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端以及陆地最东端的省级行政区,因流淌在其境内的黑龙江水系而得名,“黑龙江”一词最早出现在《辽史》中,其曰“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即松花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自此黑龙江方显于世。



当然黑龙江省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4月才建立的,而在之前的历朝历代都没有这种称呼,如唐朝在此设立了忽汗州、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等,元代在此设立开元路、水达达路等。所以无法明确得知此前的“黑龙江”到底包括哪些地区,因此以下的解答都以现在我国对于“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来做解答。



众所周知现在现如今的“黑龙江省”拥有1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伊春市、七台河市、鹤岗市、绥化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等。那么在这13个地区,战国时期都是由什么国家来统治的呢?

哈尔滨市

哈尔滨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有人类在此活动,比如在1982年我国于哈尔滨市西南25公里处发现的阎家岗旧石器时代遗址,从中考古人员发掘出标本3000余件,并发现了两个由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围筑成的半圆圈形遗迹。而这就可以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哈尔滨地区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



大约在3000前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并建立了一个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文明古国-索离古国。比如1974年发现的“白金宝文化”就是索离人创造出的文化,当然历代史书对于这个古国的记载都十分的稀少,但这个国家的确存在过,《论衡?吉验篇》载“北夷索离国王侍蝉有娠,王欲杀之。”,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索离国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统治政权。而直到战国时期,哈尔滨依然是索离国的疆域。

齐齐哈尔市

齐齐哈儿地区的文明同样的久远,数万年前这里就有着较为繁荣的文明。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位于齐齐哈尔市西南25千米处的“昂昂溪文明”就是齐齐哈尔新石器时代创造出的璀璨文明。在昂昂溪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以碧玉、石髓、玛瑙等制作的细石器和丰富的骨器,并同时也发现了少量的打制或磨制的石器以及火候很低的黄褐色陶片,而这无一不在彰显着这一文明的繁荣。



而在2500年前,齐齐哈尔地区就已进入青铜时代。比如早年发现于富拉尔基区的“老龙头古文化”就是齐齐哈尔青铜时代较为经典的代表,它大概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文化。在这里考古家们发现了一批造型新颖、独具特色的红衣陶鸭形壶和仿皮囊壶及虎鹿相搏的青铜牌饰。此外,它同哈尔滨地区一样,在战国时期归索离古国统辖。

牡丹江市

牡丹江地区是满族人的先祖肃慎人的祖地,早在3000多年前,肃慎人就在这里成为第一批繁衍生息的人类。如50年代至70年代,在宁安县镜泊湖发现的“莺歌岭文化”就是3000年前至西周时期的新石器到青铜时代的文明。在这个遗址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工具,同时在这里还发现了目前为止黑龙江最早的农业工具,即由鹿角做成的锄头。



在商周时期,牡丹江地区由肃慎古国管辖。而且在当时肃慎国还是周朝的臣属国,武王时期肃慎就遣使入贡“楛矢石砮”。《左传.昭公九年》也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战国时期,牡丹江地区依然为肃慎古国掌控。

佳木斯市

与牡丹江市一样,早在6000年前肃慎人就来到了佳木斯地区繁衍生息。2012年考古人员在抚远县发现的“亮子油库遗址”就是佳木斯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文明的最有力的证明。在这里考古家们共发现了20件石器,包括石核、刮削器、网坠、石片等。战国时期,佳木斯地区由肃慎古国管理。



大庆市

大庆地区是目前为止考古界能够明确的,是黑龙江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1992年在大庆市肇源县义顺乡东义顺村发现的“小拉哈文化”就是新石器时代黑龙江省最为繁荣的文化之一。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骨网钩、网坠、蚌镰、石铲、石斧、玉器等文物。



同时黑龙江省最为繁荣的青铜时代的“白金宝文化”也位于大庆市,所以可以想象远古时期这片地区是有多么的繁荣。而在战国时期大庆地区则为索离古国的疆域。

鸡西市

早在六千年前,鸡西地区就有肃慎族人来此繁衍生息,并创造出了最为璀璨的“新开流文化”。该文明是迄今为止在黑龙江省发掘出土文物最多、最全的,在这个新开流的遗址上考古家们发现了大量的以鱼鳞纹、网纹为特征的陶器和以用来捕鱼为主的石器、骨器、牙角器等文物。



可以说新开流文化开创了肃慎人以捕鱼为生的文化先河。而直到战国时期,鸡西地区依然由肃慎古国管辖。

双鸭山市

双鸭山地区在先秦时期是肃慎人的活动区域,而在这里肃慎族也创造出相对辉煌的文明。2015年在饶河县考古人员发现了“小南山遗址”,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如陶器、小石叶等。同时在这里让人最振奋的发现,是发掘出了大量的匕形玉佩、觿形玉佩、珠、璧、管、锛等玉器。



而在战国时期,双鸭山地区依然被肃慎人掌控,肃慎古国依然是这片地区的主人。

伊春市

伊春地区在周之前一直都是肃慎族的活动区域,这里也孕育着一个又一个的文明。在2011年地处桦阳浩良河至南岔公路段就发现了一个旧石器时代的“桦阳遗址”,在这里考古人员发现了12774件古代石器,如矛头、陶片、尖状器、刮削器、石叶、石核等。而这其中被誉为“桦阳第一宝”的石器就从这里出土的。



当然商周伊春地区虽为肃慎族所占,但到了战国时期,就被貊国所占。貊国是貊族人建立的古国,《说文解字》曰“鲜,鱼名。出貉国”。

七台河市

七台河地区自先秦以来就是肃慎古国的领地,肃慎人一直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生活着,并也孕育了众多的文明。位于勃利县倭肯镇平安村的“勃利平安原始社会遗址”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在这里考古学者相继发现了陶器、石器和其他等石具。



