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官您好,我是雁回九哥,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话说咱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的文明史,国家兼并、朝代更迭那更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共出现了八十三个王朝,但咱们平时说的主要王朝有十二个,分别是: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那这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是怎么来的呢?您别着急,且听九哥跟您慢慢道来。

首先,咱们要知道,国号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参考以下几种情况:

  1. 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
  2. 创建者原有的卦号或者爵位;
  3. 创建者原来的政权所统治的地方名称;
  4. 宗族关系;
  5. 寓意吉祥。

搞清楚这个,咱们再来一一说明,这十二朝的国号来源何方。

第一朝:夏

关于夏朝的国号来源,说法众多,九哥给大家说三个可信度高点儿的。

第一种观点是“夏”曾是夏族的图腾,新朝代建立自然要保留下来。

第二种观点是禹曾经受卦于夏伯,所以才将自己建立的政权称为“夏”。

第三种观点是夏族的首领崇伯鲧,跑到大夏(今山西夏县)建都,所以用地名“夏”作为政权国号。

当然,由于夏朝历史太过久远,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最终答案,但也可以看出,“夏”的由来主要还是围绕图腾、卦号和领地。

第二朝:商

相传,在帝舜的时候,商人的始祖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邑,也就是如今河南商丘,因而他便将自己的部落称为“商”。

之后汤灭夏,新成立的政权便把“商”保留下来,作为国号。

到了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了殷,人们也会将“商”称为“殷商”。

第三朝:周

至于周,那就很单纯了。

想当年,周族至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居到了周原

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便用“周”作为国号。周朝刚开始在镐建都,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而洛邑在镐京得东边,因此也有了“东周”的称呼,这就是东西二周得称号由来。

第四朝:秦

秦部族的首领非子,因为帮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到秦地

后来由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到西戎入侵的时候,只有秦襄公前来护驾,也正因如此,秦得以升为诸侯国,国号“秦”。

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一统天下,沿用国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得大秦帝国。

第五朝:汉

当初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一带。

后来楚汉相争,刘邦大获全胜,统一全国,以“汉”为国号。汉朝初期,刘邦建都长安,后来王莽篡汉,刘秀登基为帝后,建都洛阳。因两都得地域差别,因而有了西汉、东汉得称呼。

第六朝:晋

魏国权臣司马懿得儿子司马昭得势后,逼魏元帝封他为晋公

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承袭爵位,魏元帝被迫退位。

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晋”。

第七朝:隋

话说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继承了爵位,在他推翻北周后,建立了“随朝”。

后来杨坚觉得“随”有“走”的意思,感觉不吉利,便将国号改为了“隋”。

第八朝:唐

李渊的爷爷李虎,因为辅佐北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之后李渊继承了爵位。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自称“唐王”,之后废了隋恭帝杨侑,以“唐”为国号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王朝。

第九朝:宋

赵匡胤当年做过后周的归德军宋州节度使,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因为他当年在宋州发达的,便将“宋”作为国号。

第十朝:元

元朝的前身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

元世祖忽必烈觉得自己打下的江山早已远超前朝,不能随大流,于是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

第十一朝:明

话说当年朱元璋将郭子兴的部队收于麾下,而郭子兴又属于一个被人民称为“光明教”的组织——白莲教,白莲教的一把手自称“明王”。

朱元璋曾经信仰白莲教,并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先锋部队的左副元帅。

因此,在建立政权时,便将国号定位“明”。

第十二朝:清

最后,咱们来说说清朝。

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想当年,满族属于女真族的一支。明末时期,天朝威严早已不复存在,女真势力重整旗鼓,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关于国号的含义,由于未曾发现确凿的证据,所以猜测较多,有人觉得“清”为“扫清廓清”之义,也有人从五行角度分析认为:明为火、清为水,以水克火,由此得名

不过,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同志认为:“大清” 应该是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

我是雁回九哥,咱们就此别过,江湖再见!

最佳贡献者
2

闲话少说,中国十二个主要朝代通俗上讲是指夏、商、周、秦、汉、晋、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之所以选择这十二个朝代,也是通俗意义上讲的大一统王朝。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其中四个王朝算不得大一统王朝,分别是夏朝、商朝、周朝和宋朝。夏、商、周虽然在地域上算是大统一的王朝,但是政治、经济、分化方面并不没有完成统一,一般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义为秦朝。至于宋朝,与宋朝相互对峙的辽、金、西夏是并存的,北宋算不上大一统王朝。

不管怎么说,先介绍一下这十二个王朝国号的由来。(大禹治水形象图,大禹是夏朝的奠基人)

