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古代先民步入国家组织形式的逐渐形成,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推选制度,开始转为世袭家天下,由此开始形成“一君一家一国”的概念,而代表君主或者首领家族的称号,则开始意味着,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朝代、一个政权的代表符号,成为了一国之称号。
在夏之前,还有一种说法是上古时期也还存在着帝尧的“陶唐”,还有帝舜的“虞”,这就不赘述了。
上古之“夏”的渊源
夏,立国约472年,传16主。中国最早的一个朝代,其国号来源,有着多个解释。主要有:
1、治水“皇天所赐”,《国语》当中,关于夏朝奠基人禹,也就是启的父亲,说是禹治水有功,于是: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禹这一支家族,因为有功劳,被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封赏,在当时就号称“有夏”,启建立政权之后,自然以家族的称号为国号。
2、“中国人说”,《说文》里说:
“夏,中国之人也;从文,从页,从臼,臼两手,文两足也。”
夷狄进入中国,叫中国人为夏人。这个说法,似乎就牵强附会了。
3、“夏像蝉说”,这一说其实主要是关于夏人的图腾,“夏”字最初的写法,就有点像蝉或者某种爬虫,是当时夏人的图腾。
其他还有诸如“夏水说”、“夏像舞容说”、“夏后说”等。
总而言之,当时的夏人,夏的国号,很可能主要是以“封号”、“图腾”、“家族号”来作为命名,不过因为历史久远,几种学说自然也存在争论。
“殷商”纠葛不清
商,立国约629年,传30主。
成汤灭夏之后,建立了商王朝。不过,商王朝的国号,在各种文献中,时而称为“商”,时而称为“殷”,往往是纠葛不清。
1、图腾说:
按照《诗》中对于商人渊源的记载说: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在《史记》中也说商人的祖先,是上古三皇五帝当中的帝喾妃子简狄,在野外洗澡时候吞了一颗“玄鸟”蛋,最后怀孕生出商人的祖先殷契。
其实,正也正是说明,商人的“商”,其实主要来源于图腾信仰。成汤灭夏之后,成为统治族群的商人,自然将自己族人的图腾作为了天下之国号。
2、地名说:
当然,关于商的起源,还有“地名”学说,说是当时商人的祖先殷契,也就是母亲吞了鸟蛋而生的那位商人始祖,被封到了商地,因而为号。
关于殷这一国号,按照历史上主要的说法,就是商朝建国后历经很多次迁都,其中到第19代王盘庚迁到殷地的时候,改国号商为殷,殷也成为了商之代称。不过,历代古籍中有记载,对于盘庚迁到殷之前,商人其实也已经被称为殷人。
3、宋帝避名讳说:
又有一说为是为了宋朝皇帝为了避开赵匡胤、赵光义两位皇帝的父亲赵弘殷之名讳,所以将历史中的殷人被改为商人,殷朝也被人为的改为了商朝,当然这一说多有争论。
总体来说,商和夏一样,商人的国号出于“图腾”的说法,也是比较多人认可的。
土地之“周”
周,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之后开始建立周朝,分为东、西二周两个时期。
西周传12主,立国时间有4个说法,分别是257年、约400年、386年和352年。东周传25主,立国515年。
关于周国号的说法,有好几种说法,我们主要说下比较信服和主流的两种说法。
1、族源说:
周字,在金文当中其实是作“田”字,周字的本义,有在田野种禾的意思,这和周人作为农耕民族的情况很符合。
周人的祖先历史悠久,他们的始祖按照《史记》记载: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这就和商人祖先“玄鸟”而生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带着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弃”之所以被称为后稷,按照字面意思,当时“后”是有王的意思,连起来的解释就是“稷的王”。
这是因为周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弃”,是最早开始种“稷”这种农作物的人。所谓“稷”,是盛产于西北的一种农作物,如果去了皮,就成为小米了。当时主要的的粮食作物是“黍”和“稷”,周人祖先“弃”,是种植“稷”的专家,足以说明周人其实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和当时农业社会的发展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周人的族名,很可能和他们祖先从事的职业有着莫大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周”的族名。也许按照当时年代,他们被称为“田野种稷的人”。和夏、商一样,最后他们推翻前任统治者后,族名自然还成为王朝的国名了。
