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照历史资料上的介绍来看,鬼谷子不像是一个人名,更像是一个称呼,就好像是夫子一样,是人们对这个老师的尊称。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可以完美地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横跨数百年的历史人物,都可以是鬼谷子的学生了。

有资料表示,苏秦、张仪生活的年代不同。且不论这种说法真假与否,一旦鬼谷子只是一个称呼,很多人都可以担任的话,那么不管他们是否在同一个年代,那就不矛盾了。

在我看来,鬼谷子可能是一个特殊的学校。

  • 1、鬼谷子这座学校,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诚如这世上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鬼谷子或许也是这些众多学院中的一种,只不过在这座学校里面,所教授的不是普通的知识,而是治国平天下的本事。

鬼谷子的学生,出来以后,有很多在历史上是留下名号的。他们在那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比如说领六国相印的苏秦和带领秦国抵抗六国的张仪。比如说联合五国讨伐秦国的公孙衍,以及魏国大将军庞涓和帮助齐国战胜魏国的孙膑等等。

这些人是足以改变历史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见,鬼谷子这所学校一点也不简单,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安邦定国之士。

  • 2、不是所有学生都很出名。

当然,不是鬼谷子的所有学生,都能够那么出名。在这所学校里,既然有优等生,自然就有成绩比较差的,甚至有毕不了业的。

不少学生,连学业都没有完成,他们又如何到各路诸侯国那里去一份差事呢?就算有些勉强毕业的,他们的成绩比较差,也无法成为改变历史的人物

真正能够改变历史的人物,一定是那种比较好学又比较聪明的学生。这些人他们能够妥善利用自己的天赋,足以改变历史。

  • 3、名校和学生是相辅相成的。

抛开现在学校有科研成果以外,过去的学校是靠什么出名的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靠学生。学生毕业以后是否成名,有多少成名,直接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名声。

这所学校硬件条件再好,如果培养不出一两位高材生来,那这所学校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出名了。毕竟学校不是家,住得再好、吃得再好也比不上成绩好。

很显然鬼谷子是那种非常著名的名校,若干学子前往这里求学,因为这所学校里出来了很多著名的人物。

学校把他们培养成才,而这些被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历史上取得了很多丰功伟绩以后,自然又会使得学校更加出名,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学生跨时空出现,我觉得也不是什么问题。

  • 1、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时代的?

此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苏秦和张仪在《史记》当中,有明确记载,是在同一个时代出现过的。

但是同样是《史记》中也有自相矛盾的一点瑕疵,而在《战国策》当中,很显然这两个人就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了。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於齐,而习之於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史记》

那么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我认为历史上不止一个苏秦。试想一下,历史上为何有两个楚怀王?因为项梁他们为了复国,所以将义帝重新封为楚怀王。

其实道理或许是一样的,看过《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朋友们,一定会被里面的人名给绕晕了,因为他们的子孙后代,常常要用祖先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孩子命名,尤其是祖母乌尔苏拉,是最喜欢给孙辈们起儿子们的名字。

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史记》

这样一来就可以完美解释这件事了。《战国策》里的苏秦,很可能是《史记》里面苏秦的先辈,取相同名字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司马迁在搜索历史资料的时候,自然是搜集到了两个苏秦的资料,他只甄选了其中一个他认为合理的记录在案罢了。

  • 2、张仪和公孙衍应该是一个时代的。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张仪和苏秦同时存在,那的确是有争议的。不过张仪和公孙衍是否同时存在,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论。

公孙衍或许就是和苏秦把关系搞错乱的那个人,因为他的事迹和苏秦有几分相似。公孙衍原本是在秦国做官的,曾经帮助秦国从魏国手里夺回了五百里河西之地。

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公孙衍所谓邪?”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张仪已卒之後,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相印,为约长。---《史记》

可是公孙衍是个贪财之人,在得到魏王贿赂以后,居然放弃了攻打魏国,这件事被张仪揭露以后,公孙衍在秦国没的混了,只好逃到母国魏国。

此后公孙衍就跟张仪不对付了,两个人互相掐架斗了很长时间,所以说这两个人是一个时代的,的确有比较明显的证据。

  • 3、众多学生,相差数百岁的都有。

按照史料记载,鬼谷子的学生,年龄跨度非常大,这不由得让人怀疑,鬼谷子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人,这就引出了我开头所提出的观点。

鬼谷子的众多学生中,商鞅是秦孝公时期的人,而李斯则是秦始皇时期的人,两者之间相差了六代君王,你觉得会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鬼谷子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所学校或者一个职位的称呼,类似于夫子。夫子有孔夫子、孟夫子,鬼谷子何尝不是其中之一呢?

