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播州,位于今贵州北地,辖地和今遵义市相当。唐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以“隋?柯郡之?柯县”为由,在?柯郡的北部地区,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之地。



十一年,“省郎州并六县”,十三年,“又于其地复置播州及恭水等六县”,即在原郎州之地置播州,辖恭水等六县。“播州”之名,自此而始。此后,“播州”区划屡变,或为州,或为郡,或为都督府。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改“播州”为都督府,置都督。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播州都督府为“播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复播州郡为“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土著叛乱。次年,代宗命“荣率师南征,剿抚并用,蛮方永靖”,以罗荣为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负责率兵平叛,随后罗荣率兵凿山开道,剿抚并用,7年之后,播州叛乱被平定。

平定叛乱之后,罗荣被代宗“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封播州侯,自此播州成为罗氏的世袭封地。

后罗氏统治了播州八十余年,历经四代传至罗太汪。大中十三年(859年),崛起于滇西北的南诏国向东扩张进攻播州,罗太汪战败,播州丢失。次年,唐宣宗派安南都护李鄠率兵击退南诏国,播州重回罗氏之手。



可好景不长,咸通二年(861年),南诏罗闽氏族部再次占据播州,罗太汪再次战败,后逃往泸州。乾符三年(876年),罗太汪在同族杨端的协助下,率八姓族人自泸州出发“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呰,结土豪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一举击溃占据播州的南诏罗闽氏族部。

后唐朝廷再次册封罗太汪为播州大首领,杨端为播州刺史,自此播州归罗氏、杨氏共同管辖,但是因罗氏后人太过无能,播州的最高统治权终被杨氏所夺。之后杨氏开启了对播州长达725年的实际统治,自唐末杨端入播,杨氏共传27世,至末代杨应龙败亡。


乾德三年(965年),杨端后人杨实率播州上下军民归附宋朝。宋廷诏建播州、遵义军与遵义县,虽设州县,但播州之地仍为杨氏所控。至宋亡,至元十四年(1277年)杨氏十六代土司杨邦宪上书忽必烈“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将五百年,今愿纳土内附”归顺元朝,而后忽必烈授予杨邦宪绍庆、珍州、南平等处边宣慰使职。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杨氏十七代土司杨汉英被忽必烈册升为播州宣抚司,负责管辖贵州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贵州之地被明玉珍所占,杨氏二十一代土司杨铿归附明玉珍,明玉珍仍让其掌控播州。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一统天下,杨铿遂归附明朝,明太祖让其仍领播州宣慰使,并“诏勅赐铿衣币”以示恩宠。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反叛明廷,万历皇帝命李化龙节制川、黔、湖广三省军务,率领20余万大军,分兵八路进剿播州。此后历经114天,李化龙始平播州,杨应龙自杀身亡,自此于公元724年在播州即已建立的杨氏世袭统治彻底宣告终结。



至于在播州之役时,对于仅仅只是拥有一隅之地,拥军不过数万的杨应龙,明廷动用20余万大军去平叛才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播州地处西南高原,介于四川、贵州之间,山川深阻,地势险要。《续修四库全书·两朝平攘录》载:“封域南极牂牁,西连棘道,东西一千四十里,周围远近三千里,盖西南奥区也。西此出四川綦江、南川,为前门;西南出赤水、乌撒、水西、黄平,为后门;其东出湖广偏桥、沅州,为右肋。凡联三省,此地势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



《华阳国志.南中志》亦载:“(牂牁)特多阻险,有延江、雾赤、煎说为池卫”。依史而载,我们可以得知播州地势的险峻,属易守难攻之地,凭借着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播州与中原道路的不通畅,所以一旦谁盘踞于此,即可迅速形成割据状态,而中原王朝对此也就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

当然,中原王朝要想征服播州并不是不可能,但因播州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周边都是崇山峻岭的地势,所以朝廷要想征服播州就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没有几倍于播州的兵力,及充足的粮草和军备,中原王朝很难彻底征服播州之地。

而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愿意接受播州杨氏的归附,毕竟要彻底占领播州,所得到的利益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既然杨氏愿意归顺,朝廷也自然乐的开心。



2、丰富的物质资源。播州很难攻占的原因除了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独特的自然资源。“播州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乐土也”,至唐时,播州就有了“稻粟再孰,无徭役”这样衣食无忧的繁荣之景。

同时,播州不仅拥有肥沃的农田,还有可放牧的牧地。此外,由于山林众多,播州可供采摘的植物资源,及狩猎的动物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而凭借着这等丰厚的物质资源,播州完全可以做到不依靠外界,就可做到自给自足。

如此,当时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就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住明朝大军的进攻。


