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死在诸葛亮手中的有刘封、魏延、孟达、马谡。

刘封是刘备义子,曾在打汉中的时候,在阳平关天天讨战,魏将无人敢迎战,气得曹操说如果黄须儿曹彰在此,必敢战刘备养子。史载曹彰武力过人,力能搏虎。曹操于是紧急调曹彰过来,可惜曹彰还未到达,曹操已经兵败撤出汉中,可见刘封武艺高强,魏将看了就怕。刘封武艺这么高强,诸葛亮怕以后控制不住刘封,进谗力劝刘备杀了刘封,刘备杀完得知刘封被重重包围坚决拒绝投降魏军,拼死才杀回蜀国,就后悔了,老泪横流。

魏延是三国后期第一猛将,魏国无人能敌。诸葛亮临死一边密奏刘禅说杨仪性格狭隘脾气暴躁,不可重用,一边又秘密召开大会,火线提拔魏延死敌杨仪为三军统帅,结果杨仪果然杀了魏延,杀完回成都就安排夺去杨仪兵权,改任闲职,可见诸葛亮提拔杨仪唯一目的就是杀魏延。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出身,对蜀国是忠心耿耿。

孟达得罪魏国高层和司马懿,率领上庸郡投靠蜀国,诸葛亮假意答应却不派一兵一卒接应,导致孟达被司马懿全歼。其实孟达虽然以前有问题,但是他得罪司马懿已经无路可走,敌人的敌人就是“老铁”,接纳他回到蜀国,他对魏国了解很深,必可以献很多计策,想想许攸在官渡之战投降后就曾给曹操献计烧乌巢粮草,且孟达还有数万兵。

马谡守街亭虽然失败,但也罪不致死,换谁都无法守住,因为街亭宽十公里,一马平川,张颌兵快,扎寨已经来不及,而且张颌兵多。马谡如果不死,作为参谋还是可以的,比蒋婉、费玮肯定要强。马谡之败,诸葛亮自己得负首要责任,因为是他力排众议把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送上前线。再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每个将领都是从失败中成长的,打个败仗就得死罪,那曹操、刘备都得砍自己脑袋很多次了吧?

更离谱的是,赵云是疑兵,迎战魏军主帅曹真,作为偏师与疑兵本来就不该胜,只需起到吸引敌军主力就算完成任务,而且赵云退军的时候亲自断后损失很小,不但无过反而有功,应该嘉奖,但是诸葛亮却贬赵云,赵云回去很快就死了,应该是郁闷而死的,因为他七十岁出征,英雄一世,宝刀未老,本该受奖却被贬。

第四次北伐的时候,李严为运粮官,说是发明了水路运粮,运粮维持了近半年供给,这个功劳其实不得了,因为以前北伐都是出祁山一个月就断粮。本次相持甚至司马懿后来都断粮了,因为司马懿的粮草也得从关中运来。但是考虑到关中离天水才几百里,而天水离成都有二千多里山路,这个运粮成绩简直是奇迹了,可见李严执行力惊人。但是事后诸葛亮不但没有嘉奖李严,反而将李严从托孤大臣和车骑将军直接贬为庶民,连贬十几级。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难免会有错误,曹操就是任人唯才,他的手下并没有超级将领,很多都是降将,比如张辽、张颌都是敌军降将,多数都打过败仗,就算郭嘉也被举报过,但是曹操都能包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因此成就了魏国的强大。而以上公认的蜀国能人,却被以各种鸡毛蒜皮的理由要么杀头要么被贬。

假如上述人才都在,那么诸葛亮死后,魏延为主将,刘封、王平为先锋,姜维、邓芝领左军,赵云、孟达领右军,马谡为运粮官,李严为尚书令总管后勤,这个阵容是很有战斗力的,远超魏国阵容(魏国后期其实也是人才短缺,司马懿手下也只有郭淮一个老将了),何愁蜀中无大将呢?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误导性太强,事实上,诸葛亮下令处死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马谡,但是马谡是依军法处斩的,这个是罪有应得的,这个就不用去讨论了。

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来看,哪些人的死跟诸葛亮有关,一共有三个,分别是刘封,李严,魏延。那我们分别来看看,各自是怎么情况的。

刘封是诸葛亮建议,刘备赐死的

刘封之所以会被赐死,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不救援关羽,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被夺,第二,欺负孟达,致使孟达投魏,上庸也丢了,第三,刘封性格刚勇难御,刘备死后,对刘禅有威胁。所以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赐死了刘封。

