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继而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战争方式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八国联军只破坏圆明园而不破坏故宫?

首先、圆明园是皇家休闲娱乐的地方,而故宫则是一个王朝的根基。

虽然圆明园和故宫都代表着清朝的皇权,但事实上这两种有很大的区别。圆明园对于皇宫贵族来说仅仅是一个玩乐的地方,而故宫则是清朝皇帝办公的地方。烧掉了圆明园清朝还是可以正常运转如果烧掉了故宫,那么清朝丢掉的就不仅仅是面子了,还有朝堂的秩序。英、法两国政府都不希望清政府垮台,故八国联军尽量避免不破坏故宫。

其次、圆明园的价值更高。

八国联军来中国的目的就是抢钱,如果说在那个时代中国什么地方的宝物最多,那好无异味,一定是圆明园。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里面存放的宝物不计其数。故宫里面虽然宝物也多,但还是比不上圆明园的宝物数量。从这一点上,八国联军更愿意去抢一个富裕的地方,因此,圆明园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故宫则逃过一劫。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八国联军没有破坏圆明园,是英法联军干的。

英法联军之所以破坏圆明园,原因如下:

第一,给皇帝一种羞辱。

当时圆明园同中国老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是皇帝私人花园,类似马云的私人别墅。

而英法联军之所以烧毁圆明园,其一就是对咸丰的一种侮辱。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满清高层对于洋人还是颇为蔑视的,认为他们是劣等人,不配和满清平等对话。

所以,洋人就针对你皇帝来一下,羞辱你,让你知道厉害。

第二,抢劫。

英法联军来中国是打仗,不是做慈善,普通官兵就是为了捞钱。

而圆明园是咸丰的行宫,里面有无数珍宝,抢劫它可以肥了普通官兵。

而这些官兵千里迢迢来中国打仗,当然希望捞一票回去。

第三,对皇帝的报复。

咸丰下令把英国巴夏礼使团害死了一半,这是违背国际法的。

所以,英法联军就更狠,对皇帝直接进行报复,烧掉你的行宫,看看谁狠。

第四,迫使皇帝服软。

当时英法联军并没有持久作战准备。

他们长驱直入到了北京以后,粮食补给供应非常困难。

他们要千里迢迢将物资从香港运到天津,再从天津运输到北京。

到了冬天,北方河流都要冰封,到时候物资运输就更难。

实际上,如果没有当时中国老百姓踊跃向洋人出售食物等必须生活物资,洋人早就支持不下去了。

这种情况下,烧掉圆明园就是进行恐吓,逼迫皇帝服软签订条约,不然连颐和园、故宫都给你烧掉。

3

首先要纠正你提的这个问题的错误,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烧的,而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

至于英法联军为什么只烧毁了圆明园,而没有焚毁故宫,我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当时英法侵略者在攻到北京时,听说咸丰皇帝与妃子们正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避暑,所以英法联军绕道北京城,直接攻占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企图俘虏咸丰皇帝。

第二,圆明园是清帝的一个统治中枢,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甚至超过北京城内的紫禁城(故宫)。

第三,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前,清政府与他们进行了谈判,但清政府却扣押了38名谈判人质和《泰晤士报》的一名随军记者,最后只有19人回去,而且都折磨的没有人样。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说道,"假若我不为这位通讯员报仇,泰晤士报将要如何的批评我呢?"侵略者认为,焚毁圆明园,对于清帝的"骄倨和情感两个方面,肯定是一个大打击。"

火烧圆明园的劫难是英法野蛮行径和清廷愚昧无知的共同结果。圆明园被焚毁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我们应对侵略者进行最严厉的谴责。



4


圆明园不是八国联军烧的,是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放火烧毁的。

为什么英法联军不烧故宫而烧圆明园?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使节巴夏礼等30多人赴通州与清帝国人员谈判,结果巴夏礼在谈判过程中提出“要当面向皇帝递交国书”、 “不下跪”等条件,激怒了咸丰皇帝,于是咸丰帝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等39名英法人士扣押。

由于清帝国当时内部混乱,巴夏礼等30余人先是被短暂关押在圆明园,然后又被分别关押在圆明园、房山等地。这里中方史料称只有巴夏礼是短暂关押在圆明园,其他英法外交人士则关押在房山;而英法史料则坚持称英法联军是在圆明园发现了被扣押的英法外交人员。

