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阴谋夺权,上位后大肆屠杀曹氏宗族。司马家族统治期间政治混乱,大搞恐怖统治,西晋国祚不足50年,王朝覆灭导致五胡乱华,我华夏差点灭族。这种结果司马懿或多或少是需要承担一些责任。

最佳贡献者
2

司马懿怎么能和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一心为国,处理事情极为公正。司马懿善搞阴谋,处心积虑为自己培养势力,打击其他势力。从治国来看,诸葛亮治理下,国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而司马家族靠阴谋治国,国家治理很差,导致五胡乱华的大混乱。

3

在礼乐崩坏的时代,一个原本可以取代正主自立的人,却因为知遇之恩,那怕深知辅佐的后主难成大事,整个时代的地缘格局已定,终究已经无力回天,但即便如此,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是演义,还是正史,这个人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形象,这样的人,不去吹捧,不去当做楷模来看齐,正常吗?

一个鹰视狼顾、前主不仅待其不薄,而且也是给予了知遇之恩,但他和他的家族却以权谋杀伐之策最终终结了前主的基业,这就是这个人的人生底色,是历史的定论;一个演义跑来给他洗白,讲述他的各种不容易;开玩笑,汪精卫也不容易,汪精卫也有苦衷,汪精卫也是被迫的,但因为有这些原因,就可以给汪精卫洗白吗?

中华几千年,能够传承和延续下来,靠的就是道义和最基础的是非观,哪怕是礼乐崩坏的时期,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义却是存在的。

吹捧诸葛亮,那不是无脑吹,吹捧司马懿的,本身就是无脑,还不能被批评了?

诸葛亮的高贵之处在于司马懿能做到的事,诸葛亮也能做到到,而且要比司马懿更容易做到,但人家没做。

且不说诸葛亮的其他品行操守,外交、内政、军事才能,就仅凭其是死在秉承先主遗愿,北伐途中这一点,诸葛亮就值得后辈之人千古赞歌,其本身就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连司马懿都知道诸葛亮是劳累而死的——司马懿问了蜀国来使诸葛亮的起居习惯和饮食情况,就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靠的是啥,靠的不是司马懿自身的聪明睿智,靠的是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每天在做什么事。

4

为什么同样是演义,无脑吹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被人接受,而无脑吹的《军师联盟》却不被人喜欢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是这么看的。

三国是东汉王朝末期的事,即指公元220-280年之间六十年的历史。就按三国结束的公元280年算起,至今也有1740年了。就算大多数人不研究历史,不知道这段史实,但只要是个稍通点文墨的读书人,大概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凡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小说,起初是由短篇小说发展成长篇小说,这个过程,与说书有关。

说起说书,早在宋代,讲故事、说书已成为一种风行的职业。每个说书人,都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现代社会,用以抒发自己对时事的看法,所谓“谈古论今”,就是这个意思。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面人物众多、鲜明,史料丰富,事件纷繁复杂,正是编撰故事、话本的绝佳素材。三国故事的某些片段,本来原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加上文化人的参与,说书人的反复加工,听书人的出谋划策,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故事也越来越生动有趣。这大概就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成书的大致前提和早期准备。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是在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之基础上写成的。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和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会和感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的故事历经1700多年的流传和沉淀,已经深入人心,被老百姓所广泛接受。作为《三国演义》里着墨最多、深受作者喜欢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和,兼通阴阳八卦,神鬼莫测”这些优良品质和智慧,也早已深入人心,被老百姓信服。人民群众已经把诸葛亮当做智慧的化身。即使有人说《三国演义》三分真、七分假,也无济于事。老百姓宁愿相信这一切就是真的,宁愿相信诸葛亮这个人就是真的。



而小说《三国演义》中和诸葛亮处处对着干的司马懿,尽管也是一位智慧超人,然而,中国老百姓还是宁愿相信他和诸葛亮比起来差的很远。民间有一句话说得好:“诸葛亮一步三计,司马懿三步一计。”这就是民心所向。

另外,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非黑即白”,谁和大家认可的好人作对,他就一定是个坏人。这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特有的爱憎分明品质。

三,忠君思想,同样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思维。在《三国演义》里,魏国,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创立的。这在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里,在中国人心里,就是一种大逆不道。曹操在过去的戏剧里,就是“白脸奸臣”形象。你想啊,司马懿是为曹操服务的大将,曹操“不是东西”,那司马懿会是个好人吗?



而诸葛亮就不同了。东汉末年,尽管天下已经分裂成三个利益集团,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但老百姓民心思定,不希望天下就这么乱糟糟的。怎么办呢?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无法重振东汉,这时候,出了一个刘备,“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汉献帝金口玉言称呼刘备为“皇叔”。作为蜀汉之主的刘备,这时候就不仅仅只是代表了东汉王朝的“正统政权”的延续了,更是老百姓“战乱中思统一”的希望所在了。也就是说,无论在当时老百姓心里,还是在后来《三国演义》的读者心里,作为刘备第一谋士的诸葛亮,与其说他代表了西蜀的利益,倒不如说他代表了一种正义和希望的力量。这从《三国演义》开篇说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好相吻合。



在这种大环境下,靠着耍一点所谓的小聪明、脑洞偶尔开了一次,匆匆忙忙杜撰出来的电视剧《军师联盟》,想要和积淀上千年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对阵,那就是鸡蛋撞石头,自取灭亡。司马懿想要和诸葛亮对阵,意义同样如此。更何况司马懿这个人,本来就站错队了,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派人物,现在登堂入室成了主角,谁能接受?

