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这一关键问题,当时在世的皇子共有7位,除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出继旁支为嗣外,可供其选择的皇位继承人还有五位: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所出,年龄最长,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永璇除了患有脚病外,还“沉迷酒色、素无人望”。甚至在时人笔记的记载中,他还“性行乖戾,屡失上意”,因此能被乾隆皇帝看中的几率不大。

皇十二子永璂:继皇后那拉氏所出,和其他皇子相比,嫡庶有别、出身高贵,但自乾隆三十年的“帝后矛盾”爆发后,继皇后“忤旨截发”,被乾隆皇帝下令收回“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相当于“不废而废”。受继皇后牵连,皇十二子永璂也是去乾隆盛宠,失去继位希望。

皇十七子永璘:令懿皇贵妃魏佳氏所出,皇十五子永琰的一母同胞。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的永璘,此时尚未成年,被密立为皇储的机会也不大。

因此,满堂朝臣猜测,乾隆皇帝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或许会在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之间产生。乾隆五十四年,乾隆皇帝册封皇子爵位,将永瑆和永琰同时晋封亲王爵位,进一步坐实了时人对皇位继承人的猜测。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皇帝发布禅位决定谕旨,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揭开了乾隆三十八年的立储谜底。

那么, 乾隆皇帝为何选择了一位资质平庸,毫无出彩表现的皇十五子永琰,却放弃了才能卓著,书法方面和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的皇十一子永瑆呢?

其实,除了皇十五子永琰生母魏佳氏的正面影响,永瑆虽然才能卓著,但却是一位无才无德甚至有着特殊癖好的怪诞皇子。乾隆皇帝放弃永瑆,而选择永琰,绝对属于明智、理性的选择。

才能卓著的皇十一子永瑆

《啸亭杂录》记载了皇十一子永瑆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

成亲王讳永瑆,为纯皇十一子。善书法,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赵文敏。又尝见康熙中某内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文敏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故王推广其语作拨灯法,谈论书法具备。

乾隆十七年,时为嘉贵妃的金佳氏生育三位皇子以后,生下了最后一位皇子——皇十一子永瑆。史料记载,永瑆“幼年工书,清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成年后,在书法和藏书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享有崇高地位和特殊影响。永瑆的巅峰时期,曾经一度达到“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的疯狂地步。对于永瑆在文坛的成就,乾隆皇帝也颇为自豪,曾经“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为荣云”

不可否认,皇十一子永瑆在文坛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证了清代皇室教育的成功,证明了清代帝王对于汉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嘉庆四年正月,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以后,嘉庆皇帝命永瑆领班军机处,以亲王领班军机自永瑆始。这也证明了永瑆在政务处理方面的显著能力,说其才能卓著、绝对属于客观评价。

文人气息过重,反倒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反感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皇十一子永瑆虽然“为人恺悌,最著仁孝”,虽然“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但却也必然带有文人气息,“柔而无断、遇事模棱,不竭力以报效”。而对于满人向来注重的“骑射”,永瑆则给予了爱谁谁的不重视态度。

永瑆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逐渐让乾隆皇帝生出反感,甚至数次对其公开训斥。

除此之外,永瑆还“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借助身在皇家、见惯官场起起伏伏的环境便利,逐渐将阴谋诡道当成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据《啸亭续录》记载,当时的皇十一子永瑆,“唯知逢迎权要,其上眷稍衰者,即骂詈之”,结交往来对象完全以乾隆皇帝的喜好作为划分标准。如此一来,原本就人望较差的永瑆,更失朝臣支持,甚至逐渐失去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恩宠。

自古文人多癫狂,永瑆的嗜好太过特殊,引得乾隆皇帝大怒

除了文人习气太重,为人处世太过阴险外,皇十一子永瑆还是一个小气到极致状态的王爷。就永瑆当朝皇子的显赫、高贵身份而言,用“吝啬”这个词来形容永瑆,都太过客气。

《啸亭续录》有载:

成哲王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日用菲薄,库积银八十万,莫肯挥霍,一任其子孙盗窃。

在乾隆皇帝如此“败家”的皇父带领下,在“乾隆盛世”如此具备挥霍条件的背景下,作为当朝皇子的永瑆非但没有奢靡成风、挥霍无度,反倒“勤俭持家”乃至“小气吝啬”,以至于“库积银八十万”

另外,《啸亭续录》还专门例举了三件事例,对皇十一子永瑆的吝啬予以了具体说明:

1、其妃乃傅文忠公女,奁资颇丰,而王皆索入封桩库中,妃惟日啖薄粥而已。

永瑆的嫡福晋,乃系富察·傅恒的长女富察氏,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女。如此显赫的家族背景,富察氏出嫁时的嫁妆绝对不亚于皇家公主的标配嫁妆。可自幼锦衣玉食的富察氏携带巨额嫁妆嫁给永瑆后,嫁妆立即被没收入库,过起了“日啖薄粥而已”的贫寒生活。永瑆的吝啬,可见一斑。

2、一日乘马毙,王命烹以代膳,是日即不举爨,其啬吝也若是。

永瑆的吝啬在于充分借助一切能够节俭的机会,在于能够以实际行动节省每一分钱。游牧民族出身的皇室子弟,对于马匹向来尊重和爱惜,可吝啬的永瑆似乎找到了一次改善王府膳食的机会,下令王府上下集体吃马肉,其余食物一概不许食用。

3、未薨前数月,体不沐浴,发不枇栉,溺自间出,仍狂号如故。

生活节俭、文学成就颇高的永瑆,却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孙,以至于“子孙多以不检暴薨”,惹得永瑆“愤懑不平,得狂痫症”。病逝之前的数个月里,永瑆拒不洗澡,披头散发,疯魔狂号。面对“左右有劝更衣者”,永瑆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死后蛆食蛆骸,又谁为涤垢也?

死了以后,更脏,何必死前浪费水资源!

后记

正如焦晃老爷子在《乾隆王朝》中所演绎的乾隆皇帝一样,这个带领大清王朝走向鼎盛的“十全老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国库耗费一空,在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以后,依然不忘了交代“做皇帝,不要小气”,足以证明其对永瑆吝啬表现的厌恶和不齿。对于皇十五子永琰的选择,虽然有着其生母魏佳氏的积极影响,但也绝对不能忽略乾隆皇帝排除其余皇子以后的无奈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永瑆的特殊癖好反倒成就了嘉庆皇帝!


参考文献:《啸亭杂录》、《啸亭续录》、《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清实录·高宗实录》、《爱新觉罗宗谱》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弘历,同时也是中国掌握实权最久的皇帝,在为60年,实际掌权64年,享年89岁。乾隆自诩为大清国“第二康熙”,对玄烨无限崇拜,而且仿效祖父,缔造“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乾隆晚年,康熙最头疼的册立储君问题同样降临在了乾隆身上。面对众多皇子,乾隆最终在秘密立储的诏书上写下永琰的名字,并且在其去世前四年,直接传位给永琰,自己做了四年掌握实权的太上皇。在乾隆的众皇子当中,十一皇子永瑆才能出众,但乾隆为什么要传为给十五皇子永琰而不选择永瑆呢?