为此杨应龙的谋士曾自信的说道“本州山河雄壮,兵食充盈,又得群苗为羽翼,据而用之以图大事。……今朝廷说动兵征剿也,只是虚名。太爷今只预备粮草,整饬险隘,将五司七姓仇家扫荡以绝祸根。又将海龙囤修理,坚壁重关,以为退步。就有几多兵马来也,无奈我何!左右归还,一个抚!”。虽然杨应龙的谋士说的这句话有点夸大的嫌疑,但他说的话也不无道理。

当时的杨应龙的确能做到依靠着易守难攻的地势,及储备丰厚的物资资源,再加上播州周边的雄关,来抵挡住明朝的一次次进攻。

而明朝则很难击溃杨应龙,一旦在兵力上没有对杨应龙形成绝对的压制,没有一击击溃杨应龙,杨应龙完全可以借助着地势和丰厚的物资来于明朝周旋到底,也就是打游击战。真到那时一旦时间拖的太久,明军的物资供应不足,将士又疲于奔命,明必败。



总的说“播州之役”明朝要想获胜,绝非易事。地理上的艰难险阻,非平野旷野可比。所面对的对手,非平庸之辈,而是善战之辈,其战斗力,更非一触即溃的弱兵,而是善战敢战的精锐。

同时明朝面对的对手可是盘踞播州700余年的杨氏土司,杨家在播州的统治可谓是根深蒂固,播州的五司土官皆听命于杨氏,而明朝在此是毫无根基可言,它做不到像杨应龙那般熟悉播州的地形,又能在播州自给自足。



再者此战明军输不起,一旦“播州之役”惨败,明廷必定丧失对于整个西北地区的掌控,到那时明朝必定陷入动荡之中,本就伤痕累累的明朝更会雪上加霜变得更坏。所以此战明廷一定要胜,而且是要大胜。

如此在种种的原因下,最终让万历决定派遣20余万大军去平定仅有一隅之地的杨应龙。只有集几倍于敌的优势兵力,以多胜少,明朝才能有绝对的把握获得胜利。

最佳贡献者
2

播州杨氏最先发迹于唐朝,本来是太原汉族人,在唐朝末年,杨家先祖受命南征南诏国,受唐朝册封镇守播州一地。

杨家也就是在这时期进入到了播州,并和当地苗族通婚杂居,靠着能力和官位逐渐成为了播州领袖。

播州杨家地处偏远,为了保证贵州的统治,所以得到了历朝历代的羁縻扶持

宋朝徽宗时期封杨光荣为播州军节度使,相当于承认了杨家对播州的统治权,元朝忽必烈再封杨邦宪为“播州安抚使”,明朝建国后册封杨家为“播州宣尉司”,把播州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杨家。从唐到明这八百年的时间里,播州俨然成为杨家的“割据王国”了。

在明初,四川当地还在元朝的控制之下,朱元璋为了拉拢杨家,不但把播州全权交给杨家,还多次免除其赋税,规定三年才需要朝贡一次。朱元璋此举虽有利于牵制四川的元军势力,可将播州的地位提拔到和朝鲜、越南等附属国一样,也导致了播州出现尾大不掉,甚至起兵独立的情况。

成化年间,播州已经出现了不安分的动作,多次借机派兵侵扰四川、云南等地,只不过这时明朝国势正值上升趋势,杨家的阴谋也在明军的奋战下被击破,然后就是老套路了:杨家上表谢罪,朝廷宽慰几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了嘉靖年间,大明军势呈疲弱之状,战力不复明初时候,加上东南沿海的倭寇,东北地区的鞑靼不断侵扰,这些都让杨家看到了独立的曙光。

播州杨家第二十九代统治者杨应龙接任播州宣尉司,这人性格残暴,横征暴敛,连岳母一家也因为几句话得罪他而被灭门,还残杀汉族百姓,故意挑起苗族和汉族的冲突,在播州惹起了极大的民怨。

当时的大明王朝正处于抗倭援朝的三大征之中,无暇顾及西南的播州,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放过杨应龙一马。

万历二十五年,杨应龙多次击败明朝的小规模进剿,这让本来就看不起大明的杨应龙有了个致命的错觉:明军已经没用了,播州独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杨应龙在播州闹腾得欢时,明政府已经和日本合谈成功,大军逐渐退出朝鲜国土,班师回朝。

从万历二十六年和日本合谈成功开始,到二十八年开始攻略播州,明王朝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将军队从东北一路调到西南,可见当时杨应龙之所以能在对明战斗中获胜。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明朝被拖在了朝鲜战场,无暇南顾才能占到便宜的,现在朝鲜战事已经解决,播州之战也就正式开始了。