2、地名说:
周人族群传到首领古公亶父的时候,迁徙到了“周原”这一地方,并且开始用“周”作为他们这个族群的称号,按照《史记》记载:
因太王(亶父)所居周原,因号曰周。
但是,这一说法其实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比较难考证,而且也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很可能一种情况就是,周人迁徙到了新的地方之后,他们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周原。
所以,周国的国名来源,其实和始祖后稷从事农业的族源有着比较大的关系。
牧马之“秦”
秦,最初为周的诸侯国,从秦仲开始,传到子婴,立国600余年,传35主。
其中,从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开始,到公元前206年子婴降刘邦为止,建立大一统王朝的时间为16年,传3主。
秦国国名,主要是来自于被周王封爵在秦邑,而以为国号,根据《史记》:
(周)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伯翳,是秦人传说中的祖先,当时上古时期,是为帝舜从事畜牧事业的管理。因为秦人善于养马,所以秦人成为了周王的附庸,专门为周王养马。
周孝王时候,秦人首领非子被赐姓“嬴”,周宣王时候,秦人首领庄公为周王大破西戎,被封为“西垂大夫”。到周平王的时候,秦人首领襄公护送周王有功,于是被封为诸侯,并且正式受封得到了岐西之地,开始形成奴隶制国家。
另外,其实“秦”字,从禾部首,在过去的甲骨文和金文当中,“秦”字其实和一种喂食动物的草谷植物相通。这也侧面说明,善于养马的秦人祖先,用草谷植物喂马,这种职业性质,和“田野种稷”的周人来源一样,“牧马之秦”也成为了国号。
“天汉美地”成就影响两千多年的“汉”文化
汉朝,分为两个时期,其中西汉传11帝,历231年;东汉传13帝,历196年。
汉朝的国名,其实来源于项羽对天下诸侯的分封。
当时天下群雄灭秦之后,作为霸主的项羽,将群雄分封为18个王,其中最早进入关中的刘邦,项羽违反承诺,使得刘邦不但没有得到“关中王”的封爵,还被打发到了偏僻艰险的巴、蜀和汉中为汉王,都于汉水北侧的汉中郡治南郑城。
刘邦自然是气得要死,明明自己功劳很大,而且还先进入关中,结果该死的项羽违背诺言,居然把他刘邦封到这样的偏僻之地。不过,好在刘邦听取了手下谋士萧何的劝谏,这才忍气吞声,接受汉王封爵,隐忍养志,蓄势待发。
根据《史记》记载:
(萧何劝谏刘邦说)“天汉,美名也。”
“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名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从此,刘邦的势力于是以“汉”为号,和项羽展开了对天下的争夺,灭楚之后更是以“汉”为号,建立大一统的汉王朝。
而“汉”朝的影响深远,更是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
司马之“晋”
晋,分为西、东两晋。司马炎代魏建晋之后,很快又灭了东吴,终于成为统一天下的王朝。
西晋立国52年,传4帝。东晋立国104年,传11帝。
“晋”国号的来源,其实就是曹魏对司马家封爵。因为司马家的籍贯是在温县,温县东周时期又是属于晋国之地,所以才以“晋”为号。
《资治通鉴》:宣王懿(司马懿),得魏政,传景王师(司马师),至文王昭(司马昭),始封晋公,以温县本晋地,故以为国号。
不过,其实有意思的是,当初东周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而到了魏晋时期,却是以晋代魏,这其中似乎也有一种“复归一统”之谶。
由随入“隋”
隋朝,立国38年,传3帝。
隋朝的国号,也是来源于封爵。隋文帝杨坚的老爸杨忠,是西魏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妥妥的关陇集团贵族,因为曾经治理经营汉沔地区有功,以其中的随州的随为号,被北周封爵为”随国公“。
杨坚成为了北周事实上的主宰之后,准备建立自己王朝,但是觉得“随”字很奇怪,总有一种“走掉”的感觉,深以为恶,于是改“随”为“隋”,建立的新王朝于是以“隋”为国号。
天下大“唐”
唐朝,立国289年,传20帝。
唐朝的国号,和隋朝一样,也是源自于封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的八柱国之一,北周立国之后被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暎彩撬宄闹蠼籼乒5搅死钤ǖ氖焙颍邢乒簦钡剿迥┐舐医⒄ǎ彩且浴疤啤蔽拧
李虎之前是被封爵为陇西郡公,后被追封唐国公,这其实也和李家的郡望和家世居住地区域有关。