随着战事的进行,清帝国越来越吃力,而英法联军则顺利的进军到了京师外围,并且于10月7日占领了圆明园。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发生了英法士兵以及随行的苦力以及京师附近土匪对圆明园的联合抢劫,并且小规模的烧毁了圆明园一些建筑,但是火势很快被控制住了。

10月8日清帝国被迫释放了巴夏礼,巴夏礼本人没有遭到虐待;接下来的事情中西方史料就大相径庭了。

英法史料称联军在圆明园发现了部分英法被俘人员的个人物品,并且圆明园中方管理人员称英国某报社记者被清帝国分尸,并且尸体剁碎喂猪,这激起了英法士兵的愤怒再次小规模焚烧了圆明园部分建筑。

但是英法联军总部依旧制止了士兵焚烧圆明园的行为,并且于10月9日退出了圆明园,并把圆明园管辖权交还给了清帝国,清军还短暂的围剿了抢劫圆明园的土匪。

10月12—16日,清帝国陆续释放了被扣押的全部英法人士,但是其中有20人因为遭受虐待而死亡。这引发了英法联军高层的愤怒,额尔金向清帝国恭亲王表示要焚烧圆明园作为对咸丰皇帝出尔反尔以及虐杀英法外交人士的报复。


中方史料与英法史料的分歧主要在两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中方史料称英法联军在10月7日—10月8日对圆明园实施的抢劫并不是出于义愤,就是纵军劫掠。

第二个地方是中方史料认为清帝国并没有虐待英法外交人员,现在没有任何文字资料和回忆录可以证实咸丰皇帝或者恭亲王、僧格林沁指示过要对这些被扣押英法外交人员进行虐待。英法20多人的死亡是因为不适应清帝国的监狱以及监狱生活导致。

这里我无意分辨两种说法谁是谁非,但是我想说如果只是清帝国常规监狱环境就能让20名英法人士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因为不适应而去世,那么清帝国监狱环境得黑暗到什么程度啊?

10月16日,英法联军高层额尔金、法国首席代表葛罗和法军蒙托邦将军对是否焚烧圆明园进行了讨论。法国两名代表都不同意焚烧圆明园,但是葛罗的意见是圆明园只是清国皇帝的行宫,焚烧圆明园不足以“惩戒”咸丰帝,所以他建议不如直接焚烧紫禁城。而蒙托邦则担心焚烧圆明园会导致谈判破裂,而谈判破裂会导致英法联军焚烧紫禁城,而焚烧紫禁城会导致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终结,不符合战前英法两国的要求。

额尔金则向蒙托邦保证不管任何情况,他都不会焚烧紫禁城。


额尔金向葛罗表示,他之所以焚烧圆明园,是为了惩戒咸丰帝虐杀外交人员;如果英法向清帝国提出索要虐杀英法使节的凶手,那么清帝国很可能会交出一些低级官员搪塞,没有意义;而葛罗提出焚烧紫禁城,会造成清帝国的官员们逃出京师,不利于英法下一步谈判。而焚烧圆明园既可以惩戒咸丰皇帝,同时也可以威吓清帝国,让清帝国答应英法的一切条件。

就这样在法国两名代表心存疑虑的情况才,10月18日额尔金开始命令英军大规模焚烧圆明园。

10月19日,咸丰帝通过恭亲王向英法传话,同意了英法的一切要求。

综上所述,英法焚烧圆明园,外交人员被虐待只是诱因,真正原因是英法两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并没有灭亡清帝国的打算,只是希望用武力迫使清帝国答应英法条件,而英法联军指挥官额尔金则判断焚烧圆明园可以威吓清帝国,让清帝国更容易对英法妥协,而焚烧紫禁城容易吓坏清帝国上下,导致爱新觉罗家族统治倾覆,使得英法反而找不到可以谈判的对象。

5

圆明园是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的,而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年,前后相差40年

圆明园是清代修建的最宏大的皇家园林,其始建于1707年,最初是康熙帝给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帝)的私家园林,“圆眀”为雍正法号。

1722年雍正即位,此后雍正便开始大规模拓建圆明园,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等宫殿,并且设立了内阁和军机处的值班房,每到夏天时雍正都会去圆明园“避喧听政”。

(圆明园复原图)

乾隆帝上台后继续扩建圆明园,乾隆皇帝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圆明园,圆明园也逐步取代了紫禁城,成为清帝日常起居之所。

乾隆之后,嘉庆和道光对于圆明园同样非常喜爱。尤其是道光皇帝,他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节俭之人,龙袍破了舍不得扔,晚餐和皇后吃俩饼子对付,如此“抠门”的一个人,对于圆明园的建设和装饰一点都不吝啬,十分舍得花钱,可见道光对圆明园的喜爱。