由于杨家在播州经营了八百年之久,势力盘根错节,虽然杨应龙不得人心,但当地民众想反的是杨应龙,而不是杨家,这一点对明王朝是很不利的。压下葫芦起来瓢,光解决一个杨应龙是不够的,要打就要把杨家这棵千年大树连根拔起,把播州正式归入大明的直接统治之下。

而且云贵地区的土司制度一直都是明王朝的顾虑,控制播州、灭亡杨家,除了能得到播州一地之外,还能给当地的其他土司以威慑,给日后改土归流,政府直接控制云贵地区奠定基础,所以此战只可胜利,不可失败。

这也是为什么播州之战是三大征中最没有悬念,其难度甚至还比不上平定蒙古啺莸哪闹剑扇茨苊腥笳髦坏脑颉

万历二十九年一月,担任过抗倭援朝的辽东巡抚李化龙奉命节制湖广、贵州、四川三省军队,八路大军共二十余万人全面进攻播州。

除了戚家军将领陈寅在娄山关遇到了杨应龙的死守,双方爆发了一场恶战之外,其余地区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战争仅不到半年就结束了,杨应龙走投无路,上吊自尽,统治了播州一千多年、传承了二十九代的播州杨家就这样灭亡了。

播州战役结束后,明朝在当地实行“改土归流”,设立府县,正式把播州归入中央的管理之下,其他地区的土司也因为明军的军威而臣服于中央,明朝加强了对于西南地区的控制力度。一直到南明时期,永历皇帝在云贵地区建立了永历政权,得到了当地土司的拥护。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3

播州杨氏的发家史最早要追溯到唐朝,唐朝后期,杨氏先祖杨端割据播州,形成世袭土司政权,到明朝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杨氏第二十九代掌权者杨应龙造反被朝廷剿灭,期间整整历经了七百多年,任凭如何改朝换代,杨家就是不倒。为什么传到杨应龙这一代,好好的土皇帝不做,非要和朝廷作对,落得个株连九族的下场呢?可以说,杨家的下场,完全是杨应龙自己作的。

一生性雄猜、阴狠嗜杀,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闹僵

这是《明史》对杨应龙的评价,杨应龙最后走上造反这条路,很大程度和他的性格有关。

明朝洪武五年,老祖刚打下这江山没多久,杨氏政权立马屁颠屁颠的向朝廷表示归附,明朝则沿用元朝土司制度,设播州苗疆土司,后改播州宣慰司,下辖西南八司,由杨氏世袭统筹。其实,说是说八司,但真正属于杨氏基业的就是播州、真州、荣山三司,其余五司由七个少数民族氏族管理,称之“五司七姓”。

杨氏一族能在播州维持七百多年,除了拥护中央政府外,还有一大作用就是稳定当地局势,杨氏虽然是汉人一脉,但是在播州等地的少数民族族群中拥有比较大的威望,总体上少数民族大

家氏族与杨氏关系不错,因此杨氏政权在中央王朝眼里也是维护地方稳定的核心力量,这也是从唐朝到明朝中央政府一直保留杨氏统治的主要原因。

但到了杨应龙这一代,杨应龙对辖下“五司七姓”暴虐不堪,常诛杀立威,掠夺五司财富,所以与七姓少数民族氏族结怨颇深,“五司七姓”与其离心离德。杨氏不仅没有成为地方稳定的基石,反而搞得鸡犬不宁,让朝廷很是头疼。

这里要说到杨应龙的一件风流史。杨应龙有一个宠爱的小妾,叫田雌凤,这个小妾也不是省油的等,天天在杨应龙枕边吹风,让他把正妻杀了,好扶她上位。杨应龙受了小妾蛊惑,心一横,把正妻和岳母都杀了。这一杀出事儿,原来他的正妻是朝廷册封的诰命夫人,“诰命夫人”是君王册封,未受君王许可,不得惩罚,更别说杀害,而且还杀岳母,实属大逆不道。这件事被“五司七姓”告到朝廷了,万历皇帝知道后,龙颜大怒,但是当时日本的丰臣秀吉正准备侵犯朝鲜,于是将杨应龙暂时搁置。而因为这件事,杨应龙也和五司七姓彻底翻脸了,为后来的事态埋下伏笔。

