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家将的故事演义成分较多,但其中也着部分史实的存在。

有关杨家将,史籍上的相关记载,涉及到了三代人,三位代表性人物,其他的就虚妄居多。

这三位代表性人物,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杨业(?-986)

杨业,字重贵,戏名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 ,出生于并州太原,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的儿子。

杨业年轻的时候就有着任侠意气,精通骑射,为人忠烈武勇,还颇有智谋。对于打猎他,尤为热衷,自认为,如果带兵打仗,就像是打猎那般轻松自如。

北汉建立以后,杨业追随刘崇四处作战,被任职为保卫指挥使。他在战场上以骁勇善战闻名天下,因屡立战功,后升迁为建雄军节度使。因为实在是太猛,当时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做“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眼看着北汉保不住了,杨无敌没了辙,就劝说当时的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北汉被宋吞并后,宋太宗特意召见了杨业,还封了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后,又升了杨业为郑州刺史。

有鉴于杨业在边境上的表现,宋太宗后改任了他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发威的时候到来。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景宗率领大军攻打雁门,杨业率领数千骑兵与另外一位将领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其实口碑不错)联合,将辽军打得都找不到北,从此扬名契丹,威震华夏。

之后,杨业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继续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当时契丹人对他尤为害怕,见到杨业旗号,就溜得无影无踪。宋太宗对他也颇为信任,即使有人诽谤弹劾,都一概置之不理。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北伐辽国,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职西路军主将,而杨业被安排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

王侁与刘文裕实在是利令智昏的代表,两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而不听从杨业的劝告,以致使宋军最后为辽军所败,潘美又不能很好地制止部署,最后杨业成了孤军奋战。

激战过程中,杨业身边的兵士几乎都拼光了,二子杨延玉战死,他也被辽军擒获。为报效宋太宗的知遇之恩,杨业被俘虏后绝食三天而死, 辽人敬佩他的忠烈,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来祭奠他。

之后,宋朝廷追赠了杨业为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授封杨业的长子杨延朗为崇仪副使,其他儿子杨延浦、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杨延昭(958年-1014年)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因避讳,后改为杨延昭,杨业长子。

杨延昭,从小的时候不喜欢说话,比较孤僻,最爱的是做排兵布阵的游戏。杨业认为,这个儿子是最像自己的,每次出战,总是要把杨延昭带在身边,因而杨延昭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历练。

太平兴国时期,杨延昭被补选为供奉官,在杨业率领军队攻打应、朔二州时,出任为先锋。朔州之战,杨延昭手臂被乱箭射穿,依然奋战,直至攻下朔州。

杨业死后,杨延昭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知州,后又被任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州缘边都巡检使等职。

杨延昭大多在边境抵御辽军,战功赫赫,多次将辽军击退,被宋真宗夸赞大有杨业之风,他曾经驻守的遂城,更有“铁遂城”之称。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杨延昭共有三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

杨文广(999-1074)

杨文广,字仲容,杨延昭的三子,并非演义中所说杨宗保与穆桂英的儿子。

杨文广以父荫为官,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年),因随军镇压陕西南部张海饥民起义,被升任殿直。第二年,范仲淹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杨文广被范仲淹招置麾下。

然而,不久之后,宋朝与西夏议和,杨文广就麽没有了表现机会。

宋仁宗赵祯皇祐四年(1052年),枢密副使狄青征讨侬智高,杨文广被调任为广西钤辖,后又升任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库使。

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杨文广曾被提升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等职。宋神宗时期,杨文广在驻守筚篥城时,曾经打败西夏军,后被任命为泾州知州、镇戎军知军、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等职。

熙宁七年(1074年),宋辽边境产生争议,杨文广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宋朝廷的回复,就因病去世,享年为七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同州观察使。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最佳贡献者
2

现代了解杨家将很多都是从评书或者影视剧作品开始的,关于杨家将最早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是明朝中期熊大木写的《杨家将演义》。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比如杨继业,就是宋史中的杨业,潘仁美就是宋史中的北宋第一名将潘美,其他高怀德、呼延赞、王贵、杨延昭等众多人物都可以在宋史中找到。只是他们在小说中的事迹和历史中的有所不同而已。

历史中的北宋杨家将第一代代表人物就是杨业,原名杨重贵(杨崇贵)。杨业父北汉麟州刺史杨信,又名杨弘信,杨业是其长子。杨业弟杨重勋(杨崇勋,杨重训,古代人避讳的时候名字会比较乱),在杨信死后接任麟州刺史。杨业自幼被送到北汉开国皇帝刘崇处作为人质,因刘崇的喜爱,被收作养孙,名为刘继业,和北汉的后两位君主同辈,即刘继恩、刘继元。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负责防守汉辽边境,而在宋伐北汉时,作为抗宋将领,一直活跃在最前线,直到北汉灭亡,随刘继元投降北宋。

