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博士论文就是研究阳明心学的。下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将阳明心学归于唯心主义的做法。这种做法真的理解阳明心学了吗?阳明心学也如它说言,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孤立、静止的哲学吗?事实上,这是不妥当的说法。原因如下:
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阵营来看,它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出来,将哲学阵营分为唯心与唯物两大类。唯心主义是主观的,以我为中心,强调意识是第一性。如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陆王“心即理”等命题。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第一性,认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论、列宁物质概念等。但,一般的老师所教导学生如何区分唯心与唯物,仅抓住字眼,如“心”、“我”等。一旦碰到一样的一眼,便可判断为唯心主义。否则,便是唯物主义。这是高中应试教育的结果。若我们进一步研究,便可以发现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也只是一知半解,那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哲学?王阳明心学是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呢?
我个人认为,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主义哲学。如果简单把阳明心学归结为唯心主义哲学,而且相对于唯物的唯心主义哲学,它又是错误的,那么,阳明心学便是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那为何习总书记谈国学复兴时,又强调阳明学的现代价值与作用呢?那阳明学为啥还有这么多人研究、推崇呢?因此,不能简单把阳明学归于唯心主义,而是要正确的从阳明文献资料出来,通过解读来给阳明心学下定论。
第二,从吴光等人编撰的《王阳明全集》(若需要电子版,请私信我),收录了阳明一生的语录、书信、上疏、文录、诗、序、墓志铭等等。我通过翻阅《全集》发现,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就两字“良知”。良知本具,人人都有,到为啥有的就没有“良知”呢?例如有的人干了缺德的事被人骂没有“良心”,其实就是说他没有“良知”。阳明不是说人人都具有良知吗?那这个人为什么没有呢?
那是因为,这个人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所以才干出这么缺德的事。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本来的“良知”呈现呢?阳明的答案是:致良知。也即扩充人人本具的“良知”,涵养心性。也就是说人在事上磨,多行善事,诸恶莫作。只有这样才能把善良之良知呈现。
如此看来,阳明心学“致良知”也是唯心主义?显示不是,因为它强调实践。而这种实践与马克思所讲实践不一样,因而不能将它归结为唯物主义。所以,要结合阳明具体的文本信息,来解读阳明心学不能用固定思维,固定框架,生搬硬套。这样只会形成教条主义。
第三,从阳明南镇看花具体讨论来看。有一天,阳明的朋友指着岩中花树问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阳明朋友在质疑阳明的“心即理”,说心外之物跟你的内心没有半毛钱关系,怎么万物之理在于你心呢?他打比方说,山中的花树无论花开花落,跟你的心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不是你心想它开就开,想它落就落,而它本身就是开落之理,不受你心的控制。阳明反驳道,你没有看此花时,它与你一同都是静寂的。当你看它时,它的颜色才鲜艳起来。什么意思呢?阳明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你内心赋予它的,若你心不在,这个世界也就没有意义。也正如花美丽的绽放,也只有人来观赏了它才有价值。否则,就是孤芳自赏。这里阳明所要强调的世间事事物物的意义都是由人心赋予的,也就是事物存在之理在于人的内心,故“心即理”。
但要注意的是,“心即理”不是绝对之心发生作用,也是想当然,想什么是什么,完全由人心控制一切,这会导致唯心主义,也会导致自我中心主义,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心即理”不是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如阳明南镇观花中,并没有否定花不存在,而是将花与人联系起来,沟通起来。这也是古人所言“天人合一”。人与物所产生的这个理便是心,而心中之理又与事物之理相印证,故“心即理”
总之,用固定哲学框架去评断阳明心学,有失阳明心学的底色,容易陷入阳明心学认知误区。这也是学界一直有学者呼吁用中国哲学思想解读阳明心学,而不是用西方哲学那套唯物与唯心二分框架来解读阳明,这样只会让阳明心学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