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时期,蒙古地区大致分为三块,分别为:最早纳入清朝统治区域内的漠南蒙古,与如今外蒙古大致类似的漠北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四部所在的漠西蒙古。

漠南蒙古就是如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自然,漠南蒙古也是蒙古各地中人数最多、水草最丰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漠南蒙古也是清朝最早征服的蒙古地区。

绿色部分为漠西和漠北蒙古

早在清军尚未入关之前,尚是一个东北地区政权的后金,就彻底击败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占据了整个漠南地区。从此之后,清朝不但彻底清除了西部最大的威胁,吞并漠南蒙古之后,实力也有了急剧的增长。

清军敢在公元1644年倾巢而出大举入关,并最终占领天下,也与征服漠南蒙古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入关的清军不但有大量蒙古骑兵,同时,征服漠南蒙古,没有了后顾之忧,清廷才敢抽调大部主力南下。

漠北蒙古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蒙古,漠北蒙古由于纬度更为靠北,且直接与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接壤,因此,哪怕对于蒙古诸部而言,这也属于环境严酷地区。当时的漠北蒙古被喀尔喀三部占据。

清初漠北、漠西蒙古形势图

虽然在皇太极时期,喀尔喀三部曾向皇太极进九白之贡,名义上臣服了清朝,但实际上,当时的漠北三部依然各行其是,并未真正成为清朝藩属。

不过,这一情况在清朝康熙年间发生变化,崛起于西域的卫拉特蒙古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时的准噶尔汗国,为了实现其统一蒙古的野心,噶尔丹毫不犹豫地对近在咫尺的漠北蒙古发动的进攻,凭借强横的武力,噶尔丹将喀尔喀三部打得落花流水。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住富贵,喀尔喀蒙古贵族们被迫向清朝求助,康熙皇帝趁机恩威并用,通过军事、贸易等诸多手段,最终迫使喀尔喀三部屈服。公元1691年,即清康熙30年,多伦诺尔会盟之后,喀尔喀三部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蕃部,外蒙古从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康熙年间外蒙

既然直到康熙年间才彻底臣服,外蒙古也一直有与中央离心的倾向,那么,许多人因此产生这样的疑问:清朝为什么不对外蒙古进行分拆,以彻底消除其分离的可能呢?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清朝对于蒙古等地的统治的政策总体上是十分成功的。对于包括外蒙古在内的诸多游牧部落,清廷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众建以分其势”。

什么意思呢?就是清廷在漠北蒙古对于各部多设扎萨克,而各部扎萨克,却互不同属,从而将其彻底分化,使漠北无法形成统一强大的势力,以抗衡清廷中央。扎萨克,就是清廷对于蒙古等地设置的基本统治单位。

外蒙古

在漠北蒙古,仅在乾隆年间,喀尔喀部扎萨克就高达86个。而在雍正继位的第3年,雍正皇帝又从喀尔喀三部之中的部分出了21旗,设立了塞因诺颜部,使得喀尔喀分为了4部。与此同时,清廷在喀尔喀四部中又设立了正副盟长,进一步“分其势”。

可以说,清廷对于漠北蒙古的政策是十分有效的,整个清朝期间,喀尔喀蒙古虽然并非完全安稳无事,也曾发生过撤驿之变等兵变,但总体而言,并未形成大的乱子,更没有如清朝之前诸多中原王朝一样,让漠北蒙古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那么,为什么外蒙古最终又分裂出中国呢?这个原因也十分复杂,一方面,与清朝对于蒙古的政策有直接关系,虽然清朝对蒙古的“众建以分其势”的政策行之有效,但与此同时,清廷对于汉蒙分离的严格分离,也使得在清朝数百年间的统治期间,蒙古地区不但没有彻底的融入中国,反而与汉地渐行渐远。

如今的蒙古国

可以说,在清朝统治的数百年间,外蒙古地区虽然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生活方式,都与中原地区大相径庭。这样的情况,在王朝鼎盛时期自然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是,一旦王朝衰落,这些地区势必会升起分离之心。

而在清朝末年,情况还远比其他王朝末期更为复杂,清朝末年,除了清王朝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在外部,也开始面临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而外蒙古的最终分裂,也与列强有直接的关系。

从康熙年间漠北蒙古彻底臣服清朝开始,沙俄的势力就开始触及到了外蒙古地区。清朝中期,喀尔喀蒙古的多次动乱,背后都有沙俄的黑手。而到了清王朝急剧没落的晚期,沙俄更是明目张胆地将侵略的触角深入了漠北蒙古地区。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

