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军在万历朝鲜战争时被日军爆得很惨这是个错觉,而且是严重的错觉。

事实上,整个万历东征之役,明朝和日本发生了相当多的会战,并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所熟知的第一次平壤之战、第二次平壤之战、碧蹄馆之战、南原之战、稷山之战、青山之战、第一次蔚山之战、第二次蔚山之战、泗川之战、顺天之战、露梁海战这有限几场。在事实上,明朝军队也赢了日军非常多次。


日军第一次侵朝的文禄之役,普遍认为明、日的实际会战很少。例如,一直以来的看法普遍认为在1592年7月第一次平壤之战后,第一批入朝的明军就因为攻打平壤城失败而撤归了,之后大半年时间就没有战斗。但事实上,在同年8月,明军还和日军在朝鲜京畿道丰德郡等地作战,不去看史料是不会知道的。1593年1月,明军在第二次平壤之战后收复平壤,人们一般认为此战结束后就直接跳到碧蹄馆之战了。但事实上,明军在收复平壤之后又与日军战于开城,李如柏将重兵屯驻在开城的小早川隆景驱逐,斩首百余人,是为开城之战;在同年7月的宿星岘之战,查大受又以骑兵击败仓皇逃窜的日军。这些都是文禄之役的时候,明军除了第二次平壤之战以外,在朝鲜打的胜仗,并不是除此之外就没有拿不出手的战绩了。在同年11月前后,明军又与日军在固城、安康等地发生多次战斗,明军与日军彼此互有损伤,虽然相持不下,但是也证明了明军和日军在文禄之役期间打过多次陆战,并不是陆战总共就没有打过几场。


明军的出手,于战略上的影响也非常大。在文禄之役,丰臣秀吉本来已经放出狂言,要吞灭朝鲜、尽收大明、直入天竺,但是在明朝的军事干预下,日军一路退缩,跑到了朝鲜沿海蹲着。如果日本战国军队真的如传说中那样厉害,又为什么会龟缩海滨呢?

至于日军第二次侵略朝鲜的庆长之役,明、日的实际会战就更多了,明军赢日军的次数也更多。在1597年9月的稷山之战结束以后,日军右军(毛利秀元、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开始从朝鲜忠清道撤军南遁,明军提督麻贵派遣彭友德、柴登科、摆赛追击毛利秀元,与毛利秀元军发生了锦江之战、文义之战,又追击至青山,发生青山之战。明军在这些追击战中一共斩获一百多颗首级,一路所向披靡。

在此之后,明军又与日军接连发生了獒树之战、车岘之战、万福寺之战、乡校后峰之战、南原南村之战、求礼之战、潺水驿之战、鼎津之战等一系列会战,在这些明军追剿日军的战斗中,几乎都是明军胜利。


在著名的第一次蔚山战役结束以后,人们普遍认为明军丧师二万余人(实际死伤三四千),元气大伤。但实际上,明军在第一次蔚山战役后根本就没有被打趴下,反而仍然是硬骨头迎战日军,在此后的几个月份内,又与日军发生陕川、三嘉之战,以及居昌、憨八之战,以及山阴、咸阳之战,再以及长水之战、龙头之战、草岘之战、光阳知分川之战、竹岛之战、茂朱之战、咸阳之战、山阴之战等等至少二十多次战斗,这些战斗中双方互有胜负,但明军的胜率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将日军打得再也没有了北上的气焰。


在露梁海战结束以后,人们普遍认为万历东征之役就此结束。但实际上,明军此后又对仍然残留在朝鲜半岛的日军展开追击歼灭战,如熊方山之战、多大浦之战、南海锦山之战、乙山川之战、了日之战等等。这一系列战斗,完全是明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进行的收尾战,剿灭了残留在朝鲜的日军。

就事实上而言,整个万历东征之役,明军和日军在朝鲜发生的战斗最起码有四五十场,远远超出了人们一般数知的那有限几场。在这大部分的战斗中,明军并没有“开战后各种奔溃”,而是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程度的胜率。

