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348年,朱元璋结束乞讨生涯,回到皇觉寺,后来建立了大明王朝。

同年,还有一个少年出家为僧,他就是姚广孝,法号 “道衍” 。

据说,有一次,道衍正在嵩山寺游历,路上遇到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见这小和尚吓了一跳。

怎么呢?这小和尚面相不凡。袁珙对他说道:“你真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睛是三角形,体形就像一只病虎,必然天性喜欢杀戮,会是个大人物啊!


按说佛门弟子应该慈悲为怀,听别人说自己喜欢杀戮,早就大耳光子抽过来了。可是这小和尚听了居然哈哈大笑,喜不自胜。


可见这小子心里装的不仅有菩提,更有许多带着血腥气的秘密。


他出家后居然曾跑去跟道士学习阴阳术数。所谓阴阳术数内容庞杂,包括算卦、占卜、天文、权谋机断等等,明显属于旁门左道嘛。(主业僧人,副业术数,也是个上进的人)


学习这种所谓 " 旁门左道 " 的都不是一般人:比如苏秦,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术,苦读《阴符》;张良从黄石公那里得到并学习《太公兵法》;刘伯温学习《六甲天书》和《奇门遁甲》……(每一个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他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助朱棣登上皇位(军师);

他负责为朱棣迁都,规划设计了北京城(建筑大师);

他主持编纂了明代最重要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中华瑰宝,可惜毁了)……


如果没有这个和尚,大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永乐大典不会有,郑和下西洋不会有,甚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也许会走向另一个航道。


良禽择木而栖

公元1382年(洪武十五年),跟随朱元璋一生的女人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选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爷们,一同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这是道衍和尚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当时担任僧录司左善事的宗泐举荐了他,而他由此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人——燕王朱棣。


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道衍与朱棣见面后相谈甚欢,这两个不凡的男人已经相遇,一番大事业已经在冥冥中注定了。这一年,道衍48岁(所以年龄不是问题)。


燕王朱棣挑选随侍僧人,经过道衍和尚的时候,道衍马上说了句话,立刻吸引了朱棣的注意力。他说的什么呢?

“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追随您。”

燕王没有料到有和尚会这样,问道:“为何要追随我?”

“贫僧有大礼相送。”

“哦?”燕王更好奇了,一个和尚能有什么礼物可拿来送给他这位王爷呢?

“贫僧要送王爷一顶白帽子。”

朱棣脸上变色,低声问道:“你到底是何人?想找死么?”

朱棣为何变色?

道衍把不便说的话玩了个文字游戏。“王”字头上扣个“白”字,乃是“皇”。朱棣自然会意。

事实证明,要想成大事,必须要善于抓住机会。如果没有机会呢?那就创造机会!

不久后,道衍跟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但是,这个住持并不满足于每天青灯古佛、木鱼念经。他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旁人都要退避。

天要你做皇帝,管民心作甚?

在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给了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上台后,为了集中自己的皇权,听从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开始实行削藩。可是,要知道,削藩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棘手的大事。


西汉初年,汉景帝听从晁错的《削藩策》,要将刘邦当年分封给诸侯王的领地收归中央,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皇位都不稳了,不得不腰斩晁错。

但年轻的朱允炆显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风险。他上台一个月,就带着激情开始动手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贬为庶人,其中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而死。


建文帝对自己叔叔的手段一个接一个,马上就到了燕王朱棣的头上,但他低估了朱棣,更没想到在叔叔背后有着一个智谋无双的和尚。


其他藩王被削后,燕王朱棣唇亡齿寒,十分郁闷,有一天看着窗外的冬日景色出了神,随口吟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在一旁的姚广孝马上接了下联:“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犹豫不决,说:“此时民心都在朝廷那边,我能怎么办呢?”

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我只知道上天要让你做皇帝,管它所谓的民心作甚?!


道衍又让当年给自己看过相的袁珙和占卜奇才金忠前来,为朱棣预测吉凶。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要向皇位进军。一句话就可以鼓动人造反,这就是道衍的魅力。


山不走向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就走向山。这就是道衍和尚的霸气。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道衍和尚的力劝,朱棣也许就会在所谓的“民心”面前屈膝,将自己的藩国交出,而沦落为一个不知名的皇亲国戚,何来历史上的永乐大帝?


大志已决后,朱棣开始暗中拉拢军队势力,并且招募自己的勇士。而道衍和尚,披着一身袈裟,手里拿着佛珠,不在寺庙拜佛,却在燕王府内为朱棣训练兵马、打造军器。


道衍以前跟随道士学习的权谋机断、阵法等等,此时也开始派上了用场。所谓“技多不压身”,

那么当风暴来临时,道衍的所学到底能否帮助朱棣逃离死祸、一飞冲天呢?


造反技术哪家强

1399年6月,燕王府的护卫百户倪谅告发朱棣谋反,朝廷下令要逮捕燕王官属,幸亏都指挥张信向他偷偷报了信。

事到临头,已经没有退路,反!

朱棣决意立刻起兵,这时,忽然风雨大作,燕王府屋檐上的青色瓦片被吹落下来,砸得粉碎。碎瓦,历来都是不祥之兆。朱棣大惊失色,难道天意注定他起兵必败么?


此时,又是道衍出来为朱棣定心。他说:“这是大吉之兆啊,此乃飞龙在天,才会有风雨相从。青瓦落地,说明要换成皇帝用的黄瓦了!”


你瞧瞧,这和尚一张嘴跟玩杂技似的。民心阻碍朱棣起兵的时候他不管民心只管天道,如今天意不祥,他又生生把凶兆解释成大吉之兆。管他呢,反正就是要造反。

心一旦有了方向,整个世界都要为他让路。这也许是成大事者的相通之处。

在道衍和尚的鼓励下,朱棣竖起“清君侧”大旗,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名,号称“奉天靖难”。而道衍则负责留守北平大本营,辅佐世子朱高炽。

这年十月,朱棣带兵攻下大宁城,而朝廷的南军主帅李景隆则趁机攻打北平。道衍指挥将士守城,丝毫不乱。又在夜里用绳子将军中勇士从城墙系到城外,与朱棣派回来的援军内外夹击朝廷军队,斩首无数。


然而,造反三年后,朱棣的大军仅仅占据了北平、保定、永平三个郡而已。而朱允炆仍然占据全国大部分地区。


当时朱棣的军队正在攻打山东,可苦战那么长时间,都打不下来。
论兵力、人才资源、物资储备,朱棣都远远落于下风。


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朱棣大军势必被围困剿灭。当不上皇帝倒是次要,能活命就算老天保佑了。这可咋整?