最终,在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中央政府对于蒙古地区统治急剧衰弱之时,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开始事实上分离出中国。1945年,二战结束之际,在沙俄的继任者苏联的支持之下,外蒙古彻底分离出中国。

因此,在清末民初内蒙古分离出中国,其实与中央王朝的控制力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清朝有没有将外蒙古地区拆分,一旦中央王朝衰落,一旦中央王朝对于外蒙古地区的控制力急剧减退,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动之下,在列强的支持之下,外蒙古地区都将面临分离出中国的危险。

最佳贡献者
2

事后诸葛亮很多。所以这个问题有点可笑!清朝为什么没有把外蒙古拆分???为啥呢?没有眼光,没有能力。

3

清代蒙古囊括了现今蒙古族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就与附近的蒙古诸部会盟、联姻。天命(努尔哈赤)九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清朝的前身)的藩属,之后其他部落相继归顺,他们每年需向清朝进贡。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由俄罗斯帝国统治,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乾隆帝作诗曰:“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清代蒙古分为八旗蒙古、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与札萨克制。八旗蒙古于天聪(皇太极)九年从八旗满洲中分出,是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性质相同的军事组织。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地的州、县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处于半自治状态。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在中央,则由理藩院统管蒙古事务。

外藩蒙古又按其归附清朝的先后分为内札萨克蒙古与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内蒙古,于天命至康熙初年陆续归附清朝,并随清军征伐各地,多是从龙功臣,不但政治地位较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康熙中期以后归附的各部称为外札萨克,虽然也享有较高的封爵,但其兵权统归当地的将军、都统、驻扎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萨克蒙古中的喀尔喀四部后来成为外蒙古。

外藩蒙古位置距离中央较远,且不是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所以清朝没有过多干预其政治军事的发展,由当地的札萨克(执政官)和清朝特派的办事大臣进行管理。

外藩蒙古时常出现反叛,但基本是小反叛,没有公开反叛清朝,这些反叛没有动摇到清朝的统治。

对于这部分蒙古人,清朝采取了宽松的羁縻统治政策,双方通过盟誓确立权利义务、满足各自的利益要求。

自西周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犬戎,秦汉时期的匈奴,西晋时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的柔然、隋唐时期的突厥、宋代的契丹、女真、明朝时期的蒙古人,中国历史上能够彻底解决北方胡人犯边问题的只有元朝和满清,而元朝的蒙古人就是自北方而下的,其后就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对外蒙古的控制力足够强,没有必要通过“改土归流”式的做法,将外蒙古改制为省。

不过清朝末年,清政府也曾一度打算将外蒙改制为省,但是由于清政府昏庸和错误的措施,行省制改革在蒙古地区推行的很不成功,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把蒙古改制成行省。而且,俄国充分利用在改制过程中出现的汉蒙、满蒙之间的矛盾,煽动偏激的蒙古分子进行蒙古独立。

4

早在明朝时蒙古分为三部分,漠南,漠西,漠北,它当初是由鞑靼和瓦剌演变而成,最后成这样格局,还不是由于对蒙元过于思念才出现了明清交际时的蒙古形势。因为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帝国拥有欧亚大陆,最西面到黑海,东到东海,东西方都有海岸线(1206-1260年),可惜到元朝建立,忽必烈时期,蒙古帝国西面等于就只到流沙,所谓的新疆东部哈密一带,它只单凭指为元朝疆域。

但后来明朝崛起,朱元璋在江南誓师让偏师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北伐元朝之日起,蒙古帝国版图又开始收缩,大汗妥欢帖木儿逃往应昌病逝,于1368年元朝灭亡。其太子爱猷识理答腊继位为元昭帝,可事实元朝正统性已不被承认,虽然自称北元,和明朝分为南北朝,而是只被认为是漠北的一个汗国。但仍不忘恢复忽必烈大元的志向,卷土重来,这也就有他们秉承了这么一个信念,始终与曾经扳倒自己明朝作对。

从而也让明朝变成了头疼的事,蒙古帝国等同于退到漠北,在太祖朱元璋时期,它的空间被再度压缩,达到历史上衰落时期,蓝玉捕鱼儿之战,使北元脱古思帖木儿向西伯利亚退却,永乐大帝朱棣抱病残年御驾亲征五征漠北,从而让明朝北境推到外蒙古戈壁一带,就连东北额尔古纳河一带林中地区也囊括其中。可惜这样的盛世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漠北局势一再换血,鞑靼和瓦剌不断走向强大,也让明朝越来越害怕!

