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初洪武年间实际上是有四大案。称为洪武四大案,分别是指: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蓝玉案。而其中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常常被成为“胡蓝之狱”。

我们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一生最恨两件事:官员的特权和贪污受贿。而这四大案就是为了整治上述两件事情的。



郭桓案和空印案,就是对涉嫌贪污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这是为了惩治贪污;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则是对官员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特权阶层进行大规模的镇压,这是为了整顿吏治。

1.空印案与郭桓案都与贪污有关。

空印案:按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空白文书上先盖上公章,事情结束后再填上数字。而我们都知道,正常的流程应该是先核实完数字再盖公章的。这里面就存在着一个造假。此案杀了1000多位官员。



郭桓案:更是明目张胆的贪污。户部侍郎郭桓与他人合谋,一共贪污了2400万担粮食。此案杀了30000多名官员。

这两个案件,我们不敢说,没有杀错一个人。但我们敢说的,大部分的官员都参与了这些贪污受贿。洪武大帝的手段虽然激烈了,但不失为一番慈悲心,这慈悲心是对老百姓的。


2.胡惟庸案与蓝玉案。

这两个案件,有很多人说朱元璋是为了诛杀功臣。嘲笑个人的看法是:一个开国皇帝的心胸是很大的。如果真的不是忍无可忍,他绝对不会采用如此极端的手段。

胡惟庸当时的宰相,甚至准备阴谋暗杀朱元璋。蓝玉当时的统军大帅,虽然私自带兵袭击大明关隘。

这两人的做法都是谋反。如果他们只是单纯的徇私枉法。可能株连的范围不会那么大。最终他们选择了最大逆不道的谋反。

这两个案件诛杀的官员成千上万。依然不否认有很多是被冤杀的。但通过这两件事情,大明初期的吏治极为清明。这在整个封建王朝中也是极为不多见的。还是那句话,洪武大帝的手段虽然太激烈,但不失为一番慈悲心,这慈悲心是对老百姓的。

最佳贡献者
2

纠正一下,是“四大案”,分别是“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其中前两个是贪腐案,后两个谋反案,这四大案在朱元璋一朝,以及对整个大明都有深远影响。

朱元璋贫苦出身,了解底层民众的不易,建国以后,就对贪官污吏大力整治。

“空印案”,就是利用空白文书徇私舞弊的案子,这种做法很常见,就是先在空白文书上加盖官印,以后需要的时候就直接填写内容。有些官吏觉得来回盖官印太麻烦,就会事先准备好备用。但这里面就有漏洞,便于造假,便遭到朱元璋的严厉打击。

由于一直以来的陋习,使得这种做法很普遍,于是大量的官吏被牵扯其中,也就成了大案了。

“郭桓案”,郭桓是户部侍郎,也就是财政部的二把手。郭桓在任期间,伙同其他官员,在库粮上做手脚,贪腐巨大,引起朱元璋重视。朱元璋诛杀了几个主谋之后,发现查抄的数目和亏空之间的差距太大。于是朱元璋开始追赃,这一下又是大量官员被牵连。

“空印案”和“郭桓案”一共牵扯人数高达100000人之众。

“胡惟庸案”,胡惟庸是当朝丞相,统领百官,总领政务。丞相和皇帝是相互利用的,皇帝靠丞相治理国家,丞相依靠皇权扩大势力。但是丞相的权力过大就会影响皇权,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时,其中一条就是相权过大,所以朱元璋一直在打压相权。

胡惟庸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淮西派的代表,明初大部分功臣都是出自淮西。淮西派逐渐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这让朱元璋很不满,于是开始削弱相权。但是胡惟庸还不知收敛,依旧结党营私,惹怒了朱元璋,将胡惟庸斩杀,废储丞相一职。随后又以“胡惟庸一党”为名,大肆杀戮,受株连的不计其数。

“蓝玉案”,蓝玉是统兵大将,朱元璋也知道军权和军队的重要性。在废除丞相一职后,又把掌管军权的“大都督府”也撤销。蓝玉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因击败漠北蒙古军队,被授予“凉国公”。但蓝玉持功自傲,专横跋扈,终于激怒了朱元璋,将其斩杀。其后,“蓝玉案”也牵扯过多,持续时间也长达14年,诛杀超过50000人。

这四大案都是为了加强统治而实行的,治理贪腐对吏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国家财政有所提高,国内矛盾有所缓和。胡案和蓝玉案,加强了皇权,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

感谢提问。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发生的轰动全国的三大案件,按时间顺序分别是胡惟庸案(可与蓝玉案并称一案)、空印案、郭桓案。

三大案件的发生都带有极强的目的性,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主要针对的是开国功臣,空印案是朱元璋认为下面的官员藐视权威,郭桓案则是为了整饬贪官污吏。

