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前半句的意思是年轻人读了水浒就不学好,至于为什么不学好,《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曾解释说水浒“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所以俞万春写此书的中心思想就是“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

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就是针对《水浒传》唱反调的,施耐庵为梁山好汉立了36天罡,72地煞的排位;俞万春就为朝廷立了雷部36将,以及18位散仙。施耐庵标榜梁山都是忠义好汉,俞万春就将一百单八将全部贬成乱臣贼子;施耐庵以朝廷招安正名为结局,俞万春就以各种罪名将梁山贼寇一一正法。

而对《水浒传》动刀的并非俞万春开始,明朝的金圣叹就点评过这部小说,他说《水浒传》的后50回都是罗贯中“横添狗尾”,并不是施耐庵的笔法,所以就给删减后留下70回的版本。原著第七十回最后讲的是“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这里就引出下个章节的内容,即宋公明在忠义堂安排一百单八将的座次,并对众头领提出招安的愿望。

俞万春就是接着水浒传第七十回开始写的《荡寇志》,从形式上,是有前人打的基础,从内容上,将梁山贼寇的招安梦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梁山一百单八将的结局就成了另一个走向。而且由于价值观导向的对立,此书也成为水浒系列中,唯一一部立场相反的作品。它将人们崇敬和喜爱的梁山好汉一个个“正法”。并在抓捕梁山贼寇时,塑造了陈希真、陈丽卿、云龙彪、刘慧娘等智勇双全、全忠全孝的形象,用以表达什么才是忠义。

所以俞万春写《荡寇志》的宗旨为尊王灭寇,那么梁山一百单八将被诋毁就在情理之中。比如梁山头把交椅宋江,在水浒里呼吁招安,为大宋平灭方腊起义,后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烈精神,饮毒酒自尽。而《荡寇志》里的宋江成了过街老鼠,四处逃窜之际,被人擒获,送往京城凌迟处死,这种死法也是想说明宋江就是不折不扣的造反头子。

还有很多讽刺的手法终结了梁山首领,如神医安道全,自己是神医,在俞万春笔下却成大病不治,被一个庸医治死了;矮脚虎王英不是好色嘛,色字头上一把刀,在俞万春笔下,他于阵前调戏对方女将陈丽卿,结果被陈丽卿活捉按于马背,这种情况下还动手动脚,结果被陈丽卿双腿夹死了,扈三娘为其报仇不成,也被此女将掐死;小李广花荣不是神射嘛,从来只有他射人,没有人射他,但俞万春笔下,花荣就是被陈丽卿这个一介女流给射死的。


另外,在俞万春笔下,能战上百回合的都是朝廷旧将,而没有官身背景的,基本几个回合就被打死。如浪子燕青,水浒里只是卢俊义的小奴仆,但武艺高超,可在俞万春笔下,仅出战一次,一个回合就被欧阳寿通用鞭打死。像大刀关胜、玉麒麟卢俊义、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没羽箭张清等朝廷正将出身的人,都能战上几百回合,或者被多人围攻才败阵而亡,这就体现了什么是正牌军,什么是草寇。而且张清不是仍石头厉害嘛,俞万春就写下张清被陶震霆用洋枪打死,更体现了落草为寇是斗不过官府的。

但在整部《荡寇志》中,张清算是结局较为光彩的,他在接替呼延灼守二关时,与对方邓宗弼、辛从忠、张应雷、陶震霆四位大将轮番激斗,且不落下风。最终被洋枪打死,算是保住了“五虎八骠”的面子。除了张清以外,还有三个人死的较为光彩,或者说壮烈,这三个人就是武松、卢俊义、呼延灼。


武松是一个人战闻达、庞毅、唐猛三人,最终力竭不支,坐石气决,死后尚“执棍挺腰,怒目圆睁,踞坐石上,威风凛凛”。卢俊义是在山寨即将被攻克的时候亲守梁山内寨前门,与张伯奋、张仲熊力战到一百三十余合尚不分胜负。也就是这个时候,寨子已被攻破,张叔夜趁机暗箭射中卢俊义左肩,三人合力才捉住他,后押送京城凌迟处死。其实卢俊义的壮烈,也衬托了宋江关键时刻逃跑的龌蹉,一个都头,一个副都头,一个逃跑,一个壮烈守寨,两者比较,就体现了俞万春对宋江的鄙视。

