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指挥系统遭到大清洗严重破坏、对战争准备不足的苏军仓促应战,虽然进行了顽强抗击、付出了惨重代价,仍然未能阻止德军的前进步伐。到1941年10月,德军已经抵近莫斯科。形势所迫的苏联政府,不得不做出将首都从莫斯科向古比雪夫(今天的萨马拉)疏散的决定。在这危急关头,作为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和全国人民领袖的斯大林,力排众议,坚决拒绝离开莫斯科!而历史证明,斯大林的这一决定对战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确保苏联迅速扭转被动局面,顶住德军的疯狂进攻后转入反攻并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1. 早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天(1941年6月24日),苏联政府就通过了“关于成立疏散委员会”的决议,并在随后的日子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疏散”决定。根据这些决定,从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有1700万人、2600家企业和数千万吨工业设备从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

在苏军在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都明斯克下遭到惨败、明斯克被德军攻占之后,当时的红军总参谋部无法就西部方向所发生的一切向斯大林做出解释,这也引起了苏联领导层对国家命运的极度担忧。

在这一背景下,苏联政府1941年10月12日做出关于建立莫斯科第三道防线的决定,第二天又做出了一系列“疏散”决议。

10月1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又做出了“关于对苏联首都莫斯科进行疏散”的决议,要求驻莫斯科的外交使团、苏联人民委员会(政府)、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立即”撤离莫斯科。

疏散决定中也有斯大林撤离的计划,就连确保他安全离开的交通工具也已准备就绪。10月21日苏联国防委员会还做出了“关于在古比雪夫修建掩蔽部”的决定。

但是,斯大林本人最终拒绝离开莫斯科!

2. 斯大林为什么选择冒险留在德军已经兵临城下的莫斯科?他的这一决定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当时的苏联,斯大林完全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对战争前景的看法影响着全党全军全民抗击德军的决心。

战争初期苏军节节败退,德军甚至挺进到距离莫斯科只有几十公里、已经能够看到克里姆林宫建筑尖顶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军民不可能不出现动摇和恐慌。斯大林清楚,自己如果离开莫斯科,苏联军心、民心必将遭受重创,对德战争将更为艰苦、漫长。

俄罗斯政府官媒《俄罗斯报》在2015年5月9日苏联抗击法西斯德国入侵的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年纪念日到来前夕发表文章指出,苏联国防委员会关于对莫斯科进行疏散的决定一出台就引起了恐慌,斯大林决心留在莫斯科不仅消除了这种恐慌情绪,也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的士气和与法西斯战斗到底的决心。

“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一步也不能后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这些口号激励着每一个苏联民众;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冒着德军空袭的危险,坚持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的阅兵活动,参加阅兵的红军部队士气高昂,从红场直接开赴抗敌前线!

所有人都非常清楚:斯大林留在莫斯科,就意味着莫斯科能够在敌人进攻面前挺住,就意味着胜利终将属于苏联!

尽管斯大林在大清洗等一系列问题上做法备受诟病,但人们对他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所做的巨大贡献普遍持肯定看法。和他宁愿牺牲长子雅科夫,也不愿拿他交换被俘德军元帅保卢斯一样,决定留在莫斯科体现了斯大林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应有的担当和品质。

3. 历史资料和同龄者的回忆都证明,斯大林在留下来坚守莫斯科的问题上、在苏联最终必将战胜纳粹德国的问题上,从来没有过丝毫动摇和怀疑。

曾经撰写过多部关于斯大林及其在伟大卫国战争中作用著作的苏联著名记者、评论家弗拉基米尔·瓦西利耶维奇·苏霍杰耶夫回忆说:

德军兵临城下、莫斯科保卫战战局艰难,连传奇的西线总指挥朱可夫都开始担心,并向斯大林报告希望将自己的指挥部从靠近前线的佩尔胡什科沃转移到远离前线的白俄罗斯火车站或者阿尔扎玛斯附近。

对此,斯大林的回复是:只要朱可夫移动一步,自己就将亲自担负西线总指挥任务!斯大林向部队发表讲话说:“我留在莫斯科,西线指挥部留在佩尔胡什科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会交出莫斯科!”

斯大林贴身警卫阿列克谢·特罗菲莫维奇·雷宾在《在斯大林身边》一书中指出,斯大林从未打算离开莫斯科。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对私人司机克里夫琴科夫说:‘我要和民众一起留在莫斯科。只要我在莫斯科,敌人就不可能夺取这座城市;他们只有踏着我的尸体,才能从莫斯科通过!’”