但根本上而言,朱元璋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集权,三大案件的发生本质上还是为了皇权的加强。

(朱元璋影视形象)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个案件的始末。

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发生于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胡惟庸是安徽人,与开国功臣李善长是儿女亲家,同时也是淮西集团的骨干。

明朝建立后,为平衡内部,朱元璋默认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的争斗。

洪武六年,胡惟庸任右丞相,以李善长代理人的角色活跃于朝堂之上,四年后,任左丞相,至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胡惟庸在击败浙东集团以后,开始变的膨胀起来,大肆结交朝臣。让人意外的是,权力欲望极重的朱元璋对此竟毫无表示,任由胡惟庸肆无忌惮。

(胡惟庸影视形象)

有一个词语对这种情况做出了恰当的解释,这个词叫“捧杀”。朱元璋针对的不仅仅是胡惟庸,还有他背后那个庞然大物,丞相制度。

丞相制度自设立以来,其所代表的相权就一直与皇权做着斗争,维持着平衡。

但是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相当重的人,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还要被你们指手画脚,叔能忍婶婶也不能忍。

1380年正月,有官员告发胡惟庸谋反(个人认为是朱元璋指使的),朱元璋迅速(蓄谋已久)逮捕了胡惟庸及其一干党羽。

紧接着宣布了胡惟庸的几大罪状,除去“谋不轨”以外,还有“通虏”、“通倭”等,凡是沾上边的都给他扣上了,以示罪大恶极。

胡惟庸最后被判诛九族,受牵连者多达上万人,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因为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又劳苦功高,侥幸逃过一劫。

空印案

空印案严格上来说是一个冤案,因为官员们的本意是想加快行政效率,减小在路上的时间。

明代规定,地方上每年都要到户部报告地方上的财政收入,而且账目必须要跟户部审核后相符。如果有任何一项不符,哪怕只是一个数字也要回去重新造册,更要命的是,还要加盖衙门的公章才算有效。

这个事放在现在根本不叫事,哪怕你在海南,做飞机一天就能打一个来回,但在明代那个没有飞机、没有高铁的年代,执行起来却是难上加难。

还是以海南为例,从海南赶到北京,骑快马也要一两个月才能到。到了以后发现有个数据错了,快马加鞭赶回去,把数据弄对加盖公章之后回到北京,发现已经是盛夏了。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何况是这些读书人呢。

简单来说,官员们相到的办法是,带上加盖官印的空白文册。因为只有盖印是必须赶回地方,其他都能够在京城完成。

于是,带盖印的空白文册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所有人都知道,唯独瞒着一个人,朱元璋。

很不幸的是,朱元璋最后发现了,在他看来,这群官员这是藐视权威、藐视他的威严。

(朱元璋)

对此,朱元璋的处罚是全国所有的掌印官员杀掉,副手充军。甚至是各地的按察使司的言官也有很多被处罚,理由是监管不力。

空印案仅仅是下面的官员想要提高效率,减少麻烦,但触怒了朱元璋,实在是一大冤案。

郭桓案

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皇帝中队贪腐零容忍的人,他的原则是宁杀错,不放过。而郭桓案也可以看作是他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洪武十八年,御史余敏、丁廷实名举报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并列举了方式和数量。

郭桓等人私分了浙西等地的秋粮,并且在收赋税的时候还巧立名目,收了多种赋税,得来的钱粮大都进了郭桓和其同党的口袋。

说起郭桓的同党,那更是不得了,因为六部的大多数官员都是他的同党。六部连尚书加侍郎在内,十八个高级官员还剩下四个,其他人连同办事的全都见了阎王。

“(郭桓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郭桓案一共杀了超过三万人,六部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办事的都杀了)。但是此案有效的遏制了贪腐之风,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蓝玉案

蓝玉案发生在太子朱标病逝之后,朱元璋为了给孙子朱允炆扫除继位的障碍,对功臣举起的第二次屠刀,属于胡惟庸案的继续。

蓝玉是洪武中期最能打的将领了,在徐达、常遇春那一批将领无法再屡疆场之后,蓝玉的出现可谓是夏日里的一缕微风。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大军北伐,一举击溃北元的残余势力,俘获北元贵族无数。因功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

此时的蓝玉逐渐膨胀,越来越嚣张跋扈,甚至对朱元璋本人不满。

朱元璋曾经按照功劳封他为太子太傅(从一品),但蓝玉竟然说“我不堪太师耶?”,正大光明的向朱元璋要官就不能忍了。

(朱元璋)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再一次举起了屠刀。这一次把开国功臣几乎一网打尽,包括在胡惟庸一案逃过一劫的李善长,牵连被杀者一万五千余人。

结语

至此,洪武年间的主要大案落下帷幕。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主要目的是清除开国功臣,为子孙的继位铺平道路。