与卢俊义一样壮烈的还有大宋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后——双鞭呼延灼。守二关时,呼延灼危急关头舍身而出,“直杀得天旋地转,海覆江翻,官军被他冲退三百余步”,与邓宗弼、陶震霆、张应雷、辛从忠四人缠斗不分胜负,最后被辛从忠从背后仍一标枪刺穿,惨烈阵亡。上述四人中,卢俊义、张清、呼延灼都有朝廷显赫的背景,所以被刻画出惨烈悲壮的一面,那么武松出身最高只是小都头,为何还能如此与众不同呢?

其实在原著中,俞万春写武松战三将只是一个引子,他想引出来的就是对宋江的鄙视。武松是怎么累死的呢?首先,打虎武松遇到的是打豹唐猛,二人先战140余合,官军杀尽武松步卒后合围上来,武松又在包围圈里与唐猛战了150余合;唐猛已经累的不行了,官军中另一个将领庞毅又跳了进来,与武松再战了100余合,武松此时已经疲倦不支,于是杀开包围圈谈了出去;唐猛就骑着马追,追上之后又跟武松战了100余合,还是不分胜负,这时候庞毅也追了上来,替下唐猛再战40余合,武松彻底坚持不住了,于是又开始逃路。


“不好了,军师叫我严守三城,今已仅存泰安,我看孤城苦守,前后无援,何苦在此束手待毙,我决意弃城而去了。”——《荡寇志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计朱军师就擒 车轮战武行者力尽》

这个时候就发生了转折,本来在攻泰安的闻达突然也赶来,代替唐庞二人缠斗武松,又是50余合的缠斗,武松终于气力耗尽,腿膝酸软已难站立,故而仰天长啸“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好在此时林中突起妖风,尘埃闭天,武松才得以逃脱,避免被斩杀的命运。但即便如此,也因先后缠斗约600合,活活累成虚脱,气绝而终。所以武松之死,与泰安的变化有关,否则没有闻达敢来,武松很可能就逃出生天了。这个泰安的变化指的就是宋江放弃守城,选择了逃跑,俞万春就是要通过武松的壮烈,突出宋头领的假仁义,这与对卢俊义的描写如出一辙,都表达了对宋江的鄙视。

其实这里对武松的描写,与《水浒传》里武行者单臂擒方腊有一样的效果,征方腊里的悲壮场面并不亚于《荡寇志》,若是理解成忠烈报国也可行,若是理解成宋江的决策坑惨了这帮兄弟也可行。只不过俞万春并不愿意用模棱两可的手法,他把对宋江的鄙视全面铺开,这里武松的悲壮并没有抬高梁山“贼寇”的意思,他只是服务于全书的宗旨,从侧面反应宋江假仁假义,坑害兄弟的真实面貌。而作为梁山贼寇的一员,武松即使死的很壮烈,也改变不了乱臣贼子的身份,此处就是行文的手法而已,并不存在所谓的对打虎武松的敬佩之情。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荡寇志不敢把武松写的太惨,是因为武二郎的英雄气天下闻名。但除了武松,其实也有其他好汉被安上了壮烈的结局。

明初施耐庵写作的《水浒传》,以梁山108好汉反抗宋朝官府的故事为主线,不少好汉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清朝时期的俞万春认为对反抗朝廷的民众必须严厉镇压,因此接着水浒大聚义写了《荡寇志》,描写梁山108人被忠于大宋朝廷的所谓“36雷将”全部歼灭斩杀。这是一部借着水浒人设来反水浒的作品,文笔水平倒是不低。

有趣的是,尽管俞万春站在反水浒的立场上,拼命拍朝廷马屁,把水浒好汉一个个斩尽杀绝,甚至千刀万剐。但是,或许是水浒英雄们的形象太深入了,在俞万春的笔下,不少水浒英雄都是有血有肉,形象生动。而作为正面阵营的36雷将却要么面目狰狞,要么木刻泥塑,个性很是模糊。

