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希望各位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准则,经验去看待古代人作法。

长城作用是多方位的,有防御外敌的作用,但不是最大,而是最优的方案。

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部落,生存环境比南方的农耕民族要恶劣。有的部落弱时就被大的部落吞并掠夺。有的部落粮食不够,遇到白灾(暴风雪),牛羊冻死。就会绕过长城去掠夺附近村落。

长城作用一,离间各个草原部落势力。

因为有长城在,这个“绕路”抢劫成本算是很高的。主要失败一次,一来一回十余天,大家都喝西北风了。而且你去抢汉人的村落,派少运回粮食不够吃,派多容易内部空虚被别人摘桃。这时候游牧民族会把目光转向草原的其他部落。长城作用体现在人可以翻墙,但你畜力爬不了墙。你绕路时间长,家有被偷的危险。

长城作用二,控制关税,有选择和一些部落势力贸易。草原资源匮乏,很多生活用品,需要从天朝互换。扶持一方,打压一方。

长城作用三,节约大量军队开支成本,减轻各个据点粮食运输压力。军队太少,龟守关卡无法出战,只能边缘OB。但军队多了,边镇尾大不掉,皇上就坐不住了。

有些朝代怼死赶跑一个又一个游牧民族,有用吗?蒙古草原那地无法耕种,古代没耐寒作物,种地就别想了。无法种地无人占领开垦,那地就是无主之地,随着时间迁移,各个游牧民族迁移聚合,一些强势民族整合草原诸部,一旦南方动乱就南下搞事。你是天朝统治者,你怎么应对?

你是准备年年养大队兵马在外?马吃草,人吃粮。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人和马都是有寿命的,说实话,成本比修墙高多了。

打个比方,一地主屯粮千石,但又怕贼惦记。于是招了三队保安24小时三班倒不停巡逻。一秀才看到笑着说:你那点余粮还不够喂保安的。

地主无奈道:三队保安能吃多少米?万一被贼偷了,可一点都不剩了。

秀才说:修三米墙四个角筑高楼派,四人保安驻望足以。

地主质疑到:三米墙能防住贼嘛?

秀才说:不能,只要有心的贼,多高的墙都都能翻进来。

地主气急败坏道:那你还叫我花钱修墙?

秀才笑了笑:贼翻进来,扛着一袋大米怎么翻出去??

最佳贡献者
2

大多数地方的长城都是建在山上的,所以并不高大,不要说十米,连五米都没有,有些地方甚至三米都不到。只有河西走廊现在还残存的明长城看着是比较高的,但是都是夯土墙,并不是像我们在八达岭那边看到的那种砖墙。不过,河西走廊的长城基本上都是建在平地上的,而不是在山上。

这也不难理解。在山上建长城,如果要用夯土墙,这就不太容易了,因为山上没有那么多土,运输起来不便,反而不如砖墙成本更低一些。河西走廊本来就是沙土地,夯土墙可以就地取材,运输成本低,所以也比较方便。也因为河西走廊的长城都建在平地上,容易被破坏,所以才建的比较高大一些。

那么,长城能不能抵挡得住游牧民族的入侵呢?这要分成几个情况,首先是看游牧民族是什么规模的入侵,是几十几百人的小规模、日常化的侵扰,还是几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入侵?因为游牧民族并没有稳定的国家政权,都是部落联盟国家,大多数时候都是分散游牧的,不住在一起,所以组织大规模的入侵其实不太容易。

对游牧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往来迁徙,这是他们的常态,哪里有水草,哪里水草茂盛,可以养活更多牛羊,可以养活更多人,他们就会到哪里去生活。而且,草原上的生态是比较脆弱的,牛羊太多,一个地方的草原很快就会退化成盐碱地。所以,游牧民族总是看上版图很大,但是人口数量总是有限。

这就是因为,一旦人口太多,生态就会崩溃,如果再遇上干旱,或者突然一个冬天特别寒冷,人祸会变成天灾,导致一个游牧部落联盟国家崩溃。所以这种游牧部落联盟国家的稳定性是非常低的,也没有农耕文明这种提前存储粮食等生活必须物资的条件,所以抗灾害能力也很低,一旦出现灾害,就会直接崩溃。

