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汉代以来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就是察举制,到东汉后期,人才选拔已经被门阀士族牢牢控制在手中。东汉政府失去了新鲜血液的注入,以至于后期发生农民起义,不得不依靠门阀士族进行镇压,同时促使士族的进一步壮大,直到东汉政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争霸,归根结底就是对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争夺。

曹魏方面,曹操已经吸取了东汉时期依靠士族的弊病,开始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随着曹操对北方的统一,拥有全国一半的土地以及大多数的人口资源,在人才方面相比刘备、孙权方面更占据优势。此外,曹操在名义上掌控者东汉政府,天下大多数士族都是归心于北方政权。



孙吴方面,随着北方战乱,中原许多士族南迁,其中迁往江东的就有以张昭给代表的许多大族。孙策平定江东后,就大力重用南迁士族,对当地土著士族是极力打压,最终孙策死于江东士族许贡门客之手。孙权接替后,逐步向吴人治吴过渡,周瑜去世后,相继由有吴人背景的鲁肃、吕蒙、陆逊接替其职权。加之,孙权作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始终将吴地士族处在掌控之下,同时对外采用自保一方的策略,这就保证了孙吴方面人才基本够用的局面。

蜀汉方面,蜀地也有随着战乱迁入的中原士族,但是蜀地本地士族在历史上始终存排外的特点。刘焉、刘璋时期,随着刘焉入蜀的东州集团士族就遭到益州本地士族的排挤。刘备入蜀后,带着荆州士族进入益州,以至于这么偏居一隅的地方三股势力进行争夺。刘备活着的时候,尚能将三股势力团结在一起,采取重用荆州士族、拉拢东州士族、打压益州士族的策略,也基本保证了蜀汉政权人才的供给。诸葛亮时期,继续沿用刘备的治蜀策略,但是益州的外来士族始终没有真正在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随着诸葛亮的不断北伐,这些外来士族不断被消耗,尤其赖以倚重的荆州士族消耗的最为严重。刘禅时期,面临消耗殆尽的荆州士族、尚有实力的东州士族、虎视眈眈的益州士族,也不得不采用孙权的本土化策略。

但是益州士族始终存在的排他性,让刘禅政府也缺乏人才可用。所谓廖化做先锋,就形象的说明荆州势力的急剧衰减的结果。

最佳贡献者
2

蜀汉后期确实人才凋零。但这个锅,要甩给诸葛亮一个人,就有些过分了。

刘备、诸葛亮、刘禅、蒋琬、姜维,都有责任。

相比之下,诸葛亮的责任算是比较轻的。

刘备:亲手毁掉大半个中生代。

蜀汉的第一代将才,可谓星光闪耀。

夷陵之战前后短短数年,关张马黄相继离世,理应由第二代接班了。

当时,已经有一波中生代涌现出来:黄权、魏延、马良、刘封、孟达、陈式、吴懿、吴班、冯习、傅彤、张南等。(黄忠也是入川之战开始闪耀,但年龄偏大,故归入第一代)

除了魏延,黄权应当是其中最大的发现。

汉中之战,人人都知道法正的谋略,却不知道“皆权本谋”。黄权本应是一个新一代帅才。

可惜,在刘备生命的最后几年,把整个中生代给端掉了一大半。

首先,上庸之乱中,孟达反叛、刘封被杀。

随后,夷陵之战中,刘备更是亏大发了:在江北领军的黄权投魏;马良、张南、傅彤、冯习更是悉数遇难!

就这样,刘备基本上亲手葬送了自己大半中生代力量。

诸葛亮:建设一部分,摧毁一部分。

公平的说,诸葛亮算是对蜀汉提拔了不少优秀人才。

姜维自魏国来;王平自中级军官提拔(刘备时,王平只是牙门将);其他如张翼、张嶷、马忠等人,也都成长为不错的将领。

此外,刘备时期留下来的中生代将领,在诸葛亮手下也表现得相当不错。

卤城之战中,魏延、吴班、高翔,大败司马懿,展现出他们的实力。

有朋友说:诸葛亮穷兵黩武,只顾打仗,不注重培养人才,这是不客观的。

且不说诸葛亮是不是穷兵黩武。军事人才,难道是靠和平环境,读书培养出来的?