退一步说,就算明军没有保持那么高胜率,日军在明军的军事干预之下败退也是迟早的事实。日军在朝鲜侵略战争中彻底败退,不是露梁海战的结果,而是奠定于1598年的第一次蔚山战役,萌生于1592年的第一次平壤之战。没错,就是在第一次平壤之战、第一次蔚山战役,这两场传统观点看起来都是明军“败退”的会战。在1592年7月的第一次平壤之战结束以后,小西行长军团的日军就和朝鲜俘虏抱怨,说:“谁说明军很弱小(你们朝鲜人欺骗我们说明军不能打)?他们非常能打!今天他们虽然败归,但那是胜负在天,命中注定的事情,其实他们很难抵挡!”,对败退的第一批入朝明军做出了极其高度的评价。

第一次平壤之战结束后,小西行长派遣他弟弟回到日本,当面向丰臣秀吉陈诉,直接告诉他侵犯明朝是不可能的。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三奉行,也写信给丰臣秀吉,报告征明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加藤清正也写了类似信件,说征明是非常困难的。自这时始,因为明军的干预,日军全面侵吞朝鲜就注定是失败的。这是在第一次平壤之战,明军打了败仗的前提下。


第一次平壤之战后下个月的8月,日军诸大名在朝鲜王京开会,商讨下一步战略。由于明军已经决定军事干预,与会的日军诸大名皆对明军可能再度来袭感到深深畏惧,诸将纷纷提出了集体跑路、撤守到朝鲜半岛最沿海地带的釜山浦,也是日军刚登陆朝鲜时候的地方。他们想要从朝鲜的首都王京直接跑到沿海边陲地带……

在日军战胜明军的前提下,明军后续部队尚未大举增援朝鲜的情况之下,日军就已经对明军表达出了极其深刻的畏惧——这是在1593年1月明军大军出动、收复平壤的约半年之前。不过由于上面这一个提案太怂,最后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没有通过。不然的话,祖承训的明军打了一波败仗,日本战国军队也许就直接滚回老巢了。

尽管退守釜山的议案没有通过,但是在1592年的年底,日军又集中在一起开了个会,商量讨论和明朝进行议和的具体事宜了。这次会议,仍然是在明军大举增援朝鲜以前召开的。明军后续援军还没出动,就不敢打下去了。明军打了一场败仗,结果就让日本战国军队产生持续的高潮反应,令人感到日本战国军队不愧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爆天爆地、称霸国际的军队。

有些人认为小西行长等日军在第二次平壤之战以后集体放弃各种倭城跑路,说明日军的战国战术在明军面前吃不开,被明军打残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但其实放弃倭城多少只是战术上的失利,还没有上升到最高的宏观角度。早在明军没有大规模动武之前的半年,刚在第一次平壤之战打了胜仗的日军,就已经认知到了自身与明军的实力差距,产生了一直撤退到朝鲜最沿岸地带的想法。在这个想法刚出台、日军诸将进行商讨的时候,侵略朝鲜的日军在事实上就已经陷入事实上的败局了,所以1593年的日军折腾不了多久,就放弃了侵吞朝鲜的野心,转而和明朝进入议和谈判阶段了。


再者就是1598年1月结束的第一次蔚山战役。从明面上看,这一战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明军的败仗,甚至死了两万多人(实际死伤只有三四千人)。可事实上,即便明军在第一次蔚山战役是自己主动撤退的,后面一部分来不及逃走的明军是被日军杀死了,被日军捡了便宜,但此战对日军的心理震慑是相当之大的。日军在1598年的时候,仅能够保得全罗道的顺天城,以及庆尚道的蔚山城、梁山城、彦阳城、晋州城、昆阳城、泗川城等沿海诸城,以及加德岛、南海岛等,被局限在朝鲜半岛南部最偏的一隅之地。第一次蔚山战役结束后,日军虽然明面上打了胜仗,但实际上因为明军长时间大兵围城,造成蔚山城内缺粮短水、死伤数千,人心惶惶,已经产生了相当大心理震慑。此战结束后,日军诸大名害怕明军再度大举袭来,对保持朝鲜最前线的日据城池已经丧失彻底丧失了信心。于是他们十多个人联名写信,接连两次写信转告给丰臣秀吉,要求将最前线的日据城池集体撤守,进行战线收缩,直接撤到朝鲜最最沿海的地带。

