如刘盈能把这四个人请出来,就足以证明太子刘盈有能力,得民心,那么刘邦必然会改变想法。

后来,吕后果然请出了商山四皓。这天,刘邦举行家宴,当看到刘盈后面站着四个白胡子老头时,忙问这四位是谁?刘盈回答是商山四皓。

刘邦大吃一惊,这时候商山四皓主动站了出来,说了这么一番话: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商山四皓把刘邦与刘盈做了对比,批刘邦不尊重知识分子,夸刘盈“恭敬爱士”,甚至愿意为刘盈去死!


刘邦一听此言,感觉刘盈羽翼已成,此时再废长立幼,无异于自取其乱,于是叹了口气,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了解了这么多,再回过头来看看,为何吕后能请的动商山四皓呢?

商山四皓是隐士,脾气臭的很,既然刘邦请不动,吕后能请的动吗?何况他们都八十岁高龄了,走路颤颤巍巍地,随时都可能一命呜呼,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地来到长安替刘盈说句好话吗?

我看未必!


其实刘邦没见过商山四皓,戚夫人也没见过,大家都没见过,否则也不会称之为隐士了,既然大家都没见过,事情就还办多了,随便找四个白胡子老头,只要身体硬朗,口齿伶俐,见过世面就行了,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商山四皓呢?

所以,吕后请来的商山四皓极有可能是假冒的!

5

所谓的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学说的隐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这四位老先生都曾是秦始皇七十名博士官中的一员。

在秦朝灭亡后,他们选择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隐居避世,后来刘邦建立西汉后,鉴于这四人素有名望,就多次邀请他们出来做官,但都被委婉拒绝。

对于刘邦来说,这四位老先生不出来做官也没什么,因为刘邦的首席谋士张良,也和这四位老先生一样选择隐居。

当然,类似他们这种行为的人还有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共同代表了大汉帝国体制外的一股政治力量,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在野的政治人物。不过在汉朝,官方习惯性把他们称之为黄老学士。



表面上看,这些人没有在朝堂任职,所以自然都没有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中。

但其实呢,因为古代交通媒介都不发达,正所谓皇权不下乡,尤其是刘邦那个时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其实是非常薄弱的;同样,地方的郡守官员和诸侯王对下面的乡县的管理和控制,也是非常薄弱的。

在这种背景下,类似这些黄老学士,实际上就间接扮演了一种维持地方秩序的角色。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大汉帝国的官方,对这些黄老学士都非常的推崇和尊敬。

同时,对于这些黄老学士来说,他们不入朝为官,意味着他们不用受到太多的约束,而且在必要时,他们还可以以中间人的身份来调节百姓与官方的利益冲突,成为双方都敬重和依靠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这些人不出来当官,对皇帝和他们本人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也正因类似的原因,商山四皓不肯出来替刘邦效力,刘邦也懒得强迫他们出山,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他们的存在,对于维持大汉帝国的稳定,确实非常有好处。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商山四皓并不是不愿意出来做官,而是更希望以一种中间人的身份来协助政府治理国家,所以对他们来说,同样也希望帝国能够保持稳定。



然而,当刘邦决定更换太子时,大汉帝国就很有可能面临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甚至一个搞不好,大汉帝国可能就此分崩离析。

因为,当时大汉帝国的权力割据,是外戚、功臣和皇族三足鼎立。换句话说,以吕后、樊哙为首的外戚集团与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集团联手控制中央政府,以刘邦的儿子、兄弟为核心的刘氏诸王共同控制地方政府。

在这种背景下,这三大集团相互制约,谁也不敢挑战舍弃谋取皇位,这样西汉帝国也能够维持足够的稳定。问题是,当刘邦想让赵王如意替代刘盈当太子时,就很容易打破这个平衡。

首先,太子刘盈拥有强大的吕氏家族做后盾,如果刘邦想让赵王如意顺利继位,他在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后,必然要对外戚集团进行大清洗,否则将来赵王如意即便登基,他的皇位恐怕也做不安稳。

其次,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没有什么深厚的背景,戚夫人的娘家也没有什么牛逼的人物,更没有在军政两界拥有实权的人物做依靠,这也就意味着赵王如意上位后,他缺乏强大的外戚力量给他保驾护航,而他自己的年龄又太小,这样他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功臣集团,很容易就会成为他们的傀儡。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很有可能对功臣集团展开大规模清洗。否则,单凭赵王如意和戚夫人两个孤儿寡母,想有效的驾驭这些功臣集团,实在太过困难。



