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秀的身世

这个问题要从刘秀的出身说起,刘秀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西汉的诸侯王从刘发这一代开始就没有了以往的好日子过,为何这么说呢?

汉景帝之后继位的就是异常强势的汉武帝刘彻,在刘彻当皇帝的时候,开始实行“推恩令”,名义上是给“恩”,实际上是在给诸侯王掐脖子,一个郡王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会全家变成平民,其他列候就更惨了。

刘秀一家就是这样,传到他们这代的时候,刘秀三兄弟已经差不多是平民了,但他们家里还是挺富有的,而且皇室族谱上还有他们的名字,表面上还是被人承认的皇室后裔。

刘秀起兵

如果是承平年代,这个身份只是一个荣誉,带不来多少实际利益,毕竟皇族可太多了。

但刘秀他们处于乱世,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天下烽烟四起,其中势力最大的两股起义军分别是绿林军和赤眉军。

天下义军刚开始轰轰烈烈反抗王莽的时候,刘秀的大哥刘縯就变卖家产以自己平时结交的豪杰为骨干加入了起义军的浪潮中,因为皇族后裔的身份,而且为人豪爽,他很快就成为义军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位首领了。

但这时候刘秀还没有加入起义军,而是在观察局势变化,直到他确定天下已经彻底大乱,新朝无力镇压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之后,刘秀才带着自己的心腹人马在宛城起兵。

刚开始的时候,刘秀的春陵军兵微将寡,而且装备很差,以刘氏宗亲和南阳本地豪杰为主,作为首领的刘秀甚至连战马都没有,只能骑牛作战。

昆阳之战,刘秀崛起

虽然在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刘秀凭借远见卓识和超强谋略,不但保全了自己的小队伍,还不断吞噬、合并了其他的义军,逐渐发展成为义军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支。

但在昆阳之战前,刘秀依旧没有进入义军的核心圈子。

公元23年,绿林军主要将领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称为更始帝,对此刘秀、刘縯兄弟十分不满,但实力弱小又没有发言权,且外有强敌,只能忍气吞声。

绿林军建元称帝之后更加激怒了王莽,新朝派出42万大军前来扑杀新生的更始政权。

刘秀的部队被迫撤回昆阳,仅有9千余人。其他将领十分惶恐,想要弃城分散逃跑,但被刘秀劝阻了。

他自己在王莽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冒着极大的风险带领十几名骑兵连夜出城去搬救兵,其他人本以为刘秀是在找借口自己逃跑。却没想到还真让刘秀从周边的定陵县、郾县先后搬来步骑并1万7千多人的援兵。

利用王莽军轻敌的心态,且久攻不下疲惫之际,刘秀带领援军有如神兵天降,反复冲杀,斩将夺旗,汉军士气大振,王莽军却依旧轻敌,又被刘秀冲击主营,杀伤无数,最后士气崩溃,各自只顾逃命。

昆阳城内守军乘势杀出,与刘秀里应外合,王莽军互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更为神奇的是,这时候突然天生异象,狂风暴雨毫无征兆地降临,一边是河水暴涨,一边是天上乱飞的石头,王莽军尸横遍野。

号称百万之众,实际兵力40余万的王莽军主力,就这样不可思议地被弱小的刘秀在昆阳打败并消灭其主力,刘秀从此声威大震。

因为昆阳之战的种种神奇,后世许多人称刘秀为位面之子。

绿林内乱,刘秀称帝

此前,刘秀的大哥刘縯因为威望高,资历老已经被更始帝封为大司徒,这下刘秀又立下如此大功,几乎赏无可赏。

就在刘秀马不停蹄攻城掠地的时候,因为害怕刘秀兄弟强势崛起威胁到自身利益,绿林军主要将领以更始帝的名义杀死刘縯,因为在他们看来刘縯的威胁比刘秀要大的多,刘秀只是这一次运气好突然立了功,但在义军内部没有根基,没有什么威望和资历。

大哥无辜被杀,刘秀内心十分悲痛,但他却选择了强忍悲痛,主动返回洛阳,向更始帝刘玄谢罪,不但主动要求不领昆阳之战的大功封赏,还说兄长犯上他也有错,请求处罚。

刘秀的这一系列动作成功地骗过了更始帝和那些绿林军首领,消除了他们的猜忌和疑虑。不但没有处罚刘秀,还被他感动,封刘秀为武信侯。愚蠢的他们大概不知道什么叫“斩草不除根,遗祸无穷”。

之后刘秀回到军中加紧了培植亲信巩固自己权威的脚步,随着一场接着一场的胜仗,刘秀自身的实力也更进一步加强。

终于再次引起了更始帝及绿林首领的不安,他们封刘秀为萧王,要求他交出手中的兵权回长安。

但刘秀是何等聪明之人,而且有大哥刘縯的事迹在前,他怎么会再上当?刘秀以将在外为由拒绝回长安,并授意手下将领杀死更始帝派在军中的心腹,收编他们的军队,更始帝派到各地的太守也被刘秀下令杀害,刘秀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

