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正,字孝直,扶风人士。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的重要谋士,他以奇谋著称,为刘备入川、进取汉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勋,深受刘备的信任和敬重。但是如若说诸葛亮不敢招惹法正,则是言过其实了,二人之间的配合密切,并无政见之分、亦没有私怨。

说起法正,就不得不谈谈他的两任主公——刘璋和刘备。其中刘璋在许多人眼中是一位懦弱无能却内心仁善的人。这主要是《三国志》中,诸葛亮在隆中论策时对他“暗弱”的评语。然而历史上的刘璋却绝非一句“懦弱仁善”就可以轻易评判的。

刘璋的父亲刘焉,虽为汉室皇亲,却野心勃勃。他见中央朝廷已经朝不保夕,就于公元188年建议汉灵帝取消刺史而设置“州牧”,并请任为“交州牧”,想要远离中原的是非之地。然而当刘焉来到益州附近时,发现当地刺史郤俭残暴无比,并被黄巾义军冲击而败亡。因为听说益州即将有“天子之气”,故而刘焉趁机进入了益州,并请朝廷改任他为益州牧。

当时除了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外,信奉天师道的“五斗米教”势力也很强大,并且米教部众大多盘踞益州北方,归刘焉管辖。当时天师道归张鲁管辖,于是张鲁的母亲与刘焉发生了许多纠葛。最终刘焉给了张鲁一队人马前期攻打汉中,随后杀死了汉中太守张修,并截杀朝廷使臣形成了半独立的状态。

张鲁自立之后,刘焉上表朝廷借口“米贼作乱,阻隔交通”,旋即也半独立了,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由此可见,刘焉虽无大才,但绝非平庸碌碌之辈,在他与五斗米道之间的纠缠中,究竟是谁利用谁还真的不好说。而伴随刘焉一同涌入益州的许多流民,随着刘焉势力的日渐稳固,逐步站稳了脚跟。而这些大多从从南阳、三辅(长安、冯翊、扶风)一带流入的移民,又被称为东州人。

刘焉收拢这些流民以为兵,组建了地主、豪强的军队,称之为“东州兵”。由于东州人是刘焉压制益州本地世家大族的倚靠,故而多有放纵,时常会出现东州人欺压益州人的情况出现。只是刘焉在世之时,益州本土势力大多不敢言语。

公元194年,刘焉去世之后,益州派重臣赵韪认为刘璋温和仁厚,容易掌控,于是将其扶持成为新任益州牧。此时,因刘焉去世,益州本土派出现反扑倾向。荆州别驾刘阖、将领沈弥、娄发、甘宁等人反叛刘璋。结果却是甘宁等人败退,并流亡荆州去了。

此时被认为温和仁厚的刘璋却以荆州刘表曾弹劾刘焉,并且收留了益州叛将甘宁等人唯由,外调赵韪防备刘表。调虎离山之计!此时的赵韪可算明白了,刘璋绝非任凭他人拿捏的懦弱之徒,而是深谙政治游戏的高手。于是赵韪也加紧展开了自己的谋反计划,他利用了刘焉、刘璋父子倚重东州人而欺压益州本地百姓的政策,大肆收买人心,并拉拢益州本土豪强,准备联合起来一起干掉刘璋。

面对赵韪的异动,刘璋一清二楚,公元200年,刘璋率先发难了。他首先以汉中张鲁对自己不恭顺为由,将其母亲和弟弟杀死,逼反了汉中。紧接着以张鲁反叛为由,调集益州派重要人物庞羲讨伐张鲁。庞羲与赵韪同为益州人,是天然的盟友。刘璋将其调走,进一步削弱了赵韪的力量,于是数次进言劝谏刘璋,想要阻止庞羲外调,奈何刘璋不为所动。

最终意识到大事不妙的赵韪下定决心发动叛乱,而战事一起,刘璋立刻逃往成都,并策动东州兵处于对赵韪可能清算的恐惧心理,指挥他们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并最终大破之。这场精心布置的叛乱遭遇挫败,赵韪随后逃入江州。不久,赵韪遭到部下庞乐、李异的反攻,兵败身死。

事情发展到这里,刘璋的政治水准都堪称出色。然而也正是因为赵韪叛乱让刘璋看到了益州人的强大潜力,所以他逐渐开始改变策略,转为对益州本地人士、尤其是本地世家大族采取安抚政策,反而对平乱有功的东州人逐渐冷落起来了。后来刘璋与庞羲达成了谅解,并让其率领东州兵在前线对抗张鲁,并以此调集大量东州人开往大巴山前线,削弱了东州人在益州中枢的影响力。而法正作为三辅右扶风人,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刘璋排斥在了权力中心之外。

当年法正与老乡兼好友的孟达一起躲避北方战乱,逃入益州投奔刘璋。然而一身的才华却始终不受重用,只能做个县令小官,后来虽然好不容易进入中枢,却也仅是军议校尉这般低等职务。如此境遇,法正度过了十年岁月。不过他的才学不仅让孟达等人所钦佩,也让益州派张松颇为青睐,并与之渐成莫逆之交。

在法正的眼中,刘璋虽非弱主,却也绝不是什么明君。他先倚重东州人来欺负益州人,后又提拔益州人而打压东州人,并且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联结了益州世家豪族欺压益州普通百姓。如此玩弄权衡之术,有悖公平正义之王道,亦不配统领益州这片沃土。

只是与当时的许多弱小诸侯一样,刘璋后来也渐渐走上了依附强者寻求自保的道路。官渡之战后,曹操携统御整个北方的威势挥军南下,刘璋见其强大,于是谴使讨好曹操。奈何张松在曹操处受辱,又逢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于是在张松等人的建议下,刘璋又转而结好起军势强劲却居无定所的刘备了。而当时被刘璋派遣出使刘备之人,正是法正。

在好友张松的推荐下,法正出使刘备,会面之后顿时生出英雄相惜之意。相较于刘璋,胸怀大志、气魄非凡的刘备显然更符合法正的胃口。在法正的心目中,刘备才是那个最适合入主益州的主公。当时赤壁之战刚过,刘备就秉承唯才是举的作风,提拔了魏延等一批荆州人士,浑然不觉有任何不妥之处。这与刘璋处理益州人与东州人之争时的做法,宛若云泥之别。

法正对刘备的欣赏,甚至已经到了容不得刘备光伟岸形象遭受损失的地步。当时孙权为了进一步巩固孙刘两家的联盟,强行将妹妹嫁给刘备。孙夫人,相传名为孙尚香,虽为女流之辈,却擅长挥使刀兵剑戟,刘备十分忌惮。于是法正作为刘璋的使者,居然直接插手刘备家务,力劝刘备远离孙夫人。也就是说,在出使刘备之后,仕途不顺的法正就已经将自己当作刘备集团的人了,并事实上也被刘备、庞统和诸葛亮等人所接纳了。

及至法正返回益州之后,张松、法正便开始布局如何引刘备入川的事务了。赤壁之战后,曹操兵锋调转西侧,摆起了对汉中地区的窥探之意。此时刘璋因担忧曹操吞并张鲁之后,会南下征伐益州,于是在张松的劝说之下准备迎接刘备入川以对抗曹操。