二与贵州巡抚关系交恶

杨应龙不臣之心早已有了,据史料记载,杨应龙居所雕龙饰凤,并且私自养用阉宦,俨然播州土皇帝,所谓树大招风,杨应龙的做派,无疑是给自己挖了坑。

播州,地处贵州省北部,如今区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不过在明朝时期,播州是不受贵州省管辖的,贵州省无权向播州征缴赋税。但是明朝有一个“协济”政策,即临近播州的四川、贵州两省可以用非强制的手段向播州征收一定的财富,说白了,就是靠人际关系。贵州省属于财政贫瘠的省份,巡抚叶梦熊只能向杨应龙讨要“协济”,但是杨应龙四川巡抚李化龙私交甚好,财富全交给四川了,因此叶梦熊恼羞成怒,向中央检举了杨应龙二十四项不臣之举,请求中央处置。同样,因为朝鲜战争,杨应龙再次逃过一劫。

三彻底惹怒朝廷,朝廷派二十四万大军征剿

1595年,第一阶段的万历朝鲜战争结束,这时贵州巡抚叶梦熊与四川新任巡抚王继光再次弹劾杨应龙有不臣之举,万历皇帝忍无可忍,下令征剿杨应龙。杨应龙也怂了,向朝廷请罪,拉了十几个替死鬼,并允诺向朝廷缴纳四万两“采木钱”抵罪。

这时候丰臣秀吉又第二次出兵朝鲜,为了顾全大局,万历暂时答应了杨应龙,不再追究,但是将次子杨可栋留重庆为质。杨应龙回去后,开始大肆建造城池和防御工事,扩充军队,准备反叛。这期间,杨可栋在重庆病死,朝廷以杨应龙未缴齐四万两“采木钱”为由,拒绝将杨可栋的遗体归还播州,恼羞成怒的杨应龙举起了反叛的大旗。

万历二十四年,杨应龙兵出播州,劫掠余庆、草塘二司,焚毁兴隆、都匀各卫,在多地展开屠杀。万历二十五年,流窜进入四川、湖广,抢劫村落,屠杀村民,截断驿站,杨应龙的所作所为让朝廷为之震怒。杨应龙也知道,朝廷不会放过自己,因此大肆招募苗族壮丁入伍,分发钱财粮食,配备精良装备武器,将军队规模扩充至十六万之众,史称“夺地养苗”

而朝廷这边也结束了与日本的战争,全力对付杨应龙的叛乱。万历调集二十四万大军,兵分八路合围杨应龙,最后将杨应龙围至孤山海龙屯,在围山四十五天后,从后山攻破海龙屯,杨应龙自尽,杨氏政权至此覆灭。

(杨应龙兵败自杀处)

4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点来答,先说第一个问题,即播州杨氏的来历,这个来历包括其兴起,变迁与终结。

播州,即是如今的遵义地区,古为夜郎,唐朝贞观年间,设置州,称之为播州。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播州也不例外,太原人杨端乘此机会获得了播州的统治权,而杨氏也自此成为了贵州的四大土司之一,拥有了播州的绝对控制权。

贵州地区在古代本身就属于蛮荒之地,播州亦是如此,所以它大多时候都只是古代中原王朝流放犯人的一个场所罢了,本身与中原的封建王朝的来往并不算太密切。得益于此,播州一直都是杨氏独大,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杨氏的统治都是稳如泰山。直到有明一代,朝廷才以当时杨氏的统治者杨应龙叛乱作为契机,将播州直接归于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之下,播州,长达700余年的私人统治终于画上了休止符,成为了过去。

一、杨氏在播州的兴起

上文笼统的讲了一下播州的历史,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下播州。杨氏虽然统治了播州七百余年,但是,他们却并非是播州的土著居民(前头也有提到,杨氏祖先杨端是太原人)。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处,播州只是在名义上为中央所管控,但实际上却是完全的自治,严格来讲,它甚和中原王朝并不亲密。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再不复之前的盛世气象,开始逐渐走向落败,这样的中央又怎么能够镇得住原本就离得远的播州呢?

于是,在大历五年,播州的僚人抓住机会,决心造反。但这次造反并没有成功,当时的僚族酋长罗荣平定了这次看似荒诞的反叛,而在朝廷的嘉奖之下,播州成为了罗家的“家族产业”,而从朝廷将播州正式当做封地分封给罗氏之后,播州历经几百年的“私人制”正式拉开了序幕。不过这个时候,罗氏仍旧是为朝廷服务的,所以说,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罗家将首领的位置一代一代传下去,直到罗太汪坐上首领的位置之后,一切又有了改变。罗太汪当上首领的时候,年纪并不大,算得上是个毛头小子,如果说一切就这样安安稳稳,没有发生变故的话,他还应当坐在这个首领的位置之上,直到他年老生死,再将位置牢牢地传给下一个继承人。