不过,诸葛亮却在人才上,仍有几次关键错误。

马谡,原本是优秀的参谋人员。

诸葛亮要锻炼锻炼是好的。可却一开局就拿去对张郃这种猛人。结果···

魏延,原本是经验最丰富,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每次北伐,多以他为先锋。

可是,却在诸葛亮死前稀里糊涂害死了。(诸葛亮是否故意弄死魏延尚有争议。但毫无疑问,魏延之死诸葛亮是要负责的。)

另外,受到权力斗争的影响,李严等人也未能人尽其才,稍显遗憾。

不过,因政治斗争造成人才损失,是谁也避免不了的。魏的荀彧、夏侯霸;吴的陆逊、诸葛恪,都在政治斗争中折损。用美国那位甩锅总统的话说:“这就是生活”···

后诸葛亮时代:后继无人

把诸葛亮死后蜀汉缺乏人才完全归结于诸葛亮是不合理的。

诸葛亮于243年去世,此后,蜀国继续存在了20年。

这20多年,除了对面过来的成名将领夏侯霸,蜀军再没有涌现出名将。

蒋琬、费祎、董允颇有相才,姜维将略有余,但都基本没有提拔出青年才俊。

姜维数次北伐,所依赖的人才,多还是吃诸葛亮留下的老本。

其中原因,或许一方面因伯约自己地位都不稳,权限不足,另一方面与姜维用兵的特点有关,光是段谷一战,即折损将领十余人。

最后,年近八十(也可能过了八十)的老将廖化为先锋,就不足为奇了。

总的来说,蜀汉后期的人才凋敝,刘备、诸葛亮、刘禅、姜维等人都有责任。

当然,最应该为蜀汉后期人才匮乏负责的,还是刘禅、黄皓等人。连顶梁柱姜维都要远去沓中避祸了,哪里还有环境让新的人才涌现出来呢?

至于诸葛亮嘛。这个锅,全部甩给他,就不客观了。

3

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把责任推给诸葛亮是不对的,刘备才是真要负这个责任

大略来说,蜀汉统治集团(刘备去世前后)由三个较大的派系组成,

一是刘备的原从亲信,也就是陪刘备早期浪迹天涯的那拨老人,比如关羽、张飞、简雍、糜竺(糜芳,叛降孙权)、孙乾、赵云、刘琰、陈到等人。

二是荆州人马,主要人物有诸葛亮、庞统、刘封、马良、马谡、黄忠、魏延、蒋琬、费祎、廖立、伊籍、陈震、霍峻、杨仪、向朗、胡济、廖化、辅匡、赖恭、黄柱、冯习、张南、傅彤(死于夷陵之战)等人。


三是益州本土人马,主要人物有法正、董和(董允)、李严、黄权、刘巴、吴壹(又称吴懿)、吴班、孟达、庞羲、严颜、费观、邓芝、秦宓、王连、张裔、张翼、杨洪、费诗、李恢、王谋、何宗、李邈、马齐、姚伷、程畿(死于夷陵之战)等人。


还有一些无无派无系的人物,比如许靖、马超、马岱、王平等人


在刘备伐吴之前,庞统战死,法正病死,糜竺(糜芳,叛降孙权),关羽战死,张飞被杀死,一场陵夷之战:死掉一批:傅彤、程畿(死于夷陵之战)等人。孟达、黄权降魏,刘封也没了

陵夷之战之后,马超等一干人也相继没了。

所以,诸葛亮北伐时,只能用魏延、赵云和黄忠等老将。这些老将也是北伐中去世了。其他的那那些将领水平本来也就不咋地。


即使是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费祎和姜维都能接上班,至于武将的凋零,诸葛亮死后,还发生内讧,杀死了大将魏延,与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本身蜀汉国力最弱,对人才吸引力也不够,何况当地所谓的名士,还是身在汉营,心在曹。以至于最后邓艾过了阴平,逼进成都时,主降派占大多数。

