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宋太祖赵匡胤可谓是权力和平过渡的万世楷模。“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流血而“兴王易姓”,建立了大宋王朝;又“杯酒释兵权”,不流血而集中了权力,避免了分裂。想起来,这要比靠战争取得政权,靠杀戮巩固政权的皇帝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因此,赵匡胤是封建帝王中的上上之材,现实中,如果能在不动声色中就大功告成,也是上材。如果选用人材,此类人绝对是上上之选。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相比那些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开国之君,赵匡胤的江山得来之易,事后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

赵匡胤原是周世宗柴荣的殿前都点检,执掌精锐的禁军。柴荣死后,继位的幼主宗训不能服众。因为赵匡胤凭战功从士兵升到统帅,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于是他的老部下密谋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为帝,取周而代之。

这些老部下都是当时的禁军高级将领,有慕容延钊、韩令坤、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他们有的是赵匡胤的亲信,有的是赵匡胤的结拜弟兄,有的是直接参加陈桥拥立的功臣。

在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十分忐忑,因为皇帝当得太容易,他自然就担心手下这些人会不会再演一出“黄袍加身”的兵变,到那时,自己的命运恐怕不如幼主,所以赵匡胤心里一直也没底

为了巩固皇权统治,于是赵匡胤很高明地玩了一出‘’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这一天晚朝时,赵匡胤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突然屏退侍从。长叹了一声,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当不成皇帝的,你们的功劳,我是报答不尽的呀?但是啊,做皇帝太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是整宿整宿的睡不上一个安稳觉!”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此时感到自己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路。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 于是在第二天,支持赵匡胤政变的将领,纷纷上奏章,说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军职,自动地交出了手中的兵权。赵匡胤自然一一准许,让他们改任闲官,优厚的俸禄一钱不少,还赏赐众多金银,有的还与皇室结了姻亲。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完美解决兵权的威胁,原因有二。

一丶有备而为。赵匡胤当时牢牢掌控着禁军。着力培养的年青亲信能及时顶上去,所以在他们交出兵权后,丝毫没有产生影响。

二、格局不同。赵匡胤是军人世家出身,用现在话的说,人家是北京部队大院里的孩子,见过世面。比那些出身于底层的皇帝,在对待功臣的手段上明显有别。杀功臣,几乎是每个开国皇帝难以克服的瓶颈,而且不只是杀一人,常常是斩草除根,株连几族。相比‘’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确比许多帝王伟大的超常。其实,手段无非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一种变相存在。赵匡胤伟大在没有把事情做绝,而是为了更好的收买人心。皇位刚坐稳,就想打发走那些为自己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这未免太让将士寒心了吧。所以在事发之后,好多年这些将士们仍然对他感恩戴德,实在是让人感慨……

3

谢邀!这是赵匡胤的高明之举,从而也赢得千古流芳,他采取的恩威并施不杀功臣士族才子,而是不让带兵结为儿女姻亲,给于厚禄养怡天年,免除了五代拥兵作乱的历史,但也有癖病使宋朝积贫积弱没能一统天下很是遗憾,但杯酒释兵权却是其它皇帝应该学习的;拙见。

4

感谢邀请!

赵匡胤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戏剧家。他既能编导,又可当主演。”黄袍加身“是他的得意之作,没费一兵一卒就以大宋取代了后周。“杯酒释兵权”是他自导自演的又一杰作。之所以没有演变成流血事件,是因为他有充足的准备,经过深思熟虑来完成的。

宋太祖皇帝宝座还没坐热,就在建隆元年发生了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李重进叛乱。虽然没多久就平定了,可是联系起自己皇权夺取的过程觉得可怕。于是找来丞相赵普,问其如何是好,怎样稳定局势?赵普只告诉他三个字“削兵权”。这样宋太祖就又自导自演了一出戏“杯酒释兵权”。

一天晚朝宋太祖把石守信等一些重要武将留下喝酒,席间他打发了侍从。说道:“我若不依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今天的,我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劳,然而天子太过艰难,我整夜不敢安枕而卧。”石守信惊问其故。宋太祖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宝座谁不想要?”

石守信等听了面面相觑,都知道这话里有话。便扣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敢有二心?”太祖说:“你们虽无二心,然而你们的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到时候恐怕就身不如己了?”

