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在分析今天钱币和的古代钱币比较等价时,将当时的购买力与今天的购买力进行比较是不准确的,因为影响价物的因素很多。虽然有差距,我们可以算出个大概。那么,清朝的一两枚银币现在能值多少人民币呢?
清朝康乾年间,米价约为每升10文钱,一两银价约为1000文钱。据《清会典》记载,清代一升米相当于0.75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到100升大米,相当于现在的75千克大米。这只是清朝康乾年间的人们的消费能力。现代75公斤大米是3袋25公斤,平均价格约是11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两银相当于现在的330元。
清代100万两白银的购买力,在现在值多少人民币?
我们常常在那些古装影视剧里看见消费的场景,小二总会笑着说,客官,这个需要一两银子。银子是流通的非常广的货币,不像黄金那么珍贵,但是远比铜钱值钱,而且一两银子能够买的东西太多了。每个朝代的一两银子的购买力都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那么清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电视剧里的支付时往往都是拿出一个银锭说不用找了,小二高兴的接了过去,那可是真的高兴啊,这就相当于我中午去吃饭,吃了五块钱的炸酱面,然后我给小二拿了一张价值一万块钱的钱币说不用找了,你说小二会不会高兴呢?当然这锭银子的价值可能因为年代,成分,含银量的不一样而不同,实际上清朝的一两银子在各地,各时期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在清朝的前半段中中段,中国在世界上还算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农业社会国家,货币的购买力自然也不会大起大落,来看看乾隆时期的国家统计我们可以知道,每一石粮食大约可以卖到“银一两四钱六分”,大约是一两银子可以换1000文钱,最后我们可以根据单位进行换算,一石粮食放到现在大约是70公斤上下,平均下来国内杂粮目前价格为两元人民币可以买得一公斤。这样一算,在社会比较稳定的清朝,一两银子大约能值170元人民币上下,那个时候的劳动生产力可比不上现在,加上时不时会有干旱和洪水发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这么大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个时期的老百姓生活可也比现在差远了,正常一大家子人一个月两三两银子就能管足温饱,换句话讲,那时一大家子的生活费一个月下来最低也要三四百元,这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不可能做到的,就算一个在校大学生一个月也要消费1000元左右。再举个例子,在那个时期,在京城买一套房只需15两银子左右。放到现在,没有个几百万甚至千万,想都不要想。再后来,鸦片战争导致国门大开,大量工业革命的产物纷纷侵入中国,导致无数的手工业者以及商人走向破产,农业经济也是奄奄一息
清朝银价在不同时期变化很大。如乾隆年间的中等收入家庭,每年进账约32两白银。2019年,我国一户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约30733元,如果清朝的32两银子与30733元人民币有相同购买力的话,
那清朝一两银子约有96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
可是,同样在乾隆年间,江西、湖广等地区的米价却非常低,一石米只值1.5~2两,清朝的度量衡与明朝大致相当,也是145斤,按米价来算,一两银子只合今天人民币约350元。
不同的计算方式,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出入呢?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乾隆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远远落后于人口增加的速度,导致人多地少,粮价暴涨,多数农民处于贫困或半贫困状态。因此,乾隆时期虽有盛世之名,却是“饥饿的盛世”,农民的财富远不如今日,单纯以米价或者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计算白银的价值,势必有很大出入。
康熙年间,一石米值银0.7两,到乾隆时期涨了至少一倍以上,农民的购买力因此下降了一半,财富也有一半缩水,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秦始皇以来历代最低水平,实在让人不可思议!在这种情况下,一两银子等同于今天的350元的这个数字,符合乾隆时期的真实情况。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引用清朝档案,乾隆、嘉庆时期,短工每天挣10文钱左右,最低每月130文钱,此时白银价格还没猛涨,基本上是1000-1200文钱兑换一两银子。《中国通史》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乾隆21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2500文。
无论是哪种计算,可见在清朝前期,普通农民一人一年的收入不过三五两银子,一家三五口人,一年收入十两银子算是不错了
总结:在鸦片战争之前的150年时间里,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按照现在的物价计算约等于300-750元之间。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后人的渲染与美化,大清百姓基本生活在温饱线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