其后,刘秀更是在今河北邢台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国号仍然为汉。

刘秀为何立国号为汉

前面说过,刘秀本身就是西汉皇室后裔,他起兵也是打着匡扶汉室这个旗号聚拢人马,争取人心。

绿林赤眉军也是以王莽篡汉为由起义的,你不能把王莽政权推翻了,自己又另立山头。

而且,刘秀称帝的时候,更始政权还在,把国号定为汉,也更能名正言顺地与对方争夺人心。

毕竟当时的大众心里,还是非常认同刘家人的,而且对王莽欺负孤儿寡母非常的不耻的同时更加同情刘家。

最佳贡献者
2

刘秀是个开国皇帝,可为何会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称帝,建元建武,国号为汉,史称“东汉”,也称后汉。刘秀为什么会沿用汉做国号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我简单说说个人的看法。

  首先是因为刘秀的出身,他真的是汉室后裔。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是汉景帝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和其他宗室一样,刘秀的先祖,因为遵行推恩,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有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可当了,刘钦去世,刘秀兄弟们就都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彻头彻尾的平民。(网络图)

  刘秀虽是平民,但毕竟姓刘,祖先是真正的阔过,和后世刘渊之类的冒称,完全不同。如果汉家天下仍然是刘姓当家,他也许就一直做着小百姓,可王莽篡了汉,建立新朝,刘秀等宗室子弟起来和王对着干,也就正常了。

  其次是汉这个旗帜好用。咱们中国人,行动先讲究个名分,王莽行不义之事,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但哪个名号,都没有“汉”好用,因为王莽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的,是刘家的天下。人们心里,对“汉”依然有着强烈的亲和感。

  刘秀是个聪明人,也是个谨慎人,据《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会同大哥刘縯,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舂陵正式起兵。

  更始元年即公元23年,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首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复用汉朝旗号,笼络了一大批人,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虽不满,但只能静观其变。这支队伍其实和东汉末的联军有点像,但为什么没有一开始就崩?一来是强敌在前,二来是汉的大旗不能随便反。刘秀兄弟屈居其下,甚至是刘縯被刘玄杀掉,在力量还没有到达优势时,他也不能反。

  后来,刘秀甩开刘玄单干,邓禹劝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虽然刘秀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好,各处都有称帝的小政权,但是相较而言,刘秀的个人能力最出色,最能找最能扛,运气也相当不错,所以,最后,他取得了成功。

  刘秀起兵,刘秀军对抗王莽,都是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重兴汉室,所以,刘秀虽是东汉开国之君,却也是沿续汉室,恢复汉家荣光,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个人出色的能力,但与“汉”的号召力可分不开,所以,他以汉之名立国,是顺理成章的事。

  个人浅见,抛砖引玉,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3

无他,名正言顺耳!

刘秀,高帝刘邦九世孙,景帝刘启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六世孙,高祖舂陵节侯刘买,曾祖郁林太守刘外,祖钜鹿都尉刘回,父南顿令刘钦,谱系清楚的汉室宗亲,比刘备那种“汉室宗亲”名头靠谱得多。

刘秀本支,因武帝“推恩令”,自刘外开始,便没有了爵位,成为平民,但是家世还是显赫,世代为官,舂陵侯国自湖南零陵北迁至河南南阳后,舂陵子弟大都是南阳豪族,地方实力派,与地方其他豪强联姻,不是没有根基的普通人,刘秀母族樊氏就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豪族,地方上有人犯事,逃到樊家,官吏都不敢上门捉拿。

?刘秀出生时,父亲刘钦是济阳令,后迁南顿令,好歹正儿八经的县级官员,皇室宗亲,虽然在刘秀九岁时就去世了但是刘秀兄弟依靠外家及担任萧县令的叔父刘良,生活也是比较从容的。年轻时,刘秀就前往长安,成为太学生,学习“尚书”,并通晓大义。

汉末,元成哀平渐次疏于政事,荒嬉无度,朝政日益衰败,诸帝昏聩不堪,多委政母族致使外戚逐渐掌握大权,其中成帝母族王氏最终获得政争最后的胜利。外戚王莽掌权之后,经其多年掩饰、沽名钓誉之下,终于在初始元年十二月(9年1月),自皇太子刘婴手接受“禅让”,夺取皇位,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国。

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王莽改制”?,其中有利有弊,而弊多利少,并有大量空想化、不切实际的制度,改制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相反却造成百姓无所适从,赋税、徭役负担相对于汉时更为加重,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人心思汉越来越明显,悲惨生活使百姓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此时的刘秀,名义上还是皇室后裔,但已经是远支旁庶,疏离一脉。其为人“多权略”?,处事谨慎。在旁观了多年以后,刘秀眼见王莽倒行逆施,民怨沸腾,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经深思熟虑,天下确已大乱,刘秀方才决定起兵。?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等人自宛城起兵,开始就明确打出“复高帝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其带领宾客从宛城来到舂陵,会合长兄刘演,一起举兵。??