然而就是这么一座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其结局却令人倍感唏嘘。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和焚毁,留下了千古遗憾。

1856年10月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清廷和英法打打停停,战争一直持续到1860年。

其实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很明确,要求清廷履行《江宁条约》(今天称《南京条约》),并且坚持外国驻华公使入京。

对此清廷则坚决不答应,在清廷看来,洋夷进驻北京严重违法祖制,是奇耻大辱,万万不能接受,反正死活不同意。

但是面对英法的坚船利炮,清廷又实在打不过,于是咸丰皇帝祭出一招拖字诀,以谈判为名消磨时间,希望把英法给耗走,并且借机命令僧格林沁在天津进行军事防御布置。

(咸丰皇帝画像)

英法最初也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可随着谈判的进行,英法发现清廷没有和谈的诚意,并且一点都不讲诚信,总是出尔反尔。

1860年8月21日,对于清廷失去耐心的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兵峰直指北京,清廷震惊之下再度提出议和。

(第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

此时的英法也不想把事情做绝,表示议和可以,但是之前的要求必须全部答应,此外还要增加赔款,而且联军要派兵进京换约。

对于清政府而言,这也许是最后的和平希望。但联军入京换约的要求让清廷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最后拒绝了英法的要求。

在双方谈判破裂之后,为了给自己增加筹码,咸丰下令扣押了英法的谈判使团,共计抓了39人作为人质押往北京。

9月21日,清廷最后的尊严,僧格林沁的蒙古八旗在通州八里桥被英法联军击败,咸丰帝赶忙逃亡承德避暑山庄。

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进城之后联军开始搜寻被扣押的人质,然而却发现被扣押的39名使团成员只剩18人还活着,其他21人不仅被杀害,还被残忍肢解。

盛怒之下的联军为了惩罚满清皇帝,洗劫了北京城外的所有皇家园林。包括圆明园在内,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等均遭到抢劫并且被付之一炬,咸丰皇帝闻讯痛心疾首,在热河一病不起。

其实在这场战争中,圆明园被抢被烧还不是最大的损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损失是割让了东北和西北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相当于一个新疆的面积,而这些土地全部被沙俄占去。

(沙俄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

6

首先,八国联军没有破坏过圆明园。

我不懂网络上怎么总是有这种搞错历史的人?破坏圆明园的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而不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

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英法联军参与洗劫了圆明园。在英国人额尔金的命令下,英国人于1860年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园。不止如此,还派出军队焚毁了周围的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无数珍贵的历史遗产遭到毁灭,此举也被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谴责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这场大火基本上是毁灭了圆明园的主体建筑。虽然圆明园的彻底覆灭是个漫长的过程,但1860年的灾难是直接将其推向毁灭的原因。

回到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就算是这些人再怎么贪婪残暴,也不可能对一堆废墟有多少兴趣。 他们占领北京,将内外城分为了不同国家的占领区。至于紫禁城,则由联军共同管理。

1900年8月14日,联军攻破城门。15日,彻底占领全城。至于紫禁城的归属,则是在8月28日提出进入,以表示占领北京的象征意义。

留守紫禁城的清朝官员经过权衡,被迫向联军敞开城门,以避免遭到摧毁。八国联军也表示不会对紫禁城造成破坏。

总而言之,这段话里有事实错误,摧毁圆明园的是1860年的英法联军,而不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

7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被英法联军所焚烧。而后八国联军再次侵略圆明园遗址殆尽!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段历史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之下。长期执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封建思想的荼毒使得中国的百姓对于世界的认识和中国的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

而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西方列强在完成了对美洲和非洲等地区的殖民统治之后,将目光转向了更为富饶的亚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相继沦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最后的游戏场。

尽管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农业大国。所谓的工业产品也只不过是以小农经济下的手工业为主。但是西方列强畏惧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和中国地大物博的优势,并没有直接与当时的统治集团清政府发生摩擦。而是通过对华倾销商品来攫取中国的黄金和白银。其中就包括鸦片这种毒品交易。

后来清政府派出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进行整治鸦片贸易的事务。林则徐到达广东之后深入了解到了当地巨大的鸦片交易份额以及鸦片对于全国百姓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巨大伤害。于是林则徐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有关律例决定对于那些不法商贩进行惩戒。将这些不法商贩手中的鸦片集中销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然而林则徐在广东进行虎门销烟的事情触动了英国在华的利益,毕竟当时的英国政府依赖于鸦片贸易而获取大量的黄金和白银等外汇。于是当时的英国国内对清政府开战的呼声和支持者急剧上升。然而当时英国还有一大部分人认为与清政府开战没有胜算。双方激烈讨论,争执不休,最后经过英国议会的表决。主战派以微弱的优势通过了对华用兵的决议。