这些要求让丰臣秀吉非常愤怒,直接回信痛骂在朝鲜的日本诸大名,说他们在打了胜仗的前提下还提出如此自灭威风的要求,从未见过如此丢脸丢到家的事情。但丰臣秀吉骂归骂,也仍然是现实地、识时务地批准了这些日军提出的部分要求,弃守了几座城,退到更后面……

1592年7月的第一次平壤之战,1598年1月的第一次蔚山战役,传统观点都认为是明军惨败给日军的大败。但即便如此,在明军自己败退的前提之下,日军仍然对明军的战斗力产生了非常深深的畏惧,接连两次在这种情况之下提出自己主动跑路的要求。这是在明军自己打了败仗的前提之下,还能令日军震慑至如此,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明军对日军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吗?


即便明军在一些普遍知名的战役中输得多,但他们在更多不为人熟知的几十场大大小小的会战中保持了相当高程度的胜率,并不是一直处于下风,反而往往所向披靡。即便在明军自己打了败仗的前提之下,日军仍然感到相当的震悚,主动向上级提出跑路的要求,这些都是事实。

就事实而言,就算明军没有在朝鲜大国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即使明军在朝鲜打的散漫不成气候,即使明军一路打的都是败仗,只要明军下定决心决定出兵干预朝鲜半岛的事务,当时更为脆弱的日本战国军队在明军的压力下,根本无法吞并朝鲜,最后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是林一,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点关注不迷路,我会持续的为大家带来关于历史知识和秘密。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青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关于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我们首先先对此战役做一个评价,这个评价青城采用史家公认的观点。



此战的影响

万历朝鲜之役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之后东亚三国之间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换句话说,此战让日本这个从唐朝以后就不消停的邻居,尝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觊觎中国的企图和野心。直到中日甲午海战的拉开,日本才再次燃起染指中国的野心。

在这里,青城还要提一个人,就是一直被我们历史所鄙视的袁世凯,在袁世凯在总督朝鲜的时候,凭借着他的铁腕和权谋,几次挫败了日本染指朝鲜的企图。他在朝鲜的所做为所为也让日本对大清产生了忌惮,历史也有一种说法,袁世凯让甲午海战的发生推迟了10年。

所以,由此青城想说,万历朝鲜战役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场胜利,更是一场保家卫国的胜利。下面,我再对题主的问题进行详细解析,到底是明军被日军打的挺惨?还是日军被明军暴打一通?



第一次朝鲜战争

众所周知,万历朝鲜战争一共进行了两次。我们先来讲第一次。

万历十六年,即日本天正十六年(1588年),虽然日本重臣——太阁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但是日本国内的不满情绪始终没有得到平复。为了迅速转移注意力,满足武士们好战的心里,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将目光移向岛外。

万历二十年(日本天正二十年,即1592年)3月,在丰臣秀吉的指挥下,十四万日本大军渡过日本海,迈出了对外扩张的第一步。

为了到达中国本土,日军计划穿过朝鲜攻打明朝,但朝鲜严肃地拒绝了日军的提议。这让丰臣秀吉的计划变得不可预期。他认为这是朝鲜对自己的漠视,甚至是挑衅。在严厉地指责之后,当年4月,丰臣秀吉正式对朝开战。

日军在朝鲜半岛势如破竹,仅仅一个月时间,本来就很羸弱的朝鲜丢失了汉城,国王被逐,大量老百姓被杀害。朝鲜国王李昖走投无路,向万历皇帝请求援助。

日本进攻的目的地是大明,保朝鲜就是保自己。万历皇帝决定不能坐等豺狼敲门。明朝集结了辽东军和戚家军,共计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跨过鸭绿江援朝。

大明出手相助,日军的势头得到遏制。平壤之战,明军收复了平壤、开城,日军大败撤退。

第一次朝鲜战争的明军表现

在第一次战役中,不能否认初期明军确实受到了日军的几次打击,连吃几场败仗。但是,随着明军后续增援部队的到来,明军开启了反攻的高潮。平壤大捷、碧蹄馆之战、玉浦海战、闲山岛海战等等战役,明军都是占上风的。虽然,第一次朝鲜战争,明军对日军整体作战没有取得什么战绩颇丰的大胜,但是随着明军的介入,日军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第二次朝鲜战争