立储状况

乾隆一共育有十七位皇子,十位皇女。其中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过继旁支)、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六子纷纷天不假年,有的夭折,有的青壮年病逝,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六子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驾鹤西去了。

剩下的皇子分别是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 皇六子永瑢

“乾隆属意在第五子,而年前夭殁,今永瑢专宠。"——《热河日记》

永瑢多才多艺,能力突出。据史书记载,永瑢“聪睿绝伦, 旁通星历, 为皇帝属意”,因为博学多才,永瑢被乾隆派去做《四库全书》总裁定,又引起能力出众,后被乾隆委以掌管内务府的重差。

“而今番五台之行, 预谕内阁, 诸子中亦令质郡王留京, 事系监国, 可见倚重之意是白遣。”

后期,乾隆皇帝巡幸外地,会留下永瑢摄政监国,主持朝政,实际上就是行使皇太子权力,俨然成为储君。但是,我认为虽然由此表现,并不能证明乾隆一心一意的想要传位永瑢,因为永瑢为过继旁支之人,所以基本没可能君临天下。后来,在主持操办乾隆七十大寿后的第九年,乾隆八十大寿前一年,1790年6月13日,永瑢病逝。

  • 皇八子永璇

皇八子永璇占据着比较好的序齿位置,但是本人并不长进,用史书话来讲就是“纵欲败礼, 性行不良”。永璇为人举止轻浮,做事很不得体,很难办好差事,连人臣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何以为人君?乾隆很多次公开指责他,所以永璇根本没有机会成为储君。藩使评价:“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性行乖戾,屡失上意”

虽然不能做君王,但是做个逍遥快活的酒肉王爷,永璇还是很在行,他也是清朝皇室之中最长寿的皇子,享年88岁,仅次于他爹乾隆。

  • 皇十一子永瑆

成亲王永瑆,题主所说的嘉庆帝顒琰最有竞争力的对手。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硕成亲王,其封号满语为“mutengge”,意为“有能力的”。永瑆书法成就极高,与当时书法家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酷爱藏书,所藏宋元旧刻秘籍、书画,在当时是最多最全面的,独领风骚。

永瑆并没有成为储君,但是也并没有被君主清算,一直活到道光三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 皇十二子永璂

皇十二子永璂,储君候选人中身份最高贵的皇子。其母亲是乾隆帝第二个皇后那拉氏,正所谓子凭母贵,永璂的一生都被贵族光环所笼罩着,其本人也是很有才华。但是“成也母后,败也母后”,再其十五岁那年,那拉氏与乾隆发生矛盾,关系很不融洽,乾隆十分记恨,以至于那拉氏皇后之位名存实亡。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忧郁成疾、郁郁而终,乾隆下令将其降级别以贵妃之礼下葬。

永璂的跟着母亲大人倒了个血霉。从那拉氏与乾隆闹矛盾之后,乾隆好几次将余怒释放在永璂身上,永璂几次三番的被乾隆以细小的过失而当众责备,被立为储君已无可能!

  • 皇十五子永琰

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顒琰,虽然没有其他皇子那么有凸出的能力,但是他才德占优,在群臣之中享有一定威望,口碑很好,这一点,顒琰碾压众皇子。“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这是当时大臣们对顒琰的直接评价:长得帅、有肚量、深宵帝恭、皇帝最爱、美名远扬。顒琰也不出意外的成为了大清国储君。

  • 皇十七子永璘

皇十七子永璘,皇子候选人中年纪最轻,在乾隆考虑身后之事时,他尚未成年,不曾行冠礼,所以直接排除成为储君可能。

细谈永瑆与永琰

永瑆比起永琰来,是有一定突出长处的。但是,这些长处并非帝王之需,而是当事人的个人喜好,就书法而言,十个永琰都不见得能够比上永瑆,但治国安邦和书法有什么关系?宋徽宗书画双绝,到头来“靖康之耻”。所以,有艺术才干并不代表你有政治才干,像曹操、曹丕、毛主席等文武双全者,那是少数。所以,永瑆的艺术成就并不能给他加分!

乾隆皇帝中晚期的确是有好大喜功,骄奢纵欲的表现,但并不代表他智商降低。作为清朝的知名皇帝之一,乾隆仍旧是一位很有帝王权术、颇具帝王之风的君主。他对于永瑆的印象是在点滴中长期观察总结而出的,并且乾隆认定永瑆并非人君之选,这是有根据的。

首先,永瑆专工文墨,对于满族传统尚武骑射并不感兴趣,而且时常疏远,这一点乾隆非常不满意。或许有人会说,治国平天下单凭弓马骑射有什么用?作为一国之君难道还需要骑马跨刀?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满人骑射是其生存之根本、发源之依托,就如同汉人的诗书礼仪,那是根本,不能忘却。满清服饰改革,将汉族宽袍大袖改为箭袖,既是一种民族文化体现,也是满族尚武的特征,要时刻披甲上阵。乾隆自诩“十全武功”,对开疆拓土,建功立业颇有兴趣,永瑆如此排斥,怎能讨得乾隆喜欢?

第二,永瑆痴迷儒汉之风,身上颇多文人气息。乾隆因为此时多次批评永瑆,作为皇子,应当身体力行,为国效力。怎奈一心沉浸在书画文墨之中的永瑆学了一生的酸腐文人气,嘴上喋喋不休、一步不让,实践起来能力欠缺、效率极低。说白了就是永瑆眼高手低,难听一点就是志大才疏,这是大多数文人的通病。自诩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能纵横天下,就看透了世间百态,简直可笑。

第三,不谙人情世故。永瑆曾经做过一件让乾隆十分生气的事情。他的嫡福晋(正妻)是大学士傅恒的女儿,同时也是乾隆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亲侄女。因为永瑆对儒学的痴迷,他一直以“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为人生宗旨,一天三顿粗茶淡饭,穿着粗布衣。对于这位出生高贵的嫡福晋来说也不例外,永瑆直接没收其包括嫁妆在内的所有私产,让她跟着自己一日三餐粗茶淡饭。

嫡福晋只能忍气吞声,但娘家人不乐意了,不知怎么的将这个消息传递到了乾隆耳中,乾隆十分生气,当时就将永瑆传入宫中一顿批评。但永瑆不听,一副文人傲骨的模样,乾隆骂就骂,一个字不听,继续我行我素。乾隆失望至极,认为其不是人君之选。

藩国使臣这样评价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作为儒学痴迷者,对孔子的仁孝学的很到位(我认为不见得称最,要是最仁孝能不听乾隆的话?)但是没有注意,优柔寡断。对于这样一个我行我素,不明事理之人,如何成为万民主宰,治理天下?所以,永瑆的争储失败是必然的,亦或许它本身对争储没有太大欲望。

相比之下,嘉庆皇帝顒琰就要亮眼的多。

“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

“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

“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

诸多的褒奖之词,无不印证了在众皇子当中即将脱颖而出的明星在当时是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与声望。我们都知道,一国之君治国理政,君为主干,成为旁枝,只有枝繁叶茂,才能有足够的营养让主干强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永琰就是一位拥有极为良好的群臣基础的皇子,而且处事得当,很受乾隆喜爱,故称为最终继任之君。

尘埃落定

乾隆三十八年冬,乾隆将永琰秘密立为储君,写好两份诏书。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份留在自己身边。22年后的乾隆六十年,弘历提前拿出秘密立储的诏书,嘉亲王成为后继之君,被册立为储君。乾隆为了兑现自己做皇帝补偿过圣祖康熙六十一的承诺,与次年正月禅位,永琰登基为帝,年号嘉庆,但是乾隆还是掌握着实权。1799年2月7日,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亲政,成为清朝入关第五位皇帝。

【您的评论对笔者更具价值,跪求大家不吝赐评!】

3

乾隆继承人的问题还得从他一生挚爱三个女人说起,一位是原配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另外一位是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但是这位皇后不知因何原因得罪了乾隆帝,虽然没有被废,但是从此帝后反目,失宠于乾隆;第三位就是生前是令贵妃的魏佳氏,令妃生前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是乌拉那拉失宠,后宫之中以令妃地位最高,她实际上就是后宫之主,乌拉那拉去世后,乾隆不再立后,令妃成为实际的权摄后宫的最高皇贵妃,令妃死后乾隆以皇后之礼厚葬了令妃,并追赠令妃为孝仪纯皇后,也算是给了令妃一个圆满的名分。

所以乾隆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三位女人之中的孩子里选择,最初乾隆最挚爱的是原配皇后富察氏,所以富察氏生下的两个孩子永琏和永琮先后被壮年时期的乾隆秘密立为皇太子,可惜这两位孩子未成人就夭折了,乾隆很是伤心,当然乾隆秘密立储的事也是很多年以后他才向众大臣说起。

永琏和永琮去世后,乾隆暂时不打算立储,一直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63岁的乾隆才再次决定秘密立储。

这个时期乾隆在世的儿子共七人,但是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已经被乾隆过继给两位叔叔为孙子,继承了乾隆两位叔叔的家嗣,所以他们俩已经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利。