这些将领立刻汗出,深知自己受到猜忌了。弄不好,头颅不保!于是哭求指引明路。

太祖说:“人生苦短,何不多聚金钱,购置良田美宅,买些歌姬,饮酒相欢,以终天年。”

大家明白了,官家他首肯我们的功劳,只要不威胁他的宝座,我们干什么都行。第二天纷纷递交辞呈,宋太祖高兴地一一批准,并给与大量赏赐。这些将领带着原工资,到地方做有名无实的官儿去了。

这杯酒释兵权只所以没有演变成流血事件,是因为赵匡胤的手法高超。他首先笼络大家,开口先说我有今天全靠你们,你们的功绩我时刻不忘。又让大家买房买地买美女,暗示钱不是问题。大家了解了太祖的意图,又都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何不手捧黄金白银保全自己呢?

就这样顺理成章,避免了流血。以温文尔雅的方式达到了别人用刀枪剑戟、流血牺牲才能获取的结果!

5

宋太祖赵匡胤夺周建宋之后,既没有杀掉柴氏皇族,也没有滥杀帮助他上位的功臣,并且还给后世子孙定下规矩:不可妄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为什么赵匡胤会这样做?其实这完全是受形势所迫,使其为了赵宋江山长久不得不做的选择!

自大唐王朝瓦解以后,华夏大地便陷于长达53年的五代乱世。在这几十年间武将拥兵自重,各路军阀割据称雄。不仅造成了兵连祸结百姓遭殃的局面,而且朝代更迭迅速,换个皇帝比换件衣服还容易,几乎没有哪个割据政权能够长久!

(唐朝疆域图)

自古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物极必返是自然规律。由于赵匡胤察觉到,五代的混乱不堪与政权不得长久,就是由于建立政权的军阀,都是一些只相信唯有依赖武力才可以夺天下,迷信唯有依靠高压和杀戮才能治天下的家伙们,只知“立威”不知“树德”,造成他们一旦失去对军队和部将的控制力,就难免被军队推翻身死国灭的下场!

赵匡胤也是依靠武力夺权的,他最担心赵宋王朝重蹈前代的覆辙!为此就必须一改五代时“武力至上”的规律,反其道而行之。

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以求长治久安。通过“树德”笼络人心;通过削弱禁军将领的兵权,消除武将作乱的隐患;通过“集天下精兵于京师”的办法,达到“强干弱枝”避免地方势力坐大之目的;通过拔高士大夫和读书人的地位,引导臣民偃武修文,借以削弱唐未以来,充斥在社会上的迷信武力的氛围!

所以,赵匡胤才会使出了包括“杯酒释兵权”在内的“温水煮青蛙”式的手段。他赐予了功臣大量财富,和显赫的名位(只是虚衔没有实际权力),使其得以安享富贵!对赵匡胤而言,只要不让功臣们掌握实权,就达了稳定政权的目标!

而对于这些功臣而言,当然也深知“可以共患难,难以同富贵”的历史教训!历史上那些一旦坐上了皇位,便过河拆桥、屠杀功臣的君主还少吗?因此只有接受宋太祖的安排,他们才能保住脑袋“光荣退休”!

综上所述:赵匡胤为“树德”笼络人心,确保赵宋王朝的稳定,并不想杀功臣!而这些功臣也都识大体、知进退,他们甘愿放弃兵权做“富贵闲人”,所以才能保全性命安享富贵!

6

大火烧冰窖,该着!

7

做一个简单的历史小科普,在中国历史上屠戮功臣并不是常态,尤其是宋朝之前的历史,杀戮功臣的事迹很少见,相反封赏功臣才是一个王朝在开国之后才会做的事情,而且这种封赏是非常雄厚的,功臣可以参与朝政,他们子孙可以世袭爵位。

而宋太祖赵匡胤优待功臣只是延续汉代以来的政策和习惯,所以杯酒释兵权只是当时的历史常态。但是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可以参与朝政的特权,实际上比照汉唐,宋太祖不见得对于功臣有多好,反而才是卸磨杀驴的典型。

汉初杀死功臣的谎言:汉高祖是否屠戮功臣?