刘秀兄弟起兵后,联合南阳舂陵宗室子弟,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主力即为舂陵刘氏宗亲及和本郡豪杰,初期因物资奇缺,刘秀骑牛上阵,后世称刘秀为“牛背开国皇帝”。舂陵军先后与新市、平林、下江三军进行了联合,大破新莽军,扩大了力量。?

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同为舂陵子弟的宗室刘玄,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即更始帝。对此,刘秀长兄刘縯及南阳舂陵宗亲极为不满,但绿林军人多势大,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更始帝授刘縯大司徒,授刘秀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复用汉朝旗号,大震新莽,王莽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精兵四十二万,直扑向昆阳宛城,欲消灭更始政权。?

同年五月,刘秀从阳关(今禹县西北)撤回昆阳,此时新莽军已逼近,刘秀率十三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于是向昆阳城发起进攻。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

新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六月初一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

随后刘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新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新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天下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正当刘秀在马不停蹄的攻城略地时,噩耗传来,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刘秀遭受打击之下,强忍悲伤,益发谦逊,悲愤不形于色,?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谢罪,彰显其隐忍负重、韬光养晦的本色。

汉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刘秀在他人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割据政权首领王郎。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的实力,使更始帝开始不安,于是遣使至河北,封刘秀萧王,令其交出军队返回长安。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并授意部属将更始帝所派替代自己及接管河北者斩杀,收编其兵马,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接着刘秀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展开作战,击败对手后迫降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将其中的精壮编入军中,实力大增,此后刘秀被称为为“铜马帝”。?

汉??更始三年、建武元年(25年)六月,“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一是本就身为高帝后裔,孝景皇帝七世孙,二是?表重兴汉室之意,所以刘秀建国没有取用“萧”或者“舂陵”以至其他字号为国号,而是仍然使用“汉”的国号,重建汉宗庙,以孝元皇帝刘奭为皇考,再立汉社稷。

后世史家称后汉、东汉,刘秀也被后世子孙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两汉诸帝,只有高皇帝刘邦、光武皇帝刘秀,因一个开国,一个中兴,没有加谥号孝字,这可以看出刘秀得功绩之高!)

经过十二年的征战,至建武十二年(36年),刘秀先后消灭赤眉建世政权(假手灭更始政权)、梁王刘永、齐王张步、海西王董宪、朔宁王隗嚣、隗纯、成家皇帝公孙述,统一全国、克定天下。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的中华再次归于一统。

统一后的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发布释奴令和禁残令,自西汉末年以来,失地平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汉末战乱之后土地荒芜、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实行轻徭薄税,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罢免贪官污吏,加强中央集权,裁撤官吏,合并郡县,极大的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至建武中元元年(56年)刘秀崩逝前一年,汉在册户口人数达到了两千多万,比其即位时增长了一倍还多,国家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所以后世史学届称刘秀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又因其间国势昌隆,号“建武盛世”。

赞曰:炎正中微,大盗移国。九县飙回,三精雾塞。人厌淫诈,神思反德。光武诞命,灵贶自甄。沈几先物,深略纬文。寻、邑百万,貔虎为群。长毂雷野,高锋彗云。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刘庸、代,纷坛梁、赵。三河未澄,四关重扰。神旌乃顾,递行天讨。金汤失险,车书共道。灵庆既启,人谋咸赞。明明庙谟,赳赳雄断。于赫有命,系隆我汉!------《后汉书 光武帝纪》




4

为什么刘秀做为开国皇帝,会沿作“汉”做为国号?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西汉后裔。

刘秀本来就是“汉”的后裔,他的身上流淌着西汉皇室的血液,刘秀本人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世孙,是济阳县令刘钦的第三个儿子。

刘秀定居在南阳的原因是由于他的第六世祖,也就是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封在南阳。不过到刘秀这一辈的时候,封爵的传承已经结束,他的父亲刘钦也只是个县令而已。还好他爹刘钦娶了一个湖阳巨富之女——后来的光武帝之母,闺名叫樊娴都。

传说刘秀出生的时候,天降祥瑞,就跟哪吒出生一样,家里发出红光。当时的人们都说这是吉兆。正好当时济阳县野外的田地里长出了个一株结有九个谷穗的稻子,刘钦就给儿子起名叫“秀”,按《说文解字》的解释,“秀”本来的意思就是植物抽穗开花,有表演……哦不,有优秀的含义。

