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国从来也没有一打六,从来也没有六线作战,即使是实力最强盛的秦王政时期,同一时间段的战争,基本上是一对一。

秦国即使强大,也没有强大到能以一敌六的地步,战国七雄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大到可以辗压其他六个国家之和的地步,以一敌六,无异于自取灭亡,上一个这么干的国家--齐国,就是因为自大狂妄,以一敌六,于是被乐毅率领六国联军给灭亡了。



秦国的强盛始于商鞅变法,从商鞅变法之后,历经七位国君,到秦王政手中,经过十年的统一战争,最终统一天下,在此期间秦国没有一位国君是昏君。

除了国家实力的强大外,秦国能够打败东方六国,统一天下,与秦国实行的战略正确息息相关,总体来说,秦国不仅没有以一打六,而是实行了非常正确的战略,秦国是打败了六国,是以一国打败六国,但不是同一时间段打败的,秦国同一时间段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



秦国的正确战略就是:

1、以连横破坏六国的合纵。

我们知道一个成语典故叫“秦晋之好”,秦就是秦国,晋就是晋国,秦晋之好就是指秦国与晋国结成世代友好的政治联姻。

这个成语典故是真实存在的,故事发生是在秦穆公时期,当时的秦国还没有变法,实力还很弱小,秦国为了能够东进中原争霸,与中原地区最强大的晋国结成政治联姻关系,简单的说,就是与晋国结盟。



秦国之所以与晋国结盟,就是因为自身实力弱小,为了生存,只能采取与他国结盟,抱团取暖的方式,在残酷的兼并战争中活下来。

到了秦孝公时期,秦国开始重用商鞅变法,国力有所增强,但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当时正处于战国时期,诸侯国还有不少,大一点的诸侯国就有七个,小一点的诸侯国更多,诸侯国经常是数个结盟,对抗另外一个联盟。



可能是今天秦国与韩国结盟攻打魏国与楚国结盟,可能明天就是秦国与楚国结盟,攻打韩国、魏国、赵国的联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结盟并不是不变,而是经常变化的。

等到张仪、苏秦等纵横家出现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叫“合纵”,秦国与东方六国中的任意一个或数个结盟叫“连横”。



东方六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这事在历史上发生了四五次,最严重的一次差一点就灭亡了秦国,当时是在公元前318年,魏国国相公孙衍联合韩国、赵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还有西部的义渠国一起联合攻打秦国,六国攻进了函谷关,秦国差一点就灭国了,秦国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割地求和,才保存下来。

正因为六国合纵对秦国的威胁极大,于是秦国经常用连横来拉拢六国中一些国家,破坏六国合纵,只要六国不能联合,就无法灭亡 秦国。



比如张仪就曾经破坏齐国与楚国的结盟,故意以秦国愿意拿六百里地换取楚国与齐国断交,楚怀王还信以为真,于是真的与齐国断关,结果受到秦国的欺骗,楚国也没有拿回秦国承诺的土地 ,楚怀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秦国与韩国和魏国联合中,大破楚国。

正是秦国通过一次次的连横破坏了六国的一次次的合纵,保存了秦国。

2、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是范雎为秦昭襄王提供的一种外交和政治策略,意思就是对于距离秦国远的要联合交往,对于距离秦国近的要攻打。

在范雎提出这个策略之前,秦国的对外战略一直很不清晰,秦国曾经干过很傻的事,就是越过邻国,去攻打与秦国不相邻的国家,并且遭受大败,这事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



最有名的一次就是秦穆公时期,派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孟明视进攻郑国,由于被牛贩子弦高所欺骗,误以为郑国有了防备,因此三人没有攻打郑国,而是在回军途中把滑国给灭了,返回秦国路上,在崤山地带被晋国军队埋伏,秦军全军覆没,连三个将军都被晋国俘虏,受此奇耻大辱。

但秦国仍然没吸取教训,秦昭襄王时期,还准备派兵攻打不相邻且远在东方的齐国,范雎才向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阻止秦昭襄王伐齐,后来这项策略成为秦国的国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仍然是秦国最有效的策略。



秦始皇正是先解决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赵国,后解决离秦国远的燕国与楚国,最后解决最远的齐国,最终统一天下,秦国从来也没有一打六,而是一个一个解决,先近的,再远的。

3、同一时间段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

即使是秦始皇发动的统一天下的最后十年战争,你可以看看秦国的统一战争是怎么打的,最先打的是韩国,到了战国晚期,秦国攻打一个国家时,其他国家便不再敢援助,秦国先灭亡了韩国,再打赵国,灭亡了赵国后,追击赵国残余到燕国和代国。



接下来秦国再继续攻打魏国,灭亡了魏国后,开始攻打楚国,楚国灭亡后,攻打燕国,最后从燕地秦军南下,灭亡齐国,统一天下。

秦国的实力虽然远远强于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但并没有强于六国之和,所以秦国再历害,也不可能同时攻打六国,总有个先后顺序,而正是秦国有着正确的战略,才最终灭亡 六国,取得胜利,而并不是以一敌六,六线作点能取胜的!

