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国富而军弱的王朝。而且宋军打仗有一突出特点,普遍依赖于上峰授与的阵法,从历史记载看,宋朝对外军事战争几乎是败多胜少。

为何宋朝军队迷信于阵法呢?其实,宋军打仗迷信阵法,实属无奈之举,因为阵法就是阵图或攻略,多来自于皇帝或上峰的直接指令,另外将领无权,庸将自保,宋军不得不迷信战法,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宋朝釆用将从中御,皇帝用阵图直接指挥战争

宋朝战争实行将从中御,即先将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方略和谋划作成阵法,然后交于宋军去执行,宋军只能按照阵法去打仗。

这个制度始于宋太宗,宋太宗自诩为“少习弓马,屡与贼交锋,贼应弦而踣者甚众。”

或许宋太宗在青年时,武艺精通,但是,宋太宗行军打仗就不一定高明,可惜赵家却如此刚愎自用,用阵法绑住了宋军的手脚,钳制和剥夺宋军战场应变机动能力,造成许多战争皇帝在深宫里瞎指挥,最后将领在千里之外战败!

太平兴国四年的满城之战,宋太宗派一批将领带兵八万,迎击辽军,预先“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

2.赵家不信任将领,军队将领无真正指挥权

由于宋朝消极吸取了唐末和五代军事政变的教训,釆用以文制武,用文官领导武将,对将领的防范和猜忌,成了赵宋不成文的家规。

正因为赵家对将领的不信任,造成宋军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领军的将领无真正的指挥权,打仗时将领也调动不了军队,此时皇帝的阵法则比将令管用,这就是宋军打仗迷信阵法的重要原因。

2.许多宋军将领把阵法当做挡箭牌,推崇阵法至上

宋朝,由于皇帝将从中御,打仗赐阵图或乱干预打仗,以致许多优秀军事人才不敢为将。但是,一些庸将却欢迎皇帝预授策略和阵图。

按王安石所言,如王超、傅潜这种将领,并不害怕“败衄”,因为他们只求不承担覆军和丧师的罪责。因而,王超还曾向宋真宗求赐阵图。

总之,阵法是军队的战斗队列,需要根据敌情、地形等实际战场情况来布阵,可惜,赵宋皇帝却将从中御,不顾实际情况,预先设计阵图并赐于宋军执行,加上武将无指挥权,庸将把阵法当做挡箭牌,因此,宋朝军队上下都迷信于战法。

最佳贡献者
2

宋朝军队迷信阵法,是因为缺少骑兵,不得已而为之。

自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中原王朝就失去了一座天然牧马场,极度缺乏战马,难以组建庞大的骑兵部队。因此,中原王朝就只能以步兵为主,但是,在战场上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步兵的劣势非常明显,很容易被游牧铁骑冲散。

因此,以步兵为主的宋朝,就发明了各种步兵阵法,来防御游牧民族的骑兵。如宋太宗发明的“平戎万全阵”,阵形千变万化,明显是以步兵为主的阵法,体现“以步制骑”的战术意图。

当然,仅仅依靠阵法,肯定是不能压制游牧铁骑。但是,如果阵法里的步兵,结合“神臂弩”、长枪、盾牌等来压制游牧铁骑,其阵法的威力就非常大。


例如,利用弓弩对游牧铁骑实施远程精确打击,能有效削弱敌人骑兵的机动能力,使得在野战中,以步兵压制骑兵,就成为一种可能。

当然,由于宋朝皇帝对武将打压,“将从中御”,“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让前线的将领按照皇帝的意思,排兵布阵,但这往往会带来弊端。前线打仗,讲究灵活性,而武将只能完全按照皇帝的阵法打仗,一点都不能稍作更改,失去了“临阵发挥”的能力,就往往吃败仗。

如果武将能临阵发挥,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变阵,步兵方阵的威力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如满城会战,宋军开始是按照宋太宗留下的阵图布阵,以八阵御敌,宋军将领赵延进发现辽军漫山遍野而来,而宋军步兵本来又少,还分为八阵,很容易被敌军各个击破。

于是,他就找到众将商量,建议变换阵法,但是,大家都不敢下决定。违诏用兵,胜了好说,万一打败了,就吃不了兜着走。

这时候,监军李继隆挺身而出,说我代表朝廷,现在阵图有所不便,带兵的主将应该随机应变,如果出了问题,一切责任由我承担。


李继隆的姐姐是宋太宗的皇后,有国舅爷担着,众将自然就不怕宋太宗责怪,就重新部署作战方案,以八阵改为大小两阵,大阵以重步兵和弓弩兵为主,小阵以骑兵和机动步兵组成。

大阵正面硬抗辽国骑兵主力,小阵从侧面机动攻击,冲击敌军。最终,击败辽国骑兵,斩杀万余级。

因此,宋军迷信阵法,一是以步兵方阵弥补骑兵上的不足;二是皇帝对武将的不信任,往往爱“赐阵图”。

3

不单单是宋朝,历朝历代的军队都迷信阵法,因为没有阵法,军队就不可能赢。

不过宋朝,尤其是北宋比较另类罢了。

题主所谓的宋朝迷信阵法,只是北宋皇帝控制军队的一个手段。宋朝军队战力低下也不无这方面的原因,可不仅仅是骑兵不足。

将帅出征前,北宋皇帝喜欢赐下阵图。这跟《封神》中的万仙阵什么的可不一样,但将帅必须按这阵图布阵,否则就是有异心。

打仗本来靠的是临阵发挥,你拿一个死图怎么打?