杨业降宋后,因为宋太宗赵光义认为他边关经验丰富,就让他改回原姓,宋史称为杨业,辽史称为杨继业,并被任命为郑州刺史、代州刺史,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防守雁门关区域,被宣徽南院使,太原行府事,三交都部署潘美管辖。

在防守雁门区域时,杨业同潘美一起取得过对辽战争的多次胜利。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同潘美一起定下破敌计划,潘美率董思愿、侯美、邓昭达等正面阻击辽军,杨业绕后突袭,前后夹击,取得雁门关大捷,斩辽将萧咄李,抓获李重诲。杨业此战号称五百破十万,从此辽人称之为“杨无敌”。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随潘美北征,同李继隆、曹光实、梁迥等人一起攻入辽境,连续攻破寨垒36处,期间俘获人口万余,牛马五万计,战果颇丰,并迫使辽人达成和平协议。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作为西路军副帅,随西路军主帅潘美出雁门关北伐辽国。北伐初期,战果颇丰,连破寰、朔、应、云四州。后因陈家谷兵败,在狼牙村被辽军箭矢所伤,匿于树林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宋太宗闻之大恸,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谥号“忠武”。

文学作品中说是被潘美所害,潘美同时还射死了求救的杨七郎,其实都是文学作品虚构。前线指挥也只是策略意见不同罢了,王侁提议出兵,刘文裕附和,潘美同意,导致杨业陈家谷出兵,中计后,被俘身死。历史中的王侁、潘美撤兵,应该也是真以为杨业胜了,结果很多人受小说影响,祭出一个又一个阴谋论,潘美也着实的冤枉。

北宋杨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为杨延昭,又名杨延朗。宋史中记载的,杨业共有七子,长子杨延朗(即杨延昭)、次子杨延浦、三子杨延讯、四子杨延玉、五子杨延瑰、六子杨延贵、七子杨延彬。宋史中“其(指杨业)子延玉亦没焉”,即老四在雍熙北伐中同杨业一起战死了。同时战死的还有老将王贵和和贺怀浦,都曾是潘美的部下。杨业战死后,“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相当于都官升一级,供奉官升副使,殿直升供奉官,更小职位的升殿直。杨业的这六个儿子都是善终。其中只有杨延昭继续抗辽,其他人的事迹不可考。

杨延昭在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中,为杨业先锋官,在朔州城下曾“流矢贯臂”而越战越勇,立下战功。宋真宗咸平二年冬(公元999年),当时杨延昭守遂成(今河北徐水县西),时契丹来犯,延昭坚守城池数日。正好遇到天气寒冷,延昭令军士在城墙泼水为冰,滑不可上,智退辽兵,以战功被升为莫州刺史。这年冬天,契丹再次南侵,延昭又在山西伏击大败辽军,斩其将领,擢升团练使。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契丹侵犯保州(今河北保定),杨延昭兵败,宋真宗免其罪,以观后效。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重新被任命为都巡检使、宁边军部署,防守边境。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杨延昭曾率万骑攻入辽境,攻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随后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半个多世纪再无大的战争。杨延昭卒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年五十七。

杨延昭身为长子,被称为六郎,实为辽人对延昭的称谓。这个称呼取义于北斗七星,七星中第六星开阳星是武曲星,主镇幽燕北方,被辽人认为是他们的克星。因此,辽人认为杨延昭是武曲星下凡,才称杨延昭为六郎。至于说家族大排行,杨业只有一个亲弟弟,应该不至于杨业有子时,他弟弟已经有五个儿子了,这有点不太靠谱。

北宋杨家将第三代的代表就是杨文广,杨延昭第三子,两个哥哥传永、德征(这两人宋史中无记载)。宋史有云“延昭智勇善战……。子文广。”所以,大家不要再说杨家第三代是杨宗保了,也不要说杨文广他妈是穆桂英了,这两个人物在历史上的杨家不存在,只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杨文广跟随宋军征讨农民起义军张海。史书中记载“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即按照为官的次序随军出征讨贼有功,升为殿直,出征前应该官职很小。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杨文广被范仲淹看重,招入麾下,后来范仲淹起起落落,杨文广也就被调出他用。杨文广其后随历任各处官职,因为澶渊之盟,宋辽议和,宋辽边境再无大的战事,杨文广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杨文广曾追杀撤退的西夏军队,杀获甚重,此后驻防宋和西夏边境。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杨文广换防到河北边防,重新回到了宋辽边境。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辽再起争端,辽人争夺代州领地,杨文广献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可惜杨文广还没等到朝廷的批复就死于任所,享年七十五岁。