小刘秀的人生特别坎坷,9岁就父母双亡成了孤儿,他和他哥刘演一起被寄养在叔叔刘良家里。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老刘家的天下改姓了,他叔刘演心里一直想着恢复汉室江山,遂广交天下游侠豪杰,为之后做准备。而那时候的刘秀,除了喜欢读书,就是喜欢下地耕田,叔叔刘演经常取笑刘秀没有出息。

20岁那年,刘秀到长安求学。当时的新野有个名士叫蔡少公,此公擅长图谶,图谶其实就是算命,现在有个更时髦的名字,叫心理沙盘。蔡少公曾对着很从人说:“以鄙人对图谶的研究,将来的天子将是刘秀。”

大家不要误会,蔡少公嘴里说的刘秀并不是我们说的这个刘秀,而是国师公刘秀,恰巧和刘秀同名。

没想到站在一旁的刘秀听到了,就笑嘻嘻地说:“你怎么就知道以后的天子不是我啊?我也叫刘秀。”

其二,民心思汉。

新朝时,穿越之子王莽治理国家的理念太过先进,搞出了一系列到20世纪才普遍推行的新政,这就出问题了,老百姓们观念太过陈旧,哪里能跟得上穿越之子王莽的思路?

王莽以为挺好的政策,搞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民怨沸腾。新朝逐渐丧失了民心,老百姓们纷纷思念前汉朝,觉得还是老政策好啊,这家伙王莽也太能折腾了。

一句话,天下民心对西汉依旧有归属感。全国各地不断起兵伐莽,不约而同都是以汉朝的名义,汉室的凝聚力是很强大的。刘秀做为西汉皇室的宗亲,他起兵,没有道理不打“汉”的旗号,除非他的脑子被驴踢了。

当时的南阳宛城,李家是世族,李家的李通不知道从哪里听说“刘氏当兴,李氏为辅”这个说法,就主动上赶着结交刘秀,想一起共商起义大事。刘秀当时还很谦虚,觉得自己只会耕田读书,不如他哥哥刘演交游广阔,他一个人不行,若是兄弟合力,也许可举大事。

兄弟俩一合计,得,既然有人支持,那就起兵。

然后开始招募兵马,南阳的族人都很害怕,觉得造反毕竟是重罪,前途未卜。现在虽然不好过,但凑活着能过,造反失败脑袋可就没了,那就不能过了。

就在大家犹疑的工夫,刘秀戴着武人冠冕、穿着战袍出现在众人面前,南阳族人大吃一惊,都说:“刘秀向来做事小心谨慎,如今连他都造反了,看来这事靠谱。”于是,民众纷纷投奔刘秀。

公元22年11月,刘秀和哥哥刘演两兄弟在宛城起兵,刘秀时年28岁。

其三,以汉之名。

刘秀和哥哥刘演两个攻城拔地,兄弟两人在起义军中的名望越来越高,就招来了一些人的忌惮和猜忌。

为了削弱刘秀兄弟的力量,起义军里有一股势力拥立另一个刘氏宗族的的人作了皇帝,这人叫刘玄。注意,就叫刘玄,不叫刘玄德。大家不要搞混了。

刘玄这人没啥功劳,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心里很没底,如履薄冰地登了基,称为更始帝。不久,更始帝刘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威,找借口杀掉了刘秀的哥哥刘演。

刘秀心里万分难过。但他能沉得住气,他知道马上为哥哥报仇,不但仇报不了连自己也会被害,而且起义军也会分裂,统一大业会付之东流。

他强忍悲伤,在刘玄面前更加谦卑。见刘秀这么老实,更始帝刘率心软了,不只没杀刘秀,反而对他感到有点愧疚。

各路起义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入了都城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更始帝刘玄定都洛阳。

刘秀在洛阳整饬吏制时,他总是穿着传统正式的西汉官服,再加上他人又长得帅,显得又威风又得体。而更始帝刘玄的将领们,服饰穿着混乱不堪,又拖拖拉拉,一点也不讲究,竟然还有穿着女人衣服上班的,看上去说不出的滑稽。很多人见到刘秀禁不住肃然起敬,老臣们流着泪说:“这才是我大汉应有的风范啊!”