万里长城也许是最好慰藉,土木堡事件发生后,明朝开始考虑南迁打算,可回想起来,永乐帝朱棣成果还得保住,毕竟自己是朱棣一族血脉,不然对不起祖宗,再者考虑曾经金朝南迁,导致成吉思汗乘虚而入,也会有蒙元这一回事。

于是明朝在于谦坚持维护下,即便瓦剌也先包围了京师也要守住他,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朱祁钰又被立为皇帝,从而告诉瓦剌让他们知道大明天子即便被俘,也还可以重立,让他们不要得意太早。蒙古也正式算已从被动走向主动,越过戈壁,在长城以北放马,他们后来把明朝北疆压缩到最小。就这样到明中期达延汗中兴后,蒙古才算有了真正的样子,察哈尔、兀良哈、喀尔喀、鄂尔多斯、土默特等部开始形成漠南和漠北。

而漠西的蒙古则是成吉思汗帝国西面四大汗国形成的结果,有察合台汗国、和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 但最主要还是察合台汗国的存在,他们在伊犁河谷早已立为国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一带,后来真正成了伊犁,所谓今天伊宁市。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一直处在东察合台汗国通知之下,一直从成吉思汗初期察合台建国,到元朝正式走向中立,明初帖木儿帝国兴起也剪断了它的河中一翼,但东部仍存在,接着就是瓦剌在阿尔泰山活动,形成四卫特拉,以瓦剌为主,从而形成了一带漠西厄鲁特蒙古。所以即便明朝取代元朝,可元朝仍在其周边势力存在,尤其蒙古帝国,金帐汗国和察合台仍存在。

而后来的清朝为什么会如此划分,肯定是适宜一定区域和历史渊源,而且也有先后顺序。首先太宗皇太极降服了漠南蒙古,最后一位蒙古帝国大汗林丹汗逃遁病死半路,大汗玉玺落到皇太极手中,他也正式宣布自己为蒙古大汗,为博格达彻辰汗。后来建立盟旗制,想以漠南诸部为右翼对明朝发起攻击,绕过长城这个坚固防务,智取大明。加上大清单干打败不了大明,由于清楚蒙古实力,所以建立八旗制,和蒙古长期联姻,形成了满蒙一家,共同对付大明。所以前前后后,满清一直还是尊重蒙古当地情况的,反而联合他想图中原,但又对中原采取警惕性,怕明朝残余染指蒙古,联合对付他,他并不是大金女真那么肆意妄为,与蒙古走向对立。

这也就有后来满清这样不动外蒙地盘的原因,对于外蒙,那可是受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影响,如果不是噶尔丹,漠北诸部就不可能一一归诚,喀尔喀当初无不受准噶尔侵袭才愿归附大清,可在乾隆以前,杭爱山仍是抵御漠西蒙古的防御地,因为准噶尔仍在其以西活动,伺机窥视大清。于是等乾隆平定准噶尔后,等于其以西划归伊犁将军管辖,而外蒙古则归今蒙古国科布多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所以清朝这样做无非就是按照先后顺序,根据当地适宜管辖,目的让其长治久安!但也从料到大清一灭亡外蒙就不听从中央走向分立。








5

清朝时期,外藩蒙古又分内札萨克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其中外札萨克蒙古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外蒙古,这一类蒙古人距中央远,战略位置又不重要,也很少有“从龙功臣”,所以清朝让其当藩属的治理成本就小多了,每年再收点朝贡,美滋滋,对于逐渐南移并农业化的清帝国来说,蒙古草原并非其统治重心,就不必如此麻烦了,而且清朝本就起源于北方,蒙古在明亡之前便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了,当当“屏藩朔漠”就好,这样岂不更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6

整个大蒙古地盘,都已被汉满、俄熊、突厥、三家瓜分了。掀不起风浪了。

7

清朝鼎盛时,可以从汉人身上剥削大量财富去养肥外蒙古的王公,喇嘛,以换取它们所谓的忠诚。

等清朝衰落了,为了给洋人赔款,连旗人的铁杆庄稼都停发了,对外蒙古贵族和喇嘛的恩赏也就没有了,没有恩赏,外蒙古贵族喇嘛为什么要忠于清朝?

一条狗,主人长期不给吃食,肯定咬主子,何况本来就形同畜生的某些野蛮民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