日本拒绝和谈之后卷土重来,朝鲜又燃起了战火。明军已经有准备了,并且趁和谈时期大力增援朝鲜。因此战争一开打,明军取得了稷山之战的胜利,而朝鲜军李舜臣也取得了鸣梁海战的胜利,本来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因为蔚山之战杨镐落败,导致战争陷入泥潭中。

在稷山大战、蔚山之战、蔚山之战、鸣梁海战中,日军节节败退,失败已不可逆转。

当年8月,丰臣秀吉在京都死了。10月消息传到了朝鲜战场。露梁海战中,日本人溃不成军,人心涣散。

在朝鲜没有任何胜算,日本只能撤军,丰臣秀吉的野心被海风和大明军队吹打得不见踪影。

两年后,时间到了万历二十七年,即日本庆长四年(1599年)四月,明军归国。面对带回来的六十一名日本战俘,万历皇帝气不打一处来,要求悉数杀头正法。对于阵亡将士,万历皇帝在宗庙举行了祭祀活动,并颁布《平倭诏》,表扬嘉奖了明军对日作战的功绩。



整个朝鲜战争中的明军表现

明军和日军在朝鲜发生的战斗最起码有四五十场,远远超出了人们一般数知的那有限几场。在这大部分的战斗中,明军并没有“开战后各种奔溃”,而是仍然保持了相当高程度的胜率。就事实上而言,即使明军在朝鲜没有打过酣畅淋漓的大胜仗,即使明军在朝鲜打得散漫不成气候,即使明军一路打得都是败仗,只要明朝下定决心决定出兵干预朝鲜半岛的事务,当时更为脆弱的日本战国军队在明军的压力之下,根本就无法吞下朝鲜,事实最后也证明了这一切。

最后,我摘取《平倭诏》中的一段话来做最后说明:

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从古至今,我中华民族就不惧怕任何胆敢侵略我领土的跳梁者。那些胆敢侵略我中华领土的侵略者,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一个有好下场。尤其是邻邦日本,他们的数次侵犯都以失败乃至政权毁灭而告终。就算是抗日战争最危险的时候,中国沦落大半,但是中华民族儿女从没有屈服过!

3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万历朝鲜战争先后进行了两次,第一次,就在战争就要取得彻底胜利的时候,万历听取奸臣意见主动撤兵,致使前功尽弃。

当日本恢复元气后,又卷土重来,这样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虽然这次造成明军较大伤亡,但战争还是以中朝联军的胜利结束。

下面我就详细说说这两次战争:

一、日军第一次侵略朝鲜和李如松东征

1.日本迅速占领朝鲜全境

日本战国群雄,经过近百年的战争,到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基本上实现了地域性的统一。于是各地域的霸主便进一步争夺全日本的统治权。

控制尾张国的织田信长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1568年九月,他率军进入京都。1582年六月,织田信长家臣明智光秀发动叛乱,包围信长驻地本能寺,信长被围无援,烧寺自焚。信长的部将羽柴秀吉(即丰臣秀吉,《明史》称为平秀吉)得知织田信长自焚的消息,立即率军四万向京都挺进,在山崎、八幡之间的淀川河谷地带大败明智光秀军,明智光秀切腹自杀。

于是羽柴秀吉便继承了信长的事业,完成了全日本的统一。1585年,朝廷任命他为关白,并授以丰臣之姓。

丰臣秀古统一日本,对国内进行了整顿。他为了满足日本封建领主和商人的贪欲,积极向外扩张,把侵略矛头首先指向邻国朝鲜。他的侵略计划是先灭亡朝鲜,然后以朝鲜为根据地,渡鸭绿江,进攻中国。丰臣秀吉积极储备军粮,准备战船。



明朝政府早已获悉这一情报,并转告朝鲜,但当时朝鲜国王李昖荒于酒色,对敌情“查无所闻”,不作防备。万历二十年(1592年)正月,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出征朝鲜。侵朝日军共计十八万余人,“舟师数百艘”,共分九军。

第一军由小西行长率领,渡过对马海峡,在四月十二日于朝鲜釜山登陆。接着加藤清正率领的第二军和黑田长政率领的第三军等也相继于釜山登陆。日军占领釜山后,分兵北犯,“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谱战,皆望风溃"。