以读者最为熟悉的汉高祖刘邦为例子,按照《史记》的记载,刘邦杀死的两个大功臣分别是韩信和彭越,除此之外刘邦几乎没有杀死其他任何功臣。忠实追随刘邦的老部下像是萧何、张良、周勃、樊哙、曹参、夏侯婴等人都没有被杀,反而都是善终,而且给予封侯的奖赏。

大家不要小看汉代的侯爵,汉代实行的是军功爵制,所谓军功爵制指的是汉代的爵位分为二十等级: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萧何这些人受封的爵位是彻侯,属于二十等爵制中的最高爵位。而且彻侯是拥有自己的领地和臣子,他的领地称作侯国,他的臣子是家臣。刘邦在汉初一共封赏137名功臣,这些功臣都是子孙相传爵位和领地,直到汉武帝时期发动“酌金夺爵”事件,这些汉初彻侯家族才彻底消亡。

此外韩信和彭越在当时属于异姓诸侯王,对于刘邦的威胁十分大,而且他俩不属于刘邦的功臣集团成员。因为楚汉战争其实是以汉王刘邦为首得诸侯国同西楚霸王项羽为首得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一直是汉王,只是反楚联军的盟主。

韩信此人担任过刘邦的丞相和大将军,但是在韩信攻取齐国之后,他要求刘邦封他为诸侯,于是韩信成为齐王,脱离刘邦的汉王国。彭越作为秦末草寇的一员,一直有着自己的势力和地盘,和刘邦接触很少,只是彭越在反对项羽这一方面和刘邦利益一致,所以两人结成同盟反楚。

所以韩信和彭越的地位和刘邦是平级,只是刘邦是盟主,他们共同为打败项羽效力而已,所以在天下平定后,刘邦感觉两人的威胁比较大,于是彭越被流放,韩信被扣押在长安。最后两人都被吕后诬告造反所杀。至于英布也是异姓诸侯王,他是造反身亡。

所以很多人说汉高祖屠戮功臣是是不对的说法。因为刘邦的老部下并未被杀,刘邦所杀也只是异姓诸侯韩信和彭越,英布则是造反而死。

魏晋到宋朝之间优待功臣的政策

在汉朝灭亡之后,曹魏和西晋相继建立,在这个时候,皇帝对于功臣一直延续汉代以来封侯并且绵延子孙的奖赏。

曹魏延续汉代的二十等爵制,只不过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彻侯改为列侯。曹魏的功臣比如夏侯氏,五子良将、开国文臣都是有封列侯,拥有食邑,而且爵位和食邑可以传给子孙,翻阅《三国志》这记载十分多,主要举例五子良将:

  • 张辽,封爵列侯,爵号晋阳爵,子张虎,孙张统继承爵位。
  • 乐进,封爵列侯,爵号广昌亭侯,子乐綝、乐肇继承爵位。
  • 于禁,封爵列侯,爵号益寿亭侯,子乐圭继承爵位。
  • 张郃,封爵列侯,爵号鄚侯,子张雄继承爵位。
  • 徐晃,封爵列侯,爵号阳平侯,子徐霸继承爵位。

在西晋建立之后,在二十等爵制上面增加五等爵制,也就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爵位,把曹魏和西晋的功臣通通封赏,也就是功臣的地位得到了西晋政府的承认,一直延续到东晋灭亡,而西晋的制度被南朝继承,宋齐梁陈四朝都是如此,除了为了皇位内斗的大肆屠杀,总体而言功臣还是受到优待。

而北方的制度在起初是比较混乱,从北魏到隋朝也没有大肆屠戮功臣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在唐朝建立之后,也未曾发生皇帝有意屠戮功臣的现象,反而是依照惯例封爵赏赐,可以封妻荫子,所以唐朝的功臣都比较舒服,他们的影响力直到武则天时代因为血腥屠戮而消亡殆尽。

从汉代到唐代这种优待功臣的制度势必会影响到宋代人的思维方式,毕竟前朝的兴亡可以成为宋代人的借鉴。

宋太祖是否优待功臣?