“他还经常上街查看德军空袭情况,巡查高尔基大街、泽姆良土堤、斯莫棱斯克广场的哨卡,这些都给值勤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苏联著名诗人、作家和政论家费利克斯·伊万诺维奇·丘耶夫在《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一书中写道:“……我问道,斯大林1941年10月是否产生过动摇——离开莫斯科还是留下来?莫洛托夫的回答是:‘胡说八道,他没有任何动摇!他从未打算离开莫斯科。我也只在古比雪夫呆了2-3天,斯大林对我说:你看看那里安置得怎么样,然后马上回来……’”

斯大林的卫队长尼古拉·西多罗维奇·弗拉希克回忆说:“尽管情况非常困难,特别是在战争最初的几个月,但斯大林对胜利从来没有怀疑过。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节到来前夕,他得知我要把他的图书馆转移到古比雪夫后,就坚定地说:你这么做是白费力气,我们任何时候都不会交出莫斯科!”

最佳贡献者
2

1941年,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集中了550万士兵,47200门火炮,4300辆坦克,5000架飞机的庞大军队发起了对苏联的闪电战。苏联对战争准备不充分,而且大清洗中损失了大量优秀指战员,所以苏联军队根本无法抵抗德国的入侵。短短18天时间,德国便突进600多公里,简直比走得还快。接下来两个多月的时间内,苏联损失军队300万,各种火炮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万多架。莫斯科保卫战前,德国占领了苏联至少150万平方千米土地,占领苏联大部分工业区和控制了苏联大部分人口。此时德国的北部方面军已经兵临列宁格勒,中央方面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南部方面军也打到了顿河、斯大林格勒一带。苏联到了生死攸关之际。



随后德国和莫斯科展开了激烈的莫斯科保卫战。这次战役中,德国投入100万精兵,苏联投入兵力到125万。最终苏联以伤亡百万军队的代价歼灭了50万精锐德军。德国损失惨重,失去了全面进攻苏联的能力,只得改为重点进攻。苏联打赢莫斯科保卫战之后,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苏联得以重整军队,同时也止住了不断崩溃的局势。苏联打败了德军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什么苏德战争初期,交战双方都要争夺莫斯科,斯大林为什么在莫斯科死战不退呢?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德国的闪电战在东欧平原发挥了最大的优势。德国在战争中多次上演经典的包围歼灭战,仅基辅一战就歼灭了65万苏军。德军的进军速度简直比走路还快。那时的苏联根本不能用溃败形容,当时苏联的失败可以用“血崩”来形容。苏联军队根本止不住血崩的败局。斯大林和苏联急需一场战役,止住苏联溃败的局势。如果苏联溃败的局势再止不住的话,苏联有可能再也无法阻止有效反击。苏联有可能和法国一样,在不断溃败中灭亡。苏联急需一场胜仗,止住自己的溃败,止住德国的攻势,最起码让德国人先停下脚步。最终斯大林选择了莫斯科,决定在莫斯科和德国大干一场,以求止住败势。



当时苏军已经退守到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一线。如果这一条战线无法维持的话,苏联最后的防线将不复存在,苏联也不需要再反抗。所以斯大林和苏联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苏联领土范围虽然辽阔,可是百分之九十人口和工业都集中在欧洲部分。如果苏联的这条防线被突破,苏联的欧洲部分将有可能被德国全部占领。届时苏联将彻底失去和德国抗衡的能力。苏联的广大西伯利亚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远东部分地区虽然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是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也难为支撑苏联庞大的战争工厂运转。如果当时苏联的首都在基辅或者明斯克,斯大林有可能不至于在那里就和德国死耗。苏联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苏联必须进行莫斯科保卫战。苏联赢得莫斯科保卫战,有可能苟延残喘,甚至反击德国。苏联输掉了莫斯科保卫战,距离彻底失败已经基本不远。莫斯科是斯大林最后的底线,他一定会死守莫斯科,甚至做到与莫斯科共存亡。



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会鼓舞士气。虽然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实行残酷的大清洗,造成大量苏联人死亡。不可否认的是,许多苏联人依然支持斯大林。斯大林能发动大清洗,和当时苏联国内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很大关系。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一定程度上能鼓舞苏联军民的士气。苏联军民可以看出斯大林对抗德国侵略者的决心,苏联军民一定会誓死保卫莫斯科。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苏联的局势已经万分危急。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苏联依然进行了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的阅兵式。此举的目的也是为了鼓舞苏联军民抗争到底。