同时在勃利县,专家们还发现了勃利新发古城遗址、新兴大顶子山古城遗址等先秦时代的遗址,而这都在昭示着先秦“肃慎古国”的繁荣与辉煌。

鹤岗市

鹤岗地区同样是“肃慎古国”的领土,直至战国亦是如此。这里无论是新石器时代,还是青铜时代,亦或是铁器时代,都有着繁荣的文明在此孕育着。比如新石器时代,鹤岗地区相继发现了双丰遗址、东山包遗址、名山遗址等。



青铜时代则有小山遗址。铁器时代则有同仁遗址、四十连遗址、团结墓葬遗址等。可以说无论何种时代的文物,如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和铁器等在鹤岗地区都能找寻到其踪影。

绥化市

夏商时期绥化地区为“肃慎古国”的领地,有史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方大国也”。但是在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貊国的崛起,绥化地区有部分被貊国所占。其中今绥化市的庆安县、绥棱县、海伦市、望奎县、兰西县等仍为肃慎地,西部的明水县、青冈县、安达县,西南部的肇东等市县为貊地。



当然作为旧时期时代就有肃慎人在此繁衍生息的绥化地区,这里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文明遗址。其中望奎县的“镶蓝头遗址”是黑龙江省最为重要的一个青铜时代的遗址。当然这里也存在着如赵家店遗址、汪家沟遗址等其他11处的商周时期遗址。

黑河市

黑河地区在先秦时期为“貊国”的领地。《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载“夫余……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貊国”是濊貊族的古国,在西周之时,就为西周的臣属国。而到了春秋时期,齐恒公曾对濊貊族发动战争,但并未征服于它。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东胡古国”的介入,这块地区就开始成了“貊国”和“东胡古国”两个古国的领地,如现在的五大连池市、北安等就属于貊国,而孙吴县就属于“东胡古国”。黑河地区也有着许多的文明,如在五大连池市就接连发现了10几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大兴安岭地区

大兴安岭地区在先秦之前就是“东胡古国”的领地。《辞海》曰东胡乃“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逸周书·王会篇》亦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当然实际上东胡古国就是一个部落联盟,它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样的大小部落。



同样大兴安岭地区也存在着许多的文明遗址。比如在2012年公布的北山洞遗址就是大兴安岭地区最为重要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而在这之中,考古人员发现的大兴安岭岩画,就初步的证明了大兴安岭是孕育黑龙江乃至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之地。



从以上可知在战国时代,整个黑龙江省大概存在着索离古国、肃慎古国、貊国和东胡古国这四个古国。当然它们虽然被称为国,但实际上只是一些部落亦或氏族联盟组成的一个松散的组织,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国家。

最佳贡献者
2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黑龙江甚至整个东北三省都是化外之民。

这些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秦汉之后逐渐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但是他们不懂农耕,不懂诗书礼仪。只知道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这种印象是完全错误的,不要说辽宁省和吉林省,即便是处于我们最北方的黑龙江,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考古证明,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乡学田村、运粮河北岸闫家岗、昂昂溪大兴屯三地均在旧时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他们能做什么呢?粗略加工石器,用哺乳动物骨骼堆砌围墙。很简单的两件事却有大作用,这样做可以减少居住地的风雨,也可以更好的捕捉猎物。换句话说,提高生活质量。

阐明了黑龙江的雄厚历史,现在我来回答网友的问题:

黑龙江省在战国时期是什么国?

首先赞一下这个提问,旧时器时期虽然有人类活动痕迹,但是资料太少。想要系统了解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我们一定要把目光转移到西周。夏商两朝在如今掌握的考古资料中还很模糊,即便有一些文物能证明黑龙江地区在这段时期的文明,但资料太少不成系统。而从西周开始,考古文献逐渐增多,《诗经》也能反映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状。《论语》、《左传》等书籍同样可以提供宝贵资料。因此从西周开始,历史逐渐明朗。

根据史料记载,西周到战国时期,黑龙江地区主要有肃慎、秽貊、东胡三大族系。下面我具体说一说。

肃慎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最早在黑龙江地区生活的民族。松花江以东是这一民族的主要生活区域,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也有活动迹象。肃慎是什么意思呢?通古斯语中是“人”的意思。通古斯语又是什么语言?这种语言起源于白山黑水,满语就是其中的一种。黑龙江也在白山黑水之中,因此这种说法有据可依。还有人认为肃慎是东方之鹰海东青的意思。海东青是一种猎鹰,训练后是猎人的好帮手。若是肃慎真的是海东青的意思,可见这个民族是多么强悍且尖锐。

无论是西周还是战国都与现在相距甚远,因此在文字记载上也会有出入。“息慎”、“稷慎”等文字,也是肃慎的意思。东汉末年的儒学、经学大师郑玄批注《史记·五帝本纪》时说:“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这句话说明在五帝时期,肃慎就已经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

成书于春秋末期的《左传》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这句话表明在周朝人眼中,肃慎、燕、毫都是生活在自己北方的民族。

秽貊(huì mò),这个民族在商周时期就与中原王朝有联系。西周建立后,秽貊就是它的臣属国,这也表明秽貊有自己的政权。后来周天子的威仪逐渐衰弱,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还发动了对秽貊的战争,只是结果不详。到了战国时期,这个民族已经开始从事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逐渐过上定居生活。秽貊的活动区域在今天东北的中部和南部,最北端到达松嫩平原。