阵法说白了就是士兵的排列组合——发挥士兵最强战斗力。

举个例子,三排士兵,第一排拿刀盾,第二、三排用长枪、长矛,这就是一种阵法。若第二排拿刀根本砍不到敌人,若他们往前挤那阵型便乱了。

汉朝李陵打匈奴的时候就是用的类似的阵法。

4

朋友,你会下象棋,围棋吗?如果会的话,就知道布局这个词的重要性了。其实,阵法,就是布局。绝对是重要的军事知识,不是迷信!

5

阵法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专业技能,怎么能说是迷信?

阵法伴随着战争职业化发展的始终,现代战争依旧需要阵法。步兵、装甲集群、海军舰队、空军战机都有各自的阵法战术。

特种战术CQB、驱逐舰反潜搜索、驱逐阵型、航母警戒、防御阵型、交叉火力、步坦协同……都是阵型在现代军事行动中的表现。

现代战争最高级的阵法就是“陆海空天电联合一体化”体系作战。

6

我觉得宋朝军队并不是迷信阵法,阵法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就像现如今各国都重视发展无人机一样!古代打仗要先下战书,摆阵定胜负,而如今那个时代过去了,各国发展无人机,还是寄希望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7

宋朝军队迷信阵法,也和宋军兵种有很大关系。宋军是以骑兵占少数的混合部队。其作战主力并不是骑兵,而是弓手、弩手为主的步兵。其灵活性和机动性明显受到严重限制。宋朝更重防御而不善进攻,与其兵种的构成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宋一直抱定“战略防御”的宗旨,自然而热迷信阵法,重在守而不是攻。

8

阵法你想到太玄妙了,所谓阵法就是根据战场情况合理配置兵力、兵器,令其发挥最大效能,现代军队一样是有阵法的,只是不那么叫,而是称为战术队形、兵力配置。

古代阵法并没有吹嘘的如何玄妙的孔明八阵图,更不是评书、小说里写的那些玩意,原本是很实在的东西。宋朝的那个著名大阵也不是你想像的那种军阵,而是在一片广阔的地区,由若干个军事据点或者说叫军事基地组成的防御体系,骑兵被布置在靠前的几个军事据点中与来犯之敌打前哨站,敌军太强大,他们就缩回据点,放敌军进入防御地区内部,让他去进攻几个有重兵防御的军事据点,而他们在后方袭扰,配合里面的防御兵力作战,里应外合,关门打狗。

去看看《孙膑兵法》中介绍的十阵和秦兵马俑的军阵,一看就清楚,就是适用不同作战情况的战术队形。这与西方古代著名的斯巴达方阵、马其顿方阵、罗马三列阵、近代欧洲火枪兵的线列阵形、防御骑兵的空心方阵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分工更细,武器装备更丰富,编组更灵活罢了。

斯巴达方阵就一个兵种,所以最简单,一个方阵第一排都是斯巴达重步兵,后面七排都是第一排斯巴达战士的黑劳士奴隶兵,负责拿主人暂时不需要使用的武器,保护守伤的主人,杀死或俘获主人刺伤的敌人。

马其顿重步兵方阵也是单一的长矛手,两边还增加了投矛、投石子的轻步兵和骑兵。

罗马三列阵则是在长矛兵、轻步兵、骑兵基础上增加了执短剑盾牌的重步兵,重步兵按年龄分成青年兵和成年兵,各组成一列由十个各约120人的中队组成的战线,老年兵组成的长矛重步兵组成最后一列,各中队约60人,成为三列战线,各中队和战线之间都有一定间隔,后面战线的中队都位于前面战线各中队间隙的后方,以便通过间隙加入前线作战,轻步兵则位于各列间隔中,随时从各中队间隙中穿过投入作战。骑兵则位于三列阵两翼。

而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把基本作战单元缩小到五人一组的作战小组,各小组攻防兼备,长短结合、远近结合,既有近战肉搏的盾剑兵,也有中距作战的矛兵,还有远距作战的弓弩手。各小组既可以组为战,相互保护、杀敌,又可分解开来与其他各组的相同兵种结成单一兵种作战队形。与同时期的西方军队相比,兵种就丰富多了,有剑兵、矛兵、戈兵、戟兵、战车兵、弓兵、弩兵、骑兵。秦兵马俑中还一支使用七米长铍的部队。

现代三三制军队作战时,进攻最常用的就是倒三角阵形,两个在前,一个在后;而防御时,往往是正三角阵形,一个在前,两个在后。

美军班也经常是两人一组或五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组成一个班战术队形,各组相互支援、保护,交替前进或撤退。更大规模的编制都是自己的战术队形,而不是一拥而上或一哄而散。

这些都是军阵,只是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的武器效能,军阵也在变化,而并没有消失。任何一支正规的军队作战都是有阵法、规矩的,都是“迷信阵法”的。哪怕是善战的游击小队,也有自己的阵法。军事行动不是打群架,只有真正的乌合之众,才没有阵法瞎打。

9

步兵对付骑兵只能依靠阵法。

10

结阵这件事各国,各文明都多少存在一些,

既使到当代,航母出战依然结阵,

不同的兵器对结阵的要求和结阵的效果不同,

宋代军队爱结阵,首先是因为步兵挡骑兵不结阵挡不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