因此1840年,英国的战舰便驶向了中国的海域,鸦片战争爆发。然而清政府在跟英国的这场战争中暴露了自身软弱无能的真实实力。不仅输掉了战争更输掉了清政府看似强悍的外表。英国通过战争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在华特权。

1860年,西方列强英国与法国组成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这一次英法联军直奔当时的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所在地北京!英法联军绕过北京城东北部直接攻入圆明园。对这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皇家园林进行了疯狂的劫掠和破坏!在对圆明园内所藏珍宝进行了疯狂的掠夺之后,英法联军更是为了掩盖强盗行径的事实不惜点燃一把大火,焚毁这座著名的园林。

实际上英法联军之所以放过了故宫,是因为当时的北京紫禁城还处于清政府的管控之中。但是位于北京城西的皇家“三山五园”则没有这么幸运。而是被英法联军放大火焚毁,他们分别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在侵入北京期间,再次对圆明园遗存进行抢掠,最终导致这座皇家园林彻底的不复存在。圆明园残留的遗址成为了留在中国大地上永远的伤疤,同时也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中!

8

中国近代史算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悲愤的历史了,中国发生的无数战争大多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最让人愤恨的便是清政府与各侵略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令人可惜的便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毁于一旦。

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中国人是无法忘记的。现在有很多人希望国家拿出财力重新兴建圆明园,但是有更多的人却反对这样的做法,因为破碎的圆明园永远立在那里,他的存在可以让所有的中国人都铭记那段历史,奋发图强,避免重蹈覆辙。

有很多人北京旅行的时候都会顺道去圆明园看一看,也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法联军在中国无恶不作,烧了圆明园却没有破坏故宫呢?

很多人因为这样就为英法联军找借口,说他们在圆明园犯下的罪行,只不过是一场意外的失火,但这种借口是完全错误的。除了圆明园之外,英法联军在北京曾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根本就不是没有烧故宫就能够洗脱的,而且他们烧不烧故宫,并不是因为他们还残存一丝的人性,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英法联军之所以没有烧故宫,是因为当时咸丰皇帝还有慈禧太后都住在故宫里,而英法联军并不希望这个残破的朝代瓦解,不希望对他们言听计从的皇帝垮台。以清政府和英法联军的军力对比来看,联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攻进故宫,但是他们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们只想让清政府求和换取大量的金银财宝。烧毁故宫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一点用处,如果清政府当时没有战败求和,英法联军很有可能就会攻进故宫烧杀抢掠。

另外当时的人民比较愚昧,他们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有清朝的皇帝在,人民能够更加的归顺于英法联军,不会出现太平天国一样的势力。联军就能借助清政府之手,将势力深入中国的内部,让中国全部都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所以英法联军之所以不摧毁故宫,绝对不是因为考虑中国的利益,而这完全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有清政府和咸丰皇帝这个傀儡在,中国就不会失去而良好的秩序正是他们侵略中国的有力保障。

其次就是英法联军在攻入北京城之前曾经与清政府做过约定,联军对故宫不进行破坏。英国和法国距离中国非常的遥远,军队的供给一般很长时间才能到达中国,所以他们在中国根本待不了很长的时间,必须在11月之前撤军,否则英法联军因为缺少装备和食物的供给,很可能就会被中国的军队击败,所以为了尽快让清政府放弃自己的利益求和,联军也没有办法,只能放弃攻占故宫。

这算是联军和朝廷的条件交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清政府从上到下已经烂到根儿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竟然不惜牺牲北京城的百姓。

所以火烧圆明园和不摧毁故宫,都是英法联军对于侵略中国的策略。他们首先通过和朝廷进行条件交换,轻而易举地入侵北京城,然后在11月中旬火烧了圆明园,将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来恐吓清朝政府和清朝百姓。

让他们知道英法联军的残忍之处,如果他们不乖乖听话,更恐怖的行动可能随之而来。当朝廷处在一片恐慌之时,英法联军就借机向咸丰皇帝狮子大开口提出条件让他割地,缴纳白银。