错综复杂的夏朝国号的由来。

有关夏朝是否存在在西方史学家的研究中存疑(保持双重史学标准对待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国史学界也在寻找夏朝有关的历史遗存,无奈太少夏朝的遗址出现在中国考古史上,但中国人认为夏朝是确实存在的。

夏朝的国号的由来一般有十几个国号的来源,以最为著名的国号来源解释如下:

第一,夏是部落图腾的象形文字,是夏部落的徽号。

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史书的记载,夏部落在成立之前,周边的氏族和部落进行了激烈的战争,为的就是争夺部落联盟的首领,最终夏后氏夺得部落联盟的首领。

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斟灌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

这是夏部落的十二个主要的氏族,他们构成夏部落的主体,以部落联盟的徽号为国号。

第二,大禹封地阳城(也做阳翟),为夏伯,以封爵为国号。

这是唐朝学者认为的,大禹被封夏伯,因而以封爵为国号,不过这一观点漏洞百出。

第三,《说文解字》古文“夏”是“中国之人”。

“夏”这个象形字外国史学家根据古文认为,意思就是“中国之人”,以区别于四周的少数民族。(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的商代青铜提梁卣(you),上有“文夏提梁卣”五个金文,下面是“文夏”二字的金文)

商朝国号的由封地而来。

有关商朝王室的祖先,在各种史书中都有记载,如下:

1、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

2、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史记.殷本纪》

这个商是谁?这个契又是谁?其实“商和契”是同一个人,商族的祖先。根据以上记载,“契”是母亲简狄吃了玄鸟(燕子)的蛋就生下了他,其实这是神化契的出生而造成的。真实的契是帝喾和简狄的孩子,帝尧的同父异母弟弟。

帝尧将自己的弟弟契(商)分封在“商”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附近,因封地而得到族名、国名,故“契”后来也称“商”。

商国君主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朝的主力军队,建立新的王朝,就以封地定为国号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形象图,商朝祖先契的降生充满了神话色彩)

周朝国号的由龙兴之地周原的地名而来。

夏商周三朝的帝王世系都是黄帝的后人建立的。商朝和周朝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帝喾,黄帝的曾孙。周朝的祖先是后稷(又称弃),帝喾的儿子,后稷和商朝祖先契是同父异母的弟弟。

周人的祖先原来的封地在姬水,因而后人得姓“姬”;公刘时期迁徙到“豳”地居住,现在的陕西省彬县、句容县附近;古公亶父时,又迁徙到渭水流域岐山之南的周原,从此定居下来。

周王朝国号的由来是根据地名来定下来的,周原物产丰富、地利较多,因而周兴。(周原遗址及其出土文物)

秦朝国号由封地“秦”而来。

秦国的祖先秦非子擅长养马,成为周孝王的御用养马师,因为养马养得好,周孝王将一块偏远的地方封给了秦非子,这块地方称“秦地”,现在甘肃天水市一带,故这个地方也称“秦州”。秦非子也成为秦国第一代君主。

早先的“秦地”比较偏远,后来由于秦国的扩张,占领了陇右地区和陕西关中一带,这些地方也被称作“秦地”,是秦国第一次扩张之后的疆域。

秦国因封地而得名,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仍然以“秦”为国号,封地是秦朝的龙兴之地。

汉朝由项羽给刘邦的封号“汉王”而来。

刘邦首先进入咸阳,并未获得关中王的称号,而是被项羽封为汉王,到汉中一带赴任。没想到刘邦在“汉王”的封号下如同开挂一样,短短四年反而将项羽消灭了,建立新王朝的刘邦随即以“汉”为国号。

晋朝的国号由封爵而来。

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在264年获封晋王,封地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太原、上党等十郡为封地。

265年9月,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承继了晋王的爵位。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帝位,建立晋朝。国号就是以封爵晋王为国号了。

隋朝、唐朝、宋朝皆是以封地封爵为国号。

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因功封为“随国公”,封地在古随国的疆域内。杨坚承袭了这一爵位,建立国家之后国号为“随”。因为随字有走之旁,不吉利,因而改国号为“隋”,把走之旁去掉了。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在古唐国的地皮之上,唐国公这一封爵一直承袭到李渊,李渊建立新的王朝后随即以“唐”为国号。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为帝,他自认为自己龙兴之地是在宋州归德节度使任上,故以“大宋”为国号。宋州是现在河南商丘睢阳区,是西周宋国的封国所在地。

元朝以《易经》文字取名。

成吉思汗建立的是大蒙古国,古代也翻译为蒙古大朝国、大朝蒙古国、大朝国这样的称呼。

1271年,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以《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取名“大元”,又有解释说: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经世大典》)

意思就是大到了极致。

明朝国号“大明”来源不明?