千万别以为刘璋引刘备入川是一件糊涂举措。在此之前,刘备虽先后投靠了数路诸侯,却始终没有主动占夺主家的先例,可谓履历优秀。其次当时的天下形势,唯有孙权、刘备曾重挫过声势浩大的曹操,相较于历经三代经营的孙权,基业初创且不稳固的刘备显然是益州最好的外援。另外,刘备即便入蜀,但其远离荆州大本营,军队的后勤补给皆掌握在刘璋的手中。所以不论从哪方面考虑,刘璋都有足够的信心断定刘备不敢跟自己翻脸。

在刘璋的筹算中,或许是想要等到刘备与曹操两败俱伤之后,自己再一并收拾掉。也可能是自信能通过利益捆绑,将刘备牢牢的栓在自己的战车上。然而当法正受刘璋派遣而出使刘备之后,情况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朝着刘璋无法掌控的方向奔去了。

法正再次来到刘备这里后,明言要刘备以张松为内应,取刘璋而代之,继而凭借益州的富庶和险要,成就霸业。起初刘备对入川之战颇有顾忌,然而在庞统等人的一并劝说之下,最终下定了决心。经历了数十年的征伐后,此时的刘备已经成长为一位军事才能颇为强悍的雄主,在他率军孤军深入到益州腹地之后,竟然连战连捷,击败了整体实力强于自己的刘璋。

局势危急之下,刘璋麾下的一员参谋郑度向刘璋提出了一个抵御刘备的计划,坚壁清野。当时刘备是孤军深入,就食于敌,因此这一招虽然简单,却能有效遏制刘备的攻势。刘备听闻之后,心中颇为忐忑,于是找来法正问计,然而法正听闻之后却淡然道“终不能用,无可忧也”。在法正看来,刘璋根本就不可能采纳郑度的计策。

后来消息传来,果真如此。刘璋不仅没有采纳这一计策,反而罢黜了献计的郑度。原来法正早就看透了刘璋的执政手法,在刘璋安抚益州人、打压东州人的方针下,他不敢执行坚壁清野的政策。此计虽好,却会招致刘璋失去益州人心,在已经不受东州人拥戴的情况下,再将益州人得罪,就真的离穷途末路不远了,即便献计的郑度是益州派,也无济于事。正因如此,法正才会如此淡然。

刘璋没有使用郑度的计策,刘备的军势依旧在往前逼近。于是刘璋开始策动益州人的支持,准备凭借益州本土势力,与刘备展开一场硬碰硬的攻防战。只是比拼行军打仗,刘备又何曾怵过他人。为了打开局面,刘备率主力强攻益州枢纽要地雒城,并留守仅仅数百人防守后方葭萌关。刘璋听闻后,派遣一万军队猛攻葭萌关,意图掐断刘备后路,对其主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然而刘备对此置若罔闻,继续攻打雒城。双方为此开始了一场时间赛跑的游戏。

最终经过了一年的苦战,刘璋前后派遣数万大军,依旧未能攻克葭萌关。可刘备却凭借坚韧的毅力,在庞统都在攻城之时遭到射杀的情况下,拿下了重兵防守的雒城。益州的形势,由此再难逆转,刘备开始占据了绝对主动权。而在此期间,法正甚至曾写信给自己的老东家刘璋,明言刘备必胜,让其速速投降。

当时刘璋尚有一些资本,如若固守成都,很有可能会引来已经平定了马超、韩遂的曹操势力南下。当时夏侯渊、张颌等就驻扎在雍凉,一旦南下,对刘备而言就是灭顶之灾。正因如此,当手下朱叔贤策划出城投降之时,被刘璋果断诛杀,以威慑主张投降之人。然而此时从西凉南遁,曾投奔张鲁的马超,又选择离弃了张鲁,转投刘备麾下。于是马超与刘备两军联手围攻成都。最终刘璋服软,弃城投降,刘备因此而取得益州。

刘备成功入主益州之后,旋即在蜀中展开政治革新。当时不论是益州派的黄权、东州派的法正、还是荆州派的魏延,均在唯才是举的标准下获得了提拔。而为了稳固人心,刘备采纳了法正的意见,同意对有名无实的名士许靖(与与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赫赫有名的“月旦评”正是源此二人)许以高位,以迎天下士子人心。同令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一同制定益州律法规范,编纂了《蜀科》,并做到了执法必严、尽量公正,促使益州一扫刘璋主政之时的颓气。

在大局稳定之后,法正凭借自身权势,展开了一系列锱铢必较的政治清算,其中遭受冲击最为激烈的大多是益州本地豪强大族。如此一来,刘备在益州的权势就更加稳固了,益州派和东洲派为了生存均紧密的团结在刘备周围。

为了在乱世之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刘备改革军制,恢复了秦朝和先汉时期的征兵制度,使得益州的军事实力急剧增强。在一系列改革弊政、革新举措实施之后,益州地区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改善,形成了一套完备和强大的行政体系。居于此,刘备具备了与曹操争锋的实力,将目光对准了益州北方的汉中地区。

刘备曾想与张鲁联手抵御曹操,奈何张鲁对曹操的感官甚好,发出了“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的壮语。这其中既有天师道和黄老道学之间的信仰亲近,也有其他现实考虑。总之后来张鲁归顺曹操,导致刘备不得不面临独自面对曹操的局面,汉中之战由此爆发。

在这场战争之前,法正对刘备提出了著名的“汉中策”,从战略、政治等层面详细分析了为什么实力较弱的刘备军队能击败强大的曹军。他指出曹操因早前的称公称王,引发朝局不稳,因而必须亲自镇守后方局势,无法进行长期作战。而刘备集团在经过数年革新之后,内部各派系纷争处于停歇状态,且各派均期翼借助对外征伐建立功勋,没有大的内忧,能够耗得起。又指出曹军之中,除了曹操之外的诸将,均不是刘备的对手,等将其剪除排挤出汉中之后,即便曹操亲征也将无济于事了。

后面的事情果然按照法正的战前分析进行着,虽然期间许多战法和行军规划是由刘备制定和执行的,但在消灭夏侯渊的关键之战中,法正依旧发挥出了他奇谋的智慧。当曹操得知汉中失守,在亲政途中获悉法正在定军山歼灭夏侯渊部的战术规划后,曾酸溜溜的埋汰刘备,讽刺其办不成事情,必定是麾下智囊的功绩,并叹息自己未能得到法正。

当曹操大军来袭之后,刘备已经在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曹军本来只能徒叹奈何。然而刘备知晓曹操的到来之后,一时间英雄之气散发,竟然在曹军占据很大优势的情形下决定与之进行面对面的阵战。不过当法正冒着乱箭流矢的威胁赶到阵前力谏刘备之后,冷静下来的刘备随即采取了正确的战术。

两军对垒之时,曹操消耗不起而力求速战,而刘备却毫不慌乱。他传信给后方坐镇的诸葛亮,要求发兵救援,并迅速得到了兵源补充。信心满满之下的刘备,派出黄忠、赵云等迅速出击,击败了曹军。士气低落之下,难以持久消耗的曹操最终无奈选择撤离汉中。至此,汉中之战以刘备完胜而告终。

