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来说,曹家、夏侯家都是地方豪族,动辄可以聚众上千人,若是要具体分析,就要参考史料以及一些考古研究成果。

一、曹家、夏侯家都不是普通家庭,而是沛国谯县的大豪族,其家族在汉末的影响力或许比不过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袁术等)、杨家(杨彪、杨修等),但绝对也是当时的一流家族

曹家自称曹参之后,夏侯家自称夏侯婴之后,曹参、夏侯婴都是西汉开国的第一等大功臣,刘邦封侯时,曹参仅仅次于萧何,位列功臣第二,夏侯婴绝对也是前二十的大功臣。只是西汉初年到东汉末年已经过四百年,其中的真相很难说得清。听说现代DNA技术证明曹操家族和曹参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然而谯县和丰沛不远,当时豪族之间的过继关系也颇为复杂,很难说曹家、夏侯家的说法就完全是编造的。甚至有这种可能(以下为星火辰猜测),曹操家族不管原来是否姓曹,因为和曹参家族有某种亲密关系,被认为同宗,于是以曹参为祖。这并非是毫无理由的猜测,看西汉的灌夫就是如此,其父因为身为灌婴(灌婴是与曹参、夏侯婴地位完全相等的西汉开国功臣)家臣,被赐姓为灌,于是灌夫就自认为灌家子侄。

不管怎么说,曹家、夏侯家都是当地一流豪族,有自己的庄园,庄园里甚至养有看家护院的私兵,能拉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不足为怪。当然,曹家、夏侯家与具有全国影响的袁家、杨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因为袁家、杨家不但世代当东汉中央朝廷的高官,而且是儒学世家,门生故吏满天下,而曹家、夏侯家却需要往西汉去找祖先以振门楣,更何况曹家的曹腾(曹操的祖父)是个大宦官,被当时的清流所瞧不上。

二、曹家、夏侯家里面,是否每个人都可以拉起一支队伍来?这些人为何要以曹操为首领?

其实不管什么家族,里面都有混得好的,和混得不好的。曹家、夏侯家即便身为地方豪族,也不是他的每个成员都有很强势力,彼此能力也大有差异。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诸曹、诸夏侯,那都是这两个家族里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其实还有更多诸曹、诸夏侯,成为了淹没在荒烟蔓草间的无名之人。即便是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四人之间,也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初起兵时势力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夏侯家似乎比曹家要衰落。

从《三国志》里面四个人的传记来看,曹洪似乎是最富有的,起兵就有上千人,到扬州找个刺史朋友,又能拉起数千人。而曹仁也很有势力,更有胆气,因此自己在江淮间来起一支上千人的队伍来,再投的曹操。相比起来,夏侯惇、夏侯渊都没有见到这种描述,显然,他们初投曹操时肯定是没有上千人,甚至只是单身来投都有可能(倘若有很多人来投,三国志一般是会记载的)。为什么夏侯惇、夏侯渊即便单身来投,曹操依旧很看重他们,倒不是因为曹操有可能原姓夏侯,而是曹操在早年已经与这两人意气相投,深相结纳,而且夏侯家和曹家之间的确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又有DNA研究说曹操和夏侯没关系,但夏侯和曹之间,不管通过姻亲,还是曹参、夏侯婴早年的相约之类的,肯定是有脱不开的关系的)。

这些人都很厉害,为什么偏偏以曹操为首?这一方面是曹操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曹操一系在曹家内的宗族地位、在朝廷上的社会地位带来的。曹操的能力不用多说。曹操家的社会地位呢?曹操的祖父曹腾虽然只是宦官,却是曾经拥立皇帝的大宦官,做到了宦官最高的大长秋,被封侯。而曹操的老爹曹嵩虽然买的官,但买的是太尉,在官位上除了太傅之外,也不能再高了。正因为如此,曹腾虽然在曹家兄弟里排行老小,却实际成了宗族的代言人,曹操一系自然成为了宗族的族长。而且,曹操在仁、洪、惇、渊里年龄也是最大的,自然是这几个人的兄长。

三、通常来说,一个能力稍强的人,拉起身边五个人一起做事儿不算难事儿,那么按照曹仁、曹洪的身份,我们可以简单算算

三国志明确记载,曹仁、曹洪初起兵时,都已经有上千人了。按照一个普通人能拉起五个人算,让这五个人再分别去拉五个人,就是五五二十五,然后是125、625、3125。也就是说不过转五次,就能拉出个三千人的队伍。实际以曹洪、曹仁田庄本就有数百人来算,不过转四次。

而曹仁、曹洪的祖、父辈都是些什么人?都是郡守级别的人,按照当时的阶层等级,奴婢最低,然后是平民,基层三老、亭长等,到县一级,再到郡一级,然后是中央官员。也就是说以第五级的高阶层,要拉起只用四转的千人队伍来,岂不是很简单的事儿吗?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路,更多内容来自于星火辰头条号)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非要将这些人跟曹操沾上点亲戚关系也可以说的通,但这些人与曹操的亲戚关系似乎有点远,所以这里并不是亲戚之间的帮助,而是氏族门阀间的依附,这种依附正是由于东汉时期的政治特色所导致。简单的理解则是乡里有两家大姓,天下大乱时,有一家挑了个头,另外一家也就跟着搞起了股份制企业,但这些入股的人虽然与创始人沾亲带故,但都是冲着公司分红,而非亲戚关系。所谓的带领人马则是反应了东汉末年的“家兵”现象,这种现象在史书上常以“部曲”出现,并不稀奇。