天水一朝大“宋”国
宋朝,分为北、南两宋。其中,北宋立国168年,传9帝。南宋立国153年,传9帝。
宋朝的国号,其中来源于北宋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所领的节度使名号。赵匡胤的节度使号是归德军节度使,而归德军治所就是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就以“宋”为国号。
可是按照前朝旧制,如果以封爵为号的话,因为赵匡胤父亲赵弘殷被后周皇帝封爵为天水县开国男,所以宋朝也有一个别称就叫“天水朝”。
关于宋朝国号,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巧合。
赵匡胤的龙兴之地宋州,州治所在商丘,过去就是周灭商朝后,由商人后裔建立的封国“宋国”所在地。前文说了,商朝的别称又叫“殷”,而赵匡胤的父亲叫赵弘殷,也带了个“殷”字。商人远祖曾在商丘祭祀大火,宋从“火德”,靖康之乱后,赵构逃到北宋的南京宋州,建立的年号就是“建炎”。
二元帝国的大哉乾“元”
元朝,从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开始算起,直到元顺帝北遁,立国98年,传11帝。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其实是一个制度和文化上的二元帝国。汉地之外采用蒙古制度,汉人则用汉制,制度上又相互杂糅,而且蒙古人作为首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汉化不深,统治者事实上仍然是以草原思维统治整个帝国。
过去由成吉思汗建立起来的蒙古帝国,因为内部的分裂,逐渐形成了四大汗国,而且走向了各自独立发展的历程。
名义上,元朝的皇帝是蒙古帝国的共主,可实际上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却并不是蒙古帝国了。
而且,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坚守蒙古草原习俗,其汉化不深。元朝蒙古人统治集团内部,仍然是以“大蒙古国”或者“大朝”作为自己的传统国号,直到忽必烈要彻底征服了汉地,因此才开始建立汉国号“元”朝。
而元朝的国号“元”,则是根据《易经》,以乾卦“大哉乾元”的“元”为国号,《易经》里说:
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元亨利贞”引喻为四德或四季,而“元”,为“元亨利贞”四德之首,元也是大的意思,正也正符合了汉人的文化和蒙古人的实际,成为了一个绝好的国号。
“明王出世”的“光明世界”
明朝,立国277年,传16帝。
明朝的国号“明”,其实和元朝末年的白莲教有关。
当时,白莲教在元朝大规模发展,”弥勒净土“思想进入白莲教后,面对蒙古统治者压迫,面对乱世,反抗者们流传”弥陀出世“和”弥勒下生“的思想。
反元势力的领袖韩山童和刘福通,秘密组织反元起义,并且依托白莲教提出口号:
天下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
所谓明王,就是带人向往光明世界的“弥勒”托生之主,韩山童以明王自称,韩山童死后儿子韩林儿称为小明王。并且,天下反元势力,大多以小明王为首,后来崛起的朱元璋,就是其中一支。
朱元璋灭元之后,以明为国号,也意寓着天下进入了光明世界。
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封建王朝,弃金为“清”
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政权算起,到溥仪退位,立国296年,传12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其国号是“金”,这也是延续了女真人之前的国号传统。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时候,后金政权迅速崛起,并且开始和原来的旧主明朝分庭抗礼,并且开始有了一统天下的野心。
此时汉人其实对“金”是完全无好感的,作为女真人后裔的满洲人,要是打着“金”的旗号南下中原,必定招来汉人的强烈反击,想想金人干下的“靖康“之耻辱,汉人是无法接受的。
于是,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反正对于满洲人来说,两者音差不多,使用之后更是好处多多。
最重要的是,按照当时的国运五行之说,明朝从火德,清朝的“清”带水,配水德,以水灭火,正好可以克明朝。
综述
王朝的国号,其渊源出处,其实主要还是归纳于几点,一是族源,二是地名,三是爵位,四是宗教、郡望等传统,五是五行之说,凡此种种,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