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吐”在藏语是大的意思,与同时期大唐似有比对之意,“蕃”指从事农牧业的地区。吐蕃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强盛之时领土面积远大于如今的西藏,包括青海甘肃新疆一部、印度一部,南诏国也曾是其属国。

(唐朝强盛时吐蕃帝国疆域)

在大唐强盛时,只有吐蕃能与之抗衡。有意思的是,吐蕃似乎是伴随大唐而生的,吐蕃(618年~842年),唐朝(618~907年),两国相爱相杀纠缠不清,大仗不多小仗不断。自唐太宗文成公主进藏,到金城公主,大约有三十多年的和平时期。安史之乱时,唐朝防守吐蕃的兵力被调走平叛,吐蕃趁虚而入,还曾占长安15天,后来被郭子仪赶走。

青藏高原一直以来都没什么大国势力,不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中原王朝始终对河西走廊眷顾有加,因为这条商路能带来很多利财富和技术,同时还能控制西域,监视漠北草原强权。对于河西走廊南边的青藏高原,也只有汉朝士兵曾经打到了河湟一带,对于青藏高原内部的部落势力,中原王朝一直不曾与闻。

所以,当松赞干布听说大唐国力强大,派遣使者到长安拜访邻居时,李世民让官员访查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吐蕃国家从哪儿冒出来的。所以,李世民就派了一个使者跟着吐蕃使者回访,看看到底是不是骗子。松赞干布好生接待了使者,然后这个使者也回去如实汇报了,本来正常的国际交往,却因为吐谷浑在中间搬弄是非,导致李世民没有答应吐蕃的求亲请求。

松赞干布刚刚统一帝国,国力强盛,没有受过这样的气,因此就派兵打了吐谷浑,还把青海周边的羌族部落都给收了,派了20万军队围攻唐朝的松州。李世民也是马上天子,一看松赞干布这么不上道,就派了侯君集等几员大将带着5万军队增援松州。这一仗打下来,让吐蕃知道了唐朝的厉害,也让唐朝知道了吐蕃不是一个蕞尔小国。于是,双方不打不相识,文成公主和亲,李世民希望利用文化的影响力同化吐蕃。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朝、吐蕃又因为安西四镇给打了起来,主要争端区域集中在甘肃、青海、新疆接壤地带。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朝都是处于攻势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短暂牛了一段时间,还把唐朝的河西走廊占了,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北亭都护府都被吐蕃攻占了。吐蕃的势力达到鼎盛,唐朝的边防线已经退到了距离长安只有200多里地的泾阳。

(安史之乱后的吐蕃帝国)

可是,常年的战争也拖垮了吐蕃的经济,还让吐蕃帝国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军阀。吐蕃军阀分为东部军阀、西部军阀。由于唐朝一直在东部保持着战略压力,东部军阀在维州之战中损失惨重,因此西部军阀一家独大,最终控制了帝国实际权力。随后,吐蕃赞普被刺杀,二王争立,吐蕃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直到元朝时期被并入中土。

可见,唐朝时期的吐蕃国力强大,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政权,不是游牧帝国那样能够被一战解决。它的战争持久力很强,与唐朝打的有来有往。很多唐朝名将都在吐蕃那里栽过跟头。像薛仁贵带着5万唐军与四十万吐蕃大军鏖战大非川,结果全军覆没,就可知吐蕃没有那么好打。即便要打,也是要倾尽盛唐全部国力。

可是,吐蕃的土地,都是高原山区,打下来的成本这么高,收益却不成正比。对于唐朝而言,环吐蕃的西川、河西、西域这些物产丰富的地区掌握在手中,就足以对吐蕃形成环形攻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了。万一倾国远征,一旦失利,将会动摇国本,代价太大。当吐蕃分裂时,唐朝也已经是步入残年了,藩镇割据的唐朝也没有能力组织针对吐蕃的灭国之战了。

后来的元朝和清朝,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吐蕃,实力已经不能唐朝时的吐蕃相比。元朝只是击败了一伙武装僧人,然后用一纸书信就招降了吐蕃。至于清朝,他的主要作战对象也不是西藏人,而是在青海地区的蒙古人。在青海击败了蒙古人后,清朝大军政治、宗教、军事三管齐下,西藏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随后,清朝在西藏驻军,直接管理西藏事物。