而对草原来说,长城沿线的许多地方实际上就是不错的游牧区。而且,长城沿线基本上都是既可以游牧,也可以农耕的,并不是一条绝对的自然分界线。中原王朝比较强大,能够有效控制长城沿线,这个地带就会变成农耕地区,中原王朝衰弱,无力有效控制,这个地带就会被游牧民族占领,变成他们游牧的草场。比如河套和河西走廊,都是这种情况。

所以,第一个形成对游牧民族的防御线的长城在秦朝出现的时候,大体上和四百毫米等降雨线重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军事防御,而是要掩护这条线以南的农耕区的汉人能够稳定持续的耕作。而且,这条长城线一直延续到汉朝前期,到汉武帝开拓河西走廊以后,长城线的西半部分才张开手臂,向西域延伸,所以这叫“张掖”,是汉朝的“武威”使然。

在长城线附近生活的游牧民族部落,对这条线以南的定居农耕汉人的劫掠是日常性的,尤其是在秋冬季节,游牧民族生活物资比较缺乏的时候,生计艰难,就会成群结队的到汉人这边来打草谷。而长城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长城的出现,让这种几十几百人规模的游牧民族骑兵队伍难以逾越,可以禁止这种常态化的劫掠。

但长城实际上并不是一直都存在的。相对而言,比较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只有汉朝和明朝两个朝代存在,其它时期都不存在。唐朝控制过这条线,但最终选择了沿着这条线大量驻扎军队来掩护内地,防御游牧民族入侵,却并没有修筑长城,最终的结果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实际控制的区域基本上退缩到了秦长城的范围。宋朝延续了这个情况,实际上宋朝有效控制的地区离长城线还有一些距离。

相对来说,汉朝的长城线防御体系还比较初级,不算特别完整,尤其是相对明朝来说。明朝的长城线防御体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整的时期,明朝不仅始终牢牢控制着长城线,而且在这条线以北也建立了一个相当宽阔的缓冲带,以致这条线以北的许多地区在明朝也变成了农耕区,比如今天的河北北部、辽宁一带,汉人人口到明末时达到了三四百万人。

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除了作为防御工事的长城,还在这条线上配置了大量的驻军,也就是明朝习惯上所说的九边。换句话说,明朝的长城防御体系是汉朝的纯粹工事防御和唐朝的纯粹军事防御的结合,是最为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正是依赖这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明朝在对蒙古的防御中始终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不只是被动挨打,而且可以用禁止朝贡贸易来对蒙古进行军事封锁。因此也导致了整个明朝时期,蒙古始终四分五裂,无法统一。

即便明朝建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对游牧民族始终居于优势地位,但在明朝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多次游牧民族攻入这条线以南,长驱直入进入中原地区的情况。一次是瓦剌也先时期,在土木堡之战中击败明军之后,在大同附近拆毁长城,进入内地,围攻北京。到明末,皇太极时期,清军也多次绕开关宁防线,从古北口、居庸关一带拆毁长城,深入到北京周围进行劫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在这几次深入内地的大规模入侵中,无论是也先还是皇太极,率领的都是几万人的部队,有能力在某个地区拆毁长城,直接进入内地。但是,几十几百人的游牧民族常态化的入侵,在明朝总体来说是比较少的,就是因为他们无法逾越长城防线。即便是人能翻越长城,马也进不来,而游牧民族一旦离开马,在面对汉人农民时,也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

总结起来说就是,长城无法抵御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但是可以阻止常态化的、小规模的劫掠,以此来掩护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可以稳定持续的进行开发和建设。

3

不请自来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啊!

其实长城别说十米高度了,很多地方的长城高度只有两三米而已。那么,这么矮的一道墙,真的能防住外族入侵吗?

答案是能!但单靠那一道墙,不能!