剩下享有继承权的乾隆五个儿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这五人之中其实以永璂身份最为尊贵,他是乌拉那拉皇后的儿子,可惜当时帝后已经反目,所以永璂也就失宠于父亲乾隆,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了。

而剩下的永璘年纪幼小,永璇举止轻浮,放荡不羁,曾经遭受到乾隆严厉的斥责,所以在所有人眼里永璇也不可能有资格当太子。

最后只剩下永瑆和颙琰,当时乾隆决定秘密立储时,所有朝臣也都认为必定会在两人之中择其一而立。但是这个秘密一直到乾隆六十年决定退位时才真正揭晓,继承人是颙琰,其实当年永瑆也是深受乾隆喜爱,乾隆对他俩的待遇都比其他皇子高很多。

但是为什么乾隆没有选择文才斐然,才华横溢的永瑆,而选择了相对平庸的颙琰呢?整体来说这个问题有两方面。

一是刚才说的,乾隆一生最挚爱的三个女人,抛去失宠的乌拉那拉氏,还剩两个也就是富察皇后和令妃,乾隆继承人必定会在她们俩所生的子女中选择,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已经夭折,她本人也早逝,所以只剩下令妃生的两个儿子,即颙琰和永璘,而永璘是幼子,乾隆不可能立幼子为帝,所以中规中矩,还有比较能服众的颙琰就自然成为乾隆心目中的首选继承人。

其次就是永瑆本人的问题,永瑆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永瑆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曹植,才华横溢,同时读书人的酸腐之气也很严重,而且永瑆专攻文学,不重弓马,且骨子里汉族儒生文人习气很重,这点是乾隆最为反感,曾经乾隆为此严厉申斥过永瑆,可惜永瑆依旧故我。

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之后,很多人都曾经在猜测乾隆究竟选择谁当继承人,尤其是清朝的属国朝鲜对此最为好奇,朝鲜史书曾经记载,朝鲜的使臣回国以后向本国皇帝阐述永瑆和颙琰的为人,朝鲜人对永瑆评价是“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

对颙琰的评价则是“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朝鲜人还记载,乾隆曾对朝鲜使臣当面夸奖颙琰为“度量豁达,相貌奇伟,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

从朝鲜史书记载来看,永瑆虽然德才兼备,但性格比较柔和且文人气太重,属于柔而无断的人,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乾隆最终选择了颙琰。

4

乾隆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1736年继位,1795年禅位嘉庆,在位60年,意思是不敢超越祖父康熙的在位时间。但担任太上皇的乾隆,退而不休。根据《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描述这一细节,禅位仪式上,乾隆临时变卦,说不给颙琰玉玺,以后大事还是他处理,玉玺放这,方便办事,把《传位诏书》念一遍,走走过场就得了。

最后虽然交了玉玺,象征着完成了权力交接,但乾隆仍然大权在握。如此,乾隆实际在位时间达到了63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如此,有必要回顾下这位长寿皇帝的皇子“全家福”:

  • 过继

乾隆早期,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便分别过继給了履亲王允裪、慎郡王允禧。

  • 嫡子

乾隆曾经有两位皇后,第一位是富察氏,傅恒的姐姐,乾隆还是宝亲王时候的嫡福晋,生下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不想两人都在秘密立储后不久病逝,使得富察氏皇后伤心欲绝,在皇七子永琮病逝,隔年逝世。爱妻与嫡子的相继逝世,影响到了乾隆朝的一些事务:

1、乾隆认为秘密立储是对嫡子的诅咒,从此将立储一事搁置,直到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

2、辉发那拉氏册封为第二任皇后,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但永璟同样是幼殇。1765年辉发那拉氏因忤逆乾隆被废,收回了四份册宝。辉发那拉氏死后,也仅仅以皇贵妃礼制下葬,夫妻有点反目成仇的味道。也即是说乾隆唯一嫡子的永璂,受到母亲牵连失宠,失去了继位的可能;

  • 皇长子、皇三子

上述发生的两件事中间,还穿插了乾隆怒斥皇长子永璜的事件。从继承顺序上看,本就庶出的皇长子永璜难免心理不平衡,皇次子,皇七子相继离世,使其看到了曙光,加上在富察氏丧礼上,死的不是自己母亲,从情感上看,没有那么的亲近,这个可以理解。但此时悲伤过度的乾隆,显得有点吹毛求疵,迁怒于身边的亲人,竟然以永璜表现得不够悲伤,以“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为由严加斥责,最后说出了“此人断不可承续大统。”的话等于断了永璜的念想,使其年仅23年,便郁郁而终。同时在丧礼上被斥责还有皇三子永璋。

  • 早殇

包括了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还有乾隆喜欢的皇五子永琪,不想其25岁册封为荣亲王后不久,也病逝了。

至1773年乾隆63岁,打算秘密立储之时,选择对象已经不多了。包括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其中最年长的永璇,在书画方面很有造诣,但为人轻浮,做事颠倒。加之又有脚疾的毛病,严重影响了形象,很快被排除;最小的永璘,从小不喜欢读书,性情轻佻浮躁,年纪稍长便学坏,身着便服溜出皇城,寻花问柳。两人很快被乾隆否决。

于是剩下了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永瑆在文学艺术上颇有天赋,寄情于山水,这是受到乾隆肯定的;反面是汉化严重,丢掉了满洲人尚武的精神,却又是乾隆非常担心的。随着年纪的增长,永瑆的吝啬变成了王公贵族之间的笑谈。永瑆的福晋是乾隆朝重臣傅恒之女,等于是永瑆舅舅之女,过门后竟然以食粥度日,原来陪嫁的嫁妆全部给永瑆纳入了王府库中。

剩下的皇十五子永琰虽说平庸,但也实在没有其他人选了。事实上,永琰忠厚老实、为人稳重、规规矩矩、重视仁孝,身边还有一个智囊——师傅朱珪。得以通过乾隆苛刻、漫长的考察,成为了接班人。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5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在太上皇帝位三年,享寿八十九岁,是中华历史上实际掌权最久、寿数最高、安享太平最长的皇帝。他一生操执权柄、太阿在握、俯视亿万臣民百姓,牢牢把持皇权。自即位时开始,至咽气前一刻,从来都没有将权力下移过。

在漫长的六十三年执政生涯中,乾隆帝诸事顺利,福禄寿三全,五世同堂,号称“十全老人”,自夸“十大武功”。虽然其中有相当大的好大喜功、自我夸耀吹嘘、乃至讳败为胜情况,但是两次平准、平回,和反击廓尔喀入侵,确实是实打实地收复故土、保卫国家,为中华版图保持完整建立过不可磨灭的功勋,应该给予正面评价。

在成为皇帝,君临天下的生涯中,乾隆帝基本上顺风顺水,诸事无忧,安邦拓疆、文治武功,使得清朝的统治得以稳固,抛开后世所争议的“集权统治、钳制思想、打击文人、社会停滞”等等负面评价,其实乾隆帝可以算是中华历代皇帝中,做本职工作做得最好的一人了。

但即使是乾隆帝这样一生顺畅、运气逆天、执政生涯波澜不惊的皇帝,也有着无法避免的困局,以及逃避不开的伤心事,那就是他的立嗣之事。这件事困扰了乾隆帝的一生,直至退位成为太上皇帝后,老迈的乾隆帝还对此事耿耿于怀,以自己不能立嫡子为嗣君而懊恼苦闷,这也是乾隆帝一生中少有的挫折(没有之一)。

乾隆帝二十五岁即位后,于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按照“嫡子承继”原则、及其父雍正帝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将嫡长子永琏(皇次子)的名字封入鐍匣中,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以此作为密立永琏为皇储的凭据。

天不假年,两年后,乾隆三年(1738年),九岁的永琏患病不治,早夭而亡。选定的嗣君夭折,使得乾隆帝身心备受打击,此后五天都没有临朝。为了表示自己的重视和哀痛,乾隆帝特地把密立皇储的谕旨公布于众,向诸臣工说明永琏并非普通皇子,而是已经预立的皇太子,是储君身份。

