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经历、成就,基本上差不多,都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网上可供查勘的资料很丰富,近来境内媒体多有炒作杨振宁的,却很少涉及李政道。这当然有着不太好说的原因。至少抬高老杨,可以打压,贬低一大批为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因为科学是有国界的,任何国家的核心科学技术专利,绝不会轻易给别人。美国不仅不会把航母及战机的技术给别国,而且还会严格保密,对外国留学生也不透露。

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上海。老杨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比李政道大4岁。1957年李杨合作《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分享诺贝尔物理奖。之后不久,都加入了美国国籍。

圈内盛传李政道与老杨不睦。原因大抵因获奖署名先后。按国际惯例,在贡献同等条件下,署名先后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先后,李Lee姓排名在前,杨Yang姓排名在后。但诺贝尔奖实际排名是杨在前,据说是老杨的原配杜致礼劝说老杨将杨氏排在前。确实,李政道之后再没有与老杨合作,因为这个论文的题目是李政道提出来的。

李杨之不同,或许在于老杨的精明。年轻时娶了国民党中将杜聿明的千金做老婆。即使没有政治婚姻的嫌疑,但名利是显而易见的。杜聿明最伤心的事,大儿子杜致勇当时在哈弗大学读书,吃安眠药死在姐夫杨振宁的家里。

杨振宁的父亲曾三次苦劝其回中国,报效祖国,老杨不之顾,气得老爹大骂“不忠不孝”。

李政道不光搞理论物理学,还在费米实验室搞实验物理学,理论联系实验。老杨则不搞实验,只搞理论写文章,在美国物理学界是有名的实验臭手,传言:“杨振宁不会做实验,是实验物理学的幸运,也是理论物理学的幸运“。

李政道在美国的工作单位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也是著名费米实验室的科学家,费米物理讲座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著叙甚丰,可查考于网络资讯。

中美关系解冻之后,李政道率先回到中国。1972年,联合十几所美国大学,在中国招收博士后学生,并在清华、北大、中科大、复旦、暨南大学任教,亲自教博士生。1975年,毛泽东在家里会见李政道,邓小平多次会见、宴请李政道,还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意见。又于1984年参加中科院院士大会,1986年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1988年出资30万美元,设立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2006年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等等职务。中国政府授予李政道“著名中华文化人物”称号。后因罹患马凡氏综合症,定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至今健在。

李政道现在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这大概是中国媒体很少说到的原因。实际上,中国主流媒体也极少说老杨,一是没什么材料可值得说的。二是中国当代已经不是搞个人崇拜的年代,中科院的大科学家都在忙正经事,绝不希望被媒体干扰。大肆炒作老杨的,无非狗仔队野媒体,目的是赚点击率,穷巷多怪而已。

老杨与李政道分享大奖之后,加入了美国国籍。凭这两个条件,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谋得教授职位,一直贡献到退休。石溪分校当然不是美国的一流大学,由此可知美国人对老杨的态度。既然没什么实际效用,用不着理睬!钱学森值五个师,老杨不值钱。很实在的问题。

诺贝尔奖的名声太大,老杨理所当然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其间,又与米尔斯Mills合作,理论了《规范场论》。理论与合作,这是老杨最擅长的伎俩。

老杨退休之后,频繁走动于欧美、港台和中国大陆之间。这时的中国,谁都可以来,也可以走,来去自由。继李政道之后,老杨干了与李政道完全相同的有利于中国的好事,不同的特别的事是2004年82岁时,结识了一个28岁的少妇,遂为续弦。打破了中国人婚配年龄差的记录,一时传为海内外饭后茶余的佳话。年龄不是问题,而且宇称不守恒。

老杨成为新闻热点人物之后,一直保持热度不减。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有两个动向很值得学习,一是经常在清华大学讲《周易》,因为讲易经八卦的人太多了。二是坚决反对中国建大型对撞机,因为中国要建的对撞机比洋人的大多了。

伟大的物理学家老杨是1922年10月1日出生的,屈指一算,才97岁。祝贺老杨: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金枪不倒,雄风常存。上帝与汝同在!阿弥陀佛!

