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并不像一些人想象中那么完美。

作为一个历史领域的创作者,我经常在评论区下方看见这样一句话:

“我煌煌大明,无汉唐之和亲、两宋之赔款,满清之割地,在我中华历朝历代可谓是最有骨气——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每当我看到这些评论,都想一一加以反驳,只是没有合适的场合。今天我就借着题主这一个问题,来借题发挥一下。

“变相和亲”遭拒——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耻辱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虽然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但是并没有将元朝的政治势力彻底清除,在明朝开国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统治者仍旧以大元为国号,力图恢复他们在中元的统治,并且连接了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随时准备对对庭反扑。明太祖朱元璋出于现实因素的考虑,于洪武二十二年正式向朝鲜政权提出“和亲”,但是这种和亲却一反嫁女之常态,要求娶媳。

明太祖朱元璋在国书中说:我这里有几个孩儿,恁高丽有根脚好人家女孩儿,与将来与我做亲”。通过这一句话,我们能十分清楚地看出朱元璋的意思,那就是:通过让自己的子孙,与朝鲜贵族女子联姻的方式来拉拢朝鲜。当时高丽很重视,派出使者到南京商谈,但很快高丽王朝就被推翻了,第一次和亲计划也随之宣告结束。但朱元璋并不死心,在李氏朝鲜王朝建立后,再次提出与朝鲜和亲的计划,却仍被拒绝。朱元璋一气之下,下诏“罢姻亲之议”。

变相的割地赔款——赐土与赐银

根据我国历史地理学家的考证与测量,明朝国土面积的巅峰值曾经达到一千零七十万平方公里。但这个峰值的维持时间极其短暂,仅仅只有八、九年(永乐中后期到宣德末),而一般情况下,国土面积则维持在350万—770万平方公里之间。表面上来看,明朝从未因战败而被迫向对手遏地赔款,这一点与清朝迥然有别。但是,为了维持和平,他们可以堂而皇之的向北方各游牧民族“赐地”,比如在明宣宗、世宗、穆宗以及张居正当政的初期,都采取过这种方式来怀柔北方游牧民族。虽然没有清王朝的那种割地赤裸,但其实质就是割地赔款,如果拒不承认,和孔乙己有什么两样?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说的永远比唱的好听!

大明王朝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皇帝算起,一直到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十几个皇帝,真正是因为江山社稷而死的寥寥无几,真正守在国门慷慨赴死,也就只有明惠帝朱允炆、崇祯皇帝朱由检两人而已。如果再算上苟延残喘的南明弘光皇帝、永历皇帝等人那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一句就是古往今来最大的笑话!

历史已经成为事实,无论你相信不相信,他就在那里永远不会改变,我们对待历史要客观,不能选择性失明!更不能想当然的,无端的“发明创造”!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我不完全反对粉明朝,粉明朝的,如果粉的是明朝的一些正能量人物,如弘扬一下于谦的浩然正气,戚继光的报国精神,杨涟的铁骨铮铮等,我认为无可厚非。


但是,我极不赞成毫无底线地粉明朝,甚至为了粉明朝不惜自行发明历史。

好了,闲话少说,本文我就罗列几点不良明粉所发明的历史,以及他们的一些雷人观点:

  • 一、明朝的政治氛围很宽松,大臣们连皇帝都敢顶撞

不否认,有少数一些明朝的大臣真的很牛,敢于和皇帝对着干。但如果因此而认为明朝的政治气氛很宽松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那些和皇帝对着干的大臣,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几乎都没啥好下场。

方孝孺顶撞朱棣是什么下场?嘉靖初年的左顺门事件等等,都证明了明朝的政治气氛一点不宽松。敢于和皇帝对着干,那么廷杖、诏狱、荷校等相应的处置手段应有尽有!