最佳贡献者
2

高楼大厦不是一天建起来的,秦朝的建立也并非始皇帝一人之功,而是凝聚了秦国几代人的努力。



秦孝公时代,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强盛起来,先进的制度,使国家从经济到军事都超过了山东六国。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莫不是整军治武,战略执行主动,这个时期,特别是秦取得巴蜀粮仓后,六国与秦国的距离逐渐拉大,形成以六国抗秦一国的态势,秦统一六国,并非偶然,是有物质基础的。



而嬴政之前,秦昭襄王可以说是很有作为的君主,用名将白起攻魏伐楚,夺韩之上党,败赵于长平,可以说是耗光了敌国的国力,是一统之前的预演。

到了嬴政这一代,果实将熟,可以摘了。秦国并非是向六国同时开战,而是很有策略的。“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对于相隔甚远的国家,或恐吓、或利诱、或联合,对领土相邻的韩赵先下手,次序十分清晰。



其实秦军最先攻击的是赵国,先挑起燕赵之间的战争,而后以援燕抗赵的名义,由王翦攻击赵国,将战线推进到赵都邯郸很近的地方。公元前234年,赵国名将李牧全歼秦国桓龁带领的秦军,公元前232年,李牧又将秦国来犯的南北两路大军击退,秦对赵久攻不下,而赵国虽胜,国力不济,也急需外援补充。此时,秦采取了破坏齐赵联盟,孤立赵国的策略。

秦对付赵国时,对韩国也没闲着,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都,俘韩王,将韩地改为颖川郡,彻底打开由函谷关东进征伐的通路。同年,赵国发生特大旱灾,秦趁机于次年,公元前229年再度发兵攻赵。



因为历次攻赵,都被名将李牧击败,秦国用了阴招,收买赵王宠臣郭开,污蔑李牧谋反,李牧得罪被杀。新任赵军主帅赵葱根本不是秦将王翦的对手,被秦军一路打到赵都邯郸城下,被内奸郭开举城献降,赵国亡。

下一个目标就是魏国了,在秦国不断攻击,蚕食下,魏国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最终在公元前225年,王贲攻取魏都大梁,杀魏王,将魏地改为东郡。



秦军灭赵时,对燕已经是大军压境,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秦,使嬴政差点丧命,由此大恨燕国,随即对燕增兵攻打,公元前226年,燕都城被破,燕王与燕太子丹逃往辽东,因为害怕,燕王杀掉太子丹,以首级献秦,以求休战。燕国苟延残喘到公元前222年,残燕被王贲所灭,俘燕王,燕国灭。



在燕王逃亡辽东时,秦军主力则挥师南下,进攻楚国。楚国疆域辽阔,含河南、山东一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全境,此时楚国尚有对秦一战之力。当时嬴政对攻楚主帅人选有所犹豫,一是李信,一是老将王翦。便问两人需多少军队破楚,李信人如其名,很自信的说二十万就足够了。而老成持重的王翦却说,少了六十万不行。嬴政说道:“王将军你老了,胆子也变的小了”,决定以李信为攻楚主将。



然而李信攻楚却受到楚将项燕的全力抵抗,损失惨重。秦王不得已重新起用王翦,带六十万军,战胜并斩杀项燕,攻取楚都寿春,擒获楚王,楚国灭。

秦国的对手只剩一个孤齐了,长期以来,对于别国的求援,齐国都置之不理,以求讨好秦国。齐王昏庸,齐相贪财,秦便以重金贿赂齐相后胜,后胜便非常配合的效力于秦。直到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攻齐,齐国不战而降,齐国灭,六国灭。