俞万春在笔下,对部分梁山角色进行了彻底的丑化,其中很多都是水浒原著中也不咋的的。比如好色的王英、周通,就死得很不堪;出卖师兄的孙立更是惨遭残酷处死。还有宋江,俞万春不但让他中了一箭变成独眼龙,还在最后关头让他被“贾忠”“贾义”擒拿,狠狠讽刺了一顿。

相反,在另一些场景里,却显出梁山好汉(尽管在荡寇志书中是反派)的人情来。比如说蔡京的女婿梁中书被梁山抓住,受过梁中书迫害的卢俊义轮着棍子去打梁中书,受过梁中书恩惠的索超和杨志却墙上来,一个夺去棍子,一个扑在梁中书身上掩护。虽然按俞万春的逻辑,这是“贼人”对“贪官”的感情,然而这感情在一味杀戮的书中多么难得。

还有,荡寇志中扈三娘和陈丽卿比武被杀前后,林冲表现出对这位“妹妹”的关心,也是耐人寻味。

然后就要说到“战死”了。荡寇志虽然是反梁山的作品,但他对梁山猛将的战斗还是没有贬损的。基本上,梁山所有的超一流猛将,都不是在公平单挑中被杀的,朝廷方面的雷将往往需要两三个人围攻一个,才能将梁山好汉禽杀。

比如关胜是在和云天彪公平战斗时,中了傅玉的飞锤偷袭,伤重而死;

秦明对颜树德公平单挑数百回合(已经下风),却被任森忽然杀出偷袭,夹攻而死;

董平被金成英、韦隐扬二人夹击而死。

呼延灼镇守二关,与官兵四员超一流猛将车轮大战,力竭而死。

张清也是与上述四将车轮交锋数百回合,被火枪打死。

史进是被哈家的几个回子围攻而擒。

李逵是被召忻、高粱、唐猛三个超一流猛将围攻擒拿。

还有鲁智深,在官兵大队杀奔梁山之际,先是奋力抵挡了张叔夜的两个儿子(都是超一流猛将)先是车轮战,然后两个对一个,最后受了轻伤之后打得发疯了,在忠义堂上坐化。

(各位别看我写这么多,东也是超一流猛将,西也是超一流猛将,实际就是如此。36雷将中,起码有十多个人具备和梁山五虎平手甚至胜过的实力,但这些人一般都喜欢群殴)

可见,梁山猛将们的退场,大部分都还是比较壮烈的。

当然这里面要数武松最厉害了:

首先,当时整体占据是宋江又中计(为什么我要说又呢),武松镇守的营寨遭遇官兵突袭。先是一个自称比武松还猛的唐猛来和武松单挑。  

(武松)便轮手中棍子直取唐猛,唐猛挺手中朴刀直取武松。两人正在狠斗,忽唐猛背后杀出无数披梁山衣甲的人,手执明刀,一刀一个,将梁山兵杀死。武松大惊,情知坏事,大吼一声,逃出营外。唐猛步快,早已追出营外。……唐猛与武松已斗了一百四十余合。各官兵蜂拥上前,打个圈子,四边呐喊,中间一片空地,只留唐猛、武松奋呼厮并。武松一心要打杀唐猛,使出那平生天字第一号的神力,将一条铁棍左右上下横扫过去。唐猛也起了斗心,使尽神力,紧紧逼住,毫不相让。两个在圈子里一来一往,一去一还,又并了一百五十余合。

这里武松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和唐猛已经打了三百回合,超过三国演义的上限了。

然后,另一个S级猛将庞毅替换唐猛:

唐猛托地跳开,庞毅直取武松。武松见换了个新手,却也心惊,只是不甘心退让,便振刷精神,与庞毅奋力厮并了一百余合。天已大明,武松暗想:“这二人真利害,只好由他夺了山去。”便虚架一棍,撇了庞毅,一抹地打出重围,落荒而走。

又打一百回合,面对敌方两个人,都不在自己之下,武松只得突围。可是官兵还是不肯放过:

  武松逃到山下,方将坐坐略定喘息,只听林子里狂笑一声道:“俺唐猛等候已
久,再战三百合去。”武松大怒,托地跳起便斗,觉得已有些痠软,幸亏唐猛力气
也乏。两人又斗了动百合,不分胜负。
那庞毅……便单刀匹马追上来。追着了武松,便替唐猛来斗武松,斗到四十余合,武松真个挡不住,只得走了。唐猛那里肯歇,只顾追去。恰好前面一彪大队人马拦住去路……傅玉见唐猛、庞毅共追武松,便叫闻达前去替他们厮杀,叫那庞唐二人一齐上来

武松又和唐猛、庞毅打了一百多个回合,换上第三个敌手闻达。要知道,之前武松已经和唐猛、庞毅两个人车轮大战了五百多个回合,这里换上一个生力军,那怎么还打得过?