清政府懦弱无能,面对英法联军的恐吓和一步步的紧逼,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无论他们提出什么样的条件,清政府只有接受的份,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在者如果他们不答应这些条件,故宫就毁于一旦,这直接触动了他们自身的利益,所以清政府不可能不答应。

9

清朝末年,清政府国力孱弱,从孱弱,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始,清政府一共和列强签订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不平等条约,从赔款到割地,中华大地变得满目疮痍,但是最让人心痛的还是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始建于康熙46年(公元1707年),先后经过了150年的修缮,融合了各方能工巧,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被称为“万园之园”,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但是他却历经了两次劫难,导致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只剩下一片废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这是圆明园的第一次劫难,他们疯狂劫掠,五千年文化瑰宝悉数被毁,最后被一场大火烧成了灰烬,大火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后同治皇帝拨款对部分建筑进行了修缮。第二次劫难彻底摧毁了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变成了一座废墟。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紫禁城也被占领,但是相比于圆明园,紫禁城的大部分还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1. 首先不要以为八国联军是出于好心才没有破坏圆明园,八国联军心里的算盘打的比谁都好。他们知道和整个中国的经济相比,圆明园只能算九牛一毛,所以八国联军的最终目的还是想要控制清政府,控制了清政府就等于控制了整个中国,控制了整个中国的经济,这才是八国联军最真实的目的!

  2. 八国联军属于远征,给养本就补给不上,如果再找不到清政府议和,这次“远征”很有可能就会无功而返,这是这些侵略者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就占着圆明园等着清政府议和。

  3. 如果清政府不愿议和,八国联军必然焚毁圆明园,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才是故宫没有被焚毁的关键性原因。


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不被人欺负,这是铁与血的教训,幸运的是我们的祖国现在越来越强大,再也没有人可以欺负我们了!

10

这里有一个牵涉到川岛芳子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八国联军为什么没有去破坏故宫。

众所周知,川岛芳子有一个干爹,她的干爹“川岛浪速”可不是简单人物。


川岛浪速,

他一生为征服中国为志向,1911年他写过一本书——《吞并支那之计画》,他是一名“文化间谍”。

他曾经策划满蒙独立运动,曾经刺杀张作霖。

这个人有一张厉害的嘴,非常善于说服别人,当年日军侵入台湾,他是谈判专家,曾经说服了淡水河的六堆族人接受和平。

日军入侵朝鲜的时候,他也是作为谈判专家随日军行动的。

甲午战争中,川岛浪速是日军的首席华语翻译,带着日军入侵过山东。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川岛浪速作为“日本外交官”跟随在日本侵略军之后,也进入了北京。



与此同时,北京城中正有一个大清铁帽子王“肃亲王善耆”大发雷霆,因为他听说慈禧竟然放弃守土职责跑路了。

于是,快马加鞭追上了慈禧一行人,力劝慈禧回銮,慈禧不听,说:“要不,你回京看看去吧,北京城就全权交给你了。”

善耆回京一看,莫说圆明园了,连自己的肃亲王府都被烧的一干二净了,痛心异常,“这不是一群野蛮人吗?说什么科技发达,西方先进文明国。”

结果到了故宫一看,故宫反而一如故常,毫无损坏。

打听之下,才知道,有一个川岛浪速当时说服了包围故宫的清军放弃抵抗,但也保证了可以说服八国联军不破坏故宫的一草一木。

一句话,当时是川岛浪速利用他的影响力上下奔走,既说服了大清的守卫故宫军队接受“和平”,也说服了八国联军停止烧杀,而保住了故宫!



善耆很是感激,于是去拜访了川岛浪速,从此也开始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政治友谊”以及“个人友谊”,乃至于,最后善耆对川岛浪速“托妻献子”。

当然了,可惜所托非人,害死了自己的女儿金碧辉(川岛芳子),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聊。

两个人结识之后,因为北京城被八国联军划区分块管理着,很是不妥,毕竟这时候的大清也要算主权国家啊。

于是,川岛浪速帮助善耆建立了“警察制度”,组织了一帮子警察接管了北京的治安以及市政管理。

同时新建立的警察也把故宫保卫了起来,避免了被大清国老百姓趁火打劫。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当时圆明园的被破坏殆尽,大清的老百姓亦“居功甚伟”。


肃亲王善耆和川岛浪速的办理现代警察制度,要比袁世凯在天津办警察早一年多。

后来,川岛浪速因为保护故宫有功,被任命为“故宫监督”,给予“客卿二品”待遇。


嗯,侵略者摇身一变,成了大清的二品官员了。

实现了慈禧的政策“宁予洋人不予家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