汉中之战的第二年,公元220年的魏蜀吴三国,诸多谋臣名将先后陨落,其中即包括了定军山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黄忠、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后却遭吴军伏击而亡的关羽,也包括了年纪刚刚走上人生巅峰的法正。当法正去世之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这是史籍记载中刘备六次痛苦之中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撕心裂肺的一次。

法正是刘备仅有的追谥之人,翼侯,意指展翅翱翔,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有法正陪伴的那段岁月,是刘备一生中事业发展最为迅猛、最接近自己梦想的时光。

后来刘备不顾众臣劝阻,执意起兵伐吴,最终夷陵惨败,退回白帝。当时诸葛亮就曾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法正的死不仅使得刘备失一智囊,同时导致蜀汉内部各个派系之间出现严重失衡。后来诸葛亮数次北伐,却再难重现刘备、法正进击汉中时上下团结一心的大好形势了。

最佳贡献者
2

法正(176—220),字孝直,右扶风郡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东汉末年刘备部下重要的谋士。建安初,法正与同郡孟达入蜀投靠刘璋,久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与益州别驾张松交好,常暗叹璋之不足法正与有为。法正不见璋重用,又为同州邑俱侨客嘲笑,志意不行。



张松举荐法正结交刘备,法正暗中与张松策划拥戴刘备,并利用再次出使刘备的机会,私下向刘备提出借机取蜀的计划。并在刘备征蜀过程中准确预测了刘璋不会采用郑度之计。建安十九年刘备取蜀,正得受丰赐,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分析形势,鼓动刘备进攻汉中,并建奇策斩杀夏侯渊。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命法正为汉中国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卒,时年四十又五,谥号为翼侯。备赐其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

后来,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法正被任命为使者出示刘备,请刘备入蜀帮助讨伐张鲁,法正发现刘备有雄才大略,于是暗地里背叛刘璋。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天府之国益州,凭借这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夺取荆州和益州,法正、张松的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



刘备假意北伐张鲁,到了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当时,刘璋的部下谋士郑度向刘璋进谏说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感到厌恶和恐惧,法正却认为刘璋不可能采纳这个计策。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那还算是个爱民的君主,他说:“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进攻雒城时,刘备的谋士庞统中箭身亡,于是刘备任命法正为谋士,继续进军。214年,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将要出城投降,被人发觉,因为是在危急关头,不宜诛杀自己人,于是刘璋放过了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也因此不用许靖。许靖与其弟许劭(许子将)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没有身为人臣的才能。这是法正进谏说:“天下有名无实的人就是许靖了。但是主攻刚刚开创大业,许靖的名声四海皆知,您如果连他都不用,天下贤人恐怕会认为您薄待贤臣。”刘备于是重用许靖。此举堪比战国时的郭槐与燕昭王。



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性格有仇必报,受到重用后,携私报复,有人告诉诸葛亮,希望惩治法正,而诸葛亮深知法正乃社稷之重臣,智谋过人,劳苦功高,忠于刘备,深得信任,因此不加过问。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不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刘备听从,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219年初,法正选准时机劝刘备进攻,刘备夜袭夏侯渊,大破夏侯渊,夏侯渊被黄忠斩杀,刘备于是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曹操亲征,听闻此计也感概不已。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刘备称帝前,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法正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由此也可见法正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



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然天妒英才,法正壮年而亡,否则以刘备之英明,诸葛主内,法正主外,何愁天下不定?

3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人,建安初年因躲避饥荒从老家来到了益州,成为刘璋的部下。

不过法正并没有得到刘璋的重用,他干了好几年才混到军议校尉的职位,相当于刘璋身边的一个参谋。

法正出身名门,又颇有才能,混了这么久只做到一个参谋,这让他非常郁闷。再加上法正脾气不好,郁郁不得志的他经常发泄不满,因此得罪了许多人。不少人给刘璋打报告,法正对自己在益州的前途是一片渺茫。

不过他和张松的关系不错,没事总过去和他摆摆龙门阵,吐槽一下心中的积郁。208年刘璋派遣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张松劝说刘璋应该和刘备交好,不要和曹操往来,并推荐法正前去出使刘备。刘璋应允。

法正假惺惺地推脱了几次,然后便前往了荆州,他原本对刘备也没报多少希望。不过刘备早已摸清法正的底细,他对法正非常敬重,以礼相待,这让郁郁不得志的法正真正感受到了久违的关怀。

而刘备击败曹操,占据荆州,军马雄壮,他觉得刘备才是可以真正为之效命的主公。因此他回去后和张松密谋,只要有机会便促成刘备入主益州,到时候他们这些失意之人就可以翻身得解放了。

211年,汉中张鲁威逼刘璋,刘璋担心不能抵御,一筹莫展。这时张松和法正力劝刘璋向刘备求援,而刘备占据荆州要地,又是汉室宗亲,必定不会另有所图。刘璋应允,便派法正和老乡孟达各带2000人出迎刘备。

见到刘备后,法正马上倒戈,他对刘备说,益州殷实,天府之国,是成就霸业之地。而刘璋暗弱无能,并非益州之主,现张松为内应,我为外援,将军拿下益州必将易如反掌。

法正说的正是刘备想的,因为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方略,益州是必须拿到手的地方。刘备大喜,便率军数万入川,而法正又借口刘备缺少钱粮,向刘璋借来不少军资,使得刘备的军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刘备一看,这法正对自己确实忠心。而他久居益州,熟悉这里的地形人事,现在又刚刚投靠我,必定效犬马之劳,所以使其鞍马不离左右,大小事务全都和他商议。

法正为给刘备留个好印象,将来混个好职位,自然是卖力工作。在图取四川的过程中,法正也展示出其过人的军事能力,刘备非常高兴,认为他发现了一个不次于诸葛亮和庞统的人才。

最终在法正的帮助下,刘备攻取了益州。这时法正又劝刘备迎娶刘璋亡兄刘瑁的夫人吴氏,借以获取益州士人的支持。刘备照做,效果非常不错,更是对法正信赖有佳。很快,刘备以法正功劳显著,任其为蜀郡太守(可管理成都),扬武将军,成为刘备身边的大红人。

这时法正总算是翻身了,他便借着自己的权力,开始整治当初诋毁诬陷他的仇人,重用和他亲近的人物。很多人向诸葛亮表达了对法正的不满,希望能够禀报刘备,杀一杀法正作威作福的风气。

这事情刘备肯定知道,但刘备一直没有表态。所以诸葛亮说法正深受刘备信赖,说了也没用。最终的结果是听之任之。

刘备这样做是因为还有用得着法正的地方。217年,法正劝说刘备进攻汉中,刘备应允。219年,刘备亲征汉中,留诸葛亮在成都镇守后方,而带着法正为军师。法正屡出奇策,步步为营,计斩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

其中还有个插曲。当时刘备在前线督战,战况不利,曹军箭如雨下,刘备大怒,众将无人敢劝。这时法正二话不说,站在刘备身前。刘备说,孝直你躲开避箭。法正说,主公你都不怕,我法正怕什么?刘备只好和法正一同撤退。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法正当时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有多高,可以说刘备当时只听法正一人之言。