李严

李严与诸葛亮都是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大臣,诸葛亮为主,李严为副,刘备这样安排,本来是想李严做为诸葛亮的副手,帮助诸葛亮治理好蜀汉。

但是李严这个人,想分诸葛亮的权,诸葛亮想发兵北伐的时候,想派李严去镇守汉中,但李严却一直推脱不去,要求从益州分出五个郡,设立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自然是不会同意的。

后来,又劝诸葛亮加九锡封王,这个就是摆明想让诸葛亮篡位,诸葛亮也没有答应,陈震是李严的老乡,当他出使东吴的时候,私下跟诸葛亮说,李严【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有歪心思。

建兴八年,曹真率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要求李严率两万部队前往汉中支援,李严不满,还跟诸葛亮说司马懿已经开府治事了,诸葛亮没办法只能上表他为骠骑将军,又让李丰担任江州都督,李严才同意北上到汉中。

建兴九年,诸葛亮北伐,李严负责后方粮草的督运。阴雨时节,粮草不继,李严让人传话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回来的时候,李严又很惊讶的说,军粮很足呀,怎么撤军了呀?

李严就是想把自己的锅甩给诸葛亮,李严还跟刘禅说,诸葛亮是在假装撤军,是想引诱敌人过来,然后跟他决战,诸葛亮只能将李严的书信给刘禅看,李严只能叩头认罪,最后诸葛亮联合众大臣参了李严的本,李严被贬为平民,后来李严听到诸葛亮死了,他也就死了。

魏延

魏延这个人的性格跟关羽很像,特别的自负,跟同事的关系很不好,当时杨仪也是一个自负的人,两个人的矛盾很深,诸葛亮也很头疼,但是两个人也确实有才,所以就那么一直用着,平时就靠费祎来调和。

诸葛亮临死前,秘密召集了杨仪,费祎,姜维来做退军安排,第一个方案是,让魏延断后,姜维其次,第二个方案,如果魏延想断后,大军自己撤军,不管魏延了。

结果如诸葛亮所料,魏延自己的部队先撤,然后把大军的退归栈道全给烧了,然后在南谷口攻击大军,只是最后被王平一句喊散了部队,最后被马岱追上了杀死。而这一切,都是魏延自己的问题。

3

回答这个问题估计会有很多三国迷被罗贯中先生洗完脑后,会像挖了他家祖坟一样暴跳咬人了!

严格来说,诸葛亮一个人都没杀过,因为他那么大的官是不会亲手去杀人的,如:马谡违亮节度,以至惨败,弑谡以谢众,但杀马谡的一定只刽子手!另外一个是否是良将也不好下定义,如马谡,彭羕,魏延,李盛是良将吗?所以把标题改一下:因诸葛亮而死的人要哪些?

彭羕,因诸葛亮不喜欢他!

刘封,因诸葛亮进馋言而被杀!

马谡,因诸葛亮兵败的替死鬼!

张休,李盛:原因同上!

魏延,因猪哥亮的脑残军事安排而死!

杨仪,牧竖小人,因没了诸葛亮的靠山自杀!

孟达,因诸葛亮慢三拍的军事行动而死(志大而不见机,反应太慢)

吴班,因诸葛亮错误的军事计谋而死!

高翔,陈式:死于诸葛亮的北伐!

4

一个均未杀!刘封自作刘备继子,能力越强,刘备越要杀之,所以刘封之死与诸葛亮无丝毫关系;孟达之死,与自己麻痹大意有关,轻视司马懿的快速反应;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更没关系,一是太过自傲,二是与蜀大臣均关系紧张,这种情况,一旦真正掌权,必是血雨腥风,欺主杀臣是可预见的,本是弱小的蜀国必葬其手。马谡之死与军令状有关,不听王平之劝,不死难以治军。如果听其他人劝诫,即使失败,必有回旋余地。刘备死后,正是几大势力集团角力阶段,失去回旋余地之后,死是必然,除非圣意干预,可惜刘禅没做。李严也是如此,刘备死后,就想建立自己的割据势力,这对已是非常虚弱的蜀国来说非常危险,一旦形成,离心之势不可阻挡。

诸葛亮遇刘备,并非是他心中的最佳选择,但恢复汉室也只有名义上刘备这支力量,曹、孙是异姓。刘备无帝王之气概,本质是三人集团的大王的气魄。从接管荆州之地拒刘表之托和蜀地刘章中就可以看出,太过虚伪,该出手时因虚伪导致情况变得复杂艰难。荆州遗留失败的最大导火索,蜀地白白死了一个顶级谋臣庞统。称王之时,对谋臣法正又过于放纵,把诸葛亮处于闲置状态,加重了刘备集团的内部权力分配的矛盾,其在位时不显现,一旦死亡,这矛盾就会爆发。