  • 二、万历皇帝长年不理政,国家运转如常。

什么时候皇帝殆政还有理了?运转如常?从哪看出运转如常了?说万历殆政国家运转如常的,完全是在罔顾万历殆政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政府官员大面积短缺、财政崩溃、宦官肆虐、边备废弛、党争激烈等等,这就是万历殆政造成的恶果!


  • 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我听了估计得有三百万遍了。天子守国门,我暂时不做评价。我着重讲讲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无非讲的就是崇祯嘛!对于崇祯的上吊殉国,我认为适当地表示点同情即可,实在没什么可大书特书的,更看不出来有什么骨气可言,如果有的话,那也是廉价的骨气。

崇祯,把自己的老婆孩子一锅端,然后自己带这一群小太监四处逃命突围,被守城将士乱箭射回,最终无路可逃,只好跑到煤山上吊。

这有何骨气可言?当然,我们也不必苛责崇祯的逃命行为,毕竟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嘛。崇祯的问题,在于他在位期间,残忍暴戾猜忌狠毒,把原本就站在悬崖边上的大明帝国彻底推向悬崖!


  • 四、魏忠贤支援边镇抗清,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会亡。

魏忠贤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恶贯满盈,祸乱天下的事迹这里就不细表了。即便有些人所鼓吹的魏忠贤把征收来的商税用于支援边镇将士抗清的言论,也纯属毫无依据的一厢情愿!

这里要说的是,魏忠贤从来就没保证过边镇军饷的充足,以天启四年为例,当年仅辽饷便短缺127万两,这叫做充实军饷?

魏忠贤死了也有几百年了,后世又有哪位史家给过他一丁点正面的评价?


小结:历史,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要的就是客观、公正、有依据可寻!

3

意淫爽文,大明朝的祖训是“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最开始是一个在百家讲坛做节目的学者,阎崇年给的评价,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明粉称呼阎崇年为“满遗”,还有明粉在签书会上掌掴阎崇年,

历史没有任何记载这句话,不服的请拿出记载朱元璋的“祖训”,可能在明粉眼里,满遗阎崇年就是明朝的太祖吧

往前数20年,那时候压根没几个明粉,网络上充斥也都是和汉唐有关系的帖子,还有一篇作者笔名为“火焰塔”的《五胡风云录》里的“真. 大汉救星. 石闵”的意淫爽文,作者火焰塔也多次说明,就是自己无聊,写了这么个爽文,和历史没有任何关系,是的,就是爽文,

自从明朝那些事出现后,目不识丁的网络流氓摇身一变,变成了明朝历史学家,

电视剧大明风华出现后,这群目不识丁的网络流氓从“明朝历史学家”变成了明朝历史发明家,言必称,那个不存在历史上的大明祖训“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言必称:汉人的骨气(幸亏那时候没有DNA检测,否则我估计,中国会出现一个百越种建立的朝代)

自我陶醉也是一种疾病

4

明粉发明的历史有哪些?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下我的观点。

首先,什么是粉丝。我查了下百度,粉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说,粉丝是中国的一种食物,是用绿豆、红薯淀粉等做成的丝状食品;第二种说,属于舶来语,英文为fans,指的是崇拜某明星、艺人或者事物的一种群体,多数年轻人,有着时尚流行的心态。

显然这道问题的粉丝属于后者,那么明粉的意思就可以理解成对明朝历史有着深度热爱的人。

再说历史。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最不能改变的就是历史。因为历史是过去式,每个人都是在发生了以后再回过头去看,去解读,所以历史不可能被改变,也不可能被发明。

那么所谓的发明,应该属于一种解读。对于历史我一直持的态度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没有人知道当时的情况,各种蛛丝马迹都是从书本残页中一点一点搜寻出来的,基于现有的认知再凭着喜好得出个人认为合理的答案,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对。

对这些答案我觉得不能叫发明,只能说它们立论有些偏驳或者狭隘。事不辩不明,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存着对历史的敬畏心,然后一点一点去把真相还原。