拿下汉中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跻身刘备集团核心,其地位不亚于诸葛亮。

220年,法正去世,刘备痛哭流涕,一连哭了好几天。之后追谥法正为翼候,法正因此成为刘备第二个加封侯爵的部下(第一个是庞统),其地位可见一斑。

夷陵之战时,刘备执意东征,赵云力劝无果,最终惨败。消息传来,诸葛亮不禁感叹,如果法正还在,必能劝阻刘备。即便不能,有他随军出征,也不至于如此大败。

综合上述内容,诸葛亮此言并不是虚言,法正确实有这个地位和能力。

4

刘备麾下的第一谋士是谁?很多人以为是诸葛亮,法孝直表示不服。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一 建安24年秋,北方的天气骤寒冷,阴谋家曹操终于实现了天下诸侯梦寐以求的梦想,他在群臣的支持下加九锡,乘六马车,离天子衣冠仅一步之遥了,这对他而言是莫大的好事,可这位马车上的男人却始终高兴不起来,只见他眉头紧锁,似有心思。

是的,就在皇帝成为他的名正言顺的傀儡不久,侍卫呈报了一个噩耗:夏侯渊被杀了,被刘备的人杀了。对于这么一个骁勇战将,曹操从未怀疑过他的实力,甚至视为自己的五虎上将之一。

“刘备没这个本事杀他,除非……除非有人暗中献计。手法不似孔明,他是会谁呢?”曹操陷入思索中。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牛人被淹没在历史的海洋里,偶尔会被人提起,随即又被遗忘。比如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如果说诸葛亮给刘备献上的隆中对只是空中楼阁,那么他的献上的就是真金白银,地地道道的干货了。

他的谋略在蜀国敢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其中也包括诸葛亮。他就是被古人称为“谋主”,被陈寿称为可相比程昱和郭嘉的男人,法正。

一般类比都是会一对一的对比,比如朱元璋就曾经跟刘伯温说,你就是我的张良,为什么法正会被类比成两个人呢?原因很简单,程昱擅长战术,属于谋一城的高手,郭嘉擅长战略,属于谋一国的高手,而法正既是战术高手,又是战略高手,是一个大写加粗的牛人。

牛人的故事一开始都是波澜不惊的,他们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能忍受那份波澜不惊的孤独,与寂寞为舞,与平凡为伴。算起来董卓死掉的那年,法正刚好16岁,出身于大知识分子家庭的法少爷,并未显露出惊人的天赋,至少在军事谋略方面并没有任何过人之处,史料上也并未记载他的谋略到底是从何而来,在三国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如果他曾经拜师,肯定会有记载,可惜并没有。

最能让人信服的说法是他的谋略启蒙正是乱世,年纪轻轻的法少爷就饱尝乱世凉州兵的黑暗,让他意识到要想活下来,只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使用谋略。 所以不要嘲笑那些自学成才的人,只要人在事上磨,也同样能磨炼出绝世神功。

于是那一年他跟孟达一起离开家乡,出门谋生。放眼天下,益州太守刘璋似乎是个靠谱的人,法正不会知道这个选择会浪费他十年的时光。读史料时,我们可以轻易的知道在成为牛人总有会有一段苦逼的岁月,刘备如此、诸葛亮如此,我们的主人公法正也是如此。很显然刘璋并看不上我们的法少爷,干了十年只勉勉强强的当了个校尉。给阿信十年时间,在乱世混个校尉也绰绰有余的。

可对方是曾经大名鼎鼎的法孝直啊。这样就尴尬了,咋整?当然是跳槽!前面说过陈寿把法正比着程昱和郭嘉,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三位爷的人品都不咋样。有时候跳槽也是能看出人品的,比如诸葛亮跳槽就潇洒的多,人家娴熟的应用社会关系学,而贾诩和法正的跳槽方式就忒不讲究了,他们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如何不讲究呢?通俗的说就是卖主求荣!卖刘璋,求刘备。一般老板最讨厌也最害怕这样的员工了。

“刘璋,你不是看不上我吗?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后悔的!”

各位读者,你有没有过被老板看扁,坐冷板凳的时候?我们的法少爷在刘璋那儿足足坐了十年冷板凳,偶尔发发牢骚也很正常的。

可这一切都被同事张松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直到隔壁的张鲁要跟刘璋开打了,而且看起来他会傍上大哥曹操。法正意识到机会来了。

这位张鲁同学可不是一般人,据说他是张良的后人。

于是张松献上计策,邀请刘备进益州,帮助刘璋对付张鲁。他的理由很靠谱,大家都姓刘,算起来还是远方亲戚。懦弱的刘璋听信了张松的建议,派遣法正、孟达各带2000人迎接刘皇叔入蜀。这TM就是个套,典型的引狼入室啊。懦弱的刘璋不知道他已经别人算计了。这位外表温润的远方亲戚是从来都是吃肉不吐骨头的恶狼。很显然在乱世里,善良是肯定要吃亏的。

那天的天色将晚,法正带着2000人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来到刘备的阵营下,他带着刘璋的期望,同时还带着自己不为人知的心思。

刘备见法正来了就跃马出营,亲自迎接,那是他们第二次见面。刘备从来都擅长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正是这种气质让法正下定了投靠了决心。

刘备设宴款待法正,两人都说着客套的场面话,约过了一个时辰,宾客渐渐散去,刘备说:“孝直兄风尘仆仆,一路前来,早些歇息。”说罢起身正要走。 “皇叔,请留步!”

刘备停住了脚步,问:“孝直,何事?”

“我给皇叔带来一份大礼,正想呈上” “哦?”

“久闻皇叔天纵英才,将来必成大事,所以我给皇叔送上一份大礼。”说罢用手沾着水在桌上写了一个“益”字。

这个字让刘备觉得天旋地转,心血澎湃。见刘备不说话,法正说:“可惜刘璋懦弱,并无争夺天下的本事,却占着富庶的益州,实乃暴殄天物。刘备虽是天下英雄,却苦于无三尺之地。

如皇叔占据易守难攻天府之国,将来图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此乃天赐良机。” 刘备见法正说的如此真切,却面露难色说:“就如孝直所言,益州易守难攻,只怕备无力居之。” 法正见刘备认可他的策略,便改了称呼说:“主公不急,有我好友张松作为内应,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就等主公决断。” 刘备说:“孝直兄,可有妙计?” 法正笑着说:“八个字:瞒天过海,鸠占鹊巢。” 三日后,刘军拔寨向益州挺进,当然看起来是奔着张鲁去的。不久后刘璋得到法正回书,说刘备已经答应攻打张鲁。一切来的太容易,后知后觉的刘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直到刘备驻扎在益州边境驻扎却久久不出兵,刘璋才发现这是引狼入室了,于是斩杀了张松,但一切为时已晚。

刘备这次真的豁出去了,他在赌。刘备的军团有多少人呢?

