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中,希特勒在听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气得将文件都摔了,大骂日本人是“猪”,因为希特勒知道,招惹了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国家,他的鹰霸全球的梦想,基本上是破灭了。

日本也不会不知道招惹美国的后果,但是为什么非得孤注一掷?实际上与当时的太平洋形势极有关系。

日本不得不打美国的原因,主要有:

1,为了保证日本的海上贸易线,补给浅的畅通。当时日本已侵入菲律宾,缅甸,柬埔寨,以实现对中国的包围。但美军驻扎珍珠港,关岛,菲律宾,掐死了日军贸易与补给的海上通道。

2、当时的日本已经意识到,东方文明必然会与西方文明有一次决定世界文明的会战,而参战的双方是东方文明的代表日本与西方文明的代表美国和英国。

3,由于日本本土资源匮乏,加上中国顽强抵抗,打乱了日本计划。资源制约着日本的军事行动,而本国橡胶进口产地就是美国控制的南亚地区,为了不受制于人,发动了军事行动,把美国拉入二战中。

4,山本深知美国的实力,所以反对对美国开战,但日本军部执意执行,最后山本出了一个计划偷袭珍珠港。但是山本自己也清楚,他只能为日本赢得6个月的

时间,而事后的一切都证明了山本的正确。

所以后来有史学家猜测,虽然“偷袭珍珠港”由日本人执行,但是是美国策划,美国以牺牲三千军人为代价,找个合理打击东方文明的理由而己。所以在宣布中立同时,早已参战,打击日本在海上一切目标,逼迫日本铤而走险,实际上大局早被美国掌控。

后来的发展,又不能说这猜测毫无理由。


最佳贡献者
2

二战期间,日本打美国的原因不是因为债务问题,而是日本整体战略布局的需要:

1,当时,日本认为拿下整个亚太地区至少还需要三至四年时间。而在这个期间,美国人有可能从海上对日本,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所以日本人必须先下手为强,袭击美军,为日本争取三至四年的时间。

2,日本人认为只要成功的毁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就能赢得三至四年时间。因为美国重建太平洋舰队,大概需要三至四年。

单纯从战争规划上看,日本袭击美国的计划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日本之所以最终战败,主要是:

1,日本在袭击珍珠港时,情报有疏失,偷袭珍珠港计划的执行,也出现了偏差。导致美国航母逃过一劫,从而使美国恢复太平洋舰队的时间,大幅缩短。

2,日本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导致日本海军主要战力,损失殆尽。使得日本想赢得三四年时间的努力,化为泡影。也注定了日本的败亡。

3,日本低估我国军民抗日的决心,高估了日军的战力。日本想三年内搞定亚太的计划,破产了。这直接导致了日本的侵略战争,最终全面失败。

日本在二战中失败,主要是野心太大而能力不足所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力,最应做的是加强国家的能力建设。能力不行,即便靠投机取巧丶阴谋诡计取得了一时的成功,这种所谓的成功也注定不会长久。

野心不是个好东西,没有足够能力,野心就犹如自杀所用的毒药。

3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石油和钢铁等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作为列强后起之秀的日本,处处被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卡脖子;在国内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的狂热精神驱使下,日本逐步制定了扩张领土和殖民地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之所以进攻美国,债务只是一个小到可以忽略的原因。回顾历史可知,日本通过发动战争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二战日本打美国只是其战略扩张的一部分。

第一次,1894年-1895年,通过甲午战争,占领占领了朝鲜和我国台湾省。《马关条约》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多数用于军备扩张。

第二次,1904年-1905,年日本发动日俄战争,日本举全国之力,一举击溃俄国太平洋第一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打败号称世界第一的沙俄陆军,俘虏8万沙俄战俘,势力扩张到库页岛。此次战争使得日本成为了帝国主义新兴列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第三次,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出兵我国青岛,打败德国,接管德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岛屿。日本势力伸向太平洋岛屿,与英美法等传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利益冲突。