其实要讨论长城的防御能力,不能只看那道单薄的城墙。本质上,长城是一个非常庞大且精密的防御体系。比如明代的北边长城,包含一系列的大型军事重镇和要塞,以及许多堡垒、烽火台、屯兵的兵营卫所等等。

而那道长城是一道警戒线,

其能保证长城内外人员的日常生活。还能防止敌方向己方领土的渗透、侦察以及袭扰,并且还要提供警戒。

因为游牧军队小规模袭扰,会对边境地区的居民造成非常大的损害,当地经济发展也会遭到干扰并削弱。这样,想要维持大规模的边境驻军,就不得不更加依赖于内地的补给,最终结果就是边防力量被削弱。

而这么一道墙,就能很好阻止游牧军队的小规模袭扰。因为骑兵自己可以翻过长城,但战马不行啊!

试想,如果有一队一百人的游牧骑兵搞突袭,那些小型的村镇肯定是抵御不了的。但现在有了这道墙。就会给一百个游牧骑兵造成相当大的困扰。

有了那道墙,游牧骑兵就只有两个选择:1,不带马。但不骑马的游牧骑兵战斗力基本就没多少了,小型的村镇就能比较好的抵御了。起码能支撑到救援到来。2,把墙挖了,让马过来。挖墙这事工程可不小。一百个人就算工具趁手,也得用个一两天才能挖出能让马通过的孔洞。这一两天就能给当地居民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也方便边防军去堵口子。

而且,游牧军队机动力很强。如果没有那道墙,对方的侦查骑兵就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现在有了这道墙。对方的侦查骑兵可就没那么容易进来了。而且就算长城的那道墙被攻破了,但你起码知道敌人进来了。同时,借助长城狼烟,周围堡垒和城镇也能做好防御的准备,避免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突袭。更重要的是,己方的军队还可以获得更充足的预警时间和情报优势,避免被敌人伏击。

其实关键一点,长城那道墙就等于防盗门,光靠防盗门是挡不住小偷的,但如果没有防盗门,那就等着挨偷吧!

4

长城当然有防御外敌的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先来温习一下毛·主席讲的: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其实,北方草原政权面对中原王朝,大体就是这样的方针,中原王朝是头很大的。为什么呢?北方边境线很长,首先不可能处处设防——这样一来,每一处兵力都很有限,人家集中优势兵力马上就各个击破了。所以我们只能把有生力量集中在几个地区。于是问题又来了,北方游牧民族来钞略的时候,我们还来不及出击,敌人已经抢完回家了。如果我们要主动进攻,那他们可以后撤,骚扰我们补给线;等我们人走累了,补给线跟不上了,阵线涣散了,他们又可以围歼我一部,追击我其余。这样一来就糟了。

有了一些城墙甚至防御工事以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马再怎么样都没办法直接跳过长城,所以要南下钞略,或者要攻下长城的一段,或者要从长城的缺口进军。

攻下长城的一段,需要集结一定的兵力,而长城本身有瞭望功能,远远望到敌人集结来犯,烽火台就可以发挥作用,我方也可以动员有生力量,依托城墙、山势进行救援。

如果从长城缺口进军呢?长城的缺口在哪里,我方自然很清楚。或者是因为自然条件险恶,不需要长城敌人也很难过来;或者是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带的长城暂时没有得到维护,那我方可以重点驻军于此。设置鹿角绊马等,有针对性地进行防御。无论如何,就不再是单纯地被动防御了。

一旦有效遏止了地方的钞略,那么北方的游牧政权就无法直接获得许多日常物资,就需要寻求边境贸易。这时长城的另一功能就体现出来,即管理边市,遏止走私。因为主要的交通隘口都在官军的直接管理之下,边境的走私商人就无法把大宗的铁器送到长城之外。这同样具有相当的军事意义。

5

吴起早就说过,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可惜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没有长城很多伟大的皇朝会变得像东晋和南宋一样。人心固,自成长城,不固,长城何足屏障?

实际上,农耕时代马是重要交通工具和军事工具,特别是国人发明马蹬和马蹄铁后,骑兵机动性极强,骑兵犹如坦克对步兵,来去无踪影,项羽5000精骑打败几十万敌兵,要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吃苦耐劳,你组织部队去打,北方这么大地方,你去哪找,组织大部队,你后勤有保障吗?