再者,如果刘邦把外戚和功臣集团都给清理掉,面对地方那些虎视眈眈的刘氏诸王,赵王如意又靠什么来制约他们呢?到时帝国很有可能发生一场类似八王之乱或靖难之役的灾难。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邦如果想更换太子,相当于要把帝国的布局重新打乱后再重建,这实在太过危险。而且,以吕后、樊哙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集团,甚至是部分刘氏诸王,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可能遭到清洗,所以他们才联手极力反对。

也正因为此,张良才选择帮助吕后。因为,张良虽然一直处于避世状态,问题是,如果帝国发生这样一场大灾难,张良恐怕也会跟着遭殃,所以他才让吕后派人去请商山四皓出山。

当然,商山四皓和张良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他们都有着同样的考虑,所以他们也才愿意接受吕后的邀请出山。

后来,刘邦看到刘盈身边有商山四皓时,瞬间就明白,连一向避世的张良,都不想他废太子,都选择站在太子那边。

在这种背景下,相当于帝国在职的政治力量和在野的政治力量,都选择站在太子这边,刘邦身后已经没什么人了,如果他再坚持废太子,不要说刘如意无法坐稳皇位,就是刘邦的皇位能不能保住,都是一个未知数。

6

书上写的都是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刘邦把握了尺寸,吕后则毫无底线。



刘邦并不是被司马迁抹黑的流氓,他最早混的也是游侠,接触过很多高人隐士,所以对这帮淡泊名利的求道者是非常尊重的,即使当了皇帝,也能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不会求全责备。



刘邦在早年混江湖的时候就听说了商山四皓的大名,因此当了皇帝之后慕名求贤,果不其然四人拒绝了刘邦的邀请。其实四人都八十多岁了,即使在朝为官者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因此他们入朝为官毫无意义。刘邦只是单纯想见见这四个人,没有其他想法。不来也就算了。



吕后是个女人,而且是个不择手段的女人,她为了向刘邦夺权,就让弟弟吕产去请四人,其实言外之意是,不来就弄死你们。不想死就识相点。四人毕竟还想活几天,于是来了。

刘邦问他们为啥来了,他们就编了太子贤能的谎话,其实太子贤能不贤能跟他们毛线关系没有,他们只想在山上好好活几天。



刘邦不是傻逼,一看吕后把这几个人都弄来了,就知道吕后下了狠心,自己治不了她了,所以跟小老婆作了最后诀别,他也知道,自己如果死了,小老婆会死得很难看。但是他也没办法了,这就叫英雄迟暮。

7

大概从汉九年开始,汉高祖刘邦愈发觉得,太子刘盈不像他刘邦,不是做皇帝的料,于是多次想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将其由接班人变成普通的诸侯王,而将当时是普通诸侯王的赵王刘如意改立为太子。

但在改立太子的事情上,刘邦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其压力来源有三。

一是太子名分早定,没有明显过错,不该被废;二是太子乃是嫡子,自古都是立嫡、立长,少有立贤的,废长立幼的教训比比皆是;三是来自包括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在内的一众老臣的压力。

但刘邦始终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为此,作为刘盈亲妈的吕后如坐针毡,请留侯张良为其出个计策,留侯张良向吕后推荐了商山四皓。

按照留侯张良的说法,汉高祖刘邦虽然求贤若渴,但商山四皓却坚决不出山。如果刘盈能把商山四皓请出来,刘邦见到之后,一定会感叹刘盈的才能,断了改立太子的心思。

后来果如张良所献计策那般,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大惊,从而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断了改易太子之心,并跟赵王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说,他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就是戚夫人唯一的真正的主人了。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为什么刘邦三请四催都请不到的商山四皓,能被时为太子的刘盈请到呢?为什么商山四皓不愿辅佐汉高帝刘邦,反而愿意辅佐汉高帝刘邦眼中不是帝王料子的刘盈呢?