经过以上三次战争日本奠定了国力强大的基础,触角逐步伸向全世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日本飘了起来,开始变得狂妄自大,到处寻衅滋事;军国主义精神使得日本认为只有通过战争实现扩张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为进一步获取石油和钢铁等战略资源,日本军部大本营就北进苏联还是南下太平洋地区发生了激烈争论,日本通过1938年张鼓峰事件和1939年诺门坎事件,对苏联进行了两次试探性进攻,诺门坎战役苏联和蒙古联军让日军碰了一鼻子灰,让日本意识到了苏联的强大。从此,北进派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南进派开始占据上风。太平洋沿岸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盛产橡胶,石油,钢铁,稀有金属等战略物资。但是这些地区属于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南进太平洋就意味着会和英美等过发生利益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力强大但是工业能力较弱,日本军部决定通过速战速决计划来迫使美国就范。经过反复的演练与全面的准备,1941年日本出动航空母舰偷袭美国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所以说,日本打美国并非是因为债务问题,是因为日本制定了全球扩张计划,并高估了自己的实力,错判了国际形势。

原创声明:文章系本人今日头条原创首发!

4

很显然不是。

日本这个国家自从明治维新后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其野心之大从东方会议上就可以看出来,朝鲜-台湾-中国东北-中国-亚洲-全世界,这个征服世界的战略让人看了以后觉得很逗,如此一个弹丸小国居然要称霸世界!当然野心归野心,实力摆在那里,它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所以抱上了德国和意大利这两只大腿,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对称霸世界就更有信心了。

当日本一步步鲸吞蚕食完周边的朝鲜、中国台湾、东北,以及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其实力大大得到补充之后,对亚太地区的侵略也是在其计划范围内的,等到时机成熟,必然发动太平洋战争,也就挑起了对美国的战争。债务仅仅是催化战争的一个小小因素。

对于日本来说,想要称霸亚太是明治天皇时期就已经存有的伟大梦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到巴黎和会抢占中国山东权益,可以说他的计划都在一步步实施中。直到1921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后,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强迫日本签署《九国公约》和《五国海军军备条约》,对日本企图称霸亚太的梦想给予沉重打击,从那时候起,美日之间的矛盾就严重,二战时期偷袭珍珠港不仅是计划内的事,憋屈已久的日本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发泄。

因此我认为日本打美国并不是因为债务的问题,而是东方会议后制定的称霸世界的政策实施的必然过程。

5

表面上看是打美国,实际上是为了独占中国。日本企图通过太平洋战争切断外部对中国的一切援助,完全孤立中国。日本对美国并无长期作战的准备,只是希望通过短期战争胜利和美国达成妥协,复制日俄战争的结果。日本打错了算盘。债务不是问题。

6

日本打美国还是因为日军觉得自己可以在亚太地区当老大,对于不服气的美国人自然需要打击一下他们的傲慢情绪和嚣张气焰,殊不知实力不济没有把美国佬打服气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太平洋战争中不能自拔,这是日本没有想到的结果。

美国对日本石油禁运日本放弃苏联选择了南下

面积狭小的日本维持战争不容易,基本上依靠以战养战,但是开动战争还是需要大量的石油,由于中国石油产量有限日本还是基本上依赖进口。美国为了限制日本的侵略对日本采取了石油禁运的制裁措施。日本在经历了和苏联的诺门坎战役后选择了放弃北上,秘密执行了南下的计划,而美国就成了南下东南亚的最大阻碍。


日本在中国的推进比较顺利,因此对于美国的制裁日本必然会全力反击。偷袭珍珠港也是为南下做准备,因为有美军在日本很难称霸东南亚。而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可以确保对东南亚的快速占领。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陆军迅速的占领了东南亚,要不是中国远征军的阻挡日军会快速穿越缅甸进入印度,假如日军攻入印度那么形势对他们来说就非常有利了。