5



这个问题的提出者,显然对汉末三国那段历史不太了解,并且对诸葛亮存在偏见。

历史上蜀汉方面,刘封、彭樣、马谡之死跟诸葛亮直接有关,是在诸葛亮的主导下被杀的,但这三人都是因罪被处死;刘琰因冒犯皇帝刘禅被杀,纯粹自己作死,与诸葛亮无关;魏延死于诸葛亮之后,也纯粹是自己作死,不是诸葛亮遗命杀他的,实际上诸葛亮生前一直在重用和保护魏延。

在这些人物中,彭樣才干突出,能力卓著,虽然是其自己作死,但是感觉杀掉他比较可惜,如果予以赦免不杀并适当任用的话,似乎可以给诸葛亮北伐提供很大帮助,但这个人一旦用不好,会成为很大的祸患。

一、刘封

刘封是刘备早年依附在刘表处时收的养子,武艺高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

刘封先前带兵随诸葛亮、张飞西上进取益州期间,奋勇向前,功劳卓著。在汉中之战后,奉命领军自沔水而下与已经攻克房陵的孟达会师,统领孟达逼降曹操遥封的上庸太守申耽,升任副军将军。但在关羽的襄樊战役期间,刘封受孟达挑唆,关键时刻不顾大局,多次拒绝救援关羽,对荆州之失、关羽之死,负有重大责任;随后又与孟达不和,逼反了孟达,导致房陵、上庸、西城三城丢失,给蜀汉造成了重大损失。

刘封按罪本应处死,但刘备囿于私心,想枉法赦免他,被诸葛亮劝阻。因诸葛亮担心刘封这种人粗鲁勇猛,私心太重,不顾大局,分不清是非,容易被人挑拨而坏事,一旦刘备去世,以其性格必然会造成大的祸乱。所以诸葛亮劝阻了刘备对刘封死罪的赦免。

关于刘封,在《魏略》中记载有如下故事:【太祖在汉中,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乃召彰。彰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从汉中而归。】

意思如下:

曹操在汉中阳平关期间,刘备驻军在定军山头。刘备经常派遣刘封去阳平关前挑战,曹军这边没有能出去应战的。曹操大骂道:“织席贩履的臭小子,你老是让你的假儿子来叫板你外公!等叫来我那个长黄头发的真儿子,让他收拾你的这个假儿子!”于是派人召曹彰。曹彰从洛阳出发,骑马昼夜赶路,等曹彰抵达长安的时候,曹操已经从汉中撤军,往关中返回。

二、彭羕

彭羕很有才干,但为人张狂自傲。先前在益州得罪人,被人陷害,被刘璋处以剃光头发,并罚为奴隶。后来在葭萌结识了庞统,由庞统与法正推荐给当时正在葭萌的刘备,给刘备谋划进取益州的方略,逐渐受到信任与重用。

但诸葛亮对其很不喜欢,认为彭羕心大志广,以后将会成为祸患。因此私下劝刘备疏远彭羕。

公元220年,彭羕被刘备稍微疏远,从治州从事外放为江阳太守,遂心生怨气,私下拉拢马超,有企图垄断蜀汉军权、朝政及造反之意,遭到马超举报被下狱。彭羕在狱中写信给诸葛亮,为自己辩解,说自己与庞统当年曾一起发誓追随诸葛亮的脚步辅佐明主刘备成就大业,并说此次是一时糊涂,自己作死发闹骚而已,还说马超误解了自己的原意。潜台词是想请求诸葛亮劝说刘备赦免他,但诸葛亮没有理睬,彭羕随后被杀,年仅37岁。

彭羕之死,似乎是咎由自取。如果赦免彭羕,一方面将置马超于尴尬境地,另一方面一旦刘备去世,可能会成为蜀汉内乱的祸患。诸葛亮为人谨慎,因此没有劝刘备赦免彭羕。

【彭羕,字永年,广汉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注七》认为他是一位经天纬地的人物,他初见刘备,与之交谈時,「指掌而谈治世之务,讲霸王之气,进取益州之策」,使刘备佩服不已。彭羕虽「姿性骄傲、多所轻忽、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之辈, 但亦受重用。】