当然,这个《军师联盟》的作者如果不相信止水如心的话,你还可以再写几部同类型作品,把秦桧、张邦昌、汪精卫、李士群、周佛海当成主角好好捧一下,看看老百姓是不是买账?

综上所述,《军师联盟》不受人欢迎和买账,也就变成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了。更何况,《军师联盟》的作者,纯属胡编、乱造,既没有一点历史事实依据作支撑,又没有任何文学性,仅仅凭着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罗列堆砌故事情节,这种做法本身就违反了历史小说、文学故事创作的规律。难怪有人说:《军师联盟》那样的东西,谁都能写出来;如果让我写《军师联盟》,或许比那个作者还好看一点。

5

题主提问之时,已经预设立场,认为三国演义脱离史实、无脑吹捧诸葛亮,同时为剧作军师联盟鸣不平。

毫无疑问,题主就属于读书不用功、不走心的那类人,一经某些地摊杂谈、自媒体爽文的煽动,恨不得立即咬上伟光正一口,以此显示自身观点不同、标新立异的姿态。

这种人不是少数,诸葛亮作为中国历朝历代的道德楷模,自然在打倒之列,这点从当初易中天品三国走红就有端倪,互联网属于大众文化,急需推翻学术传统、权威的做派。不巧的是,易中天老师不是历史研究出身,一些观点称不上正确、严谨。

言归正传,三国演义是不是无脑吹诸葛亮?显然没有。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他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源自三国志、魏书、汉晋春秋等史学著作,以及各类民间传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深入人心。关于其唤东风、布奇阵、神机妙算,这只是小说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夸张手法不止于诸葛亮,例如关羽、张飞、太史慈、张辽等人,都有类似夸张手法,辕门射戟就不是吹?

通读三国演义这种巨作,如果还是把眼力放在主角个人呼风唤雨的技能点上,那说明你不配这本书,还不如去看地摊武侠爽文,各种神佛招式。三国演义,更多是在宏大历史背景中,展现大量人物的政治立场、人生抱负,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承上启下的核心

那么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有过分吹捧吗?并没有,如果说赤壁之战诸葛亮戏份过重算是一个槽点,倒还能说的过去。总体来讲,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基本尊重史书记载,比较完美的反映出诸葛亮的个人抱负、操行,历史自有公论。

而后来者大军师司马懿呢?是一部纯粹的司马懿个人传记作品,这部剧作有没有尊重史实呢?显然没有。为了突出主角,大军师一作避重就轻,将司马懿的个人野心淡化,为其叛乱找出各种借口、理由,不过最后仍难自圆其说。

因为历史上的司马懿,的的确确是一个野心家,于中华历史有极大罪过的人。曹操毕生心血志在结束战乱、统一中国,蜀汉亦是以天下为公,希望国家有一个统一的政权,他们的分歧在于是由曹魏主导还是蜀汉主导。

司马懿一家呢?在曹魏国力鼎盛、內治清平之时,为实现个人野心颠覆曹魏,更不惜以血腥手段屠杀曹魏皇室,当年号称屠夫的董卓、曹操也未如此对待汉室。同为托孤顾命大臣,诸葛亮如何对待刘备子嗣,司马懿又如何对待曹丕子嗣?

这样的司马懿,还能洗?人神共愤。

6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有怎样的成就,终究被人尊崇,认可的还是他的为人。也就是做事先要做人。一个阴险毒辣的’奸贼’怎能与鞠躬尽瘁的丞相可比!

7

自古以来 都觉得孔明一生忠与刘备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受世人敬仰 仲达走了曹操的老路 儿子走了曹丕的老路 关键曹家吧把百姓生活弄的有滋有味 衣食无忧. 司马家呢五胡乱华啊 汉人死的多惨 能喜欢司马家吗 人都喜欢忠义之人啊

8

什么叫无脑吹,老百姓眼睛是雪亮的。成都为什么只有武侯祠没有汉昭烈帝祠?一个臣子的影响力为什么比皇帝的还大?唯忠义也。

9

一个代表正义与光明,一个代表黑暗与邪恶。司马懿这种人后辈子孙都耻辱的改名换姓了,就算现代姓司马的都说自己不是司马懿的后人。而诸葛这个姓氏到现在为止都是非常光荣的,尤其是姓诸葛的都引以为豪。

10

诸葛亮一世,忠心事主;司马懿半生,谋权夺位。人们所愿接受的,不仅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才干比拼,而是诸葛亮为人的高风亮节。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