美国需要一个参战的理由而日本也想占领太平洋地区

二战打到1941年底假如美国不参战,那么形势自然对法西斯是非常有利的。在欧洲德国除了苏联没有了对手,在亚洲日本也是极度压迫中国和东南亚,美国因为没有参战只能暗中支援苏联和英国,同时国家不处于战争状态军事工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但是日本人就主动的偷袭了珍珠港给了美国参战的机会,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也让美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威胁,不打击日军美国本土也会有威胁。

因此美国参战了,而参战后的美国军事工业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能力,不但帮助苏联在欧洲翻盘德国,还在亚洲成功制服了日本,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总结

日本也是想追求一个当时的亚洲最佳,谁知道一不小心却帮助美国人成为了世界的霸主,美国一直称霸世界至今,源头可以说来自日本的珍珠港偷袭。


美国的参战直接改变了二战的走势,实力才是改变战争结果的根本因素,而偷袭小胜永远改变不了战局和结果!

7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二战的根源在于德、日、意对于英美控制下的国际体系不满。

1、日本虽然确立了领先地位,但是太平洋还掌握在美英手中,资源匮乏的日本,石油橡胶等重要物资来源于英美控制下的东南亚地区,严重制约了日本的战争潜力,并且对的侵略已经招致美国为首的其他西方国家不满,美国警告日本要对其进行贸易禁运,一旦禁运,日本在中国的战争将难以为继。

2、日本军队主要由陆军、海军组成,之间矛盾重重,陆军希望向北向西发展,而海军则力争向南发展,为各自利益争吵不休。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已经陷入胶着,在面对

远东军时又屡战屡败,向西向北发展均遇到强大阻力,难以取得突破,海军南进的呼声占据上风,南进计划不但可以给日本提供数千公里的战略纵深,大大降低本土受到袭击的可能,也可以控制东南亚的石油橡胶,对日本提供资源保障。

鉴于摧毁英美势力更有利于日本在的战争计划,开战已成为早晚的问题。日本海军早在30年代就开始研究对美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8

并不是。

归根结底是1941年的日本不愿意放弃十年侵略所得到的成果,宁可以战争来决胜负。

日本当时因为过度扩张,已经被美国警惕了,美国对日本实行了贸易禁运,让日本陷入到了石油供应断绝的状态,当时日本的石油储备很低,如果石油供应一直断绝的话,庞大的军事机器,尤其是舰队就会面临无以为继的状态,这是日本人无法容忍的。

到最后双方经过了多轮谈判,美国解除贸易禁运的条件就是日本放弃侵略成果(中国关内和越南),退回满洲,但是日本人不愿意——或者说,根本没有人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

其实当时日本人已经做出了逐步从关内撤军的决定了,但是在好战的下层军官们的裹挟下,撤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趁着法国被德国征服的机会,增兵吞并了越南。在这样的胜利环境下,高层没有人有勇气做出放弃这些胜利果实的决定(也许做出了也没人执行)。

于是谈判无疾而终,就只好转向战争了,在最后,谈判只是为了麻痹美国人的手段而已。

当然,认为日本觉得自己可以单独战胜美国(和英国的联盟)的说法,都是不成立的,日本人虽然狂,但是没有狂到这个份上,他们也没想过单靠自己击败美国这个庞然大物。

做出了主动对美宣战这个事后看来十分荒谬(在当时的统治精英内部已经有很多人觉得荒谬,越是了解资源对比的官员越是反对日美开战)的决策,主要有两个支撑点。

第一,过去的成功经验。

日本人的发家史就是一次次战争,而这些战争都是从偷袭对手占据制海权优势开始的,日清战争、日俄战争莫不如此,所以过去的经验告诉日本人,如果觉得战争不可避免,就必须自己主动开战,而且是不宣而战,这样才能够在敌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打出最佳战果,一举夺得主动权。

所以,这一次也要自己开战,先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夺取制海权(而且他们也确实得到了),然后,利用这个优势地位,不断给敌人打击,促使敌人妥协。

第二,德国的辉煌胜利。

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都是日军占据了明显的战场优势之后,由场外强国进行压制和调停,最后得到对己方有利的和平,而这一次日本将希望寄托在了德国身上。