打仗的马都不够那有快速机动的后勤保障,加上国人喜欢小富即安的生活,国家安定后,就没人愿意当兵打仗了,唯一办法就是出钱高抚恤,而军费高,老百姓又不愿意税高了。

但游牧民族以抢养战,没有长城他可以直接冲到内地,抢完就走,骑兵不正面冲突,你根本抓不住他,长城是屏障,有驻军驿站信息快,特别是关口险要,阻挡了游牧长驱直入,保障了内地安居乐业。还有各地通商,行军,方便交通等功能。长城不是国界,他只是把险要地方连起来,为战争起到缓冲作用,长城以北很多地方自古是中国领土,说长城以内圈起来的地方是中国是严重错误的。

6

长,城并没有多高,但在古代的确有防御外敌的作用。但长城的墙一般高度在七米左右,在没有器械和绳索的情况下,有几人能爬上来,如果中原王朝以长城为边界防守,可以说是一道得天独厚的屏障,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是强有力的防御阵地,可以延缓外族的进攻速度,为内地大军增援边境迎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抗击外敌侵略,保卫中原王朝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国家领土的完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7

其实长城的作用很多人误解了。

一、长城可以防贼,但不能御敌

从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燕国都修了长城,秦始皇把它连接加固,就成了万里长城。后来的各朝代都有修长城的历史,长城当然是有用的,否则历代的皇帝修它干嘛!难倒脑子进水了?

不过,看一下长城要防御的敌人,就知道,长城也没能防住游牧民族南下,甚至灭亡中原王朝。其实中原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由最高领袖指挥的战争。游牧民族最大的特点是他得狩猎本性,可以说是他们的生存模式决定的。只要遇到了灾年,就潮水般从北方高原上冲下来,到汉族人的地盘上抢粮食、抢金钱、抢女人。不过这些不一定是国家行为。因为游牧民族的组织方式是部落模式,每个部落都是一个独立体,很多部落联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帝国。其实就是一个部落联盟。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冲突在冷兵器时代就没有平息过。但绝大多数的冲突,都是小股部落到边境的袭扰,他们的目标是资源,不是中原王朝的政权。

长城的作用就是防御这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小股势力从未间断的袭扰。如果没有长城,北方游牧民族一支起兵风驰电掣般到来,风卷残云般离去,边境地区可就永无宁日。但有了这道长城,一支小型打劫队伍可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及时打过来了,还不一定走得了。从而大大降低了游牧民族南下抢劫的频率。真要是北方匈奴帝国发动了大规模兵团作战,一道长城怎么可能防御得了?也就是说长城防寇很有效,但面对大规模战争,它的防御能力远远不及一座城池。

二、长城不是墙,而是一条高速公路

很多人认为长城是一堵墙,把对手挡在北边。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再高的墙也没有梯子高,稍懂些攻城战术,攻城器具的,这堵墙顶多相当于地主家的寨墙。但长城不在于它得坚固,而在于它能给部队带来的机动性。古时守卫长城的士兵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城上有执勤的队伍,城内有驻扎的营地,五里一哨、十里一营。城上士兵发现敌情,就会点燃烽火台,城下驻军马上登上长城展开部署。哪个地方受到攻击,城上、城下的部队就会顺着长城机动到那个地方,实则,长城就是一条古代的军事专用公路,大大提升了部队的行军速度。

三、长城在抵御外敌方面,还体现在经济作用上。

长城不光是在军事上抵御外敌,它还可以在经济方面发挥本来不属于它的作用,来营造边境的安宁。

因为有了长城的存在,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小规模骚扰就变少了,但并不代表两边的民间交流就隔绝了。边境贸易开始在长城各个关口繁盛起来。从而让长城产生了一个治理和守护边境贸易的作用。内地的商人把商品运输到长城关口,在边关守军的震慑之下,这种交易是有秩序的,于是催生了边关贸易的发展和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只要你动粗,长城就是一个和平的而交易场所。

由于在经济交流方面发挥作用,促使长城两侧的边民生活相对稳定,交易、交流、往来都尽然有序。这也进一步减少了边民冲突,降低了区域性武装对峙的风险。这种弄带来和平稳定的非军事作用,也是防御外敌的范畴吧。

长城是保家的,不是保国的。御敌对象是流寇和强盗,而不是大规模的武装侵略。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最好的防御是国富民强的综合实力,而不是一道防御工事。强大到别人产生畏惧,才对得起“万里长城万里空”的豪迈宣言。

8



长城高度不过十米,有很多地方,都不足十米,如此的防线能防住外族入侵吗?