4

生的太少,家族力量不够

曹操光儿子就生了26个,还有很多子侄辈。而且这些人都可以当大将。

还有夏侯家,夏侯惇、夏侯渊,他们又没人都生了不少。

还有司马家族里也都能生,生了很多很多。

反观蜀汉里的人呢?刘备带头生的少,生刘禅的时候都40多岁了。张飞、关羽也都生的少,赵云、马超等等也都没能多生几个儿子。不知道是不行还是不愿意。

而这些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家族力量都非常单薄,自己没能多生儿子,家族里面也没有人能生产更多的人。

导致的结果就是,外人进不来,自己人也没有。

从这方面看,又证明曹操更胜一筹。

人才成长体系不足

蜀汉建立初期,人才还是很多的。有五虎上将,还有魏延、马岱等等一众武将,文臣卧龙凤雏都在,可谓人才济济。

但刘关张一死,其子弟关兴、关平、张苞也都没能幸免。

而诸葛亮多疑,对很多人并不能完全信任。致使蜀地的人才基本都没有成长起来,即便有成长起来的,也没有被重用,都用的之前从外面带去的老人。

等这些老人都没有了,就出现了人才断层。

刘禅无能,不能吸引人才

曹操和刘备在拉拢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

只要诗他们觉得能用的,有用的人才,都会想方设法拉拢过来。

而后主刘禅怯弱无能,不能识人,也就更不会用人,更没有笼络人才的能力。

而诸葛亮死后,就更是后继乏力了。

后期的姜维虽然有一定能力,却影响力也不太够了

蜀汉,地偏西南,当时的人口基数不大,出人才的比例也就更少了。

5

答: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汉人才凋零的原因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刘备和诸葛亮的错。
事情要从白帝城刘备托孤说起:刘备派人将刘禅、诸葛亮、赵云、李严四人叫到了床前,首先指着刘禅说让他拜诸葛亮为亚父,要时刻尊听诸葛亮的教诲。而诸葛亮要辅佐好刘禅处理好蜀汉的政务。

然后又对李严说,让他掌管蜀汉的兵马,配合好诸葛丞相的工作。另外,又给诸葛亮加了一条,征讨天下,蜀汉一统。这一条其实就是拥有了调兵权

刘备看似英明,为了防诸葛亮一家独大,又克制了李严的拥兵自重,让他们互相牵扯。但回到了实际中,这却成立一个昏招。

首先是诸葛亮发动了一场征讨曹魏的计划,诸葛亮得到了李严的配合,直接接过了调兵权,处理军政事务,就连后方粮草他都要管。

李严一看没自己什么事,就主动退出,闭门养老了,但官职还是兼任着,并没有交出。在小说《三国演义》后期,李严基本上在没有出现过。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军权的混乱,诸葛亮调兵打仗可以,但决不能越过李严私自招兵买马。如果私自征召,会被打上拥兵自重,到那时,诸葛亮的一世英名可就毁于一旦了。

正因为这样,诸葛亮和李严的扯皮使军队人才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才出现了三国后期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

以上是我对问题的理解,希望能对你有用。

6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因为廖化的知名度远高于蜀汉一线重臣董允、马忠、邓芝、陈到、吴懿等人。并非蜀汉人才凋零

廖化真的冤枉

他明明是蜀汉官场后期的准一线重臣,官拜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在蜀汉官场以“果烈”著称。这样的人物被当成了反面教材:我艹,廖化这种饭桶草包都当上了先锋,可见蜀汉已经没人才可用了。

蜀汉到底有没有人才?