历史记载中的商山四皓,只为刘盈献过一计,其所献计策又与汉高帝的行事风格大不同。

当时,淮南王英布起兵谋反,刘邦身体欠安,意欲派太子刘盈去征讨英布,当时的刘盈虚岁十五周岁十四,已经做了九年的太子,理应为父皇分忧了。

但商山四皓却认为,由刘盈去平叛非常地不妥。

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无功必矣。

商山四皓认为,太子已经是太子了,再去征讨英布,就算是成功了,对太子的地位也没有帮助,如果失败了,则将不会再是太子。况且,汉廷当时的将军,都是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的枭雄,定然不会尽心尽力地帮太子平叛的。

商山四皓的观点,其实大谬。

第一,太子虽然已是太子,但如果太子没有像汉高帝一样展现过帝王雄风,像英布那样蠢蠢欲动的诸侯王并不会把太子刘盈放在眼里。

后来太子刘盈袭号为帝,连吕后都不把刘盈放到眼里,说杀当时的诸侯王就杀诸侯王,刘盈想保护都保护不了。

第二,如果认为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的枭将不会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听从太子的将令,待到老皇帝咽气,岂不是更不会听从太子的将令?

后来刘盈袭号为帝,相国曹参就敢在朝堂之上不给刘盈的面子,说刘盈方方面面都不如汉高帝,所以刘盈所应该做的,就是不折腾。

可见,商山四皓的本事,也不怎么样。

汉高祖刘邦的确是经常无理,但对真有才学的能人奇士,还是很尊重的,《史记》中的刘邦从没骂过张良,也没侮辱过陈平,更没在言语上欺负过萧何,这足以说明,刘邦不是完全地不尊重人,而是对才学不够的人不尊重。

商山四皓之所以无法被刘邦请出山,就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是刘邦所要找的菜,所以他们才不到刘邦面前挨骂。

但刘盈就不一样了,刘盈就是个雏,弱得很,又对他们很是尊重,他们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于是就出山了。

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所以呢,刘邦之所以请不到商山四皓,并非商山四皓多么地看重礼仪,而是商山四皓有自知之明,知道他们的才学不够,比起张良、萧何、陈平、韩信来有天大的差别,就是比起刘邦的其他谋臣,也大大地不如,所以才借口「义不受辱」而拒绝出山辅佐汉高帝刘邦。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外戚世家》、《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曹相国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8

首先说说商山四皓,这是四个秦始皇时代的博士官,当时秦朝有七十个这样的人,都是博学硕儒,博古通今,博闻强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这些人并不是积极的建设新的朝代,而是在商山——陕西商洛一代隐居,成为了隐士。

在当时,大家都说这些人是学习黄老之术的人,刘邦也想把这些人笼络到自己身边,成为团结服务社会贤达的一个途径。可是这几个人一直不来,很是令刘邦无奈。

刘邦本是个市井无赖,在秦末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带领一些民夫起义了。没想到这家伙在战争的时机锻炼中不断成长,在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下,三载亡秦,五年灭楚,夺得天下,成了一个开国皇帝。

但是这个人是十分的鄙视儒生——当时的知识精英,还曾把儒生的帽子夺过来当众往里面撒尿。并且会经常的骂人,那他这种市井刁徒骂起人来那肯定是口无遮拦,啥脏喷啥,谁也受不了,所以商山四皓也不想遭这份罪,一直不来。

直到有一天刘邦发现太子刘盈懦弱无能,刘如意倒是聪明伶俐,于是准备换太子。这时候原来已经平衡的政治局面就被打破了,换太子就等于是对原有政治格局的否定和重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方哪个会坐以待毙?于是他们积极行动起来。

保太子的是吕后为首的外戚集团,换太子的是刘如意和其母戚夫人为首的一派。从实力上来说,吕后肯定是势力强大,戚夫人这一派则是势孤力微。但是面对皇帝的旨意谁也没办法。公然造反?时机还不成熟,刘邦还活着呢,号召力还在,胜算不大。怎么办?请出一些刘邦都请不到的人来站台。

于是吕后即刻与他的谋臣策士们商量,结果得出的结论就是请商山四皓站台。吕后派人携带重金请四个白头发老头出山。老头们一看钱很多话很甜,就应了。这就是甘词厚币的力量。

刘邦召见刘盈,看到了随侍左右的商山四皓,于是心里就明白了,吕后的实力已经很大了,就像一只雄鹰,羽翼已成,不可复制。于是就随便问了几句,怎么请到商山四皓的?

