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爸爸一系叫堂,妈妈一系称表?”

第一,这个说法,反映了古代父系社会男权至上的现实。

第二,“爸爸一系叫堂”,是唐朝才兴起的。原来叫“同堂”,“堂”是“同堂”的省略。

第三,“妈妈一系称表”,也是唐代兴起的。

《说文解字》说:“堂,殿也。”上古,“堂”和“殿”同义,就是“正屋”。

后来,引申为“阶上室外檐下”为“堂”,里面的称“室”。

从秦始皇起,皇宫称“殿”,民间正屋称“堂”。这个区别,一直延续了下来。

但是,西周的周公,在他代成王写的《大诰》中,有“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之语。

周公说的,是3000年前周原一带的陕西方言,极其难懂。这句话里的“堂”和“構”,指的是“祖先遗业”。

汉代蔡邕写的《司空文烈侯杨公碑》里说:“公祗服弘业,克丕堂構。”这讲的也是“祖先遗业”。

所以,在西周初年,“堂”,就有了一个特殊含义——祖业。

中国和世界上很多民族一样,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这是毋庸怀疑的。最好的例证,就是所谓古代著名的姓,都是女字部首,如姜、姬、姒、嬴、妘、姚、姞、妫、妊,等等。史籍中的不少帝王,或者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或者母亲感天而生。

所以,《说文》曰:“姓,人所生也”——是哪个女人生的。当然,从《五帝本纪》开始,记载的,都是女人生下来的男人。这恰好证明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殷商考古,以及甲骨卜辞的记载,可以知道,直到武丁时代,女性还有很高地位,比如武丁的三个妻子,都担任要职。特别是妇好,不仅享有自己专有封国,挂帅领兵打仗,还主持祭天和祭祖等最高等级的王室活动。

但到了武丁的儿子祖甲即位,从卜辞中可以看出,女性开始彻底退出“政坛”,地位急剧降低了。这表明,至祖甲,已经彻底清除了母系社会的痕迹,完成了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大概与殷商时期曾经尚存母系社会痕迹相关,在王位继承上,前期存在比较混乱的局面。“商都五迁”,应该与“九王之乱”有直接的关系。而“九王之乱”的根源,则在于没有坚决实行“父位子承”,而是反复出现“兄终弟及”的情况。

西周立国之后,认真总结过商亡的教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确立了严格的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父位子承”,或叫“父业子承”。

《尚书》中,诸多篇章,都强调了这一点。前面说的《大诰》,也是讲的这个道理。

因此,所谓“堂”和“構”——插上一句,構是构建堂室的梁柱——是指祖业,这个祖业,是要遵循“父业子承”的根本原则的。

这样,“堂”,也就代表了父系。

不过,“堂”虽然代表了父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对祖业有接掌和左右的权力,只有嫡长子才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只是“沾光而已”。

自然,这难免引起同“堂”的兄弟的争斗,特别是有财产或者有权力可争的时候。

曹植曾作七步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人称此为“同室操戈”。这里的“室”,和“堂”同义。

在曹植那会儿,同祖兄弟,确实称“同堂兄弟”。这个叫法,一直沿用到唐代,才省去了“同”字,就叫“堂兄弟”了。《旧唐书》说,中宗封堂兄千里为成纪郡王。即是。

关于“堂兄弟”的演变,清代钱大昕《恒言录.亲属称谓类》中,专门有“堂兄弟”一条。

关于“妈妈一系称表”,也是父系社会男权至上所致。

小篆的“表”字,是下面这样——

《说文》曰:“表,上衣也。”段玉裁注说:“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引申为凡外着之称。”

“表”的本义是“上衣”,引申为凡是在外的即称之为“表”。

《荀子.礼论》有“相为内外表里”一词。

另,《三国演义》说,张飞弄丢了刘备的老婆,急得要自刎。刘备上前一把抱住说: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把张飞感动的不行。所谓“古人云”,其实是刘备瞎编。但可知,妻子,或者说女人如衣服,很可能就是从“表”字的本义为上衣,其义为“外”这么来的。

妈妈一系,非爸爸同祖同族,所以为“外”。

古时帝王的母族、妻族,称“外戚”。《史记》专门有《外戚世家》。

表兄弟,最早称为“外兄弟”。《仪礼.士丧礼》云:“外兄弟在其南南上。”保留到现在的,还有“外祖父”、“外祖母”、“外甥(女)”等等称谓。

到了唐朝,与去掉了“同”只称“堂”的同时,“表”也作为另一种用法,来称呼原来一些称为“外”的亲属了。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父亲的姐妹的子女,也以“表”称之。