据一些资料显示,杨家从杨文广死后,搬出了天波杨府,此后,宋史再无杨家后人的记载。也有人考证说杨文广和杨宗保是一人,文广字仲容,读音类似宗宝,这只说明北宋杨家知名的还是三代,小说中还是为艺术需要杜撰的。而杨门女将,就纯属文学作品的杜撰了, 也许历史上有相应的参考原型,却都跟真实的北宋杨家无关。

北宋杨家三代都是忠勇报国,所以,我们还是要继续传颂杨家将的故事,歌颂杨老令公的忠诚爱国之举,弘扬爱国精神。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交流历史知识。

3

杨家将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不过远没有演义中那么风光,什么七郎八虎、杨门女将都是演义在历史基础上的艺术夸张,真实的杨家将只有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第一代杨家将——杨业

杨业是五代宋初名将,他早年效力刘崇,成为北汉将领,与辽是友非敌,与宋是敌非友,但北汉被灭后,杨业投降北宋,又反过来与辽军作战,成为抗辽名将。

杨业作战英勇,为当时名将,雁门关一战,他突袭辽军,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一战震惊宋辽,被誉为“杨无敌”,辽军对其望而却步。

杨业作为降将,受到宋太宗猜疑和主帅潘美、监军王侁排挤。986年的雍熙北伐中,王侁对杨业冷嘲热讽,激将他冒险出战,杨业性子刚烈,率少数兵力出战,在陈家谷一带陷入包围,潘美、王侁拒绝发兵救援,反而率军撤退,导致杨业兵败被俘,绝食而死,最终官至云州观察使、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历史上的杨业确有七个儿子,但除长子杨延昭名气较大,次子杨延玉追随杨业战死外,其他5个儿子没有什么名气,他们并未随杨业在外征战。杨业死后,5个儿子荫补担任崇仪副使、供奉官、殿直等低级武职,并未参加前线作战,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事迹。

第二代杨家将——杨延昭

杨延昭是杨业七个儿子中名气最大、战功最多的,他主要活跃在宋真宗时期,但杨延昭的活动区域不是杨业负责的山西一带,而是河北一线,官至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

杨延昭智勇兼备,颇具乃父遗风,他率兵击败辽军多次入侵,称为敌人不可逾越的防线,契丹人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视为他们的克星,因此把杨延昭称为杨六郎,这也是杨延昭明明是杨业长子,却被称为杨六郎的原因所在。

第三代杨家将——杨文广

杨延昭的儿子叫杨文广,和《杨家将演义》中的杨文广同名同姓,但演义中的杨文广是杨宗保的儿子、杨延昭的孙子,这是把历史上真正的杨文广降了一个辈分。

杨文广主要活跃在宋仁宗时期,当时宋辽已经议和,北方没有战事,杨文广在西北参加了对西夏的作战,以及狄青南征交趾,军事经验相当丰富,官至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候。

另外,演义中杨业的妻子佘太君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但她本姓“折”,是陕西府州豪强折氏家族之女,嫁给杨业为妻,后来民间以讹传讹,演变成同音的“佘”;至于其他如七郎八虎、杨门女将、穆桂英、杨排风等等,完全都是演义虚构了。

历史上的杨家将三代以后便陷入沉寂,不知所踪,但杨家将的后裔一定人丁兴旺。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知道杨家将的后裔如今生活在哪里吗?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4

历史上的杨家将是真实存在的 。杨继业 ,又叫做杨业,(约932-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都很器重的名将 。杨家将的故事 ,大都是后来的说书演绎的 。但是真实的杨家将确实存在过 。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 、孙子杨文广 ,都是北宋著名的将领 。

2004 年 6 月份的长春市的 《新文化报》 ,用两个整版篇幅报道了杨业的第 35 代孙 “杨凤鸣” 将军英勇抗击沙俄侵略的故事 ,还有 杨凤鸣 将军的 朝服照片 、墓地照片 。在黑龙江爱辉市博物馆 ,看到了杨凤鸣将军的 铜像 ,还有一个展室专门介绍杨凤鸣将军的事迹。

杨家在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中 ,阵亡 14 人 。杨凤鸣将军牺牲后 ,朝廷追封为 光禄大夫一品建威将军 。