诸葛亮「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私下对刘备说彭羕「心大志广, 难可保安」,于是刘备逐渐疏远之。

三、马谡

马谡好谈兵法,先前被刘备委任为益州越巂太守。公元218年左右,当时刘备正忙于汉中之战,益州越巂郡内少数民族的首领高定发动叛乱,马谡不能平息,后依靠李严支援击溃了叛军。刘备因此认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后来诸葛亮急需用人,考察马谡,与马谡多次沟通及谈论兵法后,认为马谡善于谋略,只是缺乏实战经验。遂有意培养他,给其提供实战机会。

在蜀汉第一次北伐期间,赵云邓芝在箕谷率领疑兵应对曹真大军,魏延统兵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诸葛亮委任马谡为前军主将,给其防守街亭、阻挡张郃援军的重大任务及实战机会。但关键时刻,马谡拒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阻,擅自改变诸葛亮军事部署,不下据城,导致街亭失守,使得蜀汉第一次北伐未能成功占领陇右,给蜀汉的北伐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马谡甚至在激战关头抛弃军队,临阵脱逃,违反了最基本的军法。所以马谡被判死罪,纯属咎由自取。尤其“临阵脱逃”是诸葛亮不赦免他死罪的主要原因。

四、刘琰

刘琰曾经担任蜀汉车骑将军,是紧紧排在李严之后的蜀汉重臣。作为刘备原从人马而受到重用,本身毫无能力,前面仗着自己官大,与魏延无理冲突,后来又毫无证据地猜疑自己妻子与皇帝刘禅私通,诽谤刘禅,殴打妻子,弄得整个成都议论纷纷,严重影响了刘禅的声誉,有司及刘禅因此决定严惩,予以处死。当时诸葛亮正忙于筹备第五次北伐,对这种人,诸葛亮未上书进行保护。

五、魏延

魏延偏狭孤傲,自视甚高,但善待士卒,作战勇猛顽强,一直受到诸葛亮的重用和保护。

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于五丈原后,魏延身负断后、保障蜀汉大军安全撤退的重任。但当司马懿大军大举追杀而来时,魏延拒不执行断后命令,放弃可以重创曹魏追兵的机会,擅自提前撤走,破坏栈道桥梁,阻止杨仪撤军,置蜀汉大军于极度危险之中,并意图杀害杨仪,抢夺军权。魏延一旦得逞,后果不堪设想,以其性格,不仅会杀害许多人,还会葬送蜀汉北伐大军。幸好王平予以及时阻止,喝散了魏延部下。最后魏延被杀,纯粹咎由自取。

但魏延属于内讧,不是造反,不应该屠灭其家族。其家族被灭,是杨仪公报私仇的问题。

六、孟达

孟达也很有才干,被刘备任命为宜都太守,在汉中之战后奉刘备命令从秭归进兵攻克房陵。后接受刘封领导,共同攻打上庸,逼迫上庸太守申耽归服蜀汉刘备。

但实际上孟达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刘备待他不薄。在驻守房陵期间,先是挑唆刘封怨恨关羽,劝阻刘封对关羽的援救,致使蜀汉丢失荆州、关羽被杀;随后因刘封抢夺了其乐队,就举郡投降曹魏,并会同曹魏徐晃、夏侯尚及叛变的西城太守申仪共同攻打副军将军刘封,致使刘封败退成都,迫使蜀汉上庸太守申耽投降曹魏,三城遂全归了曹魏。孟达受到曹丕重用,担任新城太守,统管上庸三郡。

后来曹丕及夏侯尚去世,孟达失去了靠山,又与魏兴太守申仪不和,处境微妙。

在诸葛亮及李严写信劝说下,孟达想回归蜀汉,但犹豫不决。诸葛亮为了迫使孟达彻底叛变曹魏,派人故意向申仪泄露孟达欲回归蜀汉之事,申仪随即向曹魏朝廷举报孟达,孟达被迫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举兵叛变曹魏。但孟达轻视了司马懿,导致被司马懿兵贵神速予以剿灭。当时诸葛亮曾经派遣军队救援孟达,但被申仪截断了栈道,无法及时抵达。

【鱼豢: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馀家归魏。文帝时初即王位,既宿知有达,闻其来,甚悦,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