再多说一句:历史没有对错



▲土木之变,樊忠锤杀王振

基于我上面的观点,我就来妄言的说一说明朝有名的土木之变。

为什么要说这一段呢?因为近来在解读土木之变早已定论的历史中突然有了新观点,那就是文官阴谋论,甚至还有往下引申的说是于谦私通瓦剌,做的一次卖国举动。不仅这样,还隐隐有洗白明英宗跟王振的趋势。

土木之变是历史存在的,文官阴谋论从客观来讲也是因为从一些事实出发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并不存在发明一说,但对于这些结论我并不赞同。

所谓的文官阴谋论主要指文官集团为了压制勋臣武官集团的势力而进行的一次策划行动,甚至不惜用共偕亡的壮烈来对武官集团做一次犁庭扫穴般的打击,最后终于使得朝廷上再没有了能制衡者,也让大明朝彻底失去了平衡之道,但换来的文官集团的指点江山。



当然在这个理论中明英宗跟王振都成了背锅侠。

土木之变是明朝276年国祚中极为著名的一段屈辱史,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明英宗跟王振误国的定论到底是不是历史的谬误?让我们暂时把这个放在一边,先说说文官偕亡这件事。

在所有朝代里明朝是最注重平衡之道的,正是有了这个原因所以明朝才能出现天子二十年不朝,但一切还能相对正常的运转下去的奇迹。

纵观历史,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乱世时武将可撑起天下,治世时文臣必占上风。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当初跟着开国老祖打天下的那帮子人哪个不是功高盖世的,而且因为当时的需要手中都握有重兵,就算没有反心,但一帮子老人真要倚老卖老起来,皇家的后世子孙们还真要忌惮几分。再说大部分情况除了开国皇帝需要马上打天下以外,剩下的基本都是没上过战场的,说不知兵也不过分。所以,武将虽然能掌一国利器,但必须要套上个紧箍咒。

但是不知兵始终是皇帝的一大弱项。针对这一点,历朝历代都会有大批的功勋武将慢慢转变成文臣。这样既能打消皇帝的疑心,又能巩固住自家地位。

这点在《郦生陆贾列传》里面有句很著名的话:‘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就能说明这一点,也能说明历代君王对武将的态度。

所以,文臣集团压制住勋贵武将是必然趋势,即使没有土木之变,这个趋势也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再说,土木之变文官集团同样损失惨重,甚至都不能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来形容了。一仗下来,整个当朝内阁受到严重打击,随军的两个尚书三个侍郎全部殉国。非但如此,还捎带上五十来人副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最后直接导致在朝内阁成员陈循、苗衷、高毂因为声望资历不够而无法掌控时局,最后只能由兵部、吏部以及礼部这三部的部堂参与讨论,事实上最后提出关键建议的于谦,当时只不过是个刚刚晋位上来的兵部尚书,并没有进内阁。

下面请看当时文官集团阵亡名单就能说明问题。

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内阁首辅)、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内阁成员)、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余人。

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这些文臣要不已经位极人臣,要不就有着远大前程,他们能这般舍身只为未来不可知的又或许跟他没什么关系的朝局实在是太高看这些文人风骨跟伟大情操了。

再说当时正值乱时一众文臣虽然拿手的是内斗掣肘,但作为内阁成员应当明白眼下打仗才是当务之急。那么就算文臣集团要打击功勋武将,也不可能在这种敏感的时候,要知道乱世之时武将的生存几率要远远高过文臣。

不过文官阴谋论恰恰来自这个地方,就是武将消亡,而文臣还有一部分活着,而且把持了朝政,还推出了个代宗。




再说这个理由是否正确之前让我们先看一段记载:

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

从引用话里的数字可以表明,土木之变对大明王朝军方造成多么毁灭性打击。而且,单纯看这些数字还没什么,最要紧的是当时大明最精锐、配备先进火器的京师三大营也毁于一旦。这个无疑是很致命性的,即使到了后期重新组建完成也无法达到原先战力,可以说假如文官集团真有私心的话,那真是百死不足赎其罪。

