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前半句的意思是年轻人读了水浒就不学好,至于为什么不学好,《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曾解释说水浒“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所以俞万春写此书的中心思想就是“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
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就是针对《水浒传》唱反调的,施耐庵为梁山好汉立了36天罡,72地煞的排位;俞万春就为朝廷立了雷部36将,以及18位散仙。施耐庵标榜梁山都是忠义好汉,俞万春就将一百单八将全部贬成乱臣贼子;施耐庵以朝廷招安正名为结局,俞万春就以各种罪名将梁山贼寇一一正法。
而对《水浒传》动刀的并非俞万春开始,明朝的金圣叹就点评过这部小说,他说《水浒传》的后50回都是罗贯中“横添狗尾”,并不是施耐庵的笔法,所以就给删减后留下70回的版本。原著第七十回最后讲的是“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这里就引出下个章节的内容,即宋公明在忠义堂安排一百单八将的座次,并对众头领提出招安的愿望。
俞万春就是接着水浒传第七十回开始写的《荡寇志》,从形式上,是有前人打的基础,从内容上,将梁山贼寇的招安梦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梁山一百单八将的结局就成了另一个走向。而且由于价值观导向的对立,此书也成为水浒系列中,唯一一部立场相反的作品。它将人们崇敬和喜爱的梁山好汉一个个“正法”。并在抓捕梁山贼寇时,塑造了陈希真、陈丽卿、云龙彪、刘慧娘等智勇双全、全忠全孝的形象,用以表达什么才是忠义。
所以俞万春写《荡寇志》的宗旨为尊王灭寇,那么梁山一百单八将被诋毁就在情理之中。比如梁山头把交椅宋江,在水浒里呼吁招安,为大宋平灭方腊起义,后以“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烈精神,饮毒酒自尽。而《荡寇志》里的宋江成了过街老鼠,四处逃窜之际,被人擒获,送往京城凌迟处死,这种死法也是想说明宋江就是不折不扣的造反头子。
还有很多讽刺的手法终结了梁山首领,如神医安道全,自己是神医,在俞万春笔下却成大病不治,被一个庸医治死了;矮脚虎王英不是好色嘛,色字头上一把刀,在俞万春笔下,他于阵前调戏对方女将陈丽卿,结果被陈丽卿活捉按于马背,这种情况下还动手动脚,结果被陈丽卿双腿夹死了,扈三娘为其报仇不成,也被此女将掐死;小李广花荣不是神射嘛,从来只有他射人,没有人射他,但俞万春笔下,花荣就是被陈丽卿这个一介女流给射死的。
另外,在俞万春笔下,能战上百回合的都是朝廷旧将,而没有官身背景的,基本几个回合就被打死。如浪子燕青,水浒里只是卢俊义的小奴仆,但武艺高超,可在俞万春笔下,仅出战一次,一个回合就被欧阳寿通用鞭打死。像大刀关胜、玉麒麟卢俊义、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双枪将董平、没羽箭张清等朝廷正将出身的人,都能战上几百回合,或者被多人围攻才败阵而亡,这就体现了什么是正牌军,什么是草寇。而且张清不是仍石头厉害嘛,俞万春就写下张清被陶震霆用洋枪打死,更体现了落草为寇是斗不过官府的。
但在整部《荡寇志》中,张清算是结局较为光彩的,他在接替呼延灼守二关时,与对方邓宗弼、辛从忠、张应雷、陶震霆四位大将轮番激斗,且不落下风。最终被洋枪打死,算是保住了“五虎八骠”的面子。除了张清以外,还有三个人死的较为光彩,或者说壮烈,这三个人就是武松、卢俊义、呼延灼。
武松是一个人战闻达、庞毅、唐猛三人,最终力竭不支,坐石气决,死后尚“执棍挺腰,怒目圆睁,踞坐石上,威风凛凛”。卢俊义是在山寨即将被攻克的时候亲守梁山内寨前门,与张伯奋、张仲熊力战到一百三十余合尚不分胜负。也就是这个时候,寨子已被攻破,张叔夜趁机暗箭射中卢俊义左肩,三人合力才捉住他,后押送京城凌迟处死。其实卢俊义的壮烈,也衬托了宋江关键时刻逃跑的龌蹉,一个都头,一个副都头,一个逃跑,一个壮烈守寨,两者比较,就体现了俞万春对宋江的鄙视。
与卢俊义一样壮烈的还有大宋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后——双鞭呼延灼。守二关时,呼延灼危急关头舍身而出,“直杀得天旋地转,海覆江翻,官军被他冲退三百余步”,与邓宗弼、陶震霆、张应雷、辛从忠四人缠斗不分胜负,最后被辛从忠从背后仍一标枪刺穿,惨烈阵亡。上述四人中,卢俊义、张清、呼延灼都有朝廷显赫的背景,所以被刻画出惨烈悲壮的一面,那么武松出身最高只是小都头,为何还能如此与众不同呢?
其实在原著中,俞万春写武松战三将只是一个引子,他想引出来的就是对宋江的鄙视。武松是怎么累死的呢?首先,打虎武松遇到的是打豹唐猛,二人先战140余合,官军杀尽武松步卒后合围上来,武松又在包围圈里与唐猛战了150余合;唐猛已经累的不行了,官军中另一个将领庞毅又跳了进来,与武松再战了100余合,武松此时已经疲倦不支,于是杀开包围圈谈了出去;唐猛就骑着马追,追上之后又跟武松战了100余合,还是不分胜负,这时候庞毅也追了上来,替下唐猛再战40余合,武松彻底坚持不住了,于是又开始逃路。
“不好了,军师叫我严守三城,今已仅存泰安,我看孤城苦守,前后无援,何苦在此束手待毙,我决意弃城而去了。”——《荡寇志第一百二十八回 水攻计朱军师就擒 车轮战武行者力尽》这个时候就发生了转折,本来在攻泰安的闻达突然也赶来,代替唐庞二人缠斗武松,又是50余合的缠斗,武松终于气力耗尽,腿膝酸软已难站立,故而仰天长啸“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好在此时林中突起妖风,尘埃闭天,武松才得以逃脱,避免被斩杀的命运。但即便如此,也因先后缠斗约600合,活活累成虚脱,气绝而终。所以武松之死,与泰安的变化有关,否则没有闻达敢来,武松很可能就逃出生天了。这个泰安的变化指的就是宋江放弃守城,选择了逃跑,俞万春就是要通过武松的壮烈,突出宋头领的假仁义,这与对卢俊义的描写如出一辙,都表达了对宋江的鄙视。
其实这里对武松的描写,与《水浒传》里武行者单臂擒方腊有一样的效果,征方腊里的悲壮场面并不亚于《荡寇志》,若是理解成忠烈报国也可行,若是理解成宋江的决策坑惨了这帮兄弟也可行。只不过俞万春并不愿意用模棱两可的手法,他把对宋江的鄙视全面铺开,这里武松的悲壮并没有抬高梁山“贼寇”的意思,他只是服务于全书的宗旨,从侧面反应宋江假仁假义,坑害兄弟的真实面貌。而作为梁山贼寇的一员,武松即使死的很壮烈,也改变不了乱臣贼子的身份,此处就是行文的手法而已,并不存在所谓的对打虎武松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