人们内心就把复兴汉朝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刘秀了。

刘玄没有治国的能力,而之后的刘秀顺应民心,凭借着他的军事天才和个人高尚的品格,先是昆阳大战、后又收复河北,一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当时的刘秀在将士心目中功勋显著、深负厚望。

最终,民心所向,天意所归,在手下将领们再三请求下,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邢台千秋亭登基称帝,立年号建武,史称后汉,后史称东汉,刘秀被称为汉光武帝。

从28岁到43岁,光武帝刘秀用了15年时间“复汉室之业,定万世之秋”,终于使天下重归一统,开创了大汉朝“光武中兴”的格局。

参考数据:《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东观汉记?光武纪》;《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蔡东藩《后汉演义》;东汉?王充《论衡》

我是老白,喜欢给个关注。

5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早在刘秀称帝之前,刘邦建立的西汉就已经灭亡了,而且还出现了好几个国家和皇帝,比如新朝王莽,汉朝更始帝刘玄,赵汉皇帝王昌,刘秀是这些人中最后一个称帝的,也是唯一一个重新统一全国的皇帝。

西汉灭亡时,王莽的新朝建立,新朝仅14年就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始帝刘玄,刘玄成为天下之主,但是天下并未完全属于他,还有黄河以北的几个州郡仍保持着观望的状态,毕竟天下太乱了。

当时刘秀属于更始帝刘玄阵营的,因昆阳之战刘秀驰援刘玄,并大败王莽新军百万,立了大功,被刘玄封为武信侯。后来,刘秀被刘玄派往黄河以北安抚各州郡。

这次安抚并不顺利,因为出现了一个赵汉皇帝王昌,原本刘秀想放弃的,但有两个郡支持刘秀,所以刘秀留了下来,并灭掉了赵汉。

刘秀在黄河以北发展的越来越壮大,更始帝刘玄不放心了,于是派人前往刘秀所在地河北,让刘秀交出兵马,回朝领赏。

刘秀本身就是一个有智慧、有理想的人,更何况黄河以北是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所以刘秀根本不愿意交出兵马。因此刘秀杀了更始帝刘玄的人,并于更始3年,也就是公元25年,于河北鄗县称帝。国号为“汉”。

刘秀为何不换一个国号,仍延续“汉”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刘秀被派往黄河以北安抚州郡时,心里就早有打算,他本身就是刘邦的九世孙,只不过血脉有些远罢了。刘秀用“汉”为国号,意思是说自己要光复汉室,安定天下,这也是他的初心。

当然光复汉室这个名头,很显然能深得民心,也能够让刘秀争夺天下时省心省力很多。

归根结底,刘秀就是为了光复汉室,因此用”汉“为国号,延续汉朝江山。

6

譬如做生意,有一个世界名牌,现在可以无条件供你使用,难道你还会傻傻地去自创新的牌子?更何况你可以轻松的证明,你对这个名牌享有继承权。

一、“汉”的国号,是第一个在整片中华大地上打响的大一统王朝的国号,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极为巨大,到如今,更见其影响的深刻与长远

西汉以前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的国号总是与暴政联系在一起。而秦朝之前的夏、商、周三朝,其统治都难以覆盖整片华夏大地。翻看中外历史,人类建立庞大统一帝国的尝试,到西汉建立前,几乎都是失败的。要么是根本无法实现统一、小国林立,要么是建立后迅速崩溃(譬如亚历山大帝国、秦朝),直到西汉,这才树立一个庞大统一帝国能够稳定长存的典范。西汉不仅实现了稳定,而且实现了强盛,其统治虽然在后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终究已经深入人心,有这样一个帝国品牌放在刘秀面前,刘秀当然要用。

二、事实上,“汉”的国号,不仅刘秀要用,他的竞争对手也都是抢着去用,甚至为此不惜乱认祖先

刘秀在河北最主要的对手王郎,他就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要抢“汉”的国号和正统来用。投降匈奴的卢芳也编出个刘文伯的名字来,抢“汉”的国号用。其实最正统的,应该是被王莽废掉的西汉末代君主孺子婴,他也被人拥立为帝,国号自然是“汉”。而梁王刘永的政权,自然也称为“汉”,他刘姓皇室的身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然而,最后还是刘秀,把汉家的正统抢到了自己手上。

这就像个抢财产继承权的过程,王郎、卢芳被斥为冒牌继承人,剩下刘婴、刘永、刘秀三个似乎都有资格,刘婴按理说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没有实力,最终,刘秀多管齐下、文成武德,将继承权抢了过来。

三、刘秀是肯定的开国皇帝,虽然大家熟知他是汉光武帝,但他的庙号实际是汉世祖,这就确定了他开国的身份

“世”有统系转移的意思,东汉朝廷自己也认为,刘秀继承的汉,已经在统系上转移了。东汉,不再是汉武帝的后代当皇帝了,而是转移到了汉武帝的兄弟长沙王刘发这一枝。“祖”这就确定了刘秀开国皇帝的地位,也就是说,只要东汉还存在,刘秀祭祀牌位是世世代代不替的,不像后来的继位皇帝,几世后血亲缘分尽了就要毁庙。所以说,继承汉的国号,并非说刘秀就是继位皇帝,因为刘秀根本就没有认西汉的哪个皇帝来当爹、当爷之类的,他早把世系上溯到了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汉武帝这一枝衰败了,长沙王这一枝在其后代刘秀的功业下盛放了,刘秀自然就是开国之君。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7