  这里闻达斗武松,又是五十余合。武松手里只有几路架隔遮拦,端的支持不住
,仰天叹道:“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说罢,天上忽起了一阵怪
风,尘上障天,武松方得乘机逃脱。

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不忍心让英雄的武二郎死在官兵这些只知道偷袭围攻的鼠辈手中。

那么,武松去了那里呢?后面借着宋江和梁山哨兵的经历给出了结果。

探兵道:“小人方才在拔松山,见武头领独自一人,执棍挺腰,怒目圆睁,踞坐石上。小人们呼他,只是不应。小人们又不敢惊动他,特来通报。”宋江……:“有了,我们现有四万人马,不如转去攻围泰安。一俟招呼着武兄弟同来,便仍旧退兵。”……次日到了城下,一面教公孙胜攻城,自己带兵二百名同那三个探子绕到拔松山来寻武松。只见三个探子一齐叫道:“奇了!武头领为何还是这般坐在这里?”宋江一看,只见他挺棍怒目,威风凛凛。宋江叫他几声,只是不应,近前向他脸上一按,冷如凝冰,方知他早已亡了。

武二郎已经死去,还是威风凛凛,怒目圆睁。基本算得上荡寇志里面梁山108将最好的退场了。毕竟俞万春也怕挨揍。

3

首先又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讨论,在唐猛、庞毅、闻达的围攻下,武松在力尽之际突然被一阵怪风刮走,等到梁山斥候发现他时,武松已然气绝而亡,那么武松究竟是累死的还是自毙的,书中没有明说。但我们通过俞万春给鲁智深设定的结局来看,武松大概率还是自毙而非累死。

为什么俞万春没有黑武松?

一方面来讲武松在民间的人气过高,就算大家多么讨厌宋江,但一提到武松、鲁智深、燕青等人还是多少会数几个大拇指的。而俞万春在《荡寇志》中为武松设定了不少对位但不对等的武斗场面,多少也是对武松的武力有了极大的拔高。但身处乱世的俞万春要通过文字泻火,既然不能过度的黑武松,那只能让“正面人物”更强。

所以,武松一出场,就发现已经不是主角的自己根本是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

在武松与杨春、狄雷去景阳外围救援时,碰巧遇到了还没算完全开挂的陈丽卿,陈丽卿左手持枪右手舞剑,一人独斗武松三人加若干喽啰不落下风,这要是换做在水浒世界里,怕是武二哥早就先砍马头后斩敌将了,但就是这样,陈丽卿依然毫发无损的杀出一条血路,武松此时也只是惊叹不已,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在荡寇世界中的“女人劫”,还没结束。

在梁山攻打蒙阴时,遭到了蒙阴的地方武装组织召村的顽强抵抗。村长召忻在抵抗梁山贼寇方面秀出了极大的本事,他先是与鲁智深大战了一百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其妻高梁氏在一旁用飞刀阴鲁智深,被鲁智深用禅杖格挡(这一幕就跟方杰战秦明的描述差不多)。接着武松又与召忻打了一百回合,还是不分胜负,再往后林冲也上还是拿不下召忻。由于高梁氏一直在背地丢飞刀,让林、鲁、武多少有些心怯,于是略显疲态的三人决定一起对付召忻,此时召忻勒马回阵,高梁氏舞着日月双刀大战三人居然还能占得上风…

就算俞万春明确表示三人因高梁氏的飞刀而遭到了惊吓所以才打不过这个女流,但这种表现形式已经是严重贬低了梁山好汉的能力。而在二战召村时,武松一人打退召忻后却与鲁智深、李逵一起被众人生擒(这一幕又跟乔道清擒拿他们如出一辙),宋江不得已用重金换回三人,无辜让武松的辉煌人生有了黑点。