东胡是东北的古老民族,因为在匈奴之东而得名,他们以狩猎和游牧为主。黑龙江地区的东胡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脉。先秦典籍《逸周书》中记载: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根据考证,早在商朝初年东胡就已经出现在我们东北边境。到了春秋时期,东胡与燕赵两国接触日渐频繁。战国时期是东胡的黄金期,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在生产力低下、死亡率高的战国时期,这句话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军事能力和综合国力。自身条件优渥,东胡也开始南侵。可是它接连被燕赵两国击败,不得不向后退却一千多里。秦汉时东胡势力逐渐衰落,后来的乌桓和鲜卑是东胡的分支。

综上所述,西周到战国时期,黑龙江地区主要有肃慎、秽貊、东胡三个少数民族。秽貊和东胡有各自的政权,肃慎还在进一步求证中。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3

很多人都觉得东北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所以,出现人类活动的时间非常晚。其实,东北地区出现人类活动的时间和中原地区一样悠久,特别是东北的红山文化,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源之一。

就专家们对东北地区的考古研究已经发现,这里早在5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只不过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东北地区就是女真人和后来满族人的发源地,事实上,从东北地区发源的我国少数民族非常多,还有肃慎、东胡、匈奴、乌桓、高句丽,契丹、蒙古等等。

既然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这么悠久,民族如此之多,那么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什么情况呢?

在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吉林的小部分地区,在当年是属于燕国的,而吉林的其他地区和黑龙江地区则一直都由一些少数民族统治。

准确的说,当时除了南部由燕国统治的地区之外,剩下的东北地区其实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主要生活着东胡、貊和肃慎三大民族,以及一些小的民族部落。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这三大民族中,肃慎族是黑龙江地区东部的老百姓,也是三大民族中最发达的一个,主要活跃在牡丹江一带,虽然和中原文明比起来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肃慎族对东北地区的发展却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对肃慎的记载之外,《史记》中还有对东胡的记载,称东胡人是后来鲜卑族和乌丸族的祖先,他们一直都在黑龙江的西部和内蒙古的东部生活,主要位置是大兴安岭山脉一带,生活习惯和匈奴人非常相似,以游牧为主。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的内部已经有了相对规模化的氏族和部落出现,这让他们产生了对外扩张的欲望,特别是和燕国爆发过多次战争,给燕国的国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后来西边的匈奴人强大了起来,东胡人便被匈奴消灭了,东胡人的领地被匈奴所占领,剩下的东胡人继续在这里生活,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之后,东胡人演变成了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族人。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地区除了燕国统治的地区之外,其他地区并没有出现过具体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主要以民族、部落为主。东北地区其实除燕国外,最古老的国家是扶余国,而扶余国是在秦国统一全国以后建立起来的。

4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同时也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偏北的一个省份,因其境内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黑龙江省。不过,黑龙江这个名字又是因《辽史》的记载而得名的。

那么在更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哪个诸侯国呢?事实上,黑龙江省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孕育出一个完整的古国,只有古老的先民和部落。

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偏北的是位于河北的燕国。可是燕国经过公元前3世纪时期的“拓地千里”,也才刚刚触及辽东地区(辽宁)而已,更别说是遥远的黑龙江地区了。因此,位置更偏北的黑龙江省在当时不属于战国七雄中的任何一个国家。

尽管不属于战国七雄中任何一个国家,但黑龙江省却很早就有自己的文明。因为早在商周时期,黑龙江境内就出现了大量的先民,后来又逐渐形成了东胡、貊和肃慎等三大族系,这是黑龙江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三个民族。

奔腾不息的黑龙江水孕育出了古老的肃慎文明。根据《竹书纪年》和《史记》的记载,肃慎人是最早出现在黑龙江地区的先民,早于东胡和貊。肃慎人是春秋战国时代黑龙江地区东部先民,活跃于今天的牡丹江中游一带。虽然他们的文明程度尚且不如中原方向先进,但却为开发东北地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从古籍的记载来看,中原人也知道肃慎人的存在。

《史记》还有一段记载是说:东胡人是乌丸、鲜卑的祖先,他们游牧于匈奴人的东边。因此,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包涵了今天的内蒙古东部到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山脉一带,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业的民族。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胡人已经形成了氏族和部落,并与战国七雄中的燕国爆发过战争。后来匈奴强大起来,消灭了东胡的主体。剩下的东胡人继续在大兴安岭生存,经过时间演变,逐渐形成了后来威震南北朝的鲜卑人。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黑龙江省境内只有古老的民族和部落,并没有孕育出古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东北古国是夫余国(扶余国)。

夫余国在赵国时期还没有出现,是到了秦汉时期才由夫余人所建立,主要活动范围也在吉林和辽宁一带,并不在黑龙江省境内。

据《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

5

春秋战国的版图划分,其实也代表着汉族政权控制的核心区域,我国今天的版图形成,还真要感谢蒙古人政权与满族人政权。我国南方的边界划定基本上是蒙古人完成的,而我国北方边界的划定基本上是满族人完成的,黑龙江也不例外。要说战国时期的黑龙江,其实是不存在建国条件的,所谓的古国也只是一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形式,因为当时这里足够寒冷,资源足够贫瘠。而有三个上古民族在此繁衍融合,造就了后来的民族多样性。

古朝鲜帝国的“传说”

在说到战国时期的黑龙江,不得不提一下韩国人自称的“古朝鲜帝国”,这个帝国被韩国人称为朝鲜族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它“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3898年到公元前2333年,比我国周王朝的存世时间都长,高达1565年,这个时期名为“倍达王朝”。在倍达王朝结束后,一个名叫王俭的人平定内乱,又延续了倍达国祚,建立了古朝鲜帝国。这个帝国又从公元前2333年延续到公元前237年,长达2096年的国祚,这个时期也正好跨渡了我国的战国时代。