所幸还有道衍!这个当初极力劝他起兵的人,关键时刻终于又送给他一份大礼,让他一飞冲天。
在道衍的战略部署下,朱棣转战徐州,后来在淝水、灵璧接连大胜朝廷军队,而后直捣黄龙,渡江夺取京师,一举成功!

攻取京师后,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而朱棣登基称帝,道衍则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

道衍终于实现了他的承诺,将”白帽子“送给了朱棣。

但道衍自己,却并没有享受荣华富贵,这又是为什么呢?


和尚当官怎么办

在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中,道衍可称居功至伟。

后来,朱棣几次远征蒙古时,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为朱棣免除了后顾之忧。

永乐二年,朱棣加封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

但是,跟姚广孝交谈时,朱棣从来不直呼其名,总是称他为“少师”。可见朱棣对姚广孝有多敬重。

后来,大概觉得姚广孝做和尚日子太清苦寂寞了,朱棣下令要他蓄发还俗,不料却被姚广孝拒绝了。朱棣又赐给他豪宅和美女,姚广孝仍然不为所动,还是做着自己的道衍和尚。

到湖州赈灾时,姚广孝还将自己被赐予的黄金全都分发给宗族同乡。

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男人,上朝时候穿官服,一下朝回家便立刻换上僧衣。倒是颇为有趣。

懂分寸,知进退。

所谓“高处不胜寒”,越是位极人臣,越是在钢丝上行走。君不见,历史上多少将相功高震主,最后死于非命。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保持清醒,急流勇退。


李斯怎么样,伙同赵高将胡亥送上帝位,最后还不是被腰斩、夷灭三族?

韩信怎么样?为刘邦打下江山,功高无二,国士无双,被封为齐王。最后却被吕后让宫女们手拿棒槌活活打死了。


往近了说,李善长、蓝玉……哪个不是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的老兄弟?除了徐达明哲保身外,全被灭掉了。

姚广孝非常明白“前车之鉴”的道理,所以把这一身袈裟作为他最好的保护色。毕竟,有哪个和尚会篡位夺权呢?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明成祖朱棣为悼念这位大功臣,废朝两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他,并追封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朱棣驾崩后,太子朱高炽即为,是为明仁宗。这位皇帝对自己的老师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的忌日上,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赞扬他的功勋,并特命姚广孝配享朱棣的庙庭。


太庙是什么?那是皇帝一家直系的祭祀场所,一般而言只有皇帝的先辈才可以列入太庙,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没这个资格。之前也有大臣配享大明太庙,那都是中山王徐达这样的开国武臣。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的,只有姚广孝一人而已。


生来就为“搞事情”


道衍、姚广孝,两个名字,恰恰代表他的两个角色。他以半僧半官的身份,出入于朝堂和佛堂,而在君王面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善始善终。这样的例子实在极少。

纵观姚广孝的一生,其实就是“搞事情”。耕地?包工?做生意?这些从来都不在姚广孝的人生规划内。


你说他是和尚吧,他插手朝政,引发内战,自己不做皇帝,却将他看中的人推上帝位;

你说他不是和尚吧,豪宅、美女和黄金他都视若无物。


为了驳斥程朱理学中的反佛言论,还写了一本《道余录》,是佛教史上重要的著作,俨然是位无欲无求的高僧。

这种人要的,是要实现自我抱负,学了满腹韬略,就要让这才学好好发挥出去,就要用一个时代来为他证明。


登山,则必达绝顶;击水,则随江入海。做谋士就要让主公主宰天下,自己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为可与孔明、张良并肩的超一流谋臣。


疯狂吗?疯狂。

学识广博,胸怀天下,能在寺里坐得住几十年的冷板凳,能抓住朱棣这条登天阶;关键时候能够以智谋力挽狂澜,功成名就后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厉害吗?厉害。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和尚。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步步成为开创一个盛世王朝的皇帝。另一个就是姚广孝,一个礼佛诵经的高僧改变了大明朝的轨迹,帮助藩王朱棣夺得天下。

说姚广孝三教皆通实在是小看他了,论知识的渊博性,我认为他仅次于万家之祖的飞熊姜子牙。儒、释、道、法、兵、医、纵横、杂……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

如此博学的人,又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为何被一些人成为“妖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学识之广近乎妖

《庄子·内篇》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姚广孝做到了。

正如前面所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样样精通。

姚广孝出生于医学世家,自小接触医学,但他并没有继承祖业。年轻时,姚广孝就比较喜欢钻研阴阳之术。十四岁时,姚广孝剃度出家。他游历四方,不断学习,接触三教九流。姚广孝海纳百川,对于各家知识来者不拒,终于成为融汇百家的一代高人。

睿智之巧近乎妖

鲁迅曾这样评价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但“近乎妖”的孔明只存在于小说《三国演义》之中,而姚广孝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比诸葛亮要厉害千百倍。

诸葛亮即使是大罗金仙也仅仅是延缓了蜀汉的灭亡,而姚广孝帮助朱棣以五百亲兵造反,完成了旷世无双的不可能完成的事,开创了永乐盛世。诸葛亮近乎妖,那姚广孝就是妖了。

姚广孝和朱棣的结识过程特别能体现其独到眼光。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结发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全国范围内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这其中就包括姚广孝。

其他人都认为随侍藩王肯定不如服侍朱元璋朱标等人前途无量,只有姚广孝主动结识朱棣,“以白帽著王”,“白”加“王”就是“皇”。最终,姚广孝也真的帮助朱棣荣登九五。

姚广孝不仅眼光独到,战略意识尤为突出。

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南下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在济南城,吃了大亏。

姚广孝审时度势,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灭宋,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战争。

文化成就之高近乎妖

中国历史煌煌五千年,史籍浩如烟海,我们查找史料犹如大海捞针。但历史上曾经有人将这大海为我们整理成了一条条涓涓细流,这人就是姚广孝。

朱棣登基之后,也烦恼于史料的凌乱,于是指定解缙主持编撰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之作——《永乐大典》。