所以,清朝在收复西藏的过程中,没有发生类似唐朝那样的大规模战争,经过佛教几百年的熏陶,西藏人也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好勇斗狠的性格,他们视宗教为最大的生活准则,佛教却是唐朝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可见,李世民当初以文化同化西藏的努力,最终在清朝这里结了果。

(清朝福康安平定尼泊尔)

清朝大规模在西藏用兵是在公元1792年福康安(《还珠格格》中福尔康的原型)带领16000精兵征服尼泊尔廓尔喀王朝的战争。由于清朝在西藏已有根基,大军所到之处没有遇到大的阻碍,得以顺利进入后藏,兵临加德满都城下。这场战争,也是最有可能与英国人提前开打的战争,因为廓尔喀扛不住清军的攻击,向孟加拉的英国人发出了求援信。如果英国人此时帮助了尼泊尔,可能清朝就会在八旗最后的辉煌时了解到世界大势。可是,英国人拒绝了廓尔喀人,因为英国人认为要跟清朝做生意这件事重要的多。不久之后,他们就派了马嘎尔尼访问北京,还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不过都被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以奇技淫巧的名义给拒绝了。

所以,唐朝之所以没有像元朝、清朝那样攻灭西藏,其实是因为吐蕃在当时太强大了,唐朝虽强,要搞定吐蕃也得损失不少。到了元朝、清朝时,吐蕃地区的气候已经不能承载太多的人口,且四分五裂,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起抵抗力量,清朝攻下西藏的代价并不高。

最佳贡献者
2

除了高原反应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在内,除了棉衣的运用和人口分布之外,还有对西域区域的实质控制。唐朝虽然没能占据吐蕃,但终它一朝,将吐蕃永久打趴,才使得后世全面占据西藏。

一、棉花的运用。

在宋之前,汉字没有“棉”这个词,只有绵。

虽然在唐朝之时,在帝国的周围如同南疆壮、傣族和高昌国已经运用棉花制造棉衣,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棉花的运用只存在于贫民阶级之中。