3

秦国以一击六,并不是同时对六国开战,而是一国一国灭的,攻击一个国家的时候,秦国跟没有被灭的国家还保持友邦关系。秦在军争的同时,采用了灵活的外交手段,或威胁,或拉拢,没有被攻击的国家都跟秦国交好,作壁上观,不求阻击秦国灭国,只求自己多生存一段时间。尉僚子入秦,提出统一天下的建议,并要求使用万金贿赂各国权臣,让各国保持亲秦则畏秦的态度。外交大臣姚贾携万金周游列国,不吝金银珠宝结交各国权臣,诸国皆有秦国利益的代言人。

《秦始皇本纪》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秦国攻韩,理由十分简单,那就是郑国的水工疲秦计,韩非的军争疲秦计,韩国数次图谋秦国,秦国灭韩理由十分充足,无人能反驳。韩国只有秦国一郡之地,灭韩如灭一县,其余五国根本不敢有不同意见。韩非入秦,上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存韩篇》,在文章中说道韩国如同秦国的一个郡县,韩国侍秦恭敬,灭韩不义;秦国不如南下灭荆楚,东进灭魏、赵,再北上图燕国,临海击齐国。韩非让秦国攻灭除韩国之外的其余五国,那么秦国攻韩时,其余五国自然不会救韩。

秦国攻赵,理由很充分,那就是李牧数次击败秦军,击杀秦卒数十万。除了国仇外,秦王政还以赵人曾不公正对待质赵的嬴政母子为由,也就是家仇。当年晋文公流亡天下,郑国无礼于是晋文公,于是晋文公当了国君后发兵击郑。秦国灭魏的理由也充足,那就是魏国支持旧韩之地的人反秦,不灭魏国,天理难容。秦国灭燕的理由更加充足,那就是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燕国欲杀秦王,不灭更待何时?秦国灭齐的理由也充足,那就是齐国派兵守西境,不与秦国建立外交关系。

范增曾说“秦灭六国,楚最无辜”,也就是说秦国灭楚国理由最不充分,毕竟秦楚世代联姻,早就是兄弟之国了。但是楚国发兵攻秦国南郡(原楚国的正副二都之地)给了秦国灭楚的理由。天下要统一,只有楚国傲立南方,自然不行,不灭楚国,秦国就没法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因此楚国不得不被攻灭。楚国大将项燕战死前大声疾呼“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反应了楚国无辜被灭的事实。

秦始皇嬴政自己总结的灭六国的理由如下:

韩国: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

赵国: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

魏国: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

楚国: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

燕国: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

齐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

4

两线作战乃兵家大忌。题主说的秦朝以一打六是六线作战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只能说题主在提问时没有很好的了解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

没有细细品味历史的同学,都会认为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六国的统一都是秦始皇的功劳。其实不然,秦能统一六国秦始皇的先辈门积累的功劳,那不是一触而就的功绩;也不是一两场争斗就可以决定的事情。

从商鞅变法开始变强。

商鞅变法是一个叫卫鞅的人提出的,他原本是魏国宰相公叔痤的门客由于在魏国没有受到重用于是带这魏国李悝的《法经》来到了秦国。他的变法众所周知使秦国的军事政治实力有很大的发展。后来秦惠王继位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商鞅成为政治牺牲品。

秦惠王时代,一个名叫张仪的人来到秦国。针对苏秦的合纵政策提出了连横政策。

所谓连横就是为了拆散六国的联合,防止以一敌六的尴尬局面。所以从一开始秦国就不是以一敌六而是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下面我们来看看秦国是如何各个击破的。

一,苏秦的六国合纵策略,实际上没有对秦国完成威胁。

苏秦游说六国从燕国开始、再到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最后是楚国;好不容易统一了思想却各怀鬼胎不能统一行动。秦国只是派兵攻打了韩国和魏国,迫使韩、魏依附秦国;就轻松瓦解了苏秦声势浩大的合纵。

二,公孙衍,魏国人。由于没有收到魏惠王的重用跑到秦国成为了大将。后来由于张仪的排挤回国成为魏国相国,主持魏国国政又开始了新一轮合纵政策。他先后多次组织了齐魏韩的合纵,当最终都由于秦国的破坏而失败。

三,陈轸,原来服务于秦国。后来来到楚国服务于楚怀王,主要联络与齐国的事务;他主张联合齐国共同对抗秦国。可是由于楚怀王的无知被张仪所骗,齐楚联盟反目成仇(张仪骗楚怀王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就把占领了楚国的六百里地还给楚国~后来变成了六里)。

从以上的事件可以看出,秦国对抗六国也不敢直接以一敌六。而且采取了风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

