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蒋军“参谋总长”陈诚已经替我们回答了,为什么山东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共军队的政治中心在延安,军事中心在山东,因为山东地当冲要,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果能够消灭山东境内陈粟部队的主力,则其他战场就容易肃清了”。所以自此时起,“全面进攻”战略已经破产的蒋军,开始集中兵力搞所谓“重点进攻”,目标就是陕北和山东。
其实陈诚说的还不够全面,当时的山东,还是连接华北和华东、甚至宁沪杭地区的重要节点,其间最重要的铁路大动脉“津浦线”就必须过境山东,德州、济南、泰安、兖州这些重要站点的得失,直接影响着津浦路的畅通。而华东野战军在鲁南、鲁中地区的存在,意味着随时可以切断这条大动脉,蒋军焉能不惧?
早在抗战初期,“山东省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就因为不战而弃守山东掉了脑袋,尽管他的死因很是复杂,但在军事上最大的恶果,就是华北日军得以迅速过境山东南下,直逼华东重镇徐州,从而试图与渡江北上的华中日寇会师。由于山东迅速沦陷,李宗仁第五战区所计划的徐州会战尚未完成战役准备,所以形势非常危急,就这一层来说,韩复榘死不足惜。
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山东军区军政一把手罗荣桓奉命率部进军东北,而派来主持山东军事的,则是抗大校长林彪,足见延安对山东地区的重视。从陕北出发的林彪刚刚行至河南濮阳,又接到了转任东北的命令,于是其后入主山东军区的,乃是原在华中的新四军军长陈毅,三位开国元帅当时的职务均与山东有关,重要性可见一斑。
陈毅出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后,经过整编的军区下辖五个二级军区拥有20万兵力,其中组建的“山东野战军”即达到了74000人,如果不是调出60000主力开赴东北,罗帅一手发展起来的山东军区,其实是当时我军最大的战略集团。
而此时在苏中地区组建的“华中野战军”粟裕所部,仅仅30000余人,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华中野战军实际上放弃了大部分根据地,且战且退,北上山东,所以才有了两个野战军合并成立的“华东野战军”。而蒋军为了争夺山东,同样派出了最能打的一批将领和部队,陈诚、薛岳、顾祝同都曾经指挥过全盘战事,以及专守济南的王耀武。
在重点进攻阶段,蒋军在山东集结了三个兵团、24个整编师、60个整编旅共455000人,占其机动兵力的半数以上。其中还包括了“五大主力”之三:整编第74师、整编第11师和整编第5师(整编稍晚),以及整8师、整25师和桂系的整7师、整48师等精锐,可谓是志在必得。
所以,山东战场的成败直接决定着解放战争的进程和走向,在莱芜战场、在孟良崮等著名战役中,华东野战军连续大败当面之敌,期间还包括胶东保卫战的胜利、鲁南战役的胜利和津浦路中段战役的胜利,多次全歼蒋军精锐。仅仅用时一年半时间,华野不仅彻底挫败了敌人的所谓“重点进攻”转入反攻,还于1948年9月发起济南战役,解放了这座山东境内最大的内陆城市,也是南京与天津间的最大城市。
济南战役结束王耀武被活捉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蒋军发觉大势不妙,纷纷弃城逃窜,山东境内除青岛及南部边缘少数据点外,其余全获解放。而山东战场的全面胜利,也使我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我军控制了胶济路青岛以西段、津浦路徐州以北至天津以南段,从而大大地改善了运输条件以及大规模战役的支前能力。
不仅如此,山东问题全部解决后,作为战略兵团的许谭山东兵团也得以归建,在兵力和物资都能够满足的条件下,华东野战军才可以倾全力与中原我军各部协同,在陇海路东段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也就是后面的淮海战役,从而一举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其实还有一个重大的战略意义,那就是山东全境解放后,华北之敌傅作义所部再无通过陆路南逃之可能,50多万人马完全依靠海路撤出亦不现实,最终只能彷徨犹豫困守平津,当东野入关之后,华北遂定。所以作为华北与华东的纽带,山东我军的胜利,也为平津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