人们津津乐道“杯酒释兵权”的是赵匡胤赐给功臣土地和富贵以此让他们放弃兵权,从道理上看,这是不流血的革命,兵不血刃的收取了兵权。在实际上这是一次交换,皇帝赵匡胤强迫武将用生命换取富贵,在性命威胁下,这些武将不得不屈服让出自己的权利,这其实才是杯酒释兵权的本质。

杯酒释兵权事件和汉唐时代既给予功臣子孙相袭的富贵,有给予功臣相应的权力来比,明显在道德上落后很多,这使得宋朝在立国之初就没有形成一个功臣集团与皇帝分享权力,而武将们只能和皇室联姻得以保全富贵。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把自己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嫁给石守信之子,女儿昭庆公主嫁给王审琦之子,以此消除武将的恐惧心理,最终成功安抚了武将,使之抛弃权力,安心成为一个富贵翁。不过宋太祖的这种猜忌心理却被宋朝之后的皇帝所铭记于心,到了明清两代杀死功臣变成了社会的常态。

8

我有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推测:赵匡胤不是不想杀有威胁的部将,而是不敢杀。为何如此?且听如下分解:


一、宋太祖“黄袍加身”是五代十国军阀政治的典型表现


中国历史上赵匡胤“黄袍加身”而称帝是绝无仅有的个例,这种形式无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当时赵匡胤称帝有以下几个因素:

1.门阀世家倾倒,正统道统传承断绝,军阀政治兴起


中国门阀世家自汉到唐末,兴盛了几百年。这几百年之间,门阀世家掌握着中国政治体系的解释权,他们拥有古典知识理论体系的垄断地位。在此期间,无论谁当皇帝,都要有门阀世家的支持才能玩得下去。如,曹魏得颍川士族、清河士族、弘农士族等。

但门阀世家在唐末五代十国被以藩镇为主体的军阀政治所取代。彼时,世家门阀经过唐代科举体制下,寒族崛起和皇帝刻意的打压,已经失去了领导地位。全社会也失去了发出正统传承体系的倡导。所以,谁当皇帝只看实力,不论出身。

2.赵匡胤军人出身,深受部将拥戴;彼时后周新主年幼,军阀政治得以取而代之


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郭威,开始带兵打仗。在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赵匡胤表现十分突出,他横击北汉,讨伐南唐,屡立战功,逐渐成为后周禁军核心将领。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前,封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成为禁军最高统帅。随后,趁着后周新主年幼,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部将拥戴称帝,取后周而代之。


赵匡胤掌管后周殿前禁军,拱卫京畿皇宫。而他的部众士兵,居然对皇室没有丝毫忠心,而只认自己的首领,在“陈桥”拥戴赵匡胤为帝。这是极其典型的军阀政治表现:兵只认将,而不认皇室。兵只忠心于将,而不忠心于皇室。

赵匡胤当然知道自己江山是怎么得来的。于是,在宋一统全国之后,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显现了:赵家已经是皇室了,那昔日的部将中,有没有第二个“赵匡胤”呢?

二、妥协和无奈之下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为了解决可能存在的第二个“赵匡胤”,做了名震历史的“杯酒释兵权”。后世人,通常解释是赵匡胤比较仁义,但我不这么认为。从后面大宋的表现看,“杯酒释兵权”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感:


1.剪除有威胁的部将,非不想,实乃不能


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他们绝非是通常意义上的人类,而是人格被异化的人类。在他们心中,帝国的传承永远是第一位。在整个问题面前,昔日一起定江山的战友兄弟,都可以牺牲。汉、明莫不如此。唐是因为皇室的战友是门阀世家,杀不动。

所以,我不认为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是因为他仁义。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如果杀了他的部将,很有可能“部将的部将”会哗变。因为,那时候,士兵是不认皇帝,只认将领的。

2.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只有赵光义才能弹压他的部将军阀


赵匡胤自己身为军阀,代表的是军人利益。现在要进行“家天下”传承,如何压住自己手下将领是关键。如果立自己威望不高的儿子,压不住那些将领不说,更有可能将领的部下要开始蠢蠢欲动立第二个赵匡胤”了。此时,要保持赵家天下传承,就必须找一个手下将领认可的赵家人。