公元8年,安汉公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盲目的乱改导致新朝危机四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绿林赤眉之乱,因为王莽的一系列错误,绿林军多次击败新朝镇压军队,并且拥立刘玄称帝。

刘玄即位以后,年号更始,史称玄汉。这个时候,作为一众亡国之人的汉朝宗室都蠢蠢欲动,希望恢复汉家天下。公元23年,号称位面之子、身在南阳的刘秀兄弟二人也起事于舂陵,组成此后赖以建立的东汉的舂陵军。随后投奔刘玄。

但是刘玄在即位以后,开始骄淫无度,又冤杀大臣,刘秀的哥哥刘縯也被错杀。于是,刘玄开始逃离刘玄控制,入主河北,联合反对刘玄的人自立,而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帝讨伐刘玄,刘玄败亡,刘秀平定了赤眉军,又剪平河北王朗、天水隗嚣、西蜀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再次统一天下,重建汉朝社稷。

这个被称为光武中兴,刘秀延续了汉朝国号,之所以这样做,歪史认为有两个原因。

汉朝并未失去民心,延续汉祚有利于招揽民心

虽然王莽使用一系列的权谋手腕逐步篡夺了汉室天下,但是自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经历文景之治、昭宣中兴的汉朝民心基础雄厚,大多数都对汉朝抱有期待,刘秀继续汉祚符合部分人的期待。

再者,将近两百年的汉祚让人们习惯了汉朝的统治,刘邦的自我神化再加上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将汉朝模糊为上天的代理,人心思汉,刘秀这样做很明显能减少很多的麻烦,既可以证明天不灭汉,汉朝仍然是上天眷恋,所以就继续了汉朝国号。

重建汉朝增加自己的正当性,可以打压对手

在王莽篡汉之后,汉朝长期塑造的神话顷刻间破灭,于是诸如隗嚣、公孙述、王朗等人一个个都像问鼎中原,心怀鬼胎。奈何实力撑不起野心,还没有打好基础就称孤道寡,一个个的僭越称帝,互相混战。

这让本来已经乱成一团麻的天下更加混乱,而百姓也是饱受其苦,纷纷思念汉朝的稳定,这个时候,刘秀继续汉祚那就完美的证时了这一些僭越的人不受天命保护,败亡是必然。

既然拉起来汉朝的大旗,其他称孤道寡的人就成了谋反,刘秀占尽了好处,他自然没有自废武功的必要,改国号给他人口实来攻击。

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考虑,刘秀没有必要改变国号,毕竟好处很多。反正已经是皇帝了,用什么国号都无所谓。

本文歪史原创,谢绝抄袭。

8

西汉末年,王莽趁着皇帝幼小,玩弄权术,迫使汉孺子刘婴禅位,几乎没有动用兵卒窃取了西汉的江山。然王莽深受“古文经学”的影响,希望通过改制来复兴西周的“周礼制度”,结果王莽改制失败,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思汉。

在此天下大乱的基础上,刘秀作为新一代起义军代表走向历史舞台,推翻了新莽统治,建立了“东汉政权”,借此我们展开细说为什么刘秀作为开国皇帝,仍沿用“汉”为国号而不是其他呢?

规则下的“自定义”

熟读历史的人均知道,“东汉”前后“西汉”,“东周”前后“西周”,随后“西晋”与“东晋”、“西魏”“东魏”与“北魏”、“北宋”与“南宋”,在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朝代,国号加具体的“方位词”变成另一个朝代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种现象,酷爱史学的我,称之为规则下的“自定义”。

同时,有史料记载:西汉京都长安,东汉京都洛阳,洛阳位于长安之东,史学家为其方便研究,按着朝代制定规则,称刘邦建立的朝代为西汉,刘秀建立的朝代为东汉,两者统称为汉朝,其历经400余年。

故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何两个独立的政权,却同为汉朝,有东西之分。可见,历史为了被记录,如同我们学习设置一个容易区分或是易于记忆的技巧来方便记忆和掌握。

“兴复汉室”的正义之师

纵看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很容易发现一点,即一个政权被推翻或几个政权并存,总有一个看似很“道义”的说辞。比如,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两个不同的姓氏,处于道义必会说“代表上天消灭你”即商朝君王残暴无道,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然周朝借此即将崩溃的商朝,声称其失去人心,天将有亡商之意,人言周天子之爱民,故人心离商向周。

同时另一种取代即为“复兴某某朝代”,故古有“兴复汉室”、“反清复明”等之言,这些其实都是推翻一个朝代的借口,而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刘备均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推翻政权或是讨饭某些政权统治。

