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状元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充满荣耀的称呼,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两者都是万里挑一。能高中状元便可步入仕途,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从隋朝开设科举考试,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考,在大约一千三百年的时间里,共出现了六百多位文状元(有资料说是654名);武举则由武则天开设,在明清两朝得到兴盛,到清末废除,只出了不到两百名武状元(有资料说是185名),两者加起来也就八百多名。

可偏偏有这样一位奇才,在科举考试高中状元后,似乎并不满足,还想再证明一下,又参加了武举,竟然又中了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双科状元。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双科状元——郑冠

这位旷世奇才就是郑冠,他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五年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他参加武举又中了状元。


可这样一位举世无双的人物,却没有太多信息流传下来,关于郑冠的生卒年、字号、籍贯、生平等的记录少之又少。

郑冠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五年后通过武举中武状元,晋升为户部郎中,后面便不知所终,像消失了一样,没有更多记载。据说他擅长书法,撰写了《济亭记》,但《济亭记》也早已失传。


这仅有的信息难以为我们展现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但从这只言片语中我们也可以窥知一二。

1.这样一位文武全才,应该是个敢于打破常规、挑战自己、不服输的人。

进士及第已经是万千读书人望尘莫及之事了,可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还想在另一条道路上挑战一下自己、证明自己,他勇于尝试,最终如愿。

2.他应该是个勤奋的人。

从文状元到武状元用了五年时间,他这五年除了做官,并没有放松武艺方面的训练,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武艺,最终夺魁。

中国历史上默默无闻的状元有很多,能中状元是真本事,但官做得如何以及仕途怎样都是另一回事。郑冠除了文武双科状元的美名,做官时可能无功亦无过,没有什么记载,他的更多信息都随他一起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但郑冠留下来的这一事迹已足以让人敬仰,向他学习,在生活、工作、学习上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最佳贡献者
2


他叫郑冠。

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文状元和武状元都考中的天才,不过却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古代的阶层近乎固化,而科举几乎是改变自身所处阶层的唯一途经,某种意义上看,科举制度跟现在的高考差不多。事实上,古代的科举考试比现在高考难多了,就拿最基本的录取率来说吧,现在达到分数线就可以上大学,只是大学的好坏有所不同。古代则不一样,正式的科举考试会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乡试、会试以及殿试。

从秀才到举人录取率不到十分之一,从举人到贡士的录取率在0.5%至4%之间,从贡士到进士的录取率则更低,不到百分之一。而高中状元的难度则更大。

从隋朝到清末,科举制度在我国出现了1300多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诞生的文状元只有654人,武状元则更少,只有185人。而郑冠能各占据一席,可想而知难度有多高,那么,郑冠又是何许人也呢?

郑冠是唐朝人。

公元823年,郑冠高中文科状元;

公元828年,郑冠又中武举状元。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过多的痕迹,有关郑冠的生平、生卒年月、履历以及人物评价等都寥寥无几。从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很难去考量郑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这里只是一些推测。

当时担任郑冠文科考试的考官叫王起,此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遍览群书,在当时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后来还官至宰相。

王起曾向朝廷举荐过不少名士,而这些名士都很擅长文辞,恪守公道,因而王起就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古代科举考试,一般由考官先行批阅,最后把状元、榜眼、探花的名单以及卷子递交给皇帝审阅,皇帝则充当一个类似复核的角色。

在此过程中,皇帝会和考官共同审阅,一起探讨卷子的文采优劣。而郑冠能成为状元,其中王起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王起先看了郑冠的卷子,又在皇帝面前极力举荐郑冠,从中不难推测出王起的影响。结合王起举荐名士的标准以及郑冠一举拿下文武状元的壮举,郑冠至少是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的。

第一,擅长文辞,博览群书。

郑冠能考取文状元,至少文字功底方面不会很差,据一些资料记载,郑冠还很擅长书法,据说他还有一部著作,叫《济亭记》。不过可能因为战火,也可能是郑冠本人的原因,该书却没有流传下来。

第二,努力,不甘平庸。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当时郑冠已经夺得文状元,按理说已是前途辉煌,可郑冠似乎并不满足于一个文状元,后来又夺得武举状元,可见郑冠是不甘于平庸的。