杨家将在清朝还有人做到 汉军厢红旗步军都统 、吉林将军手下是 协统 、游击将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杨业的第 37 代孙 “杨耀立”,做过彭德怀司令员的电台报务员 1955 年授上尉军衔 ,回国后在福建担任教官 。转业后任吉林市制药厂工会主席 。现在的吉林市还有杨家将的后人近百人 ,高级工程师 、主任医师 、研究员 、大校军官 。我认识一位真正的杨家将第 37 代孙 杨耀文 ,家中的谱书历历在目 。

5

我们通常所知悉的“杨家将”的故事,主要来自于古典文学小说《杨家府演义》,作者不详,成书年代大致在明代, 此外另一位明代小说家熊大木广泛搜集了两宋以及元朝时期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也加工整理了一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这些古典文学作品中把杨家将英雄人物的刻画的十分成功,流传至今。

那么,杨家将在历史上是真实的存在吗?答案是部分是真实存在的,还有一部分人物以及故事情节是文学作品中虚拟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原型,比如金刀令公杨继业原型是北宋名将杨业,宋太宗雍熙年间,杨业随军北伐,因宋军将领之间不睦,杨业在明知毫无胜算的情况下被迫出征,最终在狼牙村兵败被俘,被俘之后的杨业表现出了文天祥一样的气节,任凭辽人封官许愿杨业宁死不降,最终,绝食三日而死。小说当中的相关情节和正史中有着较大出入,写的是杨业孤身被困,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头撞石碑而亡,并附有诗云:矢尽兵亡战力摧,陈家谷口马难回。 李陵碑下成大节,千古行人为感悲。

杨家将中的主角之一杨延昭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只不过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而不是演义小说中的“杨六郎”,杨延昭自幼随父从军,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屡败辽军,威震边廷,曾经受到过宋真宗的嘉许。还有一位人物则被改的面目全非,争议极大,这就是小说中的潘仁美。潘仁美的原型是北宋开国名将潘美,潘美与赵匡胤交好,曾共事柴荣,后来陈桥兵变助赵匡胤黄袍加身,此后,平南汉灭南唐征北汉,战功赫赫,且为人谦恭仁德,历史上口碑极佳,虽然潘美对杨业在陈家谷兵败身死一事负有一定责任,但那绝非他的本意。然而在小说的当中的潘仁美却被塑造出一个阴狠毒辣的奸邪小人,潘美若泉下有知定然不会瞑目。

因此,演义小说杨家将只能当作故事来读,若要想了解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其人其事,还有多读些史书。

6

答:杨家将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这杨家将的成员都有谁呢?

主要是三个人:杨令公、杨六郎、杨文广。

这三个人是爷孙三代人,英雄事迹各有千秋。

下面分别说一下。

先说杨令公。

杨令公的名字有怎么复杂。

他本名叫杨重贵,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父亲杨弘信曾为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后周代汉的时候,据麟州自立,后归附后周。

由于在后汉时代,杨弘信为结交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曾派年少的杨重贵到太原为刘崇效力。

后汉灭,刘崇继位,史称北汉。

杨重贵得到了刘崇的重用,先担任保卫指挥使,后以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刘崇收杨重贵为养孙,给他改名为刘继业。

刘崇死,先是其子刘钧继位;刘钧无子。刘钧死后,由其外甥同时也是其养子的刘继恩继位。

刘继恩死,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继位。

注意,刘继恩和刘继元都是皇帝,都有“继”字。所以,刘继业(即杨重贵)为避讳,就拿掉了中间的“继”字,名为刘业。

北宋灭北汉,刘业跟随刘继元降宋,恢复了本姓“杨”,名为“杨业”。

当然,也有很多评书演义仍称呼他为“杨继业”,甚至无视其曾经改名易姓的经过,把他从出生开始的名字就称为“杨继业”。

补一句,因为杨业归宋了,他父亲的名字“杨弘信”为避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讳,在史书中被改成了“杨信”。

杨业归宋后,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镇守代州,曾击溃从雁门大举进攻的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因功升云州观察使。

杨业威名大振,此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不战而走,称之为“杨无敌”。

“杨无敌”死难于雍熙北伐。

北伐之初,宋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

杨业表现神勇,一路过关斩将,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

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只好下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

辽国十余万大军展开反击,攻破了寰州。

潘美留杨业拒敌,承诺自己在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杨业信以为真,力战尽日,但转战到陈家谷时,才发现自己被潘美放了鸽子,悲愤莫名,死力再战,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力尽被擒,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终。

杨业有多个儿子,但到底是六个还是七个,各种版本的史书记载不一,名字不同,次序也很乱。

这里取《宋史》中的记载,共是六个儿子,长子杨延玉,次子杨延朗、三子杨延浦、四子杨延训、五子杨延瓌、六子杨延贵和七子杨延彬。

长子杨延玉在陈家谷口战斗中牺牲,其余六子俱因此而升迁。

其中次子杨延朗为崇仪副使;三子杨延浦和四子杨延训并为供奉官;五子杨延瓌、六子杨延贵和七子杨延彬并为殿直。

杨延朗就是杨六郎,明明排行老二,为什么被冠以“六郎”之名呢?