除了时间上的“吻合”,它的领土面积也比任何一个文明古国都大,不仅包括了朝鲜半岛,还包括我国东北、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山东半岛,向南一直到长江口,向北一直到黑龙江入海口。按照韩国人的说法,战国时期的黑龙江地区当然属于古朝鲜帝国了。而且韩国人说我国古代的尧、舜、禹、夏、商、周都受到了古朝鲜帝国政治的影响!反正韩国人是什么都敢说,也都敢往教科书里写。为了证明屈原是韩国人,古朝鲜帝国的版图也从长江口继续往南延伸,涵盖住楚国的领土,这么一来,屈原和端午节也是韩国的了。

“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秽貂、句丽蛮夷”——《汉书·地理志》

但韩国的“古朝鲜帝国”出现于纪录片,并没有引以史料文献,这就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反而根据我国《史记》的记载,朝鲜半岛上第一个国家的缔造者是商朝的箕子,其名为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儿子,纣王的叔父。由于箕子不愿意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所以就带着一批人从今天的胶州湾渡海,到达朝鲜半岛创立了箕氏侯国。这也是研究朝鲜的历史学家认可的首个朝鲜半岛政权——“箕子朝鲜”。



在古朝鲜的研究里,箕子朝鲜之后是“卫满朝鲜”和“汉四郡”,韩国人创造的檀君朝鲜(王俭的古朝鲜帝国)是不存在的,所以黑龙江跟朝鲜一点关系都没有,纯属韩国人编造的神话故事。而且无论是箕子朝鲜、卫满朝鲜还是汉代四郡,渗透区域也主要是辽吉二省。黑龙江的南部地区,即牡丹江市、乃至鸡西市,在卫满朝鲜时期受到过统治,但也属于最北疆。而箕子已经说过,是商朝宗室,卫满则是卫国宗室后裔,不管怎么说都属于汉人政权的延伸,朝鲜在那个时期都属于藩属,又何谈影响力。

少数民族聚居部落

今天看到的战国时期版图划定,几乎都来自史料的记载和考古的堪定。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战国时期的国家形式与今天不同,疆界的概念并不明显。这里有个概念叫“城邦制”,也就是说城市、军事堡垒才代表控制力,而在此之外都属于“在野”。一个城池的辐射范围就奠定了战国时期的国家疆域,这种辐射范围通过交通线串联,又以军事辐射能力为保障。所以长城是秦、赵、燕国的北部边境,因为长城内的城市辐射、军事保障只能延伸到这里,一旦翻越了长城建立城市,就失去了军事保卫能力。战国时期的和谈,都是割让城池,没有划定边界的(除重要关隘、河流),也是这个道理。

在城邦概念下,就有一些地图上显示,但无边界划定的存在,比如义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生产方式不同,造成的国家形态不同。城邦制国家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建立的,它的基础是定居式农业生产。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只能划定活动范围,不能形成稳固的国家界限。

而战国时期的东胡却被划定了版图,由于东胡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其民族成分虽然复杂,但生活方式相近,山水隔开的牧场因联盟而合为整体。而就今天夏家店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东胡建立的不光是部落联盟,他们的活动区域有夯土结构的城郭遗址,这代表游牧民族的定居特性已经出现,考古学家为将此定义为奴隶制城邦社会,也就是说2000年前,北方就不单单是原始氏族了。但东胡的核心区域目前发现的就是内蒙古赤峰一带,在黑龙江东西部、南部发现过东胡特色的素面陶器、石器以及小件青铜器,这说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国家形态,应该就是东胡部落迁移渗透形成的。

与东胡性质类似的还有濊貊、肃慎两个远古民族,这三个民族被称为古代东北三大民族。在中原政权的记载中,肃慎在周武王时期就已经向周王室入贡,周朝为体现威服四海,记录过疆域四个方向的情况,其中有“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国语·鲁语》中记载了肃慎入贡为“楛矢石砮”,在考古发现中,吉林、黑龙江两省发现的“石砮”与之对应,证实确为肃慎典型器物。也正是考古的发现,证明了肃慎人的活动范围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这比东胡渗透的范围更加广泛。



上面提到的亳人,其实就是指濊貊人,这个名称也是因东濊、西貊两大部落合并而来。在西周时期,它以臣属国的身份依附周王朝,聚居中心区域为松花江流域,这个区域的特点就是渔农并兴,所以能够形成稳定的城栅部落。史学家将这个民族定性为农业人口,并非游牧民族,所以稳定性应当是三大民族中最高的。而且松花江流域算是东三省的中心区域,也是今天黑龙江的重要产粮区,所以从生产特性,以及部落形式上看,濊貊人才是黑龙江地区最具追溯性的定居型古民族。

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

东北的三大古民族虽然都与中原政权发生过入贡关系,但并不代表其能达成国家性质,他们在商周时期基本上都只是酋长制部落联盟。这就好比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高原上有诸多部落联盟,如克烈部、乃蛮部、塔塔尔部等,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就是以斡难河流域为中心的游牧部落,当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才形成了大蒙古国的概念。

所以在战国时期,三大民族于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当是部落性质。其中东胡的势力范围主要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部族渗透区域能到达黑龙江西部地区,这种渗透更不具备国家性质。但战国时期的东胡是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它位于燕赵以北,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对燕赵两国的威胁极大,燕国始设的辽东郡,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为了防御东胡。燕国大败东胡后从今河北怀来至辽宁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防止东胡南下入侵,这也是将东胡势力范围往西北两个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山,有肃慎氏之国。”——《山海经·大荒北经》