而空印案与郭桓案主要是整顿吏治,虽然前者是冤案,但本质上是朱元璋对吏治的整顿。

而归根结底,朱元璋的目的还是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制度,屠戮功臣,都是让皇位更稳,皇权更加巩固。

4

朱元璋搞出“三大案”,其实目的是建立他的理想国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灭掉张士诚,击溃蒙元军队,按照元朝的模板制定明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很不理想,首先是丞相的权力太大,一切大小事务丞相都可以过问,皇帝总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于是朱元璋刚为丞相扶持副丞相,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但很多时候副丞相听丞相的话,朱元璋的意图经常落空。

胡惟庸当丞相时,比前任更嚣张跋扈,朱元璋就决定废除丞相,胡惟庸觉察到朱元璋的心思,暗中拉拢抑郁不得志的军队大佬,并上下勾连对朱元璋不满意的官吏,想把朱元璋搞掉。由于朱元璋搞反腐太严厉,官吏及将领都敢怒不敢言,有胡惟庸从中撮合,双方一拍即合。大范围的串联干坏事不可能一点风声都不露,朱元璋步步紧逼时,文官内部就有人受不住压力,就有了涂节向朱元璋告胡惟庸谋反的事。

朱元璋顺手收拾了胡惟庸,并以胡惟庸为切入点深挖,成立专门的查案机构——锦衣卫,掀起了反腐运动,历经5年,诛杀几万人,贬谪罢官无数。

胡惟庸案还没完,又发生了过郭恒巨贪案,这还得了,朱元璋从小就恨贪官污吏,他家人的死和元朝官吏横征暴敛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很生气,一声令下,锦衣卫严刑拷打,在这样的威逼下,官吏甲供出商人乙曾给他送礼,乙被抓后供出送礼的对象丙,丙供出丁,这样源源不断,参与贪腐的名单拉长到几万人,从中央六部高官到县级小官小吏,几乎被一扫而空,最后朱元璋不敢再追查下去。

反腐到这个程度是前无古人,朱元璋足以骄傲了,但是神人不能以常理度量,在老将凋零,元勋被杀个七七八八的情况下,朱元璋又拿大将蓝玉开刀。蓝玉在捕鱼儿海打败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后,威望达到了顶峰,从那以后,蓝玉就开始走臭棋,先是侮辱了元帝妃子,后有率兵攻打关门,在朱元璋警告后,还大言不惭的说朱元璋的怪话。朱元璋反应迅速,在他的指使下,锦衣卫都督告蓝玉谋反,锦衣卫对办谋反案有丰富的经验,有熟练的程序,很容易就拿到证据,抓捕同党。

很多人说,胡惟庸和蓝玉谋反的屈打成招,但是根据明史学家陈梧桐先生的考证,两人有造反的事实。然而,诛杀十几万人却让人不可思议,以至于很多文人都用残暴来形容朱元璋。

但是我们稍微分析就会发现,朱元璋这么做有着很深的目的。朱元璋废除丞相,直管六部的同时,在地方上废除了中书行省,设立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这些都是为了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




5

朱元璋的严刑治国,让众多的贪官吓破了胆,但即便在这样的恐怖之中,竟然还是有人冒着杀头的危险,铤而走险。 可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不久,就接连有三起惊天大案,第一个案叫做空印案;第二个就是郭桓案;洪武三十年,1398年,又发生了一个大案,这个案子我们说它大,不是因为他涉及的金额或者范围广泛,而是在这个案子当中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坚决。什么案子呢?欧阳伦驸马案。

在杀人无数的血腥背后,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怎样的官员竟然敢在如此的恐怖统治中依旧以身试法?那么,朱元璋实行严刑竣法惩治贪官污吏达到了什么目的?产生了什么结果呢?当时很多人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非常不满意,实际上是人人自危。朱元璋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使明朝的官吏队伍得到大大的澄清,他保证了明初统一事业的实现,保证了明初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他留下的严刑峻法也给后世开了恶劣的先例,那么他究竟又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杜绝更多的贪污腐败呢?但是在洪武年间还发生过几桩惊天动地的大案。这些大案又是为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讲洪武惩贪三大案。朱元璋建国,他有自己的理想,他要建一个廉洁的、高效率的政府,这个政府有一个廉洁的官僚队伍。他的重要谋臣刘基曾经对朱元璋说,元朝失天下,失于贪纵,你要把天下坐稳一定要加强法纪。中书省有一个都事叫做李彬,这个李彬因为贪纵犯法,被发现了。可是中书省的丞相是谁啊?李善长,李善长就袒护这个李彬,刘基说不能袒护,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说:坚决执法!处死李彬。开国功勋,一个功臣叫汤和,大家都知道,汤和给国家立了多少功啊,他有一个姑父隐瞒在常州的田产,少交税不交税。这件事让朱元璋发现了,要惩办他。常遇春这样的大臣都来给汤和这个姑父求情,朱元璋说不行,坚决处罚。朱元璋在惩贪问题上毫不留情,没有任何商讨的余地。