再次回到梁山后,俞万春终于给了武松在水浒中才有的血性,武松虽没有斩将记录,但他在多次协战中屡立奇功,无限制的延缓着梁山覆灭的时间。既然武松黑不得,且在百姓心中威望极高,俞万春就颇有创意的在雷将中塑造了一个和武松对等的人物,就是打豹的唐猛。武松打虎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但在《荡寇志》中,俞万春不止一次的借陈丽卿之口贬低武松的打虎史,以致于陈丽卿说自己也能徒手撕了老虎,而武松打得只是一直景阳冈普通的饿虎,唐猛打的可是头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它有多少小秘密的神豹,这个神豹最喜欢吃的就是老虎,这就又直接告诉读者,打豹唐猛比打虎武松还要厉害的多。

唐猛找到组织后,先是和召忻夫妇一同擒拿了李逵,后来又与庞毅、闻达一起车轮战武松五百余回合。这五百余回合武松是全部接住了,眼看就要被生擒,结果被妖风吹走,没有死在官兵手里,却永远了谁在了树下。

所以俞万春再怎么贬低梁山好汉,也丝毫不敢亵渎武松在民间的形象,给武松设定如此结局,相比较而言还是容易被读者接受的。

那么,俞万春为什么要如此的抹黑梁山好汉呢?其实,俞某人如果不了解《水浒传》,他是不可能写出《荡寇志》的,所以严格来讲,人家俞万春是真正的水浒铁粉,只有由于时值动荡年间,一方面需要发泄,另一方面也需要对清主子跪舔,所以只能选择同样有起义,反抗背景的《水浒传》来下手了。

如何理解俞万春的这种心态呢?或许我们从动漫《幽游白书》中的某句台词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下。在魔界武斗会的决赛中,首场比赛是浦饭队的藏马对阵户愚吕队的鸦,做为敌对双方,鸦对藏马变现出了极大的喜爱,但他面对自己喜爱的物品,他选择的处理方式却与常人不同,请看下面截图:

所以,这可能就是俞万春的心境吧~


文/逻辑文史游

推荐大家闲下时间读读《荡寇志》,也是另一种口味~

4

《荡寇志》是清朝人俞万春写的,俞万春是个秀才,他爹是浙江一代的小官。

当时,《水浒传》非常流行,很受底层百姓的追捧,不少贼寇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滋扰百姓,公然与官府作对。

后来,俞万春跟着父亲剿匪,但灭了一批又一批,贼寇还是像是土拨鼠一样,灭不完。俞万春觉得,暴力镇压不能解决问题,斩断“造反”的思想根源,才是根本。

他觉得《水浒传》就是祸根。


之后,俞万春向父亲说了想法,父亲表示大力支持,这样,俞万春便离开军营,回到了书房,开始长达22年的潜心创作。

此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口诛笔伐。说实在的,俞万春文笔不错,遣词造句甚至不输施耐庵,但因阶级立场不对,思想太封建了,所以不受后人待见。

闲言少叙,来看看俞万春给梁山好汉安排的悲惨结局。

宋江,关键时刻抛弃了兄弟们,一个人狼狈逃窜,后来被百姓捉住了,押送京城,凌迟处死。

林冲,与王进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后被王进骂的一病不起,最后看见了高俅头颅,活活气死了。


花荣,与陈丽卿比试箭法,却没比过她,被陈丽卿射死,死于其成名绝技,真乃巨大讽刺。

张清,百发百中没羽箭,在《水浒传》里,令敌人闻风丧胆,但到了《荡寇志》,却被人用洋枪打死了,看来石子还是打不过子弹呀。

石秀,在《水浒传》里,多管闲事,活剐了杨雄的老婆潘巧云,可在《荡寇志》里,也被人千刀万剐了。

还有龌龊的王英,不改色鬼本性,两军阵前,还不忘调戏敌将陈丽卿,结果只一合,便被陈丽卿捉住了,按在了马背上,这厮在马背上还动手动脚,言语挑逗陈丽卿,结果陈丽卿一生气,双腿一用力,夹死了王英。

死在石榴裙下,也算死得其所了!