解缙文学成就大家应该了解,自小就被称为“神童”,官至内阁首辅,“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就是这样的大家,编撰《永乐大典》失败了。

朱棣又指定姚广孝主持此项工作。姚广孝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到永乐五年(1407年)历时三年完成此项工作。

《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八千多种,汇编了十四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中华典籍。《英国大百科全书》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姚广孝之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被吹嘘的上天的《四库全书》。据统计,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500余种,不及《永乐大典》一半。其中改毁图书3100余种(另一说法2800余种),其中流散的《永乐大典》就被清朝毁灭了大部分,只留下区区八百卷。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鼓动藩王造反是为妖

这个不用多说,这也是姚广孝被称为“妖僧”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正朔本是朱允炆,削藩也是朝廷大计,开始朱棣也是不敢起兵的。在姚广孝劝说下,朱棣才以五百亲兵扯起“靖难”大旗。“靖难”这杆大旗也是姚广孝提出的。

出家之人不修行,反而造成天大打乱、生灵涂炭,不是妖僧是什么?

民间传说能降妖

在民间传说中,姚广孝能上天入地,上可通神,下可斩妖。

北京城就是姚广孝主持设计的。

据传说,建设北京城的时候,有一条孽龙为害人间。姚广孝亲自出手,镇压孽龙于北京东直门桥下。

孽龙问姚广孝,自己可有出头之日。姚广孝说此桥旧了你就可以翻身。但姚广孝将此桥命名为北新桥,永世不旧。

传说,明十三陵也是姚广孝点的穴。

当时朱棣问姚广孝此龙穴能保多少代子孙,这是变相的问姚广孝大明朝有多少年气数。

姚广孝说:“万子重孙。”

朱棣高兴了,这不就是说大明江山永固吗?

可后来人们才明白姚广孝说的什么意思。万历之后,儿子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后面就是两个孙子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朱由检之后大明完。

万子不行,重孙,两个孙子就亡国了。姚广孝没说错。

以上就是人们称姚广孝为“妖僧”的原因,主要还是姚广孝太厉害了,已经不像凡间之人了。

3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姚广孝,明朝僧人,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谋臣,靖难之役的“发起人”、参与者和最高指挥官。但是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熟悉,甚至根本没有听过,因为姚广孝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确实不强。

他帮助朱棣成就帝业,辅佐了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代明君,参与编写了《永乐大典》,参与了明朝迁都工程,北京城的格局设计也留有他的手笔。

从姚广孝的事迹来看,他一直都是在“幕后”做这些事情,所以他的历史存在感会很弱。对于姚广孝的所作所为,有人认为他劳苦功高,功绩卓越;有人则认为他帮助朱棣造反,是一个“妖僧”!到底姚广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觉得这应该从他认识朱棣的时候说起。

“黑袍妖僧”——姚广孝

姚广孝是一位相当聪慧的人,他精通三教学术,小时候以儒家学为基础开始读书生涯,十四岁的时候落发为僧,在寺庙当一名和尚,但是他又拜了道士为师,学习阴阳之数。所以儒、道、佛三教的知识他都了如指掌。

姚广孝的人生转折点是遇到朱棣的那一刻,当时高皇后崩,所有藩王回来吊孝,完事后朱元璋给每一位藩王安排一名僧人带回封地,每天诵经荐福,朱棣安排到的就是姚广孝。

朱棣回到封地后与姚广孝相处的非常融洽,两人都有非同一般的远大理想。因此在燕京的这段日子里,朱棣和姚广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登基,随后就是大规模的削藩运动。看着藩王一个个被削去,朱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此时姚广孝给他一个建议:“起兵!”直接打到南京城去!朱棣本来就是野心很大的人,听到姚广孝的建议二话不说就点兵出征,高举“清君侧”的旗子杀向南京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一打就是三年,在这三年里,姚广孝与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坚守北平,并且不断给前线的朱棣提供战略建议,最终朱棣取得了胜利。

朱棣登基后要给姚广孝记首功,赏赐他房屋田地、金银宫女,但都被姚广孝一一拒绝,仍然继续留在寺庙当和尚,不过因为有官衔在身,有时候还是要上朝见君。于是姚广孝在上朝的时候就换上官服,平时就穿僧服,被人称为“黑衣宰相”

黑衣宰相是对姚广孝的尊称,也有不少人称他为妖僧,主要还是他帮助朱棣造反,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篡逆”!那么姚广孝算是妖僧吗?这个答案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要我看来,他不算妖僧。

姚广孝帮助朱棣是对是错,就要看靖难之役是好还是坏了。

靖难之役,从旁人看来这是一起小宗篡了大宗的“篡逆”事件,但从朱家角度来看,这只是一起家事,叔叔抢了侄子的皇位

朱棣起兵之前,建文帝的削藩运动已经如火如荼,齐王、代王已为阶下囚,周王贬为庶民,湘王被逼得引火自焚,在这样的环境下,朱棣绝对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姚广孝给朱棣的建议不仅仅是造反,更重要的是自保

靖难之后,朱棣创下了永乐盛世,明朝在他的统治下走向辉煌。从整个历史发展来说,朱棣的治国才能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就因为靖难的罪名而否定朱棣,并且给姚广孝加上“妖僧”的头衔,这实在是不应该。

4

和尚,按理说已经出家,不应该再理俗世的事情了。然而,明朝历史上的和尚似乎不遵循规定,偏偏主动投身历史洪流、搅动天下,一个是朱元璋,另一个就是“黑袍妖僧”姚广孝。



“全能怪才”姚广孝

姚广孝是江苏苏州人,家族世代行医,他从小潜心苦读,因此精于儒学。

14岁时,姚广孝主动剃度出家,成为一名僧人。后来,姚广孝还曾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由此,姚广孝可以说精通了儒释道三家学术。

青年时期,姚广孝云游全国,见识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结识了很多怪才好友。比如袁珙,明朝初年著名的相士,曾经为姚广孝相面说;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大意就是,姚广孝是一个奇特的僧人,相貌异常,三角眼,整个人的状态犹如生病的老虎,一定是一个嗜好杀戮的人,跟刘秉忠差不多。



公元1375年,积攒了相当的能力、见识和才学后,姚广孝到达了南京,以儒学僧人的身份到了礼部求职。结果,同为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仅仅授予了姚广孝僧官,给了他一身袈裟。

姚广孝当时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几年后,马皇后去世时,朱元璋挑选高僧随侍诸王,姚广孝迅速离开了南京,选择了随侍燕王朱棣。由此,这个奇怪的僧人开始了搅动天下的历程。

姚广孝力劝“奉天靖难”

在北平期间,姚广孝成为了朱棣最为倚重的人,虽然一个寺庙主持,但他经常出入于燕王府,为朱棣筹划各种谋略。

1398年,洪武大帝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承了大明帝国。年轻人做事比较莽撞,刚一上台,朱允炆便大力削藩,很短的时间内,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被废除封地。

此时,姚广孝觉得时机到来,力劝朱棣起兵谋反。



朱棣当时非常犹豫,毕竟朱允炆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继承人,是大明帝国名正言顺的皇帝。于是说:“百姓都支持朝廷,如果咱们起兵又该怎么办呢?”