诸曹夏侯缘何投奔曹孟德

  • 氏族门阀的攀附

门阀氏族在历史上也多有“门阀士族”一说,二者有所差异,但也都大同小异,无非是在察举征辟制的选官制度下,以姓氏为联系的集团发展成为士大夫群体,所以也有士族一说。在察举征辟制下,被举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这些门生、故吏的晋升也是通过依附上层举主官僚的推荐,大官僚又通过培养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这样一来,在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儒生无阀阅,所能不能任剧,故陋於选举,佚於朝庭。”——《论衡·程材》

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这个阀阅主要代表了两层含义,首先是自身的功绩,其次是世家背景。但若没有强大的世家背景,又怎么能被人发现而获得功绩呢?所以说这种考察人才的制度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家族背景。另外在宦官人家,有殊功者可以在家门前立下石柱或者伏狮等,象征着自己为宦时的功劳,这算是仕宦人家的阀阅象征。从这里能看出,东汉时期对于宦官的歧视是很大的,宦官、外戚往往也是通过巴结世家大族维护自身利益。所以说曹操的出生并不好,他一生唯才是举也体现了对这种通过门第选拔人才的抵触。

门阀大族在东汉的政治舞台上风光无限,我们熟知的袁绍家族乃四世三公,这种特色在高层表现明显,在地方也一样如此。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本文所说的曹姓郡望在瞧郡(今安徽亳州),夏侯郡望亦是指瞧郡,此两姓都是瞧郡大族,曹魏建国后将瞧郡作为陪都是有它的原始依据的。瞧郡曹氏虽为西汉开国功勋曹参之后,但直到曹腾以后门第始兴,多出朝廷和郡县的大官。曹腾因策划迎立桓帝有功而被封侯,又受大将军梁冀信任,因此在朝廷有了推举贤能的话语权,这便为瞧郡曹氏提供了入仕机会,曹腾之弟曹褒官至颍川太守,曹褒之子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腾堂侄曹鼎官至尚书令,这样的门阀兴旺也推动了夏侯附曹的抱团取暖。

“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后汉书·宦者列传》

夏侯附曹的典型案例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当然这在《三国志》里并未详载,只是裴松之作注时提到了曹嵩本姓夏侯,还说他是夏侯惇的叔父,但这一点至今没有定论。如果曹嵩真是夏侯家族成员,那么他甘做曹腾养子就是为了踏进仕途。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瞧郡夏侯虽然是西汉开国功勋夏侯婴之后,可除了家大业大之外,祖上并没人做过官,充其量只算得一方土著地主,他们是为了家族的发展,才逐渐向曹氏靠拢。曹嵩通过依附曹腾入仕之后,官场混的风生水起,中平四年(187年),太尉崔烈被罢免,时为大司农的曹嵩花巨资买了个太尉,此事也能反应出曹嵩的敛财功力,可以说曹操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富二代,无非就是宦官之后的名声不太好听。

当曹操在陈留起兵的时候,诸曹夏侯的随即响应,从本质上讲属于门阀间的依附。曹氏发迹之后,由于曹腾为官清廉,在士大夫中的口碑不错,在家乡也不骄横,所以这种政治依附更具有可塑性。曹操入仕之后是有一定成绩的,排除曹氏一族的政治余荫,曹操在为官期间的政治才能已然展现,在董卓入京前,曹操还被任命为八校尉之典军校尉,他在士大夫口中颇有声誉。当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的抗董大旗树立起来时,又顺应了汉末诛贼扶汉的政治舆论导向,曹氏族人和夏侯族人此时若有创业志向者,曹操就是最好的投资项目。

  • 亲疏远近的分析

除了门阀间的依附,在投资创业时可能最应该考虑的是合作伙伴的可靠程度,从这方面考虑亲戚往往为最佳选择,但话说回来,这些人真的就是从亲戚角度考虑的吗?

曹操陈留起兵时,此四人中最先赶来的是夏侯惇与夏侯渊,若如裴松之所注,曹嵩是夏侯惇的叔父,那么曹操与夏侯惇至少也是未出服的兄弟,照此看来,夏侯惇前来汇合多少带有亲戚支援的因素。但在中平元年(184年),夏侯惇就已经跟随曹操进剿黄巾军,所以夏侯惇与曹操的依附关系应当还是门阀为主。从整个曹魏政权的权力分配来看,夏侯惇长期占据着曹魏武将之首的位置,一方面是由于沾亲带故的因素,另一方面是夏侯惇代表着整个瞧郡夏侯家族的利益,这是曹魏后方的根基,因此这种门阀联盟是亲戚为纽带,家族结盟为基础,这种格局在蜀汉、东吴也是一样,如刘备娶川蜀望族吴懿之妹、孙氏联姻江东四大家族,只不过曹魏为先天性亲戚结盟,孙刘为后继性结盟亲戚。