日军很快占领了王京(汉城),接着平壤又被日军占领,朝鲜王子被俘。短短三个月时间,日军几乎侵占了朝鲜全国。日本侵略军“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昏聩的朝鲜国王狼狈逃到义州,急忙遣使向明朝告急。

明朝政府得到朝鲜国王的告急后,经过商议认为朝鲜“为我藩篱”,有唇亡齿寒的关系,决定出兵支援。但却只派了游击史儒和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去朝鲜,结果史儒战死,祖承训只身逃回。

败报传来,明朝君臣大为震动,即派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前去支援。当时李如松尚在宁夏,即由宋应昌去山海关集合赴朝军队。兵部尚书石星对援朝抗日缺乏信心,便又派遣嘉兴人沈惟敬去日本议和。



2.李如松的反攻

十二月,李如松自宁夏来到东征军中部署军事。沈惟敬从日方谈判归来向李如松说:“倭酋行长愿封,请退平壤以西,以大同江为界。”李如松怒斥惟敬俭邪,把他关在军营中。李如松原籍朝鲜,其高祖英迁居辽东,任为铁岭卫指挥佥事。其父李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屡建战功。

明廷用他为援朝东征提督,是很合适的人选。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如松率四万余人,誓师东渡,“临鸭绿江,天水一色,望朝鲜万峰,出没云海”。李如松和东征军士壮志满怀渡鸭绿江进入朝鲜,于第二年正月初六日抵达平壤城外。

平壤“东南并临江,西枕山陡立,惟迤北牡丹台高耸”。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日军设有炮台,并以鸟铳等新式火器进行防守。正月八日,李如松指挥攻城,城上日军“炮矢如雨”,前锋稍有退却,李如松手斩一人,挺身直前。李如松坐骑被击毙,易马奔驰再战。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被铅丸击中盔顶,毫不气馁,继续奋勇战斗。

部将吴惟忠被铅丸击中,鲜血从胸前的伤口不住地流出,“犹奋呼督战”。经过激烈战斗,明军终于从小西门、大西门突入,日军退保风月楼,夜半渡大同江南逃。

中朝军队收复了平壤以后,乘胜追击,正月十九日,李如柏收复了开城。“所失平安、黄海、京畿、江源四道并复”。日军大部退屯王京(汉城)。

李如松连战皆捷,产生了轻敌思想,二十七日以轻骑趋碧蹄馆,离王京三十里,突然遭到数倍于己的日军的围攻,损失了几百名士兵。明军遂退回到开城。李如松探听到日军在龙山仓积储军粮数十万,就密令部将查大受选勇士深入敌后纵火焚烧。



日军吃了不少败仗,军粮被焚,又闹疫病,士气低落,无法再战。日军主将小西行长想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便写信给沈惟敬去试探明朝的意向。这时明军又调来刘珽的川军和陈璘的水师,有条件乘胜进军彻底击溃敌军。

但明朝方面却没有掌握住这一有利战机,经略宋应昌派遣游击周弘谟同沈惟敬去谈判,要日方“献王京,返王子,如约纵归”。日军于四月十八日撤出王京,龟缩到釜山一带。于是“汉江以南千有余里,朝鲜故土奄然还定”。

正当援朝抗倭战争将要取得彻底胜利的关键时刻,明朝的一些官僚提出了撤兵的主张。兵科给事中侯庆远上疏说:“我与倭何仇,为属国勤数道之师,力争平壤,收王京,挈两都授之,存亡兴灭,义声振海外矣。全师而归,所获实多。”

昏庸的明神宗听后传谕说:“朝鲜王还都王京,整兵自守。我各镇兵久疲海外,以次撤归。”经略宋应昌上疏反对撤兵:“釜山虽濒南海,犹朝鲜境。有如倭觇我罢兵,突入再犯,朝鲜不支,前功尽弃。”他还进一步指出:日本进兵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蓟、辽,京师巩于泰山矣”。朱翊钧听不进这一劝告,兵部尚书石星更一意主和,结果只留刘珽的川兵进行防守,其他各镇兵全部撤回国内。