从这两件小事中,我们看到了朱元璋打击贪官、肃清腐败的决心。如果说这两起案件中被处死的贪官不算多的话,那么在随后发生的三起大案当中,被杀头的贪官和被株连的人就可是不计其数了。

一:朱元璋反腐惩贪三大案之一 空印案

第一个案叫做空印案,空印案发生在洪武九年,1385年。什么叫空印?大家知道,如果一个人离开本单位到外单位去办事,需要有一个介绍信。这个介绍信介绍你的身份,介绍你要办的事情的事由,这样你可以凭据这个介绍信去办事。但是有的时候出差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到一些你没有想到的那些单位去办事,你可能会开一个空白介绍信——事情不写,抬头不写,但是盖了公章,这种盖了公章的空白介绍信在明朝叫“空印”。明朝有一个制度,规定天下府州县的钱粮户口要在年底的时候核校,核对一些准确不准确,统计是怎么样,有多少田地,有多少人口,可以上多少赋税,怎么样服遥役,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府州县核对了到布政司,省级机关核对,布正司带着材料到京师户部来核对,户部是什么部?农业部、林业部管钱管财的,这叫“考校钱粮”。

明朝考校钱粮,从各个省来到京师往返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到了京师考校钱粮的时候数字不行,不准确,需要重新填写。重新填写没有公章不行,填写完以后要盖公章。如果一个很远的地方,边远省份到南京去考校钱粮,数字不合适,再回去盖公章,好几个月过去了,今年的工作无法完成。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很久以来的习惯,使用空印,带上一份盖好了章的空白文书到南京考校钱粮,数字不对,重新填写,章已经盖好了,很省事。


这件事情朱元璋发现了,朱元璋说其中必有奸。他要处罚所有使用空印的人,凡是掌印的人一律处死,凡是牵连到空印案里的人,不是掌印者也要杖责一百,发到远方。有一个官员叫做郑士元,他是湖广按察使的佥事,也牵连到空印案里来,他的弟弟郑士利就写了一封奏章给郑士元鸣冤,怎么说的呢?说你现在处理我们这个空印,实际上没有了解这空印的具体情况,我们的空印只是半印,什么是半印?大家知道开介绍信有一个骑缝章,一撕两半,你手里拿着有半个章,留底还有半个章,所以带走的是半印,不士正式的完整的印。他说现在所惩罚的空印都是半印,这个半阴是无法做其他使用的,不能够为奸,这是第一条。而且使用了这么长时间了,谁也没说这个不能用,第二条他说如果你要说不能用的话,你事先要说,要做出规定来说空印不能使用,在你还没有规定的时候你就把这些人全处罚了,不公平啊。但是朱元璋说,不行。于是连这个郑士利、郑士元一起处罚,发到边远劳动。

空印案牵连到很多人,所有是用空印的人无一幸免。朱元璋做得对不对呢?我认为对!为什么?钱粮的数字能够随便填吗?他是关系到户口和赋税的问题,你数字不合适到了京师一看不对我就改一改,这种统计是不能够作为国家的税收财政的依据的,老百姓的负担怎么承担,国家的财政怎么收,这是不行的,显然空印案是应该治理的。

如此轰轰烈烈地抄查空印的反腐行动,应当会让贪官们战战兢兢,不敢再贪了吧。但天下就是有胆大的人,空印案中斩杀贪官的血迹还没有干,就有官员顶风作案。在明初历史上,一场惊天动地的贪污大案即将被揭开。

二:朱元璋反腐惩贪三大案之二 郭桓案

第二个,我们讲的是郭桓案。朱元璋采用严厉的惩治手段打击贪官污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洪武十八年,全国的官员到京城来接受考核,这种考核叫做“朝觐考核”。到京师来朝见皇帝,同时要给他的政绩表现左一个评语和考察,合格不合格,这个官员怎么样。一共多少人呢?一共是4100多人,评定称职的只有430多人,大多数官员不合格。于是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贪的运动,我们现在说运动。这件事的导火线就是郭桓贪污事件的暴露。

郭桓是什么人?是户部侍郎,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户部;侍郎,副部长。郭桓都做了些什么事情,能够引起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广泛的惩贪呢?仅列入当时的《大诰》当中就有这么几项:第一项,太平、镇江、广德有几个府,官府下令,朱元璋下令减免官田钱粮一半,但是郭桓呢对这些地方是颗粒没有上仓,那么这钱粮收了上哪去了呢?郭桓私分了,这是一个。第二个呢,郭桓收受了浙西的秋粮,应该是450万石,实际上只收交上来60万石,还收了一些钞,这些钞加上这些粮食才200多万担,所以还有200多万担又被郭桓等人私分了。