这里夏侯惇还能较为明显的表现为亲戚,但夏侯渊则不同,他是夏侯惇的族弟,所谓族弟就是同高祖不同曾祖的同辈弟弟,这都隔了四代人,亲疏远近显而易见。但曹操早年辞官回乡时惹了官司,是夏侯渊顶的包,二人因为此事算是有了交情。而夏侯渊被记载过一件事,在灾荒时期,曾舍弃自己的儿子,寻食喂养亡弟留下的孤女,这个孤女就是后来在官渡之战中被张飞抢走当老婆的那位。这件事说明夏侯渊的家境一般,那也可能说明夏侯渊的家庭背景并不怎么样,所以曹操与夏侯渊的家庭结盟可能性并不大。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的内妹嫁给了夏侯渊,这里的内妹一度被认为是曹操的妻妹,其实这个在《晋书》里常指表妹,曹操生母为丁夫人,夏侯渊的妻子也是丁夫人,说明这个丁夫人应该是曹操舅舅的女儿,故而表妹更为可信,所以曹操与夏侯渊是连襟的可能性小,是大舅哥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夏侯渊投奔曹操一是因为交情,二是因为亲戚,但夏侯渊可能就是个穷亲戚。

曹仁的主父就是曹腾之弟曹褒,是正经八百的曹氏一脉,其父曹炽也一生为官,所以曹仁一开始是自立山头,手下领了两千来人。曹仁是曹操的从祖弟,也就是共曾祖父,不共祖父的关系。其实这种关系都属于牵强,因为这个曾祖父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曹仁投奔曹操很可能就是事业发展的不怎么样,但又有一定的实力,曹操一脉又是靠着曹腾起的家,所以投奔曹操会受到重用,也算是为曹氏家族事业添砖加瓦。

曹洪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史书中只讲到他的伯父是曹鼎,这个曹鼎在《三国志》中记载为曹嵩的兄弟,但在《后汉书》中记载为曹腾的弟弟,两部史书中都差着辈分。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三国志》记载更为可靠,所以曹洪是曹操的从弟,也就是同祖父而不同父,这个关系比曹仁要近的多,然而也没有血缘关系。在曹鼎的帮助下,曹洪也是有着一官半职的,他做过蕲春县长。曹操起兵后,曹洪投奔而来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关系,提升自己的事业,或者说是为曹氏家族的事业做点贡献。

从这里可以看出,夏侯惇是夏侯家族利益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曹魏的地位如同关羽在刘备集团,这是曹氏与夏侯家族联盟的产物,亲戚关系可能只是一个纽带;曹洪、曹仁本就是曹氏一脉的后代,只是事业处于瓶颈期,家族里出了个创业者,跟着一起分杯羹的思想不可能没有,由由于曹嵩在近些年打下的基础,依附曹操是为更明智的选择;夏侯渊可能是最性情的亲戚代表,他与曹操的亲戚关系最远,却有过命的交情,他在夏侯家族里没有很高的资本,却能够在曹操需要人才的时候站出来,于人于己也都是最好的出路。这些亲戚“各怀鬼胎”的投奔可能描写的太过现实,但诸如典韦、许褚这些瞧郡本土豪杰,谁又不是因为近水楼台的找工作呢?

亲戚的实力

曹氏家族的实力由上文可知,可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点夸张,但曹腾的辉煌腾达确实为曹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为仕途方面,曹氏家族虽然比不上袁绍、孔融这样的大族,但至少也算个地方名流。这样的实力拉起个山头并不难,曹操的父亲有着很高的敛财手段,所以曹操是挑头的创业大哥,曹仁的私人企业规模不大,但好歹也养活着两千名员工;曹洪身为体制内的小公务员,遇到亲戚创业的好时机选择了下海,这至少能够提供一些人脉支持,再者就是曹洪家里是非常有钱的,曹丕后来还找曹洪借过钱,这说明曹洪当时很可能是带着家产入股的,这一点类似于刘备集团里的张飞、简雍、孙乾。所以曹仁可能是人力入股、曹洪可能是资金入股,但不管怎样,两人都拿到了曹氏集团的原始股份,所以在曹魏集团里都得到高位。

“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三国志》

再说夏侯惇,夏侯家族在瞧郡家大业大,曹操平黄巾的时候,夏侯惇可能就代表夏侯家族帮助了曹操,这应该算是两大家族的首次合作,当时曹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骑都慰,虽然只是一个从五品,但他有了自己的人事举荐权,所以夏侯惇是由此以禆将的身份进入仕途,算是曹操为其打开了入仕之门。曹操起兵时,与其说夏侯惇是来投奔,不如说他是应招而来,因为此时的曹操为奋武将军,夏侯惇至曹营便担任司马一职,这个司马就是总管曹营一切军事事务,所以更像是曹操请来的高管。夏侯渊的身份也如出一辙,他在曹操起兵后任别部司马,算是司令部的一个军事参谋,他有可能是曹操一同请来的,也有可能是夏侯惇带来的,不管他是怎么来的,历史都证明了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将,这些曹氏、夏侯家族的将领为曹操的事业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警设守备,缮五兵,习战射”——《四民月令》