直到宋元时期,脱籽和纺车的发明,才让中原腹地的人们穿上廉价的棉衣。

同样廉价且轻便的棉衣,使得军备不再那么负重。

这是无法逾越的问题,唐朝对吐蕃的作战,军备是其他地区的数倍,可获得的利益,却是得不偿失的。

哪怕是假设唐朝占据了吐蕃,打通与印度之间的通道,唐朝依旧需要依赖当地的吐蕃人。

二、统一后的吐蕃,在一定时期内是与盛唐对等关系的

松赞干布,也是神人的存在。13岁即位,很快就平定了混战的西藏。并仿唐朝设立了府兵制度和功勋制度,还引进了唐朝的农业制度。

使得吐蕃实力大增。随后与唐朝的冲突中,失败的松赞干布选择与唐休战,并且“求娶”唐朝公主。

在中原王朝的记载中,吐蕃类似一个低一些等级的“蕃国”存在,可事实上,若将唐朝和吐蕃两者之间的国书中一些字眼替换掉,两者之间更像是平等互交的国家。

三、国际形势逆转

吐蕃的地势,造就了彪悍且不怕死的民风,同时优越的地势也使得它获得了难以逾越的天然防御屏障。所以唐朝只能在川贵方向防御,在西域方向攻打吐蕃。

这也导致了军备负荷

公元670年,大非川一战,吐蕃打破了盛唐不可战胜的神话,虽然此战吐蕃的胜利是建立在唐朝内部的将帅不和的前提之下。

郭侍封强行以少打多,导致其部全军覆没,也让本来是夹击吐蕃的形态被打破。薛仁贵只能后撤寻求战机。

大非川一战,是吐蕃立国之战。西域的不稳,导致薛仁贵及唐朝只能四处救火,打破了盛唐不可战胜的神话,又使得吐蕃成为西域对抗唐朝的标杆

四、唐朝为稳固西部和北部,采取围堵吐蕃策)策略

史书上的记载,给人一种错觉,吐蕃在压着唐朝打。

真实是公元675年,平定叛乱的唐朝抽出手来,书上只有寥寥几个字——进陇西、复四镇。

公元678年,18万唐军全线攻打吐蕃,大胜。但由于高原及道路等等因素,唐后撤,吐蕃独立。

公元681年,吐蕃与漠北结盟,唐将黑齿常之领军攻打良非川,吐蕃大败,缴获无数。

公元694年,吐蕃与突厥联军在冷泉和大岭被唐军击败,突厥全军覆没,从此分裂,融进汉唐大家庭。

公元700年,吐蕃大军扣边,唐陇右军反击,六战六捷,吐蕃人头累成京观。

公元714年,大來谷之战,再次欲求出高原的吐蕃,被唐军阻击,数万人被俘被杀。

公元717年,九曲之战,唐军再次出击吐蕃,斩杀数万,吐蕃称臣求和,唐军再次因高原反应及补给问题退兵。

公元722年,小勃律之战,吐蕃从西部谋划出高原,4000唐军阻击并击退吐蕃大军,阵斩数万。

公元728年,唐军进击吐蕃,书上说吐蕃败军哭声环绕山谷经久不停。

安史之乱后,公元765年,吐蕃趁唐弱,出击长安,灵台一战,唐军斩杀吐蕃五万,俘获无数。

公元773年,潘源之战,唐军大胜,阵斩万余。

公元776年,吐蕃联合吐谷浑、氐人,党项等蛮族联军20万,这也是史上最大的吐蕃大军。剑南一战,唐军将数万人头累成京观。

公元786年,吐蕃再次攻击虚弱的唐朝,陇州一战,唐朝大胜,从守转攻,全面攻打吐蕃。

由于连年的战争,使得道路及岔口不断开发,这时候的唐朝平定内乱之后,同时唐军中历来俘获的人员及本部军人已经不再受高原反应。为了后世子孙的福旨,唐朝觉得全面覆灭吐蕃政权(哪怕是帝国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

公元819年,盐州一战,吐蕃15万大军被唐军歼灭,吐蕃最后的军事实力覆灭,从此吐蕃不再有与唐朝正面硬刚的能力。

正好此时回鹘谋反,不老实。唐与吐蕃结盟,唐全力覆灭回鹘,公元846年,回鹘可汗人头逛长安街,余部所存人员均被唐人订为奴隶,迁移到南方。

公元866年,吐蕃最后维持一统的力量,吐蕃大相论恐热的人头与回鹘可汗一样,游逛长安街,其部被唐人贩卖到岭南种甘蔗。史书是这样写的

“拓跋怀光杀吐蕃论恐热,传首京师。其部众东奔秦州,尚延心击破之,悉奏迁于岭南。吐蕃自是衰绝,赞普乞离胡君臣不知所终。”

据此吐蕃陷入真正分裂状态。

为什么元清可以打进西藏?

因为棉衣大规模使用,第二是蒙元、满清掌控了西域。

大蒙古兀鲁思帝国,与清朝进攻西藏路线不同。

蒙古是从西域较平坦的区域进入西藏。

但也正是唐朝的对吐蕃不懈努力的打击之下,吐蕃之后一直没有统一意识形态。

同时,佛教的传入,使得藏区的人民思想被囚缚起来,不再追求吃与穿,财富不再积累到封主之手,而是转入寺院,又使得唐后的吐蕃不再凶狠得起来。

藏传佛教寻求蒙古支持。

蒙元并没有对西藏发动过战争,因为藏传佛教的活佛,早早就亲自到草原(天山以北)寻求蒙元统治者的支持。

所以当窝阔台命令忽必烈领十万军攻打云南时,整个藏区是提供资源及路线的,这时候的蒙元根本就没有与吐蕃作战。

而是一次军事大游行,就使得吐蕃各部拜服在蒙古的脚下。也使得藏传佛教成为藏区的实质统治者。

而清朝,“大小金川”一战,从川贵区域攻入藏区,使得藏区贵族想依赖地势,寻求半独立状态的梦想破灭。

(手机打字,编辑不是很好,请见谅)

3

看了同志们的分析,都比较有道理。但没有说到根本上。

其实一切的一切,根源就在于,元明清时期的吐蕃非常衰弱,根本不能与唐代的吐蕃相提并论!