还有一种推翻一个朝代的方法,只是被后人所臭骂,即为“篡汉”,王莽、董卓、曹操等均有篡汉的史料记载。可见,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借口”或是“旗号”,即便推翻的政权,建立新的朝代,也有“窃国”之闲。

而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在太学深造,酷爱《尚书》,这点常识性的知识还是找到的,故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新的政权,取名为“东汉”再好不过了。

汉室宗亲,方为“东汉”

王莽篡汉,西汉覆灭,然西汉推行的“推恩制度”让没有权势的“皇室宗亲”如刘备、刘秀等如同百姓。可归其先祖,刘秀为高祖的几世孙这个不变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有《后汉书》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可见,汉光武帝刘秀为高祖的九世孙,其父亲为刘钦。刘秀推翻新莽政权,作为高祖的九世孙,建立国号为“东汉”,是毋容置疑的,同时汉光武帝一称号也可看出,刘秀有“光复”汉朝的意愿。

汉室宗亲,兴复汉室成功国号为汉,加以区分称之为“东汉”,是一种孝道,符合推翻新莽时兴复汉室的“旗号”,也符合古代朝代国号取名的“自定义”。

评价

刘秀为开国皇帝,推翻新莽,击溃各方诸侯势力,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自立国号再正常不过了。然继续沿用“汉”做国号甘愿做继位皇帝,是一种“兴复汉室”的“言必信行必果”的结果。同时身为九世孙,刘氏基业被他姓篡去,如今将其夺回,有不辜负祖先的寄托,甘心做继位皇帝也是一种儒家的“孝道”。

同时史学家为了研究汉朝文化、军事、政治等将其与刘邦建立的西汉区分开,遂将其为“东汉”,只是一个称号。历史被记载的是精髓,是智慧,不是一味的创作“新词”。

借此,个人对刘秀评价很高,史料记载刘文叔器宇轩昂,文韬武略,集谋略与智慧于一身,尤其带领三千将士,战胜王邑的42万新莽大军,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永存史册;同时“云台二十八将”及其他功臣没有被残害,均能养老,可见刘秀之心胸也。

参考文献:《后汉书》、《资治通鉴》、《汉书》等。

9

光武帝刘秀开国仍然沿用“汉”做国号,肯定是心甘情愿的,但严格来说,继位皇帝是不成立的。

下面,小哥从当时形势、个人意愿还有对手的角度简单地说一说。

天下苦王莽久矣,人心思汉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点。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自立,撕下伪善的面具,于公元9年正式改弦更张,建立新朝。

新朝建立后,总被后人调侃是穿越者的王莽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出发点没有问题,但这些改革实在是与当时的现实情况不兼容,过于理想化的同时又强硬推行,急于见效,导致上到豪门勋贵,下到黎民百姓,都被折腾地苦不堪言,几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再加上那些年天灾不断,水涝、旱荒频繁,导致百姓粮食欠收甚至绝收,一切基于农耕方式建立起来的民间经济因此残破不堪,但朝廷的徭役、税赋非但没有减少,还因为改革的需要不断增加。天灾加人祸,最终导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所以,天下人都对新莽政权失望到了极致,而对曾经的汉王朝充满了怀念,撇去大汉辉煌的过往不说,至少,人们觉得,作为大汉的子民,是活得下去的。

因此,沿用“汉”的国号,能赢得天下臣民最大的认同,凝聚人心,恢复正朔。

认祖归宗,名正言顺

刘秀,按照家谱传承,是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虽然到他这辈,早已经成为皇家远房旁支,在当过县令的父亲死后更是与庶民无异,但在那个极重出身的年代,他的这身皇室血脉还是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的。

毕竟,人家刘备假冒一声刘皇叔,都能拉起一支队伍呼风唤雨,他这名正言顺、根正苗红的刘家子孙,更是一块无可辩驳的金字招牌。

而且,刘秀是公元前5年出生,一直到公元9年新莽建立,他人生的前14年都生活在西汉时期,做官的父亲以及兄长们肯定会时常在年幼的他面前提起家门远祖的显赫,虽然很多时候只能是一种精神慰藉,但长期的耳濡目染,刘秀心底对先人以及大汉肯定会有天然的亲近感。

所以,当他起兵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拨乱反正的强大动力。

与敌人斗争的迫切需要

刘秀与兄长刘縯起事前期,队伍并入绿林军体系,对手主要是王莽的新朝政权,但后期随着绿林军攻入长安,新朝灭亡后,绿林军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刘縯更是因为不服大家推举出的更始帝刘玄而遭到杀害,所以,此时刘秀的对手已经变成了这个杀兄之仇的更始政权。

更始帝刘玄,也号称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算是刘秀的族兄,他的政权就是以“汉”为国号。

如果刘秀不以“汉”为国号,那么在道义上,他就无法再名正言顺地竖起“兴复汉室”的大旗,从奉正朔的角度来讲,还未出师,就已经输人一筹了。

而且一开始,刘秀羽翼未丰之时,还是投靠在刘玄门下的,直到经略河北站稳脚跟后才正式与更始政权决裂,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刘秀也是叛主自立,这很容易落人话柄,遭人讨伐。

而当刘玄的更始政权因为主庸臣奸,离心离德开始走下坡路时,刘秀的汉政权异军突起,逐渐成为了代表汉室的中坚力量,因为刘秀的仁德和能力,人们也就忽视淡化了他那不光彩的一面,在此过程中,“汉”的名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小哥愚见,多有不足,欢迎指正!