姚广孝说:“我只知道有天道,不管百姓!”

漫无边际的话,显然不能触动朱棣,于是姚广孝想到了相士袁珙,让袁珙不断地给朱棣洗脑,说燕王殿下如龙似虎,将会是一位太平天子,将会在四十岁后,胡须过腹时登基称帝。

慢慢的,朱棣暗下决心,准备起兵。于是姚广孝入驻燕王府后苑,开始为燕王军队打造兵器铠甲,并且养了很多大鹅,依靠鹅叫声来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



朱棣起兵后,姚广孝负责守卫大本营,为朱棣解决了后顾之忧。后来,朱棣去大宁夺取朱权的朵颜三卫时,李景隆趁虚偷袭了北平,没想到姚广孝以少胜多,打的李景隆一溃千里。

靖难之役对于朱棣来说异常艰辛,无论兵力,还是后勤,朱棣的燕军都远远落后于南军。而且时间越拖越长,朱棣对于攻打朝廷重要的城池越来越力不从心。

这时,姚广孝洞悉全局,提醒朱棣,为何总是和盛庸、平安的大军纠缠不清?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是啊,为什么总在别人重点布防的地方啃硬骨头。现在的朝廷就好像是一个上了铁锁的木门,如果我们想要进入偷东西,目的不是打开锁,而且进入房间。一个破烂的木门,或许只用一脚便可以踹开。

经过姚广孝的提醒,朱棣思路大变,绕过盛庸的大军,转而直奔南京,迅速夺取了天下。



黑衣宰相不为名、不为利,难道他的目的是单纯的搅动天下吗?

公元1402年,朱棣在南京即位,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靖难之役,姚广孝居功至伟,成为了朱棣眼中最重要的功臣。在所有人看来,姚广孝功名利禄唾手可得,即便不要,朱棣也会倾尽一切的赏赐他。

但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姚广孝什么都不要,大有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心态。

朱棣仔细审视着眼前的黑衣僧人,心中想着,他再想什么,他到底想要什么,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无欲无求的人吗?如果他真的无欲无求,那么他又为什么竭尽全力去搅动天下?


不管了,既然你不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那豪宅、美女、黄金总会有一样感兴趣的吧。于是朱棣力劝姚广孝还俗,并且赏赐了豪宅、宫女,但姚广孝始终不为所动。

后来,朱棣又赏赐了大量黄金,姚广孝虽然接受,但也只是赠与了自己的族人。

后来的日子里,朱棣不再勉强姚广孝还俗,所以姚广孝也一直住在寺庙,过着清贫的生活。朱棣北征蒙古时,他一直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后来,在朱棣的安排下,姚广孝还曾教导皇长孙朱瞻基。可以说,明朝第四位和第五位皇帝,都是姚广孝的弟子。



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至于他到底为何帮助朱棣搅动天下,目的又是什么,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而“黑袍妖僧”、“黑衣宰相”则成为了他永远的代名词。

5

元朝由蒙古人来统治中国,汉族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歧视与压迫。加上元统治者昏庸无道,使人民的困苦和黑暗雪上加霜。朱元璋在群雄割据的局面里,先赶走了统治中国九十多年的蒙古人,后平定了天下大乱,开创了宋太祖以来的首次全国大统一。

两个和尚先后左右朝纲。

朱元璋生于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从小父母双亡,起先是跟着姐姐一家生活,后来实在是混不下去了,迫于生计就剃了光头投入皇觉寺,一共吃了八年的斋饭,算起来也是位老资格的和尚了。当他投奔郭子兴时,应是二十五岁的事情。没想到的是一个和尚竟然是一国之君,主政了大明王朝的兴衰荣辱。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姚广孝本名叫姚天僖至于”广孝”这个名字是很多年以后朱棣赐给他的。姚广孝医道世家,家境优越殷实。这么好的家庭背景,他为什么要选择出家呢?

有两种情况,一。当时的大背景是元人统治的天下,其暴行不必细说,关键是科举制度限制汉人入仕。姚广孝虽然年龄不大,看问题有独到的目光,读书人的命脉被元人掐死了,感到前途无望,于是就出家到苏州妙智庵当了和尚。

二。元人对于藏传佛教特别信笃,僧人在那个时代很吃香,这还不是姚广孝所追求的关键所在,他是想借遁入空门之际,博览群书韬光养晦,以待厚积薄发。他相信自己总会有用武之地,将来一定会有出头之日。

姚广孝出家以后,先有儒家底子,后接触佛教理论和道家思想。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烂熟于胸,同时他还精心研究政治、兵法、阴阳五行学说,是继刘伯温之后,不可多得的全能型人才。

洪武年间,姚广孝以他夺人的才华,被选为明代高僧大宝。此时的朱元璋也早有耳闻,知道”姚天僖”是位高僧大德,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物。朱元璋一是爱惜人才,二呢姚天僖又是出家人,他两的命运又如此的巧合,出家人都相信缘分,就应了那句话:”和尚不亲帽子亲”!

