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48年,朱元璋结束乞讨生涯,回到皇觉寺,后来建立了大明王朝。
同年,还有一个少年出家为僧,他就是姚广孝,法号 “道衍” 。
据说,有一次,道衍正在嵩山寺游历,路上遇到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见这小和尚吓了一跳。
怎么呢?这小和尚面相不凡。袁珙对他说道:“你真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睛是三角形,体形就像一只病虎,必然天性喜欢杀戮,会是个大人物啊!”
按说佛门弟子应该慈悲为怀,听别人说自己喜欢杀戮,早就大耳光子抽过来了。可是这小和尚听了居然哈哈大笑,喜不自胜。
可见这小子心里装的不仅有菩提,更有许多带着血腥气的秘密。
他出家后居然曾跑去跟道士学习阴阳术数。所谓阴阳术数内容庞杂,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等,明显属于旁门左道嘛。(主业僧人,副业术数,也是个上进的人)
学习这种所谓 " 旁门左道 " 的都不是一般人:比如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苦读《阴符》;张良从黄石公那里得到并学习《太公兵法》;刘伯温学习《六甲天书》和《奇门遁甲》……(每一个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他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助朱棣登上皇位(军师);
他负责为朱棣迁都,规划设计了北京城(建筑大师);
他主持编纂了明代最重要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中华瑰宝,可惜毁了)……
如果没有这个和尚,大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永乐大典不会有,郑和下西洋不会有,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也许会走向另一个航道。
良禽择木而栖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跟随朱元璋一生的女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这是道衍和尚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当时担任僧录司左善事的宗泐举荐了他,而他由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燕王朱棣。
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道衍与朱棣见面后相谈甚欢,这两个不凡的男人已经相遇,一番大事业已经在冥冥中注定了。这一年,道衍48岁(所以年龄不是问题)。
燕王朱棣挑选随侍僧人,经过道衍和尚的时候,道衍马上说了句话,立刻吸引了朱棣的注意力。他说的什么呢?
“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追随您。”
燕王没有料到有和尚会这样,问道:“为何要追随我?”
“贫僧有大礼相送。”
“哦?”燕王更好奇了,一个和尚能有什么礼物可拿来送给他这位王爷呢?
“贫僧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
朱棣脸上变色,低声问道:“你到底是何人?想找死么?”
朱棣为何变色?
道衍把不便说的话玩了个文字游戏。“王”字头上扣个“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会意。
事实证明,要想成大事,必须要善于抓住机会。如果没有机会呢?那就创造机会!
不久后,道衍跟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但是,这个住持并不满足于每天青灯古佛、木鱼念经。他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旁人都要退避。
天要你做皇帝,管民心作甚?
在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给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上台后,为了集中自己的皇权,听从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可是,要知道,削藩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棘手的大事。
西汉初年,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削藩策》,要将刘邦当年分封给诸侯王的领地收归中央,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皇位都不稳了,不得不腰斩晁错。
但年轻的朱允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风险。他上台一个月,就带着激情开始动手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贬为庶人,其中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而死。
建文帝对自己叔叔的手段一个接一个,马上就到了燕王朱棣的头上,但他低估了朱棣,更没想到在叔叔背后有着一个智谋无双的和尚。
其他藩王被削后,燕王朱棣唇亡齿寒,十分郁闷,有一天看着窗外的冬日景色出了神,随口吟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广孝马上接了下联:“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犹豫不决,说:“此时民心都在朝廷那边,我能怎么办呢?”
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我只知道上天要让你做皇帝,管它所谓的民心作甚?!
道衍又让当年给自己看过相的袁珙和占卜奇才金忠前来,为朱棣预测吉凶。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要向皇位进军。一句话就可以鼓动人造反,这就是道衍的魅力。
山不走向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就走向山。这就是道衍和尚的霸气。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道衍和尚的力劝,朱棣也许就会在所谓的“民心”面前屈膝,将自己的藩国交出,而沦落为一个不知名的皇亲国戚,何来历史上的永乐大帝?
大志已决后,朱棣开始暗中拉拢军队势力,并且招募自己的勇士。而道衍和尚,披着一身袈裟,手里拿着佛珠,不在寺庙拜佛,却在燕王府内为朱棣训练兵马、打造军器。
道衍以前跟随道士学习的权谋机断、阵法等等,此时也开始派上了用场。所谓“技多不压身”,
那么当风暴来临时,道衍的所学到底能否帮助朱棣逃离死祸、一飞冲天呢?
造反技术哪家强
1399年6月,燕王府的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属,幸亏都指挥张信向他偷偷报了信。
事到临头,已经没有退路,反!
朱棣决意立刻起兵,这时,忽然风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来,砸得粉碎。碎瓦,历来都是不祥之兆。朱棣大惊失色,难道天意注定他起兵必败么?