附美国2019年大学排名前十:

1、普林斯顿大学Princiton University。

2、哈弗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3、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4、马萨诸塞斯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6、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7、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8、丢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9、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0、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纽约州立大学是由多所大学组成的系统,有十多个分校,在中国上海也有分校,2019年美国综合排名第138位。纽约大学则是私立大学,在纽约市曼哈顿区。2019年美国排名第30位

最佳贡献者
2

在科学界,有许多大神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闻的,而有一些就特别有名。我们举个例子,霍金可以说是最近几十年最有名的物理学家,而同期成就远比他高的物理学家都没有他有名气。

再比如,同样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薛定谔就要有名气得多,而海森堡,狄拉克等人就很少人知道。

在华人物理学家圈子里也是如此,对于杨振宁和李政道来说,大家大多听说过杨振宁,但李政道就相对陌生一些。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难道名气不应该和成就一致的吗?

这回我们就以杨振宁和李政道为例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杨振宁和李政道

首先,我们知道,在华人世界当中,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最顶级的物理学家。巧合的是,两个人一起荣获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获奖原因就是宇称不守恒

杨振宁和李政道实际上曾经算是师兄弟关系,杨振宁年长一些,先到美国学习,李政道后到美国,曾经有一段时间,杨振宁都充当着大师兄的角色在照顾李政道,并一起研究宇称不守恒,拿到了诺奖。后来,两人交恶直至决裂,具体原因各执一词,这里我们不做任何评判。

那他们两个人谁的成就更大呢?

客观地说,杨振宁的成就要远远大于李政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结论呢?

纵观两位顶级物理学家的一生,李政道的巅峰成就就是宇称不守恒,除了宇称不守恒,你很难再例举出李政道堪称世界级的学术成就。反观杨振宁,杨振宁一生有十多个巨大的科学成就。

其中,宇称不守恒的成就算不上是杨振宁最顶级的物理学成就,而且很难排进前三名。杨振宁最大的学术成就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他带着自己的研究生米尔斯一起做的理论。

这个理论是目前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根基理论之一,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是理论物理学界在上世纪50-80年代创作出的另外一座理论高峰,是和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同等地位的物理学理论。曾经有五位物理学家利用杨米尔斯理论来解释强相互作用力,诺奖委员会分2次给这五个人颁发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杨米尔斯理论,杨振宁的开创性成就还有很多,比如:杨巴斯特方程。所以说,杨振宁是20世纪罕见的高产的理论物理学家,而且涉足的领域很广,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名望。

因此,从成就上来看,杨振宁是要胜过李政道的。这里要多补充一点,其实能够跻身世界顶级科学家就相当不容易了,并不是说李政道不够伟大,要知道同样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几乎很少有人可以和爱因斯坦、牛顿匹敌的,所以伟大的科学家当中,也有成就高低之分。

那这是不是就是杨振宁比李政道名气要大得多的原因呢?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

故事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从大街上随便找一些人来问:杨振宁都有哪些科学成就?

大多数人是答不上来的。因为他们研究的内容都实在太高冷了,以及和我们日常生活相距甚远,我们根本接触不到。

所以,杨振宁的名气这么大其实和他的成就关系真的不大。要知道,杨振宁1971年申请作为访问学者来中国访问。

从1971年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到中国来,直到80年代,杨振宁开始在中国各地旅居和讲学。他号召了许多富豪投资实验室,他自己则是把他在美国的房子卖掉,捐给了清华造高等研究院,他还招募了很多世界级的学者来中国工作。比如:图灵奖的获得者姚期智,就是跟随杨振宁来中国的,他在清华开了一个姚班,培养了大量的顶级计算机人才。

当然,上述的这些内容,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了解的。同样的,李政道也在为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到处奔走,这些事也是很少知道的。

而杨振宁真正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主要是因为他在82岁时,娶了28岁的翁帆。这其中巨大的年龄差成了许多人饭后的谈资。我个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自己的事情,他们愿意如何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这里也不做任何评判。

所以,杨振宁在中国突然家喻户晓其实无关他的学术成就,而只是因为他的私生活。同样地,霍金之所以这么有名,其实也和霍金的科学成就无关,而是霍金励志的故事造就。客观地说,如果仅仅从学术成就上做评判,无论是杨振宁还是李政道都要远比霍金成就高,但是放眼全球,民众知道的最多的还是霍金。

3

杨振宁是二战后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

这“二战后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捋一捋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

如果要按贡献大小和地位高低,给历史上的物理学家分档的话,第一档一定是三个人——牛顿(Isaac Newton)、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他们都是物理学奠基式的人物,地位不可撼动。

再往下数是哪些人呢?物理界有个黄金年代的说法,就是在1905年-1925年,一众年轻的物理学家纷纷出场,最终打下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当数玻尔(Niels Bohr)、狄拉克(Paul Dirac)、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泡利(Wolfgang Pauli)……个个名字都如雷贯耳。

那杨振宁呢?杨振宁处在哪一级别呢?