所以,“表”,不仅是妈妈一系,而是所有“外姻”皆称“表”。

唐徐夤《赠表弟黄校书辂》是云:“产破自穷为学儒,我家诸表爱诗书。”徐夤与黄辂就是姑表兄弟。

父亲的姐妹嫁给他人,在古代,即是随了别人的姓氏,其子女,要在那边的“堂”里去混。对于这边的父系祖业来说,就是“外”了,因此也要称“表”。

关于“堂”和“表”,就补充这些。

最佳贡献者
2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亲缘关系。

父系的一族,就是爸爸这一家族的,叫堂。

比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堂的意思就是内的意思,意思就是同处一家。颇有点宗族的意味,要知道在中国的乡村,特别是南方的乡村,宗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都会在宗族祠堂中举办一些活动,让一个大家族逐渐形成向心力。

这也是堂这个字的一个重要内涵。

而表的意思就是外,比如徒有其表,就是说表面光鲜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妈妈一系的亲戚,称表。如表弟表妹,表叔等。

其实表就是相对于堂来说的,一个是外,一个是内。

这也反映出自古以来的男女有别。尤其是以男为尊的传统思想。

毕竟是女的嫁到男方家庭,之后就在男方的家族中生活,生了孩子也是跟随男方的姓氏。

但是在堂和表之外,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亲戚关系。就是舅舅和姑妈。

俗话说:亲舅如父,亲姑如妈。

因为舅舅是妈妈的姊妹,和妈妈的血缘关系最亲,所以自然也会疼爱外甥。

而姑姑是爸爸的姊妹,所以也是很亲的亲戚,自然有亲姑如妈的说法。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3

下午个好,很高兴回答楼主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爸爸一系叫堂,妈妈一系称表?

我们都知道,婚姻中,子女姓母姓的人并不多,非主流。一般情况下,子女基本继承父亲的姓氏。感觉堂字比较正统,堂的由来很早了吧,古代的时候,药铺叫堂,屋宇也叫堂。如四世同堂,三生堂等等,有嫡传的味道,很正派。

当然,并不是说妈妈一系不正派,从亲戚的角度出发,觉得妈妈一系的亲戚,尤其表哥、表弟其关系上就比较疏远了吧,表具有外在的意思,如外表,表里不一,表情……

因此,表给人的感觉就是外在的,关系有些远,这只是片面之言,凡事不一定是一个答案,对吧?

感觉堂像父亲,表像母亲。

回答完毕。

4

其实就是”内亲外戚“的民间称谓。


亲是一个家族、宗族的人,是自家人。

我国传统对家族、宗族十分讲究,往往都起有自己家族、宗族的堂号。堂号其实就是家族、宗族祠堂的名称或者称号,凡在这个堂里的,是亲。起堂号的主要目的一个是为了与其他宗族、家族区别开来,像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另一个是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忘了祖宗,像北京一带的赵姓“半部堂”,就是因为北宋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安天下”而起的。

所以,从一个堂号繁衍下来的子孙,就是爸爸这一系,叫”堂“,如堂兄弟、堂姊妹、堂叔、堂婶等;有的地方也叫叔伯兄弟,意思是一样的。

外戚是家族、宗族之外的亲人。表是外的意思,所以,外戚是表亲。

戚是通过婚姻而结成的一种关系。通过婚姻结成的关系,有姨一家、姑一家、舅一家。姨家的人叫”姨表亲“,姑家的、舅家的人叫”姑舅表亲“。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姑舅表亲。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宝玉的亲姑母,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是林黛玉的舅舅。

算下来,贾宝玉是林黛玉的表哥、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

(越剧《红楼梦》剧照)

表亲在我们这一代,叫做老表。这个和称呼江西老表是有些不同的,江西老表不仅是本地人对同乡、也是是外地人对江西人的一种统称,透漏着一些亲近。

另外多说一句,一般情况下,侄女随姑母的多一些,就是舅的儿子可以娶姑母的女儿,叫”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姑)头连着筋(妗)”。

不知他乡风俗如何,请大家参与讨论。

5

根据我的了解,这个跟地域是有关系的。在北方一般把父亲兄弟的孩子叫堂兄堂妹,把跟父亲是兄妹关系的一般叫表兄妹,不是有句俗话,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亲,但是我是我父亲不管是弟弟还是妹妹的侄子,这个是一致的。而在母亲那边,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我2岁的时候就走了,我连她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家里也没有照片,我现在34从没见过她,我也试着在家里寻找或者询问老一辈,但是看到他们的神情,我也就没再询问,在这里劝一句,单亲家庭的孩子心里真的很别的孩子不一样,很容易自卑,当听到别的孩子说妈妈爸爸的时候,你只有默默的听着,如果不是非要到离婚那一步,为了孩子请忍忍吧。好了,说回来,在南方有些地方跟北方还是有区别的,南方家族宗嗣观念比较重,为了区分庞大的家族体系,管爸爸方的都是堂兄弟姐妹,管母亲方的都叫表兄弟姐妹,这样比较好区分。