可惜的是那个时候,南诏不满足于现状,决心叛唐,并攻陷播州,而这个时候,唐将杨端率军收复播州,但是辛辛苦苦自己打下来的地方,又怎甘心拱手让于他人,杨端此时想起了曾经的南越王赵陀,于是决意自己统治播州。

而这个时候的唐王朝本身就已经江河日下,分身乏术,只能够在蛮族地方名义上设立州县,让这些部落原本的首领继续统治地方,并且特意恩准可以世袭,这自然也给了杨端便利,从此杨家取代了原本的罗家,成为了播州的“土皇帝”。

二、播州杨氏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末年,杨氏就已经夺得了播州的绝对统治权,而这种绝对统治权,是朝代变更也无法改变的,即使唐朝覆灭,江山易代,时光转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播州依旧被杨氏紧紧掌握在手中。

不过倒是在北宋初年的一段时间内,杨氏内部是十分混乱的,毕竟一个偌大的家族,时间长了,也终究会逃不开和其他大家族一样的尔虞我诈。而为了获得国家的肯定,为了得到宋的支持从而稳定政权,杨氏的杨文贵等人向当时的北宋朝廷献地,虽然说是献地,但所有权还是把握在杨氏的手中。不过尽管如此,从这件事开始,杨氏已经不再单单只是一方“土皇帝”了,他们与中央王朝自此有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尤其是在杨粲执掌杨家之后,他更是把自己作为朝廷的“属臣”看待,而北宋朝廷在这件事情之上也十分的良心,它认同了杨氏对于播州的统治权。而获得宋王朝肯定的同时,杨氏也没有忘却建设自身,发展辖区内的文教娱乐等上层经济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之上也加固了杨氏在播州的统治。

到了元朝,杨氏用对宋那套对付元帝国,当时的杨氏掌权人杨邦宪成为了杨氏的第一任土官,杨氏家族的自主性依旧相当强。

三、播州杨氏的历史终结

但到了明代,由于当时杨氏的第二十九任土司不满足于现状,觉得播州杨氏的实力已经足够大,没有必要尊敬所谓的中原皇帝,他把自己比作帝王,开始僭越,使用龙凤就算了,还组建了自己的“后宫”。

杨应龙的欲望一天天的膨胀,严重威胁到了中原王朝利益,于是杨应龙的土司头衔被明王朝给剥夺掉了,并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之后,各种不服明朝的杨应龙造反了,而朝廷再也容不下这样的一个杨应龙,也容不下培养出杨应龙的杨氏。

于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播州,明王朝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方式——虽说将土司制度保留了下来,但是其承袭不再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行为,而是成为了国家政权范围之内的行为,朝廷的权威被无限放大,杨氏彻彻底底成为了中原朝廷的附属。播州杨氏七百余年的统治,在此时画下了句点。

接着回答第二个问题,播州杨氏之所以能够让明军二十万出马才平定,如果笼统来讲自然是播州杨氏军队战斗力强盛,作战骁勇。但今天我们不延伸这些表面因素来讲,而是从杨氏在本土的统治优势出发来分析,毕竟在此地拥有扎实的统治基础,才是其让明军如此头痛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我们接下来主要看看它的统治优势是如何在播州建立的。

其实这种优势也并非是单一的,而是有着自然、政策以及文化的三重优势结合所促成。

1、首先,播州虽然地理条件不太优越,深居西南,远离中央,但这样的地理条件,加上古代交通条件的制约,也使得了播州人民长期生活在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之下(也就是不与中央朝廷有所联系),正所谓天高皇帝远,这完全是有利于杨氏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

2、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之外,杨氏历代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也是其能够稳定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杨家人并不是愚蠢的觉得以自己弱小的实力就能够对抗中央朝政,他们是逐渐的向中央朝廷投诚,表现自己的忠心,而在朝代更迭之后,也能够迅速调整好心态,向新朝廷投诚,这个我们在上文讲杨氏的发展历程中也是有体现的。

3、除此之外,杨氏虽然地处蛮夷之地,但他们却懂得学习,知道学习先进的文化,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杨氏引进先进的汉文化,相当的重视子孙教育,尤其是有关于儒学的教育,儒学之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深刻埋在每个杨家小辈的心里,这则对维护杨氏内部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说杨氏内部的争夺战也偶尔会上演,但是总的来讲,这个家族在面对外人侵略,维护家族利益的方面,还是十分团结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杨氏的学习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时的杨氏以中央王朝为参考,开发出了一项十分灵活的掌权人制度。他们的接班人并不是说一定要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的继承方式,而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继承制度,多种继承制度与之共行。这样的继承制度使得杨氏家族内可以尽可能的做到“择优录取”继承人,巩固其族群对当地的有效统治(当然了只能说普遍,也有个例,比如杨应龙)。