之后,张仪建议直接攻取韩国(因为周天子现在被韩国包围)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一个叫司马错的提议先攻取蜀国稳定后方并将目标锁定楚国。秦惠王也是英明的君主采取了司马错的策略。

于是秦国在灭六国之前,先是灭了西南的蜀国同时顺手灭了巴国和苴国,西北的义渠在公元前314年也被秦国所灭。这样秦国不仅稳定了后方,还为后来进攻楚国打下了前沿阵地。

再后来的几十年里,秦国依然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不断馋食楚国的地盘,楚国在过来的几十年里不断的迁都;每次迁都都意味着秦国的军队又推进一步。

以后发生的国际大事都是围绕秦国削弱各国实力展开的。

五国伐齐。在乐毅的带领下,燕国开始了复仇之路;率领五国联军差点灭了强大的齐国,从此齐国成为三流国家无力再与秦国争雄。

秦赵的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将,赵括纸上谈兵致使军队几乎损失殆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统一六国是通过不断分化瓦解,削弱六国的有声力量而使自己成为当时唯一的超级强国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在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就好像旅游一般轻松。因为这时候的六国即使联合行动也根本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也许这就是题主所说的六线作战还能取胜的原因。

5

秦统一六国不存在两线作战。通俗的说两线作战是腹背受敌,既受到境外之敌的攻击,本土又受到蚕食,也就是内线和在线。举个例子,项羽把刘邦压制在荥阳地区,他又打不破两人对峙的局面,而韩信不断蚕食其他诸侯国,尽管这些诸侯国与项羽之间的关系并不友好,但刘邦的实力是逐日增强,而项羽却在消耗中走下坡路。这可以说是项羽外线的失败。再者彭越等人身在项羽的后方,不断派兵攻打项羽的本土大后方。如此,项羽打不破与刘邦的对峙,且刘邦还不断壮大,同时他的后方,也就是内战,不断遭到破坏袭扰。项羽腹背受敌,奔走在两方战场,即使取得战果也是短暂的。

秦国自孝公变法后国力逐步增强,东部有六国压制,本土又受义渠等国的袭扰的困境。秦惠文王继位后消灭了义渠,本土后方变成稳定安稳的地区,攻破东部六国就成了秦国统一的唯一障碍。当然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采取连横、远交近攻等策略,最大限度避免东方六国南北连横对其南北围攻以及最大限度减弱统一过程与其作战的东方六国的数量,也就是各个击破的意思。

尽管东方六国曾多次合纵攻至函谷关前,也只是到了秦国的本土前沿,随后也是各种原因造成盟军溃散失败。秦始皇统一六国战争时,为了防止六国合纵,秦国采取各种手段,阻止了合纵的发生,故而秦国是一个一个的灭了六国。

6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为何秦国六线作战反而可以统一天下?真是一个又可笑又可爱的问题!我想说的是秦国至始至终都没有六线作战过,但是即使六线作战,嬴政治下秦国也大概率会赢!

为什没有六线作战?很简单啊,秦国的确很强,但并不代表它是一个傻大个!反而秦国是一个很精明的国家,远交近攻、杯葛纵横、离间反制、威逼利诱,早就是秦国外交的拿手好戏。以最小代价争取最大利益才是秦国的打算,以一敌六,秦国虽强,但也不至于这么无脑!

个人观点,欢迎关注一下!


7

谁告诉你秦国是六线作战的?那你估计是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曾经很希望自己能够统一六国,他向天下招纳人才,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叫做尉缭的人,他告诉秦世华,你给我10万金的,今早我保证这10万金的金子我用在刀刃儿上,存放在六国其他的宝库里面,只要你的军队过去把它取出来这10万斤金子以后,我双手奉上!

秦始皇表示为难,说10万斤是不是太少了,我多给你一点!

