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四大都督,我个人看法是一代不如一代。有意见欢迎寄刀片,前提是别寄错地方。
早在孙坚起兵讨伐董卓之时,周瑜就和孙策成了兄弟,升堂拜母。
孙策和周瑜算的上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孙策单干后,周瑜前去追随,并肩作战,一起打下江东基业。孙策与周瑜又同时迎娶大小乔,抱得美人归,亲上加亲。
孙策死后,将东吴军事托付给周瑜。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来势汹汹,周瑜面对投降派,坚决主战,并明确指出曹军几大弱点:曹操后方不稳,江南水战,失去了骑兵优势。严寒季节,军马缺乏草料,北方士兵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大忌,曹操视若无睹,必败无疑。
最终周瑜带领东吴,赢得了赤壁之战,之后趁胜攻下南郡。
周瑜在赤壁之战时,也支持孙刘联盟。赤壁之战打完,迅速改变方针,想弱化刘备,分化刘备势力。攻取益州,汉中,与曹操分庭抗礼,最终图谋天下。可惜计划尚未实施,周瑜就因病去世。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孙刘联盟当然是当时最有远见的战略。但前提是双方都得拿出诚意来。实际上在实施过程中,是真没看到刘备,关羽有什么诚意。周瑜的战略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觉得是最符合东吴的实际利益的。周瑜在世,或许真有与曹操分庭抗礼的能力。
鲁肃是周瑜推荐的接班人。虽然鲁肃的政治思想与周瑜背道而行,但这并没有影响周瑜对鲁肃的欣赏,将身上担子托付给鲁肃。
鲁肃最有名的就是“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鲁肃的意图就是联刘抗曹,共灭曹操,平分天下。这肯定是书面上的,实际上肯定是要把曹操干的差不多了,再干刘备,图谋天下。也正是鲁肃,刘备才有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鲁肃没有战绩,并不代表他不会带兵。赤壁之战期间,他既然敢主战,肯定也是懂军事的。只是在他掌兵期间,坚决执行他的方针,努力维护与关羽之间的和平。以至于看不到鲁肃的军事才能。如果关羽不发动襄樊之战,可能就会老死荆州,在史书上也没有了关羽水淹七军的威风史。那关羽给人的印象只能是个斩颜良的猛将。如果蜀汉不是诸葛亮掌权,诸葛亮未必有南征北伐的机会,更没机会去体现他的军事才能。
鲁肃的战略眼光是很长远的,但是他的战略只能建立在理想上,现实中难以实施。孙刘联盟前期两家都有好处,到了后期刘备壮大,孙权这边是拿不到任何利益的。东吴自己打不了攻坚战,无力北伐,孙权被张辽吓破了胆。盟友刘备,关羽都是野心勃勃,也确实能打。刘备打下地盘难道会分给东吴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东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备发展壮大,哪一天刘备实力足够强大了,调转枪头来伐吴,东吴就得不偿失。
鲁肃的战略只能在前期合作中起作用,等到刘备发展壮大了,两家实在是很难合作的。
鲁肃如果不死,一直坚持这个策略,对东吴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更没有图天下的机会,所以我觉得鲁肃是比不上周瑜的。
吕蒙也是很有谋略的,得到鲁肃的欣赏。吕蒙和鲁肃的政治方针又不一样,吕蒙是不管什么孙刘联盟的,他是坚决要抢地盘的。
吕蒙的主要成就就是袭取荆州,斩杀关羽。吕蒙的眼光不如鲁肃,军事能力不如周瑜,经常使点阴招,挑软柿子去捏,争取点蝇头小利。
吕蒙袭取荆州确实没什么问题,但是时机不对。关羽北伐,名震华夏。但是关羽的北伐未必能够成功。如果充分利用关羽,如果关羽打下樊城,则立即攻下荆州,将关羽家眷礼送出境,与刘备言和,应该还是有机会讲和的。关羽拿下了樊城,应该是无力回来抢荆州的,也不敢,容易腹背受敌,刘备也没有伐吴借口,我拿回自家东西有何不可?如果关羽打不下樊城,被曹操打败,退回荆州,将荆州留给关羽休养生息也并无不可。自己也修养生息,让刘备和曹操狗咬狗,再找机会索荆州。
吕蒙认为徐州好打,但守不住,最后选择打荆州。结果搞得关羽全军覆没,自己的北方屏障没有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虽然最终取胜,但是东吴多多少少也有损失。而且只要打仗,就需要无数财力物力作支撑。
吕蒙打下荆州,导致蜀汉好不容易存起来的家当,全都赔了进去。东吴自己也是有不少消耗损失,从此孙吴,蜀汉都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
陆逊能力应该和吕蒙差不多。前期和吕蒙合谋取荆州。之后作为大都督,率兵抵抗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一战成名。后来孙权又派周鲂忽悠曹休,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陆逊时代,东吴也只能偏安一隅,没有争夺天下的可能。
陆逊面对的是中老年的孙权。这时孙权大权在握,什么事都得孙权说了算。纵使陆逊有通天能耐,也得看孙权的心情,能否接受他的意见。实际上孙权越到后期,越是糊涂,早就没了年少时的英雄气概。陆逊的能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所以我会把陆逊排在最后。并非陆逊能力比不上前几个大都督,主要是上面有个大权在握的君主,陆逊相对有更少的自主权,影响了发挥。