原来,杨延朗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害怕到了极点。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他们认为杨延朗是那第六颗星转世,敬称杨延朗为“杨六郎”。

杨六郎英雄一世,但死后也得不到“安宁”。

因为,宋真宗封财神爷赵玄朗即赵公明为其圣祖。所以,杨六郎的名字“杨延朗”为避讳被改成了“杨延昭”。

按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记载:杨延昭有三子,长子杨传永,次子杨德政,三子杨文广。此三子中,只有杨文广大器晚成,名垂青史。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评书和演义中,杨文广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但杨宗保与穆桂英都是虚构人物,并不存在。

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

后来又随狄青南征讨侬智高,调任为广西钤辖,后又升任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库使。

在对西夏的防御作战中,杨文广先后担任过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死后被追赠为同州观察使。

欧阳修曾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7

杨家将的故事,是有原型的。五代时期,北汉有名大将,姓杨名重贵,被北汉国主刘崇赐姓名为刘继业。后来宋灭北汉,刘继业拼死抵抗,最终被招降。宋太宗知道他英勇善战,对其相当赏识,让他恢复原姓,名业。但是人们习惯上还是叫他继业,也就是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

杨业归宋之后,主要在潘美(传说中的潘仁美)手下工作,驻兵雁门,防御北方的辽国。潘美是宋朝的大将,宋军攻南汉、灭南唐、征北汉,他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帅。杨业和潘美的合作,一开始还是不错的。太平兴国五年,辽军十万进犯,杨业率数百精骑绕至敌后,与潘美大军合击,大败辽军。两年后,他与潘美再次击破来犯之敌,斩首三千,而且乘胜追击,直入辽境,破垒三十六,俘获辽民万人、牛马五万。

雁门大捷,树立了“杨无敌”的威名。辽军一见杨业的旗帜,便自动退却。相比之下,统帅潘美反而没有他那么风光。潘美当然是有失落感的,甚至还采取过不光彩的手段。据史料记载,当时“主将戍边者”多嫉妒杨业,有人写密信给皇帝,诉说杨业的种种不是。这也是为尊者讳,主将当然就是潘美。宋太宗把这些密信都原封不动地转给杨业,以示信任,但也没有对写密信的人进行批评或惩罚。这是统治者惯用的手段,让下属互相牵制,争风吃醋。如果几个下属真的团结起来了,他反而不放心。

雍颐三年,宋太宗决定大规模北征,收复幽云故地。宋军兵分三路,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出雁门关,目标是攻取关外诸州,并与中路军会合。战争前期,宋军进展顺利,西路军连克寰、朔、云、应等重镇。但是,辽军采取诱敌深入、断其粮道的战术,扭转了战局。宋军东路军溃败,中路军撤退,西路军则奉命掩护关外居民迁入内地,形势相当不利。

在这种形势下,杨业以为辽军势大,不可争锋。但是监军王侁却指责杨业怯懦,逼其出雁门正面迎敌。统帅潘美,此时虽然没有支持王侁,却在一旁默不作声(真是老奸巨滑)。杨业无奈,只得出战,临行请求潘美在陈家谷两侧埋伏弓弩手接应。

在辽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宋军惨败。杨业且战且退,退到陈家谷时,手下只余百人,而约定好的弓弩手不见人影。不只是弓弩手没有,整个潘美大军都早就撤走了。杨业仰天长啸,苦战不休,最后被辽军俘虏,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在陈家谷。

杨业父子的死讯传来,朝野无不愤慨。皇帝对这件事的处置,是将王侁除名配金州,潘美“降三官”(降了检校太师等虚衔,等于罚酒三杯)。这样一来,老百姓的议论就更大了。关于杨业父子的传说,在北宋便开始变得有富有戏剧性,逐渐形成了脍炙人口的杨家将故事。

事实上,杨业也确实有七个儿子,除延玉外,其余六人为延朗、延浦、延训、延壤、延贵和延彬。但是,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全部上过战场,更不存在当了番邦附马的杨四郎、出家当了和尚的杨五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杨七郎。正史中主要记载了杨延朗。他应该是杨业的次子,因为避皇帝祖先的讳改为杨延昭。杨业生前,最看重杨延朗,常带他参加重要战斗。杨业战死后,他还继续领兵打仗,威震西北,人称杨六郎,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堂兄弟中排行第六。