孔子曾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缺少人才,只在于领导者能不能发现人才,会不会使用人才。如果蜀汉没有人才,也不可能在强大的曹魏和东吴的夹缝中顽强存在了五十年。

蜀汉的官场一线人物大致如下:

文官系: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刘巴、董和、马良、陈震、蒋琬、费祎、王谋、习祯、郭攸之、张裔、杨洪、伊籍、秦宓、王连、李福等。

武官系: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陈到、王平、李严、吴懿、吴班、马岱、向宠、霍峻、冯习、张南、傅彤、句扶、霍弋、罗宪等。

地方官系:邓方、李恢、邓芝、程畿、马忠、吕乂、吕凯、张嶷、张翼、宗预、阎忠等。

实际上这个名单远远不能涵盖蜀汉所有的文武百官,这还不包括许靖、杜微、谯周、来敏、孟光这样的花瓶角色。有些重要人物在《三国史》中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在《三国志》中根本不存在。

仅举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为例,蜀汉亡国时,人口近百万(刘备建国也是此数),军队十万,官吏四万人。抛开有些滥竽充数的官员,在四万名各级官吏中挑选几百个能员干吏应该不难吧。

这只是蜀汉的百万人口还是官方统计,其实益州地区还有世家大族控制的大量非在编户口存在,蜀汉总人口绝不止百万。上距蜀汉建国时期不远的东汉桓帝时代,益州总人口就达到了惊人的六百万,而益州自汉末黄巾起义以来并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战争洗劫,为什么到了刘备时代,就凭空少了五百万人口

人口数量和人才数量是正向比的,即使世家大族严格控制这些荫户,不受朝廷管理。但只要朝廷肯下功夫治理,还是能收到相当成果的,后来蜀郡太守吕乂就从蜀郡强行查出了一万多荫户。人才在哪里?就在这些草头百姓中,草根中藏龙卧虎,这是千古至理。

当然,蜀汉人才库和曹魏、东吴比起来,因为疆域狭小、人口基数较小,所以选材的空间也相对较小。尤其是人口基数,魏国亡时,人口近五百万,东吴亡时,人口二百万。因为人口基数大,魏和吴的选材空间相对就比蜀汉要大许多。

蜀汉本就不太充足的人才库,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精英人才总量大幅锐减。蜀汉早期的人才损失,简单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

一、孙权偷袭荆州:损失关羽、糜芳、士仁、郝普、潘濬、刘封、孟达、申仪、申耽(并失上庸等三郡),以及未来四十多年的荆州人才供应。

二、伐吴失败:损失张飞、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程畿、黄权。

三、战死和早逝:庞统、霍峻、法正、刘巴、马超、黄忠、邓方。

以上这些人物中,绝大多数都是蜀汉文武两条战线上的一线精英,他们或投降魏、吴,或战死,或早亡,都是蜀汉莫大的损失。所以在刘备伐吴惨败,退回白帝城时,蜀汉人才库确实有些空空荡荡,有不胜凋零之痛。

自从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之后,整个蜀汉官场唯一能算得上三国顶级人物的,也许只有诸葛亮了。但历史并不是靠一个顶级人物来推动的,在这个顶级人物周围,会聚集着许多干才精英。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在“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难时刻,和诸葛亮共同迎接命运的挑战。

不算蜀汉的后妃和宗室,在《三国志·蜀书》中,陈寿共为五十六人立了正式的传记,而活到诸葛亮执政之后的,差不多有四十位。实际上在诸葛亮执政后,活跃在蜀汉官场一、二线的远不止这四十位。

为什么蜀汉显得人才少

蜀汉没有立史官,陈寿搜集故国史料比较困难,我们可以从其他史料上找到大量的蜀汉文官武将。大致来源有三处,

一是《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载的《季汉辅臣赞中》,二是裴松之的注,三是东晋人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

《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载的《季汉辅臣赞中》,就提到了正史所不载的三十多位官员的生平简介,其中有许多官场一线人物,比如陈到、吴懿、费观、李福等人。

在《三国志·蜀书·李严传》附载了一篇裴松之注的《公文上尚书》,在这篇弹劾李严的表章中,提到了许多正史所不载的蜀汉官员,比如前将军袁、右将军高翔、征南将军刘巴(与刘子初同名)偏将军许允、笃信中郎将丁咸、讨虏将军上官雍、建义将军阎晏、禆将军杜义、武略中郎将杜祺、绥戎校尉盛勃等。