而当时的德国确实看上去非常厉害,已经征服了西欧并且打到了莫斯科城下,在日本人看来十分可能成功,如果德国真的征服了苏联的话,那么日德轴心完全就可以压制美国,让美国屈服。

正是因为过去的成功经验,以及有德国作为盟友来壮胆,日本当时的决策者才下定了效仿日俄战争前例,对美国主动袭击的决心,结果事后看来这完全是一厢情愿,日本也因此招致惨痛失败。

总的来说,就是当时的日本已经被狂热的军官所裹挟,高层根本无法制止(甚至默认),而日本穷困的资源现状,让他们无法控制战争的规模,只能用一次次战争来获取资源、维持战争机器。

再追加一条,心理上的因素:

在过去,人们通常认为日本海军是保守派,是亲美的,和粗暴野蛮的陆军不一样,但是在对美开战上面,海军却也是支持者。

这个并不奇怪,因为昭和梦被打碎了。在当时,海军舰队被视作日本安全的最大保证,甚至可以说,日本的国家尊严,当时是建立在海军的荣耀上面的,而美国的贸易禁运,则让海军面临了无以为继的状态,揭露了海军居然要依靠外界供应才能存活下去的残酷现实,如果海军是空中楼阁的话,那所谓的日本帝国,也不过是黄粱一梦而已。

在海军精英的眼里,哪怕这次妥协了,海军受制于人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变,威胁还是存在。IJN,乃至整个日本,都不愿意让自己处于这种受制于人的状态,所以海军从原本的反对扩大侵略的立场,一反变成了支持对美开战,他们下决心一定要夺取石油富饶的东南亚,让海军可以自我维持。

后来,就没有海军了。






9

二战日本打美国是因为债务吗?并不是。

美日之间终有一战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亚洲不断崛起,尤其是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本所展现出来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那种非凡的隐忍、团结和疯狂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此时正好也是美国太平洋扩张战略出笼和实践的时候,鉴于日本的疯狂扩张以及在中日、日俄条约谈判中所表现出来的令人吃惊的“好胃口”,美国对这个大洋彼岸的岛国开始警示起来。

1897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所拟定的一项对日作战计划将日本列为竞争对象。

1900年4月,美国提出了菲律宾及其附近的作战计划:“该计划视日本为其菲律宾领地的最大威胁,如果日本在太平洋进攻美国,将首先进攻菲律宾,建议美国应在菲律宾建立足够的军事基地,以防‘潜在对手’日本或俄国染指。”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成为了美国在远东的主要竞争对手,原本支持日本的罗斯福斩钉截铁地改口说:战争初期我同情日本,但现在我更同情沙俄。沙俄的失败是文明的损失,强俄是一个威胁,强日同样是一个威胁。

1904年4月,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阿德纳·罗曼扎·查菲中将即根据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总统的指示,于“陆海军联合委员会”中重新修订了在1897年的对日作战计划,并扩大制定为《橙色战争计划》,这是美国首次将日本视为“假想敌”。

而且当时美国主张中国“门户开放”,但是日本却希望独占,导致美国插手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的“哈里曼计划”搁浅;而随着“诺克斯计划”的破产,日美矛盾开始激化。

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舰队

日本方面,日本早就垂涎东南亚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除了列强之外,美国占领的菲律宾成为了日本南下最大的阻碍。

1901年,日本就主张建立一支比在东洋常驻舰队更大的海军,矛头直指美国。

1902年5月,日本制定《日英联合军大作战计划》,视美国为可能的假想敌。

1907年,日本出台《帝国国防方针》和《帝国军队之用兵纲领》,第一次把美国列为仅次于俄国的第二号假想敌国,主张海军在“东洋对美国海军取攻势”“在东亚对美俄兵力取攻势”,还制定了具体的对美作战计划:“海军在开战之初,迅速压制远东之敌舰队,同时以陆军协同破坏吕宋岛及关岛之敌海军基地。当敌舰队之主力开到远东海面及其在途中,则努力依次削弱其实力,并伺机以我主力舰队歼之。”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现场