肃慎在《史记·孔子世家》和《山海经》中都被称为国,由于肃慎人所处区域存在农耕与游牧两种形态,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以至于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肃慎人,有了初步的农耕发展,这部分人活动区域大致稳定,有了国的形态。而在长白山以东及以北地区,诸多零散的肃慎部落是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保持着原始部落的形态,史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所谓的肃慎国应当是对两种形态的统称,但相比之下,松嫩平原的肃慎人更具备国家形态。



相比较东胡与肃慎,濊貊人的国家形态更具体化,我们知道汉朝时期有一个扶余国。这个国家是索离人建立的,索离就是濊貊人的一支,而且建国的基础就是濊貊人的国家形态,即“国有故城,名濊城,本濊貊之地”。现代考古界比较认可索离人的发祥地为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昂昂溪区,这个地区属于嫩江流域,与史料记载的嫩江以东、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几乎吻合,说明黑龙江地区的建国史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濊貊人。

现在嫩江下游的肇源县白金宝遗址就是索离人的文化遗存。由于貊与曼读音相近,也有史学家认为貊代表同期吉林松原曼洛理人的一支。这个民族可能听说的人不多,但它在历史上也辉煌过,我们都知道无端消失的玛雅文明,这个曼洛理文明与玛雅文明一样,也是突然间就消失的,至今沉寂在松花江底的旧龙华寺就记录着这个文明的存在,而曼洛理人建立的国家也是东北地区农耕文明的起始,但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这些也都是史学家的猜测而已,并且认为曼洛理人就是融合到濊貊人当中,才延续了松嫩平原的农耕文明。

综上,三大民族主体构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但就国家而言,如果将部落政权看做国家,那么黑龙江区域在战国时期至少经历了三个国家统治。如果严格来讲,濊貊人和松嫩平原的肃慎人建立的国家最具国家形态。但无论如何,这三大民族主体促成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该区域的民族融合,包括靺鞨、女真等民族都是由三大主体融合而来,也体现了我国民族多样性的特点。

6

战国时期人们还不知道黑龙江省呢!

黑龙江是我国最北部的一个省份,它的名字来源于黑龙江这条大河。从清末开始,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一直在不断变化,不过不论怎么变化,黑龙江省的整体位置都是很靠北的,在战国时期,中原人对这里还不了解,因为这里实在是太冷了。

黑龙江是我国最北边的一条大河,也是我国和俄罗斯的界河。黑龙江全长4440公里,总流域面积185.6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境内流域面积也达到了89.1万平方公里。

要知道整个黄河的流域面积不过75.2万平方公里,无论是水量还是流域面积都远远不如黑龙江。(黑龙江流域全图)

黑龙江,因河水含腐殖质多,水色发黑得名。 古称“黑水”、“弱水”、“完水”,唐称“望建河”,到了辽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喜欢使用“黑龙”二字给事物命名,因此得名黑龙江。

根据《辽史·道宗本记》记载:“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至此,“黑龙江”之名第一出现在史书的记载当中。另有地方志记载:“黑龙江水黑,蜿如蛟龙,故名为黑龙江”。

在清代,清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个八旗将军辖区,其中黑龙江将军辖区就是以黑龙江这条河命名的。后来由于沙俄入侵,黑龙江辖区大片领土被割让给了沙俄。到1900年,沙俄趁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强占江东六十四屯,至此清政府在黑龙江以北的所有领土都被沙俄强占。(根据《中俄北京条约》规定,江东六十四屯的主权也割让给了沙俄,但清政府仍旧享有治权,中国公民仍有权居住在此)

在接连的丧土失地后,到1907年清廷正式在黑龙江建省,黑龙江省这才建立。此后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域历经多次变化,所辖地域飘忽不定,即便是在建国后也曾多次改动,直到1979年才确定了下来。

今天的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和最东边的省份,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人还不知道黑龙江省这个地方。

战国时期中国最北边的国家是燕国,公元前300年,燕国大将秦开率军击胡,拓地千里,将整个辽东地区纳入燕国的版图,此时中国最北边的领土只是到辽河中下游一带,中原人当时连松花江都没到,更别提黑龙江了。(战国地图中期地图)

在战国时期,黑龙江这里生活着肃慎、秽貊等民族,其中肃慎是今天满族人的先祖,而今天韩国中也有许多人的先祖是从秽貊迁过来的。

当然,有些认为东胡也是生活在黑龙江,但是其实东胡是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大兴安岭以西的地区,现在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管辖范围,而黑龙江省则是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地区,这里森林广布,河流密集,是渔猎民族的聚集地。

在战国时期,黑龙江地区还比较原始,当地原住民还处于部落时代,尚且还有进入铁器社会,至少目前还有出土那个时代的铁质器具,由此也能看出那时候黑龙江省地区与中原的交流还很少,如果交流频繁的话,应该有来自中原的物品出土才是。而对于中原人人来说,当时的黑龙江实在是太冷了,根本不会有人去涉足,中原人要直到唐朝才开始进入这里。

7

黑龙江,是我国最东北的一个省份,因为黑龙江河流的经过而闻名,也是我国与俄罗斯的交界之地,而黑龙江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那在战国时期的黑龙江是由谁来统治呢?