朱元璋开列的第三项郭桓的罪状是什么罪状呢?当时征粮食,可以征粮食的本色也可以征折色,比如说征稻子,说如果这个地方不产稻子我可以折成其他的东西来交税,或者是把这个粮食折成钱,当时叫钞来交税。郭桓等人在征收赋税的时候,一石米折钞两贯,两贯钱,但是两贯钱以外他又跟老百姓要了什么钱:


水脚钱100文,就是用船来运,水脚钱;

车脚钱300文,说船运完了还得用车运,再加300文;

口食钱100文,说这个人吃马喂的,得吃东西,再加100文

库子钱100文,掌管仓库,看仓库,我得给你看着啊,没有人不成,再加100文;

蒲篓钱100文,这粮食得装成包,打包,蒲篓,加100文;

竹篓钱100文,拿竹子编的筐子,再加100文;还要交的堰江的神佛钱100文,你要运输的话走到江上走到河上,怕遇见大风船翻了,要让它平平安安的,沿途要拜神拜佛。水花钱啊,老百姓花钱,100文。所以一石粮食两贯钞,加了多少钱!这些赋税都加到老百姓身上,就是巧立名色,增加赋税。这些东西都是郭桓这些人贪污进来的。

当时官府养马,养马的草呢,要来民间来征收,郭桓这些人接受了一些贿赂,谁给他贿赂了,这个草免征。他把这些负担摊到其他没有给他贿赂的那些地区,这又是一笔钱。还有纳粮入水、纳豆入水,就是说把粮食里头掺上水,潮湿的搁到仓里头,收的豆子掺上水搁到仓库里头。最后造成仓库的粮食大批腐烂,甚至没办法处理,把仓库拆了,把粮食大批的埋了。

这样大规模的贪污腐败,惊动了朱元璋。朱元璋对郭桓案非常重视,他进行了一次统计,他说郭桓直接贪污数字是有700万石,加上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折扣、钞,一共是2400万石。朱元璋下令在全天下范围内追赃。怎么追呢?最后这些赃款是部是送到户部了,郭桓手里,户部;从哪里来的,从十二个布政司来的,当时就是十二个省;把省里的官员给我抓来审问,你们说你们的赃款是从哪里来的,好,大家说是府里来的;好,把府里的官员抓起来,再审问府官;府官说他的赃款是从州里来的,那再把州官员抓来;州里的说,我是从县里给我送上来的;把县官抓来审问,谁给你送的赃款?那就落到行贿的这些人了,这就是当时的一些富民、刁民。查到哪儿,惩罚到哪儿,一个不漏。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贪官污吏已经把钱财装到自己的口袋里头了,不能倒出来。怎么办,他们下发帖子,下发通知到各乡各里要求摊派,老百姓包赔。本来是惩贪,结果老百姓又增加了新的负担。朱元璋下令严格惩罚,所以这一次案件牵连到户部、天下十二布政司,所有行贿的、窝赃的,叫“天下中产以上人家破产大半”。中产以上人家是什么?富民哪,这些富民勾结官府为非作歹。所以这次案子规模非常之大。

朱元璋为了惩处贪官,不惜屡次砍掉成千上万官员的头颅,也不惜顶着官员们对他形成的巨大怨气。但这还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朱元璋不仅敢于大批处决贪官,他还创造了无数的让人脊背发凉的残酷严刑。

严刑峻法严到什么程度,我们上次曾经讲过,朱元璋规定了贪污60两以上的银子的,要把这个人处死剥皮实草,这个官员要悬挂在公堂上,给后来者当作儆戒。每个县里头都有一个地方剥皮场所,叫皮场庙。郭桓案发生以后,朱元璋同样使用严刑峻法,什么峻法呢?当时管仓库的一些官员,就是很低级的官员,朱元璋怎么处理呢?把他的这个脚筋割了,走不了道了,膝盖挖掉了,这个人就成残废了。可是没过半年这个人又继续犯法了,怎么犯法呢?当时往仓库里送粮食,送一批粮食拿一个筹码,可能是竹签,然后就凭着这个筹码去领报酬。人家送了十份粮食,可是筹码出现了十三根,为什么,因为看仓库的人,受过刑的这个人又偷出筹码拿出来。朱元璋说,你看,我当初给他的惩罚不是不严重,把他筋也割了,膝盖也去掉了,然后脸上刺了字,身上纹了身,没过半年他又犯了,我怎么样才能让他们不贪赃呢?严刑重罚。