明朝的国号大明,一般流行三种来源说法:

第一,来自于明教。

第二,来源于白莲教。

第三,来源于《易经》。

窃以为明教主要来源于起义军的组成,各地红巾军起义军大都有明教教徒、弥勒教教徒、白莲教教徒,也就是说朱元璋手下很多是这三方的教徒,都有“光明”、“明王出世”等相同的说法,朱元璋不解释“大明”国号的由来是照顾了起义军们的信仰,把话挑明了,反而对朱明王朝十分不利。

至于第三种来源于《易经》中的“大明终始”,和“大元”国号如出一辙,这大概是后人意会而已。朱元璋更注重有效用的国号——大明。(福建福寿宫被认为是明教全国唯一遗存庙宇,主神为明教文佛,雕塑)

清朝国号的模糊含义。

1616年,努尔哈赤将国号定为“金”,历史称为“后金”。但很多其他民族对历史上的“金国”并不感冒,起码汉人、蒙古人都对之前的“金国”没有什么好感。

1636年,皇太极为了团结其他民族共谋大业,因此摒弃了原来的国号,改为“大清”,登基称帝。至于大清国号的由来,皇太极也没有明白讲清楚,不讲清楚更有利于清朝的发展,话说明了反而不好。

元朝的“大元”展现了蒙古人建立元朝的极度自信,天下唯我独大;“大明”、“大清”的国号则是含糊其词,目的是团结大多数。汉语词汇有多重含义,很容易扯到有利的因素,明清的皇帝们是一脉相承的!

3

国号,国家的名号称号。在我国古代,国号这一代表国家政治文化的符号,可谓之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今政权,大到大一统王朝,小到偏安一隅,甚至占山为王者,一旦建立政权,首先就是定立代表己方政权的国号。

历史来源

《史记》有云: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伴随着我国古代先民步入国家组织形式的逐渐形成,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推选制度,开始转为世袭家天下,由此开始形成“一君一家一国”的概念,而代表君主或者首领家族的称号,则开始意味着,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朝代、一个政权的代表符号,成为了一国之称号。

十二个主要朝代的国号渊源

题主的十二个主要朝代,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可以大概按照历史时期分为夏、商、周、秦、两汉、两晋、隋、唐、两宋、元、明、清十二个朝代。

这十二个王朝,除了夏、商、周这些比较久远的朝代,外加有争议的两宋,其他都被可以被称为大一统时期的朝代。其实,像两汉之间王莽的“新”和武则天的“周”,也曾经作为中央统一王朝存在过,但是两者由于建立时间比较短暂,影响力不大,因此也被忽略。

在夏之前,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期也还存在着帝尧的“陶唐”,还有帝舜的“虞”,这就不赘述了。

上古之“夏”的渊源

夏,立国约472年,传16主。中国最早的一个朝代,其国号来源,有着多个解释。主要有:

1、治水“皇天所赐”,《国语》当中,关于夏朝奠基人禹,也就是启的父亲,说是禹治水有功,于是: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禹这一支家族,因为有功劳,被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封赏,在当时就号称“有夏”,启建立政权之后,自然以家族的称号为国号。

2、“中国人说”,《说文》里说:

“夏,中国之人也;从文,从页,从臼,臼两手,文两足也。”

夷狄进入中国,叫中国人为夏人。这个说法,似乎就牵强附会了。

3、“夏像蝉说”,这一说其实主要是关于夏人的图腾,“夏”字最初的写法,就有点像蝉或者某种爬虫,是当时夏人的图腾。

其他还有诸如“夏水说”、“夏像舞容说”、“夏后说”等。

总而言之,当时的夏人,夏的国号,很可能主要是以“封号”、“图腾”、“家族号”来作为命名,不过因为历史久远,几种学说自然也存在争论。

“殷商”纠葛不清

商,立国约629年,传30主。

成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王朝。不过,商王朝的国号,在各种文献中,时而称为“商”,时而称为“殷”,往往是纠葛不清。

1、图腾说:

按照《诗》中对于商人渊源的记载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史记》中也说商人的祖先,是上古三皇五帝当中的帝喾妃子简狄,在野外洗澡时候吞了一颗“玄鸟”蛋,最后怀孕生出商人的祖先殷契。

其实,正也正是说明,商人的“商”,其实主要来源于图腾信仰。成汤灭夏之后,成为统治族群的商人,自然将自己族人的图腾作为了天下之国号。

2、地名说:

当然,关于商的起源,还有“地名”学说,说是当时商人的祖先殷契,也就是母亲吞了鸟蛋而生的那位商人始祖,被封到了商地,因而为号。

关于殷这一国号,按照历史上主要的说法,就是商朝建国后历经很多次迁都,其中到第19代王盘庚迁到殷地的时候,改国号商为殷,殷也成为了商之代称。不过,历代古籍中有记载,对于盘庚迁到殷之前,商人其实也已经被称为殷人。

