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接受司马氏禅让之后,没有像司马氏厚待曹奂一样,而是把司马氏杀掉了。
这看似是心狠手辣,其实目的一样,都是为了自己帝位的稳固。
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 。
刘裕祖上是刘邦之弟、西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他的家族在早年跟随晋朝宗室南渡后,一直居住在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
到了刘裕时,家境没落,自幼贫穷。为了生计,就参加了北府军,成为将领。
经过几十年的生死打拼,刘裕凭借巨大的军功,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任相国、总百揆、扬州牧,以十郡建宋国,受封宋公,加九锡殊礼。
同年十二月,刘裕指派王韶之缢杀晋安帝,立其弟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晋恭帝。
元熙元年(419年),刘裕进爵为宋王,又加十郡增益,共二十郡。年末加皇帝十二旒冕、天子旌旗。
元熙二年(420年),接受晋恭帝禅让,代晋称帝,东晋灭亡,改国号为宋。
当时,刘裕看到时机成熟,就命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逼迫司马德文誊抄。
司马德文欣然接受,立马执笔抄写,并对左右说:
"桓玄篡位时,晋室已经失去天下了,因为有刘公(刘裕),才延长了将近二十年的国祚。今天做这件事,是心甘情愿的。"司马德文这话,恐怕是真心的,事已如此,能够有这个境界,也是难得的明智。
但即便如此,司马德文也难逃厄运。
禅位后,司马德文退位琅琊王府。
刘裕登基后,降司马德文为零陵王,把他迁到秣陵。正朔、车驾、服饰都依照晋朝规制,由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看管。
永初二年(421年),刘裕命令琅琊侍中张伟携带毒酒,前去秣陵鸩杀司马德文。
张伟不忍弑杀旧主,半路上自己喝了毒酒自尽。
刘裕得知大怒,就另派司马德文褚皇后的兄弟褚淡之前往,以探视为名,派遣亲兵跟随,再次毒杀司马德文。
司马德文笃信佛教,对于前来逼迫他自杀的亲兵,摇摇头拒绝,说:
"佛教教义中说,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将他挟持到床上,用被子蒙住他的脸,用力扼死。
司马德文被杀后,刘裕还假惺惺地率领百官亲临为其送葬。
其实,这个事无需多说。后朝接受禅让后,前朝废帝,基本都是这个结果。
司马氏代魏称帝后,虽然实现了一统,但很快就因为内斗,特别是贾后干政和八王之乱,把大一统的西晋搞垮了。
东晋南渡,偏安一隅,但司马氏的势力还很强大,更何况争权夺利、谋反篡位的基因没有改变。
刘裕接受禅让后,地方诸侯势力依然很强盛,留着司马氏皇族存在,对于刘裕的政权来说,是很大的威胁。虽不能斩草除根,但铲除一个就减少一份威胁。
在此情况下,无论司马德文多么低调,多么配合,刘裕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也就是说,留着司马德文只有麻烦,而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这跟司马炎接受曹奂禅让的情况是不同的。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位晋王,接受魏帝曹奂禅让,代魏称帝,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以邺城为宫室,继续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祭天地一如魏初制度。享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一如汉献帝故事。
太安元年(302年),曹奂病逝,享年五十八岁,也算是寿终正寝。
应该说,曹奂禅让后的地位、待遇、结局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这或许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司马氏家族从司马懿开始,一直是曹魏重臣,世受曹魏厚恩。为了安抚曹魏皇族及朝野人心,司马炎理该大度一些。
其二,当时蜀汉灭亡时,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其目的是在瓦解东吴的斗志,为招降东吴做准备。既然刘禅能够被封为安乐公,作为接受曹魏禅让,以示正统地位的司马氏,对待曹奂在刘禅之上也符合情理。
也就是说,曹奂还有一点利用的价值。无论是安抚内部还是招降外部孙吴,曹奂都有价值可以利用。
但刘裕所处的情况大为不同。
大亨元年(403年),桓玄逼迫晋安帝禅让,自立为帝。降晋安帝为平固王,又迁晋朝宗庙到琅琊国。
桓玄被刘裕等斩杀后,安帝复位,随后又被桓玄的部将桓振俘获,直到405年才逃脱叛军。此时,晋朝已经不存在了。
因为刘裕逐步把南方各大割据势力,全部消灭,南方归为一统,司马氏趁机恢复政权,但在整个东晋境内,全由刘裕的势力统治。但并非铁板一块,由于时间太短,刘裕并没有彻底征服民心,站稳脚跟。
在此情况下,如果再保留着司马氏的特权,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再度引起混乱。
没有了任何利用价值,还可能导致隐患,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在豹眼看来,无论是司马炎厚待曹奂,还是刘裕对司马德文赶尽杀绝,无非都是同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固。
在这个问题上,说不得心慈手软还是心狠手辣,只能看各人的造化,作为亡国之君,是无法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