10

首先,我觉得继位皇帝的提法不妥。汉光武帝刘秀开创了东汉王朝,虽以汉为国号,但不能算是继位皇帝,因为东汉严格算来谈不上是西汉的延续。毕竟西汉与东汉之间还隔着一个王莽创建的新朝,并且东汉的江山是刘秀凭借自身打下来的。从光武帝刘秀的庙号“世祖”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祖”的意思是开创,说明了东汉是一个新政权。

说完题外话,接下来我们开始谈谈他为何继续沿用“汉”为国号?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汉朝时期传统宗族观念对刘秀的影响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喜万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白虎通·宗教》

古人非常重视传统的宗族观念,宗族的一个重要载体便是血缘和姓氏。自上古时期人类宗族就有血浓于水的感情观念。两汉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自然灾害频发,战祸不断,单凭个人能力很难在那个乱世生存,唯一可以仰仗的便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宗族有喜事,大家一起庆祝;宗族有人去世,大家一道协助办理善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大致就是这个道理。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后汉书·光武帝纪》

从《后汉书·光武帝纪》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刘秀算是西汉高祖皇帝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儿子长沙定王刘发这一脉。虽然是西汉皇族的旁述远脉,即使血缘关系再淡薄,这也是货真价实的皇族后裔。并且刘秀也姓刘,往远了说这也都是刘氏一族。刘秀在心底其实是认可自己是刘氏皇族一脉的传承。

所以,当刘秀南征北战结束了新莽末年割据混战的乱世开创了统一的东汉王朝后,他心里是认可自己对刘氏皇族这一脉的贡献的。毕竟这也算是光复了自己的宗族,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耀。所以传统宗族中光宗耀祖这一思想对其以汉为国号起了一定的作用。

西汉前中期的繁荣盛世对刘秀的影响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汉书·高帝纪》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战胜项羽及全国各地的割据势力,终结了纷争的乱世,创立了自秦朝以来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西汉,这份功劳足以让刘邦彪炳史册。

刘邦上台后,大部分政策沿用秦朝时期已有的。但有一点不同就是,相较于秦朝时期严苛的律法和繁重的赋税,西汉初年更加注重轻徭薄税、休养生息,积极恢复经济。刘邦命令之前在深山躲避战祸的百姓回归故里,恢复以前的田宅和爵位;对于之前被贬为奴隶的人则恢复为普通人。这一系列注重民生的政策为西汉王朝的强大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局。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帝王这里,延续刘邦制定的宽松的政策,勤勉治国,励精图治。关心农业发展,减免农民赋税,注重“以德化民”,致使国家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创建了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的第一个繁荣昌盛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时期国家有多富裕呢?由于年年丰收,仓库里的粮食多的都装不下了,最后堆在外边的都腐烂了;府库里的钱财,实在是太多了,最后连穿钱的绳子都烂了。

如此繁荣盛世,可想而知对后人刘秀的影响有多大。身为帝王,谁不想治下的国家太平永昌,万邦来贺?刘秀以汉为国号,也表达了他的宏图之志,那就是再现西汉前中期的盛世之局,做一个名留青史的伟大帝王。

宣示政权的合法性,笼络民心、军心,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本

自汉高祖刘邦创立西汉算起,西汉帝国统治全国达二百一十年。如此长的一段时间,汉朝的统治早就在普通百姓心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况且西汉大部分时期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如此盛世自然深得百姓拥护与怀念。谁掌握了民心,谁就赢得了天下。

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后汉书·光武帝纪》

我们来看一下刘秀起兵原因,王莽篡夺了西汉皇室的帝位,大逆不道,对于如此之人,自己是“发愤兴兵”,是为了替汉家皇朝清除奸佞。所以,刘秀起兵所打的旗号便是匡扶汉世,恢复大汉王朝昔日荣光,这与刘备的起兵形式如出一辙。

如此一来,刘秀起兵争夺天下过程中,自然是得到了西汉旧臣以及全国百姓的支持。有了如此强大的后盾,刘秀自然如鱼得水,声势如日中天。所以,当他创立东汉后,为了宣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继续获得百姓拥戴,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以汉为国号了。

本文由历史纵论原创,原创不易,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