此时,又是道衍出来为朱棣定心。他说:“这是大吉之兆啊,此乃飞龙在天,才会有风雨相从。青瓦落地,说明要换成皇帝用的黄瓦了!”
你瞧瞧,这和尚一张嘴跟玩杂技似的。民心阻碍朱棣起兵的时候他不管民心只管天道,如今天意不祥,他又生生把凶兆解释成大吉之兆。管他呢,反正就是要造反。
心一旦有了方向,整个世界都要为他让路。这也许是成大事者的相通之处。
在道衍和尚的鼓励下,朱棣竖起“清君侧”大旗,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而道衍则负责留守北平大本营,辅佐世子朱高炽。
这年十月,朱棣带兵攻下大宁城,而朝廷的南军主帅李景隆则趁机攻打北平。道衍指挥将士守城,丝毫不乱。又在夜里用绳子将军中勇士从城墙系到城外,与朱棣派回来的援军内外夹击朝廷军队,斩首无数。
然而,造反三年后,朱棣的大军仅仅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而朱允炆仍然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
当时朱棣的军队正在攻打山东,可苦战那么长时间,都打不下来。
论兵力、人才资源、物资储备,朱棣都远远落于下风。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朱棣大军势必被围困剿灭。当不上皇帝倒是次要,能活命就算老天保佑了。这可咋整?
所幸还有道衍!这个当初极力劝他起兵的人,关键时刻终于又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一飞冲天。
在道衍的战略部署下,朱棣转战徐州,后来在淝水、灵璧接连大胜朝廷军队,而后直捣黄龙,渡江夺取京师,一举成功!攻取京师后,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朱棣登基称帝,道衍则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
道衍终于实现了他的承诺,将”白帽子“送给了朱棣。
但道衍自己,却并没有享受荣华富贵,这又是为什么呢?
和尚当官怎么办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道衍可称居功至伟。
后来,朱棣几次远征蒙古时,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为朱棣免除了后顾之忧。
永乐二年,朱棣加封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
但是,跟姚广孝交谈时,朱棣从来不直呼其名,总是称他为“少师”。可见朱棣对姚广孝有多敬重。
后来,大概觉得姚广孝做和尚日子太清苦寂寞了,朱棣下令要他蓄发还俗,不料却被姚广孝拒绝了。朱棣又赐给他豪宅和美女,姚广孝仍然不为所动,还是做着自己的道衍和尚。
到湖州赈灾时,姚广孝还将自己被赐予的黄金全都分发给宗族同乡。
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男人,上朝时候穿官服,一下朝回家便立刻换上僧衣。倒是颇为有趣。
懂分寸,知进退。
所谓“高处不胜寒”,越是位极人臣,越是在钢丝上行走。君不见,历史上多少将相功高震主,最后死于非命。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保持清醒,急流勇退。
李斯怎么样,伙同赵高将胡亥送上帝位,最后还不是被腰斩、夷灭三族?
韩信怎么样?为刘邦打下江山,功高无二,国士无双,被封为齐王。最后却被吕后让宫女们手拿棒槌活活打死了。
往近了说,李善长、蓝玉……哪个不是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的老兄弟?除了徐达明哲保身外,全被灭掉了。
姚广孝非常明白“前车之鉴”的道理,所以把这一身袈裟作为他最好的保护色。毕竟,有哪个和尚会篡位夺权呢?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明成祖朱棣为悼念这位大功臣,废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他,并追封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即为,是为明仁宗。这位皇帝对自己的老师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赞扬他的功勋,并特命姚广孝配享朱棣的庙庭。
太庙是什么?那是皇帝一家直系的祭祀场所,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的先辈才可以列入太庙,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没这个资格。之前也有大臣配享大明太庙,那都是中山王徐达这样的开国武臣。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的,只有姚广孝一人而已。
生来就为“搞事情”
道衍、姚广孝,两个名字,恰恰代表他的两个角色。他以半僧半官的身份,出入于朝堂和佛堂,而在君王面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善始善终。这样的例子实在极少。纵观姚广孝的一生,其实就是“搞事情”。耕地?包工?做生意?这些从来都不在姚广孝的人生规划内。
你说他是和尚吧,他插手朝政,引发内战,自己不做皇帝,却将他看中的人推上帝位;
你说他不是和尚吧,豪宅、美女和黄金他都视若无物。
为了驳斥程朱理学中的反佛言论,还写了一本《道余录》,是佛教史上重要的著作,俨然是位无欲无求的高僧。
这种人要的,是要实现自我抱负,学了满腹韬略,就要让这才学好好发挥出去,就要用一个时代来为他证明。
登山,则必达绝顶;击水,则随江入海。做谋士就要让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可与孔明、张良并肩的超一流谋臣。
疯狂吗?疯狂。
学识广博,胸怀天下,能在寺里坐得住几十年的冷板凳,能抓住朱棣这条登天阶;关键时候能够以智谋力挽狂澜,功成名就后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厉害吗?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