3、宋帝避名讳说:

又有一说为是为了宋朝皇帝为了避开赵匡胤、赵光义两位皇帝的父亲赵弘殷之名讳,所以将历史中的殷人被改为商人,殷朝也被人为的改为了商朝,当然这一说多有争论。

总体来说,商和夏一样,商人的国号出于“图腾”的说法,也是比较多人认可的。

土地之“周”

周,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之后开始建立周朝,分为东、西二周两个时期。

西周传12主,立国时间有4个说法,分别是257年、约400年、386年和352年。东周传25主,立国515年。

关于周国号的说法,有好几种说法,我们主要说下比较信服和主流的两种说法。

1、族源说:

周字,在金文当中其实是作“田”字,周字的本义,有在田野种禾的意思,这和周人作为农耕民族的情况很符合。

周人的祖先历史悠久,他们的始祖按照《史记》记载: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这就和商人祖先“玄鸟”而生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带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弃”之所以被称为后稷,按照字面意思,当时“后”是有王的意思,连起来的解释就是“稷的王”。

这是因为周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弃”,是最早开始种“稷”这种农作物的人。所谓“稷”,是盛产于西北的一种农作物,如果去了皮,就成为小米了。当时主要的的粮食作物是“黍”和“稷”,周人祖先“弃”,是种植“稷”的专家,足以说明周人其实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和当时农业社会的发展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周人的族名,很可能和他们祖先从事的职业有着莫大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周”的族名。也许按照当时年代,他们被称为“田野种稷的人”。和夏、商一样,最后他们推翻前任统治者后,族名自然还成为王朝的国名了。

2、地名说:

周人族群传到首领古公亶父的时候,迁徙到了“周原”这一地方,并且开始用“周”作为他们这个族群的称号,按照《史记》记载:

因太王(亶父)所居周原,因号曰周。

但是,这一说法其实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比较难考证,而且也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很可能一种情况就是,周人迁徙到了新的地方之后,他们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周原。

所以,周国的国名来源,其实和始祖后稷从事农业的族源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牧马之“秦”

秦,最初为周的诸侯国,从秦仲开始,传到子婴,立国600余年,传35主。

其中,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开始,到公元前206年子婴降刘邦为止,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时间为16年,传3主。

秦国国名,主要是来自于被周王封爵在秦邑,而以为国号,根据《史记》:

(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伯翳,是秦人传说中的祖先,当时上古时期,是为帝舜从事畜牧事业的管理。因为秦人善于养马,所以秦人成为了周王的附庸,专门为周王养马。

周孝王时候,秦人首领非子被赐姓“嬴”,周宣王时候,秦人首领庄公为周王大破西戎,被封为“西垂大夫”。到周平王的时候,秦人首领襄公护送周王有功,于是被封为诸侯,并且正式受封得到了岐西之地,开始形成奴隶制国家。

另外,其实“秦”字,从禾部首,在过去的甲骨文和金文当中,“秦”字其实和一种喂食动物的草谷植物相通。这也侧面说明,善于养马的秦人祖先,用草谷植物喂马,这种职业性质,和“田野种稷”的周人来源一样,“牧马之秦”也成为了国号。

“天汉美地”成就影响两千多年的“汉”文化

汉朝,分为两个时期,其中西汉传11帝,历231年;东汉传13帝,历196年。

汉朝的国名,其实来源于项羽对天下诸侯的分封。

当时天下群雄灭秦之后,作为霸主的项羽,将群雄分封为18个王,其中最早进入关中的刘邦,项羽违反承诺,使得刘邦不但没有得到“关中王”的封爵,还被打发到了偏僻艰险的巴、蜀和汉中为汉王,都于汉水北侧的汉中郡治南郑城。

刘邦自然是气得要死,明明自己功劳很大,而且还先进入关中,结果该死的项羽违背诺言,居然把他刘邦封到这样的偏僻之地。不过,好在刘邦听取了手下谋士萧何的劝谏,这才忍气吞声,接受汉王封爵,隐忍养志,蓄势待发。

根据《史记》记载:

(萧何劝谏刘邦说)“天汉,美名也。”

“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名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从此,刘邦的势力于是以“汉”为号,和项羽展开了对天下的争夺,灭楚之后更是以“汉”为号,建立大一统的汉王朝。

而“汉”朝的影响深远,更是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

司马之“晋”