史料记载不足万人,这纯粹是扮猪吃老虎的游戏,相比之下刘璋实在是兵多将广,而且还有郑度献计: “刘备缺兵少粮,只需要坚壁清野,刘军自退”。

这个计策实在是击中了刘备的死穴,他是打得起,耗不起,只要刘璋奉行“论持久战”,刘备必败无疑,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蜀国。刘备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于是他问法正解决之策,法正喝了口酒说:“我也觉得这招挺厉害”刘备听完忍不住的咽了下口水。法正接着说:“可刘璋压根不会搭理他。” 果然,刘璋觉得赶走百姓坚壁清野,不太厚道,呵呵,还是因为善良。

历史告诉我们刘备军团其实只有几千人,要击败数倍于己的刘璋军团,谈何容易?但历史还告诉我们剩下就是法正的show time。我们知道刘备本身并不具备调兵谴将的本事,平时喊打喊杀行,高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真干起来就真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

这是一场实力悬殊很大的战争。刘璋的策略是全线出击直接狙灭刘备,于是派遣手下高手火速出兵。

可他没料到,他曾经手下的一个小校尉,我们的法少爷却一路开挂,在没有粮草、没有外援,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团灭了刘璋军队。

哦,对了,这里也有庞统的帮助,只是他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

法正硬是带着不满一万人带着刘皇叔入川,给蜀国的建立奠定基础。这个功劳相比诸葛亮,谁高谁下,一目了然。

很显然刘备也是这么想的,于是重用法正,封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而诸葛亮是军师将军。就这样法正帮助新老板打败了旧老板。

不过他似乎意识到了自己人品的问题还特意给刘璋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说:刘璋老板人很OK,就是身边的人不行,所以你的公司快倒闭了,最好投降吧。

其实我很委屈啊,谢谢您的培养,我会想你的。哦,对了,我还是被冤枉的啊,我法正的人品杠杠的。 俗话说缺什么想什么,法少爷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品问题,他得势后,游侠气息就暴露无遗,比如善待朋友,排挤敌人。

这时候有人在诸葛亮面前煽动了。

“你诸葛亮不是说乱世用重典吗?法正现在乱了规矩,你去治他吧。” 说这话的人典型是说话不嫌事儿大的主子。老滑头诸葛亮才不会上当呢,他就明摆着说,我怎么能把皇叔的翅膀给折了呢?我们一起愉快的假装看不见吧。

瞧,这就是艺术!

曹操别想了,杀夏侯渊的背后黑手正是法少爷,法正。

建安22年,刘皇叔占据益州之后与魏国名将夏侯惇、张郃相遇,刘备问计。法正说:“这两个人谋略不咋地,干他。”

建安24年,刘备南渡沔水遇到夏侯渊,法正说:“干他”,不久夏侯渊被黄忠斩杀。

夏侯渊之死让曹操惊道:“我算定刘备想不到这步棋,一定有人背后帮他。” 可惜天妒英才,建安25年法正病逝,年仅45岁。

为此刘备痛苦多日,哦,有悖于小说的是历史上的刘备易怒,曹操擅哭。刘备把仅存不多的眼泪献给了法正,也算是对这个谋士最后的送别吧。 而最后提起法正名字的时候,是刘备兵败白帝城,诸葛亮叹息道:“法孝直如果在世,就不至于如此了。”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相比我,刘备还是更相信法正啊。 又或者法正如果活着,压根就没诸葛亮什么事儿。

法正的风格和贾诩非常相似,他们都非常现实,善于洞察人心,审时度势。同时作为天才却又愤世嫉俗。但是天才从来都是高傲的,因为他拥有恐怖的判断力、谋略和口才,让刘备为他欲罢不能。

虽然个人品德一直不好,但是业务能力强,取下来益州,深受刘备赏识,再加上诸葛亮那么会做人,请问诸葛亮怎么会动呢?

5

谈起法正,很多人都会将他和蜀国第一军师诸葛亮相比。

但其实刘备身边的这两名军师,法正主谋,诸葛亮主略。

何为谋?何为略?

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荀彧和郭嘉,这两对CP,便是一个主谋,一个主略。

谋,谋者,谋一城。

略,略者,略一国。

所以三国的后期,诸葛亮更多的是坐镇大后方,制定蜀国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而三国第二谋臣则负责具体的实施方案。

1、法正的家世

首先谈谈法正的爷爷法真吧!

法正的爷爷法真是一位大学士,在当时很有威望,好多人都去拜访他,而他的爷爷,对儒家文化了解至深。

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三国后期的法正如此聪慧,有经天纬地之才了。

而更奇怪的是法正的这位爷爷有一个别称,居然是玄德先生。

三国志中记载“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

可以看得出来法正第一次见刘备的时候还非常的不情愿,但是见过之后却相谈甚欢。

我有时候常常在想,法正见到刘备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会说如下的对话:

法正:公乃刘皇叔,玄德皇叔也?

刘备:正是在下。

法正:我爷爷乃玄德先生,幸会,幸会。

刘备:我晕!

当然历史终究是历史,以上的对话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正史是没有这段记录的。

2、法正的功绩

法正在益州时,郁郁不得志,可以说是官场非常不顺利。

也许是跟了刘备之后才渐渐声名鹊起,凌驾于众谋臣之上,在曹操攻打张鲁时,法正便和张松一起有了迎取刘备入主益州的打算。

而此时的张松和法正不仅仅绘制益州的山川和地形图,也给了很多经济上的援助,要知道刘备攻打益州,准备进入蜀川是,仅仅不到一万人马。

1、法正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抚刘备内心的恐惧

张松和刘备通气的事情被刘璋知道后,斩杀了张松,而且刘璋身边的谋臣让其焚其粮草,焚烧野草,静以待之。

刘备听到消息后很是生气,又有点害怕刘璋真的会这样做。但此刻的法正劝说刘备,刘璋优柔寡断,断断不会这样去做,果不其然,刘璋错失了攻打刘备的最好时机。

2、法正做的第二件事: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

当时刘备将军队驻扎在定军山,而黄忠则居高守险,但此时的夏侯渊率军来抢夺,夏侯渊一半的兵马去支援张郃,一半的兵马用来攻击刘备,这个时候法正告诉刘备可以攻打兵力分散的夏侯渊,黄忠顺势攻下,斩杀了夏侯渊。

此后,刘备占据汉中,依据汉中天险,易守难攻之优势,曹操久攻不下,而不久,刘备进位汉中王,而帮助刘备夺取汉中的第一大功臣法正,被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便生病去世了,刘备哭泣了好几天,赐给他谥号“翼侯”。

可见刘备将法正当做了自己的翅膀。

3、诸葛亮的评价

在刘备攻打东吴不利,病死白帝城。诸葛亮曾经说过:“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东不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向危也”。

可见诸葛亮对法真个人的能力也是相当的认可。

法正的优势在于谋,而非略。看到网上很多人喜欢将法正与诸葛亮相比。其实军事才能不仅仅靠的是个人实力,战场临时机变、军队协调、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多的关系。

无论哪一个君主、谋臣,或是将帅,行军打仗,其实更多需要的是智囊团,例如曹操身边的诸多谋士和将领。

诸葛、法正也一样,他们也同样需要贤明的君主、出色的将领,去执行他们的计谋,方可实现自我的价值。

还是那句话,战争的成败,不仅仅是靠一个谋臣或者一个将帅就可以成就大业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6

说到法正法孝直,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一印象:帅气?