二、日军再次侵朝和中朝联军的最后胜利

丰臣秀吉提出和谈乃是为了争取时间,重新整顿军备,准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因此,日本留驻朝鲜釜山的军队始终未撤。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正月,丰臣秀吉认为条件已经具备,遂调动水陆军十四万余人,第二次进攻朝鲜。

明朝政府即派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佥都御史杨镐为经略,麻贵为提督,第二次赴朝抗日。



明朝军队抵达朝鲜后,麻贵统率诸军驰赴王京,这时日军已入庆州,据闲山岛,围南原。八月,南原、全州也相继失陷,日军紧逼王京,麻贵派兵扼守汉江,另派副总兵解生守稷山,朝鲜亦令都体察使李元翼出忠清道袭击敌人。解生于稷山挫败了日军,参将彭友德也在青山打了胜仗。

日军行长所部退屯井邑,清正所部退屯庆州,后来都退到蔚山。十二月间,邢玠、杨镐和麻贵共同商议进兵方略:“分四万人为三协,副将高策将中军,李如梅将左,李芳春、解生将右,合攻蔚山”。李如梅部游击摆寨以轻骑诱败日军,清正所部退保岛山,于城外复筑三寨进行防守。

“裨将陈寅身先士卒,冒弹矢勇呼而上,砍栅两重”。杨镐妒嫉,不愿裨将立大功,“遽鸣金收军。贼乃闭城不出,坚守以待援”。明军包围十昼夜,不能攻克。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小西行长“救兵骤至,(杨)镐大惧,狼狈先奔,诸军继之”,“士卒死亡殆二万”。明军全部撤回王京,明朝政府罢免了杨镐,以天津巡抚万世德为经略。总督邢玠接受前一战役缺乏水军的教训,专门招募江南水兵,增强军事力量。

万历二十六年(1980年)二月,邢玠分兵四路,中路李如梅(后以董一元代),东路麻贵,西路刘珽,水路陈璘,各守信地,相机行剿”。当时日军亦分三路驻扎,“东路则清正,据蔚山。西路则行长,据粟林、曳桥,建寨数重。中路则石曼子,据泗州”。九月,明军分道进兵,互有胜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月,“福建都御史金学曾报七月九日平秀吉(即丰臣秀吉)死,各倭俱有归志”。于是中朝两国军队加紧发动进攻。

十一月十七日夜,“清正发舟先走,麻贵遂入岛山、西浦”,“刘珽攻夺曳桥”,明军总兵陈璘率水师一万三千余人,战舰数百艘,分布忠清、全罗、庆尚诸海口。刘珽进攻行长顺天大城时,“(陈)璘以舟师夹击,复焚其舟百余。石曼子西援行长,璘邀之半洋,击杀之”。



日军大队从海上逃走,副总兵邓子龙和朝鲜统制使李舜臣,统率水军邀击于釜山南海,大败日军。邓子龙“年逾七十,意气弥厉”,“直前奋击,贼死伤无算”。

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在日军第一次侵略朝鲜时,率领铁甲龟船,多次打败日本水军,获得辉煌胜利牵制了日军的行动,为以后中朝联军反击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次海战中,他与邓子龙密切配合,狠狠打击日军,击碎和烧毁敌船多艘。最后,他与邓子龙壮烈牺牲。

这次海战中朝联军歼敌万余人,取得了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邓子龙和李舜臣及中朝将士,在反侵略斗争中用鲜血结成的战斗友谊在两国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4

题目挺搞笑的,抗倭援朝之役明军表现虽说差劲,但是也没有题目所说的这么不堪。

在朝鲜赚外快的明军

抗倭援朝之役,明朝前后总共动员了22万多部队,另一种说法是19万部队,两个数字基本都说明明朝动员得规模较大,而且调动的部队涉及多个省区,靡费钱粮数百万,可谓劳师远征。