朱元璋的话有这么两句,他说“朕谓斯刑酷矣”,我说啊这已经够残酷的了,“闻见者将以为戒”,听到的人都应该儆戒。“岂意攒点康明远等,肢体残坏,是形非命存,恶忧不已”,说这个叫做康明远的人肢体残废了,虽然肢体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他还活着命呢,他恶习没改。“仍卖官粮,此等凶顽之徒,国将何法以治之乎?”我能用什么法整治,严刑峻法,严刑、杀戮。所以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很多人批评他,但是实际上也是让贪官、赃官逼出来的。刚才我们讲到,这个管库官受到的严刑是挖去膝盖、挑断脚筋、身上刺上字、脸上纹上面,还有剁脚的、剁手的,都是当时的严刑,还有叫做“洗刷”,躺在铁床上身上浇热水,然后拿铁刷子把肉一层一层刷掉。但是这些酷刑并不是都有效,杀了一批又出来一批。我们在批评朱元璋的酷刑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个分析,什么呢,就是朱元璋所使用的酷刑不是针对良民百姓,特别是不是针对百姓的,而是针对官员、官僚阶层,是官员当中的贪污阶层。所以一说酷刑,就说这个朱元璋真可恨,但是他没有针对百姓,他是保护百姓的。

朱元璋在亲自查处了这两件大案之后,满朝文武百官早已是战战兢兢,不敢乱来一步,朱元璋放眼望去似乎普天之下已经没有贪官污吏的藏身之处了。但就在他暗自庆幸时,没有想到的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又出了一桩大案。

三:欧阳伦驸马案。

洪武三十年(1398年)又发生了一个大案,这个案子我们说它大,不是因为它涉及的金额或者范围广泛,而是在这个案子当中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果断和坚决。什么案子呢?欧阳伦驸马案。明朝为了控制西蕃少数民族地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把这个茶叶作为战略物资,严禁私自出口,因为你控制了茶叶,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它对你有需要,而且你把这个茶叶送给它以后还可以得到马匹,这样对国家几方面都有好处,因此就规定禁止茶叶私自出关。驸马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让他的手下走私茶叶,这些人在地方上动用官府车辆,擅自闯关,不纳税、不服管,而且是任意捶楚把关的官员。地方守关的人不堪忍受,向朱元璋来报告。朱元璋得到这个情况以后非常气愤,把欧阳伦抓来杀掉,坚决处死。欧阳伦是什么人呢?刚才我们说过他是驸马,这个驸马他的尚的公主是谁呢?是安庆公主。这个公主不是一般的公主,他的母亲就是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最早的结发夫妻。马皇后一生就生过这么两个孩子,两个女儿,安庆公主是其一,至亲至爱。谁求情也不成,坚决把欧阳伦杀掉。所以朱元璋为了建立他的官僚队伍秩序,为了澄清吏治,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不惜灭亲。

在朱元璋经历三起大案之后,在全国上下刀光剑影的恐怖气氛中,朱元璋却躲进书房,专心致志地开始编写一本书。那么,这本书是什么?朱元璋怎么偏偏会在这样特别的时刻还要专心地写这本书呢?


刚才我们说过,朱元璋把很多他所处理的贪污、为非作歹这一些案件的案例编成了一本书叫《大诰》。这个《大诰》他要求各家各户都有一本,如果你家里藏了《大诰》,那么在审刑的时候可以罪减一等。就在《大诰》发布的当年,就有是几万学生进京来讲演《大诰》,说我们都学了《大诰》,皇帝给了赏赐,大家回去,就是他搞了一次普遍的宣传教育活动。这个《大诰》减刑的这种措施成为明朝的一个刑法上的一个制度,以后,凡是在审刑的时候,说有《大诰》就减刑一等。可以看出,朱元璋所实行的严刑峻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不受侵害,是为了澄清吏治。《大诰》公布了以后,又有《大诰续编》,又有《大诰三编》,还有《大诰武臣》,就是专门针对武将、武官犯法编的案例。关于朱元璋编《大诰》他是什么意图?学士刘三吾给《大诰》有一个后序,有这么几句话,他说:

“日者,中外臣庶,罔体圣心,大肆贪墨。缘弊所由,起于六曹,为罪之魁,郭桓为首。”

就是不久以前,好多官员不体会朱元璋的意图,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究其根源,起于六曹。从六部开始的,从中央开始的,不要老远下面。为罪之魁,郭桓为甚,谁是头啊?就是那个财政部的副部长,农业部、财政部就是它的副部长。说六曹本来就是一个澄源之地,“乃贪赃不法,交通所属,危害百姓”,说朱元璋是不忍心“生人之无辜也”,不能够让那些百姓遭这个害啊,“不得已施之五刑”,对他们施之各种刑法。下边两句话,“虽罪之,实以生之”,虽然给他们治罪了但是要让他们不要再犯。“皇上图治,不遑暇食,犹乃营缮是书,以为世戒,其爱民之意深矣”,皇上要求治理天下,连吃饭都忙得都没有时间了,他还编这个书,他爱百姓的心那是很深的。这是刘三吾给他写的一段后序,朱元璋是基层的,他在基层出身,他受过苦,他知道这个苦是什么滋味。他还有一段话,他说:

“这书又不是吏员话,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我这般直直地说,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这书于管军的造福,不是害他的文书。”

我这个话,这个书不是秀才文,也不是官员写的吏员写的,就是实话,我这个文章不是害人的。所以他编《大诰》虽然每个案例都伴随着严刑酷法,但是它也伴随着一个爱民之心。

在明朝初年的几十年里,朱元璋用它打击贪官污吏的坚强决心,用它让人心惊胆战的严酷刑法,屡次清理官僚队伍。那么,在那一次次声势浩大的反腐浪潮之后,在一群群贪官污吏被送上刑场之后,朱元璋的重刑治国究竟给明朝带来了什么呢?明朝初年的官场是否就能够从此焕然一新呢?

当时很多人对于朱元璋的严刑峻法非常不满意,实际上是人人自危。早在洪武九年,山西平遥县县学有一个训导叫做叶伯巨,给朱元璋上书,提出了几件朱元璋做的事情不妥的地方,就有一条叫做“用刑太繁”,说你朱元璋用刑太繁了,太多了。他怎么样具体说呢:

“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这相踵。良由激劝不明,善恶无别,议贤,议能之法既废,而为善者怠也。朝信而暮猜者有之,昨日所进,今日被戮者有之。乃至今下而寻改,已赦而复收,天下臣民莫之适从。”

什么意思呢说你天天处罚人,早晨刚任命他当官,下午就把他废了。这些面人怎么办啊,无所适从。这官员队伍是人人自危,每天过不好踏实的日子。

洪武二十一年一个学士叫做谢缙的给朱元璋上书,也提出了他用刑太繁的问题。他说从国初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说没有哪一天这个法律不改变的没有哪一天没有人犯错误。“尝闻陛下震怒,除根翦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廷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什么意思呢,说我经常听到你处罚这个处罚那个,没听你表扬谁。很严厉。

当时的官员们惴惴不安,经常是上班的时候,早上起来上班,要跟家里头妻子道别,说今天去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侥幸晚上回到家里,见了妻子的面儿说,今天又活了一天,明天还不止道怎么样。如此这般,虽然让贪官污吏们惊心胆战,另外一方面也使得明初特别是洪武年间的吏治得到了澄清。清朝张廷玉所编的《明史》里头有一个叫《循吏传》,“循吏”就是专门记载清官的这样的传。《循吏传》所列的明朝的清官,洪武年间三十多年,占所有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个《循吏传》还有这么一段话:

“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这一时间,这些地方官员全都是畏惧刑法,洁身自好来实现达到朱元璋的要求,吏治换了一个面貌。

6

首先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很角色,特别是对于贪污、腐败更是恨的咬牙切齿!

话不多说,说正事儿

朱元璋亲自督办的三大案分别是

1:空印

其实说起空印案好多人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大家可以理解为(空白介绍信)

这件事发生在洪武九年,也就是1376年

明朝有一个制度,规定各地府州县的钱粮、户口要在年底的时候核校,以便核对一下可以上多少赋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府州县核对后,再到布政司核对,布政司再带着材料到京师户部来核对。


明朝考校钱粮,从各个省来到京师,往返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像现在信息化,如果到了京师考校钱粮的时候,数字不准确,就需要返回重新填写,填完后要盖公章,这对边远省份来说,路上就要好几个月。时间长了,便形成一个习惯—就是使用空印。带上一份盖好公章的文书,到南京考校钱粮,数字不对就重新填写很省事。也不知道后来朱元璋是怎么知道了

最后朱元璋的处理结果是,所有使用空印的人全部处死,掌印的也一律处死,凡是牵扯进来的人,轻的杖责一百,重的发配或者处死,到最后无一幸免!

2:郭恒案

郭恒是谁?其是就是户部侍郎。郭恒都做了些什么事情,能够引起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严厉的惩贪呢?