客观地说,基本能防住。你当我是说笑?我说的是认真的。

防的主要是骑兵,主要是大部队



长城高度不足十米,能挡住走路的人,但防不住武艺高强,擅长翻墙的人。

但是,一个军队中,这种高手多吗?当然不多,不仅不多,而且是凤毛麟角。其实,就算外族将士们合作良好,亲密无间,都能翻过墙去,但他们的马怎办?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北方的匈奴,突厥,鞑靼,契丹,女真等,基本都是草原民族,最擅长的就是骑兵攻击,这是他们最擅长的攻击方法。否则,人数处于劣势的他们如何和中原汉人斗?没有马,北方民族是没有什么大的优势的。



长城虽然不高,但恰好可以挡住骑兵,人能翻墙,马总不能自己翻墙吧!这事操作起来难度太大。大清能够王霸“天下”,不就是因为吴三桂把大门打开了吗?否则如何轻易掌控中原大地?

所以说,长城防的是马,防的是骑兵,防的是大部队。

长城的存在,让守关将士们有了调整的时间



长城大多建立在崇山峻岭之间,在一些地势薄弱的地方,加强建筑工事,或者直接建立关口,一是方便杀出去,能有机会“教育”外族;二是关口附近,集中大量的守关部队,导致外族难以进得去。

有人说了,关口难打,那么在离关口较远的地方,破坏大量的城墙,岂不是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

非常难,离关口越远,一般地势越险要,有时候,不仅是马上不了那么高,连人上起来也非常困难。如果这些人意志非常坚定,都爬过了大山,走到了墙跟前。可是,搞破坏就不容易了。怎么个不容易呢?



因为长城上有个地方叫垛口,那里有一种东西,叫烽火。当外族靠近时,值班兵士一把火一点,刹那之间,狼烟四起,部队可以快速集中杀过来。此时,外族破坏城墙就非常难了。

长城的存在,给了将士们调整的空间,这对外族入侵起到了巨大的屏障作用。

所以说,外族入侵时,只要破了关口,风险才会变得非常巨大。否则,长城对外族的屏障作用非常有效。



整体来说,长城的高度不足十米,但能防止大部分人翻墙,能防住马,因此它的作用就显得相当大。当然,目前社会,到处都是飞机大炮,有没有长城,影响并不是很大,于是,长城也就成了旅游的地方了。

9

在古代,华夏边疆战事不断,中原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入侵,于是修建了万里长城。

长城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动用了百万的劳动力统一修筑各国长城,在没有机械的年代,这项工程完全靠人力完成,无疑是一个奇迹。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长城开始风化损毁。

明朝时为了防范游牧民族,也开始修建长城,明长城保存至今较好,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就是明长城。

长城的作用自然是抵御敌人的入侵,但是长城城墙的高度只有十米,有的地方甚至不足十米,这样的高度能防住敌人吗?

我们在古代战争片中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敌军前来攻城,直接往城墙上架梯子,然后往上爬,城墙上的守军不停的往下射箭、扔石头招待他们,但是到最后,敌人都借助梯子爬上了城墙,城墙的高度少说也有八米,高一点的还有十五米,城墙都能爬上去,按道理说翻过长城也不是一件难事。

长城虽然不高,但是大都建在山脊上,地势险峻,山坡陡峭,攀爬起来十分困难,曾经有一首诗这样形容长城"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由此可见,长城依山而建,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来防住敌人的入侵。

蒙恬北修长城,目的就是抵御匈奴,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喜欢在马上作战,他们的很多战术都是依靠马匹,一旦失去战马,攻击力就直线下降。长城地势险峻,附近都是陡峭的山坡,无论是人还是马,在这种地形上行走都是十分艰难的,打仗的时候还要带大量的帐篷和粮草,这样只会使进军速度更加缓慢。