过去你可能觉得杨振宁是挺厉害,但和这些大佬一比就黯然失色,顶多算个配角。但我要告诉你的是——杨振宁和 “黄金年代”的大佬处在同一梯队,而且还是排位很靠前的。换句话说,即使放眼整个物理学史,成就超过杨振宁的也屈指可数。

如果还是不理解,我再给你看一组数字。据统计:

除了杨振宁自己获得的诺贝尔奖外,先后还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此外还有6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也就是菲尔兹奖研究的对象,是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这些含金量极高的奖项,都是他伟大的证明。不夸张地说,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战后物理学的研究范式。

插一句,本回答的全部内容均来自卓克老师在“得到”中的课程——科学人物课:杨振宁

卓克老师要给“杨李之争”定个调——

它不是客观事实是与非的争论,而是两位著名科学家性格上的冲突在具体事件上的放大。纵观整个现代科学,这个等级的科学家能如此亲密地合作13年,才是更罕见、更值得关注的事实。

师兄和师弟,是两人关系的底色。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矛盾,集中在两件事上:第一个是论文署名先后顺序之争,第二个是诺贝尔奖贡献之争。

要全面看清这两个矛盾,我们需要从1946年两人第一次相见讲起。

那一年,李政道随国民政府的考察团到了美国。之后李政道去了芝加哥大学,他心中的目标和当年杨振宁来美国时一样,就是追随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费米。当然也因为老师吴大猷嘱咐过他,去芝加哥时要找杨振宁这位大师兄帮忙。

要说“大师兄”这个称谓,杨振宁是100%堪当的。

从师承关系上看:

吴大猷是杨李二人共同的老师,而且还是师徒关系相当亲密的那种。

从学识差距上看:

当时杨振宁读博士第二年,李政道刚读大二。而且杨振宁这个博士还不是一般水平,而是已经接近教授了。

关于论文署名顺序之争,我们能从两个事实里获得答案。

首先,物理学界确实有部分论文的署名是按姓氏字母排序的,尤其是作者人数比较多的时候。但有人这么排,并不代表全都这么排。李政道自己在涉及和杨振宁论文署名先后的那几年,就有很多篇和别人合写的文章不是按字母顺序署名的。所以这个理由,不太站得住脚。

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一个统计:

杨李二人在13年中,一共合作了37篇论文。如果只考虑作者是杨李2人的,是23篇,剩下的14篇是多人合作的。这23篇论文里,李政道的名字排第一的,占22篇;而杨振宁排第一的,只有1篇。

如果设身处地去想,事情大概是这样:

1952年之前,在两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上,杨振宁一定占绝对主导地位。1957年两人都因为“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奖后,客观上双方学术地位的差距就不再那么大了。

李政道作为诺奖科学家,待遇大幅提升,再要求他维持杨振宁的小师弟,甚至准学生的地位和心态,就太难了,他肯定会时不时做出些事情争取更高地位。

而杨振宁,确实在大师兄的位置上做得太好了,一个不再希望被照顾的师弟干出的事,很容易让他感到被冒犯。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其中的细节是很难被外人理解的。两人的好友派斯曾说:

“他们两个都是强人,两个这么强的人,这么亲密的关系,决裂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1957年的诺贝尔奖,就是杨振宁做出的主要贡献。

这话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

合作诞生的成果到底属于谁?