杨延朗的儿子杨文广,子承父业,长期与西夏作战,也是一代名将。但是在传说中,杨文广变成了杨延朗的孙子、杨宗保的儿子。事实上,并没有杨宗保这个人。既然没有杨文广,也就没有穆桂英的事了。杨门女将,包括佘老太君,都是杜撰。故事为什么要这么编呢?突出“惨烈”两个字。想想看,一家大老爷们都为国战死了,连老太太、儿孙媳妇、烧火丫嬛都上了战场,这不叫“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嘛!其实,杨业祖孙三代为国杀敌的故事,不用艺术加工,已经足够震撼。我倒是更希望看到好人有好报,杨家子孙至少在宋朝能够过上好日子的故事。

8

这个问题我之前回答过。杨家将在历史上的确存在,但并不像戏曲和小说中说的那般。宋初一共出现过五大名将世家,分别是曹彬的曹家将,李处耘的李家将,种世衡的种家将,折从阮的折家将,以及杨业的杨家将。其中曹家、折家传承最为久远,世代为将,一直到北宋末。

杨家将起源于麟州杨氏,杨业最初效力于北汉,并被赐姓刘(北汉皇室姓刘),称刘继业,后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杨业归降大宋,恢复杨姓。历任郑州刺史、代州刺史、云州观察使等职,虽为降将,但颇为重用。

杨业妻子为府州折氏(也就是折御勋和折御卿那个折家),应为身处乱世采取的政治联姻,也就是我们说的佘太君。共有杨延昭(杨延朗)、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和杨延彬七子。

杨家将最为人熟知的自然是杨太公含冤而死、血战金沙滩和杨门女将,不过这些大多属于虚构或根据历史事件改编而成。

一、关于杨太公含冤而死

公元968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西路军主帅为大将潘美,杨业为副将;东路军主帅为大将曹彬,崔彦进为副将;中路军以田重为主将。东路军和中路军进展甚速,先后攻占诸多军事要地。

时值北辽国主年少,战斗持续顺利的情况下导致北宋将领轻敌冒进,三路大军逐渐失去了互为犄角相互支援牵制的作用。在北辽萧太后及大将耶律休哥的部署下,东路军和中路军先后受挫大败。

此时,西路军监军王冼、刘文裕依然坚持进攻,杨业反对,反被诬陷心怀不轨。无奈之下,杨业领兵出征,辽兵佯败,王冼等人见辽兵败退,为了抢功,立即挥军追击,潘美阻止不及,后果然中计,无奈之下只得撤退。

此时三路大军均遇阻,赵光义于是下令大军掩护已占领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百姓内迁。杨业率不足万人断后,却被辽军十万大军围困,辽军围而不攻,待潘美来救,潘美识破辽军诡计,果断掩护百姓后撤。辽军等待三天不见援军来救,于是下令进攻,杨业大军全军覆没,杨业力尽被擒,后绝食而亡,二子杨延玉战死。

此战被戏说成分较大,但仔细分析却经不起推敲。首先潘美贵为宋初名将,一生征战,说他贪生怕死是不合适的,说他嫉贤妒能也不应该,否则也不会在军中声望颇高了,要知道宋初名将除了他潘美,可还有个和他旗鼓相当的曹彬呢。其次,此时赵光义登基不过十年,他继位本就传言颇多,名不正言不顺,登基后便逐步罢免了赵普、高怀德等重臣,对于军方的潘美、曹彬岂能没有防范?我猜潘美虽为主将,恐怕也甚是忌惮监军王冼和刘文裕的。最后,杨业战死,赵光义也极为愤怒,但却只降了潘美两级,王冼和刘文裕却被重处,显然也是明白其中因果的。

二、关于血战金沙滩

血战金沙滩一战戏说成分也很大,一战之下杨家一门男丁几乎全部战死或被俘,但根据史料记载,却并非如此。杨家自然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杨家女将的故事了。

杨家将第二代较为出名的是杨业长子杨延昭(杨延朗),官至防御使,后战死。兄弟杨延浦、杨延训官至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官至殿值。