有人喜欢把三国里的谋士做对比,比如,法正,庞统,郭嘉,荀彧...哪个更牛掰?笔者认为意义不大,他们的计谋都是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这样比较并不妥当。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没有这些智慧人物的存在,也就不会有那么精彩的一段三国历史。

在三国志书籍中,法正和庞统的传记是并列放在一块的,也就大致意味着在蜀汉阵营中,庞统和法正的“功能”有些类似。那么,法正到底有几斤几两,在蜀汉阵营中到底有多重要,跟着笔者“走进”法正吧~

一、以使者的身份和刘备见面,已有点“芳心暗许”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郿县人。原来是刘璋手下的,一直得不到重用,心情比较郁闷,私下里和益州别驾张松比较友好,俩人常常讨论刘璋,感觉他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刘璋:谁在背后说我坏话?

正逢刘璋有外患之际,需要向其他势力请求援军,张松出使到荆州见曹操归蜀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而与刘备结盟。于是,张松又顺带推荐法正出使。

就这样,法正和刘备会面了,刘备心里早就在贪图益州了,有人出使而且是请求他出兵,他当然要尽地主之谊了,而这次出使,让法正对刘备有了很好的印象,有点“芳心暗许”了。

法正回到益州后,向张松狠狠滴夸了刘备,说他是个难得的明主。两个人私下商量,之后可以一起去投靠刘备。

二、再次出使,法正献策,刘备对他刮目相看

公元211年,刘璋派遣法正再次出使刘备,并且迎接刘备入蜀救援。

法正暗地里向刘备献策说:“我主刘璋暗弱,而将军是天下雄主,如果以张松作为内应,将军取下益州,以此来成就霸业,岂不甚好。”

刘备果断听从了法正的谋略,引兵入川。此时的刘备开始对法正产生好感,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也变得重要起来。

此人的心已经被我俘获?

三、张松被杀,刘备进攻刘璋,法正献策

公元212年,张松暗中勾结刘备的消息被刘璋知道了,刘璋非常愤怒,果断杀之后快。并且赶紧布置军队去抵御刘备。

刘璋的手下郑度向刘璋建议用坚壁清野(注:坚壁清野是指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来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十分了解刘璋,认为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果然不出法正所料,刘璋不仅没有采用这个好的方法,还把郑度罢免了。看来法正很是了解他的旧主啊。

法正:刘璋这点小心思,怎么能逃出我的法眼?

刘备的军队包围了雒城,此时诸葛亮、张飞、赵云也已经进攻益州了,法正写了一封长长的劝降信给刘璋。

《三国志》记载:“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辱及执事,是以捐身于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悢。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至于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暗策薄,精诚不感,以致于此耳。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于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余忠。明将军本心,正之所知也,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于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阵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若]欲远期计粮者,今此营守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道并侵,将何以御之?本为明将军计者,必谓此军县远无粮,馈运不及,兵少无继。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若争客主之势,以土地相胜者,今此全有巴东,广汉、犍为,过半已定,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广汉诸县,是明比也。

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势,昭然可见。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余屈曲,难以辞极也。以正下愚,犹知此事不可复成,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岂当不见此数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转反复,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

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法正的这封信,主要说了两点。第一,把刘璋身边主战的人数落了一顿,说他们没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在穷兵黩武,说他们到时候不会对刘璋忠心,大难临头会各自飞。第二,给刘璋分析了目前的形势,刘备已经基本占领了三分之二的益州,刘璋你只剩下雒城、成都这一块地盘,你撑不了多久的。你还是投降以保全自己的家族吧。

法正写这信肯定是想冲破刘璋的心理防线,刘璋看到这信,心里估计小鹿乱撞了吧~

刘璋:要不我就从了吧?

刘备进军围困成都,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企图越城投降,事情败露并未成功。刘璋投降后,刘备因许靖背主之事而看不起许靖,对他不加任用。法正劝刘备要敬重许靖,这样天下人才都会知道主公的礼贤下士。刘备也听从了法正的话,厚待并起用了许靖。

法正这三次重要的劝谏,都给刘备带来了更好的效益。法正在刘备的心目中地位估计呈指数上涨。

四、法正和主公刘备的“蜜月期”

法正取西川的三条建言,可以说是填补了刘备心中庞统的缺失,对刘备来说,内心应该是美滋滋的。

庞统:法正,接下来的任务交给你了。

法正的地位和在刘备心中的重要程度可从正面侧面来表明:

正面:取下西川后,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领都城等重地,在内是刘备的主要谋臣,地位可想而知;

侧面:有一段插曲,当时法正擅自处死了几个当初毁谤过他的人,有人希望诸葛亮能跟刘备反映反映这情况,诸葛亮说当时主公北有曹操的威胁,东有孙权的压迫,可以说是狼狈不堪,如果不是法正的辅佐,主公展翅腾飞不会那么容易的,他是有大功的人,这样做不妥。

公元217年,蜜月期ing,法正劝刘备打汉中,法正分析说汉中非常重要,汉中不在手,成都坐不安稳;如今汉中是夏侯渊、张郃在守备,这二人不是我们的对手。刘备果断听从,法正陪同出征,大伙的共同努力下,汉中被刘备占据。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可以说,这时候的刘备或者蜀汉是最为辉煌的时候。刘备创业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辉煌的时刻,而法正是功不可没的。

五、蜜月期不长,法正去世,刘备痛哭

可惜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才45岁,比刘备小呢!刘备痛哭了好几天。

《三国志》记载: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

法正死后,刘备各种封侯加爵,可以看出刘备是非常喜欢和宠爱法正的。说来也巧,法正死后,刘备集团屡屡失败,荆州丢失,夷陵大败等,刘备蒸蒸日上的事业也被渐渐“熄灭”了。

刘备:如果法正还在,躺在床上的可能不是我???

为什么会如此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曹魏和东吴双方也都很强大,这可以说是外因,内因之一应该有法正去世过早,即笔者所说的刘备和法正的蜜月期不长。

试想如果法正还在,那么他可能会劝刘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注意荆州这一块可能有危险;他也可能会劝刘备不要匆忙地进攻东吴,或者陪同刘备一起出征,甚至可能是胜利的。当然这都是假设,历史已成定局。

诸葛亮也觉得法正如果还在,对蜀汉肯定是有帮助的。

《三国志》记载: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总之,法正善于军事谋略,诸葛亮对此也很佩服;法正为人恩仇必报,和诸葛亮也能和谐相处,如果法正和刘备的蜜月期延长,对蜀汉肯定是有挺大帮助的。

7

这问题问的就很标题党,说什么诸葛亮不敢惹法正,问题是诸葛亮干嘛要惹法正?同朝为臣一定要互相惹吗?再说了,不要写的诸葛亮很怕法正一样,法正虽然很受刘备信任,但是在治蜀问题上,诸葛亮恰恰就否决过法正的建议,并不是“不敢惹”!