看完上面这些触命惊心的数字,不知您有何感想?要是还觉得没有什么的话,那么就跟我一起看看另一个名单。准确来讲是另一半名单,跟刚才不同的是,这份名单里面只有武将。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

后面自然还有,但已经并不太重要了,因为打头这几个人就已经代表了一切。

好吧,其他的都不说,就只说开头的那位英国公张辅。



张辅乃是张玉的长子。张玉曾追随朱棣,被倚为左右手,后来在东昌之战为救朱棣力竭战死。张玉死后,张辅继承其父职位,继续追随朱棣,转战四方,又在建朝永乐后被封为新城侯。永乐四年以右副将军之职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没错是成国公,这个是世袭,在土木之变的朱勇为朱能之子,曾两败蒙古,终年五十九岁,也算是一代名将)。征战时候朱能在军中病逝,张辅继任为主帅,指挥大军,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后还有三去交趾平乱,史称“凡三擒伪王,威震西南”。不要认为这点功绩就是张辅的全部,他还曾参与过朱棣的三、四、五次北征,平定过朱高煦叛乱,虽然后来被解除兵权,但加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与“三杨”、蹇义、夏元吉等人同心辅政,促成仁宣之治。

这个张辅可以说是标准的功勋了,但早已转成文臣,而且当时年龄已经高达七十五岁,据记载虽然随军出征但未参与军事。可以这么讲,朝中的诸多文臣都能拐外抹角的算是他徒子徒孙,所以不说别人,就说此人,文臣集团就此算计似乎也有些太不讲情分了。

况且文官阴谋论还有个最大说不通的地方就是明英宗的御驾亲征。假如要为了制衡武将,那么文臣集团必定要想尽办法去阻止明英宗随军。一旦事有不偕,以我个人观点是即使有所阴谋,也会即使叫停。无他,忠君二字。

纵观中国历史,皇亲宗室曾经弑君过;外戚权贵曾经弑君过;藩镇武将曾经弑君过;内臣阉宦曾经弑君过......但独独没有科举文臣做出这样的事来。也许,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句话就是老祖宗给文臣专门下的定义。这些文臣可以误国,可以卖国,但基本不会背负上弑君恶名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更何况是明朝的那些清流呢?

说到这里似乎就可以推翻掉文官阴谋论了,那么接下来再说说王振、明英宗朱祁镇跟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的起因首先是因为瓦剌部在统一蒙古以后由于实力增强,开始生出了图谋中原的野心。在英宗正统年间蒙古大军不断扰边,当朝有识之士曾经劝谏过英宗加强对边疆的防护,但在王振的蛊惑下这事没有被英宗放在心上,这促使瓦剌部越发有了觊觎之心。在1449年瓦剌部派使者2000余人诈称3000人向明朝送贡马并邀赏,中间也许是出现了一些技术性原因,反正结果是得罪了王振。王振示意秉公而断,以实到人数赐赏,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这一举动触怒了瓦剌部,也成了土木之变的导火索。

那王振为什么又有怎么大权势呢?王振这个人早年就服侍过朱祁镇,被称为大伴。等朱祁镇继位成了英宗以后,王振作为贴心人一跃而成司礼监掌印太监。但这个时候英宗年纪尚幼,一切都有太皇太后张氏听政。

张氏这人虽然秉政,但不亲自处理国家政务,她把所有权利都交予内阁大臣“三杨”处理,所以王振虽然成为了英宗代言人但完全被节制。这时的王振还算收敛,只是做些上讨好英宗,下培植私党的事。

