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诸葛亮之所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除了因为他的才能之外,在我看来更值得人们尊敬的,就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诚然,北伐是诸葛亮一生的执念,是复兴汉室的唯一手段。对于实力不济的蜀汉而言,主动攻打魏国确实是力不能及。然而,诸葛亮的北伐真的就想有些人所说,是以卵击石么?
分析
- 北伐绝非“以卵击石”
蜀汉能力不及曹魏,人才储备,后勤补给,战争潜力,无论哪一方面都逊色不少,可诸葛亮却依然发动北伐。是真的以卵击石么?
1、曹丕死后,曹魏集团动乱不断
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肯定是由多重因素促和而成。
公元227年,也就是蜀汉建兴五年,是诸葛亮开启北伐战车的年份。这一年,诸葛亮开始了蜀汉针对曹魏的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候,是因为前一年的曹魏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魏文帝曹丕因病去世,继位者曹叡主少国疑,曹魏内部本身就存在危及。
曹丕死后,诸葛亮并非第一个向曹魏集团发动攻势的人。公元226年,曹叡刚刚继位不久,东吴集团就发动了对江夏的攻势,虽然是以东吴的失败而告终,但终究还是引起了不下的波动。
之后,诸葛瑾、张霸率领东吴大军又对东吴展开攻击,进犯襄阳。这一次的影响比上一次还大,曹魏重臣司马懿、曹休都出动了。
公元227年正月,曹魏集团内部有人反叛,麴英在西平郡叛乱,连杀数名地方官员。虽然叛乱平息,可曹魏内部问题再一次暴露了出来。
2、曹魏此时的人才储备也是青黄不接
好不夸张的说,司马懿最后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最大赢家。除了因为他本身能力不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活的过久。把所有的对手全部耗死了。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蜀汉的人才的确有着明显不足,但曹魏集团就人才济济了么?此时的司马懿尚没有展现出后来的才智,曹真、曹休也是不足挂齿。
曹魏人才顶峰期早已过去,就连徐晃、许褚等人也在曹叡继位后不久也去世了。而曹操时期曹魏集团的谋士群体也都相继病故。
从牌面上看,此时的曹魏还真不比蜀汉强太多。单单看这一个方面,蜀汉有实力同曹魏一战。
3、北伐一事,早就蓄谋已久
北伐是诸葛亮一生的追求,早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就给刘备做出了一个完美构思。虽然这个构思随着荆州的失去而破灭,但诸葛亮还是在极力的去弥补着。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主动交好东吴,而东吴集团虽然在夷陵之战取得胜利,但也损耗不少国力。所以,东吴集团也乐于同蜀汉结交。于是,吴蜀联盟成立,这次的联盟终三国结束也没有破裂。
在吴蜀联盟成立后,蜀汉集团开始了长久的北伐准备工作。这个工作就是平南蛮,这也是《隆中对》里的一个构思,南征虽然困难重重,蜀汉也消耗了不少,但最终的结果倒也可喜: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南征结束后,蜀汉集团组建无当飞军,加强军队建设。而在平南过程中的国力损耗,也随着南征的获胜得以弥补。南征不仅弥补了消耗,还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可以说,此时的蜀汉在军队和国力上,有着同曹魏一战的实力。
况且,诸葛亮北伐也并非独立事件。吴蜀联盟既然是联盟那么东吴集团也不会坐视不理,公元226年东吴对曹魏的进攻,其实就是为了配合后来诸葛亮北伐而进行的。
诸葛亮的构思是,蜀汉和东吴两线进攻曹魏,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互补,使得曹魏应接不暇。可公元227年吴国内部发生叛乱,没能配合诸葛亮北伐。但公元228年,东吴对曹魏发动的石亭之战却大败了曹魏集团的曹休,并俘获一万魏军。
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与东吴集团的攻打曹魏是在配合中共同进行的。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到同进同退的效果。
在这里我做一个假设,如果诸葛亮公元227年北伐的时候,东吴集团内部没有叛乱,两线进攻曹魏,那曹魏会面临何等局面很难想象。
4、蜀汉并非是“以卵击石”
上述的几点,我们已经看出来了,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争斗绝非是以卵击石。而是诸葛亮在全盘考虑后作出的决定。
曹叡刚刚继位,统治力尚不稳定,曹魏集团的人才储备也出现断层是他们内部的问题。蜀汉南征获得大量物资,组建无当飞军加强军力让蜀汉有实力一战是蜀汉内部向好的一面。
而外交上,吴蜀联盟有着共同的敌人曹魏,可以相互配合让曹魏应接不暇则是外交优势。
这种大背景下,诸葛亮的北伐绝非以卵击石,而是谋而后动。况且,从北伐初期的战果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蜀汉也是占了一些便宜的: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这是诸葛亮一次北伐的初期成果。虽然第一次北伐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但种种迹象表面,蜀汉的进攻是“理性、有序”的。
- 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北伐并非是以卵击石,而是一场布局已久,有可行性的战略出击。
可即便真的是以卵击石,诸葛亮也是要去做的。
1、北伐是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蜀汉而言,北伐确实具有极大的难度。从战争潜力上看,蜀汉是不及曹魏的,失败也属于正常。
但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诸葛亮可以通过北伐扩展蜀汉的势力范围。如果经营得当,站稳脚跟的话,这对有着地盘危及的蜀汉恰恰是一件好事。
如果诸葛亮不选择北伐,那么蜀汉未来的局面如何呢?占据天府之国的蜀汉,经济发展潜力远不及占据中原的曹魏。被蚕食,最终走向灭亡是迟早的事。
倒不如趁着魏国内部危及,吴蜀联盟稳定,南征后物资丰富这些有利于蜀汉的机会,去争取一下。
2、北伐是团结内部的趋势与手段
蜀汉立国的政治根本就是复兴汉室。很多追随蜀汉、追随刘备的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要复兴汉室所以北伐是蜀汉集团的终极趋势。
另一方面,刘备死后蜀汉内部的政治环境也有危及。诸葛亮等外来派系,和益州的土著有着政治斗争。而外来派系中,诸葛亮和李严也并不和睦。
这此时北伐,可以满足了一部分人复兴汉室的愿望,也是在内部斗争不断的情况下转移内部矛盾的一种手段。
3、北伐是诸葛武侯的信念与追求
在读《出师表》,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诸葛亮内心深处的那种执念,一种令人感动的执念。
在诸葛亮走出隆中之前,他有很多选择。如果仅仅是为了成就自己,那他完全可以选择去投奔曹操。以他的能力,依然会受到重用。
而他之所以选择刘备,原因只有一个,他要复兴汉室。当时的天下,只有刘备有可能是真心复兴汉室之人。
如果说诸葛亮一生有什么执念的话,那就是复兴汉室,九死不悔。他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而北伐是唯一可以复兴汉室的方法。或许北伐只是一个梦,一个很难实现的梦,但诸葛亮就是要把这个梦延续下去。
结语
“诸葛一生唯谨慎”,作为谨慎的诸葛亮,以卵击石的事情他不会去做。刘备之所以托孤于他,也是因为他谨慎: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选择与227年开启北伐战车,是他在通盘考虑后,觉得有获胜可能性才进行的。虽然这种获胜的可能性不大,但他还是要这么做。
对复兴汉室的执念,对刘备信任的感恩,让诸葛亮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枷锁。这种枷锁只有死亡才可以让他摆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