上文一直在说两个家族的实力雄厚,这个雄厚可能只是纸面上的空谈,这个雄厚的家底转化为实质性的战斗力不只是以财力为表现,更重要的是汉代逐渐形成的“家兵”制度。它是在新莽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地主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有偿招募和豢养的私人武装,这种私人武装在地主家族里形成了继承性质,所以构成了世代相传的家兵制度。这种家兵在东汉时期成为地主对抗政府度田法令的有力后盾,在对抗政府的显著成效中,大地主继而对家兵进行军队化管理和训练,使之成为与正规军相差无几的私有军队。到了黄巾起义时,东汉政府已经无力组织大规模镇压,政府需要地主豪强代行镇压职责,因而更加促进了地方地主阶层的家兵扩充。所以曹氏、夏侯家族的纸面财力就在此时转化成了兵力,所谓募兵,募的是家兵,如曹洪这个大财主,募集了千余家兵入伙。

综上,夏侯与诸曹到底谁是曹操的亲戚暂时都无法定论,因为曹嵩到底是不是夏侯家的人都没有定论,所以我们不用纠结于曹操的亲戚为何这么有实力,也不用纠结为何夏侯家族的人为何如此看好曹操。在那个年代,这种家族之间的联盟完全是受到政治特色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官僚体系受到了门阀士族的操控,那么强强联合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至于实力方面,两大家族的家底雄厚是一方面,东汉末年的腐朽统治又为财力转化为兵力提供了空间,所以曹操起兵,多数族人都是带着家兵而来,成为曹魏集团的创始合伙人。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

3

感谢邀请,老二来答。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他在行刺董卓失败后,连夜骑马逃走。他一直逃到陈留,找到父亲曹嵩,与之诉说董卓残暴不仁之事,并决定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讨伐董卓,恢复汉室江山。自从曹操“发矫诏”,竖起“忠义”二字的招兵白旗,有志青年接踵而来,“如雨骈集”。这些人中,以曹、夏侯两姓本家兄弟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了千余家兵来入伙。那么,为什么曹操的这些亲戚都实力雄厚?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曹氏家族。

首先从曹操的爷爷曹腾说起,曹腾是个宦官,是没有子女的,但他找夏侯一族的人过继了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亲。然后曹腾还有个侄子曹炽,曹炽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曹仁和曹纯,还有一个侄子叫曹洪,所以从名义上讲他们三个都是曹操的从弟,但是和曹操却并没有实际的血缘关系。而夏侯氏这边,曹嵩的生父是夏侯惇和夏侯渊的祖父,所以夏侯两兄弟是曹操血缘上的族弟。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当时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在宦官中也算做到了最顶级的程度,而且他懂得取舍,并没有过分的追求权势,最后被封为费亭侯,善始善终。他过继而来的儿子曹嵩袭爵费亭侯,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曹腾的暗中运作。有这样的家世,就算接下来的子孙是头“猪”,也能凭着关系在官场平步青云,况且那时的朝野已经非常昏暗,除了激烈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外,大汉的官职也被明码标价的进行售卖。到曹操的时候,如果不是身逢乱世,曹操的仕途也应该是顺风顺水,最终同样位极人臣的。所以曹家的势力在当时虽然比不上袁家这种四世三公,但也算是名门望族,家底丰厚。所以曹操和夏侯氏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血缘上的关系,在当时混乱的政治背景下,有人起头肯定会想一起干,更何况这个人还是自己的亲戚。古代比较注重家族势力,只有一个家族的人,抱成一团,集合大家的力量,才可能干成大事。如曾国藩利用自己的宗族及亲朋好友关系,组成威震天下的湘军,顺利镇压太平天国。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四位曹操的本家兄弟,就是曹操的宗族势力,他们各自也有亲朋好友,可以轻松聚集千人,一同投奔曹操,镇压黄巾军,讨伐董卓。


还有就是在任用人才方面,曹公是在是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诸侯。袁绍吸引人才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和响亮的名声。刘备吸引人才靠的是自己的假仁假义和逢场作戏,而曹公吸引人才,则是从对方的心理层面入手,弄清楚那个时候的人才心中真正所渴求的东西,并且将这些东西表现在自己的身上,这样一来,自然有非常多的人才归顺于自己。

比如说,曹洪善于防守,于是曹操就让他去镇守合肥:许诸有勇无谋,因此曹操就让他做自己的贴身保镖:毛玠为人清廉,因此被任命去选拔官吏。这些例子都表明曹操是一个善于在看清属下的特点之后再进行任命的主公。郭嘉在当初还没有投奔曹操之前,是袁绍效命的。但是我们知道袁绍这个人表面上看是一个礼贤下士,渴求人才的主公,但实际上这个人非常的小心眼,他非常嫉妒那些才华在他之上的人,但是郭嘉在袁绍的帐中就因为袁绍的嫉妒因此没有得到多少重用,自己给主公提的建议也没有多少被采纳的。因此,郭嘉离开了袁绍,后又听说曹操在家乡召集人马,于是他又去了曹操那里。结果,在他和曹操的一番长谈之后,认定了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一直在追寻的主公。由此看来,曹操在面对人才的时候确实表现出了自己知人善用的一面。包括后来的关羽,都是曹操真心实意的去礼贤下士,希望能为己用。所以曹操在这方面做的是非常到位,引来了不少能征善战的大将。