之后,乾隆帝正式追封永琏为端慧太子,按照皇太子的仪制为永琏举办丧礼,乾隆帝亲临祭奠。永琏被葬于朱华山皇太子陵,这也是清朝唯一一座皇太子陵。

永琏夭折后,乾隆帝立嫡的念头依旧暗藏于心,所以没有在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这几个庶子中择贤而立,而是一直期盼着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能够为自己再诞育嫡子,然后立为嗣君。自乾隆三年(1738年)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这九年里,乾隆帝一直没有动过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安放秘密建储鐍匣的念头。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佛诞日),乾隆帝皇后富察氏不负所望,为乾隆帝诞育下皇七子(嫡次子)。再得嫡子的乾隆帝大喜过望,作诗庆贺,又大宴群臣,意在同贺国母再诞嗣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九月,乾隆帝不顾皇子应在适龄后再起名的祖制,迫不及待地为嫡次子赐名“永琮”。“琮”是古代帝王祭祀用的玉杯,也有有承继宗庙的意思,永琮的名字,所寓含传承之意显露无疑。永琮赐名后不久,乾隆帝发现庄亲王允禄之孙名叫永琮,便立即下令其改名为永瑺。

乾隆十二年(1747年)四月初八,永琮满周岁,乾隆帝即准备密立其为新储君。但就在建储之事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时,乾隆十二年(1747年)除夕之夜,两岁的永琮患天花,不治夭折,乾隆帝再次失去嫡子。

接连遭受嫡子夭折打击的乾隆帝痛苦万分,悲恸不已。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帝明发谕旨,对于早逝的永琮倍加赞誉,说他是自己早已内定的皇嗣人选,只是时间仓促,没有来得及正式建储,永琮的葬礼应优于其他皇子。之后,乾隆帝追赠永琮为“悼敏皇子”(皇子夭折赐谥号,在清朝极为罕见),把他安葬在其兄永琏的朱华山皇太子陵。

接连两个嫡子夭折,大大打击了乾隆帝的立嫡之心。而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皇后富察氏也因痛失爱子忧虑成疾,在随乾隆帝南巡的途中病逝于德州。这一下,乾隆帝彻底断绝了再获嫡子的念想。

接连失去嫡子,乃至嫡妻,使得乾隆帝的情绪极度痛苦、暴躁,更转化为无处发泄的冲天怒火。在奉富察皇后灵柩回京的时候,乾隆帝对于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二人的迎接礼仪和态度极度不满,大发雷霆,迁怒于二子,暴怒下甚至要当场格杀二人。被人劝阻后尚不息怒,恨恨地言明“此二人断不可承袭大统!”剥夺了永璜、永璋的继承权。永璜因此惊吓成疾,两年后早逝,永璋也一蹶不振,郁郁寡欢,二十五岁即去世了。

平息了心态后的乾隆帝也对自己盛怒之下的不理智行为后悔不已,失去两个嫡子后,又废了两个庶子,究其原因,都是自己一心想立嫡子为嗣,希望破灭后转悲为怒的心态所造成的,说咎由自取也不为过。

于是,乾隆帝基本上断绝了立嫡的心思,公开对大臣们说:

“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也。”

规定以后不得再有更立皇嗣之议,违者立行正法。

自此十多年,乾隆帝再也没有主动提及过建储之事,诸臣工也不去触那个霉头,均缄口不言。乾隆帝的继嗣之事,就此拖延下来,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在此期间,乾隆帝明里不置一言,其实暗中还是在考察诸皇子,以便择贤者建储。这个时候,乾隆帝诸子在世者尚有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等七个皇子。其中永璂之生母为乾隆帝继后那拉氏,称得上嫡子。

但是乾隆帝一是被之前两立嫡子不成之事打击过大,二是实际上的长子永琪(永琪虽然是第五子,但当时乾隆帝在世最长的第四子永珹已经过继出去,为乾隆帝十二叔和硕履懿亲王允裪的嗣孙,所以永琪是实际上的长子)当年已经二十三岁,且为人仁厚、恪尽孝道,又“聪慧沉稳,骑射颇精,博学多才,娴习各语,熟谙诸艺”,可以说在兄弟们中十分突出,表现很是优异。因此乾隆帝十分钟爱于他,在择贤和择嫡中犹豫不决,没有下定决心。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初五端午节,五十四岁的乾隆帝居住在圆明园居九州清晏殿,准备和诸皇子及宗亲们共度佳节。就在准备宴会的时候,圆明园突然遭遇火灾,并迅速蔓延至九州清晏殿,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刻,是永琪及时赶到殿外,不顾火势,用手臂和肩膀撞破殿门,背起慌乱中的乾隆帝迅速逃离火海。此事给予乾隆帝极度的震撼,同时也更加坚定他立永琪为嗣君的决心。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二十五岁的永琪被乾隆帝册立为和硕荣亲王。在乾隆帝十七个皇子中,生前封亲王的只有三人,而永琪是第一个生前封王的(另外两位是永瑆、永琰)。乾隆帝的意思很明确,皇位将来要传给永琪。这个时候的永琪,已经无限接近正大光明匾额后,鐍匣中嗣君的位置了。

事情就是这么诡异,不过半年后,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三月,二十六岁的荣亲王永琪患背疽去世,乾隆帝的立嗣愿望刚一萌芽,便又一次落空。

五十七岁的乾隆帝精神简直是要崩溃:自己一次次属意钟爱的儿子,想要建储,但是一次次的天不遂人愿,选定的继承人先后夭折或者英年早逝。也许冥冥之中天意早注定,自己的皇嗣继承之事必须经历残酷磨难,才能达成。

二十多年后,即使已经选立了嗣君,国本已定,但年迈的乾隆帝在想起自己的爱子永琪时,还老泪纵横,不能自已:

“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将示明言,乃及复因病旋逝。不胜痛惜矣。”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永琪去世后,乾隆帝可供选择的建储人选只有四人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六子永瑢已经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过继给乾隆帝二十一叔慎靖郡王允禧为嗣孙,失去了继嗣资格。皇十七子永璘此时尚未出生)。

其中皇十二子永璂虽然是继后那拉氏所生,身份是嫡子,但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闰二月,那拉氏皇后莫名其妙地同乾隆帝在南巡途中产生激烈冲突,导致夫妻反目,皇后甚至断发,以示和乾隆帝决裂之心。因此,暴怒的乾隆帝将皇后遣送回京,所有册印册宝全部收回,一度还有废后之心。因朝野观瞻不佳,乾隆帝思虑再三后勉强没有废后,但是夫妻已经恩断义绝,形同陌路。

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七月,那拉氏皇后在生无可恋中去世,其在后宫中所留下的画像、物件、文字等全部被乾隆帝下令清除,她所留下过的生活印记,自此消失于皇宫之中。

永璂虽然是那拉氏的儿子,但同样也是自己的亲儿子,自然不能清除掉。所以乾隆帝看在父子情分上,勉强留永璂在皇宫内生活,没有进一步处置。但是永璂的嫡子身份从此不要再提,能够能够平安生活,就是他的福气和运数了。

永璂从此像一个隐形人一样,默默生活在皇宫中,自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一年(1765-1776年),十一年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即使成婚,他也没有按照惯例出宫居住,内务府也不敢向乾隆帝请示如何安排分府事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二十五岁的永璂去世,生前没有封爵,身后也没有子嗣,在默默无闻、孤寂落寞中走完了一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年已六十五岁,步入老年,建储的事情再也不能耽搁了。而他先后诞育的十七位皇子中,这时候只有六位皇子在世,更是只有四位皇子有资格被立为储君(皇六子永瑢出继失去资格,皇十二子永璂自动忽略)。但四个有资格继位的儿子中,乾隆帝刚开始其实一个也没有看中。

皇八子永璇年龄居长,这时候实际上已经是长子,机会原本很大。但他做事一贯轻浮,性格又浮躁,品行德业在兄弟们中垫底。另外永璇为人孤傲乖戾,和兄弟、朝臣关系疏远,人缘也不好。这使得乾隆帝对于永璇很是厌恶,认为他作为储君的资格远远不够,社稷不能交到这样的轻浮浪荡浅薄之人手中。