其实在这三点中,最后一点甚至是做到了与时俱进,批判的学习精神,这种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之一在如今都受用,更别说当时了,所以杨氏的成功也是有情理可依的。

5

正好我写了一篇文章是介绍播州杨氏的,可以关注我,详细看一下文章,我先大概介绍一下

播州杨氏原本在太原,因为唐朝末年,南诏入侵,唐朝又赶上农民起义,没有精力去管南诏的事,后来农民起义平定,国家消耗巨大,也没有足够实力了。于是宰相想出一个办法,召集天下精兵,自愿前往,谁能收复失地,就可永镇斯土。第一任家主杨端带着家族的人前往播州,与南诏作战。经历了多代家主的努力,终于打下了播州全境。也与当地人通婚,民族融合。

唐朝灭亡,北宋建立,播州杨氏归降北宋。蒙古入侵南宋的时候,播州杨氏做出了巨大贡献,与蒙古作战,而且作战勇猛,多次挫败蒙古。在杨文的献策与推荐下,修建了钓鱼城,蒙哥就是战死于钓鱼城。播州杨氏可以说是改变了当时的形势。

播州杨氏修建了海龙屯,是庞大的山城防御体系。十分险要,想要强攻,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是为什么明军打起来那么费劲。

一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播州杨氏统治播州已经七百余年了。杨应龙因为各种原因,其中比较复杂,可以看我写的文章,最终反叛。明军发兵讨伐。最后一战就是在海龙屯打的,伤亡惨重。

6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播州之乱是发生在明万历年间的一场较有影响的叛乱,我从播州杨氏溯源、为什么会叛乱、以及平叛的艰难性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一、播州杨氏的来历


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从唐朝起就由杨氏世代盘踞着,到明初时已传至二十一世。元末时为农民起义军明玉珍所占,成为明夏政权的辖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洪武四年(1371年)派大军平定明氏的夏政权,播州就归属明朝。明廷袭用元朝的土司制度,仍任土官杨铿为播州宣慰使。洪武七年中书省奏:“播州土地既入版图,当收其贡赋,岁纳粮二千五百石,为军储。”但朱元璋“以其率先来归,田税随所入,不必以额”。


洪武十五年,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播州地区的统治,建筑了播州城,“以官兵一千人、土兵二千人戍守之”。为了使这些土官能够很好地服从明朝中央政府的管理,懂得“守土保身之道”,每当他们来京“朝贡”时,明朝政府都要进行训谕,还要宣慰使及其以下的各级土官,派遣他们的子弟到京师国子监学习封建伦理道德和明律等。




依据当时的土司制度,播州的土官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都是世袭的,在其统辖地区,不但管理民政,而且掌握兵权,有自己的军队。如杨氏长期以来,抽调“土丁子弟”,在他们的手上刺字染黑,称为“涅手军”。这些土官掌有不受明朝政府约束的司法权,所谓“人皆世禄,自用其法”。他们的意志就是法律,可以随意逮捕、审讯甚至残杀民众。他们掌握着上述种种特权,成为当地的土皇帝。他们任意压迫和剥削统治区内的各族人民,兼并土地,搜刮钱财,无所不为。如宪宗成化时,播州安宁宣抚使杨辉占有“庄田一百四十五所,茶园二十六处,蜡崖二十八处,猎场十一处,渔场十三处,奴役佃户以千百计”。


二、杨应龙的叛乱原因


播州宣慰司辖有草塘、黄平两个安抚司,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个长官司等,地域广,有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世袭各级土官。这七姓大多是杨氏姻亲或是其他地区的土酋进入播州的。如张姓与杨氏联姻,杨应龙(隆庆五年袭为播州宣慰使)祖父杨相的嫡妻即张姓。田姓,原是思州宣慰的后裔,永乐时,思州改土归流,田氏的一些族人就到播州依靠杨氏。杨应龙刚袭任宣慰使时,多次帮助明朝统治者镇压其他少数族人民的反抗,并向明朝进贡大木,获得明朝政府的信任,被授以都指挥使衔。


杨应龙对播州各族人民的统治极为残酷,“在州专酷杀树威,有小睡眦即杀害,人人惴恐”。随着势力的日益增长,杨应龙“渐骄蹇,轻汉法”,对明廷不大服从了,公开声称“例得生杀其属”。




杨应龙的跋扈情况,引起近邻贵州省地方长官的警惕。万历十八年(1590年),巡抚“叶梦熊疏论应龙凶暴诸事,巡按陈效历数应龙二十四大罪”。但管辖播州的四川省的官吏对之采取另一种态度。这时,明朝政府为防御松潘地区少数族人民的反抗,调播州土兵去协守。四川巡按李化龙即上疏朝廷要求“暂免勘问,俾应龙戴罪图功”。