《华阳国志》中提到了大量蜀汉官员,从职务上看属于一、二线的有广汉太守何祇、太常镡承、五官中郎将五梁、尚书郎文立、汉中黄金都督柳隐、益州从事柳伸、巴东监军柳纯、梁州都督杜祯、尚书左选郎司马胜之、督军常勗、长水参军常忌、光禄郎中主事何随、尚书郎王化、巴东太守王振、大将军主簿李密(《陈情表》作者)、蜀郡功曹杜轸、黄门侍郎寿良、广汉太守张微(张翼之子)等人,再加上《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人。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么多蜀汉官员,只是想说明一个观点,蜀汉拥有大量高精尖的人才,无论是武将、文臣还是博士。而且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华阳国志》所提到的这些官员,大多数都是生活在蜀汉中后期,其中许多人后来都入了晋朝做官。

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史评名著《读通鉴论·三国》中提出了“蜀汉无人”的观点,王夫之认为:

“蒋琬死,费祎刺,蜀汉之亡必也,无人故也。图王业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险要财赋之谓也,得其人也;得其人,非得其兵卒之谓也,得其贤也。巴蜀、汉中之地隘矣,其人寡,则其贤亦仅矣。故蒋琬死,费祎刺,而蜀汉无人。”

王夫之认为蜀汉的疆域狭小,所以人才也少,这个论点上面已经讲到了。蜀汉国小人才少,不代表除了蒋琬、费祎之后就没有人才了。王夫之的论点基础在于绝对量,而我们讲的则是相对量。

当然王夫之是认为蜀汉缺少具体首席执政官能力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讲,王夫之讲的有一定道理。但上面提到的这一大批文官中没有再出蒋琬、费祎,不代表他们的能力就比蒋琬、费祎差。

这些非主流文官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机会,最高统治层不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他们如何展翅高飞?人才是需要去发现的,总不能让人才去找最高执政官,骄傲地说:

“汝可取而代之!你能力不如我,还是让我当宰相吧。”这只是个笑话。

不谈宰辅的选才问题,再回到本篇提到的那个著名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认为蜀汉自五虎上将、魏延之后再无大将之才,这个观点也是不客观的。蜀汉的军事人才其实还是相当多的,介绍几个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根本不见踪影的蜀汉武将,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是全方面将才。

先说说柳隐,常璩对柳隐的评价相当高,“直诚笃亮、交友居厚、达于从政”。人品好、人缘好、政治情商高。柳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文职将军,而是能兼文武的全才。

柳隐曾经跟着蜀汉大将军姜维数次北伐中原,他一方面能给姜维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他还可以拎刀上战场砍人,“当敌陷阵、勇略冠军”。作为武将,能得到这八个字的评价,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柳隐的职务并不算低,先当过牙门将,后来又出任蜀中重镇巴郡的太守。不过真正让柳隐大出风头的,还是在任职汉中黄金都督的时候。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晋王司马昭兵分三路,大举伐蜀,其中主攻汉中的是镇西将军钟会。

这时的钟会早就名满天下,但柳隐并不在乎你是钟会,还是邓芝,他知道坚守自己军人的底线,那就是血战到底,用铁血和霸道来向钟会证明:蜀中并非无大将!


蜀汉的灭亡,主要原因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发生战略短路,比如姜维在汉中灾难性的军防布局,纵钟会进汉中;诸葛瞻错失良机,纵邓芝进平原。蜀汉国力虽然较魏为弱,但只要防御战略得当,纵然强大如魏国,也不能轻易灭亡。从这个角度看,蜀汉是自己把自己推进历史坟墓的。