杨家将第三代较为出名的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官至防御使。

杨家将第四代最为出名的是杨文广之子杨怀玉。

三、题外话:宋初五大名将世家

杨家将就不另说了,只简单介绍一下其余四家。

曹家将:“北宋第一良将”曹彬,曹家大约是将门家风流传最久的名将世家了。

第二代:曹璨、曹珝、曹玹、曹玮、曹玘、曹珣、曹琮,都有将帅才,以曹璨、曹玮最知名,尤以曹玮为北宋第一流的名将。

第三代:为将者有:曹璨之子曹仪,曹玮四子曹僖、曹倚、曹偀、曹倩,曹琮之子曹佺、曹修,曹玘之子曹佾及曹傅等人。

第四代:曹佾之子曹评在宋徽宗朝曾任马军副都指挥使,授节钺;曹诱官至安德军节度使,曾以枢密副都承旨的身份权勾当马步军司公事。曹诱之孙曹湜尚公主,继为武职。曹璨、曹玮及曹琮的后裔,也有统军为将者,其中曹诵在宋哲宗、徽宗时,历任马、步军司主官;曹琮之孙曹诗为驸马,担任武职。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到北宋灭亡之际,曹氏后人曹曚仍为禁军大将。曹氏为将,一直延续到南宋高宗时。可说与北宋王朝相始终了。

种家将:种家是宋代唯一的文臣出身而成名将世家的奇特家族,三代都是进士出身,文职起家,而终成名将。

第一代:种世衡,字仲平。乃种谔之父(即“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之祖父(即“小种经略相公”),重气节,有才略。

第二代:种诂、种谔(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

第三代:种谔子种师道(小经略相公)

折家将:折家将起自五代时期的名将折从阮,原系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裔(亦说党项或羌族人)。折家是云中(今山西大同)大族,武将世家。

第一代:折从阮

第二代:折德扆(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愿。传闻佘太君便是折德扆之女。

第三代:折德扆之子折御勋、折御卿兄弟

第四代:最知名的为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

第五代:主要有折继世、折继祖、折继闵等

第六代:以折克行最为知名,他随名将种谔抵御西夏军队,“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折克行神道碑》记载)。“每出必胜,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适、折可求等人。折可存曾随童贯率军镇压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折可适随种谔征战,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北宋西北边境少有的大胜仗。

李家将:李处耘是宋初的枢密副使,为禁军主要将领之一,位亚石守信。曾多次参与用兵。其次女为宋太宗皇后,诸子皆继世为将,而以继隆、继和兄弟最有功。

第二代:李继隆,潘美、曹彬同时期名将,史称李继隆“公二纪宿卫,四换节旄”,“功臣之号,凡三加焉”。李继隆死后,与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于宋真宗庙室。列入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北宋武将只有四人,李继隆位列其中,另三人是曹彬、潘美、曹玮。可见其功勋卓著。

李继隆之弟李继和长期镇守边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领端州防御使。李继隆另一弟继恂,官至洛苑使、顺州刺史。

第三代:其中李继隆之子昭亮,“四岁,补东头供奉官”。历北方前线守将,迁步军及殿前副都指挥使等要职,成为又一代禁军大帅。李昭亮之子惟贤,历知冀州等,领遥郡团练使。李继隆从子昭逊,至供备库使。

9

有歇后语“杨家将出动——全家上阵”戏说杨家将是全家出征打江山。的确,杨家将保卫国家,奋勇杀敌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故事虽说只是故事,但杨家将的忠君报国的事迹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比如欧阳修就曾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

“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里面所说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题目里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和杨家也有关系,他的伯祖是杨业,也就是

杨家将的第一代——杨业。

似乎人人心里都有武侠情结,许多文人都为杨家将杀敌卫国的热血传奇而沸腾。

从《宋史》到《杨家府演义》再到晚清时的评书,杨家将的事迹经过口口传颂和后人的文学润色流传至今,甚至演变成许多不同的版本。

其实有确切历史记载的杨家将只有三代,而小说影视作品中杨家将延续到了第七代。我们从历史上杨家将第一代杨继业聊起,杨继业原名杨重贵。

少年的杨重贵认识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位贵人,即当时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虽然这位贵人自己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能力,但是他毕竟比当时的杨重贵地位见识要略高一些。

刘崇收杨重贵为养子后,对他还算器重,杨重贵也借此机会大展身手。

当时北汉臣事辽国,辽国倚权作乱,多次骚扰汉辽边境。杨继业帅兵驻守边境30余年。抵抗辽军,军功卓著。

在边关风沙战场历经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他后来作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北汉灭亡后,杨继业归降北宋,改名为杨业。这时的杨重贵在政治上可谓平步青云,不仅被宋太宗发现了带兵作战戍守边关的能力,还由此连连升官。