正当黔蜀双方剿抚主张相持不下时,杨应龙妻妾之间爆发矛盾。杨应龙宠爱其妾田雌凤,杀了嫡妻张氏,“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飞文告龙反”。贵州巡抚叶梦熊主张立即派兵征剿;但四川方面的地主士大夫纷纷为其说情,认为“蜀三面邻播,属裔以十百数,皆其弹压,且兵骁勇,数赴征调有功,剪除未为长策”。


四川巡抚、巡按皆主抚。朝廷命黔蜀两省会同查问。杨应龙知道四川袒护他,“愿赴蜀,不赴黔”。万历二十年(1592年),杨应龙到重庆接受审讯。


正于这时日本侵略朝鲜,明廷向全国征兵援朝,杨应龙立即上奏,“愿自将五千兵征倭报效”。明朝政府释放了杨应龙,不久,朝廷又令其不要出兵。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巡抚都御史王继光到重庆,主张“严提勘结”,杨应龙“抗不复出”。王继光一意主剿,遂与总兵刘承嗣、参将郭成等“议分三军,各道并进”。在娄山关一带地方,明军大败,都司王之翰所部军队“杀伤大半”,“委弃输重略尽”,明军只得撤兵。


三、何以动用二十万大军平定?


1、逐渐做大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明廷以兵部侍郎邢玠总督贵州。第二年邢玠到四川进行招抚,准杨应龙“输四万金助采木”赎罪,并以重庆太守王士琦为川东兵备使,防备杨应龙。当时明廷正忙于援朝抗倭,无力兼顾播州,同意了邢玠的处置。


杨应龙表面上对明廷输金“赎罪”,暗中拼命积蓄力量,一心想割据称王。“所居饰以龙凤,拟至尊,令州人称己为千岁,子朝栋为后主。”“分遣土目置关据险,立巡警,搜戮仇民,劫掠屯堡,殆无虚日。厚抚诸苗,用以摧锋,名‘硬手’。州人稍殷厚者,没其家以养苗,由是诸苗人愿为之出死力矣。”


杨应龙经过几年准备,势力日益强大,起兵攻城略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大掠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又侵湖广四十八屯,阻塞驿站”。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杨应龙大败贵州巡抚江东之所率的明军,杀都指挥使杨国柱。




2、决意进剿


明廷闻讯大惊,任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决意进剿。这时,朝鲜战事已结束,就调东征诸将南征,命刘延率部先发,并增调浙江、福建、云南、广东等地部队前去会剿。


万历二十七年六月,杨应龙乘明兵尚未会集的时候,率军攻陷綦江。綦江是川东重镇,重庆的南大门。杨应龙的军师孙时泰劝其“直取重庆,捣成都,劫蜀王为质”。杨应龙不进袭重庆、成都,只是想把他的势力范围从遵义扩展到綦江地区。他退屯三溪,以禁江之三溪、母渡,南川之东乡坝,立石为播界,号“宣慰官庄”。


明神宗朱翊钩听到綦江失守,十分震惊,怪罪于原四川、贵州巡抚谭希思、江东之,削夺了他们的官职。同时加重总督李化龙的职权,“便宜讨贼”。李化龙刚到四川时,因各路军队未集,对杨应龙作出招抚的姿态,使杨应龙存有“冀曲敖如囊时”的错觉,不再进攻明军,延缓了军事行动,使局势渐趋稳定。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明朝各路军队陆续抵达川贵两省,李化龙急速部署出剿,分八道进兵。从四川方面进攻的分四路,总兵官刘铤由綦江,总兵官马孔英由南川,总兵官吴广由合江,副将曹希彬由永宁。


从贵州方面进攻的分三路,总兵官童元镇由乌江,参将朱鹤龄由沙溪,总兵官李应祥由兴隆。


从湖广方面进攻的一路,分两翼,总兵官陈磷由偏桥,副总兵陈良批由龙泉。“每路兵三万,官兵三之,土司七之”。杨应龙认为八路明军,以刘綎所部最精锐,想先挫其锋,于是派他的儿子朝栋率劲兵去迎击,说:“尔破綦江,驰南川,尽焚积余,余无能为也。”结果被刘綎打得大败,“朝栋仅以身免”。


各路明军乘势猛攻,四川方面的明军从北面攻下了形势险要的娄山关。贵州、湖广出发的明军,很快攻下了乌江一线,逐渐缩小了包围圈。到五月十八日,八路明军会集于遵义北的海龙囤下,分批猛攻。海龙囤是杨应龙的老巢,地势险峻,直到六月五日才被攻下。杨应龙自缢死。其子朝栋、弟兆龙等被俘,后解至京师处死。