随着中国辛亥革命爆发与一战爆发,国际局势发生重大改变,美日两国对远东的争夺也日渐公开化。

在一战分赃的巴黎和会上,美国代表卫理声称:“在远东要想正义获得胜利、自由幸存,就必须遏制日本。”并希望通过巴黎和会来取消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从而遏制日本。

日本则力图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双方在巴黎和会上再次展开激烈交锋。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同意日本接收山东,并且得到了日本对德属北太平洋岛屿的接管。

为了遏制日本海军的发展,美国又利用《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日本海军的吨位,双方对比为5.25:3.15。尽管日本颇有不满,但是碍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只能接受。

双方的关系此后进入一个缓和期,但是矛盾与对立并未因此解除,反而愈演愈烈,美日双方终有一战。

日本街头的海军

美国绥靖助长了日本的扩张气焰,也让日本认识到美国禁运的威胁

1929年日本外贸输出为22.16亿日元,其中9.14亿美元的货物出口到美国;日本进口总额为21.8亿日本,其中6.54亿日元来自美国,美国掌握日本外资的大概30%;1931年美国在华投资仅2亿美元。

尽管美国不承认“伪满”,却大搞贸易。1931-1936年,美国输往“伪满”的军事物资价值1.89亿美元,1937年为1.6亿美元,1938年为1.7亿美元。

1937年美国对日输出额为2.89亿美元,1938年对日输出2.4亿美元,到1940年5月,美国在日投资总额据估计已经达到了5亿美元,另外美国资本还持有1亿美元日本政府公债。

同时美国对日本的出口货物中62%是军需品,1932年以后,日本每年从美国进口的货物中,石油和石油制品占65%,废钢铁占90%,铅占46%,铜占90%,铝占18%,车床等工业设备占70%,并且还在每年递增。

二战日本坦克工厂

1937年美国出口日本的废钢价值3741万美元,占日本废钢总进口的90%以上;即便1938年6月11日美国宣布“道义禁运”,但是1940年,美国出口日本总价3530万美元的石油,占日本石油进口一半以上;到1940年10月份,日本还在使用进口自美国的物资所生产的飞机侵略中国。

此外,美国还给日本提供大量设备改进武器装备以及资金支持。美国国际机器制造公司帮助日本发展军事工业,甚至包括“伪满”的重工业;洛克菲勒除了出口石油,还为日本扩大石油工业提供最新技术设备。

1938年,摩根财团贷款给日本7500万美元,同年福特日本分厂经理认购29万美元的日本军事债券。

明知日本在不断扩张,美国还执行绥靖政策,可以说极大助长了日本的扩张气焰。

而且随着道义禁运开始,日本深刻得意识到,如果那天美国真的断掉这些贸易,日本就会陷入困境甚至是崩溃。而且美日终有一战,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日军攻占菲律宾,投降的美军

日本军国主义骑虎难下,维持战争必须南下,必然与美国爆发战争

在中国大陆,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日军虽然攻占武汉,但并未让中国政府和中国军民屈服,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民的抗战遍地开花,日军战线不断拉长,即便是以战养战,以中国当时的状况,也维持不了太久。

1939年,诺门坎战役日本失败,日本陆军制定的北上策略遭到重大打击,谋夺苏联西伯利亚资源的企图失败。

此后双方缔结停战协议,而苏联依然没有放松对日本的警惕,继续增兵远东。日本意识到北上不仅无法有效击败苏联,反而会消耗日本仅有的国力和资源,而且在中国拖的越久,形势对日本越不利。

更重要的是,此时美国开始催促日本无条件从中国撤军,并且以断绝贸易来往、资源补给为威胁。

在付出如此重大的代价之后,却为了石油废铁灰溜溜得龟缩回原有地盘,这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来说绝对无法接受,陷入狂热的日本国内也无法接受。