秦始皇不是二愣子这个人的政治头脑相比较而言,比之前的人还要厉害!所以在统一六国的作战行动里面,我会发现秦国的军队攻打某一个国家,其他的国家连声音都不敢说一声。

不是因为秦始皇重视情报工作,重视外交工作,重视远交近攻,知道连横的政策需要的不是秦国一个打六个,而是秦国能灭掉一个就是一个。

所以我们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灭掉赵国,灭掉魏国灭掉韩国的时候,齐国,楚国都不发出声,亦只有一个燕国的太子丹,自己把脑门儿往墙上撞,我们就可以看到秦始皇在外交政策上面的处理可以说非常好,而且秦始皇手底下有专门的人才,谁就是这个尉缭。

再说了,秦国也不害怕六国打他,秦国有函谷关,在这之前,秦国将领白起直下楚国首都鄢郢,进入秦国的路只有一条,就是从函谷关正面硬攻函谷关,六国共打了这么多年,有拿下过,可是在其他大部分时间,这个关隘一直都在秦国人的手里,如果六国清洗而攻之秦国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躲函谷关里面把关门一关,你能拿我怎么办?等到时间一长,你们觉得粮草不够啦,或者是你们自己国家之间闹了点矛盾啦,那关我什么事情,我就坐山观虎斗!

况且在吕不韦执政期间,秦国将领蒙骜率领军队拿下了东郡,东郡在哪?就在齐国和楚国之间的位置,秦国通过这一手,彻底割断了山东六国重新合纵起来的一条路,即便你们想合作,你们的军队也不可能彻底的集结到一起!

秦国统一天下不是靠着蛮打蛮干,无论是张仪还是范雎?亦或是秦始皇手底下的尉缭,都是外交人才,通过秦国所有人的努力,经过一代接着一代的传承,秦国才统一六国!只看武力,那是不对的!

8

用博弈论的方法看,不是六线作战胜利了,而是每次两两对决中,秦胜利了。

秦一统六国是最终的结果,真正打仗的时候,还是一对一,而不是一打六。假如真的一打六,配合得当,历史就会改写。曾齐国不可一世,可五国联合攻打齐国,就把齐国从一流国家打成了三流国家,再也没有称王的野心和实力。这样的事情只要发生一次,秦国就不可能统一,可六国各有自己的私心,没有统一行动,更别说,秦国也不会放任他们搞在一起,拉一个打一个,逐渐分化瓦解还是能办到的。

就像大学四年,要上几十门课,都还要达到一定水准,听起来难,可大部分人都做到的,为什么?分散到每个学期,也就几门,认真学怎么会不过?秦朝从商鞅变法逐步强大起来,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许多阴谋诡计、大小战争、六国的势力逐渐衰弱,直至灭亡。杜牧在《阿房宫》中说:“灭六国者非秦也。”苏洵在《六国论》中也说:六国破灭,因为他们向秦割地求和,秦坐收渔翁之利。斗争中,此消彼长,直到一统。

战国乱局中,秦做对了什么?

纵观上下五千年,能够大一统的原因都相似,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自身逐渐强大,秦兵耐苦战,秦国国内没出什么乱子,而秦用连坐等制度,把一盘散沙的人民管辖起来。组织能力强,战斗力也跟着加强。具体作战方面,秦国利用远交近攻的方式,拉一个打一个。

六国做错了什么?他们割地求和,内讧,国内发展不平衡有短板比如魏国战斗力一度非常强,齐国靠海经济富庶等等。

反观我们自己,有一技之长则能立与世,多一些聪明才智,世事洞明则能活的更滋润,不犯大错,一路积累碰上风口就走上人生巅峰。归根结底,这个一非常重要,对秦国来说是自身实力,对我们来说则是一技之长。有就加强,没有就赶紧打磨。

(图片来自网络)

9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虽然秦国的对手有6个,但并不意味着秦国是六线作战。反而是,秦国一直尽量保持着单线作战。为什么会这样,秦国又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从商鞅变法后,秦惠文王开始的东出开始聊。

一、秦惠文王时期:纵横捭阖,见缝插针

商鞅变法之后,国力逐渐强大,秦国从魏国手上拿到了河西之地,开始有了东窥的机会。到了秦惠文王时期,已经开始其东出的战略。

但实际上,整个秦惠文王时期,诸侯之间的实力差距并不明显,而变法、新政也层出不穷。

齐国、楚国的实力并不比秦国弱小,而赵国大有崛起之势,老牌大国魏国实力尚强,韩国“劲韩”之名尚在,燕国也在惠文王晚年开始变法图强。

因此,这几乎可以说是战国时代最精彩的20余年,整体实力最强的20余年。各国之间相互纷争,并没有把秦国当成共同的敌人,基本上处于谁强势就集体打谁,谁弱势就趁火打劫的时代。而秦国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六线作战的问题。

这个时代,秦国的主要战略任务是:尽可能的强大自身,取得实力上的优势。此时,各国也都是如此:选择盟友,尽可能扩大己方实力。

所以,秦国采取的策略是:

其一,在六国之间纵横捭阖,发现谁落单了就上去咬一口,见好就收,等到对方找到盟友准备回击的时候,就躲进函谷关。在惠文王初年,秦国继续对魏国进行进攻和蚕食;惠文王中晚期,在张仪和樗里疾的帮助下,秦国欺骗楚国,夺取黔中之地。秦国风头较大,还是引起了诸侯的忌惮,因此第一次五国伐秦也发生在这一时期,这时秦国尽量收敛锋芒,先破联盟,再各个击破。

其二,在六国之外,那些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尽量扩张实力。秦国的后院基本上是在惠王时期建立的。首先,秦国消灭了与之为敌数百年的义渠部落,在当地设县,正式解除了北部草原部落的威胁。其次,秦国在司马错的建议下,趁巴蜀两国纷争,派遣军队攻灭巴蜀而有其地,极大地扩展了秦国的疆土和实力。

总的来说,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实力扩大是比较明显的,对魏国的打击和削弱是明显的,反击三晋的修鱼之战说明,秦国的实力已经隐隐然强于诸国。但秦国的目光主要在接壤的魏国、楚国身上,而由于秦国的实力和地域限制,也还不足以让齐燕赵把它当做对手。除了犀首合纵三晋攻秦,秦国基本上都是单线作战。

二、秦昭王前期:碾压弱国,打击强国

秦武王时期,曾有过度短暂的激进措施,强灭周王室。但随即即位的秦昭王改变了激进的措施,继续延续乃父的战略。这个时期基本与宣太后、魏冉的主政时期相重合。

这一时期,虽然大体策略与秦惠文王时相同,但其特点也是明显的。其一,由于秦国实力的变强,虽然是宣太后、魏冉主政,但总体上比惠文王时期强势,军事上对韩魏形成压倒性优势,在和楚国的争斗上也逐渐占了上风;其二,秦国的视野开始真正关注到天下七国,与远在东方的齐国、北方赵国、乃至燕国方面的外交、战争也开始增多。

如果说六线作战的话,只有这一时期和秦王政时期属于真正的六线作战。因为这一时期,秦国对燕国外的五国都先后发动过战役。

但实际上,秦国的主攻方向仍旧是三晋中的韩魏和楚国,秦国取得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等战役的胜利,并大幅度削弱了楚国、韩国、魏国的实力,从此韩魏基本无法正面对抗秦国。

同时,由于四面攻伐,秦国也吃到了很多败仗。六国先后发起数次五国攻秦,其中有两次都打败秦军,将秦军赶回函谷关内,但因为其他原因没有深入打击秦军。

这个时期,秦国同时消化了义渠、巴蜀等地,实力成为七国之最,引起了六国的注意。秦国不得不多线作战,因此有胜有败,但总的来说,秦国还是取得了河东、鄢郢之地,胜大于败。

三、秦昭王后期:远交近攻,彻底胜出

但随即范睢的到来,使得秦国避免了多线作战,开启了统一的进程。

范睢为秦国制订了清晰的统一策略,对内,范睢辅佐秦昭王罢黜四贵,收紧王权;对外,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打无意义的战役,同时在战役中以杀伤敌有生力量、夺取敌国土地为主要目的。

这样,秦国的攻伐对象又变回了韩赵魏楚,避免了多线作战。但此时与秦惠文王时已大不相同,秦国实力足以碾压魏韩,得到了江汉平原也在地理下取得了对楚的全面压制。因此秦国在军事战争中,往往集中兵力攻打一国,而威慑其余邻国不敢攻秦或救援,比如长平之战。

因此,这一时期,秦国也很少多线作战。六国合纵因为秦国的收买阻挠,又多次无功而返,渐渐没有效果。

四、庄襄王期到秦始皇:各个击破,一扫六合

到了秦庄襄王时,秦国实力已经足以碾压六国。秦王政时,六国还组织了一次六国合纵并取得胜利,但六国之军已经无力攻入函谷关,秦国的统一时机已经来临。

如果要说六线作战的话,这个时期是典型的六线作战。

然而,实际上,除了代王刘嘉(算是赵国的延续)曾经与燕国合军抵抗秦军以外,秦国在攻打六国的时候各国几乎没有什么救援,也没有遇到多线作战的实际情况,各国像是等着秦国来消灭。

这种情况一是因为秦国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六国,二是因为各国政要被收买,各国朝堂都有了秦国的发言人,各国已经难以集中力量对付秦国。