《明代援朝逐倭探微》

《壬辰倭乱与明人抗日援朝》

《明代中朝关系史》

《试论壬辰战争对明朝的消极影响》

而且明朝两个阶段丧师七、八万,战损率超过30%,可以视作损失惨重。这只是兵员的损耗,考虑到投入的数百万两的物力,也可以理解为损失巨大。

这只是损耗,明朝的战场表现也很差劲,十三场主要战役胜四败久,有两次胜利还是丰臣秀吉挂了之后,日本开始战略撤退之后的事了。

前战,败;平壤之战,胜;碧蹄馆之战,败;龙山之战,胜;南原之战,败;稷山之战,败;蔚山之战,败;东南会战,四路全败;露梁海战,胜;乙山海战,胜。

《明朝出兵参与壬辰倭乱原起考》中,提到了明军杀戮、抢劫朝鲜百姓,畏战避战,抢夺军功,杀害、虐待朝鲜官员的光辉事迹,可见明军的表现确实不咋地。

但是明朝终归是达到了目的,也就是拖死了日本,保住了朝鲜。换句话说,明朝能保住朝鲜完全是靠远强于日本的国力,通过消耗战拖死了日本,使日本不得不退出朝鲜。

全文完

5

日本参战都是职业军人,明军很大一部分是卫所兵(平时种地的),单兵素质就有差距,另外,从始至终,明军都在进攻和追击,日军一直是守方,攻方的作战损失肯定要大一些,从最终结果看,日军退出朝鲜半岛,丢失了所有侵占土地,肯定是失败一方啊。就好比宋朝,和外族作战大部分时候是守势,所以胜多败少,问题是败一次就是丢一地啊,直到最终国家灭亡,难道说宋朝是胜利者吗?

6

明的注意力开始在国内,面对日本10万以上正规军一开始只派遣了一点点人吧,援军到了之后不以少胜多了么。

7

明朝万历年间,明朝与日本在朝鲜半岛进行了两场惨烈的战争,虽说明朝最终获胜,但代价高昂,有几个方面证实明军被日本完爆得挺惨。

一、日军实力强大,来势凶猛,再加上朝鲜猪队友的“帮助”,明军初战惨遭失利。

??日本幕府将军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野心日益增大,企图征服明朝,占据中原,定都北京。于是穷兵黜武,拥兵三十万,再加上十万预备队,配备有先进的火铳,优质的武士钢刀和葡萄牙佛朗机火炮。

丰臣秀吉要求朝鲜国王,让日军借道朝鲜进攻明朝,被朝鲜国王严辞拒绝。

丰臣秀吉顿时起兵二十万,于1592年大举侵朝。日军在本土统一战争中,练就成作战凶猛强悍的虎狼之师,兵器又先进。而朝鲜长期军力荒废,毫无战力,一月之内,丧地千里,连丟釜山、王京(汉城)、平壤等要地。

??凶猛的日军虎狼之师

朝鲜国王逃往义州,慌忙向明朝求救。此时明朝己日薄西山,但唇亡齿寒,万历帝仍命令祖承训为先锋,领兵三千驰援朝鲜。又命令李如松为主帅,起兵四万随即而来。

但朝鲜方面提供情报有误,说平壤日军很少。于是祖承训率三千明军攻城,其实平壤守城日军上万,再加上投诚日军的朝鲜叛军的助攻,明军损失惨重。

另外残存的朝鲜军队不接受祖承训的节制,形不成合力,首战明军惨遭大败,朝鲜把明军坑得挺惨!

??明军统帅李如松

二、万历朝鲜战争,历时七年,战况惨烈,最后明军压制住了日军,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但确有几场明军败得挺惨的战役。

泗川之战:明朝将领董一元率2万明军进攻泗川,日军将领岛津义弘率1万日军据城死守,双方攻防惨烈,明军伤亡达7千,未能拿下泗川。

蔚山之战:明军将领麻贵率4万4千明军,权栗率朝军1万1千5百人进攻蔚山,蔚山是日军在朝鲜的最后据点,背后就是大海,日军统帅加藤正清率1万3千日军拼死抵抗。明军进攻不利,后日军来援,中朝联军撤退时遇暴雨山洪,伤亡达1万人。

??明军大战日军

南原之战:明军将领杨元率3千明军和3千朝鲜军据守南原,日军将领宇喜多秀家率5万大军来袭。杨元撕毁日军的劝降书,表示血战到底。经过三天血战,城破,中朝联军全军覆没,杨元突围到汉城,被明廷斩首弃市。

后明朝与日本进行停战谈判,最后日本谈判方接受明朝皇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

然而丰臣秀吉并不满意谈判结果,于1597年再次率14万日军犯朝,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开始了。