扈三娘见丈夫被人夹死了,赶忙上前去报仇,结果被陈丽卿掐死了。


总之,好汉们没有一个是寿终正寝的,不是战场上秒杀,就是被捉住凌迟处死了,死得都相当憋屈。

不过,凡事均有例外,武松便是一个例外,武松虽然也死了,但死得相当悲壮。

武松先与唐猛大战290合,又与庞毅打了100合,后来闻达也赶来助战,三人以车轮战攻击武松,武松总共打了600合,精疲力尽,活活累死了。

俞万春为何给武松如此悲壮的死法,是为了展现武松的英雄气概?

当然不是!那样就有违初衷了!

俞万春是借武松之死的惨烈,来衬托宋江的小人嘴脸,正是由于宋江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才使得武松陷入了绝境,否则凭他的本事,逃命总是没问题的。

5

感谢邀请!一向对梁山好汉大肆诋毁的《荡寇志》却为武松安排了一个类似隋唐英雄里的大隋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的结局,全在于作者俞万春的“一念之间”。


首先,俞万春是一个特别维护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他特别厌恶梁山好汉们对大宋官军的极端“侮辱”。

他写《荡寇志》,完全是为朝廷平反,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以正义自居,而梁山好汉就是贼寇,各种龌龊,死法也五花八门,但几乎都是跳梁小丑,不堪一击,即使如小李广花荣,也被安排被射死的命运,而豹子头林冲,则被王进活活骂死。


其次,由于武松武二郎在《水浒传》里“怒虎神人”的设定,影响极度深远,尤其是斗杀西门庆,杀嫂为兄长报仇,是非常“忠孝”的行为。

就是这一点,打动了俞万春。


俞万春对武松的这种行为,在内心骨子里深处是非常嘉许的,所以他在写《荡寇志》一书的时候,对武松就格外开恩,非常罕有的网开了一面,让打虎英雄死得特别悲壮。

最后,不得不说施耐庵的“武十回”写得特别成功,另外不论你是处于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忠孝仁义永远都是令人动容的,即使如桃花岛主东邪黄药师一生也最重“忠臣孝子”,俞万春的行为便好理解了。

6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从小就知道,但是《荡寇志》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不太了解。我先来说一下《荡寇志》,是清朝俞万春所著长篇小说,不过此人非常仇视以宋江等人为首的起义思想,在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基础上编写了梁山108好汉的结局,后又称(结水浒传)。

《荡寇志》中为何会出现和水浒传相对的结局

俞万春这个人生活与道光年间,清朝在道光年间社会已经动荡不安,国内盗贼横生,民不聊生,身处于这种环境自然非常痛恨像梁山好汉这样的行径。于是他在金圣叹的基础上又编写了梁山众好汉的结局。可想而知梁山众好汉的结局不会太好。

俞万春有感于施耐庵的《水浒传》中:”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所以要著一书破掉水浒传中所出现的所谓的“侠义”。

据其弟俞灥的回忆,俞万春有感于施耐庵的《水浒传》中“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在禀告其父后,受父亲之托写作一部《水浒传》之续书,“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

武松在《荡寇志》的结局

武松在水浒传中是一个非常悲情的人物,唯一的亲人还被自己的嫂子联手别人给杀害了,后面几次遭遇诬陷,差点没有了性命,但他也同样出名,是因为除掉山中“害虫”老虎。

在《荡寇志》中俞万春给武松编排了一个较之于水浒传壮烈的结局:“于秦封山遭遇与唐猛、庞毅、闻达三人的车轮战,最后力尽而亡”。一代英雄最后在与别人的比试中死去,说实话有点憋屈,但较之于宋江等人在《荡寇志》中的结局,武松的结局已经是非常好的。

俞万春在写水浒人物结局时,虽然非常痛恨施耐庵笔下的“江湖侠义”,但是对于武松这个人物,并没有安排比较带有仇恨色彩的结局。

7

《荡寇志》把梁山好汉定义为寇,即是贼。作者俞万春出身官吏家庭,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亲身参与了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其内心对梁山人物能有圆满结局(被招安)很不满,为抑制 《水浒传》的影响,因此接其70回以后,再续作此70 回《荡寇志》,当然内容就是梁山众人最终被绞杀。