等到张氏亡故后,压在王振头上的大山瞬间崩塌,而且“三杨”也出现了变故(杨荣病死,杨士奇引咎辞职,杨溥老迈精力达不到),致使王振趁虚而入,开始了专权生涯。

当然这些还是跟英宗纵容是分不开的,这点从英宗总是称王振为先生而不呼其名就可见一斑。

王振专权除了要得到英宗宠信外,还有个重要点就是必须要隔开英宗与外官之间的通讯往来,这样才能达到欺上瞒下,歪曲篡改谕旨的目的。

正是因为这样,瓦剌进犯初期许多军报并没有及时到了英宗眼前。等到英宗知道了,已经是几次大败仗之后的事了。

按说这么大的事应该惊动内阁,然后六部合议,至少也要听听兵部意见,可是早已习惯了私底下把事办了的王振跟英宗并没有这么这么做,而是直接就拿定了御驾亲征的主意。

主意既然定下来,谁劝说也没用,终于在两日后英宗朱祁镇率领一众文臣武将还有数十万兵马匆匆奔赴战场。还没有到大同,粮草开始就跟不上了,再加上天气原因,致使道路难行,军容军纪涣散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

文官阴谋论在这里也是两个论据所在,一是为什么身处朝廷的文官集团没有做好后勤工作;二是随军武将为什么没参与行军军政?

首先当时后勤工作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在很多情况下随军出征,跟粮草有关的车辆、人员几乎要占据整体军队的一半,甚至还多,英宗仓促起兵注定这些调配不足。这样的话,就需要从国内补粮了。当时的北方并不是产粮大地,各种粮食还需要从南方运过来。这种属于有计划运粮,每年都会固定在某段时间内。但战事属于临时情况,需要紧急通知调粮做配合。这么做就更需要时间好让地方筹粮。之前说了英宗亲征属于临时决意,他出兵的时间基本跟内阁行文的时间相同,甚至还要早于行文时间,那么地方配合失力应该也属于合情合理。

至于第二点,不光是武将没有参与军政,就连文臣也没有参与。比方说,兵部、户部两个尚书看情形不好,曾劝英宗回京,但让王振直接扔在外面罚跪。当时不比在京中,英宗肯定是知道这件事,王振之所以还能如此专横,必定是得到了英宗的授意。

顺便再说个别的事,就可见王振被荣宠到什么地步了。说起来还不是王振自己的事。王振有个手底下的亲信太监叫喜宁,在土木之变的两年前曾经想侵占张辅的田产。张辅当然是不答应,两边闹得很不愉快。有一天喜宁的弟弟喜胜带着随身的自净奴(当时有很多由于生活不下去而打算进宫当太监的人,但缺少门路无法进宫,最后被一些权贵收为家奴)去张辅家佃户的家中闹市,致使孕妇身亡,一尸两命。张辅愤而诉状,但结果英宗只是让喜宁花钱赎罪,同时把喜胜家的自净奴发配。这板子已经是落得轻了,但后续事情更让人大跌眼镜。喜宁转过头来又告张辅家也有自净奴,一来二去,本来跟本案没什么关系的张辅家奴也给发配了。你说,还没到王振,只是手底下的一个比较得势的太监就能让英宗拉偏手把个四朝元老欺负成这样,那一帮子武将谁还能得势?

所以,随军只是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属于靠边站的行列。

最后提醒王振,或者说是提醒了英宗的人到底还不是文臣或者武将里面的人物。在行军进入大同以后,得到的消息是瓦剌军已经北撤。英宗跟王振指挥大军继续追击,但有许多大臣(包括文臣还有武将)都觉得事有蹊跷,纷纷劝阻,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王振手下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密报前不久战败真相,这才让王振警醒,于是在次日指挥大军撤出大同。

在进退之间,都说是王振在指挥大军,但我认为英宗既然出征,他的心气肯定很高,一路高歌猛进也许王振能做的了主,但撤兵必须要奏请圣意。换句话来说,要是英宗不同意撤军,王振也做不成这事。那当时怎么说服的英宗,亦或者英宗怎么改变的主意,现在仍不可考。