实际上,一个成果属于谁,和当初到底是谁做的主要贡献关系不大,它是由学术界对这件事的印象决定的。而印象,可能和实际贡献相符,也可能不相符。

不只是学术成果,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你说iPhone是乔布斯创造的吗?他既不懂程序代码,也不懂电路和通信,但“乔布斯创造了iPhone”是所有人的印象。

“宇称不守恒”也是这样。李政道在获得诺奖前,凡是重量级的文章,都是和杨振宁合写的。不论是谁的名字在前面,杨振宁早就是那些领域公认的大牛。而且在他们合作中断的3年里,杨振宁还做出了比诺奖重要得多的“杨-米尔斯方程”。

所以,在1957年诺贝尔颁奖的时候,不论是谁走前面、谁先发言、谁的夫人和瑞典国王跳了舞,人们印象更深的都只会是杨振宁。

如果李政道在1957年时不同意,在接下来20年里他还有机会翻盘。因为给这个争论盖棺定论的,是颁奖后两位科学家又在这个领域做了什么,又给学术界留下了什么印象。

比较可惜的是,从1962年两个人决裂后,李政道这方面的学术贡献就不大了;而杨振宁在对称方面的工作,改变了后来几十年物理学界的研究范式。

再说一下李政道对中国科学的贡献。

李政道对中国科学的贡献主要来自他主持的CUSPEA计划,全称是“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这个项目从1979年开始到1989年结束,目的是把中国最出色的物理人才送美国学习。

为什么要单独设立这样的项目呢,因为中美1979年才恢复外交关系,1949年-1979年就几乎没有人去美国留学过。而1979年要去美国留学,和现在的情况类似,要考托福和GRE。可那个时候中国连考点也没有,让学生们去香港或者台湾考,也不现实。所以李政道建立的CUSPEA计划,实际就是专门为中国物理特殊人才开辟了一条新的留学生入学通道。

那后来为什么在1989年终止了呢?因为那时候留学美国的正式通道在中国已经可以走通了,李政道这条人才选拔的渠道就没有那么高的必要性了。

先后十年,一共有1000人左右通过这个项目获得了博士学位,李政道一共给他们争取了接近1亿美元的奖学金。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回到了中国,推动了中国物理的发展。这是总体情况。

细节上,李政道先说服了他自己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说服他们出了一张认为足够考核一个年轻人够不够资格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读研的考卷,后来李政道把它拿到中国让学生做,再让哥大物理系打分,然后再说服招生办和学校,给这些同学全奖。

从这一点我们也能感受到:他是凭一己之力,让物理系出题、打分,还得给这些学生信用背书,再从招生办那里生抢出一部分招生权来,这也能证明他在美国顶级高校中其实非常有话语权。

因为哥大的试验成功,李政道后来把这个计划推广到全美国53所大学。当然,因为这项工作非常繁重,也就占用了李政道先生这10年的主要精力。

一定要补充一句:在帮助中国科学发展上,不论是杨振宁还是李政道,都是无私的。

以上内容全部内容均来自卓克老师在“得到”中的课程——科学人物课:杨振宁

我觉得,我们普通人如果不能向杨振宁、李政道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学习,至少应当敬仰他们,向他们致敬!而热衷谈论他们的微瑕没有什么意义,而贬低他们的人更是小人!

4

建议作者读一读《杨振宁传》,该书作者创作过程中走访了熟知杨李同时期中外诸多知名科学家,在谈及杨李之间的矛盾和获诺奖排名问题时,也咨询了李,尽管李未作答复,成书后也未见李作任何指责,可默认为,其著述应该是比较客观公允的。杨李是世界物理史上名符其实的伟大的科学家,尤其杨,对祖国的贡献也非一般科学家所能及。至于个人生活琐事,这些年来网络口水泛滥,杨未置一词,可见杨的胸襟:在学术,在育才,在国家之崛起!

5

没有他们中国还是中国,没有邓稼先他们中国不一定是现在的中国

6

杨故事比较多。

杨振宁是蒋中正心腹大将杜聿明的女婿,高层统战对象,也最早回来访问的诺贝尔奖得主,邓公每次都亲自招待。

娶了年轻的小媳妇后,又为无数媒体提供了没事找事,没话找话的题材。

而李政道是纯科学家,很纯粹,除了科学功绩,没有其他背景及花边娱乐新闻能让媒体挖掘和津津乐道的。

7

杨振宁对国家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听听科学家、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界专家、清华学子们怎么说就知道了。喷子们莫乱喷。事实会证明一切,历史会告诉真相。伟大的人,永远是伟大的。祝杨老再活一百年!

8

老杨现在在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杨在收到上帝给的礼物之后,已经加入中国国籍!而李还是美国人,这是根本!

9

因为李政道没82取个28的夫人。

10

杨振宁和李政道曾经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两人都比较年轻,当时两人被认为世界物理界很有前途的年轻科学家,也是很非常有实力的一个组合。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这个黄金组合最后却不欢而散,主要原因却是因为发表论文时,谁的名字写在前面。两人最后积怨太深,互怼了一辈子。然而,自从两人分开后,大家为什么只提杨振宁,不提李政道呢?