再者,永璇自幼患有腿疾,走路颠簸,无人君之像,更加使得他继位希望渺茫。因此,永璇第一个被乾隆帝放弃,不再考虑其继嗣资格,使得他退出了建储的竞争人选。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时候不过区区七岁,还是个懵懂的幼儿,不谙世事,选择他即位,乾隆帝自己都认为荒唐。同时永璘是乾隆帝五十六岁时所生,是他最小的儿子。老来得子的乾隆帝自然是对这个小儿子钟爱异常,格外溺爱。

所以永璘从小依仗皇父的宠爱养成了胆大妄为、不服管教、顽劣不堪的个性,使得乾隆帝这个老皇父十分头疼。

永璘既年幼,又隐约显露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德行。这样的小孩儿,乾隆帝溺爱可以,加以厚赐封赏也可以,但是江山社稷可绝不能交给他,以免因此导致国家倾覆的大祸。顽劣的永璘因此也被排除在储君人选之外。

排除了永璇和永璘后,乾隆帝只剩下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两个选择了。

永瑆是乾隆帝淑嘉皇贵妃金氏所生,生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时年二十二岁,已经是成年人了。他在乾隆帝诸皇子中,个人综合素质相对最出色,尤其是书法功底非常深厚,清朝四大书法家中,永瑆居其一。另外他的文学素养也很高,著有《诒晋斋随笔》、《仓龙集》、《诒晋斋法书》等传世作品,不要说在皇子中,即使整个朝野内外,永瑆的学识文化素养都是出类拔萃的。

如果是传统中华汉家王朝,永瑆这样的“贤王”,绝对是皇帝选择嗣君的首选之人,也是朝臣们推崇的圣君标杆(仅以无嫡时论,有嫡当然什么都不要提),获取皇储之位简直易如反掌。

但是清朝恰恰是以弓马立国,推崇勇武,轻视文学。早在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五月,乾隆帝无意中看见皇十五子永琰手里拿有一把折扇,上面有题画和诗句,文理字画都很是不俗。上前询问后得知是永瑆所作,赠送给十五弟永琰,落款还留有“兄镜泉”的花押和钤印。乾隆帝大不以为然,认为永瑆这种文士做派有违祖制,是迂腐书生的习气,缺乏阳刚之气,非常鄙视。

之后,乾隆帝特地在养心殿召见诸王、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向他们出示了永瑆送给永琰的扇子,就此事大发议论,说:

“皇子读书,当求大义,以明明德。一味寻章摘句,已经是末务了,怎么好如同儒士一样喜好虚名,以文字自娱呢?朕即位前,虽留心诗文,但从未私取别号,并不以此事为美。朕二十二岁时,皇考(指雍正帝)因编纂《当今法令》,问诸皇子有无别号,朕回答说没有。皇考遂赐朕“长春居士”,朕弟和亲王“旭日居士”,作为别号。皇考所赐,朕不敢不受,但是自即位起,朕从不以此别号署款题识。祖宗栉风沐雨,披坚执锐,始有此基业,后世子孙当以崇尚本务为先,习弓马骑射、熟谙武艺,兼具文德,以为正道。倘若效法腐儒习气,流弊所至,则国家纷纷脱剑搁弓而附庸风雅,长此以往,国运人心更易,使人鄙武崇文,心气逐渐柔弱,则勇武之气消退,无法卫护社稷,不可不加以警惕。皇子读书容易领悟,而骑射行围则不经磨炼不能精熟,人性好逸恶劳,趋易避难,久而久之,必致习文为易,而弓马骑射为难,不能振作。即使工于词章,优于书法,不过儒生一艺耳。若以风雅自命,乃会其本而务其末也!”

在乾隆帝的严厉督促下,在场诸王公大臣及宗室们纷纷表示要遵从皇帝诏令,以祖宗家法为先,保持尚武本色。乾隆帝还亲自把这段话归纳总结,书写成文,张贴在上书房及阿哥所,让皇子们朝夕观省,知所劝戒。

永瑆被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思想品德课,虽然他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名士派头,依旧醉心于书画诗词,文章歌赋,个人文化素养不断提升,但是在乾隆帝眼中,永瑆文才艺术方面是技艺精湛、超凡脱俗,不过传统的骑射武学方面就一塌糊涂、差强人意。这种根本没有把乾隆帝的教诲铭记在心,我行我素的秉性,实在是让乾隆帝对永瑆大失所望。

同时,永瑆还有一个让人无法忍受的怪癖:吝啬至极!他的嫡福晋富察氏,是乾隆帝嫡妻孝贤皇后的亲侄女,首辅大学士傅恒的女儿。嫁给永瑆后,居然被没收了全部嫁妆首饰,穿粗布衣物,用粗茶淡饭,简直连普通侍女都不如,搞得富察氏回娘家的时候向父母哭诉吃不饱。乾隆帝得知后斥责永瑆,永瑆不以为然,说嫁妆自己也没有乱用,都保管在府中,小心收好,以免福晋败家。气的乾隆帝大骂永瑆吝啬,败坏皇家风范。

另一次,永瑆府中一匹马摔伤不治死了,他居然命令全府不要再额外置办其他菜品,就以马肉为食,以节省花费。平时府中的用度,也是能省就省,不肯多花一文钱。长久以往,全京师都知道永瑆府中粗衣粗食,堂堂皇子夫妇平常以咸菜稀粥果腹,还习以为常,这都成了京师内外的大笑话。

对于永瑆的崇尚儒家文化、一副名士做派的行为,乾隆帝极为厌烦,也曾经多次斥责,希望他能有所改变。但永瑆始终以文学诗书自娱、以附庸风雅为追求。虽然个人文学艺术水准确实高,也称得上才华横溢,但是他轻视弓马骑射,对于祖制尚武的传统疏远轻慢,使得乾隆帝对他越来越不喜。

再加上他生性吝啬小气的表现,更加让乾隆帝觉得这个儿子格局太小,如果托付社稷,恐怕又是一个宋徽宗、李后主似的高才低能的庸君,国家岂不是要衰败倾颓。思虑之后,乾隆帝还是决定放弃空有才华的永瑆,把他也排除出储君人选。

最后,乾隆帝将目光放在了最后一个储君人选——皇十五子永琰身上。相对来说,这个之前没有特别关注过的儿子算得上品行端庄、勤勉好学;为人节俭忠厚,忠孝友悌,个性也是循规蹈矩、沉默持重。这样的品行,在皇子里面已经是很难得了。永琰因此勉强入得了乾隆帝的法眼之中。

在乾隆帝所注重的骑射武艺方面,永琰虽然天赋平平,但是能够严格依照祖制,勉力学习,弓马技艺在诸皇子中算是最好的,整个朝廷内外,也能保持在水准线之上。

而永琰最大的优点,是非常地“听话”,对于父亲乾隆帝的谕旨,他都会老老实实去落实完成,不折不扣、尽心尽力。这样的老实性格,又让乾隆帝对永琰高看一眼。

在随同乾隆帝北巡祭祖的时候,永琰也显露出敦厚虔诚的态度,在昭陵(清太宗皇太极陵)举行祭祀仪式时,乾隆帝心有所感,导致朗读祭文时感慨万千、泪如雨下。随同的诸皇子里,只有永琰随之动情,激动跪拜,失声痛哭,令乾隆帝赞誉不已。

祭拜完毕后,永琰还作诗献给乾隆帝,以缅怀祖宗:

“守成继先王,功德瞻巍峨;永怀肇造艰,克勤戒驰惰。”