先介绍一下法正生平,再说说诸葛亮“惹”法正的问题。


法正,字孝直,祖父法真也是一时名士。建安初年建安,法正和好友孟达一起投奔益州刘璋。法正颇有谋略,刘璋却不能人尽其才,只是做了县令、校尉这样的小官。不过在益州,法正交好了益州别驾张松,正是这个人,让法正的人生改变。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前,张松奉刘璋之命前往许昌交好曹操,因不受礼遇而怨恨曹操,遂改劝刘璋交好刘备。赤壁之战后,刘备坐拥荆州多个郡,实力今非昔比,刘璋也就逐渐偏向刘备。张松举荐法正出使刘备,二人一见如故,刘备欣赏法正的谋略才干,法正也倾慕刘备的雄才大略,引为知己。建安十六年,曹操欲夺汉中,刘璋深恐唇亡齿寒,张松献计请刘备入蜀攻打张鲁,夺下汉中对抗曹操,刘璋依从。张松再次推荐法正与孟达为使者,带兵接应刘备,实则三人早已决定乘机拥戴刘备为益州之主。

法正自从来到刘备军中,立刻成为刘备最重要的军事参谋。有两个明显的例子。首先是夺益州的战斗中,刘璋身边的谋士郑度建议刘璋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兵粮短缺无法打持久战,听说这件事非常着急。但是法正却胸有成竹,料定刘璋爱民,不会听从郑度意见。果然,刘璋为不骚扰百姓,不仅拒绝提议,还罢免了郑度。第二个例子是汉中之战,法正不仅作了战略规划,建议刘备攻打汉中,更是在定军山之战提出战术意见,建议刘备利用机会从高处突袭夏侯渊,果然一战斩杀夏侯渊,立下大功。


因为法正的高超谋略,深得刘备信任。得益州后,刘备对法正授予最高规格的赏赐,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相同,超过其他所有将领,法正以新归将领的身份获此殊荣,着实不易。而法正也不负刘备信任,先后担任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尚书令、护军将军等要职,军事内政都参与。他与诸葛亮、伊籍、刘巴、李严一同制定《蜀科》,成功治理益州,并建议刘备娶刘璋寡嫂吴氏(吴懿之妹),从而拉拢益州豪强,奠定了刘备在益州的统治基础。


刘备对法正的信任也是可以说超过了所有臣子。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去世后,刘备万分悲痛,痛哭不止,赐谥号翼侯,授其子关内侯爵位。蜀汉获得谥号的臣子非常少,而刘备在世时更是只授予了法正一人谥号,同样死于刘备之前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都无此殊荣(他们的谥号是蜀汉灭亡前才由刘禅授予),足见刘备对其信任超乎寻常。而刘备称帝后,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众臣反对,毅然起兵伐吴,最后在夷陵惨败,不久自己也郁郁而终。事后,诸葛亮感叹,如果法正没有去世,一定能劝阻刘备。可见法正是刘备最信任的大臣。


介绍完了法正,就说一下法正与诸葛亮的关系。《三国志》对他们在刘备阵营地位的评价是,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事实上,在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很少参与军事活动,他是刘备最重要的内政后勤人才,而刘备在军事上最重要的谋士,早期为庞统,后期为法正。诸葛亮与法正,同为刘备阵营的重要文臣。


同为重臣,自然应该戮力同心,共同辅佐刘备成就霸业。所以,诸葛亮为什么没事要去惹法正呢?所以,表述非常不恰当。我知道题主说的应该是法正为人睚眦必报,掌权后对有恩于己的人大加升赏,对有仇的人擅自杀罚。有人希望诸葛亮向刘备禀报,阻止法正如此,诸葛亮念及同为股肱,不加过问。这不是诸葛亮不敢惹法正,而是典型的抓大放小。法正处置几个人,不会影响朝中大剧,而如果诸葛亮去打小报告,反而是重臣不合,于国有损。这是顾全大局的表现。

为什么说诸葛亮不是怕法正,就有另一件事可以说明。《蜀科》制定后,诸葛亮推进从严治蜀,严厉打击益州豪强。法正建议诸葛亮学习刘邦约法三章,对蜀人宽容。诸葛亮就毫不客气予以拒绝,并写信陈书要因地制宜,懂得变通,不能迂腐守旧。蜀中士人骄横专权已久,不用严厉手段不足以平定。说明在关键问题上,诸葛亮绝对坚持原则,不担心得罪这个刘备面前的第一红人。而小事上就不必斤斤计较了。

8

会这样问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在法正公报私仇之后没有向刘备告状反而拍的一手好马屁,而马谡失街亭时候诸葛亮则以军法处置了马谡,这样一对比,大家就觉得一向纪律严明,公正执法的诸葛亮怎么会不敢惹法正?反而还要提法正说情?

公元214年,刘备攻占益州后人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其实法正人品是不怎么样的,他在为人斤斤计较,锱铢必较,所以很多之前得罪了他的人,有的被杀有的被打,然而诸葛亮知道后不但不告状反而帮他说好话。诸葛亮说法正功劳很大,对于功劳大的人就应该让着点,没必要计较,本身法正又是制定法律的人。

因此我觉得当时诸葛亮不敢惹法正主要有几点因素。

首先:法正功劳太大了,身居高位,而且智慧过人,丝毫不亚于诸葛亮,诸葛亮没有理由也没有实力得罪法正,要知道法正用了五六年的十年让刘备从一个小集团到拥有益州等十几个郡的势力,地盘人员都有扩张,法正在刘备那里几乎就和当时郭嘉在曹操那里一样,诸葛亮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蠢。

其次:法正本就是在益州当过官的,原来是跟随刘璋的,后来才跟随刘备,但是在益州一直都有势力,这点诸葛亮很清楚,连刘备都还要让他三分,此时得罪法正不是明智之举,反而还得讨好。

最后:深得刘备的信任,据说法正死之后刘备足足哭了好几天,伤心难过,诸葛亮多聪明的人,审时度势,吃饱了饭没事干去得罪法正,吃力不讨好,加上自己对刘备的了解,他深知法正这样的性格刘备用完之后应该是不会留他的,谁曾想法正第二年就死了。

我是羽评历史,码字不易,谢谢右上角关注】

9

题目的表述有严重夸大之嫌,什么叫“不敢惹”?诸葛亮对法正多数情况是尊重,偶尔也会表达敬佩之感,但毫无“不敢惹”的心理。那么,法正究竟是谁?他到底有多厉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人物。


作为刘备最器重的大谋士,法正是汉末扶风郡郿县人,祖父法真是儒学大师,父亲法衍官至司徒掾、廷尉左监,都是享誉海内的大名士。法正自幼便以见识深远、聪慧多智著称,并且喜欢钻研兵法,为他日后成为算无遗策的大谋士奠定基础(法正的谋略水平极高,《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他的能力,可与郭嘉、程昱相媲美)。



汉献帝建安初年,由于国贼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祸害,关中一带出现了大饥荒,法正为讨生活,便与好友孟达一起入川,依附于益州牧刘璋。然而刘璋不懂得用人,法正尽管能力卓绝,但蹭蹬多年后只担任过新都县令、军议校尉等下级官员。不仅如此,法正备受当地士人的排挤、诽谤,心情极度郁闷之际,便开始思索“改换门庭”的事情。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结束后,作为法正的同僚兼好友,益州别驾张松劝说刘璋跟同宗兄弟刘备交好,以共同抵御曹操日后极可能发动的进攻。刘璋同意张松的建议,便派法正为使者跟刘备建立起联系,但法正出使归来后,却与张松密谋,决定拥戴刘备为主,并助其夺取益州。