这次明军自出师到平定杨应龙,前后历时一百十四天。在战争中,许多被杨应龙裹胁的当地人民也被明军所残杀。据记载,八路明军“共斩级二万余”。




四、播州地区的“改土归流“”


明朝政府平定杨应龙的叛乱以后,就在播州地区“改土归流”,直接派遣“流官”管理。播州原属四川省管辖,但明廷认为“黔瘠壤也,若乘此时,而割播地以附黔,则于蜀无损,于黔有裨”。“但尽属之黔,则地方千里,诸凡缔造,劳费尚多,亦黔所不能堪。”于是将播州地区设置二府二州八县,“分属黔蜀”。


遵义府属四川,下辖真安州及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县。平越府属贵州,下辖黄州及余庆、瓮安、湄潭三县。从此,结束了杨氏在播州长达二十九世七百余年的世袭统治,促进了播州与内地的联系,这对播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推进作用。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政府又把四川的遵义府及其所属的州县,改由贵州省管辖。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7

播州,自古以来被称为瘴疬之地,被中原王朝视为不毛之处,野蛮之所。是用来流放罪人之地。而播州杨氏,乃贵州四大土司之一。先祖杨端于唐乾符三年(876)始入播,据其地镇抚诸苗。历宋、元世有其地。明洪武年间纳土归降,授宣慰使,子孙相继不绝。应龙为第二十九代土官。由此可见,杨氏在播州的根深蒂固,可谓是只知杨氏,不知皇帝了。

到了万历元年(1573),授宣慰使敕书。十四年(1586),授都指挥使。十九年(1591),贵州巡抚叶梦熊以播州所辖五司改土归流,悉属重庆。遂率五司七姓叛。二十年,被捕入重庆狱,律当斩,会倭寇入侵,将兵5千征倭以自赎,幸得胜归。由此可见,播州苗兵的强悍了,可以把闹得整个大明鸡犬不宁的倭寇都干翻了,这是怎样的牛了!

到了万历的后期时代,朝廷已经非常虚弱了。由于里甲制度的崩溃,政府要粮没粮,要兵没兵。而播州因地处后方,日承安平,日益骄蹇不听命。二十四年(1596),杨率苗兵入余庆、大阡、都坝,焚草圹、余庆及兴隆、都匀各卫。又遣兵围黄平,与明军战于重安。二十五年,复率苗兵入江津、南川、临合江,杀仇家袁子升。进逼贵州洪州、高坪、新村诸屯,入湖广四十八屯,阻塞驿站,杀仇民宋世臣、罗承恩等。二十七年(1599),拒战贵州巡抚郭子章军,陷綦江,尽杀城民,投入江中,蔽江不畅,水为之赤。二十八年,率苗兵五道并出,破龙泉司。明将李化龙分兵八路进剿,每路约3万人,连克桑木、乌江、河渡、三关及天都、三百落诸囤,又破龙爪、海云、青蛇囤、落濛关,至大水田,焚桃溪庄、龙海囤等。明庭尝试派了三千官军去抓捕杨应龙,没想到被播州军全歼。正好这个时候,明朝和日本的朝鲜战争打完了,一群百战强兵退回来了,于是明庭有力气了,轮到杨氏惨了!杨应龙平时嗜杀无忌,此时散金募死士拒战,无一应者。见势已去,自缢身亡。其子杨朝栋被俘。明军斩杀其2万余众。播州土官自唐代起历725年之杨氏统治遂告结束。

8

播州大概是今天贵州遵义。在唐太宗贞观十三(公元639年)年设置的,唐僖宗乾福三年(公元876年)太原人杨端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杨家从此世袭播州的政权。宋太祖是杨家归附宋朝,但杨家依旧是播州实际统治者,南宋末年杨家为抗元主力之一。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世祖下诏招降播州,两年后播州杨氏投降元朝,但杨氏依旧管辖播州。元朝末年即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归附明玉珍。后明玉珍所建立大夏国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被明朝灭亡,播州杨氏于次年投降明朝,此后播州杨氏被视为苗疆土司。至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杨应龙公开反叛,初期杨应龙取得不错战果,但是万历二十7(公元1599年)明军开始大军围剿杨应龙,正式开始播州之役,经历一百多天的激战,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攻破海龙屯,杨应龙上吊自杀。播州杨氏至此结束统治播州。

播州需要二十万明军是因为播州地理位置远离当时明朝统治核心地区,加上播州杨氏几百年修筑堡垒城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