??明军水师将领邓子龙

三、惨烈的收尾之战------------露梁海战

日军在第二次万历朝鲜战争中遭受惨痛失败,导至丰臣秀吉吐血而亡。日军顿时军心动摇,日军统帅小西行长、加藤正清率领残存日军乘船逃离朝鲜。明军水师提督陈璘、副将邓子龙和朝鲜水师统领李舜臣率中朝水师急速追击。

中朝水师终于在釜山南面海上露梁一带追上日军,七十岁的邓子龙老当益壮,率舰船杀入日军船中,所向披靡。日舰发炮攻击,邓子龙坐船起火燃烧,李舜臣率舰船驰援,后邓子龙与李舜臣双双葬身火海。

明军副将陈蚕、季金也率水师前来夹击日军,顿时海面火光冲天,双方战死、烧死、溺死不计其数,鲜血染红了海面。中朝水师撞沉、焚毁日舰船达九百多艘,几乎全歼了日军水师,但自身损失也挺大。

??惨烈的露梁海战

四、其实明军被日本完爆得最惨的是明朝国力的巨大损耗

整个万历朝鲜战争,明廷耗费白银八百万两,再加上万历三大征的宁夏之战和播州之战,总耗费白银一千多万两,把张居正变法所带来的成果彻底耗光!

??邓子龙、李舜臣双双殉国

随后又是连续数年的干旱,老百姓民不潦生,纷纷揭杆而起。同时东北的后金兴起,占据关外,不断进犯关内。明廷为对付农民起义和后金,不断加重赋税,导至明朝进一步走向灭亡。

??创建于重庆解放碑英利-大融城.西西弗书店.矢量咖啡馆

8

请问你是根据什么“觉得”?

日俄战争,你是不是也觉得沙俄哥萨克也被日本爆的挺惨?

你是不是也觉得在诺门坎,苏联也被日本爆的挺惨?

你是不是也觉得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帝也被日本爆的挺惨?哦对了,这个你可不敢。

我懂你这种人,大日本蝗军半载,我“觉得”你还是别问了,浪费时间,赶快想办法移民吧。

9

万历朝鲜战争是“万历三大征”中耗时最长,用兵最多,费金最巨的一场大战役。明史记载:“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可见朝鲜战役对明朝影响之大,军 事开支是另外两大战役之和还要多,明朝此后国库空虚匮乏,对财政造成重大负担。

  万历朝鲜战争,虽以明、朝联军获得最终胜利,但明朝、日本、朝鲜三国均伤亡惨重,阵亡将领不计其数,朝鲜平民更是横尸遍野。

  据统计,在两次战争中,明朝伤亡约3.5万,日军伤亡超5万,而朝鲜伤亡达到26万,朝鲜平民伤亡超过100多万。具体如下:

第一次朝鲜战争:

1592年4月—1593年7月,

  大明:43,000人

  朝鲜:200,000人(战争初期正规军)

  日军:158,700人(含后勤235,00人)

第二次朝鲜战争:

1597年2月—1598年12月

  大明:约75,000人

  朝鲜:220,600人(包含民兵)

  日军:140,000人

两次战役伤亡参考数字

  大明:约3万人;

  朝鲜:约26万人;

  日军:约5万人;

  此外,由于日军所到之处,稍遇抵抗,便屠城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导致日本平民死亡超过100万。即使到现在韩国人提起丰臣秀吉都恨的咬牙切齿。

战争对各国造成什么影响?

  日本:由于丰臣秀吉已经举全国之兵,两次战役损兵折将,造成国内民生怨愤,同时丰臣家文治派和武将派内部斗争,丰臣家威信大不如前,直接导致丰臣秀吉死后,势力被德川家康歼灭。日本从此进入200多年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时代。

  朝鲜:在战争期间百姓流离失所,大量平民被杀或被日军俘虏到日本做奴隶;百业萧条,农产量大减,社会处于崩溃边缘。从此,朝鲜与日本不共戴天。

  明朝:明朝军队虽然均获胜,却也损失惨重,辽东铁骑及戚家军战死精兵3万余人,严重削弱明朝军事实力。同时消耗了明朝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国内百姓负担,全国陷入政治经济危机中,叛军和少数民族趁机发展壮大。

10

战略上是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