总结:针锋相对,那是后人给总结出来的。

司马迁显然对先秦时代人物的认识,其实也是比较片面的,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司马迁所能搜集到的资料少之又少。

为此他只能将能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毕竟谁也没亲眼见过这帮人。将他们合并归类以后,按照司马迁的写作手法,自然他们变成了一对又一对的人。

比如说苏秦和张仪、公孙衍和张仪、孙膑和庞涓等等。而《战国策》其实就更加比司马迁的不靠谱了,因为这本书是一系列散乱的资料,连作者名字是谁都不知道,真实性可见一斑。相比较而言,司马迁的《史记》是经过反复考究后的成果,更有说服力。

参考资料:

《史记》

《战国策》

最佳贡献者
2

鬼谷子说:“爷就是一个传说”

鬼谷子可能不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的集合体。要说战国时期纵横家、谋略家的鼻祖那就只有一个人了,他叫王诩,又名王掸,因经常入云梦山鬼谷悟道修行,得名“鬼谷子”。他的著作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经》。

传说之中他的弟子有庞涓、孙膑、张仪、苏秦,其他多有附会为他的弟子,譬如黄石公、李牧、吕不韦、王翦、尉缭子等,后面这些人是鬼谷子弟子的可能性非常小。

鬼谷子生卒年代都不详细,不能确证的确是一个人,但鬼谷派的弟子却大都找上门来啊。至于鬼谷子一代之招收两名弟子的说法多为民间传说,没有历史依据。(鬼谷子剧照《鬼谷子传奇》)

苏秦和张仪是一个年代吗?

《史记》上说苏秦和张仪共同拜入鬼谷子门下,苏秦自认为赶不上张仪,学成之后,各自奔诸侯展开游说,施展自己的才能。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批的帛书,其中就有一部《战国纵横家》,此文披露,苏秦和张仪并不是一代人,谈不上是师兄弟。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而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相差了25年之久,整整一代人。况且苏秦几乎所有的政治活动绝大部分是张仪死后才开始的,根本形不成所谓的对抗。(苏秦剧照,发迹于燕国)

《战国纵横家》一书共有27章,11000多字,其中有十一章同《战国策》、《史记》差不多,其他都是其他史书所没有的,足可以勘察史书记载的错漏,弥补《史记》、《战国策》的缺失部分。

里面保留了苏秦多个对诸侯国的建议上书,有:《苏秦自赵献书燕王章》、《苏秦使韩山献书燕王章》、《苏秦使盛庆献书于燕王章》、《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苏秦谓燕王章》、《苏秦自梁献书于燕王章》、《苏秦谓齐王章》、《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等。(张仪剧照,发迹于秦国)

张仪的私人和政治对手是公孙衍。

儒家经典《孟子》中记载,张仪和公孙衍是合纵连横的对抗者,文中说: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

这两个人相提并论,这也证明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手,合纵连横的政治推手。(公孙衍剧照,张仪最大的政敌)

张仪倡导连横,公孙衍宣传合纵,是典型的政治对手。两个人在政治上斗的你死我活,所以《孟子》上才有上述一说,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获得采纳,使得诸侯各国战乱不断。秦惠文王是张仪最大的靠山,公元前311年去世,张仪失去支持,公孙衍趁机挤兑张仪:

惠王卒,武王立。张仪、魏章去,东之魏。蜀侯煇、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史记》)