日本军国主义此时已经是骑虎难下。

武汉会战中的中国军人

为了获得足够资源维持战争,维持军国主义扩张,日军将目光投向垂涎已久的东南亚,除了东南亚资源丰富,也因为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占领东南亚可以切断美英等国援华的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向西进入印度洋威胁印度,与德军在中东会师;向南则可以攻占澳大利亚,称霸西太平洋。

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进而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不过美国在菲律宾附件维持了一支相当规模的军队,在夏威夷还有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以及陆军和海军的机场,驻扎有强大的陆海军,只要日军在东南亚进行夺岛作战,与美国的战争也将难以避免。

德意日三国轴心

德意日同盟给日本壮胆

尽管美国对日本绥靖,日本又好赌成性,但是日本人也不傻,知道寻找盟友的重要性。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得到了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的半公开支持以及美、德、法、俄四国的默认;日俄战争时期,日本与英国结为同盟,美国支持日本,法国、德国等都在不同场合跟俄国人使坏。

到了二战前期,日本想要图谋的地区恰恰都是英美等国的势力范围,英美列强自然不可能与日本结盟。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同样与英美不对付的德国就成了日本的盟友。

德意日三国

怀有共同目标的德日双方于1940年9月在东京举行谈判,意大利随后也加入谈判。9月27日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同盟条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通称《三国轴心协定》,又称《柏林公约》。

不过这个盟友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毕竟德日之间隔着欧亚大陆,就算海路还隔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援助有限。不过有了盟友的帮助,至少日本不是孤立无援,而且在日本南下的过程中还需要德国在欧洲的配合,大家多点开花,使得英美列强顾头不顾腚。

作为条约的补充,1941年12月11日,三国又签署了《德意日联合作战协定》,轴心国法西斯军事同盟正式成立,日本底气自然更足。

遭受袭击的珍珠港

日本对美国军事情报工作奠定基础

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本的情报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使日本得以取胜。而随着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争夺不断展开,美日之间终有一战,日本对美情报工作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除了增加情报机构、加强自身保密工作,1937年,日本特高课海军军官守川秀谷潜入美国驻神户领事馆,获得了最新式的美国密码机,并且借此得到了大量美国海军情报。

日本还派遣各种船只进行谍报收集工作,大量日本“渔船”打着捕鱼的旗号穿梭于夏威夷、巴拿马、阿拉斯加等地,搜集美军的战略情报,分析美军从大西洋增援的时间与速度;日本侨民也为情报搜集提供了大量便利;日德同盟也使得日本可以从德国那里得到许多情报;通过收买美国人来获取情报也是主要来源之一。

飞越夏威夷的日本战机

日本设在火奴鲁鲁的总领事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日本的间谍总部,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分布在夏威夷岛的间谍达到了239人,整个太平洋舰队基地被日本摸了个透彻。

当然气候也是重要情报。为了搜集攻击夏威夷的机动部队的航线上各种水文、气候情况,日本派遣“撤侨”邮船航行在北太平洋,获得大量一手资料。

为了迷惑美国,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在美国的9个月内同科德尔·赫尔举行了45次会谈,同罗斯福举行了9次会谈,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就这样,日本为袭击珍珠港做好了情报方面的准备,参谋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夏威夷作战计划,并且将时间定在了12月7日,正好是周日,美军惯例休息的时候。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海军

上身家性命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

在对中国的甲午战争前后,1890年后,日本拿出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2月为了解决海军经费问题,明治天皇拿出皇室开支充作军费,各级官员捐出十分之一的俸禄建造舰船,民间捐款亦十分的积极和踊跃。

可以说日本是以举国之力与当时的中国作战,押上全部身家进行豪赌,而且获利丰厚,让日本成功建立金本位制,建立起了强大的陆海军,成为亚洲一霸。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再次押上身家性命进行豪赌,尽管所获不如甲午战争丰厚,而且日本本身也损失惨重,但是依然获得了不少利益,迫使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接管了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所有利益。