4

汉朝的皇权不下县,县令老爷就负责一县之税收、治安即可,乡下的秩序,具体由乡绅来维持。而乡绅又分两级,即地主和豪强。

地主的档次比豪强低一级,只能控制乡下一部分生产资料,他们左右不了朝野局势,只能左右一乡一村的秩序。

豪强是兼并了当时规模可观的土地,成为比一般的地主更高级的大地主,他们的一举一动有时候可以影响朝野。

对于地主,朝廷通常都是以安抚为主,毕竟地主实力弱,掀不起什么风浪。而对于实力强劲的豪强,朝廷都是以打压待之。因为当时的豪强有雄厚的财力,势力极大,属于地头蛇,而且和黑社会有勾结(有的干脆自己就是黑社会老大)。这种人往往是借助手中的武力和钱财,挟持地方官吏,操纵地方事务,从事非法事业。

换言之,这就是“以武犯禁”的典型。

两汉四百年,豪强经常会组织家兵对抗郡县的政府军,并且还能偶尔打几次胜仗。所以统治者对豪强基本上就是有机会就扑灭。否则一旦当豪强势力做大,朝廷也拿他们没辙的时候,那么这个王朝离覆灭也不远了。

地主之下就是农民了。农民分三级,有点家底的叫富农,有自己的地,自耕自作,相当于当时的小康之家;没有家底的,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只能租种地主、豪强土地的叫佃农。这类农民交完租子,所剩无几,一直挣扎在温饱和贫困线上,基本上就是豪强和地主的附庸;生活最惨的叫流民,这类人没有自己的土地,也租不起豪强地主的土地,只能靠流浪街头,乞讨卫生。

汉末黄巾起义,流民就是黄巾军的主力。



搞清楚了汉朝的基层阶级结果,再来说曹操和他的亲戚们。

曹操的老爸,很多人都知道,叫曹嵩,在汉末做过三公,虽然是花钱买的,但这也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曹嵩很有钱。

曹嵩的养父,很多人也都知道,是东汉末年著名权阉,中常侍大长秋曹腾。这位的影响力在当时有多大,自不必多说。

曹操出身在这样的家庭,而且他本身也担任过济南国相(相当于郡守),西园军典军校尉等职务,他的政治地位实际上已经很高的了。虽然说他在真正的豪门贵族眼中,比如袁绍、袁术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底层的暴发户罢了。但是如果跟一般的乡绅比起来,他可就厉害了。地位介于门阀士族与乡绅豪强之间,在乡下老家基本上就是说一不二的角色。

《三国志》中说曹操逃离洛阳,回到陈留老家后,“散家财,合义兵”,聚拢千余人为他卖命,这并非是夸张,当时像他这种人,数不胜数。只不过很多豪强招揽部卒后,都是结兵自保,而曹操则是“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这个性质不一样,所以很快他就得到了群起响应。

当时第一个响应他的是夏侯惇,不过夏侯惇手上没多少资本,所以他的工作就是帮曹操在老家募兵。夏侯渊也一样,他的家庭情况比夏侯惇更差一点,因而他的工作也是帮曹操募兵。



相比于两个夏侯,曹氏的曹仁、曹纯、曹洪就厉害了,属于带资入股。

曹仁的爷爷曹褒做过颍川太守。父亲曹炽做过侍中和长水校尉。再加上曹仁从小就喜欢弓马弋猎,善于结交豪杰。所以曹操起兵之后,曹仁立马就带着他在淮、泗招募的千余人投奔了曹操。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三国志·曹仁传》

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长水校尉。——《魏书》

曹纯是曹仁的弟弟,他继承了父亲曹炽的大部分家产,特别有钱,仅家里的仆人、门客就有数百人。并且他很有学识,在乡下颇有影响力,曹操起兵后,他也是带资入股。

纯字子和。年十四而丧父,与同产兄仁别居。承父业,富於财,僮仆人客以百数,纯纲纪督御,不失其理,乡里咸以为能。好学问,敬爱学士,学士多归焉,由是为远近所称。——《英雄记》



曹洪的伯父曹鼎担任过尚书令,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伯父的支持,曹洪因而曾经也担任过蕲春县长。曹操起兵后,曹洪带着部队投奔了曹操。

关东联军讨董失利后,军阀混战开始,曹操兵力不够,曹洪就仗着自己与扬州刺史陈温关系比较好,带着自己的家兵千余人去到扬州招募士兵。在庐江和丹杨先后合计招募到了三四千人后,曹洪与曹操会合,加强了曹操的实力。

洪伯父鼎为尚书令,任洪为蕲春长。——《魏书》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三国志·曹洪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起兵时,不止是亲戚投奔他,当时不少外姓豪强也带队加入了队伍。比如说,李典、乐进。