乾隆帝看后很是欣慰,认为永琰不忘本,立意高远。这更增加了永琰在立储中的优势。

在其他所有儿子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不是特别理想的前提下,同样也很平庸的皇十五子永琰,因为相对而言比较全面,也没有特别突出的缺点,使得衡量了许久的乾隆帝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了永琰这个起先并没有着重关注的儿子,立为储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九,六十四岁的乾隆帝第二次打开鐍匣,把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郑重其事地写入谕旨,封于匣中,摆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然后乾隆帝秘密召见少数几个军机重臣,通知他们自己已经秘密建储,嘱咐他们保守机密。当然,具体是立哪一位皇子,乾隆帝还是没有明说,诸臣们也不敢过问。永琰已经被立为皇储的事情,除乾隆帝一人之外,无人知晓。这一年的永琰,刚刚十四岁。

即使已经确立了永琰为储君,但是乾隆帝心里依旧是不甘心外加遗憾,对于这个十四岁的继承人到底会不会平安成长,不再重蹈之前几个哥哥的覆辙也不是十分有信心。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心中不安的乾隆帝亲自到天坛参加祭天大典,面对苍穹默默祷告:

“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朕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惟愿为天下得人,以继祖宗亿万年无疆之绪。”

拥有四海、君临天下近四十年、从来自信心十足的乾隆帝,在经历了多次钟意的继承人意外离世、立储不顺的时候,还是显得无可奈何、没有信心,不得不向上天祈求,请老天爷把关,如果永琰确实是真命天子,那么就保佑他平安成长。否则,就请上天早些把他带走,以免影响江山社稷、国家前途。

幸好永琰没有重蹈永琏、永琮、永琪几位兄长的覆辙,一直健康成长,证明了自己是天命所在。在乾隆帝的关注下,以“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等要求严格自律,个人修为日渐成熟,品行德业也无可挑剔,老迈的乾隆帝终于放下心来,觉得自己选择到了合格的储君。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八十大寿。这一年,二十九岁的永琰在父亲八十寿辰大宴时被册封为和硕嘉亲王。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一,登基六十年的乾隆帝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鐍匣取下,当众宣布传位谕旨,以皇十五子、和硕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定于次年正月初一举行禅位大典,由皇太子颙琰继立为新君,定新君年号为“嘉庆”。颙琰是清朝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公开身份的皇太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冬至大祭,乾隆帝特地命皇太子颙琰前往朱华山端惠皇太子陵,前去祭拜五十七年前夭亡的兄长永琏,并嘱咐颙琰说:

“汝兄端慧皇太子朕先曾密立,已有名分,汝应行叩跪之臣礼,非以弟拜兄也。”

于是颙琰在祭祀时,以臣子礼而不是以弟拜兄之礼叩拜端慧皇太子永琏,全了乾隆帝追思早逝的嫡子之心。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皇宫太和殿,八十六岁的乾隆帝正式举行禅位大典,将端坐了六十年的皇位禅位于皇太子颙琰,把象征至高无上皇权的“皇帝之宝”亲手交给嗣皇帝。颙琰至此得以登基为帝,成为清朝第七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五代皇帝)。

这一年,距离颙琰被秘密立为皇储,已经过去了二十二年,他也从十四岁的翩翩少年,成为了三十六岁的中年人了。

6

历朝历代的皇权交接,都是一项重大事件,不仅关乎到朝廷的稳定,也影响着政局的走势。这个问题一旦有所差池,势必就是一场血雨腥风。千百年来,虽有嫡长子继承制,但总不乏别有用心之人,比如朱棣,能力强、功劳大,不服正统的建文帝,通过一场“靖难之役”霸王硬上弓。

中原王朝尚且如此棘手,游牧民族的皇权更迭更加混乱,元朝就是例子,皇位的延续性经常中断。带有游牧民族基因的清朝,在皇(汗)权继承方面,同样磕磕绊绊。

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通过推举制,坐上头把交椅,说到底还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带有典型的达尔文主义;

皇太极去世后,再次出现权力真空,几位大佬争执不下,只好妥协,让顺治捡了个便宜;

顺治传位康熙,也不安定,连后宫和外国人也牵扯进来,最后皇权还被四大臣代理。要不是康熙有个人手腕,绊倒了鳌拜,皇权还不知会花落谁家;

康熙的传位问题,最具传奇色彩,先是立胤礽为太子,结果大失所望给废了。然后,几位阿哥争得轰轰烈烈,最后雍正虽得手,但同室操戈的残酷性还是让人心有余悸;

雍正传位乾隆,采用了秘密建储制,皇位交接才基本稳定,接班人员也完全由帝王决定。乾隆在位六十年,有充足的时间考虑接班问题。最开始,他立嫡子,但嫡皇子不幸夭折。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乾隆都在观察中。到了晚年,乾隆没有嫡子,面对的选择都是庶子,主要是永琰和永瑆。那为何得天命的是永琰,失天命的是永瑆呢?

永瑆是乾隆的十一皇子,很有才华,算得上一位才子。他能吟诗作赋,喜欢书法,平时跟汉人文人相互切磋,与铁保、翁方纲、刘墉并称四大家。但他有个缺陷,受汉文化影响过大,弓马骑射水平有所欠缺。清朝皇室,对皇子的要求是文武双全。乾隆这个人,本就自视甚高,对子孙的要求也比较严,而且比较反对满人严重汉化,一旦皇子有个明显的缺点就会被他指责。

此外,作为帝王,乾隆需要的是有政治才干的人治国,而不是醉心文艺的才子。历史上,搞文艺的帝王,比如李后主、宋徽宗等人,只会误国误天下。因此,永瑆的“才艺”,在乾隆眼里就成了不务正业。

永琰是十五皇子,生母是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原型。魏佳氏出身并不高贵,是内务府包衣,但乾隆对她异常喜爱,短短十年就为乾隆生了六位子女。生母受宠爱,作为子女的永琰肯定也能沾光。此外,从目前留下的画像来看,永琰中等身材,高矮适中,不胖不瘦,皮肤白皙,五官端正,是一位标准的帅哥,也是清代帝王中最上相的一位。乾隆用人有个特点,明里暗里都会有点以貌取人,永琰的这些特点也是其加分项。

要说才能,永琰也称不上优秀,但他有一个过人之处,“以勤学而闻名”。也就是典型的学霸,经常挑灯夜战,还手不释卷。而且他品格端方,生活简朴,待人宽厚平和。朝野上下,很有有关于永琰的负面新闻。连出使大清的朝鲜使者,也对永琰赞不绝口:
“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聪明力学,颇有人望。皇子见存四人……唯十五王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于禁中,声誉颇多——《李朝实录》”

和其他皇子相比,永琰的缺点最少,所以,乾隆选择了他。乾隆三十八年冬至,乾隆亲笔手书,写下密旨,立十三岁的永琰为储君。当然,立了没对外公开,也不代表永琰可以高枕无忧,乾隆还在会多方观察。

经过二十二年的观察,父子关系相处比较融洽,乾隆既挑不出永琰多大毛病,也看不出其他皇子有什么过人之处,也就通过了观察期,提前解密遗诏,并将皇位禅让于永琰。

秋媚说:永琰是一位四平八稳的皇子,做皇帝后也没有很大建树,称不上优秀,只能算中规中矩。在选择范围有限的情况下,乾隆传位永琰,无异于短中取长。

7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我们知道,“康乾盛世”的最后一个皇帝乾隆不但是中国历史上年寿最高的皇帝,而且还是一位政治家、战略家。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原则,虽然乾隆的嫡子们先后夭折、早亡,但是却把皇位传给了十五皇子永琰,而不是十一皇子永瑆。相比而言,永瑆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并且还是清朝著名书法家,可以说是德才兼备;永琰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雄才大略的乾隆在挑选最佳接班人时,应该选择永瑆这样一位性格鲜明、颇有主张、德才兼备的皇子来继承皇位更合适,但他却选择了平庸的永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乾隆皇帝作为执掌大清朝几十年的政治家,在选择继承人时没有选择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既有特殊原因也有其特殊目的。具体原因是:

一是因为清朝皇帝,在选定太子的过程中,并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的惯例。从乾隆之前的几位皇帝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等看来,都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这为十五阿哥永琰可以成为继承皇位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乾隆在选择继承人时,不必遵守“嫡长子继承”的惯例,也不会遭到众人的反对,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思安排继承人。