晋,分为西、东两晋。司马炎代魏建晋之后,很快又灭了东吴,终于成为统一天下的王朝。

西晋立国52年,传4帝。东晋立国104年,传11帝。

“晋”国号的来源,其实就是曹魏对司马家封爵。因为司马家的籍贯是在温县,温县东周时期又是属于晋国之地,所以才以“晋”为号。

《资治通鉴》:宣王懿(司马懿),得魏政,传景王师(司马师),至文王昭(司马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

不过,其实有意思的是,当初东周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而到了魏晋时期,却是以晋代魏,这其中似乎也有一种“复归一统”之谶。

由随入“隋”

隋朝,立国38年,传3帝。

隋朝的国号,也是来源于封爵。隋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妥妥的关陇集团贵族,因为曾经治理经营汉沔地区有功,以其中的随州的随为号,被北周封爵为”随国公“。

杨坚成为了北周事实上的主宰之后,准备建立自己王朝,但是觉得“随”字很奇怪,总有一种“走掉”的感觉,深以为恶,于是改“随”为“隋”,建立的新王朝于是以“隋”为国号。

天下大“唐”

唐朝,立国289年,传20帝。

唐朝的国号,和隋朝一样,也是源自于封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的八柱国之一,北周立国之后被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暎彩撬宄闹蠼籼乒5搅死钤ǖ氖焙颍邢乒簦钡剿迥┐舐医⒄ǎ彩且浴疤啤蔽拧

李虎之前是被封爵为陇西郡公,后被追封唐国公,这其实也和李家的郡望和家世居住地区域有关。

天水一朝大“宋”国

宋朝,分为北、南两宋。其中,北宋立国168年,传9帝。南宋立国153年,传9帝。

宋朝的国号,其中来源于北宋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所领的节度使名号。赵匡胤的节度使号是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治所就是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就以“宋”为国号。

可是按照前朝旧制,如果以封爵为号的话,因为赵匡胤父亲赵弘殷被后周皇帝封爵为天水县开国男,所以宋朝也有一个别称就叫“天水朝”。

关于宋朝国号,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巧合。

赵匡胤的龙兴之地宋州,州治所在商丘,过去就是周灭商朝后,由商人后裔建立的封国“宋国”所在地。前文说了,商朝的别称又叫“殷”,而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也带了个“殷”字。商人远祖曾在商丘祭祀大火,宋从“火德”,靖康之乱后,赵构逃到北宋的南京宋州,建立的年号就是“建炎”。

二元帝国的大哉乾“元”

元朝,从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开始算起,直到元顺帝北遁,立国98年,传11帝。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其实是一个制度和文化上的二元帝国。汉地之外采用蒙古制度,汉人则用汉制,制度上又相互杂糅,而且蒙古人作为首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汉化不深,统治者事实上仍然是以草原思维统治整个帝国。

过去由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蒙古帝国,因为内部的分裂,逐渐形成了四大汗国,而且走向了各自独立发展的历程。

名义上,元朝的皇帝是蒙古帝国的共主,可实际上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却并不是蒙古帝国了。

而且,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坚守蒙古草原习俗,其汉化不深。元朝蒙古人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是以“大蒙古国”或者“大朝”作为自己的传统国号,直到忽必烈要彻底征服了汉地,因此才开始建立汉国号“元”朝。

而元朝的国号“元”,则是根据《易经》,以乾卦“大哉乾元”的“元”为国号,《易经》里说:

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元亨利贞”引喻为四德或四季,而“元”,为“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元也是大的意思,正也正符合了汉人的文化和蒙古人的实际,成为了一个绝好的国号。

“明王出世”的“光明世界”

明朝,立国277年,传16帝。

明朝的国号“明”,其实和元朝末年的白莲教有关。

当时,白莲教在元朝大规模发展,”弥勒净土“思想进入白莲教后,面对蒙古统治者压迫,面对乱世,反抗者们流传”弥陀出世“和”弥勒下生“的思想。

反元势力的领袖韩山童和刘福通,秘密组织反元起义,并且依托白莲教提出口号:

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

所谓明王,就是带人向往光明世界的“弥勒”托生之主,韩山童以明王自称,韩山童死后儿子韩林儿称为小明王。并且,天下反元势力,大多以小明王为首,后来崛起的朱元璋,就是其中一支。

朱元璋灭元之后,以明为国号,也意寓着天下进入了光明世界。

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封建王朝,弃金为“清”

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算起,到溥仪退位,立国296年,传12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其国号是“金”,这也是延续了女真人之前的国号传统。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时候,后金政权迅速崛起,并且开始和原来的旧主明朝分庭抗礼,并且开始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

此时汉人其实对“金”是完全无好感的,作为女真人后裔的满洲人,要是打着“金”的旗号南下中原,必定招来汉人的强烈反击,想想金人干下的“靖康“之耻辱,汉人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反正对于满洲人来说,两者音差不多,使用之后更是好处多多。

