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曹操自身的努力。
曹操虽然出身很好,但是幼年时并没有受到过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曹嵩看来不是很喜欢他,因为当曹操陈留起兵时,曹嵩既不支持,亦不表示反对,但坚决“不肯相随”,反而是带着小儿子曹德跑到琅邪避祸去了,看来还是反对的成分较多。他的母亲应该很早就过世了,读他的《善战行》有这样的诗句:“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三徙教”是借用孟母三迁的故事,“过庭语”是用典孔子教育儿子认真读《诗》。看来,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曹操就是个爹不亲娘不爱的孩子了。但显然,曹操是个天资卓越天赋极高的人。他早年缺乏家庭教育,养成了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的顽劣个性。但与此同时,他却能在玩乐之余静下心来博览群书,无论是经史诗文,还是武功韬略,他都成绩斐然,他还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亲自注释《孙子兵法》。这些为他日后称雄天下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曹操自陈留起兵,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虽少不了文臣武将的辅佐,但这是他“总百官以听己”,也就是说,谋臣的计谋成与不成,全在他一念之间;武将何处征讨、何处镇守,也由他全权决定。显然,他做的很好。他主导的修沟渠兴水利,徙民遣军屯田,更是为他统一北方,甚而是三分归晋夯实了坚定的经济基础。
曹操的文韬武略具体细节就不详谈了,正如唐初王勃评价他那样:“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故能东禽狡布,北走强袁,破黄巾于寿张,斩眭固于射犬。援戈北指,蹋顿悬颅;拥旆南临,刘琮束手。振威烈而清中夏,挟天子以令诸侯,信超然之雄杰矣。”这一切,若换成他的故友袁绍先生来做,恐怕会坏菜。
要说文臣武将里面谁对曹操的帮助最大,这恐怕没办法归功到一两人身上。换个思维,曹操的对手刘备的左膀右臂是谁?是不是就好回答一些?智赖孔明,武靠关张。
同理,曹操的左膀右臂也不难找。那就是智赖荀文若,武靠曹氏宗亲。
荀彧为曹操扫平北方立下的汗马功劳,是谁也比不过的。
今天单说两件事,一是举荐贤才,要知道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人都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二是保兖州,其时若不是荀彧施巧计保住了鄄城和东郡的范、东阿三地,曹操无立锥之地,无所归,说不定明日的“魏国之花”就凋谢在华北平原饥寒的雨夜了。
武赖曹氏宗亲,指的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等曹操的宗亲。
曹操陈留起兵,他老子曹嵩虽然溜之大吉,但曹氏家族为了支持曹操成大事,纷纷从沛郡谯县到了发难之地陈留从军。操以兄弟辈夏侯惇为裨将,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为别部司马;以侄子曹休、曹真等统领警卫部队。我们后世常说曹魏的“五子良将”如何如何,但实际上他们大部分时候是夏侯惇、曹仁、夏侯渊等人的部将。其中尤以夏侯惇与夏侯渊兄弟两人最受曹操信任,委以重任。姑举一例,曹仁有一回未经通报便欲闯进曹操营帐,但旋即被许褚挡住了,并斥责他未经允可不许擅闯魏王营帐。而夏侯惇与夏侯渊就不同了,比如襄樊之战,曹操召夏侯惇同车,不经通传,可以自由进入曹操的卧室;而夏侯渊定军山一役中法正之计被黄忠杀死,这给了曹操以极大的打击,可以说是痛失臂膀,不久曹操就在这个打击之下身体每况愈下,很快就溘然长逝了。
综上所述,可以说造就曹操称雄的正是他本人;其次是他的左膀右臂荀彧和曹氏宗族;最后是荀攸、郭嘉、程昱、蒋济、董昭、贾诩、刘晔、五子良将、国渊、任峻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