其实,叫什么无所谓,血脉相连,中国人很看重血脉,这是传统也是传承,中国人的信仰不是靠着宗教,而是靠着血脉和传承,这也是华夏民族能够延续根本唯一。

6

现在的年轻人,家族观念没有那么浓厚。对很多亲戚的称呼,都不知道如何叫了。这是城市化对人们的观念造成的影响。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与家族亲戚的接触很有限。以致于除了父母之外,把其他叔伯或者姨舅亲戚,都当成同等地看待。

但是在古代,或者今天的农村,亲戚还是有内外之分,远近之别的。爸爸一系的亲戚叫堂,妈妈一系的亲戚称表,其实体现的就是亲戚关系远近。

在古代的皇家,常常有“内戚干政”或者“外戚干政”,这里的“内戚”和“外戚”,分别指的就是父亲一脉的家族成员,还有母亲一脉的家族成员。既然有内外之分,当然是内戚比外戚更近,更值得重视。

父亲一系称为“堂”

所谓同宗同姓,父亲这一脉的叔伯兄弟,称之为“堂”。比如叔叔伯伯的儿子,称为“堂兄弟”,他们的女儿,则称为“堂姐妹”。

堂,实际上指大房子。在农村,还有堂屋的说法。或者,厅堂的说法,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古代,是家族聚集居住,通常三代以内不分家。也就是说,从祖父那一辈开始,三代人是住在一起的,在一个堂屋之下。

所以,叔伯兄弟,其实还是一家人。而且以祖父为尊,年长为尊,同一个家族里面,最先出生的儿子称为长子,最先出生的孙子称为长孙。叔伯兄弟的子女,按照出生顺序来排。比如你在家是老大,但是在家族中是第三个出生的,那你在家族中的地位就是排行老三。

祖父作为一家之长,颇有一点土皇帝的意味,他要同等地对待自己的儿子,以及孙辈。必须一视同仁,不然家族中就会闹矛盾。

一般情况下,只有在祖父去世之后,你的父亲和他的兄弟之间才会分家。所以这个“堂”,更多是指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都是一家人。如今,只要成家立业,其实兄弟之间也就分家了,但是亲属之间,还是有着血缘关系的维系。但是相对于以前,堂兄弟之间,其实已经很隔阂了,并没有以前那么亲近。

母亲一系称为“表”

所谓外姓之人,母亲这一脉的姨表亲,姑表亲,称之为“表”。姑姑或者姨妈家的孩子,称为“表兄弟”或者“表姐妹”。

表这个字,在古代指的是衣服上的裘毛,不值一提的意思。所以用表来指代亲属关系,表示这种亲属关系并不可靠。堂屋和裘毛相比,孰重孰轻?所以在古代,人们更重视父系一脉的亲属,而对母亲一脉的亲属,并不太重视。

人类社会进入父系为主之后,就一直在弱化母系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财产和权力的继承,是以父系亲属为主。如果母系亲属参与进来,势必造成财产和权力的流失。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社会一直重男轻女的原因之一。

刘备就曾经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何况母系亲属,不过是衣服之上的裘毛。在古代,父系亲属是居住在一起的,但是母系的亲属,互相之间的来往则很有限。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母系一脉的亲属才允许来往。

而在皇家,则要求更加严格。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女子进入皇宫之后基本上就割断了与娘家人的联系。因此在农村,又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一说法。就是说,母亲一脉的亲属,是相当隔阂的。

但是到了今天,父系亲属的关系在弱化。而且,母系亲属之间,反而走得更近。究其原因,是因为父系亲属往往因为财产等继承闹矛盾,而母系亲属之间,因为没有财产的纠纷,反而能和睦相处。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7

在北方,亲戚分内亲外亲,又分里表外表,爸爸一系叫堂,妈妈一系称表,估计年轻人看到这就懵了,其实,只要把各种亲戚关系捋顺了,疑问就解开了。

上图是我们自己的亲戚关系图,细细看一遍,会一目了然。

一、内亲,也就是称为堂的亲戚

我们把父亲的哥哥弟弟,也就是我们的大伯和叔叔,称之为“堂”。把叔叔、伯伯的儿子,称为“堂兄弟”,他们的女儿,称为“堂姐妹”。

北方人对哥们弟兄之间的亲疏关系分的还细致。一母所生的兄弟是亲兄弟,亲兄弟的孩子是叔伯兄弟,叔伯兄弟的孩子是堂叔伯兄弟。听的叫让人绕的慌。

,在北方农村,有堂屋,厅堂的说法。北方人一般住的房子都是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北面的堂屋,晚辈住东西厢房。古代,大户人家都聚集在一起,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不分家。几代人守着老祖,住在一个屋之下。