在《水浒传》中,武松的故事是最受民众传颂之一,武松嫉恶如仇,但不滥杀无辜,本身具有侠议精神,作者俞万春应对武松这个人物具敬佩之心,另外,为了作品的销量考虑,总不能把一个已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完全颠覆。氢《荡寇志》为武松安排了一个颇为壮烈的结局。

武松废了真大义。一人与闻达、庞毅、唐猛三人展开车轮大战而不败,最后力竭而亡,死后尚“执棍挺腰,怒目圆睁,踞坐石上,威风凛凛”。

8

我是予小草,我来回答。

《荡寇志》丑化《水浒传》一说:两者立场鲜明不同,前者《水浒传》赞扬宋江等水浒好汉,《荡寇志》批判水浒好汉,写得他们没一个好下场,除了武松是一个例外

《荡寇志》被评为是《水浒传》的后续之作,作者是是清末时期的人,他生活的时代盗贼丛生,无恶不作,让他非常不满。所以,他比较讨厌宋江等梁山好汉。

自然,他就不会写盗贼的好话,凡梁山泊上一干人等,几乎都无好下场,均被剿灭。

这本书的对雷同人物描写的太过刻板和很多争议的地方,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还是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读者们不太喜欢这本书,不买账,所以,也没有《水浒城》那么出名。

鲁迅先生对此书也有评价“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

但是,《荡寇志》的作者,却对武松格外的宽容,没有写过武松的不好,这到底是为什么?


作者的私心:俞万春他敬佩武松,在《水浒传》中,武松嫉恶如仇,但不滥杀无辜,本身具有侠议精神,杀了不少人,但都是坏人

在水浒中,武松出家六和寺,还被封为清忠祖师,活到八十岁。而在水浒后传中,武松还出任了南宋国师,在残水浒中,武松和鲁智深投奔了种师道。


但是,宋江的结局,就比武松惨多了,作者可以说狠下心来,把宋江的死写得十分凄惨,宋江在逃走的路上,被人抓住,后来被押赴京城,结果被凌迟处死。就连吴用的结局也很悲惨,和宋江一样,在逃跑过程中,被康捷擒获后,结果被押赴京城,被凌迟处死。


俞万春作为《水浒传》书迷非常合格,但他写的《荡寇志》完全颠覆了两百余年以来人们对《水浒传》的认知,遭到无情的鞭达,被批判为格调低俗的反动小说

俞万春作为书迷,看《水浒传》的反复看读,起码不下于两百次,不然他怎么会对梁山好汉的事情了如指掌,并且在了解的基础,干脆自己写了一本跟《水浒传》立场完全对立的一本书。

就因为这个作者俞万春的爸爸是当官的,他在追随父亲镇压民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民间反抗统治阶级的行为非常不满的思想倾向。


他写的《荡寇志》太过火,加上之前的梁山好汉的大碗吃酒,大口吃肉的侠义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道光年间国家动荡,鸦片战争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苦难而使俞万春站在了满清朝廷的立场上,创作了这部著作。


老百姓渴望宋江这样的救星出来,而不是救星被杀了,读者和书迷都不愿意接受《荡寇志》的梁山好汉丑陋的形象。这也是《荡寇志》一出世便遭到严厉抨击的一大原因,接着这本书被批判为格调低俗的反动小说,作者俞万春本人则被划入反动文人之列。


俞万春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施耐庵把盗贼写成英雄好汉这样的曲笔深意破解出来,还梁山好汉一个本来面目。从今天的时代的人们来看,越来越多人觉得水浒传里面的梁山好汉,并非英雄,而是盗贼,学会了用更加辩证思维去看这本书,不知道是不是达到了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


如果是,说明时代进步了。如果不是,说明我们老百姓过得不够好,弱势群体渴望救星的出现。

喜欢的可以关注我哦,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看,持续不断回答。

9

其实,观看了《荡寇志》倒是不感觉反感……

一些”作恶多端”的都被作者“凌迟”……可见作者嫉恶如仇,且骨子里反感“乱臣贼子”!仇恨过罢……对称得上英雄好汉的,都基本网开一面…毕竟,梁山真英雄好汉并不多。

10

《荡寇志》是一个妄人写的妄书,不值得分析。压迫和反抗历来都是对立的两个阶级,水浒至少写出了底层百姓的生活苦处,荡寇志除了卖弄文笔,一无是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