李典的从父李乾很有英雄气概,在老家集合了好几千食客。曹操首倡义兵后,李典就带领众人跟随了曹操。

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三国志·李典传》

乐进起初是光杆司令,孤身一人以胆烈而跟随曹操,担任帐下吏。后来曹操因兵少,连他自己都要亲自去扬州募兵,乐进也因而被遣回了老家阳平郡募兵。乐进在募得一千多人后,与曹操在河内会合。于是他也因为带队入股,升任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遣还本郡募兵,得千馀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三国志·乐进传》



综上所述,曹氏一门的曹仁、曹纯、曹洪这些人,都是典型的豪强。他们没到门阀士族的档次,但家里普遍有钱,有势,就算不跟着曹操起事,也是一股可观力量。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有实力的地头蛇。

其实曹仁、曹洪、曹纯不能叫投靠曹操,而应该是叫带队入股。曹操在这其中,只是充当了族长的角色。

当然,有一说一,曹操起兵之初,实力并不算很强。所以关东诸侯于酸枣会盟时,联军名单中,并没有曹操的名字。曹操集团当时只是挂在陈留太守张邈名下的小势力。后来发达了,那也是后来的事。曹操最终没有统一全国,其实跟他的起点不怎么高,也有一点点关系。

5

曹操起兵时曹家和夏侯家的亲族确实起了很大作用。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都是曹操早期手下的主要军事将领。而且他们还自带干粮,在投奔曹操时带来了不少兵马和物资。比如像曹仁就带来了千余壮丁。

曹家和夏侯家能拿出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支持曹操,其实和东汉后期豪强势力坐大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里说的豪强指的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地方宗族集团。这些豪强往往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大量的奴仆、贫民,在地方上有着很大的势力。当然,这种豪强对于统治者对于统治地方的威胁很大,因此历代大多采取了压制的政策,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强迫豪强大族迁徙。

像刘邦就徙齐、楚等地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到关中,以隔绝他们和地方上的联系,避免对自己统治构成威胁。汉武帝也曾经将各地“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的人迁到茂陵以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不过到了随着地方豪强慢慢发展,他们不仅仅拥有大量土地,还凭借自己财力让子弟读书、出仕以后,地方上属吏不是出身于豪强,就是与豪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豪强就能左右地方政局。而一些大的豪强更是进入中枢,成为真正的士族。像东汉末年的弘农杨氏、汝南袁氏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样士族豪强势力日益加强,再想削弱他们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们甚至公然拒绝迁移。到汉元帝时承认强行迁移地方豪强并非“久长之策”,其实就是和豪强妥协。

王莽篡汉后,规定奴婢“不得买卖”,并推行王田制以限制田地兼并,试图削弱豪强们的势力。然而这一做法遭到失败,而利益受损的豪强也成为反对王莽的主力。刘秀就是出身南阳豪强,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多是南阳、河北等地豪强出身。可以说刘秀能登基,和豪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所以在东汉时,豪强权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豪强往往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干涉地方政务,甚至在战乱时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自保。

到东汉末年,特别是黄巾军起义以后,豪强们依靠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将宗族、宾客和民众聚集在一起大量武装私兵自保。因此能拉出几百甚至几千武装的豪强并不在少数。

像许褚就“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结寨自保。而糜竺和糜芳资助刘备时,除了提供金银军粮等物资外,还拿出了“奴客二千”,以加强刘备的军事力量,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也是靠着自己私养的三千死士作为开始的武力。由此可见士族和地方豪强实力之强。

而曹家是西汉开国功臣、相国曹参之后。特别是曹腾拥立桓帝有功被封侯,权势大盛,此后家中出了不少大官。像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担任过太尉。曹仁的祖父曹褒当过颍川太守,父亲曹炽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洪的伯父曹鼎担任过尚书令,自己也当过蕲春长。显然曹家比一般的豪强要强的多,只是略逊于司马懿这样的士族,比糜竺和许褚肯定要强得多。

夏侯家同样是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之后,当然到东汉时没祖上那么显赫了。不过至少在谯郡夏侯家也是有名的大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强于许褚没什么问题。

所以曹家和夏侯家一旦决定资助曹操,拿出几千壮丁来真不是什么大问题。

6

看看曹家、夏侯家当时的背景和实力,我们就非常清楚其中原因了。

有钱

《三国志》说曹操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这一点,尚有争议。

但是,曹家有钱,是无可争议的。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讨董卓。——《三国志.武帝纪》。

看着想哭呀!一般人散家财,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为什么曹操散家财能养只军队呢?

不过,这可不是老曹家第一次这么豪气。

曹操的老爹——曹嵩,为了当太尉,花了一万亿!

曹嵩这么豪气,也是因为他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

当时,豪强地主拥有私兵已经蔚然成风。


即使许褚这种强宗都能募乡里宗亲千余人,曹家人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早在曹操起兵前,曹仁就已经拉拢了千余人。


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三国志.曹仁》

看来,曹家人都很有钱,曹仁、曹洪,他们整个千人部曲是没有什么压力的。

有关系

曹操因是“阉竖之后”,被士人们所鄙视。

不过,家里既有中常侍,又有太尉,即使不能“门生故吏遍天下”,但有社会关系还是很强的。


就算是曹家小弟曹洪,都有惊人的社会关系。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余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千余人···《三国志.曹洪》。

当时,曹洪还非常年轻。他就已经和扬州刺史关系好到了这样的地步!