也因为日俄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成功跻身世界列强之列,拥有参与瓜分世界的话语权,得以参与一战分赃,参与国际联盟的成立,成为国联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所获得的政治利益是无法用金钱来形容的。

日俄战争

两次豪赌的胜利,使得日本即便面对美国这个当时的超级工业大国也依然毫不胆怯,自信能够博得万中无一的概率。

尽管当时日本军队尤其是海军中有不少将领都有留美或者赴美考察的经验,对美国的战争潜力相当清楚。

但是他们依然决定像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一样赌一把,押上身家性命集中力量借助袭击珍珠港来击败太平洋舰队,打击美国的战争信心,利用美国人的厌战情绪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前做出让步,避免与美国过早的全面开战。

在法属印度支那的河内(现在的越南)市内行军的日军第21师团

美国对日本的制裁,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德国攻占法国、荷兰等国之后,日本加紧了在这些地区的扩张,美国再次试图用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要求日本无条件从中国撤军。

但是此时的日本已经没有退路也不愿意退,不愿向美国服软,最终美国于1940年9月26日发布命令,宣布除西半球和英国外,管制所有等级的废钢铁的出口,这对日本来说是个重大打击,但还不够致命,因为日本在此前已经囤积了大量的铁矿和废钢铁。

迫在眉睫的石油禁运才是致命打击。日本海陆军一致认为一定要夺取东南亚丰富的石油和原料。1941年7月2日,日本召开御前会议,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南下印度支那。

1941年7月24日,日本出兵占领印度支那南部。

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作为应对,1941年7月26日,美国宣布冻结所有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将所有金融、进出口产品等置于美国政府管制之下,希望借此迫使日本妥协,退出印度支那。

1941年7月27日,荷印当局宣布冻结所有日本资产,28日又废除了1940年11月签署的石油协议,停止向日本提供石油。

这对日本是一个致命打击。日本90%以上的石油依靠进口,当时日本每年石油产量仅为400万升,仅够海军一个月消耗;库存为9400万升,仅能维持两年,没有了石油,战争机器将会停止前进,国民经济陷入崩溃。

1941年7月31日,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觐见天皇时说:“有了三国同盟,就不可能调整对美邦交,从而石油来源断绝,这样下去,眼前仅有两年的贮藏量,倘若打起仗来,一年半就消耗罄尽,与其这样,不如马上动手,舍此别无他途。”

出发轰炸珍珠港前,日军飞行员接受任务指示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了陆海军部制定的《帝国国策施行要领》,规定:以10月下旬为目标完成战争准备;如果外交谈判到10月上旬尚未达到日本要求时,立即下决心对美开战。

1941年11月18日,日本谈判代表提醒美国政府,除非放弃制裁,否则战争无法避免;11月20日又提出“绝对的最后建议”,而美国亦于11月26日向日本递交了备忘录,表明立场,该备忘录也被日本视为最后通牒。

美日之间的战争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转自本人的文章《日美恩仇录——日本为什么敢押上身家性命与美国赌国运》https://www.toutiao.com/i6737199367087718916/

10

二战,日本于1944年12月7日凌晨突袭珍珠港事件,压根不存在债务问题,八竿子挨不到边。

1944年,日本的扩张野心将战火烧遍了整个亚太地区,特别对越南西亚等地区的占领,这就损害了英法美的殖民利益,于是以英美为首的盟军照会日本,要求日本全线撤出这些地方,回到1937前的中国东北地区。

当然,日本的目的就是与轴心国的希特勒分治世界,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拟定了制裁方案,禁运一切军需物资,其中就有废钢铁和石油。本来,这些物资一直是由英国、荷兰等国提供的。现在倒好!没了这些物资,日本的战争机器就没法运转…。

石油对日本来说一直是个心病,日本不产石油,于是日本的战舰半年后将趴窝。这对于日本的全球战略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摧残。

于是,在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的策划下实施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打响。此后,希特勒也向美国宣战,造成了希特勒二线战争的被动局面。

发动战争是邪恶的,正义必然是人类的主导意识。日本、德国的失败也就是自然规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