仅列入当时的《大造》当中就有这么几项:第一项,太平、镇江、广德有几个府,官府下令,朱元璋下令减免官田钱粮一半,但是郭桓呢对这些地方是颗粒没有上仓,那么这钱粮收了上哪去了呢?郭桓私分了,这是一个。第二个呢,郭柜收受了浙西的秋粮,应该是450万石,实际上只收交上来60万石,还收了一些钞,这些钞加上这些粮食才200多万担,所以还有200多万担又被郭柜等人私分了。


这样大规模的贪污腐败,惊动了朱元璋,朱元璋对郭柜案非常重视,他进了一次统计,他说郭恒直接贪污数字是有800万石,加上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折扣、钞,一共是3400万石。

朱元璋下令在全天下范围内追脏。怎么追呢?最后这些脏款是部是送到户部了,郭恒手里,户部;从哪里来的,从十二个布政司来的,当时就是十二个省;把省里的官员给我抓来审问,你们说你们的赃款是从哪里来的,好,大家说是府里来的;好,把府里的官员抓起来,再审问府官;府官说他的赃款是从州里来的,那再把州官员抓来;州里的说,我是从县里给我送上来的;把县官抓来审问,谁给你送的赃款?那就落到贿的这些人了,这就是当时的一些富民刁民。查到哪儿,惩罚到哪,一路追究责任,不放过任何一个人

3: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是在明朝发生的宰相胡惟庸谋反案,洪武初年,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独断专行,引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不满。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已故的滕国公顾时的子孙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时称“胡狱”

胡惟庸案为明初四大案之一。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三目录份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雪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时期发生的案子大约据记载处死了将近十三万人左右,就连一个看牢房被挑断脚筋,挖掉膝盖的人还不思悔改,继续利用职务贪污犯罪,可见朱元璋多么恨这些人

7

朱元璋严查的三大案是反腐惩贪三答案。

这个三大案之一,空印案

第一案叫做空印案。空印案发生在洪武九年,1385年。什么叫空印?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离开本单位到外单的去办事儿,需要有一个介绍信。这个介绍信介绍你的身份,介绍你要办的事情的是由,这样你可以凭据这个介绍信去办事。

8

明太祖朱元璋所办的三大案为空印案,郭恒案,胡蓝党案。

其中空印案和郭恒案治理的是官员的特权和贪腐,胡蓝党案则是要肃清旧部,为太子朱标继位扫清障碍。

1.空印案

明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州、县均需要到互补审核地方财政的收支账目,财务报表,而当时的审核极为严格,稍有错误就需要重新填写,加盖公章,当时道路交通不便,往返一次可能需要数日甚至数月,各地官员为了方便工作,在出发时准备数份盖有公章的空白报表,入京审核时发现错误当场填写新表,为的是节省时间。因为报表审核的数字已经确定,填写时各地官员也很难在数字上徇私舞弊,所以上下各级也就形成了习惯。此为“空印”的由来。

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知道此事大怒,认为各地官员徇私舞弊,下令严办,把各地各政府部门的一把手全部处死,副手以下官员大一百棍,发配边疆,总共牵连官员1300余人。

2.郭恒案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余敏、丁廷举举报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人,与户部侍郎郭桓徇私舞弊,偷盗官粮。朱元璋下令调查,随即便抓捕了不少的官员,如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志德等,郭的下属胡益、王道亨等也参与分赃。在往下查办就发现,包括省级布政司都有十二级官员都与这件案子有关系,而贪污最严重的则是重庆、南京、镇江等。而这几个地方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这里曾是他的根据地。这些地方朱元璋停止了征收复税,准备让这些地方改善种田。可是到了秋收的时期,朱元璋傻眼了,中了一年的地了,收来的粮食呢?后经调查,原来这些粮食颗粒未收,全被全被张钦及郭恒等人给收走了。

朱元璋知道后震怒不已,上至中央干部,下至民间豪绅凡是涉及此案的无不杀光殆尽。

郭恒案发生之后,朱元璋为了进行防止贪污的治理,便颁定更完善的法律措施。后来为了更好地管理财政状况又将汉语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3.胡蓝党案

胡蓝党案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合称。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告发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旧元,意欲谋反。朱元璋命羽林军将胡抓捕,审问得实,磔于市,牵连被杀达3万人。洪武二十三年 (1390),有人告发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朱元璋又将当时已经77岁的李善长赐死,并诛杀其家。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因牵连于此案亦被杀。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朱元璋又兴蓝玉案。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一万五千人。 有人认为蓝玉案与燕王朱棣有着关联。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朱标的储君地位 ,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燕王为窃取储君之位,伺机在太祖面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猜疑的心态下制造了蓝玉党案。

胡蓝党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杀殆尽,洪武年间封侯的有50人左右,两案即除去30多人。在连续十几年的诛杀中,功臣宿将相继被诛。

,向朱元璋劝谏说:“陛下杀人太滥,恐怕会伤和气。”第二天,朱元璋为了讽喻太子,故意丢一根棘杖在地,要朱标把棘杖拿起来。朱标看着棘杖不肯下手。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拔掉,然后再交给你,不是更好吗?

从三大案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厌恶及对于权利高度集中的要求,朱元璋这样做,是想要开创一个心中的理想国度,只是手段过于残忍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