唐代的吐蕃非常繁盛,人口上千万,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至于它为什么这么繁盛,有一种理论认为,是由于唐代温热的气候造成的。

据说唐代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好几度,降水也更多。整个青藏高原比现在更温暖更湿润,也更适合人类生存,环境承载力也更高。

这一切就导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迅速繁盛起来。

唐代以后,气候变冷。青藏高原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也随之下降。人口少了,国力当然就衰弱了。吐蕃帝国四分五裂,进一步削弱了国力。连一项孱弱的北宋,都曾经吊打吐蕃。

到了元明清,吐蕃更加衰弱,基本是人见人打,毫无还手之力。

除了气候的原因,吐蕃制度错误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

历史上,吐蕃长期实行残酷农奴制度。农奴被残酷剥削,肆意欺压。直接结果就是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吐蕃人口越来越少,从一千万多万下降到两百多万!

4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道路险阻、战争、气候等原因,一直到了元朝时期,中原王朝才首次将青藏高原纳入直辖版图中。

在元朝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可以用武力拿下青藏高原,即便是强大的李唐王朝也未能攻下这里。最大的阻碍就是高原反应和后勤补给跟不上。

要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名将辈出的著名时代,但是唐朝绞尽脑汁也未能平定西藏。相反,到了元朝和清朝时期,中原王朝平定西藏却易如反掌,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当时的青藏高原上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吐蕃王朝。唐时的吐蕃王朝之强,远非宋元明时期的吐蕃诸部可比。唐高宗时期,唐军两次进攻吐蕃都遭到大败,薛仁贵的5万唐军在大非川之战全军覆没,李敬玄的17万唐军在青海之战差点重蹈覆辙。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趁中原内乱,长驱直入,攻取了唐朝的首都长安。

可以说,唐朝鼎盛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青藏高原最有活力的时期。吐蕃王朝国力昌盛,民风彪悍,而且能够适应高原气候行军。而从中原地区远道而来的唐军却水土不服,交通运输不便,每次孤军深入都必遭大败,只能放弃。唐朝时期,吐蕃聚众四十万相抗,诱敌深入、围而歼之,让唐朝一筹莫展,只能在四川、甘肃一带布置重兵防御吐蕃。

可是到了元朝以及后来的清朝时期,青藏高原上已经没有像吐蕃王朝这般强大的地方政权了。唐朝时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青藏高原上再也没有形成过一个强大的帝国。

剩下的吐蕃诸部各自为政,难以统一,而且受到宗教的束缚,早已经不是唐朝时期那些骁勇善战的吐蕃勇士了。

因此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青藏高原上没有了强大的地方政权;

第二,元、清两个朝代的后勤保障能力远胜于唐朝,统一西藏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三,佛教在青藏高原上扎根,战胜了传统的苯教,束缚了吐蕃诸部的扩张,他们从好战的武士变成了礼佛的僧人。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物产较为贫瘠,因此脆弱的物质基础很难再培育出吐蕃王朝这样强大的地方政权。到了元朝时期,野心勃勃的蒙古人对古老的青藏高原产生了兴趣,并通过劝降的手段就平定了青藏高原。在此之前,蒙古骑兵已经登上青藏高原,深入到了拉萨附近。

在历代中原王朝眼中,神秘而遥远的藏区,无法阻挡蒙古骑兵强大的奔袭能力。要知道,蒙古军队西征最远时曾到达过欧洲多瑙河流域,怎么会拿不下近在眼前的青藏高原呢?