便下诏令封为通儒书僧,试拜礼部郎。可是姚广孝呢?不买朱元璋的账,假借有病推辞不应,朱元璋也没怪罪,心想和师弟可能是缘不具足吧,就放下这个事情。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诸多皇子中,朱棣是很有才干很有作为的一个人。朱元璋当然晓得朱棣的个性与处世为人,知子莫过父吗!朱元璋就多了个心眼,把皇子一律都赶出京城,去戍守边关重镇,这是吸取了唐朝宣武门兵变的教训。

这时的朱棣就注意到了姚广孝,觉得此人非同凡响,一个偶然的机会二人见了面,谁知道一谈话还很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燕王就要他主持庆寿寺,这样一来姚广孝可以常来王府,与燕王促膝长谈,燕王有什么心事都瞒不过姚广孝眼睛。

燕王想谋反的事由来已久,就是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出台,很是苦恼的时候,姚广孝登场了。经过他的精心策划,和巧妙布局后,燕王一看随口赞道真高人也。

朱元璋驾崩之前已经为后代扫清了障碍,那些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斩杀殆尽。在他即将离去的时候,挑远接班人时,由于长子已经去世,只能立长孙朱允炆为继承者。这样激起了诸皇子的强烈不满,尤其是燕王朱棣早有夺权的野心。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任帝位,史称建文元年。从建文元年开始内讧不断升级,各路皇子都跃跃欲试来争这个宝座。

姚广孝此刻觉查到时机已经成熟,鼓动燕王朱棣发兵京都,强占先机,燕王朱棣一切听从姚广孝的安排。大兵一路狂奔杀向京都,这就是史称”靖难之变”。

上面说了朱元璋杀尽了功臣,当朱棣造反进京时,建文帝朱允炆没有可靠的帮手了,只好撇下龙袍跑路。建文四年七月朱棣进京继位,年号是永乐元年。

值得讽刺的是朱元璋,聪明反被聪明误,即害了出生入死的弟兄,也害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

更可笑的是,朱允炆被逼无路可走,出家当了和尚。朱元璋是先当和尚后坐皇帝,他的孙子是先当皇帝后当和尚,历史上的奇葩,上天开的玩笑。

功成而退离世俗。

至于后人说姚广孝是”黑袍妖僧”,这是两个认识上问题,一。立场不同观点不一。二。黑袍妖僧我认为不是贬义上的丑化,可能是褒义上的称赞,你认为是什么呢?

不论如何评说历史人物,有一点可以可定的是,姚广孝在成事之后,没有居功自傲贪恋权贵,在不经意间他全身而退了,平安着陆。试想人站在权利的顶峰,呼风唤雨的时刻你能放下吗?

6

姚广孝,法号道衍,在我看来,的的确确是一位妖僧。他是一位和尚,六根不净,鼓动朱棣造反,为了朱棣个人私欲,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让忠臣遭受灭门之祸,不是妖僧又是什么?

姚广孝是朱元璋亲自选拔,送给朱棣的一份厚礼。

我很不能理解,朱元璋既然知道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有帝王之志,而且有能力做皇帝,为什么他还非要传位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或许只有一个原因,朱棣藏的比较深。朱元璋做错的第二件事,可能就是把姚广孝送给了朱棣。朱棣或许没有篡位的胆子,可是姚广孝给了他这个胆子,所以间接地可以认为,是朱元璋给了朱棣这个胆子。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明史》

难道说,传位给朱允炆,是朱元璋对朱棣的一次历练?这也太可怕了。朱允炆宣布要对诸侯王们削藩,这件事遭到了集体抵制,不过皇权至上的年代,他们没胆量的只好选择放弃手里的权力。而朱棣正在犹豫不决,姚广孝果断地告诉他,还不如打到南京去。这是朱棣有底气造反的主要原因!

非僧非道也非儒,姚广孝到底是什么来历?

姚广孝幼年学习诗文儒学,看来父母是希望他长大了可以考取功名。这是每一位古代父母的梦想,只要儿子考上了功名,那他就可以不用承担赋税,由国家养着了。梦想是非常美好的,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们的梦想,因为14岁的姚广孝,忽然就出家了。他成了一名和尚,这是所有人都想不到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这个和尚却造就了朱棣谋反。谋反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期间所杀掉的人更是数不胜数,鼓励杀戮的和尚真的还算和尚吗?存疑。做了和尚以后的姚广孝,又拜在名道士席应真门下,开始钻研道家阴阳之术。在我看来,姚广孝这个人应该是非常聪明,不拘泥于学问和教派,敢于向常理说不,只要是学问,他就会想办法去学习。

朱棣建国后,姚广孝心细朝堂,却不愿还俗。

在朱棣推翻了建文帝以后,建立了新朝廷,姚广孝自然是居功至伟,被朱棣评为功劳第一,可是姚广孝什么赏赐都不要,甘心回到寺庙里做一个和尚。但是他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和尚,他还是朱棣的心腹大臣,所以每次上朝,都会披上官服,而回到庙里,又船上僧袍,所以常常被人们称之为黑袍妖僧。

这个妖僧可不简单,他是朱棣的核心智囊,他明白朱棣的所思所想,所以他成为了朱棣最信任的人。即使他想要完全做一个和尚,朱棣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姚广孝便以和尚宰相的形象,存在于历史之中。

编纂《永乐大典》,文学功夫深不可测。

很多人觉得编一套书没什么了不起,可是真正参与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曾经就是《永乐大典》的总编纂官,可惜他失败了。所以朱棣将所有希望都倾注在姚广孝身上,姚广孝只好肩负起了编书的人物,用了三年时间,便将这套书编纂完成。

整部《永乐大典》一共22,877卷,入选有11095册,大概3.7亿字左右,当时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华书籍,基本全部都编纂在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没办法把控编书的过程的。可惜到了清朝这部书流失了不少,实在是非常可惜。不过姚广孝能够编纂成这部书,可见他的文学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

空门红尘一边一只脚,不是妖僧也成了妖僧。

其实姚广孝后期应该是不想做和尚了,他帮助朱棣登基称帝以后,最起码也能混个宰相做做。可是他还是选择一直做和尚,主要原因是姚广孝还不想死。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是怎么对付那些功臣的呢?不要说有谋反倾向的,就是看上去不顺眼的,都被朱元璋给杀了,以至于朱允炆没有武将可以用。

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血统和野心,在这方面或许不会比朱元璋差,所以姚广孝一直以和尚的身份出现,就显得比较特殊了。他不算官员,也就不会掌权,更不会结党营私,这是让朱棣放下戒心的最好办法。可是他又心系朝堂,一直插手朝中事务,这让很多官员十分不满,认为他是一个奇葩妖僧。久而久之黑怕妖僧的名号就传下来了,不过他也不在乎,他想要做的事情都做到了,并没有什么牵挂。