接下来就是明军撤军的迷之路线了。现在众做周知的是明军取道紫荆关退兵,但走了40多里后突然改道宣府。长久以来迷之路线被理解成是因为王振害怕家乡的庄稼被踩踏,因而改道。这理由......倒也是这么一说,因为许多在外面横行的大人物一旦回到家里都会有所收敛,生怕被自家人戳脊梁骨。可是,依照王振的种种过往,似乎有点说不通。

把王振的私心先放下不说,再回头看看二者的撤军路线。两条路线经过现代研究发现,从紫荆关撤兵应该是条比较好走,而且比较近的路线,但这条路线会经过平原,虽然路好走,但更适合瓦剌的骑兵突袭。而且,由于明军辎重等方面不能舍弃,所以也容易让瓦剌从后追上。再有,明朝九边之地虽然有七成是在正统年里逐渐修葺完善的,但到了土木之变这个时候基本已经只有两个地方可用,把它们比作四处漏水的筛子也不过分。


▲九边示意图,其中★为九边

但走宣府却是另外一个意思。宣府沿途还有数个强有力的防守据点,这样就能快速阻击来敌,从而保证英宗的安全撤退。也许是英宗跟王振突然醒悟了吧,又也许是因为撤军使得这对儿能听进去一些劝谏,总之迷之路线走出来了。

曾经有大同参将郭登及大学士曹鼐等劝谏不应再突然改道,而是继续走紫荆关。这个跟刚才的分析并不冲突。因为首先,军令最怕朝令夕改,数十万人一旦进入操作流程光惯性就停不下来;再有既然已经选择走紫荆关了,那就要继续走下去,因为兵贵神速,强行改道必将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从而加大危险性。

但最后还是选择改了路线,结果是在8月10日才算退到宣府(大约从8月2日退的兵)。最终果然让瓦剌追上,只能靠断尾脱身。

再往下又是要批判王振为等两千车辎重而不进怀来,一直被瓦剌合围,这才退入土木堡。但这个也有点说不通。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假如你我是在舍了数万条人命才能得以苟延残喘,这个时候还会想起什么辎重?保命要紧吧,毕竟有命才有一切。

好了,这个猜测在史书中并没有被提及(至少在我看过的书里面没有),所以也是猜测,但不管怎么样得到的结论都是王振误国,英宗一手葬送了数十万大明将士。

当然在土木之变里面需要论证的事还有很多,比方英宗为什么会主张出战,还一意孤行的御驾亲征;再有为什么总是针对文官集团;为什么还要再复辟后压制文臣集团不再攻讦王振......等等都不重要了。

因为重要的事已经说完了——文官集团阴谋论并不能成立,而且王振跟英宗纯粹是让历史染黑也不能成立。

由于是答题,所以没有过多斟酌,基本属于想到哪就写到哪,要是您觉得有些凌乱,还请原谅。

雅贼文抄,妄言之。

5

挺多的。

1,明朝火器世界第一

看过火器发展史就不会这么说了,欧洲火器像做了火箭似的,明朝那个,就守着前期的火器,还有偶尔仿制外来火器而已。

找到一两本明代孤本里的概念武器猜想,就敢说明朝有些有那,什么燧发枪、机关枪都敢说。

2,明朝内阁=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内阁

这个最常见了,解释了很多次都没用,每次都见有人说,也不知道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还有说成欧洲内阁是借鉴明朝内阁建立的。