当时的杨重贵可谓风光无限。更是在雁门一战中大败辽军,官升云州观察使。年少有为,又加官封爵,一时声名显赫。

“树大招风”,此时的杨业虽颇得宋太宗的信任,但也遭到朝中一名叫潘美的官员的妒忌。而潘美,很可能就是奸臣潘仁美的人物原型。

杨重贵人生的“滑铁卢”来了,当宋终于起兵攻打辽时,杨重贵自然要跟军献力。在主将为潘美的西路军中担任副将。

起初,宋军士气高涨节节胜利。转折点是在辽军攻破寰州后。此时辽军反攻的念头强烈,从战术上说,不宜再硬碰硬。

于是杨业提出宋军的实际任务应从正面交锋转为转移民众的观点。万万没想到主将潘美由私及公,嫉妒杨业所以否决了他的建议。

杨业只好听令率兵出击,怎奈没有看到接应的兵马。顽强抵抗,最终还是遭到辽军生擒。杨业在拒不投降,在敌营中不吃不喝,绝食而死。

杨业的死悲壮但也有些让人不甘,一位历经沙场,英勇报国的将领竟不幸因昏庸主将的嫉妒而丧生,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但是,杨业为宋立下的战功不可忽略。

杨家将第二代是杨延昭,原名杨延朗。

在家中耳濡目染的全都是兵家战事。杨业的军事才能和武功天赋在杨延昭身上有很大体现,杨延昭也是一位才能卓著的将领。

同时杨延昭也很争气,不仅武功高强而且作风清廉,愿与将士同甘共苦。中国古语说中国人的老毛病就是“有难同当易,有福同享难”。历代风风火火想做大事的人,总有在富贵后抛弃同伴的。

但杨延昭不同,他视金钱名利为粪土,真正的把军营当家,把将士当兄弟。不仅与手下将士一同吃,一同睡,还乐意将自己立功所得的赏赐与将士们分享,因此深得军心。

杨延昭熟悉兵法,深谙带兵之道,在边疆打得辽军闻风丧胆。杨延昭有个外号叫“杨六郎”。

这个外号来的也搞笑,辽军迷信,认为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辽国的克星,于是都称杨延昭为杨六郎。

这和民间流传故事大有不同,民间所说大都认为杨六郎这个名号是因为年龄排行而定的。

可以说杨延昭光荣顺利地接过杨家保卫国家的接力棒。在北宋对辽国的防御阶段,他带领宋军在边关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辽军的侵扰,为宋做出重大贡献。

杨家将第三代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杨家府演义中把杨文广定为杨宗保和穆桂英之子,其实并不是,他是杨延昭的儿子。

杨文广和他的父辈祖辈一样武功了得。杨文广承袭杨家忠贞报国的传统,也打了不少胜战,受到皇帝的提拔。

当时宋辽两国谁弱谁强似乎早已分明,两国商议边界的划分时,杨文广向皇帝献策以收回幽燕,不幸的是还没等到回复就去世了。

关于杨文广历史上并没有把他定为像他父辈祖辈那样完美,溢美之词也多是泛泛而谈。

北宋从杨业那一代开始,由武倾向于文,而杨家世世代代忠君报国,似乎时代并没有善待他们,依旧以自己的速度在前进或是停滞。

杨文广虽然也是一心想要收复幽燕,但当时宋朝处于崇文偃武的状态,时局已经不适合有志之士展示自己的抱负了。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是杨家将的主要人物,至于所谓的杨延昭之子杨宗保,杨宗保之妻穆桂英,甚至杨家著名的“七郎八虎”大都是后人歌颂杨家忠心报国的气节而虚构出来的。

不过据历史考究,老太君佘赛花是存在的,她原姓为折掘,嫁于杨继业之前也曾征战沙场,抗击契丹。不禁感叹:“真女中豪杰也!”

清人周人甲在《杨六郎城怀古》中曾写道: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杨家弟兄英勇善战,忠心耿耿,当为一代英豪。历史总是为英雄驻足,因此杨家将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10

谢邀

在历史上真的存在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保卫国家,是人民安居乐业,英勇善战,为宋朝立过无数战功

据有关专家学者的考证: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杨业的父亲杨信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土豪,自为刺史”。也就是说在《资治通鉴》中确实有杨业的记载,但对其子嗣的记载以及事迹不够详细。

大文豪欧阳修在《欧永叙集》卷二《杨琪墓志》中写道,“君讳琪(杨业的第一代孙)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这一记载也证实杨家将在历史上是有存在的

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代,其名乃北宋宋太宗所赐,杨业本名叫杨崇贵,当时正处于五代的那个混乱而特殊的时代,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当时北汉刘崇的赏识,并将他视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他的战功卓越,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在宋太宗征战北汉时,刘继业太原城头苦战防守,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

杨业最后死于与辽国的战争中,杨业遇辽军战败,身受几十处伤,士兵都已阵亡,及时这样仍然歼敌数十百人,战马也受了重伤,最后被辽军生擒。其子杨延玉及其部将王贵等人皆战死沙场,最后杨业绝食而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