元王朝建立后,为了管理青藏高原,专门设立了宣政院辖区来管理这里。而西藏地区自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以来,一直处于各部落分裂割据状态,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直到蒙古元朝兴起,西藏本土才归于一统,结束战乱。无独有偶的是,500年后的大清王朝也平定了西藏的,为巩固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在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唐王朝建立了极为庞大的帝国,甚至于能够与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一较高下。但是就是这么强大的唐王朝却一直被一个如影随形的国家所威胁着,这就是来自西藏高原的吐蕃。

以至于唐朝的历史,大多都是在与吐蕃的打打和和中渡过的。那么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强大的唐王朝从未占领吐蕃,而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却能将吐蕃纳入自己的版图中来。

那么今天,今古就为大家讲讲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吐蕃再也不复当年的勇武。

首先,世界高温期使吐蕃自然环境唐朝远好于元朝及清朝

根据中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世界气温变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在九世纪开始,世界进入了一个极为特殊的升温期。

得益于气温的上升,青藏高原原本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雪域荒原,大多变成了水草丰美的高原牧场,进而使得畜牧业及农业产量大量提升,进而促使高原人口出现巨幅增长。

当人口及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拥有着高原反应的吐蕃人,很自然的就成为了高原的霸主,进而威胁到高原附近的唐王朝,甚至一度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河西走廊。

虽然唐王朝在公元802年,在四川维州将吐蕃十万精兵尽数消灭,进而促使吐蕃王朝的衰落。但是面对高耸的青藏高原这道天然的屏障,最终无法占领吐蕃。

而元朝和清朝时期,正是世界气温下降期,在大陆其他平原地区,这一温度的下降或许影响不大,但是在青藏高原却会非常明显,大量原先水草丰美的草场和农田,逐渐被雪线所占据,失去了农业基础的吐蕃王朝很自然的就开始走上了衰落之路。

当他们面对元朝和清朝这些游牧民族骑兵军队的时候,没有国家实力的西藏高原势力,能够选择的就只有降服了。

其次,藏传佛教的兴起,使吐蕃故地的居民更加向往和平

吐蕃的强大是建立在9世纪时期的掠夺文化所营造的强大奴隶制体制。当时吐蕃曾经四处出战,袭击唐朝、天竺和阿拉伯,他们掠夺的奴隶往往数倍于自己本国的人口。

但是,自九世纪之后,吐蕃陷入内乱,王室斗争激烈,并逐渐演变为武将割据地方的形势,使得吐蕃内部战乱不断,人民苦不堪言。

也正是这个时候,之前得到松赞干布的藏传佛教逐渐发挥其宗教安抚作用,逐渐使吐蕃内部逐渐宗教化,在大多数民众皈依藏传佛教,信仰往生崇尚和平、制止杀戮的影响之下,吐蕃逐渐变得更加平和,不具有侵略性。

这也是为什么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元、明、清时期,吐蕃故地会被纳入中原王朝统治的缘故之一。

结语

总的来说,吐蕃地区的转变,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共同作用之下的结果。不是唐朝不强,也不是元朝和清朝有多么强悍,最重要还是吐蕃自身出现了变化,才有了吐蕃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6

答:谁告诉你的元军在西藏作战了,这是没有的事。至于清朝倒是派兵在青藏高原作战了,原因是准格尔蒙古汗国叛乱,派兵占领了西藏,清军去平叛;还有就是派兵入藏,驱逐南亚入侵势力。西藏在唐朝以后,开始普及了藏传佛教,好勇斗狠的性格,已随着佛教的传播,成为了精神寄托,只注重来世,不在乎今生。

元朝通过很温柔的手段,通过藏传佛教,将西藏纳入版图。清朝也是通过和蒙古贵族的友好关系,进而控制西藏。

西藏原先是在隋唐时期,吐蕃建立的吐蕃帝国时期雄起了一阵,在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十分勇猛。最终和唐朝鏖战上百年。最凶狠时期,南攻大唐,北拒阿拉伯帝国。当时这两个国家是东西方的两个超级大国。

到了玄宗时期,唐朝终于搬回局势,利用吐蕃内部纷争,彻底击败吐蕃。使得吐蕃势力不敢下高原。

唐朝当时声威远播,他的战略中心,在东部的高句丽西部的西域和中亚以及北部的突厥等方向,压根没有重视吐蕃势力的青藏高原,由于西藏在唐朝眼中是不毛之地,不想具有,也不想过多投入资源经略西藏。而此时恰恰是吐蕃崛起,势力最强时期,所以几次交锋唐朝不支,只是处于战略守势。