从性格上说,斯大林绝对是个不服输的主,也有一些自大自负、刚愎自用。斯大林不会轻易承认被希特勒打败,斯大林骨子里面有一股子争强好胜。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斯大林才会留在莫斯科和德军死耗到底。莫斯科保卫战如此,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是如此。斯大林下令死守斯大林格勒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城市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绝不允许德军攻占。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是斯大林的所在地。如果斯大林弃城而逃,就等于在面子上败给了希特勒。斯大林不会让希特勒得逞,即使为了面子,出于性格因素,斯大林也会死守莫斯科。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苏联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共歼灭了50万德军。虽然自己伤亡更大,苏联却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也止住了溃败的局势。苏德战场开始向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

3

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应该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因为这两场保卫战悠关苏联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二战的最终结局,最低限度也关系到二战的进程和结束时间。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是苏联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主要的是它和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位置异常重要,如果这两座主要城市失守,纳粹德军便可对苏联各地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还可削减苏联军民的战斗信心和抗德决心。因此,斯大林在征求了朱可夫和一些主要将领的意见后,决定死守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并且亲自在莫斯科指挥作战。

斯大林的决策是正确的。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迟滞了德军的进攻,使苏联各地的军队有时间源源不断地向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集结,并借助严寒天气对德军的肆虏,对德军进行了强势的反攻,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两大保卫战的胜利。

两大保卫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军的被动态势,又经过了几次较量后,苏军占据了战略主动,并很快进行了战略反攻,直到攻克柏林。

4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因为苏联已经退无可退了。

首先是莫斯科作为首都的政治意义。当时的苏联是一个典型的极权国家,它在政治上对联盟成员国实施高压而稳定的控制,作为首都和最高统帅部,莫斯科和他的主人斯大林就是极权的象征。一旦莫斯科被德军攻破,那压在苏联人心中的丰碑就会倒塌,人心涣散,整个国家将没有意志与德军作战,这将成为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是莫斯科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苏联西部国土的中央地带,交通四通八达,东西南北的铁路由此汇合,一旦被德军占领,德国的中央集团军将会利用这一地利优势,快速机动,配合北方的霍特和南方的曼斯坦因集群,再来一次像基辅合围那样的大规模围歼战。这样一来,北方的列宁格勒,南部的斯大林格勒,巴库油田等战略要地,都将会被成为德军的囊中之物。

最后是苏联的主要工业在西部。尽管乌拉尔山脉有很多国防工业布局,但是大部分的重要产业还是在苏联的西部,即便苏军主动撤出,但是由于从西部紧急搬迁的国防工业设施还没有完成复产。因此,莫斯科一旦沦陷,苏军将面临武器装备短缺的问题,还将导致乌拉尔山脉的工业基地暴露在德军轰炸机的炸弹威胁下。一旦最后的工业基地被摧毁,那苏联将再无潜力与德军对决。红军即便是跑到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也会因为缺枪少弹,而放弃抵抗。

综上,苏联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莫斯科!

5

感谢信任与邀请。

首先二战中,莫斯科只能说是苏联的首都,政治意义远远要大于实际的经济军事战略意义,而斯大林并没有认为莫斯科就是绝对不可失守的战略目标。在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莫斯科就被法国占领过,结果呢?最终胜利的是俄罗斯。



实际上斯大林并非对德国入侵没有准备,苏联在战争爆发前已经完成了以重工业建设为主,快速赶超英美为核心的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工人 根据“五年计划”的要求,苏联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修建大型重工业工厂,当计划结束之时,苏联境内已经拔地而生约9000个大型工业工厂。 且为了能够将自身广袤国土的优势发挥到极点,苏联在修建工厂的时候,并不是完全以俄罗斯帝国时代的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为主。 而是借助行政命令强制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在矿产资源丰富,但气候艰苦的东部疆域大兴土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中50%的重工业投资,都用于了西伯利亚为代表的东部疆域工业建设。 也正是因为苏联政府的投资,苏联被后世所熟知的知名重工业中心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得以拔地而起,光西伯利亚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在1928到1937年间就足足增加了8倍。