至于说蜀汉无人可用,导致亡国,这个论据并不充分。蜀汉有人才,但似乎都未得大用,只能坐视亡国。

7

当年五虎将,此时多凋零。

廖化中兴才,当可做先锋。

8

乱世出豪杰

三国鼎立的时代,是天下各路群雄已定的时代,起于汉末乱世之初的各路英雄豪杰,假如出现在后三国演义时代被将扼杀在襁褓之中。

关羽坐牢

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摘引三国演义

在蜀汉时代,诸葛亮治蜀,法理严明近乎苛刻,先不说还会不会有本地豪强欺辱人的事件发生,就算有,关羽杀了人后也很难逃难江湖,将被抓上公堂,依法判决,要么一命抵一命砍头,要么有情可原,在民间舆论下,判决坐牢若干年,等关二爷出了狱,阿斗也投降了,蜀汉灭亡,关二爷拿上一小笔遣散费接着种地卖枣。有前科在身,后半辈子除非开香堂走偏门,干啥都难。

张飞卖肉

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摘引三国演义

张飞的职业是杀猪卖肉,在那个年代是妥妥的本地豪强,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个同行叫何进,妹子嫁给了汉灵帝,官居大将军。

在三国演义老版电视剧中加了个桥段,关羽和张飞掐架,刘备劝和,随后桃园三结义。这个桥段不是凭空而来,关羽就是被当地的豪强欺辱才杀人落难江湖,因此关羽对豪强天生自带仇恨,和张飞打这一架也是合情合理,而刘备能劝解这一架更证明了他的个人魅力满分,老版三国演义改编有灵魂。

那么在后三国时代,张飞这样的人才还会接着从军上阵杀敌,闯出万人敌的称号吗?

首先在义理上站不住脚,张飞放弃自己当地豪强的身份从军,是为国家出力,想打的是黄巾军。

黄巾军在那个年代就是金怪,谁打得多,杀得多,就能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抱负,达成梦想。而在后三国时代,蜀,魏,吴,是王之战,是称帝登基之战,这时候张飞这样的人才放弃自己的豪强地位,再去从一个大头兵开始干起,起步就是面对魏国集团军?

张飞除非脑子被驴踢了才会去,接着杀猪卖肉当我的豪强,谁统一天下不是统一。

且张飞嗜酒,喜欢顶撞领导,动不动就急眼,在后三国时代这样的人才进了部队,不是三天两头被打军棍,就是吊旗杆上杀一儆百。

后三国时代,刺头很难出头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在后三国时代,格局已定,无论是蜀国,吴国,还是魏国,都是奔着下一个目标,问鼎九州而去,在这种情况下,三方领导班子基本已定,不存在不拘一格用人才,带谁玩不是玩,带谁统一天下不是统一天下,重要得不是你有个人能力,重要的是我能有天下三分,分其中一分的实力!

在后三国时代,大多出头露脸将领都是功勋世家子弟,例如张飞的后代,张苞,张尊。关羽的后代,关兴,关索,关彝。赵云的后代,赵统,赵广。诸葛亮的后代,诸葛瞻,诸葛尚。

吴国和魏国也差不多,后三国时代,是功勋和世家二代之间的战争,民间人才肯定还是有的,民间从来不缺乏人才,但是有能力没有舞台。

诸葛亮的传承者姜维,父亲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在魏国也是体制内的人物。

三国之争是坐位天下之争,你用什么样阶层的人争夺天下,也表明了你定天下后准备用什么样阶层的人物组建朝廷。

另外典韦,许诸,这样的人物在后三国时代也出不了头,三国之间都是正规军作战,阿斗,孙权,曹睿,都是身居宫中,不存在像曹操那样要置身险地。

因此典韦也只能叹到,不是恶来不给力,是主公你不犯险啊!

9

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说起来就感觉非常之悲惨。但事实上,三国时期的蜀汉并没有真的这么悲惨。正史上也并没有“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或者相关意思的记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语是出自清朝末年一本反对封建迷信的作品《扫迷帚》中。正史上蜀汉虽然在后期确实出现了人才凋零的现象。但确实没有悲惨到那种地步。

廖化此人确实在蜀汉政权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历史记载,廖化从东吴逃亡回到蜀汉后,刘备见到廖化非常的高兴,并且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后来廖化也是一路官运亨通,成为了蜀汉后期国之柱石般的存在。确实蜀汉在损失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等人后,整个蜀汉就挑不出多少可独当一面的人才。虽然在蜀汉后期还有镇北大将军,安汉侯王平、左将军宕渠侯句扶、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张翼以及廖化四人硬撑着蜀汉,但其四人和之前的大将相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这也是为什么说蜀汉人才凋零的缘故。毕竟前后差距实在是太明显了。