二是因为乾隆吸取历史上才子皇帝误国的教训,怕选择十一皇子永瑆将来当上皇帝震慑不住朝政。有才的乾隆皇帝熟读历史书籍,他明白当上皇帝的才子,像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后蜀后主孟昶、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都没好下场。并且在诸子争位时,有才华的皇子往往是失败者。因为太有才华的人,性格偏于软弱,行事不拘小节,这样的性格很难震慑住朝政。当时的永瑆名噪一时,是乾隆朝四大书法家之一。永瑆除了字写的好,文学成就也在永琰之上,著作有《诒晋斋随笔》、《仓龙集》、《诒晋斋法书》等流传当时。但正是因为永瑆太有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才子,乾隆皇帝为了江山稳固,才选择了平庸的永琰。

三是因为永瑆作为满族皇子过于汉化,不利于维持满洲统治。作为一代明君的乾隆皇帝,为了巩固统治,虽然重用汉臣,并且自己经常在宫里穿汉服游玩,学习汉族文化,但这些都是治国的需要,是政治手段,是做给汉人看的,打心眼里乾隆是反对满洲亲贵汉化的,认为这会埋下大清亡国的祸根,因为大清朝就是从汉族人手里夺得的天下。乾隆帝经常要求满洲亲贵苦练骑射和满语,不要学汉人士大夫的“轻浮”。但凡有人学汉人那样,自称某斋主人、某室主人的,都要被乾隆帝痛骂。而当时的永瑆汉化非常明显,不但潜心学习汉文化,而且号称“诒晋斋主人、号镜泉”,给人的感觉他就是汉人的一个文坛雅士,可以说永瑆的汉化已经沁入骨子里了,犯了乾隆皇帝的忌讳,所以乾隆出于维持满洲统治的角度,不会选择永瑆作为继承人。

四是因为永瑆生性吝啬、刻薄,乾隆认为他缺乏适合当皇帝的气度和胸怀。永瑆作为皇子,生活再不济也比一般的贵族条件好,但是他不仅对家人要求严苛,连自己也不例外,惜财如命,一毛不拔。妻子富察氏是当朝大学士傅恒之女,也是永瑆嫡母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女。按理说,富察氏作为亲王嫡福晋,生活应当非常优越,然而她一嫁到王府,嫁妆就被丈夫收走,藏在一间小黑屋里。她整天都穿着麻布衣服,吃着咸菜稀饭这样的粗茶淡饭。曾经有一次,他王府中养的一匹马病死,永瑆不忍将其丢弃,最后让家厨加以烹制,王府上下一连吃了三天马肉,滴米未沾,消息传出去,沦为官场笑柄,把乾隆气个半死。乾隆曾经数次批评斥骂,可永瑆的文人脾气改不掉,依旧是我行我素,以当铁公鸡为乐,乾隆帝认为这样的人不适合继承皇位,所以只能放弃他。

五是因为乾隆皇帝他不想放权,需要一个听话的继承人,而永瑆与永琰相比,永琰更适合。虽然乾隆皇帝曾有过“朕八旬有六归政”的誓言,但真到他退位之时,却把皇位和皇权看的无比重要,即便是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行,为此他需要一个听话的儿子来做继承人。一方面可以坚定的遵从他的意志,执行他的决策,维护他的权威,保持盛世;另一方面实现“退位不退权”的目的,实现他在有生之年继续把持朝政的目的。只有选择一位恪守仁孝、老实巴交、唯父命是从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永瑆与永琰相比之下,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言听计从,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选嗣标准。这也是乾隆在退位后仍然自称为“朕”,“传位不传玺”,他的谕旨称为“敕旨”的闹剧的原因。他在传位时明确宣布:“凡遇军国大事和用人事宜,决不会置之不问,仍要亲自处理。”在乾隆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只能没头没脑地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

所以,综合以上几方面,小编认为,乾隆在选择继承人时没有选择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既有为国考虑的原因。也有为自己不愿放权考虑的原因,应该说是为一己之私的原因多一些。

8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有十七个儿子,十个女儿,因为乾隆皇帝在位时间比较长,年寿也比较高,本来那么多儿子可以接任乾隆的皇位,但是他的皇子们却大多没有他那么幸运,而是年纪轻轻就夭折了,但剩下的十一子永瑆和永琰,乾隆为何没有选择德才兼备的十一子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吧。

事情是这样的,乾隆即位之初,就秘密立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子永琏为太子了,但是啊,这位储君并无当皇帝的福分,在乾隆三年便夭折了,乾隆只得另寻他人了。此后,他有意立孝贤后另一子永琮为太子,但还尚未及实施,不到两岁的永琮便于乾隆十二年夭亡。两次痛失自己属意的继位之子后,悲痛万分的乾隆,这也使得乾隆不再急于立嗣。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他64岁时,皇帝为选继承皇位的人选可花费了不少心思,而此时,不少皇子已先于他去世,活着的儿子只有六子永瑢、八子永璇、永十一子永瑆、十五子永琰、十七子永璘,其中永瑢出继旁枝,失去皇位继承权,永璘不成器,也被排除在外,于是,十七个儿子死的就剩下四个了,依次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但是这几个皇子都不是很出色,乾隆也只能用排除法了,永璇因有腿疾,永璘年纪太小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所以只剩下永瑆和永琰了。

永瑆,是乾隆第十一子,自幼聪慧,善书,他的书画造诣在清朝很出名,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四大家。他的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永瑆还有三个母兄,分别是四阿哥永珹、八阿哥永璇、九阿哥未名夭折。乾隆五十四年,三十七岁的永瑆被封成亲王,永瑆的嫡福晋是大学士傅恒的女儿,也是乾隆嫡妻富察皇后的亲侄女,这可谓出身名门贵胄,嫁给了皇子,嫁妆自然丰厚,可谁也没料到,富察氏的嫁妆竟被丈夫永瑆全部没收,堂堂富察氏贵女竟然被迫穿着粗衣麻布,吃粗茶淡饭,吃不饱穿不暖的事也不时发生在她身上。永瑆身为皇亲贵胄,却相当抠门,还把堂堂大学士之女、皇后之侄女竟然被欺负成这样。乾隆曾多次训斥之,他却一切如故,因为他压根不喜欢荣华富贵的生活,粗茶淡饭很适合他。与此同时,永瑆也是一个很有主见又固执的人,自己认定的坚决不受别人影响。可能在永瑆眼里,他能感兴趣的就是那书书画画,平平淡淡的生活了,再说了,永瑆的个性也不适合当皇帝,虽是德才兼备的好人选,但不符合的条件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乾隆也就放弃了。

至于永琰,也就是皇十五子,永琰相比而言要正常一点,他虽然资质平庸,但文化功底不错,再加上他身体比较健康,也没有什么怪癖。总之,权衡一番后,乾隆将他的名字写在了密诏上,并放到了正大光明匾后。

这样看来,乾隆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还是做了一个最好的决定,再怎么说永琰也做到了中规中矩。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9

乾隆的魔咒:他想立谁,谁就得死!



在乾隆的心里,他最爱的后妃是富察氏,所以他先后立了永琏和永琮为太子。

客观地说,汉人奉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对乾隆的影响很小,因为有清一朝至乾隆,就没有一次立嫡长子成功的案例。雍正竞争上岗后,更是改明立规则为暗储,其实就是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乾隆立永琏和永琮,纯粹是因为爱屋及乌。

很不幸哈,永琏和永琮先后逝去。这连带了富察皇后伤心过度,一年以后,她也过世了。

富察皇后不是死在京城,她死在陪同乾隆南巡的途中。当她灵柩到达通州时,乾隆的一系列儿子赶来接驾。因为悲伤,乾隆迷失了心志,做了过头事。

他对当时的皇长子永璜说:“这回你高兴了!”

“你偷笑乐吧?这回轮到你做太子了!”

“你做梦!太子永远轮不到你,还有你!”