元朝清朝时期的西藏,没有统一的领导层,由于佛教的麻痹,只注重各人修行,并且信仰也不是完全统一,有黄教、红教和白教所以元朝、清朝轻而易举的就控制了西藏。

文|玉之溪

7

这个问题让李世民也是欲哭无泪

青藏高原是我中华的传统领土,最早在先秦时代,历史上就有周穆王拜访西王母国的记载,当时的西王母国就在青藏高原上。元朝时期,青藏以及附属地区就已经完全纳入中央王朝的直辖之下,元廷在此驻军并设立宣政院进行管辖,后来明朝代元,这里又成为了明廷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管辖之地,漫漫数百年矣,广大的藏族同胞已近与各民族血乳交融不可分割,因此各种分裂西藏的活动终究不会得逞。

元朝之前的西藏称为吐蕃,吐蕃在历史上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曾经与阿拉伯帝国和唐朝并称世界三大帝国,李世民灭不了吐蕃也是这个原因

吐蕃在唐朝时候被称为帝国,具有强大的政权,仅公元638年,土蕃就派军20万人进攻唐朝。唐军曾先后10万、18万大军两次出击吐蕃,但由于交通运输等问题后勤补给无法跟上且孤军深入,形成失利。后来吐蕃分裂,在宋朝时期已经退回为部落状态对中原无法构成威胁,元明清也是占了这个便宜才得以占领吐蕃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8

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回到历史的现场。

首先,我们要明确,尽管海拔高,但青藏高原并不是不可攀登和进入的。理论上任何朝代、任何军队都可以进入青藏高原。有的没进,有的进入了,这就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唐和吐蕃有战有和,相持对峙一百多年。而吐蕃之后,那个民族就此衰落,不富有战斗精神和战斗力,所以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长驱直入。


(历史上的吐蕃王朝)

唐与吐蕃的战与和

吐蕃,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吐蕃自松赞干布开始崛起,正好迎头撞上了同样处于国力上升期而强势崛起的大唐。双方来来回回有战有和。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为了逼唐和亲,松赞干布采取了“以战求亲”的策略。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唐太宗为避免战争的政治策略。)

唐一共有两位公主嫁到吐蕃,分别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作为一个政治工具,它的效力的发挥基本取决于两点:一是双方实力均衡,谁也吃不掉谁;二是嫁公主的相对被动,要么刚刚经历战败、要么为了避免战争。


(唐吐蕃会盟碑。会盟,本身就体现了双方实力的均等)

唐向吐蕃嫁公主,这本身就体现了双方实力的均衡。更何况,安史之乱以后唐进入衰落期,而吐蕃恰恰进入了鼎盛期,所以唐充其量只有招架之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河西走廊几乎完全丧失于吐蕃之手,并且长安还曾经两次被吐蕃攻陷和洗劫过。

综上,唐与吐蕃的长时期对峙,实力上并没有处于绝对优势,所以,根本谈不上占领吐蕃。

吐蕃之后,发生了什么?

可是后来的吐蕃呢?吐蕃末代大赞普达玛被僧人刺杀,死后吐蕃遂陷入纷争而崩溃。自此之后,在青藏高原这块土地上,几乎再无强权产生。反而,内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区陷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并形成“阿里王系”及(后藏)“亚泽”王系、(山南)“雅隆觉阿”王系和(前藏)“拉萨王系”等。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有时还常常为各自利益互相侵袭劫掠,大小战争频繁。

同时,普遍信奉佛教,精神气质更加内敛,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修行。无论文治还是武功,统统让位于宗教。佛教的全面信奉,完全改变了藏族的精神气质,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势。强权不复存在,尚武精神自然随之近乎丧失。因此,对中央王朝的威胁逐渐较小。


(1244年,阔端和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会盟,标志着藏族开始接受蒙古黄金家族的统治。)

无论元还是清,在国力鼎盛期,自然处于进取的态势。当元和清强盛的时候,整个青藏高原,基本上是无御敌之兵、无领军之将。双方在实力上的悬殊,当时的统治者和各阶层只能接受现实。青藏高原也逐渐被纳入到中央集权的范围之内。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西藏地方从此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