秦武王也不太相信张仪,用其他人代替了张仪,而公孙衍却风生水起。张仪死后,公孙衍做了秦国宰相,佩戴五国相印,成为“约长”。

3

苏秦和张仪同是鬼谷子的学生。二人是师兄弟。

之后,苏秦联合山东六国对付秦国,搞合纵。

张仪则辅助秦国,破坏山东六国的联合,搞连横。

从表面上看,这师兄弟是敌人。

其实,这是这俩人事先商量好的合作。俩人可以说是相反相成。

张仪搞连横,山东六国害怕,就拜苏泰为相,挂六国相印。获得巨大财富,着实威风了一把。

苏秦搞合纵,对秦国形成威胁,秦国才用张仪为相,搞连横破坏六国联合。张仪在秦国也混得风生水起,十分惬意。

整个这个时期,天下七国,被这俩师兄弟玩于股掌之中。演了一出合纵连横的精彩大戏。

公孙衍也搞过合纵。但比苏秦、张仪的名声小多了。

苏秦、张仪算得上是一时人杰了。

欢迎点评。

4

文友,谢邀,鬼谷子真的存在吗?

鬼谷神踪踪-阴谋家的味道

鬼谷子,这名字听起来多少有些阴谋家的味道。古人云:“人死魂魄为鬼。”(《正字通)))对于历代的无神论者来说,沾有“鬼”字的词儿虽然已不具备阴曹地府的内容,但却总带有那么一种阴险或神秘的味道,如神出鬼没、鬼使神差、鬼斧神工、鬼计多端、鬼头鬼脑、鬼鬼祟祟等等。


因此,《鬼谷子》这本书,单看其名字,就给人以一种歪门邪道的感觉,再翻翻内容,讲得又是纵横裨阖、应对权变之术,似乎更加印证了这种直觉。也许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过去的“思想史”、“哲学史”或“文学史”中,《鬼谷子》及其作者,似乎都没有什么合法的地位。即使在今天,我们偶尔在街头的书摊上发现这本书的时候,它也总是与《六韬八卦》、《奇门遁甲》之类神怪、迷信的东西排放在一起,旨在迎合某种“世纪末的情绪”。然而无论如何,经历了无数次的“焚书坑儒”、“破旧立新”之后,这部据说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著作竟然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还摆在书摊上产生着影响,因而就值得我们去认真对待。更何况,既然人不可貌相,书又岂能貌名呢?

先说名。其实,据较早的资料看,《鬼谷子》是书名依了人名,人名又依了地名。《史记·苏秦列传》云:“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云:“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据《论衡》的《答俊篇》和《名零篇》记载,苏、张二人随鬼谷先生学纵横术,鬼谷子考察他们的方法是掘地为坑,自己坐在坑中听他们游说,谁能说得先生泣下沾衣并被吸引得爬出坑外,谁才算学成毕业了。这段记载显然有些传奇色彩,而苏、张、鬼谷又确实都是一些传奇人物。我们知道,苏秦、张仪均为战国时代风云一时的纵横家,而作为他们的老师,鬼谷先生又何以得名呢?


《史记集解》引东晋学者徐广的话说:“颖州阳城有鬼谷,盖其人所居,因为号。”而唐代学者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则认为,“扶风池阳、颖州阳城并有鬼谷墟,盖其人所居,因为号。”此外,《史记·椿里子、甘茂列传》所载苏代游说秦王的一番话中又提到了一处位置不详的鬼谷。至于真正的鬼谷应在何处,那就只有留给历史地理学家去研究了。据说,现在已经被“考证”出来的鬼谷已有数处,且处处山清水秀、谷静洞幽,大抵都是高人隐士陶冶性情、著书立说,乃至于炮制阴谋的好地方。谁让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锦秀呢?相信随着旅游资源的被重视,还会有更多的“鬼谷”被不断地发现出来的......。

