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系: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陈到、王平、李严、吴懿、吴班、马岱、向宠、霍峻、冯习、张南、傅彤、句扶、霍弋、罗宪等。
地方官系:邓方、李恢、邓芝、程畿、马忠、吕乂、吕凯、张嶷、张翼、宗预、阎忠等。
实际上这个名单远远不能涵盖蜀汉所有的文武百官,这还不包括许靖、杜微、谯周、来敏、孟光这样的花瓶角色。有些重要人物在《三国史》中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在《三国志》中根本不存在。
仅举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为例,蜀汉亡国时,人口近百万(刘备建国也是此数),军队十万,官吏四万人。抛开有些滥竽充数的官员,在四万名各级官吏中挑选几百个能员干吏应该不难吧。
这只是蜀汉的百万人口还是官方统计,其实益州地区还有世家大族控制的大量非在编户口存在,蜀汉总人口绝不止百万。上距蜀汉建国时期不远的东汉桓帝时代,益州总人口就达到了惊人的六百万,而益州自汉末黄巾起义以来并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战争洗劫,为什么到了刘备时代,就凭空少了五百万人口?
人口数量和人才数量是正向比的,即使世家大族严格控制这些荫户,不受朝廷管理。但只要朝廷肯下功夫治理,还是能收到相当成果的,后来蜀郡太守吕乂就从蜀郡强行查出了一万多荫户。人才在哪里?就在这些草头百姓中,草根中藏龙卧虎,这是千古至理。
当然,蜀汉人才库和曹魏、东吴比起来,因为疆域狭小、人口基数较小,所以选材的空间也相对较小。尤其是人口基数,魏国亡时,人口近五百万,东吴亡时,人口二百万。因为人口基数大,魏和吴的选材空间相对就比蜀汉要大许多。
蜀汉本就不太充足的人才库,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精英人才总量大幅锐减。蜀汉早期的人才损失,简单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
一、孙权偷袭荆州:损失关羽、糜芳、士仁、郝普、潘濬、刘封、孟达、申仪、申耽(并失上庸等三郡),以及未来四十多年的荆州人才供应。
二、伐吴失败:损失张飞、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程畿、黄权。
三、战死和早逝:庞统、霍峻、法正、刘巴、马超、黄忠、邓方。
以上这些人物中,绝大多数都是蜀汉文武两条战线上的一线精英,他们或投降魏、吴,或战死,或早亡,都是蜀汉莫大的损失。所以在刘备伐吴惨败,退回白帝城时,蜀汉人才库确实有些空空荡荡,有不胜凋零之痛。
自从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之后,整个蜀汉官场唯一能算得上三国顶级人物的,也许只有诸葛亮了。但历史并不是靠一个顶级人物来推动的,在这个顶级人物周围,会聚集着许多干才精英。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难时刻,和诸葛亮共同迎接命运的挑战。
不算蜀汉的后妃和宗室,在《三国志·蜀书》中,陈寿共为五十六人立了正式的传记,而活到诸葛亮执政之后的,差不多有四十位。实际上在诸葛亮执政后,活跃在蜀汉官场一、二线的远不止这四十位。
为什么蜀汉显得人才少
蜀汉没有立史官,陈寿搜集故国史料比较困难,我们可以从其他史料上找到大量的蜀汉文官武将。大致来源有三处,
一是《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载的《季汉辅臣赞中》,二是裴松之的注,三是东晋人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
《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载的《季汉辅臣赞中》,就提到了正史所不载的三十多位官员的生平简介,其中有许多官场一线人物,比如陈到、吴懿、费观、李福等人。
在《三国志·蜀书·李严传》附载了一篇裴松之注的《公文上尚书》,在这篇弹劾李严的表章中,提到了许多正史所不载的蜀汉官员,比如前将军袁、右将军高翔、征南将军刘巴(与刘子初同名)偏将军许允、笃信中郎将丁咸、讨虏将军上官雍、建义将军阎晏、禆将军杜义、武略中郎将杜祺、绥戎校尉盛勃等。
《华阳国志》中提到了大量蜀汉官员,从职务上看属于一、二线的有广汉太守何祇、太常镡承、五官中郎将五梁、尚书郎文立、汉中黄金都督柳隐、益州从事柳伸、巴东监军柳纯、梁州都督杜祯、尚书左选郎司马胜之、督军常勗、长水参军常忌、光禄郎中主事何随、尚书郎王化、巴东太守王振、大将军主簿李密(《陈情表》作者)、蜀郡功曹杜轸、黄门侍郎寿良、广汉太守张微(张翼之子)等人,再加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人。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么多蜀汉官员,只是想说明一个观点,蜀汉拥有大量高精尖的人才,无论是武将、文臣还是博士。而且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华阳国志》所提到的这些官员,大多数都是生活在蜀汉中后期,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入了晋朝做官。
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史评名著《读通鉴论·三国》中提出了“蜀汉无人”的观点,王夫之认为:
“蒋琬死,费祎刺,蜀汉之亡必也,无人故也。图王业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险要财赋之谓也,得其人也;得其人,非得其兵卒之谓也,得其贤也。巴蜀、汉中之地隘矣,其人寡,则其贤亦仅矣。故蒋琬死,费祎刺,而蜀汉无人。”
王夫之认为蜀汉的疆域狭小,所以人才也少,这个论点上面已经讲到了。蜀汉国小人才少,不代表除了蒋琬、费祎之后就没有人才了。王夫之的论点基础在于绝对量,而我们讲的则是相对量。
当然王夫之是认为蜀汉缺少具体首席执政官能力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讲,王夫之讲的有一定道理。但上面提到的这一大批文官中没有再出蒋琬、费祎,不代表他们的能力就比蒋琬、费祎差。
这些非主流文官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机会,最高统治层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他们如何展翅高飞?人才是需要去发现的,总不能让人才去找最高执政官,骄傲地说:
“汝可取而代之!你能力不如我,还是让我当宰相吧。”这只是个笑话。
不谈宰辅的选才问题,再回到本篇提到的那个著名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认为蜀汉自五虎上将、魏延之后再无大将之才,这个观点也是不客观的。蜀汉的军事人才其实还是相当多的,介绍几个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根本不见踪影的蜀汉武将,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是全方面将才。
先说说柳隐,常璩对柳隐的评价相当高,“直诚笃亮、交友居厚、达于从政”。人品好、人缘好、政治情商高。柳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职将军,而是能兼文武的全才。
柳隐曾经跟着蜀汉大将军姜维数次北伐中原,他一方面能给姜维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他还可以拎刀上战场砍人,“当敌陷阵、勇略冠军”。作为武将,能得到这八个字的评价,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柳隐的职务并不算低,先当过牙门将,后来又出任蜀中重镇巴郡的太守。不过真正让柳隐大出风头的,还是在任职汉中黄金都督的时候。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晋王司马昭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其中主攻汉中的是镇西将军钟会。
这时的钟会早就名满天下,但柳隐并不在乎你是钟会,还是邓芝,他知道坚守自己军人的底线,那就是血战到底,用铁血和霸道来向钟会证明:蜀中并非无大将!
蜀汉的灭亡,主要原因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发生战略短路,比如姜维在汉中灾难性的军防布局,纵钟会进汉中;诸葛瞻错失良机,纵邓芝进平原。蜀汉国力虽然较魏为弱,但只要防御战略得当,纵然强大如魏国,也不能轻易灭亡。从这个角度看,蜀汉是自己把自己推进历史坟墓的。
至于说蜀汉无人可用,导致亡国,这个论据并不充分。蜀汉有人才,但似乎都未得大用,只能坐视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