而1941年德国快速突击莫斯科,斯大林果断开始了东迁重工业计划,6月24日成立疏散委员会,并自6月29日开始将西部重工业区整体向东部搬迁。 1942年5月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工业在完全沦陷前,基本都已迁入了东部疆域,不完全统计苏联的这次东迁行为,一共迁移了150万个车皮的物资和1000多万人的苏联工人。



德国的进攻虽然摧毁工厂,但绝大多工厂的核心设备都已迁移,对于苏联的工业并没有过大的实质性伤害,反而由于工厂离原料产地近了,没有了运输时间的耽搁,苏联工业生产效率得以快速提高。 在欧洲版图几乎完全沦陷的1942年,强大的东部工业依旧让苏联飞机产量,维持在两万架以上。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战争的需要,苏联在战争期间快速开发了西伯利亚的资源。而且也提前撤离了大量关键的政府部门。

而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也并未把攻占莫斯科做为首要目标。在希特勒心目中大量消灭苏军的有生力量才是第一目标;其次是占领苏联的重要能源和农业区;而攻占莫斯科仅仅排在第三位。这也是为什么会把对苏战争中进攻莫斯科的中路集团军的坦克集团军调往其它的战略方向的原因。

而事实上,德国在苏联战场的失败也不是因为没有攻下莫斯科,而是败于前苏联源源不断军队和海量的军事装备。这正是前苏联有底气说出五辆T34兑换一辆德国豹式坦克都是合算的底气所在。

6

文史频道第83期之退无退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派550万军队入侵苏联境内。

希特勒把军队分为三路,中路集团军负责进攻莫斯科。

在进攻苏联的过程中,德国军队异常顺利,希特勒乐观地认为,对苏作战将很快结束。

战争结束以后,将由日耳曼人统治苏联,斯拉夫人将会被驱逐到西伯利亚,任其自生自灭。

只是让希特勒没有料到的是,在莫斯科的苏联人和之前的相比,战斗意志提高了很多。

战争进行地异常艰苦,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拉锯战。

斯大林认为苏联将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因为在一年的战争洗礼中,苏联军队快速成长,战斗力提高很多,可以和德国一决雌雄。

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南部地区都在苏联人手里,这里是重工业基地,有丰富地石油和矿产,能够支撑军队的消耗。

加上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是苏联革命胜利的象征,如果莫斯科被德国占领,对苏联人的战斗意志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为了保护革命成果,斯大林决定誓死捍卫莫斯科。

在双方对峙的同时,美国人的中立政策有所倾斜,他们转而支持苏联,对苏联进行了军事援助,让苏联人有了更大地勇气抵抗德国军队。

在付出巨大牺牲后,斯大林成功守住了莫斯科,德国人的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被打破。

1943年8月,苏联转入进攻阶段,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以失败结束。

—End—


原创作品

作者:冷月钩沉

7

并不能说失去了莫斯科就失去了一切,就代表大势已去了,持这个观点的人通常会认为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具备很强的政治意义,也是重要城市,苏联的社会精英和资源很多都集中在这里,没了首都苏联就会军心涣散、民心涣散。其实失去莫斯科对于苏联的确是个重大打击,但是我觉得不至于以一切来形容这个打击。


首先从这个角度那个角度来看,莫斯科确实是比其他城市意义重大,但是从军事角度整体看这场战争苏联无非是丢了一个城市而已,“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这句话都听过吧,以城市的得失去判断战争的成败是一种很古板的看法,苏联有足够的纵深,有足够多的人口,更有很多的城市。只要有人在,依然能和德军周旋,大不了也就是多打几年战争,苏联两亿人口还有那么大块土地人烟稀少呢,就是把几千万德国人都放在苏联土地上能占多大块地方。

在德国兵临城下的时候,苏联人死战不退,决心在这里与德国人奋力一战的原因我认为主要还是为了振奋士气,当时很多在莫斯科的人也不敢保证能一定守住。但是开战以来苏联接连败退确实是对苏联人的一个打击,所以要通过一场大战提升一下军民士气,相比较起来在莫斯科打一仗更可能赢,也更容易振奋士气。因为如果必须拼死守一座城市,那么大家肯定愿意选择地位重要的莫斯科,也只有莫斯科被守住了振奋士气的效果才最好,退一万步说即便没守住仗还能继续打,这次战役更像是一次赌博。

8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斯大林对于德军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十分清楚,那就是德军真正到了强弩之末的状态,而苏联方面的战斗力则重新焕发出来了。