首先蜀汉的基础条件确实是三国之中最差的一个。曹魏独霸整个北方,人口密集,而且经济发达,当时世家大族多居于北方。这就使得曹魏根本不担心人才匮乏问题。东吴孙氏经营江东时代,其统治早已深入人心,所以东吴也不担心人才断层。唯独蜀汉根据薄弱,而且臣子之间派系众多。根本就团结不到一起。互相之间竞争太过于严重。而且蜀汉这个外来政权也不容易引的人心归附。

此外人才的选拔制度上,蜀汉也是落后了太多了。曹魏方面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不论出身皆可获重用。蜀汉政权还在延续汉朝的察举制度,这就导致蜀汉选拔人才方式僵硬,真正的人才很可能因为限制条件而流失。即使蜀汉选拔出来的人才也都是一些之乎者也的穷酸腐儒,真正的有用之才是察举制选拔不到的。

最后一点我就是诸葛亮的把持蜀汉大权导致蜀汉人才出现断层。诸葛亮掌控蜀汉时期,其权利欲空前高涨,诸葛亮自己把权利紧紧的握在手中,丝毫没有培养接班人的意思。即使用人诸葛亮也是任人唯亲,这种近亲繁殖的选才方式自然没什么大用。而且诸葛亮对于不是自己一阵营的人也是刻意的打压。使得有本事且和诸葛亮不是一阵营的人才遭到打压。就比如说魏延吧。蜀汉仅剩的大将之才,先是被诸葛亮打压,诸葛亮死后又被诸葛亮党羽打压,最终还含冤而死。如此这般做法,蜀汉能培养出人才就奇怪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10

这个道理很简单,可选的范围小了。

有些人往往用这个蜀汉人才凋零的问题去责难诸葛亮,认为刘备时期人才济济,到了诸葛亮时期人才就越来越少了,最后蜀汉成了廖化近百岁高龄还要出征的情况。

我曾经写过文章,替诸葛亮辩护过。

因为知常容觉得就事论事,诸葛亮做的对的,我们推崇,做的不好的我们也要直言,不需要过份去包装。

为什么说这不是诸葛亮的问题呢?



一、诸葛亮和刘备的区别

刘备是创始人,不管选怎么样的人才都没有问题,不用担心忠心的问题。诸葛亮不一样,他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选人才,选到的人才是忠于自己,还是忠于蜀汉,还是忠于刘禅呢?

人才有三种选择。

你想想看,只符合一个标准的人多,还是符合三个标准,忠于诸葛亮,又忠于蜀汉,又忠于刘禅,这样的人多呢?

不用说,肯定后者比前者少了。

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忠臣,所以他不可能只选忠于自己之人。

所以诸葛亮和刘备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可选的范围很少了。



二、可选区域也少了

刘备可以向全国招聘,你看看他带的人,马超,法正是扶风过来的,关羽张飞是和他一起过来的,诸葛亮是南阳过来,庞统是荆州人士,黄忠也是荆州的。他的人才是全国的人才。

到了诸葛亮时期,魏国的人会跑到蜀汉吗?吴国的人会跑到蜀汉吗?

当然不可能了,除非万不得以,比如黄权跑到魏国,夏候霸跑到了蜀汉,这是极少数。

换句话说蜀汉只能在巴蜀之地选择人才。蜀汉看上去地盘挺大,其实很多地方都尚末开化,这样一打折扣可选的范围就更小了。

所有人都知道一个常识,那就是百万人口的天才率是恒定的,所以从这个定律上来说,魏国的人才自然比吴蜀汉要多的多。



结语:

这就是客观的原因,当然也与刘禅昏庸,不懂得使用和提拔人才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凡事都要讲点道理,不能不顾实际进行乱比较,然后就进行归责,这个有些不太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