【刘晔: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

【费诗: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

七、李严

李严,字正方,能力卓著,很有才干。曾与诸葛亮、刘巴、法正等人,共同制定《蜀科》;在担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期间,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积极发展生产;在刘备忙于汉中之战期间,还曾率领五千人于后方益州,主动替庲降都督邓方果断平定马秦、高胜等数万人在郪县、资中县的叛乱;并主动替时任越巂太守的马谡击溃越巂郡夷帅高定之叛乱,解除了叛军对新道县的围攻。李严因此受到刘备的重用。

刘备去世后,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重臣,作为诸葛亮的副手,身居高位。但李严性情孤傲,私心太重,缺乏大局观,在蜀汉国力弱小的情况下,大修楼舍共自家享受,不尽心考虑如何与诸葛亮齐心协力治理国家、完成北伐,却想自己开府治事,与诸葛亮争夺权力,如此将会分散蜀汉国力。

在第四次北伐中李严更是工作不力,运粮不及时,耽误了蜀汉北伐大业。事后李严却推卸责任给诸葛亮,遭到诸葛亮等蜀汉众多大臣的上书弹劾,于公元231年夏末被刘禅免除全部职务,贬为庶民。

李严被贬后,认为只有诸葛亮知道自己具有大才,自信在蜀汉需要的时候,还能被办事公允的诸葛亮重新重用。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秋,在五丈原北伐前线去世后,李严认为自己不会受到蒋琬等人任用,感觉复出无望,不久即抑郁而亡。显然李严之死不是诸葛亮的责任。

【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严少为郡职吏,用性深刻,苟利其身。乡里为严谚曰:[难可狎,李鳞甲。]】

【陈寿:[都护李严性自矜高。][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干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6

我想这个题目应该改一下,谈不上诸葛亮杀死了这些蜀国的良将,应该来说是出于那个大局的考虑,因为任何一个人站到那个位置的时候,肯定会从大局考虑,有的时候为了大局牺牲局部那是很正常。直接和间接因为诸葛亮死的人有好几个,列一下。

最早因为诸葛亮死的是刘封,刘封他死的原因是真太子失败所以诸葛亮考虑到他以后难以节制,所以建议刘备杀掉了刘封。为此我还想过相应的文章两篇。

第二个被诸葛亮建言杀死的叫做彭羡,这个人很有才华,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是一样的,都是楚之良材。但是他性格很张狂,你这个人很不喜欢刘备对他很重用,最后进谗言杀了他。这个我也写过文章。

诸葛亮主政蜀汉的时候有这么几个人是因为他死掉的。第一个死掉的是刘琰,刘琰是最早跟着刘备的,他是属于只领工资不干活的人。他怀疑老婆跟刘禅有染,让手下人殴打他老婆,最后被处死。

魏延被处死大家都一清二楚。我就不详细叙述了。马谡被诸葛亮杀,大家也很清楚。

被他设计废掉的一个叫做李严,还有一个叫做杨仪。我想这两个人大家也很熟悉,杨仪的确也是诸葛亮设计费掉的,为此我也写过专门的文章。

7

说起诸葛亮,那可是一代名臣。然而,诸葛亮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为什么他会设计杀死蜀国的蜀国良将呢?其中包括刘封、孟达、马谡和魏延。

一、刘封之死

刘封是罗侯寇氏之子,后来过继给一户刘姓富豪人家。第一次见面,刘备对刘封甚是喜爱,于是收下做了义子。

刘封追随刘备时,年方二十。已然是一个虎背熊腰、英勇过人的将领。在刘备取西川时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刘备、诸葛亮进攻刘璋,战无不克、攻无不取。更是在取汉中的时候,与孟达合兵一处,取得上庸诸郡。如此英勇,深受刘备和诸葛亮的喜爱。

东吴偷袭荆州,刘封未予救援,受到了刘备的猜忌和怀疑。自孟达投降后,屡次劝说刘封投降曹操。刘封因是刘备的养子,于是始终不肯投降。

后来,刘封逃归益州。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恐怕难以驾驭,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他,于是刘备赐死了刘封。

二、孟达之死

孟达,字子度,扶风郡郿人,三国时期人物。原来效力刘璋帐下,后投降刘备。刘备封他为宜都太守。

进攻汉中时,攻下房陵,与刘封合兵一处,直捣上庸诸郡。连战连捷,深受器重。

关羽兵败荆州,以上庸未稳为由,拒绝出兵接应关羽,被刘备所迁怒。孟达畏惧被治罪,更因为和刘封不和,于是投降曹魏。

曹丕得到孟达很是高兴,对他大肆封赏。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命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足见曹丕对于孟达的信任和器重。