作为西方方面军总司令的朱可夫大将曾经对斯大林说:“我们能够保住莫斯科!”对于朱可夫来说,斯大林十分清楚,曾经和他在基辅之战的撤守问题上据理力争,并且不惜丢掉总参谋长的职务;列宁格勒眼看就要丢掉了,朱可夫一去,居然奇迹般的把德军给挡住了。因此,对于朱可夫的为人和才能,斯大林没有任何怀疑,他都认为可以完成的事,自己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实际上,从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再到基辅之战、斯摩棱斯克之战、列宁格勒之战,其推进速度显然呈放缓的趋势。这不是因为德军战斗部队的力量不济,而是因为后勤出现严重脱节。随着对苏战争的深入,德军后勤运输系统受苏联道路交通和己方运输工具远远无法满足深入千里并且还在继续推进的几百万官兵和数千辆战车、数千架飞机的给养、弹药、燃料供应。反而因为苏联军民的持续抵抗,德军处境越来越糟糕。维亚济马之战后,德军再次围歼苏军大几十万人,但同时自己也耗尽了力量,并且天公不作美,秋雨连绵不绝。这对本来就已经十分吃力的德军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德军不得不停下来 整顿补充。

反观苏联,苏军的撤退的同时摧毁了沿途的一切设施,但同时得到东部的支援。而东部则是苏联精华之所在。并且随着战争动员在全国展开,真正实现了全民族战争。仅仅在莫斯科战役中修筑防御工事的就有50万人以上,并且是妇女占多数。

不仅如此,斯大林还将在远东的驻扎的组建于战前的现役部队源源不断的调到莫斯科。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局外人也能看出德军看似攻势凶猛,实际上已经到了真正的强弩之末,处在入不敷出的状态。而苏军方面虽然一败再败、一退再退,但是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还是保持住了战斗力,十月革命节红场阅兵更是像打了一剂强心针,战斗力在悄然增加。

因此,朱可夫才敢于信誓旦旦的向斯大林保证能够保住莫斯科,斯大林经过调查心里有点不踏实也是正常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坚定守住莫斯科的信心。

9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它集中了一个国家的精英和优质资源。如果这个国家的首都在战争中陷落,那就预示着这个国家就有亡国的危险。同时,既是没有亡国,首都的陷落,也从很大程度上打击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抵抗意志,对于战胜侵略者能带来百害而无一利的效应。

斯大林做为苏联的最高统帅,他不能不知道这个事情的利害。而集中全民意志和优质资源,全力保卫莫斯科,进而最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就成了斯大林的不二选择。

所以才有了,斯大林红场阅兵后,战士直接开赴战线的壮丽画面。




10

谢谢邀请,莫斯科对于苏联的意义我想诸位不会不明白,在德军进攻苏联的三个月里,如同摧枯拉朽之势,苏军在一次又一次战役中被德军围歼,到莫斯科战役前夕,苏联人的心理和士气下降到了最低点。随后在9月底德军又对莫斯科展开大规模进攻,其目的就是从心理上彻底瓦解苏联人的抵抗意志。如果苏联轻易放弃势必会对苏联最后的心理防线造成致命一击。这个影响不是丢一块地那么简单了。苏联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



届时,苏联有可能会被迫按照德国人的设想,即阿尔汉格尔—阿斯特拉罕为界,割让大片土地给予德国。与此同时,远东方向的日军得知莫斯科被放弃,日本陆军可能会伺机而动。



另外斯大林之所以要坚守莫斯科,除了莫斯科本身的意义外,还有他的战略意义,当时的莫斯科是苏联的重要铁路枢纽。在苏德战争期间发挥着距大作用,除了担负一些军事任务外,还承担了运输工业原料、燃料和其他必需品的任务。



一旦德军拿下莫斯科将会切断苏联西部经济区的大片交通线,北方港口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将影响到苏联的战时物资补给能力和兵员补充能力。必然也会让苏联各战区被分割开来,这也让德军有机会切断南北战线,造成各地区的苏军只能各自为战。



另外斯大林要坚守莫斯科的又一个原因,是因为德军在打下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一线时进攻势头已经到了极限,当德军对莫斯科发起进攻时已经慢慢处于超负荷状态。加上苏联在远东方向的运力,和当时时间已经是9月底如果苏军进行输死抵抗,撑到冬季并待到援军抵达进行反扑也是有可能守住的。而最后斯大林决定坚守莫斯科的战略目的也确实成功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