小规模的进攻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大规模的进攻容易暴露身份,扛着梯子在山上行走太显眼了,梯子最后很难成功运到长城,敌军还没到达战场就被长城上的守军发现,烽火台上的狼烟四起,用不了多久援军马上赶到,在这种情形下,匈奴处于劣势,攻上长城的几率不大。

就算匈奴攻上了长城,人可以翻墙,但是马不可以翻墙,要想成功南下,匈奴军队只得舍弃战马,一旦没了战马,问题就出现了,后续的物资靠什么运输?

物资断了,就没了退路。匈奴要翻越崇山峻岭才能南下,没了战马,军队肯定十分疲劳,这样会严重影响战士的心情,打起仗来肯定不行,不管匈奴军队多么勇猛无敌,一旦失去战马和机动性,就不是中原战士的对手。

归根结底,长城能挡住敌人,不仅在于长城城墙的高度,更在于长城的地势,依靠陡峭的地势挡住敌人的战马冲击,从而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10

长城是我国古老的建筑,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进行修建,在最初的时候,秦始皇的目的便是利用这样的建筑来阻挡住北方匈奴的骚扰和攻击,就事实证明来说,这一堵长城确实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秦王朝乃至后来中原朝代的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作用。

长城

这个建筑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它的全称叫做“万里长城”,因为造型很是伟岸,所以在现代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来驻足欣赏和观看。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之所以被很多人所称赞,这是因为它的造型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堵墙那么简单。为了能够起到抵御敌人进攻的作用,秦朝工匠别出心裁的设计出了延绵不断且高大坚固的长城。长城的使用和利用是以大量的城、障和亭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防御体系。

很多人认为长城的修筑是在秦朝时期才进行,但如果真正的追根溯源,长城的修筑其实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烽火戏诸侯”便是值得证明的例子。后来随着周朝的气数已尽,春秋五霸的出现,在各个势力的混斗期间,修筑长城一时间在那个时候流行开来。因为各个势力的地盘很小,所以在那个时候修筑的长城并没有多长。

后来因为秦国统一了六国,此时的疆域出现了空前的膨胀,也正是因为秦朝疆域的变化,秦始皇修建的长城比春秋和战国时期都要长。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是历朝历代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不断加固,直到明朝的时候,修筑这古老长城的工作才在真正程度上结束。

很多人都会问长城究竟有多长,我们根据长城资源的分布就能够体会到,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中。后来根据该领域的专家估算和估计,在明朝时期,该长城的长度是八千八百五十一千米,在秦汉时期的时候,长城的长度就有一万千米,所以将这些数据进行汇总,长城的总长可能就超过2.1万千米。

秦朝对于胡人的抵御

因为秦朝在统一了六国后,它的疆域空前膨胀,但是国内还会有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例如前六国的贵族群体,以及各种反动势力。

为了能够将这个刚刚建立的国家运营好,秦朝的统治者想要避免和外界的冲突,从而能够腾出手来去专心的治理国内问题。正是如此,秦皇才会在建立秦朝后去建立和建设长城。

这样的城墙真的能够抵御住胡人的入侵吗?

因为胡人各个善长马术,而秦军的骑兵在一定程度上会弱于这些胡人。在最初的时候,没有这些城墙来阻挡这些胡人,他们通常都是骑着快马来到边境,然后在抢完了东西后再快速撤回。所以,即使当时的长城不是很高,但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胡人骑兵的猛烈进攻。所以长城的作用就好像是马路上的减速带一样,虽然这些在马路上的凸起之物并不能很好的拦截车辆,但是却可以对车辆进行有效的减速。

当时的万里长城便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就它的高度而言,是阻止不了胡人的进攻,但是可以从战术上拖住和减小胡人骑兵的优势,从而为秦军作战争取了大把的时间。

综上所述,矮矮的城墙虽然防止不了胡人的攻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牵制住胡人的快马,从而达到一定的防御目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