3年后,张松、法正以曹操准备进攻汉中军阀张鲁,然后南下攻取蜀地为借口,劝说刘璋派人迎纳刘备入蜀,让后者带兵夺取汉中。刘璋生性昏暗,不懂得张松、法正的真实意图,果然派法正、孟达率军迎接刘备。刘备入蜀后,按照法正的建议缓攻张鲁,并在暗地里扩充势力,经过三年的准备后,终于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夺取益州。



刘备占据益州后,接受法正的建议,迎娶蜀中豪族吴懿之妹为妻,由此赢得当地士族的拥护。此后,法正又以蜀郡太守的身份,奉命与诸葛亮、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共同编制《蜀科》,为刘备提供了一套约束军民、治理蜀地的法律体系。与此同时,法正作为谋士,还帮助刘备袭取汉中、斩杀夏侯渊,并利用敛众拒险之策击退曹操的征讨。


不过,法正虽然擅长军事谋略,但在处理政务方面却不在行,在担任蜀郡太守期间,只知道因循守旧却不懂得灵活变通,以至于政绩乏善可陈,有负刘备重托。不仅如此,法正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自从掌权后,但凡曾经施惠于他的人都能得到优待、庇护,而得罪过他的人则会受到大肆报复,有数人甚至因此而丧命。



法正的做法激起民愤,要求惩治他的人很多,但刘备、诸葛亮鉴于法正劳苦功高,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非但如此,刘备因为器重法正,还不断地提拔他的官职,在自封为汉中王后不久(219年),便任命法正为护军将军、尚书令,命他与诸葛亮一起处理军国重事。


法正加入刘备阵营的时间虽然晚于诸葛亮,但每当行军作战之际,跟随在主公身边参谋军事、运筹帷幄的,往往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从作为谋士这一点来看,法正似乎比诸葛亮更受器重,角色堪比“谋圣”张良。当然,这并不是说诸葛亮不受刘备器重,只是就他的风格、志趣而论,角色更像是萧何,适合留守后方、操盘全局。



虽然诸葛亮和法正的性情迥异、行事风格不同,但二人始终能做到以公事大义为重,就算是偶有矛盾,也能在一起开诚布公地商议,然后将问题化解。正因为诸葛亮与法正能做到紧密合作、取长补短,才使得刘备能在战场上屡创佳绩,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见《三国志·卷三十七》)。


但非常可惜的是,就在刘备称王后的第二年(220年),法正便因病去世,终年45岁。法正英年早逝让刘备深受打击,一连数日都痛哭不止(“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引文同上),可见法正对他何其重要。由于没有人能取代法正,所以等到他死后,刘备变得独断专行,不肯听从群臣的进谏,从而导致后来兵败猇亭。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称帝后不久,便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东下攻伐孙权,结果在猇亭之战中大败于江东青年将领陆逊,不仅丧失大部分精锐,还差点沦为俘虏,真可谓奇耻大辱。当诸葛亮听闻前线汉军大败的消息后,不禁极为感慨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引文同上)。由此可见,法正对刘备的极端重要性,连诸葛亮都自愧不如。


史料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

10

《三国志》记载:法正,字孝直,扶风郿县(今陕西郿县)人,建安初年赴益州(今四川)投奔刘璋。法正为人倜傥有才,又是东州(指益州以外之人)人,却一直被东州人所排斥,“为其州邑以外俱侨客者所谤无行(经常被从外地迁入四川者诽谤无操行)”,因此不被刘璋重用,一直郁郁不得志。

别驾张松见地非凡,却和法正一样不受重用,但他却不屑于谄媚刘璋,他认为刘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共同的理想和遭遇,让法正和张松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法正和张松都是出色的人才,且都有远大的抱负。两人对暗弱昏昧的刘璋政权极度失望和不满,以及对不被重用的耿耿于怀,都使其有了共同语言,并逐渐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俩常在一起分析天下大势,急欲找寻出路,谋划着另投明主,以图大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一切,正如诸葛亮所说:“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法正和张松都是刘备集团之所以能袭夺益州的大功之人。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占据荆州,刘璋意欲归附曹操,派张松前去荆州献图示好。张松见曹操雄才大略,气度不凡,想投靠他,不知是 因为长相丑陋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曹操没有理睬其所请。

张松遭到曹操冷遇后,理所当然地对其产生了怨恨情绪。看来,之后益州牧刘璋与曹操绝交而转向刘备,张松是起了关键作用的。之后,张松举荐法为使者正去荆州南部见刘备,表示友好之意,刘备也待之甚厚,“恩意接纳”。

刘备先后接待了张松和法正,他俩把西蜀的山川地理形势和府库钱粮、兵力部署、器械资杖等情况,都仔仔细细告诉了刘备,还画了一份详尽的益州地图相赠。法正回到成都后,二人对刘备的为人与才略交口称赞。此后,张、法暗中密谋,准备寻机会迎刘备入主益州。

后来,曹操攻汉中,张鲁投降。刘璋大惧,唯恐曹操乘势进攻益州,于是邀请刘备入蜀帮助抵御。法正来到荆州,向刘备陈述“益州可取之策” ,他劝道:“以将军的英雄才略,乘刘璋懦弱无能之机,再有张松做内应,一定能灭掉刘璋。然后凭借天府之国丰富的资源财富,依靠巴蜀地理环境的奇崛险要,完成宏图霸业,易如反掌”。

刘备大喜,认为时机已到,令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亲自领兵数万,以庞统为军师,法正为向导,蜿蜒向益州进发。

刘备应邀入蜀,随即开始了对益州的攻伐。建安二十四年,在法正、张松等人的大力协助下,刘军已经相继攻取了益州、汉中等广大地区,声势大振。

在刘备率军围攻成都时,法正劝说刘璋献城投降,之后他又随刘备进取汉中,献奇计将曹魏名将夏侯渊斩首,击退曹操,为刘备占据西川、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法正足智多谋,长于以奇用兵,并屡建功勋,深受刘备、诸葛亮的信任与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封法正为护军将军兼尚书令。只可惜天妒英才。史载:建安二十五年,法正突然病逝,年仅45岁。

法正早死令刘备大为悲恸,他连哭几日。随后他下令追谥法正为翼候,法正也是刘备在位时期死后唯一有谥号的大臣,还赐其子法邈为关内侯。

文献载,法正年长诸葛亮4岁,两人都被刘备倚为肱骨之臣,虽然他俩的性格爱好不同,人生经历有异,但双方均能以蜀汉大义为重,在不长的相处时间内,诸葛亮坐镇后方,处理繁杂政务,征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出征,出谋划策,临阵建功 。两人之间能紧密合作,精诚团结,取长补短。

刘备夺益州后,法正协助诸葛亮制订了蜀汉的第一部律法——《蜀科》,一举改变了刘璋时期蜀郡法纪松弛,政令紊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颓废局面。所以,与其说诸葛亮不敢惹法正,不如说他敬佩、欣赏、信赖法正。

【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