曹丕死后,孟达在曹魏似乎找不到立足之地,于是谋划归降蜀汉。但魏兴太守申仪与他有隙,密告司马懿。司马懿以书信稳住孟达,率兵直指上庸,斩杀孟达。

三、马谡之死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是侍中马良之弟。早年追随刘备,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马谡自幼聪明伶俐,十分好学。长大为官,才智过人,经常给诸葛亮提出利国利民的建议,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

诸葛亮出兵征讨南蛮。马谡献上“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被诸葛亮采用。后来孟获归降,马谡功不可没。由此,诸葛亮更加器重马谡,经常找他咨询意见。

但殊不知,马谡只是华而不实,没有经历过战场的洗礼,因此街亭大败。在街亭,他不顾王平的劝阻,将营垒驻扎在高山之上,意欲以逸待劳。结果被魏军切断水源,遭此大败。使诸葛亮的北伐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不得已退回汉中。诸葛亮班师后,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亲自为他吊丧,出钱安抚他的妻子和儿女,可谓是仁至义尽。

四、魏延之死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人。后追随刘备,作战勇猛,深受刘备喜爱。

征伐刘璋的过程中,魏延和黄忠平定广汉郡,立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刘备很器重他,派他镇守汉中,封他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镇远将军。自此,魏延便镇守汉中,保护着蜀中门户。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表奏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刚刚出师便打了胜仗,击破曹魏后费瑶和郭淮的大军,诸葛亮也很器重他。

魏延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只是为人孤傲,人人都避其锋芒。魏延与杨仪交恶,曾经擎刀在手欲杀之,被诸葛亮阻拦。后来诸葛亮和费祎都为他们调解,希望二人和好。

诸葛亮病倒在五丈原后,秘密吩咐后事。召杨仪,说如果魏延谋反,就诛杀,杨仪听从。在诸葛亮去世、蜀军班师的途中,魏延率领大军,烧毁栈道,截住大军去路。魏延兵败逃亡,最后被夷灭三族。

诸葛亮治蜀多年,堪称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设计杀死蜀国将领,都是为了保住大汉的江山,希望有朝一日能北伐中原、恢复汉室。

8

谢邀。一看有好多呢:刘封,诸葛劝刘备杀的;魏延,诸葛遗令杀的;李严,成了诸葛政敌而被杀的;彭羕,曾经忏悔但还是被诸葛劝刘备杀了;廖立,被流放后曾希望诸葛再次起用自己,但诸葛不理他,结果在诸葛死后,抑郁而死;杨仪,在诸葛死后发现诸葛没将政权交给他,而是交给了蒋琬、费袆,愤怒之下口出反言,最后被杀了;马谡,在重要的地点街亭被诸葛派去当大将,结果失败而逃,被抓回来斩了,陪他去的将军还被斩了好几个。

9

刘封,魏延,另外对孟达,李严,赵云的倒下也有重大功劳,就是张松这些奇才也没有为蜀汉建功立业,这不是偶然。孔明表面上是识人不明,其实是荆州势力打击益州势力川东势力。这种内斗是无处不在的,后期甚至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窘态。另外,孔明以攻为守的祁山六出也是争议颇多。以上有些是演义,真实历史上他的优势在政治而非军事。

10

又来了,首先得说,诸葛亮没有“无缘无故”杀过任何一个蜀国将臣。

包括三国演义中虚构的诸葛亮设计杀魏延,更是无中生有。

诸葛亮病逝后,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安排了身后事,但唯独没有说要杀掉魏延。诸葛亮说的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但魏延认为,不能因为诸葛亮一人的死,放弃北伐的机会。而且他也不愿听杨仪的指挥。于是魏延杨仪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结果杨仪的奏表先到,刘禅问蒋琬和董允,他们俩都支持杨仪怀疑魏延。

魏延占据南谷口,率军攻打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对着魏延大骂:“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做出这种事情!”于是魏延的部将都跑了,魏延带着他儿子也跑,杨仪派马岱追上了魏延,砍下了他的头。马岱把魏延的首级拿给杨仪,杨仪把头扔在地上,然后踩了一脚骂道:“庸奴!你还能作恶吗?”然后就灭了魏延的三族。

魏延的死跟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诸葛亮十分赏识魏延,“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说完了杀魏延的冤案,再来说说诸葛亮真正杀的人吧。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因为马谡失了街亭,致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根据军令,诸葛亮下令斩了马谡。

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三国演义》

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是如此记载:“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即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

诸葛亮真正杀的也就这一个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