曹操就更不用说了。


和曹操玩到一起的都是袁绍这样的顶级豪族。曹操起兵时,也得到了张邈的大力支持。

独特的身世:资源翻倍

曹操独特的身份,又使他得到了“双倍”资源。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而曹嵩,本来是夏侯家的人!

所以,夏侯家,可以算是曹操的本家。夏侯惇、夏侯渊,也就是曹操的从兄弟了!

夏侯家,据说是夏侯婴的后人。(刘邦除掉了一堆功臣,天下还是功臣的后人拿下了呀!)

是不是夏侯婴的后人,尚有争议。(刘备是不是刘邦后人都说不清,曹参、夏侯婴的后人,又如何考证呢?)

不过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夏侯家也是有钱,有关系!

早在曹嵩之前,夏侯家与曹家就已经世代通亲了。既然曹家是豪强,想来夏侯家至少也是门当户对的。

曹操本人,又与夏侯家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


当初,曹操犯了事,夏侯渊顶罪!曹操又把夏侯渊救了出来!

所以,曹操虽然家世和袁绍比有差距,但也不是刘备这种虚头巴脑的“汉室宗亲”可比的。

没有后路:乱世到来,不得不自保。

有钱,有关系,但是,乱世中,依然保护不了自己!


曹休,他祖父曹鼎做过河间相、吴郡太守、尚书令。算是个大领导吧!

那又怎么样?乱世到来后(黄巾之乱),宗族散去。

十几岁的曹休只得独自带着母亲四处飘零。

曹嵩,曹操的亲爹,前太尉。

那又怎么样?乱世之中,照样被劫掠杀害!

乱世之中,社会规则变了。

有钱、有关系,未必可以保护自己!

只有成为,或者依附强者,才可以生存。

既然家里有一个强者,为何不去支持他呢?

魏晋是豪族社会,以家族为单位参与竞争是社会常态。

曹操以家族势力起兵。到后来强大时,仍以诸夏侯曹在五子良将之上,是明智之举。

不过,即便在那个时代,依然有刘备这样的草根脱颖而出。

虽然今天许多朋友在担忧“阶层固化”,但毫无疑问的是:今天的社会流动性已经远远强于魏晋时期。

所以,如果没有好的家世,通过努力奋斗,或许也是可以出头的哦。

7

曹操本姓夏侯,过继给当时汉未太监曹嵩,曹家乃是百年士家,其祖汉高祖刘邦部下大将曹参。曹操本家夏侯家也是,其祖上为夏侯婴,这两家,在曹操眼里都是一家人,曹操拉虎皮,扯大旗,兄弟肯定帮忙,两家是士家,人力,财力,物力是有的。主要原因,曹操自身有实力,英明,果断,才智,天份曹操都有,两家才不惜余力的帮忙。如果曹操是混蛋,我相信两家也不会打水漂的。两家家主也不会让。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去。两曹,两夏侯是曹操的一双手。也是两家顶尖人才,何况还有家兵,和财力物力。他们看见了,也看清了当时社会,也看见了曹操的雄心。你不出头,别人就会打压你,和消灭你的家族,让你消失。当时这两家也是为了生存,没想到越走越大,最后成了魏国,成了皇族。笑笑,当吹牛啊。

8

在东汉时期,选官的方式主要是两种,一个是察举,另外一个就是征辟,很多人想要当官,就要巴结这些士大夫,同时这些官员,士大夫也靠着推荐自己的门生,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官僚士族组成的政治集团,他们世世代代位居高位,门生遍布天下,影响力非常的大。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大地主,是各州郡的实际统治者,这群人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阶层门阀士族。

这个阶层对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群雄并立的局势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曹操,袁绍等人都是靠着这些门阀士族的势力,拉起了自己的队伍。

因为特殊的选官制度,东汉末年能混到个一官半职的人,不一定有本事,但是身后家族的背景一般都不会太差,而各地大的士族之间,也是会互相联姻,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曹操的家族就属于这样的门阀士族,现在已经验证了曹操和西汉开国名将曹参是没有亲缘关系的,他的家族在沛国谯县非常有影响力,曹操的父亲有可能是曹腾的族兄过继给他的,曹腾在汉顺帝时期,权势已经非常大了,曹家在地方的势力也有所提升。

曹操

而夏侯家也是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士族,出自名门之后,据说他们的祖上是夏侯婴,西汉的开国功臣,虽然从西汉到东汉末年,已经过了近四百年,他们的家族世系很难求证,但是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却是实实在在的。夏侯惇和曹操还是连襟,在战乱爆发后,两个家族抱团取暖并不奇怪。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无力平叛,所以只能让地方的门阀士族,自己组建私人军队平叛,起义军主要的进攻对象就是官僚地主,所以这些有钱有势的门阀士族,要么团结在一起,要么就是自己招兵买马,也就形成了东汉末年地方拥兵自重的局面。

黄巾起义

曹家和夏侯家在地方也是大士族,以这些门阀士族的财力,招兵买马,拉起一支队伍来是很轻松的,而曹操天资聪明,阅历丰富,对兵法也颇有研究,曾在洛阳为官,颇有胆识,讨伐黄巾起义军时,又立下了不少的战功,也是他最先召集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得到士族兄弟和夏侯家的响应,支持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曹操这些亲戚们,代表的是他身后的门阀士族的势力,他们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人不但是有影响力,还有钱,自己自保也需要人马,所以帮曹操扩充部队也并不困难。