在战国时期,因为黑龙江地处位置偏远,与中原地区有较大的距离,于是那时候的统治者并未进攻到这里,即便最为偏远的燕国也仅仅是攻占到辽东半岛,所以地处更加偏远的黑龙江当时由少数民族统治,而这里的少数民族就是:东胡、肃慎、秽貊三个少数民族。我们来一一介绍一下。

东胡:

东胡是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名族,是大伏羲后裔和胡人的结合后的称呼,从商代起开始开始形成自己的名族,而东胡最开始并不生活在黑龙江地界,他们主要在内蒙古和辽宁一代,与战国时期的燕赵两国接壤,与两国经常发生摩擦,而在战国时期是东胡最强盛时期,有“控弦之士二十万”的称号,可见其实力,但是因为生产力低下,经常南下掠夺燕赵之地,虽然互有胜负,但最终被燕赵两国击败,后退至大兴安岭山脉地区。

肃慎:

肃慎是东北最早的居民,也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是现在满族的祖先。虽然不知道肃慎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东北的,但是传说舜时期就与中原有了来往,禹定九州之时,周边各族来朝,其中就有肃慎。肃慎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是盘踞在黑龙江的重要部落,而且其族人能征善战,弓箭技术了得,但是春秋战国时始终对中原是臣服状态,并无相争。

秽貊:

秽貊也是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古老游牧民族,起初秽和貊是两个民族,后来合并成一个民族,在夏商时期形成自己的领域,主要在松花江流域和朝鲜半岛的广大地区,在西周初期,臣服于西周,春秋时期齐桓公对秽貊发动过战争,在战国时期秽貊开始从事农业和渔业,渐渐的发展起来,并在后来在东北建立了扶余和高句丽政权,从而与女真部落也进行了融合,成为了女真部落的组成之一。

这三个民族就是东北古老的三大民族,可以说在战国时期就是这三个民族形成了对黑龙江的统治,并形成了黑龙江的历史,可以说虽然黑龙江远离中原地区,随着统治者的领域扩大,黑龙江也在唐朝时期进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中。

8

黑龙江幅员辽阔,是我国东北部最偏远的一个省份,这里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民热情好客、爱憎分明。黑龙江历史悠久,这里有火山喷发自然形成的熔岩风貌,有棒打狍子瓢舀鱼的自然条件,有漫无边际的大片黑土地,还有一到冬天就变成童话世界的皑皑雪乡。

关于黑龙江的由来还有许多传说,这里的人民曾经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可是有一天来了一条白龙,它四处横行,动不动就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一场灾难,老百姓叫苦连天却毫无办法。

老百姓们每日祈求能有一个大英雄来拯救大家,也许是大家的诚心感动了上苍,有一天来了一条大黑龙,这条黑龙勇斗白龙,杀的是昏天黑地,狂风暴雨,百姓们吓得躲起来不敢露面。

一阵厮杀过后终于平静下来,大家看到外面没有动静,慢慢走出来想看个究竟,只见一条大白龙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黑龙在空中盘旋着,百姓们向黑龙齐齐跪下,感谢它为大家除去了白龙这个祸害,黑龙在空中盘旋了几圈,一头扎进了当地最大的一条江里,大家为了感谢黑龙,把这条江命名为黑龙江,从此这个名字也渐渐流传开来,当然这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不能作为真正的佐据。

黑龙江又叫石罕河,在古时候又被称为黑水、弱水,辽太祖将其命名为黑龙江,才让这个名字彰显于世。在元朝时又被称为撒合儿兀鲁,在清朝被称为萨哈连乌拉,翻译过来都是黑龙江的意思,这应该是黑龙江名字的真正由来。


黑龙江省的地貌特征分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

在战国时期,黑龙江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那时只有一些先民和部落。在战国七雄中,燕国是最偏北的国家,差不多在现在河北境内,离现在的黑龙江地区还很远,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时候,燕国拓地千里,也不过才刚刚触及了辽宁而已,远远没有达到黑龙江这片辽阔的土地,因此那时黑龙江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但是早在商周时期,黑龙江境内就有了很多先民,他们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族系,肃慎、东胡、秽貊三大民族是已知定居在黑龙江最早的部族。在秦朝以后,又发展了挹娄人、夫余人、鲜卑人、勿吉人和靺鞨人等族系。

《竹书纪年》和《史记》中记载,肃慎人是最早出现于黑龙江地区的先民,大概活跃于今天的牡丹江中游一带。从史书上的记载,中原人知道有肃慎人的存在,他们为东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形成了一个氏族和部落东胡人,他们曾经与燕国爆发过战争,后来匈奴强大以后,和东胡人发生战争,大部分的东胡人被匈奴消灭,剩下的一小部分跑到大兴安岭定居下来,后来发展成了众所皆知的鲜卑人。

所以在战国时期,东北这片土地上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国家,据史料记载,最早的东北古国是夫余国。

夫余族也可以看作是秽貊族的分支, 是历史上东北腹部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古代民族。关于夫余国的兴起有很多传说:据说当时橐离国王的侍女因受从天而降的“气”有孕而生了一个孩子叫东明,国王觉得这是个怪物很讨厌他,就让人把他扔到猪圈马栏里,但是猪马居然都用口中呼出的热气来给他取暖,因此国王觉得他是天生之子,就让他的母亲把他抱回来养着。

东明长大以后,勇猛无比,国王害怕他夺取自己的权利,想要杀了他,东明知道后非常害怕就逃走了,到了貊族的故地,兴建了夫余国,自立为国王,从此以后夫余国日渐强盛,到了汉魏时期成为了东北地区最强盛的国家。

到了两汉时期,夫余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已经越来越发达。

如今黑龙江已成为中国东北非常强盛丰饶的省份,黑龙江流域的文化文明,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化文明,并称中国三大文化文明发源地。

黑龙江曾被称为北大荒,但是回顾它的历史,我们会知道北大荒的荒不是荒凉,而是辽阔深远的意思,如今的北大荒有哪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民俗为大家所喜爱呢?