一个祖宗一座祠堂,祠堂都有堂号,进祠堂的都是爸爸一系的人,如堂叔、堂兄、堂侄等。“堂”就是本家的意思,所以,爸爸一系叫堂。

二、外亲,被称为表的亲戚

戚是通过婚姻而结成的一种关系。通过婚姻结成的关系,有姨一家、姑一家、舅一家。姨家的人叫”姨表亲“,姑家的、舅家的人叫”姑舅表亲“。

孩子们之间就是姨表姐妹、表兄弟,姑舅表姐妹、表兄弟的关系。

北方人,又把和妈妈有血缘关系的,姨家、舅舅家称作“外表”,把和父亲血缘关系近的姑姑家称“内表”

一个祠堂出来的就称为堂兄弟或堂叔等,这都是父亲这边的亲戚。而母亲这边的亲戚,是宗族之外的外戚,外戚是家族、宗族之外的亲人。表是外的意思,所以,外戚是表亲。因此,妈妈一系称表。

最后说两句:人们认为堂和表主要反映古代的男尊女卑。但是,为了区分庞大的家族体系,爸爸一系是堂兄弟姐妹,母亲一系是表兄弟姐妹,这样比较好区分。虽然现在男女平等了,也没有必要去纠结这一点,我觉得挺好的。

8

俗话说“只有千年的本家,没有千年的亲戚。所谓“堂”,就是本家的意思,一个宗族一个祖宗一座祠堂,祠堂都有堂号,比如王姓的“三槐堂”、刘姓的“沛丰堂”、李姓的“陇西堂”等。能进祠堂的都是爸爸一系的人,不是直系的都加一个“堂”字,比如堂叔、堂兄、堂侄等,说明仍在一个“堂”内,千年万年一个姓,永远是个大家庭。

相对于“堂”,“表”就是“亲戚”的意思,在南方有的地方比如江西往往把亲戚统称为“老表”,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亲戚不仅仅是妈妈一系,奶奶一系,姑妈一系、姐妹一系都是,都要加个“表”字或“外”字,主要相对于“本家”,属于亲近的“外姓人”,当然不是外人,近亲要比一般本家更亲近,只是因“姓”不同作个区分而已。

9

严格来讲,这话不完全正确。爸爸那边的姐妹的子女,不能称为堂兄弟姐妹,他们同样是你的表亲。

就像《红楼梦》中的血缘关系一样:贾宝玉的堂姐妹是贾迎春、贾惜春;而林黛玉的母亲贾敏虽然是贾政的亲妹妹,但林仍然是宝玉的表妹。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堂亲?什么是表亲?

古代讲究五族的观念,堂的意思指的是祠堂。所谓堂亲,就是指那些能够一起进同一个祠堂祭祀的亲属。

对于姑姑的子女而言,他们和你不属于同一堂,所以被算在表亲的范畴内,也就是说和你不是一家子。

表亲如果细化,还可以分为姑表亲和姨表亲。

姑表亲前面已经说到了。姨表亲就是指母亲的姐妹的子女,跟你是表兄弟姐妹。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上,前者也就是姑表亲,理论上要比后者姨表亲更亲近、尊贵。这是由于两者的亲属关系,维系于舅舅(姑姑)。

舅舅是母亲家族的父权代表。在古代的父权制社会中,拥有天然的优越地位,所以理论上是更亲近的。

不过这些东西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都叫堂亲,有些地方都叫表亲,并没有那么明确的区分。

10

中华文化五千多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宗族、家族,同根同祖是刻进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观念。

中国古代,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家族族谱、祠堂,家族观念非常强,家族成员也抱得很紧。几乎所有的重大事情都一起参与,一起经历。一个家族,一个姓,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共上一炷香,同祭一个祖,相亲、相爱、相敬、相连,是同一个祠堂,同一个族脉,是同一血脉的自己人,兄弟姐妹称作是堂兄弟,堂姐妹。

一个宗族一个姓,子女随父姓,子承父业,女要外嫁,嫁夫随夫,将来就是别人家的人,这是世代相传的基本遵循。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父亲一系称作为“堂”,而母亲一系则称作为“表”的根本原因。这其中,也隐含有男尊女卑,男继承,女外嫁的传统观念。

“堂”,就是本家,是一个家门中人,是同根同祖的自己人,是嫡传的本家人;

“表”,则是亲戚,是外族与本族关联的人,是外亲,关系不同根,所以称为“表”。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观念受到了社会发展的不断冲击和颠覆,这种宗族观念显然没有古代那么的强烈。“亲不亲自家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样的传统观念也慢慢不再那么的强化了。

现在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亲戚和亲戚之间的走动,更多的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互动,走动的多,交流的密切,情感自然就深,走动的少,交流的少,即便是同根同组也未必就有那么的亲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