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本该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事情,毕竟打仗是要死人的,而且有时候要死很多人。但是,发动战争的人并不总是那么严肃,因为脑子短路、头脑发热而开打的事件,古今中外从来都是屡见不鲜。比如,远在2500多年的吴、楚两国便因一棵桑树而大打出手,使双方相斗近50年,可谓极度奇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则史实。
春秋时期,吴国的卑梁城和楚国的钟离城相邻,两地的百姓世代都以采桑纺丝为业,虽然偶有小摩擦,但大体上相安无事。但是,随着双方关系的持续恶化,吴、楚两国官方开始在民间散播仇恨的“种子”,鼓励百姓以强硬的方式回击“挑衅”。如此一来,先前相处还算和睦的两国边民,开始因琐事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现象在吴楚边境并不鲜见。
且说,周敬王二年(前518年)的某天,卑梁城和钟离城的年轻人,因为争抢边境线上1棵桑树上的桑叶而发生争吵,双方越吵越凶,进而大打出手。按照《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说法,争执的双方是卑梁城的采桑少女和钟离城的采桑妇女(“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而根据同书《楚世家》的记载,当事人则是两边的小孩子(“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锺离小童争桑”)。
但不管当事人的身份如何,也无论谁对谁错、谁先动手,总之这场斗殴闹出的动静很大,而结果也无法让任何一方感到满意。因此,两个当事人的家族很快便加入谩骂、群殴的行列中,遂导致局势完全失控。由于钟离妇女或小童的家族人多势众,所以很快便占据上风,并把卑梁少女或小童的家人全部杀死。
消息传到卑梁城后,守城大夫勃然大怒,在没有请示吴王的情况下,便擅自领兵闯入钟离妇女或小童家中,将他们全部斩杀。或许是觉得还不解气,卑梁大夫竟然对楚国的无辜民众也举起了屠刀,直到杀得钟离城内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才满意地撤军回城。第二局的结果,以吴国暂时占据上风告终,但同时却打开了更大规模报复的“潘多拉魔盒”。
且说,当钟离城被屠灭的消息传到郢都后,楚国军民群情激愤,要求“明犯我强楚者,虽远必诛”、“屠灭卑梁城,报仇雪恨”的呼声异常高涨,要求加入复仇远征军的臣民更是成群结队。面对着来自民间的强大舆论压力,楚平王君臣已失去回旋的余地,只能采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措施。很快,楚国大军攻陷卑梁城,将守城大夫和无辜百姓全部杀死。
楚平王如此强硬,吴王僚自然也不能认怂。所以没过多久,由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率领的吴国大军便杀将过来,不仅悉数歼灭驻守边疆的楚军,而且还接连屠灭对方的钟离、居巢二城。至此,原本不过是边境采桑人的小矛盾,由于各种“催化剂”的作用,竟酿成吴楚两国的大规模战争,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吴楚既然走上战争之途,便再不可能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除非一国灭亡,否则战争将永不会停止。因此,为了消灭楚国,吴国率先进行军事、政治革新,尤其是吴王阖闾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孙武施政治军,短短数年时间里便实现富国强兵。与此同时,吴国还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年年在边境骚扰楚国,导致后者的国力由此衰落。
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趁着对手虚弱不堪的机会,吴王阖闾亲率大军进攻楚国,5场大战取得5次大胜,一举攻占郢都,迫使楚昭王如丧家之犬般的逃往外地。破楚之战使吴国的名声大振,除晋、齐之外的中原诸国纷纷遣使向阖闾朝贺,甚至连周天子都送来礼物,由此使他成为天下的霸主。
然而,吴国对楚国的占领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秦国的出兵援助和王弟夫概的叛变,导致吴国军心涣散、连战连败,被迫撤回国中。但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为了恢复国力只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很长一段时间都无力进行对外扩张。因为一颗桑树,吴楚两国爆发全面战争,最终促成吴国的霸业和楚国的衰弱,不得不说是个天大的奇闻。
史料来源:《左传》、《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