总结:姚广孝是佛门弟子,却也朱棣问鼎天下的第一功臣。

  1. 姚广孝本身是朱元璋选拔出来,亲自送给朱棣的。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跟朱棣联手,把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江山给拱了。
  2. 朱棣建国以后,姚广孝并没有接受所有赏赐,只是一边做和尚,一边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称为黑袍妖僧。
  3. 姚广孝文学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缙无法完成的永乐大典,他花了三年时间便编纂完成,堪称神迹。
  4. 为了躲过朱棣的怀疑和迫害,姚广孝只能选择一边在佛堂,一边在朝堂的日子,也看淡了人们称呼他黑袍妖僧的事实,一切都无所谓了。

姚广孝在我眼里就是一位妖僧,不管他有多大的学问,人品不正,学问越大就越是祸害。姚广孝显然就是这样的人。大明江山本身就是太平盛世,他非要为了朱棣的一己私欲,发动靖难之役,这三年沿路上的百姓不知死伤多少,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对朱允炆旧臣的大清洗,又不知会死多少人,黑袍妖僧是板上钉钉的称呼了。

7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将一个无发、无妻、无财、真正参悟透三教法理,随心所欲的智者,称之为妖僧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


姚广孝,一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谋略家。元统三年,姚广孝出生于长洲相城一个郎中的家里,因父亲是虔诚的佛教徒,从小姚广孝就送到寺庙里剃度出家。姚广孝常年云游四方广交名士,同时精通佛道儒诸家之学,48岁那年经过好友举荐,他见到了20多岁的燕王朱棣,而后成为朱棣荣登九五的最大功臣。


世人之所以将他称之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满恐惧和排斥。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广孝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且看笔者慢慢道来:


一、行医世家,却无心医学

姚广孝出身于医学世家,但是他从小只对谋略、儒家、兵家战事感兴趣。传闻姚广孝十四岁时,对佛学产生了兴趣,此后阅读了大量佛学典籍。十七岁时,姚广孝在杭州妙智寺剃度出家,法号道衍。二十岁时,他为了求知,开始云游四海。同年姚广孝拜入道士席应真门下,学习《易经》。


二、遁入空门,却心系天下

姚广孝经过多年学习和沉淀,才学早已凌驾于大多数文人之上,他空有出世之心,却无出世之际。在当时乱世已经被朱元璋以强硬的手腕稳固,想要建功立业难于登天。姚广孝也时常懊恼自己错过了辅佐朱元璋的最佳时机,一身的理想抱负无处发挥。


三、不佐君王,却追随藩王

1382年,借着为病死的马皇诵经祈福之际,姚广孝被人举荐,随侍燕王朱棣。刚见面姚广孝就说朱棣头上有一顶帽子,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此后姚广孝随朱棣北上,住持庆寿寺。1398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实行削藩,姚广孝劝朱棣举兵,朱棣迟疑未决,问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广孝却说:“臣知天道,何论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举兵,史称“靖难之役”而后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


四、心有牵挂,却不愿还俗 

朱棣当上皇帝,论功行赏,姚广孝首功,但他拒绝了所有的赏赐。他当官不还俗还住在寺庙,把他的精力投入到编撰《永乐大典》中,直到染病。姚广孝造反,只是为了造反,实现一生抱负,并不求高官厚禄和声名。姚广孝的这种做法是真正的大学问,朱棣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姚广孝心中比谁都清楚怎么做才能够保全自身,也只有像姚广孝这样的人在权力与富贵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急流勇退。

 

姚广孝其实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或许他不符合世人的眼光,在成功帮助一个王爷“谋逆”成功之后,意志坚定的人却被自己亲人的几句话语软化了心智,以忏悔的姿态走完他的余生。其实他的一生是成功的,朱棣确实给明朝带来一个盛世,姚广孝也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盛世延续了两代皇帝。难道这些还不够吗?


结束语:笔者认为他是厚黑学的集大成者,不为荣华富贵,只为自己的理想抱负。最后引《馋嘴肥猫咏姚广孝》祭奠之!

本自出世诵金经,奈何雄杰计才情。 古寺禅房谈空色,缁衣宰相论刀兵。 万里长河沉戟戈,六军旗鼓入帝京。 夜雨秋声催白发,一袭袈裟孤月明。

8

在我们这里,帝王社会虽说已经结束一百多年了,但或许是因为皇权统治时间过长的缘故,故而在某些人的内心深处,即使是到了今天,也还是残存着一些所谓“正统传承”的想法。比如:一说起永乐皇帝朱棣,首先就有一种“来路不正”的印象,发动战争、谋权篡位,大逆不道、残害忠良,同自己的亲侄子争天下等等等等。他都如此的恶了,那么,当年撺掇他起兵造反的姚广孝还能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什么好印象呢?

明清两朝初年,都曾出现过对皇帝影响非常大的和尚。大清顺治年间,有个叫行森的和尚劝顺治放弃皇位,出家为僧。到今天他是否出了家都是个谜。而大明初期的道衍和尚姚广孝,所作所为恰恰与这个行森相反,他是劝朱棣造反当皇帝。这两个和尚虽然都被后人称为妖僧,但在我看来姚广孝还是比较冤的。为什么呢?

皇帝是干嘛的?按照“正统”的说法,皇帝应该是治理国家的。那么从阅历和能力上说,朱棣显然比他那个侄子朱允炆要强得多。从两方交战的结果上看,一个倾全国之力的朱允炆居然在短短的四年之内就败给了只有一城之力的朱棣,能力高低更是显而易见。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朱元璋时期,发现朱棣是未来治理国家最佳人选的人就是这个姚广孝呢?如此的话,此人非但是三教皆通,还是一个慧眼识人的有识之士!

大概是因为朱元璋自己当过和尚的缘故,做了皇帝以后,也从民间挑选了十个和尚,准备分到各藩王处讲经。当身为燕王的朱棣走过来时,其中的一个和尚不仅主动提出要跟着燕王,还答应燕王说可以送他一顶白帽子。何为白帽子?王爷头上扣上顶白帽子,那不就是个“皇”了吗?说这话的人便是姚广孝!