四个白发老翁说,久闻太子仁厚聪明,我们都愿意出山来辅佐他。这句话很有分量,以开国皇帝的身份都请不来的人却愿意为储君服务,可见她们的实力有多大。于是刘邦发出一番议论,他对戚夫人说:“我本想另立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人辅佐,看来太子羽翼已成,难以动他了。吕雉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听完以后大哭,刘邦强颜欢笑:“你给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刘邦便以太子的事件即兴作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说明当时刘邦已经被架空了,吕后专权的形势已经明朗了。商山四皓的政治敏锐性很强,在形势明朗后立即倒向了吕后,帮助刘盈站台。一旦刘盈继位,这四个白头老翁就有拥戴之功,这一点他们看得很清楚。

9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啥叫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人家商山四郜压根就不是瞅吕后的面子,那是卖太子的面子好不好。

当然咱要把题主的问题掰扯清楚,咱就得先把这事捋捋。然后再说题主的事。

事情的经过

话说商山四郜那是很有名的四个老头,秦朝秦始皇手里边人家就是那七十个博士官中的四个。所以这才学和能力,那绝对是有的。

到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时候,都是八十岁的人了,胡子头发这全白了,而且他们都是信奉黄老之学的人。

而刘邦人家也是有大才的人,不然也建立不了大汉王朝,他瞅着天下乱局刚刚结束,这不能在起刀兵,所以也寻思着用黄老之学来治理天下,那么这商山四郜当然就是首选。

所以就有心请这商山四郜出山。说实在的,虽然人家年纪摆在哪里,也是有心把自己所学用到治理天下当中。

但这事卡住了,人家压根就不搭理刘邦这茬,为嘛呢?

因为刘邦之前干过一件蠢事,话说他从心底里瞧不上那些个只会动嘴皮子的儒生。

有一天一个戴着儒生帽子的人来拜访刘邦,夸夸其谈一顿,刘邦瞅着生气,一把把人家的帽子给撸了,这还不算,掏出东西,直接朝人家的帽子里撒鸟,接着就把帽子又丢给了人家。

你说这事弄的尴尬不,所以商山四郜就认为刘邦这人太闹腾了,瞧不上读书人,你既然瞧不上,俺们为嘛要搭理你呢?

所以刘邦向请商山四郜出山,这事就算是黄了。

咱也知道刘邦把这天下打下来了,也开始享受生活,这不又娶了一房老婆,这就是戚夫人,这戚夫人也争气,就给刘邦生了个小子,叫刘如意。

咱也知道啥叫爱屋及乌,刘邦喜欢戚夫人,在加上这刘如意,人也聪明,才学也好,所以刘邦就有点瞧不上吕后生的大小子刘盈。

刘盈这人胆小不说,才华有普通,刘邦就认为这刘盈撑不起皇帝这招牌。

那么就起了要废了刘盈的心思。

吕后是啥人呢?那是和刘邦患难与共患出来的人物,刘邦啥心思,她能不明白吗?

搁过去那是母以子贵,这刘盈要是被废了,吕后也得掂量掂量自己个这皇后位能不能保得住。

所以他就私下里去求张良,让张良出山和刘邦说说情面,别废太子了。

张良心说,搁过去刘邦能听他的,这全赖刘邦就有这心思,他是顺着刘邦的心思出主意的。

现在刘邦的心思就是废太子,他去劝,他感觉自己个没那本事。

但这架不住吕后天天的去求,没辙了张良,就给他出主意,去请商山四郜。

吕后心说,刘邦都请不来,俺属于那颗葱啊!

“不是让你去请,你让太子写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再带上黄金白银珠宝啥的去请!”

吕后一下回过味来了,这就按照张良的说法准备,还弄了一辆坐起来极其舒适的马车,这就去了。

你还别说,商山四郜还真的就出山了。

结果就是太子走那,这商山四郜就在那杵着。

刘邦也奇怪,这啥时候多了四个老头,天天守着太子。

结果一打听,原来是商山四郜。

刘邦一拍大腿,知道太子已经羽翼丰满,动不得了,这一但要动,那么他休养生息的国策,这就推行不下去了。毕竟那会读书人这就值钱,没有读书人撑起来的朝廷,还叫朝廷?

一个普通的儒生他可以羞辱,带代表了所有读书人的商山四郜,这本身就是一座高山动不得的。

所以废太子的打算也就落空了。

为什么刘盈就能请的动商山四郜呢?