最重要的是,按照当时的国运五行之说,明朝从火德,清朝的“清”带水,配水德,以水灭火,正好可以克明朝。

综述

王朝的国号,其渊源出处,其实主要还是归纳于几点,一是族源,二是地名,三是爵位,四是宗教、郡望等传统,五是五行之说,凡此种种,不再赘述。

4

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是华夏人的幸运之处。

但华夏历史传承有其特殊之处。那就是我们的文明没有断绝,但改朝换代颇为频繁,鲜有传承超过千年的统治家族。

每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后,第一件事情就要确定国号。

纵观中国历代政权,朝代的称号其实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沿用王朝一开始就使用的地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奠定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轮廓。秦朝的国号就是来自于古地名。秦朝王朝的先祖非子擅长养马,周孝王就把秦谷这一代的地方给了非子当封地。秦谷位于现在甘肃天水市。

继承秦制的汉朝国号也来自于地名。开国之君刘邦曾经受西楚霸王项羽册封为汉王。“汉”王的“汉字”就是来自于地名。楚汉争霸胜利后,刘邦沿用其作为国号。汉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王朝,汉族的历史源头就在这里。

第二类是沿用统治家族一开始的爵邑。

隋朝开国之君杨坚从北周手上夺得江山,开辟了一个新的王朝。杨坚曾经承袭家族爵位,成为随国公。所以他家王朝的国号就是随。有趣的是,大家觉得“随”字里面的“辶”意思为忽走忽停不稳定,很不吉利,不利于王朝长久传承,所以就去掉了“辶”,但隋朝还是成为历史的短命王朝之一,立国37年,仅次于秦王朝。

唐朝的江山来自于隋朝,即李渊篡隋,其国号也是来自于封号。李家在成为皇族之间,是关陇贵族,封号为唐国公。李渊建国后,于是定国号为唐,世人亦称唐朝为李唐。

第三类是特殊的物产。这类国号主要是来自于少数民族政权。

辽国和北宋对立,其国号辽源自地名辽水,但辽还有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称号“契丹”,意为镔铁。这是因为在少数民族当中,契丹的金银工艺水平很高。

第四类则是使用了文字的含义。

元朝作为一个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其国号为大元,取自《易经·乾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句话,寓意的确不错。

清朝的国号更好玩。在未入关之前,爱新觉罗家族就想要朱明王朝的天下。朱为赤色,在朝代五行属性上属“火”,所以皇太极称帝时,定国号为“大清”,“清”字有水,水能灭火,以此表示他们要夺取中原汉地的决心。

对清朝的调侃就成了:开国一片哭声,亡国之际是一片哭声,果然是水命王朝。这是因为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清朝大肆杀戮,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残酷推行剃发令,使得中原百姓深受其苦;清朝晚年,面对列强,中国民族百年苦难自此开始。

5

一,禹曾被封夏伯,故称夏。二,契封于商,故称商。三,周古公亶父,迁居周原,故称周。四,秦首领,封于秦地,故称秦。五,刘邦曾封为汉中王,故称汉。六,晋司马昭,曾封晋公,故称晋。七,杨坚父杨先,曾封随国公,故称隋。八,李渊祖父李虎,北周封为唐国公。九,赵匡胤曾为宋洲节度使,故称宋。十,元世祖,取易经句,大哉乾元,故称元。十一,朱元璋,曾参加光明教抗元,故称明。十二,清为水,明为火,水能灭火。代清上国,故称大清!


6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

1、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

2、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

3、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

4、源于宗族关系;

5、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亦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后来,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也被称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部,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和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

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因此,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洲”,把“金”改为“清”。

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而“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7

国号指的行使国家主权的政权名字,是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在现代,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国号很早就有,《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当然这里记载的国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代,仅仅是传说时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是司马迁错误追认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夏启所定。

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号的确立往往被作为一个朝代新政权开始的历史标志,并不因其统治的地理区域的改变而改变。国号主要是作为代表当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类似于古人的别名、别号。改朝换代即是旧政权灭亡后由新政权取得了统治者的合法地位,进行了政府重构。故每次朝代更替时会更改国号,一旦国号改变,则往往不被视为同一个朝代。

8

这十二个“主要”朝代大致定为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除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其他的朝代名不是以封地国名就是以封爵得到的爵位名为国号。

夏、商、周三代,都是以本身的部落名来称呼的国号,秦乃是周分封的诸侯国,等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便自然以秦为国号。

汉、晋、隋、唐则以未得国时被封的爵位封号来命名。

汉朝——刘邦在灭了秦朝之后,本可以在咸阳称王。可惜的是当时拥有话语权的是项羽。后来项羽分封诸侯,将刘邦封为汉王。于是刘邦在打败项羽建立国家后便以汉为国号。

晋朝——司马昭在蜀汉被灭后,加封晋王爵。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袭封晋王,266年,代魏建国,国号晋。