3,欧美借鉴明朝法律,欧美民主的源头

真的见有明粉说过,至于所谓的证据,是不知道哪本“史书”里的所有人平等的说辞。

4,明朝农民过得最好,税收最低

理由是朱元璋杀贪官,但是说道具体政策,只知道三十税一,但是这个是商业税。而且还不知道实际税和名义税的差别,也不知道附加税,就敢说明朝税收低。

5,明朝领土有1000+万平方公里

反正比清朝、元朝牛逼就是了。有甚者甚至说得比蒙古帝国还牛逼,整个明朝的领土比亚欧大陆还大……

6,明朝高层好西学,甚至以学西方知识为荣

也不知道他哪来的证据,说得好像明朝高层都开眼看世界似的。

7,不割地

当时有位大哥是这么说的,自愿放弃不算割地,丢掉贫苦地区也不算割地。

8,明朝高薪养廉

上图吧。

【……有待补充……

若是图片侵权了,请联系删除。】

6

明朝之所以在如今的争议这么大,那就是黑的太狠,夸的又没边造成的。

其实明朝要从多方面说起。

明朝是一个很有骨气的朝代,连汉唐都自愧不如,这是极大的优点。话又说回来,明朝老百姓的日子可并不好过,连盛世的时候,老百姓也勉强。

大明朝的祖训是“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所以明朝被誉为“最有骨气的王朝”大家觉得明朝真的是做到了吗?

明朝的对外战争和开边的残忍程度,算是中国历史中数一数二的,尤其是对于“汉本位”来说,这算是一个骄傲的事情。远的不说,就说五征蒙古,差点把蒙古同胞给打没了。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人干过不少那种事。对于一些好战的人来说,这段一直都是脍炙人口,让人时常挂在嘴边说的事情。

其实一个朝代的好坏现在也只能通过资料和史书来证明,毕竟大家谁也没接触到,谁也拿不准,有人说明朝是好的朝代,可是为什么明朝会灭亡呢?有人又说清朝是最好的朝代,可是为什么又被民国取而代之呢?所以,事情也别偏激,靠着自己的理解去了解开发,并不是靠别人的带节奏,历史本来就是胜利者的自传而已,当时的历史真相,谁能百分百的说出真相。

7

明朝可没让日本欺负;

明朝皇帝可没得罪了洋人丢下老百姓自己开溜;

明朝是宁舍家奴,不于外邦;

明朝攒书,没有毁书;

明朝皇帝后人没投诚日本人;

明朝外战不但揍日本人,还让如日中天的荷兰丢脸。

最后,明朝引入了地瓜……

明朝可没有“发明”别的朝代的历史,而清朝的《明史》公认为是被严重篡改,你还有脸这样提问,真不要脸。

8

没有清朝,中国世界第一,整个宇宙都是明朝的。

这可能是成语“明吹青史”的来历吧,

看清了,不是“名垂青史”啊!!

9

中国的网络键盘侠应该是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网民群体,各种匪夷所思颠倒黑白的历史,理论,观点被创造出来,倒如非常著名的国立中央47年亚洲排名第一,可普林斯顿大学表示真没搞过这个排行榜,并且第一份世界大学排行榜在90年代末才出现。其中明粉是最具战斗力的,具体创造出哪些历史呢?

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据说是明朝的祖训,可明朝能够被称为祖训的只有朱元璋的遗言,其时首都在南京,守国门显然不成立。朱棣迁都北京也不是为了守国门,而是为了更方便征伐蒙古来掩饰其得位的不正当性,并避开南方文官势力。

二,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真是不知道现实中得有多屌丝多太监,才能为了其太监祖宗招摇撞魂。历史上正是由于主政的魏忠贤赈灾不力,在其倒台当年,一代闯王高仰祥起兵造反,直至二代闯王李自成灭掉明朝为止,魏忠贤和崇祯明朝灭亡的直接责任人。

三,两个半圣人,王阳明的心学被推上神坛。实际上心学早已式微,由于日本人的推崇,曾在日本留学的蒋介石对这个历史老乡极感兴趣,最终为近代中国人所熟知,王阳明不要说儒家四圣,其地位与二程,朱熹,张载等人也相去甚远。一个理字一个心字,高下立判,一个讲理一个讲心嘛。

四,明亡于东林党,东林党表示真背不起这个黑锅,从崇祯即位到明朝灭亡,东林党的影响仅局限于苏杭之间,从未掌握一丁点的权力,如何影响大局?

10

对历史真像,谁能知道?史书都被清朝按照统治者的意志编改,讨论哪朝粉就更显得无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