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鬼谷位于何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以地名为人名的作法,似乎摘去了蒙在鬼谷子脸上的那块神秘的面纱。自号鬼谷,反倒有些光明正大的味道了。然而这只是一种说法。与之不同的另一种观点是乐壹为《鬼谷子》做注时所说的:“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如此说来,《鬼谷子》不是什么苏秦老师的作品,而是其自己的著作了。仔细想来,这种说法也有其意义,至少它进一步加深了此书与纵横家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可供遵循的原则:判定纵横家之历史意义与判定《鬼谷子》之社会价值这两件事情,其实是不可脱离的。当然了,第三种说法也还是存在的,由于《汉书·艺文志》中未曾著录此书,因而有人怀疑它是六朝时代某位好事者的伪作。此类情况常常是不可不查而又无从查起,于是便留下了一个个悬案。然而倘若我们放弃由人名、书名、地名所带来的困扰,舍“名”就“实”,分析一下《鬼谷子》的具体内容时,此类问题反倒容易解决了。从内容上讲,这部奇书讲的是一种奇怪的学说,叫做“纵横摔阖之术”。


所谓“纵横”者,合纵、联横是也。这与战国时代苏秦、张仪的外交政策的确有着直接的关系。所谓“裨阖”者,阴阳、开合是也。大而言之,它是天地万物的门户;小而言之,它是人之翁动不已的嘴巴。何以见得?《鬼谷子·摔阖》云:“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之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又云:“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皆由此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摔阖,制之以出入。裨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由此可见,如果说“纵横”是苏、张等人的外交政策,那么“裨阖”则是其实现这一政策的具体手段—游说。

说到底,所谓“纵横摔阂之术”,实际上就是有关策士游说的应对权变技巧罢了。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无论《鬼谷子》的作者是苏、张的老师,还是苏秦本人,抑或是后人对其外交实践的理论总结,总归与战国时代纵横家们的社会实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而我们对于这一特殊的文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加以判断和分析春秋战国,是一个策士纵横、百家齐放、乱世出英雄的时代。所谓“乱世”,是由于周天子已失去了统治的权威,致使诸侯列强之间开始了你死我活的征伐与兼并。


所谓“英雄”,是指那些地位不高的士子可以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而参与安邦治国的社会实践,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可能出现儒、墨、道、法的各领风骚;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苏秦、张仪这类独具特色的政治外交家。“策士”这类人物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的一大景观,他们无权无势、无兵无产,却能够奔走于大国之间、往来于诸侯之前。他们在列强之间翻云覆雨,既可使之化敌为友,又能令其反目成仇;他们在诸侯之间呼风唤雨,既可使之保全社樱,又能让其国破家亡。因此,他们虽不是诸子,但却比诸子更加显赫;他们虽没有王冠,但具有无冕之王权。

据《史记》和《战国策》说,苏秦少时曾出游数载,结果“大困而归”,遭到兄嫂们的耻笑。兄嫂等人劝其治家产、力工商,买上两顷好地安安生生地过日子。而苏秦却头悬梁,锥刺股,闭门读书,得太公《阴符》之谋。几年以后,他云游四海,合纵诸侯,终于挂六国之相印,衣锦而还乡。此时,兄嫂们伏地奉食,不敢仰视。苏秦笑曰:“何前据而后恭也?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其得意之态,真乃溢于言表。那么,策士们究竟是凭借什么而博取卿相之位的呢?


《史记》云:“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夕共执张仪,掠答数百,不服,释之。其妻笑曰:`嘻了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夕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可见,这三寸不烂之舌确实具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了。这便又 回到了《鬼谷子》的话题。《鬼谷子》所研究的游说之术,实为当时的士子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大约与苏、张同时而稍晚的韩非子,曾著有《说难》一文,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韩非子从切身的经验出发,曲尽了士子游说君王时所可能遇到的重重障碍,真给人以“欲说还休”之感。而《鬼谷子》却大有知难而上的意思。它由嘴巴之开合、天地之开合,直至上升为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裨阖 之道,以阴阳试之。”

《鬼谷子·裨阖》这样一来,它的“纵横裨阖之术”,就不仅仅是一种言说的技巧,而本身就具有了哲学的高度。我们知道,由于受《周易》思想的影响,战国时期,以“阴阳”为中心的哲学派别相当活跃。其中的一部分人比较重视从“阴阳”的角度来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可说是“自然阴阳派”;另一部分人则企图从“阴阳”的角度来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说是“社会阴阳派”。