因此,统一的最后时期,秦国虽然是以一打六,但却从没有六线作战。

五、即使六国,也非六线

从以上来看,秦国虽然以一打六,但策略得当,除在秦昭王前期和秦始皇时期有多线作战、以一敌六以外,其余时期都尽量避免了多线开战。

同时,即使六国共同攻秦,也不是六线作战。因为齐燕和秦并不接壤,也难以单独攻秦,他们往往与韩赵魏楚联合攻秦。

而攻入秦国本土的路线主要有三个,一是从鄢郢越过武关,二是从三川之地进入函谷关,三是从黄河东岸穿越河西之地,当然还有赵武灵王规划的从云中进攻秦国背面的规划,但条件苛刻难以实现不作为主要路线。

因此,秦国最多三线作战而不会六线作战,实际上也是,六国攻秦往往从函谷关,而楚国从武关进攻时往往缺乏策应。

我想以上能够清晰的回答,秦国以一敌六为何能取得胜利了。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10

秦灭六国,并非六线全部开战,而是有先后顺序的。六国先后被灭的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

在经过秦昭襄王时代“杀神白起”的连续打击之后,东方六国已经基本被打残了,国力受损严重,而且战国作战,都已斩首为主,就算被俘了也是斩首或者活埋。比如战国末期秦国与东方六国最强之国的大决战“长平之战”,俘虏40万赵军之后,白起甘受千秋万代的骂名也要将赵军全部活埋,屠戮殆尽,就是怕放这些人回去之后,重新拿起武器跟秦军继续作战。而养着这些俘虏,秦国自己的粮草远远不够的, 这是一个大大的包袱。要不是赵国用计,收买秦国丞相范睢,白起能一鼓作气把赵国给灭了。可惜,范睢嫉妒白起,最后白起反而被昭襄王逼杀,六国统一的任务只好留给后代秦王了。

近代有人统计过,整个战国战死人口300万左右,其中白起一人统领的秦军就消灭了六国百余万,近50%。这种大规模的歼灭敌手有生力量,为秦国能够碾压六国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而且秦在灭国之战中,充分运用各种计谋,分化,收买,挑拨,外交战,谍报战层出不穷,让东方六国很难拧成一股绳。

并韩灭赵

韩国经过秦国的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地盘已经大大缩小,而且韩国已经早就申请为秦国的附属了,后来秦王派内史腾进攻韩国,韩王出降,韩灭,为秦地颍川郡。

当秦国准备进攻赵国的时候,还先用谋,挑起燕赵之间的战争,燕王派兵进攻赵国,被赵王重新启用廉颇把燕国打的屁股尿流。这也算是一种“燕赵悲歌”吧,都到了唇亡齿寒的地步了,燕赵还看不清形势,互相争斗不休。还用的着秦国六线作战吗?

赵国虽然被白起杀败,邯郸寡妇横行。但还有另外一员名将李牧(战国四大将:白起廉颇李牧王翦,秦国赵国各2位),李牧的边防军长期跟匈奴作战,非常厉害,碰上秦军,也丝毫不让。秦将桓齮被李牧在宜安击败,桓齮带亲卫逃走。秦军经过李牧的不断打击,士气低下,到了闻牧色变的地步了。秦国一看,这样硬碰硬不行,就算灭了赵国,实力也大大受损,还有其他4国怎么办,还灭不灭啦。

于是,秦国上下行动起来,秦国外交部和情报部充分运作,第二条战线再次发挥关键作用,收买赵国奸臣郭开诬陷李牧,名将李牧没有死在秦赵战场之上,反而以谋反之罪被赵国冤杀。犹如后世大明崇祯冤杀大将袁崇焕一般。

李牧死后,赵国将领再也无人是王翦的对手。秦国王翦与赵将颜聚鏖战数月,击破赵军,围攻邯郸,郭开开门投降,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王贲水淹大梁,灭魏

秦军攻灭赵国之后,移师南进,准备灭楚,但是魏国横在南下路上,是中原枢纽,而魏国经过秦昭襄王时代被白起不断打击之后,只剩下国都周围一点地盘了。

秦王二十二年,秦军统帅王翦之子王贲认为,大梁城墙坚固,攻城之战,秦军损失会非常大。为了减少己方损失,王贲决黄河之水水淹大梁,魏王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