黑龙江的冬天异常寒冷,但寒冷的自然条件也让它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文化。黑龙江有自己独特的冰雕和雪雕艺术,只有黑龙江这样严寒的户外温度才能做成,冰雕以冰为主要原料,由专门的技术人员雕刻成各种形状,冰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小孩子到了冬天最喜欢在冰雕做成的滑梯上玩乐。

黑龙江省远离中原腹地,长期以来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这里,在千年的岁月里,这片黑土抚育了满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以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这些狩猎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语言。

明清之后,汉族人大量由关内迁往关外,来到黑龙江地区生活,逐渐成为黑龙江省人口的主流。因此黑龙江的方言既有普通话的因素,更融合了各民族的语言。在众多少数民族语言中,满语被借用的最多,多数表现在地名上。

黑龙江省特产丰富,烹调食材也各式各样,俗话说“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畜群,东有果园,一年四季食不愁。” 黑龙江以炖菜为主,小鸡炖蘑菇、得莫利炖鱼、牛肉炖柿子、氽白肉血肠、酸菜白肉炖粉条、排骨炖豆角、东北乱炖等很多很多,味道浓郁,种类繁多,还有一道锅包肉,黑龙江特有的名菜,外焦里嫩,让人吃而忘返。

黑龙江历史悠久,文化悠远,在战国时期虽然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但正是历史的不断传承,才成就了黑龙江今天的辉煌,如今黑龙江人民在这片黑土地上安居乐业,也正为国家创造着更多的财富,相信未来它会有日新月异的发展!(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9

先生所提的提问乃是一系统历史知识问题。下面依次了解一下先秦以前,最早居住于东北的三大族群即“肃慎”、“东胡”、“秽貊”。

一、肃慎

亦作息慎、稷慎、肃捽。名称含义有三说:



一说源于神鸟名;一称由女真语zhul(“东方”之意)shen(“海青”之意)合成,意为“东方之鹰”(海东青);一谓是通古斯语“人”的意思。史载其邻近“不咸山(今长白山)”,大体分布在今东至日本海,南达牡丹江上游,西近嫩江,北有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广大地区。

其所在亦有数说:一说在黑龙江下游(包括中游的一部分)南北广大地区;或说初在辽西和河北北部,后迁至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有说初在今松花江上游一带,后东迁到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或说只在今牡丹江中游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也有说史前时代在今山东半岛,后沿今山东蓬莱至大连的一条海脊迁至东北;更有个别国外学者否认东北地区历史上有过这一群体。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来往,禹定九州时曾来贡。周武王克商时,其曾向周贡“楛矢石砮”。成王、康王时皆遣使来朝,成王特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褒奖。景王时大夫詹桓伯列举周朝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说明春秋以前其地已纳入中原王朝版图。以狩猎为生,向周王室贡过猎物“麈”。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3千年前,其社会发展已出现不平衡:居今松花江上游及牡丹江中游一带者,开始使用青铜器,有农业生产,饲养猪等家畜,住半地穴式房屋,过定居生活,出现贫富差别;分布乌苏里江流域及其以东和以北地区者,仍以狩猎和捕鱼为生,使用的陶器种类单一,制作粗糙,尚处在比较落后的发展阶段。

汉兴以后,史书称是时臣属于夫余的挹娄,即其后裔。但三国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至南北朝时,其名复屡见于史,《晋书》还立有《肃慎传》,故史家对其与挹娄的关系众说不一:多数认为挹类即其改称,因旧名未完全消失,故二名互见于史书;或说挹娄乃其西境之一部落,因挹娄在汉代强大后阻隔了其通中原的道路,故中原人误以挹娄为古肃慎;一说肃慎、挹娄和南北朝时的忽吉,皆是同时并存的部落名称,中原人在不同时期以与其有联系的一部之名而概称之。

然史家皆认为,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是属于肃慎族系的中国古代族群;今满、赫哲、鄂温克等族,与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二、东胡

古氏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故名。春秋战国时,分布于燕国以北,盛时达燕国东北及赵国东边。由氏族属相同之各部组成部落联盟,乌桓、鲜卑即其组成部分之一。

屡扰燕、赵边地,迫燕以大将秦开为人质,掠赵代郡人众。后为秦开所破。退千余里,迁于今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燕于造阳至襄平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御之。

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3年),复为赵国所败,失原所占代地,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再为赵将李牧所破,秦末汉初,东胡王恃强向匈奴索取名马、阏氏(匈奴单于后妃)、瓯脱(匈奴与东胡间之缓冲地带),为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年—公元前174年在位)所灭,余众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鲜卑山(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一说是时始因以为号,分称乌桓、鲜卑。臣服匈奴,岁贡牛、马、羊、皮张。原以游牧、狩猎为业,追逐水草,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食肉酪,衣毛毳,后在接近中原地处产生农业、手工业,能制造牧猎所需之工具、兵器、马具等,会酿白酒。有明显阶级分化,战争中常虏掠人口为奴。

匈奴灭亡后,源出东胡的乌桓、鲜卑和其分衍而出之有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秃发部、乞伏部、柔然、契丹等,都曾先后在中原王朝北方兴起,建立割据一方的政权。

三、貊

北方和东北古氏族名。一作秽貉、秽貊、貊,单称(一作秽、、)或貊(一作貉、貊),也与其他氏族连称貉狄、胡貉、蛮貉、夷貉。

有说与貊是两个不同的氏族称谓,因族类相近,语言相通,居地又毗连,在周初至春秋时融为一族。一说“貉(貊)”为北方氏族的泛称。“”是东北“貊”的专称。或说“貉”是春秋时“九貉”中的一个部落,战国秦开拓地以后始成为东北夷的通称。似与商氏族有一定渊源关系。

族称含义,有人认为“”古音读“Sei”或“Sae”,“貊”读“Bak”或“Baek”,在其后裔高句丽语中,前者意为“东方”,后者乃“光明”的意思,春秋之际因受戎狄逼迫东迁,把东方看作是光明的出路而得名(一说由地称的“”,与族称的“貊”结合而来)。为传说中“九夷”的一支(有说来源于“北发”,或说即“山戎”)。

