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实则是一门自然科学。心理学涵盖的真正要素和约束力,并非一眼就能着穿东西。人是最会伪装的动物,有真相与假相之别。所以看人应该有分外在与内在!
心理学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哪个对?
如果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两个都不对。因为,提问者的核心不是"“近因”和“首因”哪个更靠谱,或者是哪个更准确?而是问“哪个对?”试问:只接触过一两次的人,你能够判断出他是什么品质的人吗?那么复杂的人性问题,仅仅凭着简单的几次接触就可以下结论吗?
我希望大家不要将心理学妖魔化,也不要将其玄学化。心理学就是一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来干预或帮助化解心理危机的学科。在心理学领域中,不乏大师级人物以及心理推理的高手。但是,如果将其功利化和庸俗化,那就是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亵渎”。我们应该尊重心理学,运用心理学来为人类服务。
现在,我们来说说本题。
首先,我们看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近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的最近一次接触后留下的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的最初印象,即第一印象。
其次,这两个印象都有缺陷或者存在偏差的地方。比如在相亲的过程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接触,这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了解到其本质的。就是这样,不是还是有人依然说自己当初“瞎了眼”吗?出卖你的往往是你最信任的朋友,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再次,如果仅凭一两次的接触就草率下结论,那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为,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表现。而有的人则更善于伪装自己。不是在有的领导做检讨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吗?“都怪我用人失察”。一个领导,竟然对自己的下属“失察”。这是怎样的沉痛教训啊?
所以,我认为“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都不对。
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两个效应呢?最好是作为一种心理测试,自己去体验一下吧,不要作为一种经验大肆推广。不是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如果你讲自己的偶然的几次判断作为经验来渲染和宣传,但其中若有失误了该怎么解释,如果是仅仅一次失误就已经酿成了重大事故、造成了巨大损失,你该如何向大家交代呢?
因为,你是你,他是他。你可能不会变,但你怎么保证他不会变呢?还记得那句著名的经典语言吗?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我们还可以继续探讨和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
两个都对,但是两种效应产生的条件和起作用的阶段是不同的。
一次性接触和短期内,首因效应起主导作用
【首因效应】,其实就是第一印象。如果人与人的接触是一次性的,在短期内首因效应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相亲、面试、初次见面的朋友的朋友、刚被分到一个宿舍的大学同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有更多渠道和手段去了解对方更多的东西,因此第一印象中的穿着、谈吐、显性习惯等,就成了我们判断对方的标准。但是这种判断是非常短期的,会随着后期接触的增多和深入而改变,逐渐转向【近因效应】。
多次和长期接触时,近因效应起主导作用
【近因效应】指的是在长期和频繁接触中,对方留给你的最后印象起主要作用。
生活中近因效应的例子非常多。比如朋友的朋友,初次见面你可能觉得这个人很冷淡和高傲,可是一起玩了几次熟稔之后,发现其实TA只是不善于和陌生人打交道,而在熟人面前TA其实是个逗比。
同样在职场上,近因效应的作用也非常大。比如面试的时候你的形象并没有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但是幸运入职了。此后你的工作与情商都非常出色,一样可以扭转最初的不利印象,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
近因效应更值得我们重视和警惕
无论在职场上,还是在感情生活中,其实一旦开始多次的接触,近因效应就会无时无刻不发挥作用,但是很多人却容易忽视这一点,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陷在过去的回忆里」。
一对恋人彻底分手了,经常有一方一时半会走不出来,不断回想曾经的甜蜜时光。可是近因效应在此时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对方心里想的,更多的确实你最近的无理取闹、你们最近的一次吵架、彼此最近的一次互相失望。
同样,在职场上也有不少这样的人,被公司裁员了,还非常不理解、不甘心,觉得自己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有的人因此怨恨原来的公司,有的人对原来的公司依依不舍。可真相是,公司的决策层不会记得你以前做过什么事情,他们只会记得,你近半年业绩很差、你最近总是倚老卖老、你最近几乎没有冲劲了!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作为一种心理认知,几乎不可避免会产生。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它们的存在,以及当它们影响我们的时候保持警觉。第一印象并不可靠;最后的印象也不会最终不变。
人本身就是多面的、变化的、复合的;人与人的接触不是简单的螺丝对螺母,而是两个复杂表面的不断磨合。
都对,如果谁要是因为相信首因效应而不持续表现,或是相反开始马虎后来认真都是要坏事的
【近因——首因——都是有“无明”生出来的,——“业因”——果报,把无明断掉了,什么“因”也就不种了!《无因——无业——无烦恼》做什么事,“来了应,去了空”——逍遥自在】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