朱元璋当了31年皇帝,给藩王配送和尚时是洪武18年。这说明:在13年以前这个姚广孝就已经看清了未来的天下大势,就已经认准了朱棣是朱元璋之后唯一能够大有作为的“接班人”!如此精准的眼光,如此的神机妙算和高瞻远瞩,比起身居茅庐便已料定了三分天下的诸葛孔明,怕是丝毫也不会逊色吧?

那么,他劝朱棣造反的动机何在呢?仅仅是为了他当皇帝?还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呢?

朱棣当了皇帝以后,这位当年的鼓动者、全力以赴的支持者既没有身居相位,也没有当什么国师。只是自己深居简出的到庙里修行去了……

他图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他是乱世之臣,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在我看来,被后人誉为大忠臣的方孝孺、黄子澄这些个心胸狭隘的书呆子或许倒是个有意或无意的乱世之臣。您想想:年纪轻轻的朱允炆刚刚当上皇帝,大局还未稳,他们便急赤白脸的督促他赶紧的“削藩”,您说这不是挑起矛盾和激化矛盾吗!一旦各地藩王都跟朱棣似的造了反,那岂不是天下大乱了吗?

而姚广孝之所以看中了朱棣,是发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之所以劝他造反,是因为知道他当了皇帝以后可以造福人间。对此,我的看法是:没有姚广孝的怂恿,可能就不会有永乐皇帝,如若没有永乐皇帝,又哪里来的永乐盛世和随之而来的仁宣之治呢?

大清时的和尚行森,面对着因董鄂妃死而有些“走火入魔”的顺治皇帝,非但不劝他以国事为本,相反还要劝他出家,寻求摆脱。完全至国家利益于不顾,把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清国扔给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这岂止是一个妖僧啊?简直就是一个罪僧,对待这种败类就应该千刀万剐!

而我们可敬的道衍和尚,不图名不图利的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永乐大帝和永乐盛世。这怎么能说是妖僧呢?这分明是个历史上有功德的人呀!对他,是不是应该树碑立传呢?!

早在2000多年前,陈胜、吴广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早在3000多年前,姜子牙就说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的至理名言。可是为什么到了今天,在我们的身边,还会有死抱着“传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这种封建残余思想不放的人呢?

骂姚广孝是妖僧的人,皆此类人也!

9

黑袍妖僧”乍听起来,过于枉侮,还是“黑衣宰相”好听些。实际上史学家们给他冠的名也正是“黑衣宰相”。

姚广孝这个人啊,很奇特,时至今日也没人能搞明白他当初为什么要做和尚。因为既然做了和尚,倘若没有点修持心是修不下去那诸多佛门戒律的。姚广孝奇就奇在他虽遁入空门本应慈悲为怀却一生乐此不疲于征战杀伐之事。你以为他是像朱元璋当年那样只是为了混一口饱饭吃而做和尚时,结果别人功成名就之后又反而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披起袈裟做起了一个戒律精严的头陀常伴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姚广孝)

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大杀戮与大修为并存的和尚。两种水火不容的元素其集于一身,何其荒谬!

因此,倘若你要说他“妖”就妖在这儿,或者你要说他“黑”就在在这儿。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他的“”。

元末明初的时候,姚广孝还是个小沙弥。有一天著名相士袁珙见到他吓了一跳,惊呼“你这个小和尚不不得了啊,这是什么妖孽面相,眼作三角,形若病虎,明明是区区一和尚修的是佛门慈悲心,却满脸的杀戮之气又锐不可当。将来必定是个不得了的大人物啊!

袁珙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天下首相,以相无遗策著称。

(袁珙)

姚广孝听罢,按照佛门正常逻辑来看一般和尚本应该惶惶不可终日,可是姚广孝他不,他是表面波澜不惊,但是晚上睡觉做梦都把自己笑醒了。当时他不过十几岁出头便有如此城府,可真是吓死人啊!

姚广孝之前本来就很自负。但是他的自负从来不表现出来,总是喜怒不形于色。他一直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与“金鳞岂非池中物”这两句话。一直坚信自己生来既有智谋无双之才便必是带着治国安邦的使命而降世的。听了袁珙的话后,他的自信让他更加对此深信不疑,反倒不吃惊而觉得理所当然。

后来慢慢长大,姚广孝就开始和明朝高层打交道,毕竟树大好乘凉,不久便成功进入明朝天界寺成为僧官。那时候的僧官就是专门吃皇家俸禄给皇家作一应法事的和尚。其后的两年时间,他又慢慢地暗中观察明日之主,终于瞅上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并且又偷偷让人画了朱棣的相让昔日老朋友袁珙来看。袁珙一看,一个劲地说其帝王气度几欲跃然而出疯狂暗示姚广孝。

(朱棣)

姚广孝听罢便做好了抱朱棣大腿以大展宏图的准备。

1382年的时候,马皇后去世,诸王归丧。这时候的姚广孝已经在金陵城苦等朱棣两年了。恰逢朱元璋让天界寺的所有僧官随诸王一起归藩地继续给马皇后作法事,一是祈求马皇后早登极乐门,二是同时希望祈求诸王健康平安。

此时的姚广孝早就和负责僧官人事安排的右善世宗泐混得门清了,于是在宗泐举荐下,姚广孝终于出现在了朱棣面前。朱棣在挑选僧官随行的时候,从姚广孝跟前漫步踱过时其压低了声音道“王爷?!贫僧愿送您一顶白帽子,不知王爷意下如何?”(王加白为皇)

朱棣一听,大吃一惊,以为哪个疯和尚疯人疯语,却是又听到右善世宗泐附耳过来打圆场。在右善世宗泐一番举荐之后,朱棣对姚广孝已生招纳之心,又见姚闭目养神一副怡然自得神态更以为高深莫测。

两个人一天无话,但彼此都不急。但晚上,朱棣的寝殿烛火却彻夜长明。里面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棣,一个恰是姚广孝。

两人一经会面便相见恨晚,朱棣感叹“吾从此亦得孔明之智矣!

此后,一直到1398年的16年时间,朱棣与姚广孝二人可谓是如影随形。随着相处日深,朱棣越发为姚广孝的大才所折服。16年来他们夜夜密谈,但只做两件事。一是养鹅,二是屯兵铸甲。养一大堆的鹅是为了欲盖弥彰通过鹅的叫声把府中兵士训练与铸造兵器叮叮当当的声音掩盖过去。

也是这一年开始,朱元璋死了,姚广孝心里从此又将一件惊天阴谋提上日程:挥师王都,改朝换代!