隋——隋承继于西魏、北周。西魏为了强国,设立了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即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其岳父独孤信则为八大柱国之一。北周取代西魏之后,杨忠晋封隋国公,其后杨坚继承了隋国公的爵位。之后,杨坚受北周禅让,建立新朝,以隋为国号。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乃是西魏的八大柱国之一,父亲李曉诒敝芙⒑蠼馓乒@钤ê罄醇坛辛颂乒木粑唬鸨此宥崛〕ぐ仓螅攘⒘艘桓隹芑实郏庾约何仆酰频圩鲎急浮2痪盟屐镜郾挥钗幕吧彼溃钤ū闶莒频郏蕴莆鹿拧

宋——赵匡胤乃是军人之子,随后周两任皇帝东征西讨,建立军功。陈桥兵变前夕,任职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而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于是,做了皇帝的赵匡胤便以宋为国号。

至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国号的确定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不再用以前出现过的国号或者自己的龙兴之地的名号,又或者爵位封号来命名自己建立的国家。

元朝原本称为蒙古,后来元世祖为了仿效中原王朝,采用《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

明朝的国号来源就比较有争议了,为人所熟知的有金庸《倚天屠龙记》所说的,朱元璋以明教势力得国,定国号的时候不得不以“明”为国号来安抚明教教徒。现实中,朱元璋立国之前称吴王,以元朝之前的路子,他的国家应该以吴为国号。而他的前主子倒是以明为号,称为小明王,但他的国号实为大宋。红巾军的背后似乎的确有“明”教的身影。不过,明也可以拆解为日月同辉,相信朱元璋也有大明朝如日月一般,永传万世的心愿。

清朝之前称金,至于之后为何以清为名,似乎没有太传统的说法,查询资料也显示有多种说法:有和满族的一些民族传统有关;或者和“五德终始”说有关,明为火德,清则为水德,因为水克火,所以以清为名。

9

我是书酒散人,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上至夏,下至清,期间朝代更迭。每一个朝代都避不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国号。有了国号,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统治。那么,国号是怎么确立的呢?

国号一般会根据五种情况来定:

  1. 是由部族或者部族联盟的名称来定;
  2. 由建立者原有的卦号、爵位来定;
  3. 创建者原始所有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来定;
  4. 由宗族关系来定;
  5. 寓意吉祥。

那么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由部族或者部族联盟的名称来定

这种国号定名方式以先秦时期为主,比如夏商周三代皆是。

  •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其建立者为禹。相传禹曾受封于夏伯,故在其接受舜禅让后,国号为夏。也有历史学者提出,是因为禹的儿子启迁都大夏之后才称“夏”。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我国第二个朝代,也是第一个有“信史”的朝代。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因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后逐渐形成商部落。夏末,夏桀残暴,汤起兵于商,推翻夏朝,于是定国号为“商”。后盘庚迁都于“殷",故后世又称其为“殷”或“殷商”。

  • 周朝(分西东两周,前者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后者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周朝是我国国祚最长的朝代,在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被迫迁徙于周原(陕西岐山一带),故形成周部落。武王克殷之后,定都镐京,以部落名为国号,称“周”。



创建者原始所有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来定

  •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秦朝是我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自秦一统六国开始,我国进入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秦朝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治都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秦灭六国,便以原封号为国号。


  •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趁机起兵于沛县。后与项羽共同效力于楚怀王麾下。项羽杀楚怀王自立,称“霸王”,封十八路诸侯,刘邦受封汉地,称“汉王”。楚汉之争,刘邦灭项羽,定国号为“汉”。

由宗族关系来定

  •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历史上,西汉和东汉国号都是“汉”,后世学者为区分,将其称“西汉”和“东汉”,又称“前汉”和“后汉”。东汉和东周、东晋以及南宋不同,后三者皆是由新帝迁都而建,前者是因西汉被权臣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后自称“西汉宗室”的刘秀起兵灭王莽建立王朝,国号也为“汉”,故将东汉和西汉分开来列。包括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也是如此。

由创立者爵位而定

  • 晋朝(分西晋和东晋,前者为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后者为公元317年——公元440年)

魏帝曹髦封司马昭为晋王,后来其子司马炎继承了此爵位。魏帝曹奂被逼禅让,司马炎得位为帝,国号“晋”。

  •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隋文帝之父杨忠,为西魏“八柱国”手下“十二将军”之一,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世袭爵位,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统朝代。 由于皇室姓杨,又称杨隋,尊称大隋。