于是“金匮之盟”就诞生了,当然有人质疑它的真实性,但我个人认为它存在合理性。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这意思是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宋太宗),赵光义接着传位赵廷美(太祖、太宗之弟),赵廷美接着传位赵德昭(太祖之子)。赵光义、赵廷美是直接参与过赵匡胤兵变、起事、进而称帝的全过程的。他俩在北宋军阀中有很深厚的背景,能压得住那些军阀,进而确保赵家江山。


实际上,赵匡胤在位时,赵光义就是开封府尹,拱卫京畿,按照之前赵匡胤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的配置。赵光义就是太子的配置。而之后,赵光义继承皇位,赵廷美继任开封府尹,这依然是当太子在培养。

但赵光义显然不乐意这种约定。于是自己当皇帝期间,开始重文抑武、重建典制,经过20多年的经营,终于实现了“父死子继”,结束了军阀政治。


结语:在军阀政治下,赵匡胤不敢贸然擅杀部将,只能以怀柔政策徐徐图之,不仅如此,为保全赵宋天下,弹压部将,不得不传位兄弟。

9

公元961年7月,也就是大宋刚刚建立的次年,皇帝赵匡胤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不仅震惊全国,而且永载史册,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杯酒释兵权”。

一、动荡时期,一臣多主。五代十国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识时务者为俊杰,一臣侍奉多朝天子已是常有之事。此等臣子首推冯道,历经四朝十帝,今人惊叹成为“官场不倒翁”。宋代欧阳修称其为“无廉耻者”,司马光说其为“奸臣之尤”。若是在职场,冯道定是八面玲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职场老司机。赵匡胤的班底来自北周,一帮老臣可以作为北周的臣子,也可以作为大宋臣子,况且赵匡胤也答应了让大家安守晚年。

二、潸然泪下,打感情牌。赵匡胤当日召来众臣子喝酒,席间突然感伤,情到深处潸然泪下。众臣急切问,官家黄袍加身,应是春风得意,怎生悲戚之情。赵匡胤说,因为有你们的拥护,才有我的今日,但也是因为你们在左右,我终日难以入眠,诚惶诚恐。众臣请罪,赵匡胤又说朕是宽厚仁慈之人,只要大家交出兵权,驻守藩镇,金钱美女,田产美酒,享之不尽。赵匡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有荣华富贵赏赐,众臣断断是没有兵戈相见的理由。

三、相中时机,羽翼未丰。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被推上高位,君临天下,何等威风。杯酒释兵权的时机选在立国之后不久,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虽掌有兵权,但羽翼未丰,还没有功高盖主,也没有直接威胁到赵匡胤的生命安全。赵匡胤也没有必要置众臣于死地。众臣以兵权换富贵,恩荫子孙。这是双方利益权衡后的双赢结局,谁也不亏。既顾及颜面,又保大宋数十年安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0

戏法人人会变 ,巧妙各有不同。变的笨拙,变砸了被人骂骗子,奸佞小人。变好了,变出精彩被人颂为魔术师。

赵匡胤是个手段高明的人,是个大魔术师,他兵不血刃发起的陈桥兵变,抢了人家的龙椅还闹出个黄袍加身故事来,从篡位(臣子夺取君王的地位)谋反到被众人迫胁,顺应民心,上帝安排,无奈才坐上龙椅。从反叛奸臣变成救世主。这不够,还编出一个偶遇高僧的故事来。

赵匡胤21岁时家境败落四处流浪,一日来到襄阳城借宿寺庙,偶遇高僧,临别时高僧厚赠银两,还送他四句偈语:"遇郭仍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木应韱"。这四句偈语暗合赵匡胤日后经历与腾达。也是告知世人自己仍真龙天子也。

赵匡胤是个大智大慧的人,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他宴请他的结义兄弟们:黄袍加身的功臣、大宋军队高级将领。在酒过三巡脸红耳热之际大哥却放下酒杯,满脸愁容。众兄弟不解,齐问大哥为何如此。大哥长叹一口气说:兄弟们呐,别看我做了皇帝,可是还不如当节度使快乐呢,哪个人不想富贵啊,假如有一天有人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虽然你不情愿,但你能推的掉吗?一句话吓得大家跪倒一片,集体病辞。这就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轻描淡写地结束了五代十国,开创了宋朝319年的江山。"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变魔术的方法更朝换代,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宋朝是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华的时代之一,赵匡胤是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