最开始,朱棣屯兵打造兵器只是为了自强,姚广孝没说过,他朱棣也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即便后来建文帝上位削藩他也不忍造反,毕竟他与朱标的感情实在太深太深。他做梦没有想到姚广孝让他屯兵造兵器会有别的想法。

要说姚广孝这人黑就黑在老谋深算,妖就妖在能掐会算。对于朱棣最开始不愿意造反,他丝毫不急并且认为这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坚信朱棣之所以不造反只是因为建文帝还没有触犯到他的逆鳞。因此,他需要做的事就是将万事俱备然后顺其自然让建文帝帮他去把剩下的事做了逼反朱棣。当时建文帝身边有个叫做方孝孺的人,建文帝无论大小事悉以咨之,姚广孝对他简直不要太了解,他认定方孝孺这种直儒腐儒向建文帝提出削藩是迟早的事儿。

(方孝孺)

自己只需要等他把东风刮过来就好了。

果然,没多久,建文帝就听从方孝孺的建议开始削藩对自己的叔叔们动刀子。逼的凶的把一些藩王都逼得全家自杀以维尊严。

朱棣诚惶诚恐,姚广孝建议他划地自立以自保。美其名曰自保,实际上就是说的好听点儿的造反。在决定造反那一天,大殿的瓦竟被大雨淋刷得坍塌下来,朱棣以为大不祥,本来就心里打鼓,这回就更是吓得够呛。姚广孝愣是跳出来说“这是天降祥瑞啊,王爷您的帝王之气一如飞龙在天直上九霄,其锐不可当之至都把屋顶都掀翻了。这是上天在昭示王爷,该换金屋顶了。

姚广孝就这么一忽悠,朱棣都觉得好笑,但回头一看,手下人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斗志昂扬,那眼神就像朱允炆才是那个犯上作乱造反的人似的。于是,朱棣横下心来便开始与建文帝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

此后,朱棣带着兵在外与中央军角逐的时候,为了进退自如便将姚广孝留守大本营与朱高炽一起坐守燕京。在此期间,中央军兴兵几十万打算来一招釜底抽薪搂了朱棣老窝,姚广孝愣是凭借着区区不过几万守兵在朱棣回援前挡住了千军万马的进攻。

后来,在北方大势稳定南北分立的时候,朱棣都做好了与中央分庭抗礼论持久战的准备,姚广孝又建议其效仿霍去病轻军铁骑大迂回直攻金陵城夺取执天下柄的权力。

朱棣造反成功后,迁都燕京(北京)。姚广孝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神操作再次重现:婉拒掉朱棣赏赐所有俸禄爵位,披上袈裟又开始念经拜佛。你本以为他要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不料别人只是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但是依旧对朱棣忠心耿耿。上午依旧穿上官服上朝奏事,下朝就回寺里换上袈裟念经拜佛。

他对权力没有兴趣,视金钱更如粪土,但朝奏每当有所结论时,朱棣总会降下辞色以商量的语气问“姚卿以为意下如何?

结果只要是姚广孝微笑点头的,马上实施。只要他不同意的,那么必定再议,最终均以姚广孝观点为准。

时姚广孝官服为一身玄(黑)色补服,事无大小,朱棣均一以咨之。且其从不恃才傲物以慢色待人。下了朝就回去做和尚。不敛财也不党争,不当权官也不越俎代庖。但因此朱棣对他却更加喜爱得紧。当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朱棣是把他当国相对待的。

这便是“黑衣宰相”的由来!

鲁迅曾说诸葛亮“大智近妖”,后大智近妖一词专用以形容那些智商逆天如妖孽之人。显然,姚广孝占一位。其次,作为和尚他不以慈悲为怀却以一己喜怒左右大明走向使明朝内部大开杀戮,亦不可谓不妖。

盖棺定论姚广孝其人,我突然想到了“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句话。他智谋之至,城府之深,反常之极,叫一声“黑袍妖僧”似乎也算是中肯的。

点击关注不书,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10

这个黑袍妖僧来头不小,他便是姚广孝。

姚广孝有诸多身份,他是和尚,是道长,是大儒,是军事家,是政治家,还是宰相。

1382年,朱元璋的皇后马大脚病死了,朱元璋挑选了高僧随诸王祈福,姚广孝遇到了一生的贵人—燕王朱棣。


后来,朱棣回到了北京,姚广孝跟着去了,成了朱棣的幕僚。

十六年过去了,朱允炆继位,刚一上任,便着手削藩,周王、湘王、代王、齐王相继获罪,贬的贬,罚的罚,蹲监狱的蹲监狱,很惨!

下一个轮到的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不知如何是好,造反吧,名不正言不顺,且成功概率不大;不造反吧,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这时候,姚广孝找到了朱棣,用自己的专业—天象,极力忽悠朱棣造反。


但朱棣有所顾忌,摇摆不定,恰在这时,忽然平地刮起一阵妖风,王府的檐瓦刮掉了一大片,朱棣骇然,脸色灰暗,认为此乃不详之兆。

只见姚广孝捋了捋胡子,抚掌大笑道:“恭喜燕王,此乃天意啊,飞龙在天,青瓦坠地,意味着殿下要用皇帝的黄瓦啦!”

朱棣疑虑道:“朱允炆颇得民心,我能撼动得了他吗?”

姚广孝见朱棣犹豫不决,又找来了相士袁珙,袁珙一见朱棣,立马跪倒,说道:

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

朱棣终于心动了,决定反了!

靖难之役,朱棣一开始并不顺利,打了几次败仗,损兵折将,这时候,姚广孝献了一道妙计,即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避开敌人的主力,直接进攻南京。


姚广孝这招非常狠辣,直截了当,直插敌人心脏,这样的战术,中国历史上只用了三次,第一次蒙古灭了南宋,第三次是解放战争。

朱棣造反成功之后,姚广孝成了第一功臣,但姚广孝是个聪明之人,他担心兔死狗烹,步了韩信的后尘,于是依然选择做他的和尚,除了太子老师的职位外,金银财宝、绝色美女什么的一概不要。

朱棣几次劝他还俗,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姚广孝老是穿着黑色僧袍出入皇宫,于是获得了一个雅号“黑衣宰相”。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