清朝统一中国后,藏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清政府在中央设理藩院,负责西藏和蒙古地方事务。并正式策封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为达赖喇嘛(1653年)和班禅额尔德尼(1713年)。扶持了以达赖喇嘛为代表的黄教势力,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以上,元、清不仅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战,更是完全统一了青藏高原。


(元世祖忽必烈赐予萨迦派首领八思巴文的金牌)

所以,由上可见,彼时彼刻的双方实力对比,决定了最终的结果。

9

这个问题也不完全准确。

关键是国家战略是否要在青藏高原用兵、打仗。

唐朝的国家战略并不想与吐蕃作战并占领,只是想“和平相处”,因此才有“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之举”。

如果,唐朝下决心占领吞并青藏高原,凭唐朝的武功文治,完全可以实现。

元朝也没有采取“武力"来统一青藏高原,而是“会盟”与“册封”,然后派军队驻扎,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

西藏从元朝时正式进入中华民族版图,1253年,元朝(始于1206年)采取“凉州会盟”方式将西藏纳入中国领土,后派军队驻扎;元朝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西藏;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也促进民族大团结。

明朝、北元时期,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册封西藏宗教领袖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得到明朝政府认可,有效控制青藏高原。

清朝延续了元朝的“册封制度”,并设“驻藏大臣"有效管理西藏”。康熙征嘎尔丹没有在西藏发生战争。

单纯打仗,藏兵的马队也很勇猛,当然,真正善战的是蒙古骑兵。

民族团结,和谐才是永固江山的法宝。

10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并不是每一支军队都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作战,事实上青藏高原作为一个战略地位比较重要,可是在封建王朝当中它的实际使用价值并不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唐王朝对于青藏高原一直采取的是一个被动防御措施,而从来没有过主动进攻。

事件回顾

既然是分析古代人的事情,就绝对不能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分析,我们通常需要把眼光放到古代,并且以古代人的智慧处事哲学来具体的批判某一件事情是否正当或不正当。

整个封建王朝把元王朝排除在外的话,就会发现,绝大部分封建王朝都是以土地是否可以利用,当做自己是否去占领的必备条件。

我们会发现华北平原,华南平原以及四川盆地这些地方都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必争之地,为什么这些地方是必争之地呢?

因为这些地方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粮食,而且产生粮食的种类和数量非常的多,属于高产区。

与此同时,对于大东北、大西北,尤其是漠北地区,封建王朝似乎一直在秉持着一种相当鄙夷的态度,从来没有想过要占领这些地方。

为什么不去占领呢?因为那个地方除了能够长草之外,似乎种不了庄稼,更要命的是春夏时期大风一起,都是沙尘暴,非常不适宜人类居住,对于封建王朝而言,这块地皮哪怕是白给自己也不需要。

本着这样的思想,从秦始皇开始我们就一直在修建城墙,修建城墙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并且经常把北方的游牧民族当做蛮夷来称呼。

没错,这就是事实

好了,接下来我们需要讲两个与哲理相关的辩论问题:

第一点,唐军无法占领吐蕃,并不代表着唐军没有能力去占领吐蕃;

第二点,元军和清军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作战,并不代表着元军和清军的所有部队都可以在青藏高原上作战。

事实上元帝国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国家,他们在攻打某个地方,尤其是在攻占某些城池的时候,并不会太过于在意攻占这些城池的实际意义,往往更加享受的是攻城略地的过程以及胜利者的姿态。

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元帝国并没有冲向那些土地质量好的地方,反而冲向了沙漠,冲向了西域,甚至突破西域的枷锁,直接跑到了欧洲狠狠的祸害了一番。

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元帝国而言,本身的攻占土地就能够给他们带来特别大的刺激,对他们而言土地也好、拥有自己的种植区域也好都是无所谓的,毕竟自己的战马跑得够快,粮食区也多,想去哪吃粮食直接跑去抢一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地圈起来,自己种粮食。

至于清朝则更多的是重视土地面积,所以会发现在清朝统治的初期以及中期,对于大面积的土地范围,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占领占领再占领的姿态,也正因为如此清王朝的统治前半段给大一统帝国的版图奠定了基调。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