而从文状元到武状元,郑冠只用了四五年的时间,由此不难推测,郑冠应该是个很勤奋的人。

第三,恪守公道。

主要是王起举荐的名士都有这个特点,郑冠应该也不例外。

当然,这些只是一些猜测。

但不可否认的是,郑冠的经历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可惜就是这样一位文武状元,在历史上却默默无闻。不过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似乎十分常见,例如,如此多的文、武状元中,只有郭子仪、文天祥等少数状元为人所知,剩下的大多数状元都很难被人提及。

3

郑冠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位文武状元,但世间对于他的记载是少之又少,只有在《济亭记》中才有了一点对于他的记载,但因为《济亭记》的失传,我们也只能从中得知他不仅善于书法还精通武功,只恨不能一人一分为二,仅此而已。

历史记载,自唐武德五年出的第一个文科状元之后,中国历史上曾出过文武状元共八百余位,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五花八门,有超过五十多个学科,所以说状元的含金量是极高的。而武状元是在武则天做帝王时期才有的,主要科目有负重,马术,射箭等,武状元的规模远不及文状元,毕竟世人都想着进入仕途。

郑冠在三十一岁参加科举考试,凭借其才华横溢和深邃的思想,击败了同行的竞争者也折服了考官,成为文科状元。古语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从侧面体现出了郑冠当年是有如何的才能。在五年之后,武则天设考天下武科考试,36岁郑冠在武功技压同期考生之后,又获得了武状元,同年晋升户部郎中。

不知道为什么后世对于郑冠的记载很少,甚至连生卒年都没有记载,只留下了他夺取文武状元的美名,是他遭到嫉妒中途夭折,还是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选择隐居深山,又或是他有了什么神秘的使命抹去了他的生平,这都成为了历史的谜团,只能期待更多的史料出土为我们解惑。【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史实】

4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状元”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这是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制度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手里发扬光大——为了对付关陇贵族!

所以武则天首创了殿试,也就是皇帝亲自为科举进士颁奖!这实实际上是光环的加持!

唐朝以“娶五姓女”和“中进士”为荣,这实际上是皇帝一种文化引导!有了这种引导,“状元”成了当之无愧的“人中之龙”。

所以中进士难,中状元更难!一旦中了状元便会一飞冲天,所以古往今来关于状元的演义是层出不穷的!

那究竟是什么样的天才能吃到这个双黄蛋呢?他叫郑冠!人如其名,果然是当冠军的料子,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武双科状元。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一点,把书读好了,把武练好了!不代表这个人就一定会有出息!这里引用朱熹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关键是要活学活用!

郑冠是唐穆宗年间完成这一旷世盛举的,但是遗憾的是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

由此我们必须引入几个思考:

1、读书是为了什么?

2、应该怎样去读书?

3、学有所成之后该如何去回报社会

5

考状元难,文状元、武状元都难。既考中文状元,又考中武状元,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文状元和武状元兼得之人?

还真是有这样的天才,有且只有一人。

此人名叫郑冠,应了他的名字:冠,冠军也。有人戏称,他应该叫郑双冠。

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不,应该是大多数人会觉得很陌生。

这个一点都不奇怪,因为郑冠实在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郑冠无闻到什么程度?他的姓名在众多史料中竟然只出现过三次。

1、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大唐进士科省试,郑冠状元。

这年的省试题目是《丽龟赋》,出自《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咱们一看完全摸不着头脑,但高手还是有的,有28名举子进士及第,其中排名第一的状元就是郑冠。

2、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大唐武举考试,郑冠状元。

唐代武举主要考武艺,如射术、马术、摔跤等,地位不如文举,咱们的文状元郑冠,不知什么原因,居然报名参加,又是一举夺魁!如此骁勇表现,不愧是天才!

3、后来,郑冠官至户部郎中 。

上述便是史书对郑冠的全部记载,除此之外,字号、籍贯、生卒年,尽皆不详。

在郑冠之前,从来没有文状元兼武状元,郑冠之后也没有,他是独一无二。

就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生平经历却成了一个谜,让人禁不住揣测:郑冠到底哪里去了?他到底为何变得如此默默无闻,完全被历史湮没?

