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现在流行鸡娃,到底该不该鸡娃呢?

现在流行鸡娃,到底该不该鸡娃呢?

2020-07-26 20:27阅读(78)

现在流行鸡娃,到底该不该鸡娃呢?散养,还是慢养?生活在一线城市,有点迷茫。:@优质三农团队农哥 徐大娘会做鸡蛋饼。我也做蛋汤。可以做鸡蛋饺子。煎大饼。可

1

@优质三农团队农哥 徐大娘会做鸡蛋饼。我也做蛋汤。可以做鸡蛋饺子。煎大饼。可以西红柿炒蛋。你去五香蛋吃。可以烧汤喝。煎辣椒饼。你做鸡蛋圆子。你说鸡蛋肉松。可以鸡蛋炒辣椒。

2

世界上上百个国家,大多极为重视教育;而设立学校的目的主要是塑造健康的国民、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以及推动经济的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

于国家而言,塑造身心健康的国民无疑应该放在首位,然家长们在为鸡娃们选定课程的时候往往以榨干时间搏成绩为原则,鲜少考虑孩子们遭受的生理上、心理上的压力。当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得不到重视、得不到保障,他们又该如何成长为健康的人?教育的目的和方式可以被看作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状态的缩影和符号。当教育走进了遍地“鸡娃”的窘境,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一定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请,甚至因此对未来感到担忧。只有养成完备之国民,然后人才为我国之人才、非他国之人才,发展为我国之发展、非异国之发展。

于社会而言,社会的良性运转需要经济的强力推动,在此背后则站着各行各业的人才,而教育是人才的摇篮;它们的关系正如宋代教育家胡瑗在《松滋县学记》中所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叶芝曾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对于大部分鸡娃来说,他们在补习班所接受的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这是“注满一桶水”,而不是“点燃一把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鸡娃们在补习班接受的教育往往不是真正的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只是把考试知识填充到脑子里,与兴趣并没有多大关系。这样的教育,不仅难以点燃孩子们心中学习的热情,甚至可能引起孩子们对知识的厌烦,下一代人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可能会让整个社会在未来陷入困境——社会需要的人才绝不会是一位只会机械接受知识且从心底排斥知识的人。我并不否认家长们或许可以通过鸡娃搏得些许成绩,但搏得成绩不应该以孩子社会竞争力的降低作为代价;毕竟没有人会永远生活在象牙塔中,绝大多数人需要在社会竞争中获得自我的价值。

于个人而言,每个人都表现优异的学科和表现不佳的学科,激励孩子去提升表现不佳科目的行为确实无可非议;但一定要适宜,一定要有度。欧阳修在《夫子罕言利命仁论》写道:“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这讲的是教育的意义。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周易》一书中拥护的“非求不教、非诚不教”的思想被很多人忽略,他们忘记过度的“教”会压抑孩子,甚至钳制孩子的思想,扼杀他们思考的天性,而这样的“教”是不可能使人通达明了的。教育本应带来的自我学习能力并不能被过度的教育带来,但这恰恰是一种极有利于我们发展的技能,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弥足珍贵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此看来,鸡娃们真的会有更好的发展吗?

我始终认为蔡元培所言极是: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而鸡娃的存在正如鲁迅在《随感录》中感慨:“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违背人性养成的鸡娃,又怎能奢求他长大就获得健康的人性。

3

这个事情量力而行,如果自己孩子特别爱学习,家长督促,孩子也乐意。如果孩子不愿意学,就可以先放慢速度,尊重孩子。寻找他喜欢的事物,从另外一个面提高孩子。

举个例子,孩子幼儿园了,不爱学英语,但是别人家孩子已经是口语流利说了。家长可以先买一些和英语相关的绘本,教具,和孩子经常提起英语,说英语。等孩子想学的时候再学。如果孩子一直就不喜欢语言学习,可以培养别的方面。这个需要家长自己发掘自己的宝贝。

鸡娃的前提是孩子健康,尊重孩子。

4

可以鸡娃,但关键是看是什么样的娃,如果资质很不错,自己又对学习得心应手,所谓的有天分的学霸,是可以的,因为孩子可以承受得了,我们班原来就有这样得同学,课内得作业根本不在话下,自己还去主动学习物理,他特别喜欢物理和数学,然后美术和软笔书法也特别得好。这样的娃值得鸡一下。


反过来说,孩子资质一般,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在班里中等水平,要不就是要上补习班的,说白了就是很普通的孩子。我觉得这样的就别鸡了,你就算再花钱,再搭功夫,也于事无补。因为人是有智商瓶颈的,不是你花钱盯着他就能学习好的。这样鸡娃,娃和家长都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