王翦率60万大军杀项燕,灭楚

秦军灭掉魏国之后,就准备攻楚了,楚国经过白起的一系列攻伐之后,国都数次被焚毁,宗庙多次被焚烧,一再迁都,就想离秦国越来越远。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楚国再怎么逃,还是逃不过的。秦国灭魏之后就准备灭楚了,而秦国在攻灭赵国这块最难啃的骨头时,受损不少。

灭楚之时,秦国少年将军李信(汉朝名将李广的祖先)豪言:“大军20万就可以灭楚”。而王翦非要60万大军。嬴政觉的王翦老了,还是年轻人厉害,投资少产出多,就用李信为将,蒙恬为副。起兵20万攻楚,王翦告病还乡。李信起兵之后,一路攻伐,孤军冒进,被楚将项燕(项羽的爷爷)合兵击败,李信在蒙恬的掩护下逃回秦国。

秦王嬴政无奈,觉得对付项燕还是只能请王翦出马,就赶紧到王翦老家去请王翦出山,王翦答应出山,但是有个条件,“非60万大军不可”。嬴政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带领60万秦军东出,进攻楚国,一路之上,不停派侍从向秦王邀赏,又是家里新生小孩,又是家人什么生日,反正是不停的给家里人讨官爵,要封地。搞得底下人都莫名其妙,将军你大功未建,楚国还没灭亡,你要那么的赏赐干嘛。不怕大王烦你呀。王翦语重心长的对手下人说:“大王将秦国60万交给我,几乎是秦军的全部军事力量了。大王不放心呀。我不自污贪婪一下,大王是晚上睡不着觉的”。

王翦领兵到前线后,并不急着跟楚军交战,而是深挖壕沟,广积粮呀,跟秦赵长平之战的廉颇如出一辙。这个时候,秦国已经灭掉三晋,无后顾之忧,算上巴蜀粮仓,土地人口粮草都大大增加了,可以说能放心跟楚国做持久战了。但是楚国不行,楚国已经是惊弓之鸟,面对强大的秦军压境,而且是黑压压的60万,楚王开始睡不着觉了。于是催促项燕出战。尽快破敌,将秦军赶回去。项燕无奈,拼命进攻秦军,但是秦军工事修筑的非常坚固,进攻不利,反而受损。项燕领兵退却。王翦乘势追杀。一路追杀过去,终于杀了项燕,项燕死后,楚国再无人能阻挡王翦,王翦,攻入寿春,俘虏楚王熊负,强大的楚国让王翦只花了1年多久土崩瓦解了。

灭燕灭齐

当初秦国秦国灭赵之时,燕国还与赵国发生战争,燕国君臣还停留在春秋之战的国土蚕食,丝毫没有意识到秦国的最终目标是统一天下。秦兵灭赵之后,兵锋直指易水,燕国太子丹因为曾经受过嬴政的侮辱,所以派出荆轲刺秦王。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刺秦失败,秦军开始大举进攻燕国,攻破了燕都蓟城,燕王喜与太子丹北逃至辽东,被李信带着几千人一路狂追,燕王喜最后杀了太子丹,将首级献给秦王,想保住燕国。这时秦国主力南下,燕国得以苟延残喘。后来王翦的儿子王贲深入辽东,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当初齐国强大的时候,齐湣王和秦国昭襄王互相称西帝东帝。但是齐王欺负燕国太厉害,被燕昭王卧薪尝胆,拜乐毅为将,联合五国军队,灭掉齐国70余座城池,只剩下即墨一座小城苦苦坚持,燕昭王死后,新的燕王派骑劫替代乐毅,骑劫被齐国王族田单以火牛阵杀败。乘势收复所有城池,但是齐国经过五国联军蹂躏之后,国力大为衰败。而未予秦国直接接壤。让齐国坐看五国被秦国一一攻灭。最后秦军统帅王贲由燕国南部进过齐国,齐国被吓破胆,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纵观秦灭六国之战,秦国君臣,前线将领都配合的非常不错,所以才能够在10年之间就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纵使中间出现波折和短暂失败,但是秦庭及时调整策略,或实施反间计瓦解对手于无形,或更换己方统帅,都能做到从容应对,一国一国的来灭,一步一个脚印,最终统一天下。

想想二战之时,德军在没有消灭英国的情况下,至西线于不顾,又开辟了东线战场和苏联死磕在一起。两线作战,最终活活被苏联和英美拖死。而日本在东亚和东南亚,更是多路出击,四处暴虐。还招惹了巨无霸美国,最后被美军喂了2颗原子弹作为了结。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萧子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