在唐代,进士的待遇很高,进士出身者最后的品级都不低,文武双全的状元郑冠却只是官至户部郎中,史料没有留下他的任何事迹。作者有两个推测:

1、郑冠应系出身寒门,缺乏豪门背景。因为唐代即便是进士出身,也要依靠一些高官权贵的赏识、提携和推荐,才有足够的仕途上进空间,郑冠很可能缺乏豪门背景,又不善官场投机钻营,导致所任官职不高,事迹很少,没有留下更多资料。

2、郑冠很可能英年早逝,导致事迹较少。史料没有郑冠确切的生卒年记载,但从郑冠可以夺取武状元一事分析,他考中武状元时应当年轻力壮,否则很难通过武艺考校。其后,郑冠可能因身体健康原因英年早逝,生命戛然而止,自然没有多少事迹存世。

郑冠是幸运的,他的天赋让自己成为中国历史唯一的文武双科状元;郑冠又是不幸的,无论是缺乏豪门背景还是英年早逝,命运都没给他更长的生命、更好的仕途。或许,唯一文武双科状元的荣誉已经透支了他全部的幸运吧!

  • 我是狄飞惊,期待你的关注!

6

一个人,曾经不论如何惊才艳艳,在历史长河面前都仿若一颗尘埃,指不定哪天就消逝在了长河之中。

题主所问的那位文武状元也是如此。

他叫郑冠,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状元。按理说,如此人物史书上怎么也会大书特书,可事实上呢?书海之中关于“郑冠”这个名字的记载只有零星半点,哪怕是野史中也不曾出现过。

现在关于郑冠,有史可查的只有他活动的年代、他生平的一些大事和他考状元的时间。

郑冠,于长庆三年(823)夺得文科状元,一同考试的还有袁不约、李敬方、韩湘、顾师邕、李馀、徐凝、李仲言等人。这一批人中,或许也只有韩湘有点名气,因他是韩愈的后人。

郑冠在这场考试摘取状元之后,便开始正式进入了仕途。

至于他最初当任的是何种官职,这就不得而知了。

后在太和二年(828),他又参加了将帅科考试,并且又夺得了这一场考试的状元。这一刻,我想当时的郑冠也是非常自豪吧。

因为从初唐完备科举制以来,到唐文宗在位时期,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拿到文武状元,郑冠可以说的第一人了。后来也是,一直到清朝末年,还是没有出第二个文武状元。

然而如此人物,历史上最后的记载却是“官至户部郎中”,再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官方记载的史书就是这样,只要不是什么影响国家的重要人物,只要没有涉及到政治的人,一般都不会大书特书,这个是铁律,没办法的。

现在如果想再知道郑冠这个人的生平,或许也只有在民间相传的野史中了解了。可是,野史中真的又有吗?


7

隋代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阶级流动更加的顺畅,进一步摧毁了阶级壁垒,促进了人才流动,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政治改革之一。科举初创,只设立文举人。天下学子要通过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明代划分),才能蟾宫折桂。

中国第一双料状元——郑冠



不得不先说一说郑冠这个名字,毕竟是出生在唐朝,取得是盛世年号,但是只可惜郑冠本人说处的时代已经接近于晚唐时期。

在武则天时期,科举中增设了武举人,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代不像宋代“重文轻武”,唐人的气血豪迈与诗词歌赋,都能给人一种血脉膨胀的感觉。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能身兼文武状元,那将是多么有料的一个人呢?

正史之中对郑冠的描述少之又少,只有寥寥数笔。



唐穆宗长庆三年癸卯科状元及第......大和二年登军谋弘远、堪任将帅科,同科有李式。后曾官户部郎中,不知所终。

在如此稀缺的史料背景之下分析一个文武全才,无非是有一点困难的,但我们可以从时代背景中分析郑冠所具有的品质。

  • 刻苦努力




郑冠取得文状元是在公元823年,武状元及第是在828年,短短5年时间内连摘文武桂冠,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多么勤奋的人。要知道,古代科举要比现在的高考难得多,那是几十万人中挑选几十个,进士及第那更是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有很多人,自以为饱读圣贤之书,结果连解试都过不了。

唐人有一番尚武的精神,就拿李白来说。在很多人心中,李白就是一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实际上呢,李白是唐朝有名的剑客,其自曝曾杀死多人。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要考中武举人,势比登天。所以,在唐代连摘桂冠,那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件事。

  • 天分好



祖师爷赏饭吃,谁都拦不住。我们从五年拿武状元就可以推理出郑冠的武学天分极高。亦或是体力好、亦或是身体棒、亦或是虎背熊腰、亦或是长手长脚,总之不可能是文弱书生的模样。在营养科学并不发达、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古代,祖师爷如果赏饭吃,那会省很大的功夫。从郑冠的成就来看,应该可以断定其武学天分极佳。