其实说道根子上,能请动商山四郜的不是刘盈这人,是刘盈太子的帽子和刘盈嫡长子的身份。

古往今来立太子,无非就是立贤,或者立嫡立长。

那么商山四郜他们的理念,为了天下免除纷争,立嫡立长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这事说到底,其实就是太子正统之争而已。

你以为吕后有那本事能请的动人家,那是这事戳到了商山四郜的痛处了,所以人家才会下山。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10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都把他们请不出山,吕后(代表刘盈)去一请,商山四皓就出山来了。那么,吕后给商山四皓许诺了什么,他们愿意出山帮助吕后与刘盈呢?

(商山四皓)

刘邦看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问他们,为什么我请不出你们,太子一下就请出你们了?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商山四皓的意思是说,刘邦这个人不尊敬人,动不动就骂人,他们这些人都是老人家了,不愿意受辱。而太子对人很仁爱,而且又很孝道,天下的人都愿意为太子而死,所以他们就都来了。

商山四皓说的这段话,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肯定是吕后教他们说的。为什么说是吕后教他们说的呢?

请注意,商山四皓话中有一句“恐而亡匿”,就是说,因为害怕刘邦,因而逃走藏了起来。既然因为害怕逃走藏起来,又怎么敢前来见刘邦呢?既然“恐而亡匿”,怎么敢直接说出刘邦“轻士善骂”这样大胆的话呢?很显然,这段不太合常理的话,只能是吕后与商山四皓设计好的。

商山四皓既然出山,就要面临着见刘邦的问题。见到刘邦后,说什么肯定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商山四皓来说,就要解决说什么而不被刘邦惩罚的问题。而对于吕后来说,就要解决说什么可以让刘盈保住太子之位的问题。

商山四皓的问题其实不是靠说什么就能解决的,他们敢见刘邦,只可能傍在吕后与刘盈身上。有了吕后与刘盈,就不怕被处罚了。因此,唯一剩下的,就是说什么能够解决保住刘盈太子之位这个问题了。

(刘邦画像)

在商山四皓说的这段话中,有三层意思值得注意:一是用刘邦和刘盈对比,刘盈全面胜出;二是全天下的人都感遇刘盈的知遇之恩,愿意为刘盈而死;三是刘盈不但“仁”,最重要的还有他很“孝”,也就是说刘盈很孝顺刘邦。这三层意思合成一句话,,就是刘盈是一个比刘邦更获得大家拥戴,同时又很孝道的人,你刘邦怎么还要废黜他的太子之位呢?

由此可见,商山四皓所说的话,明显是设计好的,而不是他们愿意出山的理由。

那么,商山四皓愿意出山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商山四皓的诉求是什么。

商山四皓是隐者,不过又是很有名的隐者。

这个话本身就有毛病,既然是隐者,为什么又很有名呢?只能说,在他们归隐之前,他们就很有名了,后来,他们突然集体归隐,因此,这件事就在全国各地传出了名。

那么,他们在归隐之前,是靠什么出名的呢?

《史记》中并没有说。蔡东藩的演义小说《前汉演义》上讲,商山四皓原先是秦始皇七十二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秦末大乱,四人才去山中隐居,同时研习黄老之术。

演义小说讲的内容,自然不可信。不过,这也说明,这四位老先生在隐居前,确实是非常有名的。

(张良画像)

那个时代的人,要出名,无非靠两样:一是当官,二是著书立说。秦始皇那个时代,肯定是不允许著书立说的。因此,他们应该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出名了。如果他们讲的东西不违背秦始皇的主张,去秦宫里当官,也是有可能的。当然了,也有可能在秦朝之前,或者秦始皇焚书坑儒这样的事件发生后,他们就隐居商山了。

不过,不管商山四皓之前是怎么出名的。当他们须发皆白,年纪已经八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考虑的问题,肯定不再是著书立说,而是能不能延年益寿,乃至得到永生的问题。估计他们也明白,要想长生不老,肯定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能否延年益寿。

我认为,吕后当时找他们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了,要给他们提供优厚的饮食条件、住宿条件以及医疗条件。让他们尽量延年益寿。事实上,当年张良一心求道,但最后发现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他也接受了吕后给他提供的良好的生活条件的建议。商山四皓的情况,应该与张良的情况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吕后不过是答应了给他们养老,因此说动了他们。而刘邦当初召见他们,可没想过要给他们养老,而是要他们干事。而且当时刘邦正在杀功臣。那样的话,不但养老没着落,很可能还有性命之忧,他们当然不会下山了。

(参考资料:《史记》《前汉演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