说罢,他又用手指向皇三子永璋。

乾隆厉声说:“你们不孝,我看在父子的情份上不杀你们,但将来百年以后,你们二人断断不能继统。”

永璜因为受了这场惊吓,很快一病至死。

待到乾隆二十五年,他觉得有亏于永璋,就想立他为太子。不久,永璋就病死了。

乾隆三十一年,他刚动念头立永琪为太子,还没想完,“嘎巴”一声,可怜的皇五子英年早逝。

乾隆不由得后脊梁冒冷汗,他嘟囔着自言自语:“咋地!还不让人想了。”

乾隆三十八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到了他

因为乾隆想立谁,谁就会不幸地死去,这给他带来了很重的心理负担。曾经一度地,他想逃避立太子的事情。



(刘统勋剧照)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在上朝的路上猝死了。乾隆和他的君臣情份很重,给他谥号“文正”。由刘统勋的死,乾隆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另外,刘统勋只比他小三岁,相当于同一时代的人,乾隆也担心自己也和他一样,说走就走了。至此,他下定了再次暗储的决心。

“听天由命吧!”乾隆在心里暗暗地说。

他看了看自己的周围,不禁悲戚地摇了摇头。一大半的儿子都到列祖列宗那里报到去了,活蹦乱跳的只剩下六个。其中的两个就不用考虑了,已经过继到自己的兄弟头上,属于自己名下的,仅存四个人。

他用手指扒拉了一下,四个儿子都不成器。没得办法,牌再乱也得继续打去下,他考虑了一下,还是打出了永琰这张牌。

乾隆立太子,用的是排除法

当时,已经没有皇后了,因为富察氏死了,那拉氏废了。太子的人选从永璇、永瑆、永琰、永璘中产生,不用考虑出身,他们都是庶出。

乾隆第一个排除了永璘。

年龄是一个方面,永璘只有八岁;另一方面,永璘的性子野。

这孩子不爱学习,平时坐不住。同时,他也没有皇子的架子,和太监可以勾肩搭背,和贩夫走卒能够侃大山。他还喜欢溜出宫逛八大胡同。

他是乾隆最小的儿子,乾隆疼他,也就没怎么管束他。

《啸亭续录》中记载:永璘曾说,即使皇位像雨点一样从天空洒落,也没有一滴能打到他的头上。

总之一句话,永璘没戏!

第二个被排除的是永璇。

他这人太随性,也吃不得苦。永璇应差,从不遵守组织纪律,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想什么时候下班就什么时候下班。

有一次北方大旱,永璇负责祈雨。这是件很严肃的事,得和老天爷沟通。在烈日炎炎之下,永璇衣冠整齐地站了大半天,然而天空没有一点要下雨的意思。他觉得老天不给他面子,索性也不给老天的面子,扬长而去。乾隆闻讯后气了个半死。

再一个原因呢?永璇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捌,影响仪表。

永瑆的名声很臭



(永瑆剧照)

永瑆是乾隆的皇十一子,写得一手的好书法,在有清一朝三百年稳稳地排进前五。并且,乾隆政务忙完以后,还喜欢到永瑆的书房里观摩一下他的墨宝。



(永瑆书法)

按理说,永瑆才华出众,应该得到乾隆的另眼青睐,皇位有份吧?!

谈到这里,要说明一下。

第一,乾隆对文学艺术根本没有尊重之心。

根据《清高宗实录》,乾隆一生作诗四万首,不管数据真假,他作诗的态度不严肃,纯粹把文学当成了儿戏。

另外,乾隆还是盖章狂魔,看见古字画,“啪”的下去就是一个章子。不说了,各位自己品。

第二,乾隆把文才和治国之才是区分开来看的。

纪昀是乾隆朝的大才子,然而乾隆骂他:“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可见,乾隆认为纪昀只是他私养的文妓,是不能议论国家大事的。

所以说,永瑆的艺术之才根本就不是乾隆看重的治国之才。

另外,永瑆的文人之气曾引起乾隆的反感。

永瑆因为书法的造诣很高,所以爱端着,一般人求不到他的字。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字号叫“镜泉”,这事让乾隆知道了。乾隆很生气,骂他“沾染汉人习气,附庸风雅,忘记满洲尚武之风,实为忘本”。

总之一句话,永瑆搞的那一套不对乾隆的味口。

除此之外,永瑆的名声很臭。

第一件事:他家的马死了,下人要把马拉出去埋了,他堵在门口,不让别人埋。他这样做不是舍不得爱马,而是要留下马为他作最后的贡献,让王府上下一起吃马肉,这样可以节省几顿菜钱。

第二件事:他府里有钱,但经常领着一家上下喝稀粥度日子。他的福晋是傅恒的女儿,嫁他时带来了丰厚的嫁妆,每当喝稀粥时,他都一视同仁地带着她,使得她苦不堪言。

久而久之,他的吝啬之名广为传播,其人也逐渐成为王公大臣取笑的对象。虽然明知他是皇子,但却没有人相信他能成为未来的皇帝。

这样的一个人,乾隆自然看不上眼。

乾隆对永琰也不满意



(永琰剧照)

排除掉其他的三人,只剩下了永琰,乾隆对永琰也谈不上满意。在乾隆看来:永琰的优点是他的缺点并不突出,永琰的缺点是他的优点并不明显。

客观地说一下永琰,他能够吃苦用功,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行为举止也称得上端庄大气。

乾隆因为挑不出满意的太子,就迁怒于上书房的总师傅,怪他教育无方,亲自把他召来大骂一番,方才解恨。

在乾隆三十八年举行的祀天大典上,乾隆默默祷告: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虽立永琰,对其也并不怎么看好,对他的态度仍处于两可之间。

10

乾隆皇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帝了,没什么压力轻轻松松当上了皇帝,而且这一当就是六十年,退位后依旧大权在握继续当了三年的太上皇,且没有任何意外成了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活了87岁,可以说在没有一个人能比乾隆更幸福了。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虽说现在很多人说正是乾隆将清王朝推向了衰败,但总得来乾隆统治期间,也算是政治清明。且他在位期间还完善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领土。将清朝的领土推向了巅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乾隆算得上是一个明君。

既然是明君主,那么为何乾隆会选择平庸的十五子永琰作为自己的继任者,而不是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呢?

其实,乾隆之所以传位给平庸的十五子永琰,也就是未来的嘉庆皇帝,实属无奈之举。早在立嘉庆之前,乾隆曾立过两位太子,第一位是二子永琏,可惜这个孩子命薄9岁的时候便夭折了;之后乾隆又册立了永琮,不过这个孩子依旧命薄,才2岁也跟着夭折了。

自此以后乾隆便再没立过太子。

再到后来,乾隆还中意过文武全才的五阿哥永琪,认为永琪和自己很像,也便对永琪进行了培养。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便将年仅二十四岁的永琪封为了和硕荣亲王。要知道在乾隆众多的儿子中,五阿哥永琪是第一个被封亲王,这得有多大得殊荣。但,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五阿哥在封亲王后,没多久就病倒了,并且这一病就再也起不来了,四个月后便与世长辞了,时年26岁。

可以说乾隆陷入了一个怪圈,自己看重的皇子基本上年纪轻轻的便夭折了。所以等到了乾隆晚年要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其实就身下5个儿子了分别是八阿哥、十一、十二、十五和十七。

首先排除了瘸子老八、早就被乾隆抛弃的老十二、爱惹是生非的老十七,剩下的也就老十一永瑆和十五永琰

  • 而十一皇子永瑆为人聪颖且做事有自己的见解,是不错的继承人,但,为何乾隆最终还是选择了永琰呢?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永琰的母亲令妃的关系,毕竟“子凭母贵”,令妃是乾隆晚年最为宠爱的妃子。

但,其实乾隆选择永琰除去乾隆无人可选的无奈与其母令妃的原因外,还在于永琰为人忠厚、老实,做事循规蹈矩,且对乾隆言听计从。乾隆碍于自己登基之时的誓言不得以必须退位,但是,打从心底乾隆根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因此放弃选择有自己想法和有能力的永瑆,转而选择对自己言听计从的永琰,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在退位之后继续掌管朝政。这才是乾隆为何选择平庸的永琰继承皇位的原因!

欢迎大家关注像素说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管你正史野史、这里是像素说历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