涂舟说



要注意的是,我们常说中“进士”,但是科举并不只有进士科,科举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在唐代时,因为对秀才科要求很严格,基本无人报考,遂被废除。从此以后,秀才成为文人的代名词。明经科与进士科是报名人数最多的,而进士科又相对于明经科较难,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8

武举考试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设立的。武则天不愧是一代女皇,上位后首创殿试制度和武举制度,大力重用寒门士子,打击士族门阀势力,为庶族平民进入仕途创造了机会,也为习武之人创造了更多的机

既然是从唐代开始设立的武举制度,那么第一位武状元肯定就是唐代的了,笔者翻阅了一下唐史发现,公元828年,也就是唐穆宗长庆三年,记载了一位文武双料状元,他就是郑冠。

郑冠,在公元823年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文科状元的桂冠,据史册记载当时的考题是出自《春秋》里的《丽龟赋》,从此踏上是自己的仕途之路,在朝为官的郑冠并没有贪图享乐,从小酷爱习武的他一直没有停下习武。郑冠的书法也写的相当漂亮,因为他有着过人的文采,因此轻而易举就得到了文科状元。在这之后,郑冠便来到朝廷,当上了官。然而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上,在他为官期间,并没有任何有关他所立下的功绩的记载。由此也可以认为,郑冠虽然成绩过人,但却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后来估计实在是没有事干,郑冠决定去参加武考。但是众人没料想到的是,郑冠竟然取得了武状元,这个成绩把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们都給震惊了。毕竟有着如此高的考试能力,实在是令人不得不钦佩。而且武考考的是一个人的真正实力,由此可见,郑冠确实很厉害。当上武状元后,郑冠却销声匿迹,从此在史料中再也看不到他的相关记录。




9

状元在现代就是读书人的一个顶尖荣耀,可在古代状元就不单单是指给读书人的,也有给习武之人的,称之为武状元。只要能考上其中的一个,那便可以入朝当官,走向人生的辉煌。

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才有的制度,但是主要是用来选拔文官的。选拔武官的科举考试则是在武则天时期才开设的,到了明清时期才盛行。可说到这,就不得不说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有文状元和武状元头衔的人“郑冠”。

郑冠,823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文状元,史册记载那时候的考题是《春秋》里的《丽龟赋》,郑冠高中状元后,为人十分的清廉,不好高骛远也不贪图享乐,而他从小也十分喜欢武术,所以就算他高中了文状元之后也没有放弃习武的习惯。后来他好像还不满足文状元的头衔,在五年后即828年有参加武科举,并且又高中了武状元,这样的一位人物,可以说是旷世奇才,只可惜关于郑冠的史料,到现在我们无从考证,存世的消息少之又少,让我们很少能去了解这位文武双状元,也可以大致猜测虽然郑冠文武双全,但是没有什么过人的成就,所以没有被载入史册。

虽然郑冠的文武双状元的头衔响彻当时的整个时代,就连皇帝都震惊了,毕竟有这样的实力的人,一定是非比寻常的,但后世对他的了解基本全无,也是可惜。

关于郑冠的消息可能因为战火的原因,所以销声匿迹了。据一些资料的记载,郑冠能考取武状元,是因为他博览群书,善于写词,还写下了一部著作《济亭记》,但由于战火原因没有得以保存下来。

其实还是很可惜的,我们所能了解到关于郑冠的消息少之又少,不知道是遭人嫉妒被毁掉了所有资料,还是因为某些不可抗力让这位双状元的贡献消失了,这都成了历史的遗憾了,希望以后我们能了解到更多旷世奇才的史料。

10

这位文武双全的状元就是郑冠!他生于唐穆宗时期,公元823年他参加殿试,这一年他一举夺魁,拿下了文科状元,以文官的身份进入了朝廷,为皇帝所用。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过这个道理在郑冠身上可以说是换了一种表现方式,因为他这人并没有被换掉,而是身份有了一个大的转变!此时的皇帝已是唐文宗,距离他文状元夺魁已经过去5年时间,没想到他不仅能舞文弄墨,这一身拳脚功夫也是让人佩服不已,于是他又一路披荆斩棘的拿下了武状元,并且官职也变成了户部郎中,他的事迹令文武百官都钦佩不已。

可是如此一位文武双全之人为何历史上对他记载的文献少之又少呢?其实,曾篆写了著名的《济亭记》,里面就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载,此人善于书法,同时又有一身的好武艺,只恨不能一人拆做二人用,不过此书至今已经失传,也无人能目睹他的传奇故事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