主要原因是杨振宁的名气和成就要比李政道大得多,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看完就明白了。

一、杨振宁晚年婚姻影响巨大

说实话,很多不学物理或者并不关心科学的局外人,知道杨振宁可能还是因为杨振宁晚年跟翁帆的婚姻。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为夫妻,当时过场跨越年龄的婚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给杨振宁攒足了人气。

二、杨振宁在中西文化交流上贡献要比李政道大

杨振宁跟李政道另一个区别,就是杨振宁本人一直比较活跃,特别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杨振宁是做出过很大贡献的。特别是中美建交初期,杨振宁一直是活跃在双方文化交流各种活动上。对两国文化科技人才交流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杨振宁晚上回国,重回中国国籍

在中美正式建交后,杨振宁后来选择了正式回到国内,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同时,还引荐了譬如姚期智这种顶级科学家回国,杨振宁自己也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并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

晚年的杨振宁先生,申请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并且申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虽然也多次回国讲学,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但目前还是美国国籍。

四、杨振宁学术成就要高于李政道

杨振宁比李政道名气大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振宁在世界物理界的学术成就要比李政道高出很多。

很多知道当年是两人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对于李政道来说,可能是他科研事业中的巅峰。而对于杨振宁来说,学术科研仅仅是个开始。杨振宁对世界物理最大的贡献是他后来提出的两个方程,即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特别是杨-米尔斯方程很多同行给予了特别高的评价,有人说它可以影响世界物理一两百年。

李政道后期在学术上也发表了不少论文,但似乎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两人在后期学术上的差距还是有点大。

当然,很多人也会说李政道和杨振宁最大的区别可能是性格上的区别,李政道低调不擅各类交际,而杨振宁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人,很多场合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但是,有一点是与性格无关,那就是他们的学术成果。之前《科学》杂志曾经公布近千年影响世界的20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上榜而没有李政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距呢?

对于这个问题,杨振宁曾经在给他们二人共同的老师吴大猷先生写的信件中,提到了一句话:”

“政道是一个极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能力强,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与数学能力略逊一筹,所以1962年以后文章虽写得很多,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成就,没有大影响”。

这是杨振宁在内心对李政道的评价,“人很聪明也很努力,只是洞察力和数学能力要略逊一筹”。

我们知道,很多物理学家同样也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物理学研究是离不开大量的数学计算。事实上,杨振宁不仅在物理学上成果丰硕,他的数学功底也很了得。在杨振宁一生的物理工作中,随处可见美妙的数学身影。

杨振宁是这样看待数学和物理的关系:

我的物理学界的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了功利主义态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赞美数学的优美和力量。让人感觉非常奇妙的是,数学中很多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杨振宁先生的数学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父亲杨武之的影响,父亲杨武之本身就是一名著名的数学家。而杨振宁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有一位数学家对他影响非常大,那就是刘薰宇。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演讲时,对香港的中学生谈起了刘薰宇,杨振宁说:

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这位刘薰宇先生跟杨武之是同时期的数学家,他最擅长的就是数学教育,一生编写了大量的数学科普著作,其中最经典的有5部著作,分别是:

1.刘薰宇,《数学趣味》。上海:开明书店,1934

2.刘薰宇,《马先生谈算学》。上海:开明书店,1940

3.刘薰宇,《数学的园地》。上海:开明书店

4.刘薰宇,《因数和因式》。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

5.刘薰宇,《实用微积分》。上海:开明书店,1952

很多人之前可能见过刘薰宇编写的前三本书,即最近网络上热卖的《给孩子的数学三书》。如今经过多方的努力,目前已经找齐了刘薰宇先生的前4本书,即:《数学趣味》《马先生谈算学》《数学的园地》和《因数和因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4本书共同特点就是非常有趣的数学科普读物,是刘薰宇先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原理像讲故事一样讲了出来,这对激发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很多人读完这套书,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学数学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本人也买了一套回来给正在读初一的孩子看,孩子非常喜欢。平时自己也会翻翻,觉得还是很有意思。

如果你也想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热爱数学的朋友,都可以入手一套刘薰宇经典的数学著作。

想购买的朋友,直接点击下面链接参与团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