所在历来众说不一,比较可信的大体为:周以前居今山东半岛上,在周灭殷商之际,被周人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迁徙;渡渤海迁居东北东部者,散居在今鸭绿江上游和松花江上游一带,有人说史书上的“发”人,即这时迁到今吉林省辉发河流域的貊人。北迁者,一支迁到靠近燕国(约在今北京市房山县南,山西代县以东至海)地区;一支移居今山西西北部的西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流段)之地,即《说文》称为“北方豸种”者。

周平王东迁,居西河之地者又东徙至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的清漳河流域。战国时,燕、赵等国崛起,居今长城以内者皆被迫往东北迁徙,特别在燕昭王时(公元前312—公元前279年),燕国派秦开北破东胡,其大部分迁居辽河以东。

战国末及秦汉之际,散居东北各地的诸支貊人,先后有夫余、高句骊、沃沮等新称(西汉文献中有时也称其为貊或貊);唯移居今朝鲜半岛江原道一带者仍单称()或貊,或复称貊。

汉魏至辽朝时史书中的貊活动记事,一般是指这一支。从事狩猎生产。西周时以“貔皮、赤豹、黄罴”向周王室贡献。战国中期,其地“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农业尚处在极原始阶段,渔猎业仍为社会主要生产。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也“无百官有司”。

秦汉时,居今鸭绿江西岸及松嫩平原地区者,已以农耕为主,兼事狩猎,并先后建立了夫余国和高句骊国,进入阶级社会。

居江原道一带的,其君南闾于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叛卫氏朝鲜,率众28万口诣辽东郡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此后遂法禁渐多;官有侯、邑君、三老;知种麻,养桑蚕,作绵布,产著名的“檀弓”。俗重山川,各有部界,不能随便超越。人善步战,长矛3丈,数人共操之战。同姓不婚。流行有病死者弃旧宅造新居、常有10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祭虎为神等习俗。

貊所居之地。“貃”即“貊”之异写。先秦貊族分布甚广,居地也前后不一,周以前居今山东半岛上,在周灭商之际,被周人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迁徙(详见“貊”)。《新唐书·渤海传》所言置东京龙原府之貃故地,实为其后裔之一汉代北沃沮所居之地,在今吉林省珲春市一段之图们江南北一带。北沃沮在西汉末和东汉初为高句骊兼并,高句骊国亡后,不久其地为渤海国所有,置东京龙原府,府治在今珲春市珲春镇东15华里之八连城。《辽史·地理志》以开州(今辽宁凤城)一带为渤海东京龙原府所在,误。一说《新唐书》所记“貊故地”为“沃沮故地”之误,不确,因沃沮故地包括今朝鲜咸镜南、北道,渤海在该地置还有南京南海府。

四、史记·司马迁之著作·《匈奴列传》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淳维汉书音义曰:“匈奴始祖名。”【索隐】: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原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则淳维是其始祖,盖与獯粥是一也。

先生的问题以解决,战国时期黑龙江一代的诸侯政权有夫余国及高句骊国。

东汉国家疆域是分裂的,秦汉时期只统一到分裂的中原地区及东夷、南蛮、西戎一部分地域,而北狄是没有统一到的。史记中就有记载中原王朝地域内的诸侯国达近二百余,中原王朝地域之外的诸侯国就高达六百二十八个之多,二者总合才是国家疆域真实版图。

在古代中国氏族群体中,大多以地域名及山川河流为人的姓氏及族称。如:古代时期的鲜卑人以鲜卑山而得其氏族名。又如:乌桓人以乌桓山得其族称。以上氏族群体同属华夏民族,发源地中原。

10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都集中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广大的东北、华南、西南地区还属于蛮荒、化外之地,战国时期的黑龙江省,不属于任何一国。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往往与春秋时期合称为“春秋战国时期”,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家,三家分晋为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秦朝为止。在长达两百余年的时间里,战国持续春秋天下大分裂的混乱状态,七雄并立,混战不休,直到秦王嬴政消灭六国,实现短暂的统一,战国时期才宣告结束。



战国时期的总人口在3000万以上,公元前249年时期战国七雄面积合计为218位平方公里,七雄中有六雄集中在北方,其中楚国在南,为唯一的南方大国,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以辽河为界),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和魏国居中被诸雄环绕,七个大国之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就分布了秦、魏、齐三个大国,这三个大国在不同时期都有过称霸列国的实力。

战国时期主要的大国就是秦赵魏齐楚韩燕七雄,另外还有宋、鲁、中山、卫、郑等一些夹缝中生存的小国,在南方还有另一个大国越国,三家分晋后不久即被楚国灭国了。



战国中燕国的位置最靠北,极盛时期从北长城西端起自造阳(今河北宣化东北),向东到达汉城(今韩国首尔)。今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三省在战国时期都不属于七雄中的任何一国。

黑龙江流域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从战国到先秦时期,东胡、肃慎、秽貊三大族系的部分先民就已居住在今天的黑龙江地区。战国后期在黑龙江境内出现了第一个政权夫余国(前2世纪至494年),这是朝鲜半岛北部与今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夫余人政权国家。



夫余国的领土涵盖了从朝鲜半岛北部到今黑龙江南部的大片地区。其统治中心在今天吉林省的吉林市和长春市,夫余国的立国时间很长,达到了700多年,于公元494年被高句丽所灭。据《后汉书》卷85之〈东夷列传〉记载: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夫余国以吉林为中心,兼有朝鲜半岛北部部分地区和黑龙江省南部部分地区,为古代东三省出现的第一个地方政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