曹操陈留起兵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9

夏侯家与曹家还是有差别的。两家人加入曹操阵营的身份和情况也不同。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在过继之前曹嵩就是夏侯家的人,所以说从血缘关系上讲,夏侯惇和曹操那算是堂兄弟了,夏侯渊是夏侯惇的族第,也可以说是曹操的族弟了。

曹仁和曹操的关系是也堂兄弟,但是由于曹操的父亲是养子,所以曹操和曹仁没有血缘关系,只是法理上堂兄弟,曹洪与曹操也是这种关系。

为什么要说清楚曹操与他们的关系呢?因为曹家和夏侯家的在当时的地位完全不一样,抛开曹操,曹仁和夏侯惇没有任何关系。曹家在当时是大户人家,有钱、有权、有势,而夏侯家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比起曹家还有差距,这种差距就决定了他们加入曹营的方式不同。

根据《三国志》记载,夏侯惇与夏侯渊并非是带着人马加入曹操的阵营中,他们两都是在曹操起兵之后,只身加入,被曹操任命为官员。夏侯惇是“太祖(曹操)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夏侯渊是“太祖(曹操)起兵,以(渊)别部司马、骑都尉从,迁陈留、颍川太守。”,所以说曹操骑兵的时候,夏侯惇与夏侯渊并么有带兵前来。

曹洪和曹仁则完全不同,曹仁是“后豪杰并起,仁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曹洪则是“洪将家兵千余人,······与太祖会与龙亢。”。所以所曹仁、曹洪都是带兵加入曹操的阵营中,并且曹洪家有钱,他的“家兵”就有千余人。

曹家与夏侯家的相比,更加有钱。这也得益于曹家在近三代都有人在朝廷做高官,他们都是大户人家,在乱世的时候,这些大户人家就会招募兵丁,这些兵丁就是他们能带领加入曹操阵营的人员。

总体而言,曹操的亲戚中,曹仁、曹洪因为家族有钱,带领部队加入曹操;夏侯惇、夏侯渊则是只身入股,并没带部队加入,这也是因为他们家族没有很多的钱。

10

你看他们都姓什么还想不到吗?曹,是曹参的后代,夏侯,是夏侯婴的后代,都是从西汉初年就传承下来的顶级大家族,实力底蕴十分深厚。

他们的父祖也都是朝廷官员,那年月,没有家世背景你就别想当官,来来去去都是这些士族门阀家里的人。

没有千年的王朝,却有千年的家族,就是指的这些人,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风云,都是他们在台前幕后搅动的。

您看着中国历史挺复杂,其实特简单,来回来去就是几伙子人在里面折腾。

从炎黄开始到秦朝,当家做主的基本都是炎帝,黄帝后裔,轮不到别人。也就出来了刘邦这么一股子泥石流,带火了沛县一帮流氓。

然后就是这伙子流氓折腾,一直折腾到唐朝末年,黄巢敞开了砍,才算是彻底歇菜了。

如果没有五胡乱华,我在想是不是咱们现在得学印度搞种姓制度呢。

五胡乱华,这伙子分成了两拨,留下的成了山东士族,南下的成了南迁士族,加上呼和浩特起家的关陇集团这帮子身份可疑的世家后代,隋唐就看他们的了,到武则天时代才消停一点。

回到问题,他们自己本身400年家族底蕴,偏偏曹操本家夏侯,父亲过继曹家,一人托了两家,祖父曹嵩是十常侍之一,曹操还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家里要钱有钱,要地有地,要人脉有人脉,要手下有手下。

人家起兵,就和王校长做买卖差不多,万事俱备,干就是了!

而且起兵之后,四方英雄云集,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文官,代表着自己的家族加入了曹军,要文有文,要武有武。

但是曹操这个人比较喜欢提拔基层人士,比如许褚,典韦什么的,有点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脾气,他死后曹丕就不行了,为了篡汉取得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支持陈群搞了九品中正制。

司马代曹,其实也是这些大族在背后鼓捣出来的,总感觉他们这样子倒有点像西方的“选帝候”,反正怎么折腾,肉都得烂他们自己的锅里,别人别想!

您看刘备起兵,就一个卖枣的一个卖猪肉的跟着,这还是因为他有一个颇为可疑的汉室宗亲的名头,要不谁跟他混?

就算后来,也都是商人支持他的多,世家贵族有几个支持他的?为啥中原屡战屡败?真不是刘备不能打,其实历史上刘备自己就是蜀汉最出色的军团指挥官,比什么“五虎上将”这些小说家造出来的名将厉害多了。

后来建立蜀汉,首先得谢谢曹操,帮他落实了汉室宗亲这个身份,其次是荆州士族,帮他解决了文官问题和根据地建设问题。

之所以顺便说了刘备,是因为和曹操是鲜明的对比,差距在哪儿?世家门阀的支持!说的有点乱,这事儿挺复杂,几句话说不明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