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小说中还是史实中,周培公都不是被处死,而是病死的。
在二月河的小说及《康熙王朝》电视剧里,周培公是如王阳明般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是文人士大夫的楷模,每个文人心中都有一个从军报国征战沙场创立不世奇功的梦想,而周培公却把这个梦想实现了。
康熙帝师伍次友非常欣赏周培公的才华,写了推荐信为他寻求功名,但周培公有文人的骨气和傲气,不屑曲于权贵,一心想凭真本事考取功名,机缘巧合下成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立下诸多功勋。
康熙因年轻气盛、操之过急,激起吴三桂等三藩造反,使康熙措手不及、心神大乱。周培公如定海神针般站了出来,临机决断,出谋划策,侃侃而谈,有条有理,分析了利害,理清了思路,如同拨云雾而睹青天,稳住了皇上的心神,重新振作起来。周培公受朝廷册封抚远大将军后,整顿军纪,许诺军饷,把一支乌合之众变成虎狼之师,迅速打垮了察哈尔王的叛军,解决了康熙的后顾之忧。除三藩时,孤身一人深入险境,冒死劝降王辅臣,为康熙赢得了重要的一支军队。其功可谓大矣。可是,也正是因其一个汉人身份却居功至伟,引来满人的陷害、猜忌,康熙为了大局安定和皇权稳定,将周培公罢黜后发配盛京,苦寒不毛之地。在冰天雪地的盛京十一年,周培公穷尽余生之力,绘画的《皇舆全览图》是“大清最精最全之地图”,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精最全之图”。这是周培公已经病入膏肓,逝世后,康熙破例停朝一次为亡灵守夜,也算最终为周培公盖棺定论。
《康熙皇帝》是一部文学作品,无疑,二月河把周培公夸大和艺术化了,在真实历史中,周培公初期不过一个出谋划策的幕僚而已,并不是什么抚远大将军。后来做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最终病死于盛京。
关于周培公的生平事迹,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
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八图海传:图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辅臣降。昌,字培公,荆门诸生。好奇计。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劳,以七品官录用。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剃发降。
康熙十三年腊月,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王辅臣骁勇善战,实力不容小觑。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征讨王辅臣。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携带康熙帝赦诏,冒着杀头的危险,以莫大勇气,两次三番冒死深入敌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说利害,最终王辅臣出城投降。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诰封周培公母亲孙氏为贞烈恭人,父亲为朝烈大夫,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恩遇不可谓不厚。
三藩平定后,周培公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辞官回乡。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赋闲多年的周培公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
盛京是清朝初期的首都,是清朝的大后方和龙兴之地,在东北有至高的军事、政治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培公到盛京上任,并不是发配流放,而是再度重用,承担戍边的重责,可见深得康熙信任。至于后来积劳成疾,病死他乡,也是生死有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