  •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朝的国号为“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是隋朝时行宫居晋阳留守,以尊“隋”为名起兵,每战必克,直入长安,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定都长安。因国君姓李,故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值得一提的是,隋唐两代关系紧密,为表亲关系,杨广与李渊的外祖父都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他们同属西魏至唐初时期的著名政治集团“关陇集团”。


寓意吉祥

  •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前者为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后者为公元1128年——公元1279年)

因赵匡胤在即位前为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故定此国号。

  •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朝发迹于蒙古地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后,率军西征,一路打到欧洲,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其孙忽必烈南下灭宋,定都大都,定国号“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相传,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又称皇明,清朝时称之为前明。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而南京大学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另有观点认为,明朝国号出自《易经》“大明终始”,与元朝国号同出一典,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

  •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亦称为大清国。关于“大清”的含义,有诸种猜测:其一,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其二,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大清”为号。也有以“五德说”的观点,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 。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认为“大清” 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10

提问者你好,我是浅评历史。

我国历史上的朝代繁多,但主要的是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12个朝代。这些朝代国号的由来一般由以下几点决定:

1、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

2、来自创建者原有封号;

3、源于创建者的发迹地的名称;

4、源于宗族关系;

5、有着极好的寓意。

那么接下来本人就为你一一解答下面十二个朝代的国号由来。

夏朝

夏朝的国号“夏”一般有三种说法:

1,第一种是唐朝张守节的说法,他认为是“夏”的由来是因为大禹被分封在阳翟成为“夏伯”而来。

2,第二种说法是认为“夏”是夏部落的部落图腾,因此大禹建国后以部落图腾为国号。

3,第三种说法是司马迁提出来的,他认为“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因为其中“夏后氏”最强大,因此国号被称为夏。

商朝

商朝的国号来源有两种说法:

1,第一种相传是由于商朝始祖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被帝舜封在商邑,因此以封地为部族名,并一直传承下来,最后成为国号。

2,第二种说法是商朝人的祖先王亥热衷于商业,因此王亥部落的人被称为商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商部落,成汤建国后就将国号定为“商”。

周朝

周朝的国号来源也有两种说法:

1,第一种是甲骨文中的“周”似“田”,而周人的始祖后稷就是管理农业的官员,因此按照第一种来说就是周朝的国号与他们重视农业有着极大的关系。

2,第二种说法是在周文王爷爷古公亶父时期,将周人迁到周原,并逐渐强大,因此以“周”为国号。

秦朝

秦朝的国号来源相对来说简单的多,在周孝王时期,秦非子因为给周孝王养马养的好,被封在秦地,并开始繁衍生息。

到了平王东迁之时,秦襄公因为护驾有功被正式封为诸侯,并以封地地名为国号,“秦”这个国号就定了下来。

汉朝

汉朝的国号来源于项羽将刘邦封为汉王,刘邦建国后继续沿用了“汉”为国号。

晋朝

晋朝的国号来源于汉朝如出一辙,它继承了曹魏的大统,司马昭被封为“晋王”,他死后司马炎即晋王位,后来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后就继续沿用封号“晋”为国号。

隋朝

隋朝则是因为开国皇帝杨坚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篡位后本该以“随”为国号,最后因为“随”寓意不好改为“隋”。

唐朝

唐朝则是因为李渊承袭了唐国公的爵位,后来起兵时自称唐王,因此建国号以“唐”为国号。

宋朝

宋朝国号来源是因为赵匡胤被后周任命为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因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以发迹地“宋”为国号。

元朝

元朝的国号与之前的朝代都不一样,之前的朝代国号都只有一字,而从元朝起这些朝代的国号就变为了两字,如大元、大明、大顺、大西、大清。

“大元”这个国号的来源出自《易经》之中,忽必烈截取其中“大哉乾元”中的大元为国号,也就是是大到极致的意思。

明朝

明朝的“大明”国号来源说法有三种:

1,第一种是朱元璋承袭了韩山童和韩林儿的“大小明王”之位,因此以“明”为国号。

2,第二种是认为与明教或者白莲教有关。

3,第三种是有“日月重开”之寓意。

清朝

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从“金”改为“大清”,国号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1,第一种是范文澜的水火相克说,他认为“明”为“火”,“清”为“水”,以水克火。

2,第二种则是清明之说,“清”在“明”前之意。

3,第三种则是日本学者认为的,他认为在满语中“金”和“清”读音相近,因此改国号就按照读音相近来改。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王朝虽然国号繁多,但基本上都是有着规律的。比如在元朝之前多以先秦古国、前朝封号、地理区域名称为国号,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魏、凉、赵等国名。而到了元代之后在开始引经据典,从宗教教义、相克之说、蕴含寓意之中下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