欢迎关注北大君,学术历史通俗化

5

苏秦和张仪不是同时期的,当然也不能肯定是公元前284年去世,也有证据说明苏秦死于公元前317年,比张仪死的早,苏秦的活动时间是有问题的,所以你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张仪的对手确实是犀首;鬼谷子收的弟子不是每代2个,只是刚好这两个在那一代弟子里比较出名。

6

张仪跟苏秦不是一个时代的。张仪辅佐秦国的时候,苏秦还一定出生了,等到苏秦出名,张仪已经去世了。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公孙衍也是纵横家,但他不是鬼谷子的徒弟。

7

关于鬼谷子苏秦张仪以及公孙衍之间的关系,在史料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给后人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第一,没有鬼谷派的说法,也没有鬼谷派每代只收两个弟子的说法。鬼谷子的称呼确实有,但是这究竟是一个具体的人还是只是一种可以代代相传的称号就不是很清楚了。只能说由于涉及的史料时间跨度很大,所以相对来说后一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通俗的讲就是鬼谷子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类似于门派掌门的这样一种身份的特殊称号。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领袖被称为矩子,并不是特定的一个人,而是可以代代相传的。鬼谷子应该是类似于这样一种情况。

第二,关于张仪苏秦和公孙衍三人的时代问题。在近代以前,普遍认为三个人大体在同一时期。随着近代以来出土文献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张仪要比苏秦的年代更早一些,他和公孙衍应该是同一时期的。而之所以形成张仪和苏秦在同一时期的观念,是因为史记张仪列传当中第1句话就明确指出,张仪曾与苏秦共同到鬼谷子先生门下求学。

根据近年来出土的文献,张仪的活动时间要远比苏秦更早。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犯这样严重的错误呢?关于这一点,有两种解释。第1种解释是纯粹技术性的。这种观点认为司马迁在整理资料的时候,把苏秦的哥哥和苏秦两个人混同起来。第2种解释则认为司马迁是有意为之。司马迁刻意把这两位合纵连横的代表人物放在同一时期以增加历史的故事性。而这两个人都是比较典型的小人物,奋斗成功的故事,期间还经历过磨难。司马迁之所以偏爱这两个人,原因也是因为他自身的经历和这两个人有共鸣之处。

至于公孙衍。现在所知甚少。除了史记当中数百字的记载以外,没有特别系统的资料。战国策当中有零星的记载。从这些资料来看,他应该是和张仪同时代的人。不过史记当中没有说他是鬼谷子的传人。从名字来看,很有可能是当时的没落贵族出身。他和张仪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两人既曾经同在秦国做官,同在魏国为官,在同朝的时候相互争宠。又曾经各为其主,互相攻击。就目前的资料来看,他确实是张仪的主要政治对手。

总的来说,由于先秦时期史料不足,很多历史的细节没有办法完整的复原。而且还会出现内容相互矛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史料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8

鬼谷子的弟子能考据的只有苏秦和张仪,至于其他几个回答中的什么庞涓 孙膑都是无稽之谈,完全没有史料支撑。

史记中对于鬼谷子的描述只有两句,一个是张仪师从鬼谷子 一个是苏秦师从鬼谷子,然后就没有了。

通过苏秦 张仪我们基本上可以得知纵横家比较擅长的就是谈辩,但是纵横家绝对算不上著名的学说,只是现代给吹起来了。

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不从得知,鬼谷子可能有很多弟子但是真正出名的肯定是只有苏秦张仪

9

鬼谷子应该既是一个学派开创者,又是一个学派门派,后世可能掌门人承袭鬼谷子的名号,鬼谷一门人才济济,从范蠡,苏秦张仪,孙髌庞涓,到尉辽

10

《史记》中记载的是苏秦和张仪生活在一个年代,《战国策》中记载的却是苏秦比张仪晚了30多年,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张仪生活在秦惠文王时代是没有争议的,有争议的是苏秦生活在生活在哪个年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